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10月份月考联考 历史试题 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据此可知,孔子 A. 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 B. 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 C. 推动平民教育迅速发展 D. 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可知体现的是孔子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到人伦秩序,故A排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排除。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排除。‎ ‎2.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言论 人物 A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孔子 B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韩非 D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老子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老子的思想,故D正确;“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是韩非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的思想,排除A;“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是荀子礼法并济的思想,排除B;“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排除C。‎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A. 民本思想的盛行 B. 儒墨法思想融合 C. 诸侯争霸的需要 D. 小农经济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民力的重视,体现了诸侯争霸环境下发展小农生产对取得兼并战争胜利、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性,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反映了民本思想,但不符合富民“根本”,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墨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富民思想不仅服务于争霸战争,排除。‎ ‎4.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 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D.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知,孔子不讲怪异、暴力、混乱、鬼神,这表明孔子是无神论者。而材料“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C正确;据上分析,A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孔子作为圣人的地位就是此时确立,D违背史实。‎ ‎5.“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循吏能“养之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 儒学影响扩大 B. 私学发展迅速 C. 监察制度缺失 D. 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来描述政府官员——循吏的管理手段,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汉代影响不断扩大,选项A正确;循吏属于政府官员,与私学教育无关,选项B排除;循吏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管理百姓,以实现“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与监察制度无关,选项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秩序情况,选项D排除。‎ ‎6.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A. 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 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 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 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过程,故B项正确。A项,理学并不是中外文明融合的结果,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对儒道思想扩大的作用,排除。D项,题干现象有利于维护传统道德观念,排除。‎ ‎7.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 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学本质上也是儒学;C选项错误,心学维护了社会等级观念;D选项错误,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 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 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正确。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排除。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排除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排除。‎ ‎9.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A. 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 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理学推崇重义忘利,但从材料信息来看,知识分子经商现象普遍,说明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反映出“士商相混”,不能反映四民社会瓦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D项。‎ ‎10.1692年,康熙帝设立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科学研究由皇帝主导 B. 传教士为西方侵略服务 C. 西学东渐的进程终止 D.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可知该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与西方相比,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故D项正确。AB两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C项“进程终止”说法错误,排除。‎ ‎11.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12.据考证,商代青铜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到了西周,青铜铭文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以及家史、婚媾等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 A. 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 B. 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C. 推动了文字体系创新 D. 使甲骨文失去了存在价值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记载了大量的政治及社会活动,其中包含了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反映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因此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内容及重要性比商代增加,与宗法分封制的形成无关,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铭文内容的变化,不是字体的创新,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甲骨文的信息,谈不上失去存在价值,D错误。‎ ‎13.如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勤,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 A. 具有写意画的特征 B. 开风俗画创作先河 C. 受到理学思潮影响 D.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提倡“格物致知”,要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探求其中的“理”,这与材料中“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柔和的笔致勾勒,……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相符,故C正确;此绘画作品为工笔花鸟画,不是借形寓意的写意画,排除A;此绘画作品为工笔花鸟画,与世俗化无关,排除B;此绘画作品无法体现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排除D。‎ ‎14.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为流传。这反映了 A. 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B. 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C. 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D. 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排除;《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15.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戏曲脸谱艺术 A.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 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 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 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据此可知,其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A项正确;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是同光十三绝的出现,B错误;材料主旨是观众借助脸谱特征可知人物性格,实现“寓褒贬,别善恶”,并不是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C错误;戏曲脸谱艺术并不能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D错误。‎ ‎16.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A. 推崇绝对真理 B. 具有理性精神 C. 否定神灵存在 D. 捍卫思想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反映了理性判断和思考的主张,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绝对真理,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否定神灵存在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理性,而不是思想自由,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7.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这些活动倡导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人文精神逐渐流行 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古典文化走向复兴 D. 教会势力趋于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人文精神逐渐流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古典文化走向复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间是在14—16世纪,C选项排除。此时西欧的天主教会势力仍然占据统治地位,D选项排除。‎ ‎18.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 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B. 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C. 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D. 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表明,材料中的“创新”体现在人文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反对禁欲主义,提供人的追求与享受,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只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神学,未牵涉到政治层面,也未批判否定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的对比,C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D排除。‎ ‎19.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 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 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C. 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D. 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等举措扩大了世俗国王权力,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正确;1517年,教皇派人兜售赎罪券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说明扩大了世俗国王权力,无法体现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1516年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说法错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联系所学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分析解答。‎ ‎20.日内瓦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公众投票选举”产生。民主教会建立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 A. 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 B.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 C.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日内瓦改革教会组织,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会众投票选举”产生,为通过民主选举为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奠定基础,故B正确;封建君主是世袭的,与材料民主选举的信息不符,排除A;民主选举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神职人员,而国王是世袭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 ‎21.从欧洲思想史看,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同,其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其意在强调 A. 启蒙运动已经成为政治运动 B. 启蒙运动构建了新社会的蓝图 C. 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D.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落后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启蒙运动……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了启蒙运动构建了未来社会的蓝图,批判封建制度,这是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转型,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核心是以未来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 ‎22.启蒙运动时期,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 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C. 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D. 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盂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可知,盂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对中国进行解读,以论证启蒙思想的合理性,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二者都只是对中国进行局部解读,并没有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并没有对中国是否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进行评价,故D项错误。‎ ‎23.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 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 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C. 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 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 ‎【答案】B ‎【解析】‎ ‎“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说明牛顿的经典力学为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帮助,故B正确;A中直接说法绝对,排除;C中因果颠倒;D中全面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人们相信人类不仅可以改造自然,而且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4.1609年,他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30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他首先发现了木星的4个卫星,又发现月球的表面像地球表面一样坑坑洼洼,他又观察了自古以来一直为人类迷惑不解的银河,发现那不过是由大簇大簇的星团联结而成的。这里所说的“他”与下面叙述对应的是 A. 挑战了神学创世学说,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 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D. 扩展了物理学的领域,提供了辩证看世界的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609年,他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30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可知,“他”是伽利略,伽利略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故C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挑战了神学创世学说,不符合题意,排除A;牛顿经典力学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扩展了物理学的领域,提供了辩证看世界的途径,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609年,他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30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联系所学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 ‎ ‎25.阅渎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中国是否发生过文艺复兴,有的人说,有!不仅有,而且从先秦、汉唐,到宋明、清末民初,发生过多次。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思想文化运动应该是发生在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成功的标准: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是否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并成为主流价值观,是否已经转化为主导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运动显然并未达成这一目标。‎ 材料二:西方的启蒙运动从广泛上来讲还可以认为是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近4个世纪的发展。在启蒙运动中,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首先对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破除人民对宗教的迷信,这些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蓝图进行描绘与展望,为西方社会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障碍,这场持续一个世纪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王安邦《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文艺复兴”运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方启蒙运动”不同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要原因。‎ ‎【答案】(1)表现:宋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形成,重建起儒学权威;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进一步发展了儒学。‎ ‎(2)特点:持续时间长;首先发端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进而蔓延至各个领城;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展望。‎ ‎(3)结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人文精神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国则没有。‎ 主要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未实现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西方具有古希腊人文主义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解析】‎ ‎【详解】(1)“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是否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并成为主流价值观,是否已经转化为主导性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运动显然并未达成这一目标”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形成、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等方面进行总结。‎ ‎(2)结合材料二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特点主要是持续时间长、由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开始发端,蔓延至各个领域,并且构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文艺复兴”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要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实现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有关;而西方的启蒙思想则成长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要和西方具有人文主义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有关。‎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类型试题,根据表格中“《西游记》的许多情节”等信息任意提取两个细节,并对于这一信息从历史角度解读出现象,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比如提取情节一“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的细节,依据所学可知历史现象是明末农民起义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说明依据所学从封建制度压迫导致农民起义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27.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 材料一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歧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 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 ‎15、16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 ‎17、18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嬗变》‎ ‎(2)阅读材料二,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1)同:都具有初步的国家观念;都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途径:即统治者应受道德约束;不同的人在国家中居于不同位置,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原因:社会动荡,秩序混乱。‎ ‎(2)中世纪,欧洲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天主教会垄断精神统治,教权至上的教会神权国家观是这一时期国家观念的显著特征,使西欧各国长期处于天主教的控制之下。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世俗权力大于教权;启蒙运动时期,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以及等级制度,主张人民主权,为资产阶级革命描绘的理想蓝图。‎ ‎【解析】‎ ‎【详解】(1)同:根据“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得出都具有初步的国家观念;根据“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得出都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途径:即统治者应受道德约束;根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得出不同的人在国家中居于不同位置,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原因:结合孟子和柏拉图所处的时代特点分析即可,即社会动荡,秩序混乱。‎ ‎(2)依据材料三,结合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实解答即可。根据“中世纪的欧洲,教权不断扩大。……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得出中世纪西欧各国长期处于天主教的控制之下。根据“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得出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世俗权力大于教权。根据“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得出启蒙运动时期,反对专制主义,主张人民主权,为资产阶级革命描绘的理想蓝图。‎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