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九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学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九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学案(江苏专用)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使贸易范围扩大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促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欧国家纷纷开始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随着殖民扩张、海外市场的扩大,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并迅速扩展至欧美各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整个世界连为一体。‎ 工场手工业 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是其对外经济扩张的表现形式;工厂制度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经过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的传播扩散、社会治安混乱,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并采取可行性措施,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西方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地区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通过近代工业文明使人类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是一个客观的进步。不可否认,殖民扩张将近代工业技术和文明价值观带入落后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了其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时代的进步。‎ ‎ 雏形出现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与美洲开始了经济交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进一步拓展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荷、法、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 初具规模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近代城市兴起,列强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最终形成 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近代早期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与特征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影响(世界市场进程)‎ 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资本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现端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凭工业优势 以炮舰和商品进行不平等贸易 初步形成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最终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中后期以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2.主要影响 ‎(1)对欧美:攫取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欧美率先迈入文明时代。(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2)对亚非拉: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极大地冲击了当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社会的进步发展。(文明史观与近代化史观)‎ ‎(3)对世界: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联系与交往,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全球史观)‎ ‎1.从不同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历史的特征 总体特征:从纵向看,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从横向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同亚非拉其他地区一样,渐趋衰落。具体表现:‎ ‎(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逐步向近代社会过渡。‎ ‎(4)从中西关系看:这一时期中西贸易频繁,中国的传统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广受欢迎,白银不断流入中国,但没有转化为资本,中国总体上处在传统社会的衰落期,逐渐落后于西方。‎ ‎2.区分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不同特点 ‎(1)工业革命前列强侵略特点 ‎①主要目的是获取巨额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②主要方式是抢占殖民地、武力抢劫、欺诈式贸易、贩卖黑奴等。‎ ‎③殖民侵略的重点在美洲和非洲。‎ ‎(2)工业革命后列强侵略特点 ‎①主要目的是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 ‎②主要方式是利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以廉价商品的“重炮”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以炮舰政策扩大侵略。‎ ‎③侵略和争夺的重点地区在亚洲。‎ ‎3.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表现:生产的国际化、贸易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及世界性经济危机等。‎ ‎(2)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着各国传统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近代化的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4)消极影响 ‎①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残酷殖民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之上的,是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一种很不合理、很不公平的经济现象,也是导致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秩序的根源。‎ ‎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与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2019·高考全国卷Ⅰ,T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殖民统治难辞其咎”,迁移所学拉美独立前西、葡对其的殖民统治的特点进行分析。‎ 析错点: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受到奴役;材料“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说明殖民统治不是主要原因;北美也有非洲和欧洲移民。‎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近代欧洲的奴隶贸易 ‎(2018·高考全国卷Ⅱ,T3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可知,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的数量已超过600万,迁移所学奴隶贸易的原因与影响等相关知识进行理解。‎ 析错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不落帝国”‎ 是18世纪后期的英国,且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主要是靠抢占殖民地而非奴隶贸易;黑奴贸易是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 A.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 C.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解析:选C。从材料中哥伦布“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故C项正确。‎ ‎2.(命题点:英国奴隶贸易的影响)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下表。据此可知,奴隶贸易(  )‎ 年份 西非(价格:英镑)‎ 牙买加(价格: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算(英镑)‎ ‎1651—1675‎ ‎2.68‎ ‎23.12‎ ‎14.68‎ ‎1701—1720‎ ‎10.28‎ ‎24.98‎ ‎8.46‎ ‎1761—1780‎ ‎16.08‎ ‎37.73(31.25)‎ ‎12.22(1.58)‎ A.改变了各地人口分布的状况 B.增加了美洲地区的劳动力 C.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缓解了非洲地区人口压力 解析:选C。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利颇丰,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人口分布,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美洲地区劳动力的增加,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非洲地区的人口情况,排除D项。‎ ‎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市场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 生产方式 手工工场 工厂 垄断组织 生产关系 以雇佣方式进行手工生产,是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形式 以蒸汽为主要动力的机器化生产 以科技为先导,以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殖民扩张 以掠夺金银财富为主要手段,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目的 以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要目的 对外资本输出、瓜分殖民地,以寻求投资场所为主要目的 开始出现并不断拓展 基本形成并日渐成熟 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大国兴衰 葡萄牙、西班牙先崛起后衰落,荷兰称雄一时,英国崛起后取代荷兰并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德、美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世界强国,英、法发展较慢 综合归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 ‎1.经济上,人类社会生产的飞跃 ‎(1)生产力飞速发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工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产中先是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后来垄断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3)世界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意识增强。‎ ‎2.政治上,民主化进程的加速 ‎(1)西方国家民主化进程加快: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英国、美国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国、德国等国则确立了民主制度。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2)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面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欧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为人类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3.思想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三大进步思潮 ‎(1)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主义的内涵不断发展演变,流派众多,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内涵。‎ ‎(2)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工业革命后,民族主义在欧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但是部分民族主义者为其殖民扩张进行辩护。在亚非拉地区民族主义成为民族解放的理论武器。‎ ‎(3)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利器,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科技文化 ‎(1)科技上:科学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突破层出不穷,尤其在物理学(电学)、生物学(进化论)、化学(元素周期表)等领域。‎ ‎(2)文化上:工业革命造成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这一社会现实深刻体现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中。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印象派、电影、电视都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5.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1)贫富分化严重: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东西方关系的逆转:亚非拉等落后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加快,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环境污染严重: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 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4)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破坏:生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5)世界大战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工业革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工业革命时技术革新的特点 ‎(2018·高考江苏卷)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了技术革新的原因。‎ 析错点: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答案试解】 B ‎2.命题点:英国工业革命国民总收入的变化 ‎(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满分秘籍]‎ 扣题眼:要求“正确解读”;读图时要分析年代(1801-1901年)、经济类属的增长比率、国民总收入三要素。‎ 析错点:英国农业、林业、渔业产值相对平稳,但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处于稳定增长阶段”说法错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与英国的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相一致。‎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 A.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解析:选C。抓住题干中时间——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即工业革命前,“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 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说明农业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故选C项;题干的时间是工业革命前,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前农业进步对工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农业而不是交通运输业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2.(命题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 A.工业家、社会主义 B.理性、危机 C.进化论、浪漫主义 D.垄断、罢工 解析:选A。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选A项;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排除B项;浪漫主义流行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排除C项;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垄断组织兴起,排除D项。‎ ‎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的演变 一、重商主义的盛行 ‎1.背景 ‎(1)14、15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和成长,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原始资本积累。‎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出现并不断拓展,国际贸易不断发展。‎ ‎(3)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欧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国家。‎ ‎2.时间:盛行于17—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3.内容 ‎(1)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2)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3)奖出限入。一方面,对出口商品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 ‎4.评价:反映了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推动欧洲对外贸易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白银大量流入出现“价格革命”,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但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它的大部分观点都存在着问题。‎ 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最早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和德国坚定地举起了自由贸易的大旗。‎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2.内容: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由市场调节社会生产,限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同时,也加重了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经济侵略政策。‎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增强,特别是1929— 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内容: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以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3.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四、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调整 ‎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建立了相对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国营企业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 ‎2.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使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经济的繁荣。‎ ‎1.自由主义的内涵 ‎(1)思想:自由主义是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最早提出是在英国,18世纪成为法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对抗君主专制和教权主义的有力武器。‎ ‎(2)政治:英国最早实践了自由主义思想,保护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能,其后,美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经济: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工业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自由竞争,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一直延续到罗斯福新政。‎ ‎(4)艺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要求摆脱理性、规则、形式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印象派、现代派都是自由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 ‎2.“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所以两手兼用,即两者都有合理的地方。‎ ‎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的演变 ‎【真题典例】‎ 命题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2017·高考全国卷Ⅲ,T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20世纪70年代初”并结合此时美国的经济状况,理解“权力和资源”回到“全体人民手中”的含义。‎ 析错点:“权力下放”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与材料内容不符;适度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重商主义政策与工业革命的关系)18世纪,大批法国亚麻布和印度棉布服装涌入英格兰。为保护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枢密院和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禁商人进口亚麻布和棉布,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这一措施(  )‎ A.推动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 B.客观上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 C.促进君主立宪制的逐渐确立 D.导致英国殖民优势日益丧失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为保护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枢密院和议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禁商人进口亚麻布和棉布,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进口服装的管制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客观上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进口服装的管制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冲击英国毛纺织业,排除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C项;18世纪英国殖民优势突显,排除D项。‎ ‎2.(命题点: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B.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D.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解析:选A。根据材料“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期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 使得其国内的工业免于受到英国等国的廉价商品冲击,促进了早期工业化,故选A项;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使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排除B项;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排除D项。‎ 探究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表现 ‎【主题概述】‎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1.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促进了殖民侵略的扩大。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法、德、美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实行相应的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20世纪初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表现 ‎(1)市场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市场范围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2)市场的联系方式更加快捷。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马、帆船运载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运载的过程,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以及网络传递的过程,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3)市场的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经历了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的过程。‎ ‎(4)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5)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的贸易中心;1400—1700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 ‎【综合大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和欧洲的金银比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中国金银比价一直高于欧洲,早年是1∶3甚至更低,明初大概是1∶6—1∶5,随后到1∶8—1∶7,直到清代仍旧高于欧洲,欧洲中世纪一般是1∶14—1∶10,甚至更高(按照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1934年的数据,1643—1650 年金银比价为 1∶15.45)。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根据学者德科民 (De Comyn)的统计,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亿比索,其中的1/4—1/2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 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增长。 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虽然得不到有关全球状况的统计数字,但据一位经济学家估计,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生活水平是欧洲宗主国生活水平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更准确地说,我们知道,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其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这同一时期内,工资却略略增长了5%,从而使生活水平提高了35%以上。西欧其他国家在这些年间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从1929年到1933年,各国之间展开货币战、贸易战,使危机一发不可控制。各国货币金融缺乏一种协调机制,各国只根据本国经济决定货币政策,从来没有在国际货币制度和规则方面进行过合作和协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矛盾越来越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与贸易战有关。‎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白银流动的原因,并指出这种流动带来的影响。‎ 思路点拨:紧扣材料,第一小问结合时空观念,从中西金银比价差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殖民扩张等角度回答原因;第二小问注意从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分别作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思路点拨:注意不同的回答角度,紧扣材料,从对世界、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归纳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共识。‎ 思路点拨:紧扣材料,从建立协调机制和加强合作与协商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欧洲对亚洲商品的大量需求(亚欧贸易的发展);金银比价差异下的巨大利润吸引。(答对两点即可)影响:对欧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西欧出现了“价格革命”。对中国,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对世界,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答对四点即可)‎ ‎(2)积极作用:欧洲经济迅猛发展,欧洲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更进一步加强。‎ ‎(3)共识: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成立国际组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 ‎【技法指导】‎ 解答“归纳概括”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逐段逐句逐层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不好概括的,特别是文言文,要找关键词。第二,概括时要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由此及彼。第三,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 探究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垄断组织 ‎【主题概述】‎ ‎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因此,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垄断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综合大题】‎ ‎2.(2015·高考江苏卷)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思维点拨:“创新”指流水线;“工业发展的角度”:从劳动力、工作效率、生产成本等要素分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思维点拨:“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在时间上包括“汽车普及前”与“汽车普及后”两个阶段,前与后“人口移动趋势”是不同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思维点拨:论题:“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辨析。基本论点:大机器生产具有“非人性”的一面,但大机器生产是一种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大机器生产”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是主要的方面,“非人性”是次要的方面。“客观公正的立场”要求辩证地全面地客观分析,但不是“各打四十大板”。此题若单方面肯定或基本肯定“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观点,有违“客观公正的立场”。‎ 答案:(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略。‎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盐城二模)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解析:选D。题干材料“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表明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故选D项;材料中的学者意在说明欧洲科学发展与远洋航行的关系,而非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其也并非意在说明远洋航行的目的,排除A、B、C三项。‎ ‎2.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解析:选B。据材料“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故选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高涨主要在法国大革命以后,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来移民涌入的地区主要是美洲,而非欧洲,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并未促进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 ‎3.(2019·唐山二模)下图是“明清高产作物分布图”。由此可以推断(  )‎ A.工业革命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海上丝绸之路以物种交流为主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 解析:选D。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物种交流与其他交流的比较,排除C项。‎ ‎4.(2019·南京二模)阿萨·勃里格斯说:“(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运河狂热的年份,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虽然它们直到1811年才在证券交易所报价。”该狂热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价格革命出现,股票投资活动的狂热 B.商业革命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工业革命进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 D.电气时代到来,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解析:选B。根据材料“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股票经营方式是商业革命的延续,故选B项;价格革命出现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革命、科技创新无关,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19·郑州二模)从17 世纪 90 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这(  )‎ A.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 B.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解析:选B。 据材料“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可知,这有利于保护英国国内市场,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故选B项;法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排除C项;17世纪的印度和法国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 ‎6.(2019·河南省高考适应性考试)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  )‎ 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D.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解析:选C。18世纪后期英国对美洲输出商品增加,这给英国带来丰厚利润,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故选C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材料所述时间是在18世纪后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英国对欧洲商品输出减少,对美洲商品输出增加,从中不能看出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7.(2019·南通高三调研)1760年,英国蒸汽机、水车和风车的装机容量分别为5千马力、7万马力和1万马力。它们都可以为矿井抽水、为磨坊和工厂提供动力。至1830年,‎ 这三种固定式动力源的装机容量分别升至16万马力、16万马力和2万马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蒸汽机成为重要动力源 C.工业生产部门逐渐增多 D.自然动力不占主导地位 解析:选B。1830年,英国蒸汽机、水车和风车的装机容量分别升至16万马力、16万马力和2万马力,这说明工业革命促使蒸汽机成为重要动力源,故B项正确;产业结构指的是农业和工业结构,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体现不出工业生产部门逐渐增多,故C项错误;水力和风力总和是18万马力,显然此时自然动力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8.(2019·海安高三期中)“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这里描述的是(  )‎ A.16世纪西班牙的殖民帝国 B.18世纪的大规模国际分工 C.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体系 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美洲和东欧、非洲、亚洲分别以西欧为中心形成原料产地、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国际分工格局,反映了18世纪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B项正确。A项,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英国世界工厂地位,故排除。D项,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贸易地位日益下降,与题干欧洲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不符合,故排除。‎ ‎9.(2019·扬州三模)1884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据此推知,此次柏林会议(  )‎ A.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 D.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柏林会议有利于缓解列强的矛盾,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柏林会议暂时缓和了矛盾,不能称为“解决了”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划分侵略范围,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原则无关,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表述夸大了柏林会议的影响,排除D项。‎ ‎10. (2019·潍坊二模)‎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 据图可知,该时期(  )‎ A.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B.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于英国 C.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 D.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解析:选A。根据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可以看出,英国所占比重始终最大,说明其贸易占有优势地位,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水平超越英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从中不能看出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排除D项。‎ ‎11.(2019·苏州二模)亚当·斯密认为:“最有效率和最富生产性的专业化模式,是个人或国家都集中精力从事相对或比较而言比其他的人或国家效率更高的活动……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各国集中在其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时,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会变得比原先要好。”材料意在(  )‎ A.倡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 B.呼吁国际资本的合理流通 C.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走向 D.论证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 解析:选D。根据材料“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各国集中在其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时,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会变得比原先要好”可知,作者意在论证贸易自由化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个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各国集中在其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时,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会变得比原先要好”可知,作者意在论证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未涉及国际资本,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走向无关,排除C项。‎ ‎12.(2019·黄山二模)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 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 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地位 D.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 解析:选B。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反思战败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英国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而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这说明科技竞争要求教育变革,从本质上反映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各国之间的教育、科技竞争,A项是教育改革的影响,排除A项;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国、德国赶上,排除C项;材料体现国家间的竞争促进教育改革、科技进步,无法从中得出“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13.有人说,这批资产阶级,虽然其中没有一个人住在石油区,没有一个领有一个石油泉,或一块油田,却支配着石油的开掘与提炼。他们不但对消费者霸占出售的专利权,而且对生产者有规定售价权利。这种经济现象应出现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科技革命后 D.信息技术革命后 解析:选B。石油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非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新兴产业,‎ 故A项错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继而形成了垄断一个产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垄断组织,故B项正确;很明显,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就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信息技术革命显然与材料中给定的石油产业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14.(2019·镇江二模)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B.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D.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解析:选C。1884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据材料“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可以得出当时英国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故选C项;“化解了”表述错误,排除A项;这是一则广告,而不是媒体的报道,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比较,排除D项。‎ ‎15.(2019·济宁二模)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 解析:选A。《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其“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由此可知美国的关税改革使美国与欧洲展开竞争,客观上有利于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资本膨胀,不再是资本积累了,排除B项;题干中“目的是减少保护”说明这项改革法案将使美国国内市场受到冲击,排除C项;由题干中“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可知,关税改革使美国与欧洲展开竞争,而非向欧洲妥协让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19·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最后一卷)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空前交换,其内容和数量急剧增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坚信,彼等不信任何宗教,也不崇拜偶像。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使美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圈,即拉丁美洲文化圈,其特点是印第安文化与外来诸多文化的有机融合。这是由于各大洲人民(印第安人、欧洲人、黑人、亚洲人)混居和融合而形成的。这一文化融合是通过漫长而痛苦的相互排斥、撞击、渗透、吸收和改造才最后形成的。……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把旧大陆的大量农具和牛、马、羊、大麦、小麦、葡萄、柑橘、柠檬、甜瓜及各种蔬菜种子源源运进新大陆。与此同时,新大陆的玉米、花生、土豆、木薯、可可、奎宁和橡胶也陆续传入旧大陆。尤其是玉米和土豆,在旧大陆起了重大作用。工业革命的实现使旧大陆人口猛增,‎ 仅靠产量较低的大麦和小麦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因此高产的玉米和土豆成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食之一。‎ ‎——摘编自孙家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疾病的传播无须人类的主动性,而是不顾人类的主观意图,在人类当时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欧洲船只把大量非洲疾病转移到新大陆,很可能包括黄热病和疟疾,这些通过老鼠传播的病菌使中南美洲许多地区几乎人烟灭绝。此外,长期流行于欧洲人中的疾病,当它们散布到没有遗传或获得免疫力的印第安人中时是灾难性的,如天花、麻疹或斑疹伤寒等。也许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把梅毒传播给了旧大陆,虽然梅毒的发源地是否是美洲还不确定。‎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 ‎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航行的目的,并分析这些目的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地理大发现时期新旧大陆的交流”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概括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概括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论题:地理大发现促进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然后,根据材料“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把旧大陆的大量农具和牛、马、羊、大麦、小麦、葡萄、柑橘、柠檬、甜瓜及各种蔬菜种子源源运进新大陆……因此高产的玉米和土豆成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食之一”,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阐述。‎ 答案:(1)目的:传播天主教,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联系:首先让当地居民信仰天主教,然后达到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的目的。‎ ‎(2)论题:地理大发现促进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各地经济往来、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等角度分析阐述。根据材料得出其他论题也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