-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其弟周公摄政,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不久,管叔、蔡叔联合封于宋地的商王后代武庚作乱,被周公平定。这反映出( ) A.周初分封未改变松散的国家形式 B.西周亟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C.叛乱导致分封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D.分封制在不断地攻伐中日益完善 2、中国古代社会的建构方式是血缘而不是契约,血缘联结组成家族,家族成为政治的基础,以家族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扩张为政治关系,形成君父权威相得益彰的政治体系。这表明古代中国( ) A. 分封制的影响深远 B.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C. 家国同构格局明显 D. 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3、《为吏之道》竹简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为吏之道》宗明义:“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表明秦朝 ( ) A. 贯彻礼法兼施治国思想 B. 重视规范官员政治行为 C. 内圣外王思想已然确立 D. 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 4、 某论文参考资料如下:《中国宰相制度变迁》、《宋代转运使补论》、《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论文的主题应是 ( ) A. 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化 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C.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消长 D.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6、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 A. 由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 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 C. 开放的社会环境使科举制发展完善 D. 士人人生价值追求的趋同化 7、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8、下面是1894年英国《笨拙》杂志上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漫画,画面右边为一位文明女神注视着左边大海两条巨龙之间的战斗。此漫画( ) A.表现出该战斗的复杂性 B.谴责了日本的侵华行为 C.暴露了殖民者的优越感 D.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力量 9、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琅威理“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水师中有“不怕丁军门(提督丁汝昌),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处处与这位严苛的教官作对,琅威理被迫辞职回国。此后,北洋水师“晚间住岸者,一船其半”。由此可见( ) A. 北洋官兵自觉维护主权 B. 英国侵略势力受到一定遏制 C. 北洋水师已经实现西化 D. 社会环境制约近代海军发展 1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11、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该文件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2、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1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某一运动的大会上说:“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辛亥革命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14、如下图反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项政治制度,对其共同点认识错误的是( ) A.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实行了特殊的社会制度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15、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下列哪一方针政策(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16、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对苏联不能有依赖之心,对苏联的经验不能盲从照搬,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腿走路,“战略上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以上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 A. 一边倒 B. 独立自主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另起炉灶 17、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 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18、《大国梦起》一书中指出,联手抗苏的战略共识构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深入分析来看,此正常化中包含着不正常,因为第三者的压力走到了一起。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世界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B. 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解决中国台湾问题 C. “第三方的压力”来自于日本的不断崛起 D.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推动中关关系改善 19、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军队。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 ) A. 法律至上 B. 直接民主 C. 公民意识 D. 轮番而治 20、梭伦时期规定执政官上任必须宣誓遵守法律,而不是宣誓效忠于某人;伯利克里指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说明古代雅典( ) A.执政官权力受到法律的保护 B.提倡个人民主与自由 C.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具有尊祟法律的传统 21、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 ) A. 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性强 B. 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C. 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 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22、有学者提出,“1832年改革法案并未显著扩大选民范围,但也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这表明1832年议会改革( ) A. 增加了选民数量 B. 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C. 稳定了社会局势 D. 促使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选权 23、《大国崛起》中指出,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更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在于它的过程不像一场革命,而在于它的结果是地地道道的革命。这主要说明“光荣革命” ( ) A. 以理想方式实现了政治变革社会发展 B. 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的政治进程 C. 使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 D. 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24、“废除并替代奥巴马医疗改革法案”是特朗普的一个核心竞选承诺,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有关废除医改法案的行政命令。2017年5月4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7月17日晚,全体48名民主党参议员均表示反对此法案。“很显然共和党废除并替换奥巴马医疗改革法的努力不会成功”。这主要反映了美国( ) A. 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B. 政党操纵政府决策 C. 参众两院制约总统 D. 参议院是权力中心 25、某课外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最佳的研究主题( ) 圣西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攻占冬宫 A.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 B. 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 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 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 26、“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表明俄国的十月革命( )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D.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及其格局 27、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发展速度便明显放慢,出现停滞现象。到1985年,美国这个原来世界上最大债权国的国家,第一次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外债总额达1000亿美元,财政赤字超过2000亿美元,在工业品的出口方面落后于西德和日本。由此可见,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 ) A. 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助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 使美国丧失了霸权地位 D. 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 28、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9、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演讲中说:“西方世界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确保‘非共产主义世界中的不发达地区……不致沦为那种称为共产主义的奇特而难以驾驭的现代社会组织的形式控制之下’。”对这一演讲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 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否定和替代 B. 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 C. 表明美国放弃冷战思维和政策 D. 是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并且遏制苏联 30、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根据国际法,8月3日英国认定日本应对英国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负责,12日英国仍重申这一立场,20日英国转而声称中国应负赔偿责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英日矛盾因战争爆发而消除 B.中国在中日的舆论战中失利 C.事件责任的裁定受利益主导 D.中国战败导致英国态度转变 第Ⅱ卷(共计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小题13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5分,共计40分。) 31. (13分)法治取代人治、民主代替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成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指出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的政治体制。(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基本特点。(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取得的主要权力。并回答这一做法对英国政体带来的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的政体形式。试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5分) 3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确因落后而有很大困难,但这些困难绝不是不可克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绝没有当年海地与法国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而且,中国不是象海地那样的小国。而是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中国的实力并非全面地处于劣势。 ——摘编自林华国《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材料三 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的困难。(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4分) 33.(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统编教材编写开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步入正轨。自清末至民国时期,都有官方统一的“部编教科书”,但由于旧中国持续的内忧外患和政府的腐败无能,控制力和执行力的不断衰减,加上教材质量不佳等原因,最终教材的统编工作以失败而告终。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我国教材编写事业的新篇章。1950 年,教材编写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权力收归中央,组织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编写队伍,并参考苏联的经验,开始编写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教科书。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撰混乱的局面,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郭戈《我国统编教材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教材编写改革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教材编写改革的意义。 (9 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1-5 ACBDC 6-10 DCCDD 11-15 BACCB 16-20 BCACD 21-25 BBACC 26-30 BBDDC 二、非选择题 31. (2分) (1分) 32 33. (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历时长,过程曲折,都发行过统编教材;官方统一负责;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每点2分,共6分) (2)意义:加强了统编教材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新的教材制度;强化了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答出3点即可得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