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同课异构6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同课异构6套

新北师大版小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同课异构6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二、班级分析 ‎ 执教的班级共有**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 三、教材分析 ‎ ‎ (一)教学内容 ‎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 ‎(二)教学目标 ‎ 知识和技能方面 ‎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 数学思考方面 ‎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 ‎ 解决问题方面 ‎ ‎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 ‎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 ‎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 情感与态度方面 ‎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 ‎ 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 四、教学措施 ‎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 ‎8‎ ‎、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 五、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 ‎ 我班后进生形成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差,毅力缺乏,信心不足。他们不能把握学习语言课程的要点,常常不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怕苦畏难,不肯去做认真理解的细致工作,久而久之,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了,敏锐接受新授知识的能力丧失了,他们不差也变得差了。要转变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 ‎1、应以精彩的语言引发话题,及时点拨,准确评价,创设出和谐融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使后进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 ‎2、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常常向取得进步的学生竖起大拇指;有时给表现好的同学奖励一本本子;还有时投给学生一缕赞许的目光,伸手亲切地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的肩膀…… ‎ ‎3、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学科,教师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 ‎4、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难易适中, ‎ 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特别注意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从起点开始,耐心地给予辅导,让他们一点一滴逐步提高。 ‎ 培养优等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 ‎4、教育他们多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余同学,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 ‎2、2——6的乘法口诀 ‎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 第一单元 加与减 教学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境中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例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顺联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时间:7课时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谁的得分高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玩套圈游戏,看看谁的得分高。‎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指名口述题意。‎ ‎2、出示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 30 41‎ 笑笑 23 44 29‎ ‎3、小组讨论:谈们谁说的对?‎ ‎4、独立完成: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1)计算淘气的总分 ‎24+30+41=95‎ 先与同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可以用竖式计算:‎ ‎2 4 ‎ ‎+ 3 0 ‎ ‎————‎ ‎5 4‎ 先把前两个数抄写来,相同数位要对齐再进行计算,得数是53。‎ 在54 的下面对齐数位写出41,54与41相加,先算各位,在算十 位。结果是95、‎ ‎5 4 ‎ ‎ + 4 1 ‎ ‎————‎ ‎ 9 5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也可以把三个数字都抄下来,相同数位对齐,再进行计算。‎ ‎2 4 ‎ ‎3 0 ‎ ‎ + 4 1 ‎ ‎————‎ ‎ 9 5 ‎ ‎2、计算笑笑的总分。‎ 笑笑的三次成绩分别是23、44、29,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计算一下小小最后的总分是多少?‎ ‎ 列式:23+44+29=96‎ 结论:淘气95分,笑笑96分,笑笑的总分比淘气的高,所以笑笑赢了。‎ ‎3、小结;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4+26+29= 37+28+34= 16+35+57=‎ ‎2、下表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 ‎ ‎ ‎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2004年 32 17 14‎ ‎(1)先估计一下,哪年获得的奖牌多?‎ ‎(2)1996年获奖牌多少块?‎ ‎ 16+22+12=50‎ ‎(3)2000年获奖牌多少块?‎ ‎28+16+15=59‎ ‎(4)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你估计我国运动员将会获得多少金牌?‎ ‎(5)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加法,同学们在做题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10,要向前一位进1,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4+19 46+27 30+24 54+43‎ ‎43+40 39+28 26+48 13+24+35‎ ‎2、笔算练习:‎ ‎ 1 7 2 6 3 5 1 9‎ ‎2 4 3 5 1 8 3 6‎ ‎ + 2 9 + 1 4 + 4 4 + 2 8‎ ‎ ———— ———— ———— ————‎ 二、 练一练 ‎1、投飞镖比赛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奇思 35 23 30‎ 妙想 40 26 20‎ ‎(1) 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 你能看出奇思与妙想谁获胜吗?钰同伴交流。‎ ‎(3) 奇思一共得了多少分?妙想呢?‎ ‎2、跳舞小组有17人,唱歌小组有36人,腰鼓组有11人。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计算 ‎24+16+27 49+17+32‎ ‎15+26+44 33+29+25‎ ‎4、下表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 ‎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2004年 32 17 14‎ ‎2008年 38 27 23‎ ‎(1)2000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 2 ) 2000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3)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 秋游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情境图中提取数学信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24+16+27 49+17+32 15+26+44 33+29+25‎ 三、 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说图意。‎ ‎2、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 ‎90-45-25=20(人) 45+25=70(人)‎ ‎ 90-70=20(人)‎ ‎9 0 4 5 4 5 9 0‎ ‎-4 5 -2 5 +2 5 - 7 0‎ ‎--------- -------- -------------- ----------‎ ‎4 5 2 0 7 0 2 0‎ ‎4、70人乘车返回学校,第一辆车上有38人,第二辆车上有24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38+24=62(人) 70-62=8(人) ‎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 ‎ 85-49+27= 57+42-69=‎ ‎64+25-39= 82-45+38=‎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8+42-36= 52-43+77=‎ ‎91-38-25= 97-36+43=‎ ‎46+26+34= 73-49+35=‎ 四、 总结:‎ ‎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第四课时 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够从情境图中提取数学信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 ‎57+42-69 = 91-38-25= 64+25-39= 82-45+38=‎ ‎38+42-36= 52-43+77= 91-38-25= 97-36+43=‎ 二、练一练 出示课件 ‎1、胡萝卜15元,鱼28元,妈妈带了50元,够吗?‎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2、计算 ‎ 77-33-25= 96-39-45= 100-91-8 36+27-48 ‎ ‎3、机灵狗不小心把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儿童报》 26 28 34‎ ‎《小画报》 32 37 3‎ ‎《小故事》 39 40 45 2‎ 合计 98 99 100‎ ‎(1) 哪个班定的报刊最少?‎ ‎(2) 二班订了多少分《儿童画报》?‎ ‎(3) 三班订了多少分《小画报》?‎ ‎(4) 四班订了多少分《小画报》?多少本《小故事》?‎ 三、总结 ‎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课时 星星合唱队 ‎ ‎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文叙述的具体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 ‎48+42-36= 52-43+77=‎ ‎91-38-25= 97-36+43=‎ ‎46+26+34= 73-49+35=‎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图意。‎ ‎2、说一说,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3、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 ‎15-9=6(人)‎ ‎ 52+6=58(人)‎ ‎52-9+15=58(人)‎ ‎5 2 4 3‎ ‎- 9 +1 5‎ ‎—————— ——————‎ ‎4 3 5 8‎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列式算一算 ‎(1)淘气今年8岁,叔叔比淘气大九岁,阿姨比叔叔小五岁,阿姨今年多少岁?‎ ‎(2)图书角原来有75本书,借出46本,还回12本。图书角现有多少本书?‎ ‎2、竖式计算 ‎24+36-19 75-46+25 34+28-49‎ ‎90-65+42 87-69+54 72+25-68‎ 四、总结 ‎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绿 色 圃 中 小 学 教 育 网h t t p : / / w w w . l s p j y . c o m 第六课时 练 习 课 ‎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文叙述的具体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 一、口算下面各题 ‎ ‎45+20+13 59-14-32 45-30+15 ‎ ‎65-23+18 81-70+40 84+6-76‎ 二、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59 94 100 90‎ ‎ +27 -65 -26 - 72‎ ‎———— —————— ———— ————‎ 三、笔算下面各题 ‎ ‎43+39-46 45+55-78‎ ‎36-28+49 81-65+28‎ 四、计算每一竖行的和 ‎23 45 17 27 56 48 37‎ ‎18 29 25 43 29 26 25‎ ‎36 17 36 24 14 21 18‎ 五、应用题 ‎1、车上原有32人,到站时下去19人,上来7人,车上现有多少人?‎ ‎2、二年五班原有48人,新学期转来3人,转走5人,二年五班现有多少人? ‎ 六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做总结。‎ ‎ ‎ ‎ ‎ 第七课时 练习一 ‎ 教学目标: ‎ ‎1.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能力,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准确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 教学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熟练准确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出示8页主题图 ‎1、观察主题图说图意。‎ ‎2、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讨论交流: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要这样算?‎ 二、出示8页第二题 ‎1、观察主题图说图意。‎ ‎2、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给你100元,你想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元?‎ ‎(3)买哪两种玩具剩下的钱最多?剩下多少元?‎ ‎(4)买哪几种玩具正好需要花100元?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3、学生汇报、订正。‎ 三、竖式计算 ‎56+ 21– 18 = 39– 13 + 47= ‎ ‎96–34 – 35 = 57 +22 -45= ‎ ‎48+32-16 = 100 -69+ 25 =‎ 四、总结 ‎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一 ‎ 教学目标: ‎ ‎1.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能力,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准确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 教学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熟练准确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 ‎18+40+31= 42+25-34= 39+6-25=‎ ‎28-14+20= 60-17-34= 24-17+5=‎ 二、计算下面各题。‎ ‎45 87 36 40 38 100 ‎ ‎ + 37 -49 +58 -27 +47 - 65‎ ‎ ———— ———— ———— ———— ———— ————‎ 三、收玉米(9页5题)‎ 小猴 狐狸 小熊 小山羊 ‎36根 18根 45根 ?根 ‎1、小猴、狐狸和小熊一共收了多少根玉米?‎ ‎2、小山羊收的玉米比小猴和狐狸的总数少10根,小山羊收了多少根玉米?‎ 四、二(一)班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下面是三个小队上周末手机的废电池情况。‎ 小队 第一小队 第二小队 第三小队 合计 数量/节 32 36 95‎ ‎1、第三小队手机了多少节废电池?‎ ‎2、第四小队对收集废电池的节数比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的综合少23节。第四小队手机了多少节?‎ 五、9页7题 姓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合计 淘气 24 30 90‎ 笑笑 29 29 94‎ 奇思 26 30 ‎ ‎1淘气第三次跳了多少下?‎ ‎2、奇思获得第二名,她的总成绩可能是多少?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六、在空格里填数,使横着、竖着、斜着三个数相机的和都是30.‎ 七、总结 ‎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单元 购物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 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使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过程 1、 教科书呈现了小面额的各种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进行换算的十进制关系。‎ 2、 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这个问题主要目的是在解决如何付钱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根据“1元=10角”这一关系,体会1元可以用不同的角币来组合,进而体会购物时付钱方法的多样化。‎ 3、 用1元买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 通过探究买尺子的活动研究如何找钱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同时,体会“1元=10角”也是找钱的根据,并体会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 1、 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巩固“1元=10角”,使学生体会1元的使用价值。上面这些活动都仅仅围绕“认识人民币”而展开,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认一认,填一填 教学时,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 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 教师可以利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模型或提供一些真实的小面额的人民币,请学生认一认,把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然后认真观察人民币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自己是 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这些人民币的。‎ ‎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民币的材料,大小,颜色,图案及文字,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小面额人民币。‎ 学生对小面额的人民币比较熟悉,说出币值并不难,但是对上面的一些字和图案可能不认识,如贰、国徽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适当讲解。教师可以指出:“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小朋友要爱护它们,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2) 认识元、角、分 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材质分为硬币和纸币,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5元、2元、和1元分为一类,5角、2角和1角分为一类,5分、2分和1分为一类。‎ 结合第二种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以讲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兑换活动,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再利用真实的人民币进行兑换,教师拿出1元,学生拿出10张1角。也可以同桌的两个人开展这样的兑换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元=10角,1角=10分。‎ 3、 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买东西找钱是日常购物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的思路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问题独立思考,寻找结局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买衣服 ‎ 教学目标 1、 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 2、 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3、 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 认一认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2、 妈妈买1件衣服,可以怎样付钱?‎ 在讨论买T恤衫怎样付钱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付钱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思维能力。‎ 1、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启发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生可以提出计算几件衣服总价的问题,也可以提购买1件衣服怎样付钱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小小商店 ‎ 一、教学内容 ‎ 《小小商店》(教材第14、15页) ‎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 难点: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 (一)问题情境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等吧?‎ ‎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 ‎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小小商店,看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 ‎ ‎·我喜欢的玩具坦克价钱是9元。‎ ‎·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 ·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各自的发现,为信科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 (二)自主探究 ‎ 1、师:现在咋们注意看第一幅情境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1架玩具飞机12元,1辆玩具坦克9元,一共就是 ‎12+9=21(元)‎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真棒!‎ ‎ 2、师:看第二幅情境图,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 ‎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生:1盒水彩笔15元,那么20-15=5(元),应该找回5元。‎ ‎ 3、师:说得真好!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在组织汇报。 学生所选物品只要是两样且总价没有超过30元都可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 4、师:淘气想买一个花皮球,他有3张1元和2‎ 张2元,他可以怎么付钱?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即使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两种:‎ ‎3张1元和1张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价钱5元。‎ ‎·我可以付1张1元和2张2元,也正好是5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说得很好。‎ ‎ 5、师: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就是计算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用减法计算,72-68=4(元)。‎ ‎ 师:思路很清楚,说得非常正确,真棒!继续努力哦!‎ ‎6、师: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不同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并组织交流想法及计算结果。‎ ‎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 小小商店共需要多少钱?用加法 应找回多少钱?用减法 如何付钱?凑钱数 有多少块糖 一、教学内容《有多少块糖》‎ ‎(教材第16、17页) ‎ 二、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三、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 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难点:学会通过多方位思考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糖块 五、教学过程 ‎ (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糖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如果数得又对又快,老师就会奖励你一块糖哦!‎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有:‎ 一块一块地数:‎ ‎1、2、3 ‎ ‎·两块两块地数:2、4、6、8 ‎ ‎·五块五块地数:5、10、15、20 ‎ ‎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有道理就应当给予肯定,尤其是学生说出根据数目的多少选择不同的数法的时候,更应该给予表扬。【设计意图:由学生已经具备的跳着数数的方法和技能引入新课,既为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自主探究 ‎1、数一数,填一填。‎ 师:自由数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看图数一数,填一填,能做到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 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生1: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 生2:每列有4块,有3列,一共有12块。 ‎ 师:你能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 生:第一幅图应该是7+7=14(块);第二幅图应该是4+4+4=12(块)。‎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幅图中的棒棒糖按列数一数,把第二幅图中的糖块按行数一数。然后交流。‎ ‎ 生1:第一幅图中如果按列数,每列有2块,有2列,一共是 ‎14块。生2:第二幅图中如果按行数,每行有3块,有4行,一共是12块。师:用算式又该怎样表示呢?生:第一幅是2+2+2+2+2+2+2=14(块),第二幅是3+3+3+3=12(块)。‎ ‎ 2、说一说,算一算。‎ 师:现在咋们重点来研究第一幅图,说说分别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说: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算式是:5+5+5=15(块)。·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算式是:3+3+3+3+3=15(块)。横着看时,有3行就是3个5相加。竖着看时,有5列就是5个3相加。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结果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并相应地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为学习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奠定基础。】‎ ‎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有多少块糖 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5+5+5=15(块) ‎ 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3+3+3+3+3=15(块) ‎ ‎ ‎ ‎ 儿童乐园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具体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 ‎2、让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观察、理解和思考,进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用乘法表示的简便性,从而喜欢数学的运算符号和表示方法。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答问题。 ‎ 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 一、激趣引入。 ‎ ‎1、质疑。 ‎ 幻灯片出示果子图,问5盘果子你会算吗?学生口答出示加法算式。10盘呢?15盘呢?让学生在列加法算式的过程中感到麻烦,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用乘法计算。 ‎ ‎2、激趣。 ‎ 教师由“星期天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真多”这一话题引入情境,然后出示主题图中的各部分内容。 ‎ ‎3、发问:引导学生就以上画面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以这几个问题为重点:有多少人乘坐飞机?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 ‎ 二、探究新知。 ‎ 幻灯片出示主题情境图。 ‎ ‎1、活动一。 ‎ 展示学生所提问题“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各自列出算式向教师汇报。 ‎ ‎(2)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2+2+2=8(人)。 ‎ ‎(3)教师指出: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随后板书:2×4=8(人)。 ‎ ‎(4)同桌商量:上面的乘法算式中的“2、4、8”‎ 各表示什么?(2表示每架飞机上坐了2人,4表示有4架飞机,8表示一共坐了8人,算式的意思是4个2相加得8。) ‎ ‎(5)由学生发现或教师点拨第二种列式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该算式的含义。(也表示4个2相加得8。) ‎ ‎(6)依次出示乘法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各称。 ‎ ‎2 × 4 = 8(人) ‎ ‎┋ ┋ ┋ ┋ ‎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 ‎(7)让学生说第2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各称,并自由举例。 ‎ ‎(8)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猜读、练读。) ‎ ‎2、活动二。 ‎ 展示学生所提问题二: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 ‎(3)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情况。 ‎ ‎(4)伴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相应的加法,乘法算式。 ‎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 ‎(5)师生质疑、互动研究。6是从哪来的?(有6节车厢,有6个4人。)4×6表示什么意思?6×4呢?(都表示6个4相加)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表示6个4相加,结果都是24;乘法比较简便。) ‎ ‎(6)在小组内说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3、活动三。 ‎ 展示学生所提出问题之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 ‎(1)学生尝试独立列式,由于初次学写乘法算式,教师应注意巡视指导。 ‎ ‎(2)学生展示算式并说明列式理由。 ‎ ‎(3)教师应引导学生并全面讲解:算式的意义、两个“3”的不同意义、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算式的读写法等。 ‎ ‎4、活动四。 ‎ 出示“连椅画面”。 ‎ ‎(1)提出挑战性问题:连椅上坐着多少人?能用乘法解答吗? ‎ ‎(2)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展开讨论。 ‎ ‎(3)统一认识:连椅上的人数只能用加法求出,而不能用乘法求出。因为每个连椅的人数不一样多。 ‎ ‎(4)课件动态演示:前面连椅上的小男孩走到后面,与右边连椅上的小女孩坐在一起。让学生列式解答。 ‎ 三、巩固应用。 ‎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独立读题,列式计算,交流汇报,订正答案。) ‎ 四、课堂总结。 ‎ 引导学生谈收获或体会。 ‎ 五、完成其他练习题。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 有多少点子 教学目标 1、 结合数糖块的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 2、 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教学过程 1、 摆一摆,数一数 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示了可能出现的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等数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 2、 数一数,填一填 把糖块摆成方阵形状,通过“横着数”和“竖着数”,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观察角度。‎ 3、 说一说,算一算 ‎ 用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表示出数数的过程,并算出得数。通过“横着数”和“竖着数”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其最后得数是一样的,为学习乘法做孕状。‎ 4、 摆一摆,数一数 ‎ 教学时,教师可以发给每组学生20块糖,(也可以就地取材,用其他东西来代替),让学生先估计大约有多少块,再自己动手数一数。学生可能出现教科书中的三种数法:1块1块地数,2块2块地数,5块5块地数。数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如果教科书中给出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或者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学生,最后让全体学生按照“2个2个”和“5个5个”再数一遍,体会物体可以几个几个数,结果是一样的。‎ ‎ 在数后学生可能会发现:每次数的个数少,数的次数就多,每次数的各数多,数的次数就少。虽然有不同的数法,但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练一练:第1题 这里画了25个熊猫,25个熊猫基本上是均匀分布。可以组织学生圈一圈,数一数。学生可能会想出不同的数法,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5个5个地数。‎ 通过这道题使学生明白,要快速数出物体的各数,可先把这些物体分组,然后用加法计算。‎ 第2题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每盘有4块蛋糕,有5盘,4块4块地数,一共有20块。当物体1堆1堆地放着,且每堆物体同样多时,学生自然会想到1堆1堆地数。‎ 小结 动物聚会 教学目标:‎ ‎1、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从情境图中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地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在具体地情境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动物聚会”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动物聚会)‎ 二、问题探究 ‎1、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 要求:A、独立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 ‎ B、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2、小组汇报:‎ A、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 表示: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3根树枝上有3个3只。‎ ‎ 要求: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2、活动(二):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3、活动(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4、活动(四):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②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作业 ‎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中本课的练习。‎ ‎2、生活中哪些情况能用乘法表示?‎ 第4单元 图形的变化 折一折,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27页的下半页部分)‎ 三、课堂活动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练一练第1、2和3题。‎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  8  H  M  责  文  育 六、板书设计 对称图形 玩一玩,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结合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评议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3、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具准备:‎ 课件、圆形、正方形硬纸板、三角形、火柴棍、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 玩一玩,华容道 1、 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 分组活动。‎ (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 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1、 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2、 小结:玩一玩的台式,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 ‎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 1、 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 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 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 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 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活动三、做一做,竹蜻蜓 1、 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 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 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回家做竹蜻蜓。‎ 一、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在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第五单元 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  1、经历编制5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  2、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准备。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口算,并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3+3 = 2+2+2+2+2= 4+4+4+4= 7+7=‎ 二、学习新知。‎ ‎  1、创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  (1)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  (2)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那可以怎样数呢?‎ ‎  ①1,2,3,4,…1个1个地数。‎ ‎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  (3)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  (4)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  生答师板书:1×5=5 2×5=10 3×5=15 4×5=20‎ ‎  5×5=25 6×5=30 7×5=35 8×5=40 9×5=45‎ ‎  (5)你知道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  (6)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  (7)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学生讨论。)‎ ‎  (8)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 ‎(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 ‎(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 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 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编制2的乘法口诀,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利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投影仪出示主题图)‎ ‎  2、星期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烧菜、做饭,小明也过来帮着做家务活,你们看小明在做什么呢?‎ ‎  3、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做家务)‎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再汇报。)‎ ‎  (2)请同学们看看小明是怎样摆筷子的呢?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想一想:共要摆几次。(9次)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  (2)学生自己动手摆,边摆边说。‎ ‎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帮助,请个别同学示范。)‎ ‎  (3)你摆了几双筷子?共几根?你是怎样数的?‎ ‎  (4)比一比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1,2,3,4,…,18根;有的学生两根两根跳着数:2,4,6,8,…,18根。)‎ ‎  先让每个学生看着摆的小棒与同桌互相说,然后全班闭着眼睛说,小组内说,个别说。‎ ‎  3、填一填。(用小黑板出示这个表格)‎ ‎  几双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  几根筷子 2 4‎ ‎  (1)观察思考。这个表格表示什么意思?‎ ‎  (2)试一试。独立把书上的表格填完整。‎ ‎(3)你填的数是几?为什么填这个数?说说你的算法。‎ ‎ 4、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 ①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同桌交流、汇报。老师板书:1×2=2。)‎ ‎ ②2双筷子呢?(2个2)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汇报。老师板书:2×2=4。)‎ ‎ ③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2)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学了5的乘法口诀。想一想,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呢?你们能根据这9个乘法算式编出对应的2的乘法口诀吗?(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交流订正。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按顺序写出乘法口诀。‎ ‎(4)学生齐读乘法口诀。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学生口述发现的规律,老师用彩色粉笔圈注。)‎ ‎5、读一读、记一记。‎ ‎  (1)按顺序齐背。‎ ‎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 ‎  (3)教师指表格中任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 ‎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  1、游戏(对口令)。两道乘法算式与一句口诀对。如,2×3,3×2,对口诀二三得六。‎ ‎  2、圈一圈。观察这些圈起来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圈起来的数呢?‎ ‎  3、比一比,看看谁最棒!每一个同学先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 ‎  4、综合拓展题(15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请小朋友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体会记忆的策略,培养数感。‎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探索、编制、掌握2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1、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 ‎  2、板书:3的乘法口诀。‎ ‎  3、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 二、直观操作,解决问题。‎ ‎  1、画一画、说一说。‎ ‎  (1)你们能在这张草稿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一个方格表示一辆三轮车,在一个方格里,你准备画几个小圆圈代表它的轮子呢?请同学们来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  (2)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辆车呢?”‎ ‎2、填一填,议一议。‎ ‎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每个同学都动笔把“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学生动手填,教师加强巡视。)‎ ‎  (2) “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  (3)小组讨论一下,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  (4)小结: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加;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三、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利用“表格”,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  (1)请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口。‎ ‎  (2)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  2、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有什么好办法?‎ 四、加强练习,熟练口诀。‎ ‎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  2、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同桌进行“过河”比赛。‎ ‎  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  请大家都来欣赏第17页的“数学故事”,谁看懂了这个故事,并愿意说给大家听?‎ ‎  六、总结收获,体验成功。‎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谁愿意来说一说?‎ 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  1、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口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  1、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吧!‎ ‎  2、课件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那一天,我想请大家吃果子串。可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你们能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帮帮忙?我想给每桌小朋友串9串果子,每串请串4颗。‎ ‎  二、探究新知。‎ ‎  1、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红果有几串 1 2 3 4 5 6 7 8 9‎ ‎  红果有几个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2、板书算式和口诀。‎ ‎3、帮助了小熊,你感到开心吗?‎ ‎4、请仔细观察你们串的果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你们会看着果子提问了吗?能不能把问题解决了?请四人小组试一试!‎ ‎6、请2个四人小组来汇报活动成果。‎ ‎7、谁来评一评,他俩说得怎么样?如果你们四人小组说得跟他们一样棒,请你送给自己一些掌声!你们小组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你帮助了别人,你感觉怎么样?‎ ‎8、你有信心把个表格填对吗?给你3分钟时间。填好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用数的,用加法,用乘法。)‎ ‎9、你们都很棒!看到这个表格,你能猜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什么吗?(板书:4的乘法口诀)有没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4的乘法口诀?请打开书20页动手试一试。‎ ‎1 × 4= 一四得四 ‎2 × 4= 二四得八 ‎3 × 4= 三四十二 ‎4 × 4= 四四十六 ‎4 × 5= 四五二十 ‎4 × 6= 四六二十四 ‎4 × 7= 四七二十八 ‎ 4 × 8= 四八三十二 ‎4 × 9= 四九三十六 ‎10、小熊也把口诀写出来了,你们写的跟它一样吗?请你大声读出来。‎ ‎11、谁来说说,编这些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12、请你把4的口诀读给同桌听,看谁能最快把乘法口诀背出来。‎ ‎13、谁记得这些乘法口诀?然后抽2至3人背一背。‎ ‎14、小朋友,你们观察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联系?‎ 相邻两个口诀之间相差4。‎ ‎15、你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口诀?(让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背好了请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请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看图,想一想,填空。‎ 一辆汽车有( )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二辆汽车有( )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三辆汽车有( )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四辆汽车有( )个轮子,乘法算式:______或_____。口诀:_________‎ ‎2、实际应用 有4条船,每条船只能坐4人,有15名学生能坐下吗?‎ ‎□×□=□(人)‎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回家路上(2~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展现信息。‎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动物学校去看一看(出示主题图)。真巧,正好赶上小动物们放学。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蹦蹦跳跳地往家走。‎ ‎1、仔细看图,你能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2、自己在下面练习说一说。‎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 二、利用信息 提出问题。‎ ‎1、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小组合作写出所提的问题看哪一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同时找一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所提问题。‎ 船上有几只小动物? 4×4=16(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 3×4=12(只)‎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5×3=15(只)‎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多花? 2×6=12(朵)‎ 岸上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3×3=9(只)‎ ‎3、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会解答吗?‎ 三、运用信息 解决问题。‎ ‎1、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2、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3、有没有不会解决的问题?‎ ‎4、同桌合作,你问我答。‎ 四、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1、基本应用。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1~3题。‎ ‎(第2题组织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讲清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算式。)‎ ‎2、拓展应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室,你能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请你喜欢的同学帮你解答问题。‎ ‎(引导学生应用口诀解决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口诀,自觉地记忆口诀。)‎ 五、走出课堂,感受数学的价值。‎ ‎1、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在商店中你留心看就会发现很多的乘法问题。‎ ‎2、出示一箱酸奶,谁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下课后,请同学们走出教室,到我们的教学楼内找一找、到操场上找一找;放学后,我们走出校园到大街上找一找、到商场中找一找……你一定会有许多欣喜地发现。‎ 练 习 三(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通过1~5的乘法口诀和1~5乘法口诀以内两个数相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能发现其中积相同的部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3、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竞争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发现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能发现其中积相同的部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2~5的乘法口诀。‎ ‎1、口算。‎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提供数学信息。‎ ‎(1)老师星期天去超市,观察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同学们看。(老师边往黑板上贴图片,边让学生说出图片上商品的名称和价钱。)‎ ‎(2)这样贴,好不好?为什么?那应该怎么办呢?谁能帮帮我?‎ ‎(把它们整理整理,归归类。)‎ ‎(3)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对贴在黑板上的图片进行整理。‎ ‎2、提出数学问题。‎ ‎(1)看着黑板,同学们能提乘法问题吗?‎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游戏。(采用比赛形式)‎ ‎1、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2、集体交流、反馈。‎ ‎3、评一评:哪个小组完成最好,并给这个小组一颗星星。‎ ‎4、请小朋友说说怎样读表内乘法。‎ ‎5、对口令,同桌相互提问。‎ ‎6、卡片抢答。(完成练习一第2题)‎ 三、数学活动。‎ ‎1、出示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乘法口诀。‎ ‎2、找朋友,用数学语言描述题中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汇报成果。(完成第3题)‎ 四、游戏。‎ ‎1、谁能说说青蛙的形状。‎ ‎2、播放歌曲《数数歌》片断。‎ ‎3、独立填写第4题。‎ ‎4、小组相互检查。‎ ‎5、集体交流反馈。(完成练习一第4题)‎ 五、找座位。‎ ‎1、“摘果子”活动,将算式写在卡片后,让学生扮演小动物上台“摘果子”。‎ ‎2、对号入座。悄悄的坐上,然后说明原因。‎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六单元 测量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 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 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 ‎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 ‎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 ‎1.说一说 ‎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 ‎2.找一找 ‎ ‎  (1)认识刻度尺 ‎ ‎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 ‎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 ‎  ③教师补充。 ‎ ‎  (2)认识1厘米 ‎ ‎  ①认识1厘米。 ‎ ‎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 ‎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 ‎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 ‎  (同桌互说。) ‎ ‎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 ‎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 ‎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 FFKJ.Net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 ‎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 ‎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 ‎ ③练一练。 ‎ ‎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 ‎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 ‎(3)认识几厘米 ‎ ‎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 ‎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 ‎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 ‎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 ‎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 ‎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 ‎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着重理解“平均分”,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每人20个圆片或者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俩人合作摘了8个桃子,回来后,开始分桃子。‎ ‎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几个好呢?(猴哥哥吃几个?猴弟弟吃几个?)‎ ‎2.磁性黑板并贴上8个桃子图片。 师听汇报后根据学生说的板书:‎ ‎3.评价:同学们的分法都有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分东西时常会碰到分得一样多和不一样多的事物。刚才分的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公平呢?‎ 板书:同样多 ‎4.请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指导。‎ ‎5.出示“小猫分鱼”,要求分得同样多,‎ ‎6.出示小狗分骨头,老师相机指导,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三、体验感悟 ‎3题师问:‎ 一个奥运会标志须要几个圆环。这些圆环可以拼几个五环。‎ ‎2.师出示 8本本子奖给近阶段表现好的同学4位,第二次9本本子奖给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4名)请全班同学帮老师想想平均每人可以分几本?还剩几本?‎ 针对(2)题,问:剩下的1本还能不能再分?‎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第5题,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 一半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几只,这里的一半是几只,还剩的一半是 几只。‎ ‎2.下课后,请同学们 细心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事物,和你的家人,朋友说一说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桃子 ‎ ‎ 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 ‎1.8个桃子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分(4)个桃子 ‎2.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每只小狗分到(6)根骨头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 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挂图、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 ‎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片贴在磁力板上。‎ ‎2.问:看到了什么,能帮淘气分一分吗?‎ ‎3.老师收走盘子,问:现在没有盘子了,还可以怎样把这些苹果平均分呢?‎ A老师巡视,指导。‎ B老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12个苹果,每个盘放()个,需要()              个盘子。‎ 三、体验感悟 尝试第1题 你还发现了什么? 基本练习 试一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四、实践应用 试一试第4题 1.出示做操图 ‎2.还可以怎样排?‎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苹果 ‎ ‎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    ‎ ‎ ‎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一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一、参加生日聚会,唤起“主角”的意识。‎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然后,我很神秘的告诉他们:“今天呀,是老师的生日!”接着说:“我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我的生日Party,好不好?” ‎ 等他们稍微安静,我就为难地说:“可是老师今天太忙了,你们能不能帮帮老师?老师想摆六桌,你们能不能帮我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同时在电视上出现这些小吃的数量:柑桔42个、果冻34个、花生95颗、糖果100颗、板栗49个、饼干72块)都平均分成6份?”出示课题“分食品”。接着,我让他们小组自由选择想帮老师分的东西,小组长到讲台前领取要分的物品。‎ 二、问题探究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如何将手中的物品平均分成6份,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分,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一组分得又好,又快。‎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分一分。分完后,进行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各个小组长汇报小组分的情况,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要鼓励学生分法的多样化,并评价哪个小组做的较好。‎ 三、体验感悟 讲述:大家都留意到了每张桌子上都摆了黄豆,是不是有点奇怪吧?我们老家有个习俗是:要在生日那天吃黄豆。所以我为大家准备了黄豆。在吃黄豆之前,我拿黄豆来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玩游戏之前,跟学生讲清楚游戏规则:小组内派个小朋友抓一把黄豆,然后拿这一把黄豆来分,如果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如果还能分成3份,再得3分;如果还能平均分成4份,再得4分;一直分下去,能分成几份,就再得几分;看哪一组得分最高。‎ 学生开始活动。完成后将他们的分数打在准备好的表格里,在电视机里呈现出来。都做完后,让学生根据打出来的分数,判断哪一组获胜,然后给获胜组奖励。‎ 四、实践应用 五、小结 讲述:在老师的生日Party上,玩的开心吗?‎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分糖果 第一组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1次 ‎ ‎ ‎ ‎ ‎ ‎ ‎ ‎ ‎ ‎ ‎2次 ‎ ‎ ‎ ‎ ‎ ‎ ‎ ‎ ‎ ‎ ‎3次 ‎ ‎ ‎ ‎ ‎ ‎ ‎ ‎ ‎ ‎ ‎4次 ‎ ‎ ‎ ‎ ‎ ‎ ‎ ‎ ‎ ‎ ‎ ‎ 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 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出示智慧老人画面以及挂图 谁能把这幅图意说给大家听.‎ ‎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通过看图,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2、谈话:把12根香蕉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 ‎(把12分成2份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吗?)‎ ‎3、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体验感悟 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正确体会理解除法的含义。‎ ‎2、提高在实际情境中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能在活动中正确体会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提高在实际情境中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动手操作:‎ 分一分、填一填 书P40第1、2题。‎ ‎1、学生独立动手圈一圈,填一填。‎ ‎2、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汇报。‎ 书P40第3、4、5题 ‎1、学生集体读题,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生独立完成。‎ ‎3、分组讨论。‎ ‎4、集体交流、汇报:‎ 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么分的?  ‎ 二、知识应用:数学故事 学生根据书中三幅图的意思,编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说一说故事的情节,在解决除法问题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组活动:看算式编故事 ‎1、让学生看算式,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故事。进一步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除法问题。‎ ‎2、组内交流;‎ ‎3、集体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五、板书设计  ‎ 练习五 ‎ ‎          1、可以给(2)件上衣钉上扣子。‎ ‎              10÷5=2(件)‎ ‎          2、平均每只小刺猬运(3)个果子。‎ ‎              12÷4=3(个)‎ 小熊开店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 、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 、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 、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师:对了,爱睡觉的小熊今天起的特别早,原来阿!小熊开的店今天开张了, 它的好朋友小猴和小虎也来为他的新店开张来祝贺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小猴想买4辆坦克送给它的表姐、表哥、好朋友和它自己,可是小猴总也算不出他要付多少钱。这下可把小熊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小猴,小狗都买到了坦克,他们可高兴了,你们高兴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在4*5=? 20/4=5 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靠靠大家,我有12元钱,如果要买铅笔盒,可以买多少个?买皮球呢?‎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 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      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 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快乐的动物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2、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 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 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习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 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    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 ‎   集体订正,教师重点讲解(电脑上操作课件)。‎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试一试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文具店”这一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验“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验“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CAI课件演示小兔、狐狸、小牛去买文具的故事,同时出示价钱:1支铅笔2元钱。‎ 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说完整。‎ ‎2、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意思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时学生会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小兔买了1支笔用了多少钱?小牛买了3只笔需要多少钱?狐狸买了4只笔需要多少钱?‎ ‎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二、问题探究 ‎1、学生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 教师根据同学们解决的情况板书:‎ ‎(1)小牛买了3只笔需要多少钱?‎ ‎   2×3=6(元)‎ ‎(2)狐狸买了4只笔需要多少钱?‎ ‎   2×4=8(元)‎ ‎2、有谁能把小兔、小牛、狐狸用的钱换成倍数说一说。‎ ‎   有同学回答:小牛用的钱是小兔的3倍 ‎        狐狸用的钱是小兔的4倍 ‎ 老师引导:这就是我们所学的乘除法知识与“倍数”的联系,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将乘除法问题换成倍数问题试试,好吗?‎ ‎3、如果把刚才说的有关于倍数的句子换成条件,又应该怎样提出这个问题呢?比如:小明用的钱是小兔的2倍,小明用了多少钱?说法变了,但实质没变。‎ 同学们根据要求提出了两道有关于倍数的应用题。‎ ‎(1)小牛用的钱是小兔的3倍,小牛用了多少钱?‎ ‎(2)狐狸用的钱是小兔的4倍,狐狸用了多少钱?‎ ‎4、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找同学举例说说“几倍”是什么意思。‎ 有同学回答,4的3倍就是3个4。‎ 小兔的3倍就是3个小兔用的钱那么多,小兔用了2‎ 元钱,也就是2×3=6(元)‎ 小兔的4倍就是4个小兔用的钱那么多,也就是2×4=8(元)‎ ‎5、解答完以后要注意什么?写答语。‎ 三、体验感悟 摆珠子 游戏规则: 按要求摆两行不同颜色的珠子,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1)上面摆3个白珠子,下面摆蓝色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个数的2倍。摆完了以后与老师比比看看摆对了没有。‎ ‎(2)上面摆2个蓝珠子,下面摆白珠子的个数是蓝珠子的4倍。摆完了以后同座之间互相检查看看摆对了没有。‎ ‎(3)上面摆10个蓝色珠子,下面摆白色珠子,使得蓝色珠子的个数是白色珠子的5倍。这一小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再摆。‎ 四、实践应用 ‎1、3片叶子配1朵花,15片叶子配(  )朵花。‎ ‎2、    的个数是  的2倍, 有(  )个。‎ ‎    ‎ ‎    ‎ ‎                        ‎ 做完后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交流想法。‎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习得怎样?‎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二、问题探究 ‎1.理解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订正结果:16÷4=4‎ 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 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 ‎4×2=8(个)‎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题 ‎1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2题:先数一数在提问 ‎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24÷4=6‎ ‎    蜜蜂有多少只?    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8÷2=4‎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 ‎2、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 教学难点: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P52第1题 看谁算的又快又对。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二、连一连:‎ P52第2题:连一连:这题有多余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三、填一填:‎ P52第3题 让学生认真看清题意,独立填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看图列式计算:‎ P53第4题 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算法,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根据要求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集体汇报。‎ 第5题的第3小题是一个开放题。“30元可以买什么?”有两种理解:30元可以全部花完,也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 五、知识应用:‎ P53第6题 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七、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7、38页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买6副手套需要多少远?4×6=24(元)‎ ‎   (2 )钱的价钱是袜子的几倍? 24÷3=8(元)‎ 第七单元乘法口诀表(二)‎ 有多少张贴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整理和应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图,你发现了有多少张贴画?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体验感悟 ‎1、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2、组织学生记忆6的乘法口诀。‎ ‎3、用二种方法计算6乘7的结果。‎ 四、实践应用 ‎1、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P79的第1题到第5题。‎ ‎2、  找朋友游戏,设计成卡片,分发给学生,是朋友的两人走到前台。‎ ‎3、灵活应用,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算出用几个圈,再组织交流。如学生没想出方法,师可适当引导。‎ 五、小结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六、布置作业 一共有几天 教学目标:‎ ‎1.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每一句口诀含义,初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利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编制口诀,初步体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记忆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  你们都过过生日吗?笑笑的生日也快到了。看:投影P80的插图,笑笑多么高兴!你们猜猜还有几天就是笑笑的生日?淘气为什么那样高兴?‎ ‎2、四个星期呢,5个星期,…‎ 二、问题探究 ‎1、你能根据填写的表,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2、  提问:你是怎样编7的乘法口诀的?组织学生交流。‎ ‎3、组织学生记忆口诀。‎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完成P81第1、2、3题。巡视并指导。‎ ‎2、第4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说完整图意,再列出算式。‎ ‎3、开放性题,第4题,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再全班汇报交流。‎ 四、实践应用 ‎“口诀对猜”游戏 ‎“口诀游戏车”‎ 五、小结 说说这节课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对自己、同学、老师的评价是什么?‎ 你还有更好的建议让数学课上得更理想吗?‎ 六、布置作业 ‎1、估计你和你的家人一天喝多少杯水,那一个星期呢?把了解的情况制定统计表。‎ ‎23、一课一练P 买球 教学目标:‎ ‎1、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2、经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3、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 教学重点:编制8、9乘法口诀,在探索中记住8、9的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应用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小淘气和小明都是体育爱好者,他们来到体育用品商店。‎ 看:(投影P82的插图)“你会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帮他们算算吗?”‎ 二、问题探究 ‎1、  你能编出8和9的乘法口诀吗?‎ ‎2、  如何记忆这些口诀呢?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口诀记忆,根据乘法意义记忆;根据相邻两句间联系记忆。‎ ‎3、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看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三、体验感悟 ‎1、  组织学生对口令;完成练一练的第3题。‎ ‎2、  第4题,让学生理解图意,独立解答(1)(2)题,第3题在小组中提出问题,并解答。‎ ‎3、第5题,要求学生先看算式有什么特点,再利用口诀计算,体验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四、实践应用 ‎1、小组玩“对口令”游戏(1题)‎ ‎2、手指游戏(2题)‎ ‎3、“口算游戏车”(3题)‎ ‎4、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5、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比一比,看谁能用8和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买球 ‎8×8=64   八八六十四 ‎8×9=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做个乘法表(二)‎ 教学目标:‎ ‎1、是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2、各小组准备一套1~9的乘法口算卡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这段时间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 ‎2、组织学生在小组里整理乘法口算卡片活动,整理时想一想,把哪些算式排在一起,为什么这样排?经过系统整理,把乘法表填完整。‎ ‎3、引导学生观察乘法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四、实践应用 ‎1、找出乘数是3的乘法算式,并填一填,,先独立做,然后小组内交流。如( )×()=18的只需要填出一道,其余的通过交流获取。‎ ‎2、说说淘气做的乘法表,他是怎么得到的?你能帮他填完整吗?学生填,校对。‎ ‎3、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横着看,竖着看。‎ 五、练一练。完成1到5题作业,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 ‎    ‎ 第九单元除法 长颈鹿和小鸟 教学目标:‎ ‎1、创设“长颈鹿安排住宿”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除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 ‎ 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你们喜欢大森林里的动物吗?大森林里的动物可友好了,瞧!长颈鹿正在为小鸟准备房子呢?(电脑出示长颈鹿和小鸟的图)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观察员得可真仔细,是呀!我们替长颈鹿想一想办法,应该为小鸟准备几间房子呢?谁能列式呢?‎ ‎46÷6=?应该怎样算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 三、体验感悟 师:哪些同学说一说怎么样想?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来的小鸟是24只,36只,48只,54只,那么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引导学生反馈。‎ 师:同学们,如果飞来的小鸟不是42只,也不是48只,每间房子里住的小鸟也不是6只,根据乘法口诀,你想补充哪些条件,长颈鹿该准备几栋房子呢、在小组内说一说,好吗?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刚才我们应用乘法口诀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看一组练习。(课后“练一练”第一题)我们比一比看谁应用 四、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出示:学校有24个球分别装在大球筐里,要求每个筐里装的要一样多?‎ ‎1、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装?‎ ‎2、说明你们的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反馈,看哪一组同学既对又合理。‎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 ‎42÷6=8(栋)   六八四十八 ‎48÷7=6(栋)。。。。。。6(只)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除法的意义,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2、通过学生对情境图进行观察、理解、思考,进而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亲身体验运用数学知认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举趣。 ‎ 教学重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用除法解决问题,熟练进行准确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森林吗?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家里去看看。‎ 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目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图中都有什么?         ‎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兔累了,要到后面的小房子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教师在学生提出来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不早不晚(重点放在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上)‎ 三、体验感悟 师: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吧些问题,是怎么样列式的?随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 ‎12÷6=2(间)‎ ‎12÷4=3(只)‎ ‎12÷3=4(间)‎ 下面我们通过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四、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一填,请根据我们刚才说的把这个现场采访填完整。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宅区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1、 引导反馈,使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房子可以住下15只小兔,把以能住下。‎ ‎2、 如果现在有24只小兔,有8间房子,你们能提出来吧些数学问题呢?请同桌一问一答,列出算式。‎ ‎3、教师引导学生反馈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长颈鹿与小鸟 ‎12÷2=6(只)‎ ‎12÷3=4(只)‎ ‎12÷4=3(只)‎ ‎12÷6=2(只)‎ 农家小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现在人们过惯了城市生活,周末时大家喜欢去农家乐去玩玩,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你们去过吗?‎ 和谁一块儿去的?‎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了农村里的小院,你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学生说出图中的一个个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 2、你能根据数学信息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 ‎3. 让学生同桌互动解答。‎ ‎4. 反馈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 ‎1、第1题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2、第2题   提出问题,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P 六、板书设计 ‎ 农家小院 ‎   提问:             回答 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 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需要几个盒子?‎ 需要装几筐?‎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首先出示课件:小猫、小狗、小猴在公园里爬绳梯,绳梯上面有几颗闪闪发亮的智慧星,小狗怎么也不愿输,小猴就说:你们俩不如比一比,好吗?小猫、小狗齐声说:好!于是小猴告诉他们谁先闯过他的关,谁先得一颗智慧星。‎ 师:这节课,我们就和小猫、小狗、小猴一起去闯关,摘取那些闪闪发亮的智慧星,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成为最有智慧的摘星人呢?‎ 二、实践应用 活动一:登智慧梯,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1、学生独立完成1和2题。‎ ‎    2、集体订正。‎ 活动二:爬智慧树。看谁填得又快又对。‎ ‎   1、完成3和4题 ‎   2、四人小组活动。‎ ‎   3、小组汇报。‎ ‎   4、老师总结(写得越多,智慧树爬得越高,最高为胜,然后换一个数试一试)‎ 活动三:摘智彗树,看谁列得算式又对又快。‎ ‎    1、完成第5题,弄懂第6题的题意。‎ ‎    2、获取已知的数学信息。‎ ‎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四:智慧房,找规律,写算式。‎ ‎    1、先观察组算式的特点,后小组讨论。‎ ‎    2、交流后说一说,写一写。‎ 三、小结 谁获得的智慧星最多。‎ 六、布置作业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1单元 课题 分苹果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1、使学生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过程 与 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在动手操作与自主讲解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 难点 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 具 学 具 主题图、盘子、小黑板、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分苹果 一、谈话导入 笑笑和淘气正在讨论一些数学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 ‎(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个性化修正 ‎(1)根据上图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学生回答)‎ ‎(2)解决问题: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a、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b、小组内交流。‎ c、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生2、6+6+6=18,可以放3盘;‎ 生3、‎18-6-6‎-6=0,可以放3盘。‎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竖式除法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学生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尝试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师提示。‎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生小结:18是被除数,表示有18个苹果;6是除数,表示每盘分6个苹果;3是商,表示分3盘。)‎ ‎②教授写法,学生试写 学生介绍,教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注意:先写被除数18,然后写除式,3要与8对齐,然后写积18)‎ 为什么3与8对齐?‎ ‎(4)填一填,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2)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再指名说一说。)‎ ‎(3)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18÷6=3(盘)‎ ‎ 3‎ ‎6√18‎ ‎ 18‎ ‎-------‎ ‎ 0‎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1、基础练习 ‎(1)用竖式计算。‎ ‎45÷5= 64÷8= 24÷6= ‎ ‎40÷8= 52÷7= 46÷9= ‎ ‎(2)最大能填几。‎ ‎( )×8<43 7×( )<50 9×( )<61 ( )×6<40 ( )×4<27‎ ‎5×( )<44 7×( )<32 ( )×5<26 6×( )<4‎ 小结:学生对基础练习都掌握得很好。‎ ‎2、拓展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 7 4‎ ‎ 4 丿 2 8 9 丿□□‎ ‎  □□   3 6‎ ‎ 0 0‎ ‎(2)请把算式补充完整。‎ ‎( )÷7=( )……3 ( )÷7=( ) ……3‎ ‎( )÷7=( ) ……3 ( )÷7=( ) ……3‎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1单元 课题 搭一搭(一)‎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分组、分层讨论、探究的过程,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体会有余数除法意义。‎ 教学 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搭一搭(一)‎ 一、激趣导入 游戏“猜猜看”。‎ 请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的多,画好后,请将自己画好的个数数出来并写在纸上。(时间3分钟)‎ 师:将你画的圆的个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你所画的圆的最后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报数,老师猜。‎ 二、探究新知 ‎(1)笑笑和淘气在用小棒摆图形。‎ ‎(出示情境图)‎ 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 ‎(2)学生摆一摆。‎ 他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回答。‎ ‎(3)认识余数。‎ 你能用算式表示刚才的结果吗?‎ 学生尝试列式。‎ 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表示余下的1根。‎ 指名说一说算式中13、4、3各自的名称。‎ 想一想:“1”叫什么好呢?‎ ‎1是剩下的小棒,我们叫他余数。‎ 想一想,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13÷4=3(个)·····1(根)‎ 指名说一说算式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摆一摆,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余数比除数小。‎ 个性化修正 ‎(5)试一试,同桌合作摆一摆。‎ 三、巩固应用 ‎(1)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先摆一摆,再填一填。‎ ‎(2)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摆一摆,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一练的第3题。‎ 先判断,再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在计算余数除法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搭一搭(一)‎ ‎4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 ‎ 13÷4=3(个)·····1(根)‎ ‎ 余数 答: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小棒。‎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1、课时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6÷3= 27÷4= 35÷6=‎ ‎36÷4= 28÷5= 40÷7=‎ ‎(2)在( )内最大能填几? ‎ ‎7×( )<37 6×( )<30 4×( )<39‎ ‎( )×6<40 5×( )<24 ( )×8<30‎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1单元 课题 搭一搭(二)‎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1、使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3、使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独立思考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 难点 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理解除数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第三课时 搭一搭(二)‎ 一、谈话引入 昨天我们用小棒搭了一个正方形,你能用小棒搭一个小房子吗?‎ 学生动手操作。‎ 指名学生是怎么搭的。‎ 选一个用6根小棒搭成的房子。(展示)‎ 全班动手用6根小棒搭房子。‎ 二、探究新知 ‎(1)搭一搭。‎ ①刚才用6根小棒搭成了1座房子,那么12根小棒能搭几个房子呢?‎ 学生动手操作。‎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12÷6=2(个)‎ 个性化修正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竖式计算。‎ ②如果是16根小棒呢?‎ 学生动手操作。‎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16÷6=2(个)······4(根)‎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竖式计算。‎ ‎(2)理解除法竖式。‎ 结合学生搭房子的过程说一说。‎ 除法竖式中的“16”表示什么?(16根小棒)‎ ‎“6”表示什么?(每6根小棒可以搭1个房子)‎ ‎“2”表示什么?(搭2个房子)‎ ‎“12”表示什么?(搭2个房子要12根小棒)‎ ‎“4”表示什么?(搭了2个房子后还剩4根小棒,不能在搭了)‎ ‎(3)看一看,说一说。‎ ‎13÷5=2····3‎ 你能正确根据这个算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看图说题意:有20块积木,分给3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积木?‎ 同桌合作,分一分、写一写、说一说。‎ 教师巡视。‎ ‎(2)“练一练”的第2、3题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讲评。‎ ‎(3)“练一练”的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 指名说一说怎么思考的。‎ ‎(4)“练一练”的第5题 同桌互相说。‎ 指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搭一搭(二)‎ ‎6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 2‎ ‎6√16‎ ‎ 12‎ ‎-------‎ ‎ 4‎ ‎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1、课时作业 ‎ (1)在( )内最大能填几? ‎ ‎2×( )<17 3×( )<20 4×( )<26‎ ‎( )×2<15 4×( )<17 ( )×4<12‎ ‎(2)用竖式计算。‎ ‎24÷6= 48÷6= 63÷7=‎ ‎24÷5= 48÷7= 63÷8=‎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1单元 课题 分草莓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3、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过程 与 方法 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运用有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运用有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 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小棒、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第四课时 分草莓 个性化修正 一、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4.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 ‎5.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 ‎1. 探究试商方法。 ‎ ‎(1) 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 ‎(2) 列算式:55÷8 ‎ ‎(3)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 ‎(4)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 ‎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 ‎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 ‎(5) 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 ‎(6)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 四比。‎ ‎ 2. 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 四、总结 ‎ 五、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平均放进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 ‎ ‎ 6‎ ‎8√55‎ ‎ 48‎ ‎-------‎ ‎ 7‎ 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1、基础练习 ‎(1)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8×(   )<31  (   )×6<50     7×(   )<39‎ ‎(2)用竖式进行计算。‎ ‎36÷9 60÷7 58÷8 47÷6.‎ 小结:归纳解题方法以及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拓展练习 ‎(3)解决问题。‎ ‎①有一块花布长40分米,做一条短裤用了6分米,最多能做多少条短裤?‎ ‎②45个同学排队做操,每队站8个同学,至少站多少队?‎ ‎③小华要玩碰碰车,每时租金7元,20元最多能玩几时?‎ ‎(4)思考题:‎ ‎①.□÷□=3……6 ②.□÷□=5……4‎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1单元 课题 租船 主 备 李舒华 备课成员 李恒梅、李舒华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创设情境、独立思考,通过必要的练习,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 难点 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 具 学 具 主题图、小黑板、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第五课时 租船 一、 复习 ‎ ‎1. 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   )×6<25     8×(   )<38     7×(   )<40 ‎ ‎2.列竖式计算 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     36÷6=     53÷7= 3‎ ‎.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 二、 探索新知  ‎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 个性化修正 ‎1. 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 2. 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 3. 解决问题。 ‎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 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 ‎(1) 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 ‎(2) 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 ‎(3) 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 ‎4.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 ‎5.练习:P6“试一试” ‎ ‎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 ‎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 ‎ 10÷3=3(时)·····1(元) ‎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 三、 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 ~ 4题。 ‎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 ‎2题.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租船 有22人,每船限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 ‎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1、课时作业 ‎(1)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   )<25  (   )÷6<50     9×(   )<53‎ ‎(2)用竖式进行计算。‎ ‎70÷8 43÷9 36÷7 47÷5‎ ‎2、有25人,每船限坐6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1单元 课题 练习题 主 备 李舒华 备课成员 李恒梅、李舒华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1、使学生熟练利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难点 熟练利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第六课时 练习题 一、 引入课题 ‎ ‎   板书:除法练习课 ‎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 ‎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2. 第2、3题 ‎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3. 第4题 ‎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 个性化修正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 ‎4. 第5题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 ‎5. 第6题 ‎ 此题使被除数数目较小,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后分类。‎ ‎ 6. 第7题 ‎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 ‎     派车的可能性有5种,只要求学生说出一种。至于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就可以。 ‎ ‎7. 第8题 ‎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 小结:第(1)、(2)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三、创新提高练习 ‎1、有55只小动物,每6只一组玩跳绳,可以分( )组,还剩( )个。‎ ‎ □○□=□(组)……□(个)‎ ‎2、有81朵花,每个花瓶插9朵花,可插几瓶?‎ ‎ □○□=□(瓶)‎ ‎3、有81朵花,每个花瓶插8朵花,可插几瓶?还剩几朵?‎ ‎ □○□=□(瓶)……□(朵)‎ ‎4、把算式补充完整。‎ ‎ ( )÷5=( )……1 ( )÷5=( )……2‎ ‎ ( )÷5=( )……3 ( )÷5=( )……4‎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里不明白?‎ 五、布置任务 附 板 书 设 计 练习 ‎25÷7=3(辆)·······4(人)‎ 答:需要4辆面包车。‎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1、课时作业 ‎ (1)在( )内最大能填几? ‎ ‎2×( )>17 3×( )>20 4×( )>26‎ ‎( )×2>15 4×( )>17 ( )×4>12‎ ‎(2)用竖式计算。‎ ‎56÷7= 81÷9= 54÷6=‎ ‎56÷6= 81÷8= 54÷7=‎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1单元 课题 练习一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1、使学生熟练利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难点 熟练利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第七课时 练习一 一、情景引入 二(2)班有男生17名,如果5人一组做游戏,可以分成几组?‎ ‎17÷5=3(组)······2(名)‎ 二、指导练习 ‎(1)第13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每步的意思。‎ ‎(2)第13页第2题。‎ 个性化修正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3)第13页第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集体纠正。‎ ‎(4)第13页第4题。‎ 数学游戏。‎ 学生连线。‎ ‎(5)第13页第5题。‎ 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生独立解答,投影解答过程,集体纠正。‎ ‎(6)第13页第6题。‎ 提问: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三、提高练习 ‎(1)第14页第7题 观察图画,找规律。‎ ‎(2)开放题 想一想,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你认为本单元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练习一 ‎17÷5=3(组)······2(名)‎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1、课时作业 ‎ (1)在( )内最大能填几? ‎ ‎2×( )>17 3×( )>20 4×( )>26‎ ‎( )×2>15 4×( )>17 ( )×4>12‎ ‎(2)用竖式计算。‎ ‎56÷7= 81÷9= 54÷6=‎ ‎56÷6= 81÷8= 54÷7=‎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2单元 课题 东南西北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 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空间观念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 教学 难点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方向板 教 学 过 程 第八课时 东南西北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 1、引入。‎ 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 听说过哪些方向词? ‎ ‎(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 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 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 ‎ 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 ‎ 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 ‎ 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个性化修正 ‎ (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 ‎ 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 ‎ 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 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 ‎ 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 ‎ 这4个方向取名字。‎ 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 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 ‎ 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 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 ‎ 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 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 ‎ 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 3.试一试(小组活动)‎ ‎(1)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 ‎ 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 ‎ 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 ‎ 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 ‎ 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 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 ‎ 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 ‎ 生做,教师巡视。 ‎ ‎ (每道题不止有一个答案)。‎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 ‎ 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 ‎ 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 面朝方向 西北方向 东北方向 西南方向 东南方向 ‎ 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你认为本单元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东南西北 东 北 操场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2单元 课题 辨认方向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 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空间观念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 教学 难点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 具 学 具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 学 过 程 第9课时 辨认方向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 1、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 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个性化修正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 ‎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 面朝方向 西北方向 东北方向 西南方向 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 附 板 书 设 计 辨认方向 东北 北 东 东 北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2单元 课题 练习课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进一步巩固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 与 方法 巩固辨认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 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 教学 难点 熟练辨认八个方向 教 具 学 具 方向板、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10课时 练习课 个性化修正 一、复习引入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练习《方向与位置》,板书课题。‎ ‎1、出示下图。从这幅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 ‎(1)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2)反馈交流。(大面积的反馈)‎ ‎2、重点辨别相对位置:‎ ‎ (1)“幼儿园在花坛的西面,花坛在幼儿园的东面。”‎ ‎ 两句话都是介绍幼儿园和花坛的位置关系的,为什么一个是西,一个是东呢? ‎ ‎(2)“花坛在 的东面,在 的西面,在 的南面,在 的北面。”‎ 你会填吗?为什么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标准不同,说法也不同) ‎ 像这样介绍,你也会吗? 指名说,同桌交流,汇报。‎ ‎(3)猜猜我在哪儿?‎ ‎ 师:我在邮局西面,商场南面。猜猜我在哪儿?‎ ‎ 让同桌猜猜你在哪儿。‎ 三、练习辨认方向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四、拓展练习。‎ ‎1、5只小动物玩捉迷藏游戏,你能帮小猫找到其他4个小伙伴吗?‎ ‎(1)小狗藏在大树东‎50米处,用“ □”标出;‎ ‎(2)从小狗藏身处先向西‎10米,再向北‎10米,就是小兔藏身处, 用“〇”‎ 标出;‎ ‎(3)从大树处先向西‎30米,再向北‎10米,最后向东‎5米,就是鸭子藏身处, 用“√”标出;‎ ‎(4)小熊从藏身处向东走‎20米就是大树,用“≈”标出小熊的藏身处。‎ 学生作业纸上练习后反馈。‎ ‎2、想一想,算一算,画一画。‎ 第一次:小白兔离开家向西跑了‎6米;‎ 第二次:向北跑,路程是向西跑的5倍;‎ 第三次:向东跑,路程比第二次多‎10米;‎ 第四次:向南跑,路程与第二次一样多;‎ 第五次:向西跑,跑了‎34米正好回到家。‎ 画出小白兔跑的路线图。‎ ‎3、4人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动物园,并向同伴说说你最想去哪儿?怎么走?走了几米?(每个小组发一份粘有双面胶的动物图6个及白纸一张)‎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3单元 课题 数一数(一)‎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单位“千”,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懂得数一些大数 教学 难点 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教 具 学 具 算盘、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11课时 数一数(一)‎ 一、复习 ‎ 1、数数100以内的数(可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 2、复习计数单位,并说说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新授 ‎ 1、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 ‎ 2、教学数数 ‎(1)出示挂图,读读这个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要大)‎ ‎(2)说说你所知道的大数 ‎ 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 ‎ 3、认识计数单位“千”‎ ‎(1) 教学“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 给学生演示讲解 ‎(2)教学“大方块中有多少个小方块?”‎ A、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 B、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 ‎ C、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是……‎ ‎ 10个一百是一千 个性化修正 ‎(3)小结:一千的计数单位是“千”‎ ‎4、试一试中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 课本第20页 ‎5、练一练 ‎ 课本第20至21页 ‎6、小结:‎ 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附 板 书 设 计 数一数(一)‎ ‎(1)数数1片正方体有多少个?(100个)‎ ‎(2)10片正方体是多少个?(10个一百是一千)‎ ‎(3)小结:一千的计数单位是“千”‎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3单元 课题 数一数(二)‎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拨一拨”“摆一摆”“估一估”“比一比”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发展数感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 难点 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 具 学 具 算盘、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12课时 数一数(二)‎ 一、复习 ‎ 1、数一数100以内的数(可5个5个,10个10个地数)‎ ‎ 2、复习计数单位,并说说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新授 ‎ 1、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 ‎ 2、教学数数 ‎(1)出示挂图,读读这个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要大)‎ ‎(2)说说你所知道的大数 ‎ 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 个性化修正 ‎ 3、认识计数单位“万”‎ ‎(1) 教学“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 给学生演示讲解 ‎(2)教学“数一数”‎ ‎10个大方块中有多少个小方块? ‎ A、一个大方块是1千 B、一千、二千、三千……数到10个 ‎ 10个一千是一万 ‎(3)小结:一万的计数单位是“万”‎ ‎4、试一试 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 ‎5、说一说 ‎ 生活中有哪些大数?‎ ‎6、练一练 ‎ 课本23页 ‎6、小结:‎ 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附 板 书 设 计 数一数(二)‎ ‎(1)数数1个正方体有多少个?(1000个)‎ ‎(2)10个正方体是多少个?(10个一千是一万)‎ ‎(3)小结:一万的计数单位是“万”‎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3单元 课题 拨一拨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千以内书的顺序,会 读、会写。‎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拨一拨”“试一试”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发展数感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理解千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千以内的数。‎ 教学 难点 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 具 学 具 算盘、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13课时 拨一拨 个性化修正 一、复习 ‎ 1、让学生说说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 2、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 二、新授 ‎1、填一填,认一认 ‎        数位顺序表:‎ ‎……( )位 ( )位 ( )位 (十)位 (个)位 ‎2、让学生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 ‎① 2个千 9个百 3个十 2个一 ‎②9个千 0个百 4个十 0个一 ‎③1个千 0个百 0个十 1个一 ‎(1)教师板书:298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字。‎ ‎(2)说说为什么这样拨。(200代表2个百,90代表9个十……)‎ ‎(3)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百零二 ‎3、指名读数,并跟拨计数器,还可以在桌子上写数 ‎(不带零的数,中间有1个或2个零的数,末尾带零的数)‎ ‎4、想一想 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 5、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 三、试一试 ‎1、看一看,说一说 ‎2128=2000+100+20+8 ‎ ‎2、学生练一练 ‎ (1)想一想,每个数中的“4”各表示多少?用线连一连。‎ ‎     403   540   4220   1064‎ ‎   4个十   4个千   4个一  4个百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 2、学生完成P25第2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 3、学生完成P26第3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有1000块糖一大袋,有10块糖一小袋。‎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 ‎(3)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 ‎(4)先用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再书写。‎ ‎4、数学游戏:谁得第一 ‎5、读一读,讲一讲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拨珠子,数大数,写数 教师鼓励学生回家后多数一数,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拨一拨 一、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三个零,只读一个零 例:1008‎ ‎(3)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例:100 120‎ 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1)每位是几就写几。‎ ‎(2)哪个位上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补足。例:四千 四千零一十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3单元 课题 比一比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 能够用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估计,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 难点 能够用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14课时 比一比 一、复习 ‎ 1、用100以内的数字卡片,每次抽出一张,谁先说出 大数,谁就赢。‎ ‎ 2、交流判断大数的经验。‎ 二、新授 ‎(一)比一比 ‎1、出示图片。‎ ‎ 黄山海拔约‎1865米 香山海拔约‎1865米 ‎ ‎   泰山海拔约‎1865米 华山海拔约‎1865米 ‎2、谁最矮?‎ 个性化修正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5‎ ‎7‎ ‎5‎ 香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如图所示,三位数比四位数要小。‎ ‎3、谁最高?‎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4、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学生填一填 ‎( )<( )<( )<( )‎ ‎5、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6、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7、明确:‎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8、总结规律:‎ ‎ 数的比较:‎ ‎ (1)数位比较多的一个数比较大 ‎ (2)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的数大的大(数位相同)‎ ‎ (3)如果数位和最高位都相同,我们比较下一位。‎ ‎(二)试一试 ‎ (1)哪辆车最便宜?标一标,比一比 ‎1200元    800元    1500元 ‎①  ② ③‎ ‎    ‎ ‎1000                     2000‎ ‎(  )>(  )>(  )‎ ‎(2)在数线上标出3200的大致位置 ‎    3200元 ‎ ‎3000          4000‎ ‎(三)、练一练P28第1至5题 ‎(1)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说怎样能比较快地比出大小?‎ ‎(3)教师总结:‎ ‎ 先将这些数按数位多少分一分,再将相同数位的数进行比较。‎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 1、学会了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 2、四位数与三位数怎样比 ‎ 3、都是同数位的数怎样比 ‎ 4、如果很多数在一起比较大小,该怎样做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3单元 课题 有多少个字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 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 具 学 具 算盘、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15课时 有多少个字 一、 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 1084 982 3756 4184‎ ‎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二、 知识新授 1. 让学生自读课本p30的文章。‎ 2. 学生小组估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呢?‎ 3. 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 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 个性化修正 方法二:右栏大约50个字,左栏是右栏的两倍。‎ 1. 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一、 练一练 1、 估一估,说一说,大约有多少字?‎ 2、 比一比,估一估。‎ 3、 估一估,有多少颗糖果豆?‎ 4、 大约有多少枚棋子?估一估,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二、 总结课堂。‎ 五、 报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3单元 课题 练习二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 ‎ 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 ‎ 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意义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千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 难点 几个数的排列 教 具 学 具 算盘、0~9的数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 第16课时 练习二 一、复习:‎ ‎ 学生用0~9的数字卡片摆一摆三位数与四位数,同桌比较大小。‎ 个性化修正 二、练习:‎ ‎ 1、读一读,连一连,说一说每个数中的“‎7”‎表示多少。‎ ‎ 307 754 371 7593‎ ‎(1)指导读题,理解数位表示意义 ‎(2)看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完成练习。‎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5□7<523  706>□01  32□>325‎ 注意大小位置,自己动手填一填,集体订正。‎ ‎3、2436=2000+400+30+6,看一看,填一填。‎ ‎(1)分析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2)完成练习,个别提问,集体订正。‎ ‎4、一百一百地数,从8800数到10000,并在计数器上 ‎(1)让学生在练习簿上边数边写 ‎(2)个别抽样调查,了解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的情况。‎ ‎5、看一看,写一写,读一读。‎ ‎(1)指导认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找规律,填一填。‎ ‎(1)388,389,   ,    ,392,393。‎ ‎(2)3260,3270,   ,3290,   ,3310。‎ ‎(3)5725,5825,   ,    ,6125。‎ ‎7、想一想,说一说 ‎ 383 494 88 571 899 1004‎ ‎(1)哪些数在300和500之间?‎ ‎(2)哪些数比500大?‎ ‎(3)哪个数与1000最接近?‎ ‎8、标出2691的大致位置。‎ ‎2000              3000‎ ‎9,估一估,大约有多少粒,出示图片。‎ ‎10.数学游戏。‎ 三、小结:‎ 说说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4单元 课题 铅笔有多长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 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 具 学 具 算盘、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17课时 铅笔有多长 个性化修正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 ‎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一、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P34填空 ‎(2)完成P35练一练 二、 总结归纳 大家这节课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吗?‎ 一、 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4单元 课题 ‎1千米有多长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 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 具 学 具 米尺、表 教 学 过 程 第18课时  ‎1千米有多长 个性化修正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 做一做。小朋友手拉手成一排,量一量 2. 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10米大约是多少步呢?我们的教室长大约‎10米。再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3. 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 ‎(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4. 想一想。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 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5. 读一读。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 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6. 填一填。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 公路边的里程碑 ii. 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 限速标志 iv. 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1. 估一估。‎ (1)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 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 完成课本37页“练一练”中的的第1题、第2题。‎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第4单元 课题 练习课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知识 与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量一量,做一做,估一估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认知及长度单位换算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长度测量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意义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通过量一量,做一做,估一估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认知及长度单位换算能力。‎ 教学 难点 通过量一量,做一做,估一估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认知及长度单位换算能力。‎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19课时 练习课 ‎(一)复习旧课相关数学知识 ‎ 一支铅笔长多少厘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1千米等于多少米?‎ ‎(二)练习 ‎1、完成小黑板习题1,习题2‎ ① 用手势表示或用语言表示‎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有多长。‎ ②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个性化修正 ①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2、完成小黑板习题3‎ ①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应该怎样做。‎ ‎3、实践活动 ①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 自己先估计 ③ 自己测量 ④ 同伴测量 ⑤ 完成后,教师在全班进行交流,比比谁估计准。‎ ‎(三)小结 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课题 整理与复习(一)‎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提问回忆、应用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进步,增强学习 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学 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 具 学 具 挂图、准备一份自己最满意的作业、计数器 教 学 过 程 第20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个性化修正 ‎(一)我学到了什么 ‎1、买玩具,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动物家园,想一想,你学过哪些方向?说一说你是如何辨认这些方向的。‎ ‎3、学校人数,你学过了哪些数位?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课本表中数据中的“‎2”‎分别表示多少?‎ ‎4、做值日,整理一下你学过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学过知识 ① 可以由这些图提出什么问题?‎ ② 指名回答 ‎(二)我的成长足迹 教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最满意的一次作业……‎ ‎(三)我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 ‎1、完成习题1‎ ①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 ② 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道题都是有余数的除法。‎ ‎2、完成习题2‎ ① 说说除法注意问题。‎ ②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批改。‎ ‎3、完成习题3,“我排在第15个,每次进去4人,我第几次才能进去?”‎ ①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除法的应用 ② 有余数的除法实际应用知识 ‎4、完成习题4,一份早饭4元,30元最多可以买几份?‎ ①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 说说应该怎样做 ‎5、做第5题,按要求贴一贴 ① 学生读懂题目,做练习题。‎ ②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 ‎(四)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数学 章节 ‎(单元)‎ 课题 整理与复习(二)‎ 主 备 备课成员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进步,增强学习 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内容分析 教学 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学 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 具 学 具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21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个性化修正 一、复习 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知识 二、巩固应用 ‎ 1、P41第6题:读一读,并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 我们用肉眼能看见的星星有三千颗左右(  )‎ ‎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达四千零二十八米( )‎ 1、 第7题:数一数,填一填 (1)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示,‎ (2)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抽样检查 2、 第8题:想一想,填一填。‎ (1) 学生认真思考,填写在课本上。‎ (2)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4、第9题,读一读,填一填,比一比 ‎ (1)指导学生学会看记录表 ‎ (2)按按照记录表,完成右边的填空 ‎ (3)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5、P42第10题,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只蝴蝶?‎ ‎6、填一填。第11题:长度单位换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分组讨论 ‎7、第12题: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 ‎8、第13题,乐乐与不马虎各离学校多远?‎ 三、小结 ‎ 大家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附 板 书 设 计 参 考 作 业 ( 练 习 )‎ ‎ ‎ 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除 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分橘子”‎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 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 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 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 ‎ 1 8 ‎ ‎0 ‎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 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 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 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 ”表示横式中的“÷”。‎ (5) 练习:第2页 “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 ‎ 教学内容:‎ P4 ~ 5 “搭一搭(一)”‎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 复习 1. 提问:计算除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2. 练一练:10÷5 15÷5 18÷3 20÷5 30÷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试商方法。‎ (1) 课件显示P4“搭一搭(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2) 列算式:13÷4‎ (3) 让学生估算大约摆几个。‎ (4)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2. ‎ 学生动手,搭一搭。‎ 3. 发现:13÷4=3(个)……1(根)‎ ‎“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1”为余数,表示剩余1根小棒。‎ ‎4.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 先由学生操作(用木棒搭一搭)。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搭一搭,填一填”。‎ (2) 学生讨论:为什么除数都比余数小?‎ (3) 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3题。‎ 四、总结 教学内容:‎ P6 ~ 7 “搭一搭(二)”‎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 复习 1. 提问:如果除法计算中,余数要注意什么?‎ 2. 练一练:13÷2 16÷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试商方法。‎ (1) 课件显示P4“搭一搭(二)”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一个房子要几根小棒?(学生回答:6根)‎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2) 列算式:16÷6= ( )…… ( )‎ ‎ 答: 。 ‎ ‎ 2‎ ‎6丿 1 6 ‎ ‎1 2 ‎ ‎ 4……余数 (3) 小组讨论:二六十二,搭2个房子,还剩4根小棒,不能再搭了。‎ ‎ 2.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 13÷5=2(个)……3(根)‎ ‎ 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 ~5题。‎ 四、总结 第四课时:除法(二)试商方法 教学内容:‎ P8 ~ 9 “分草莓”‎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 复习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试商方法。‎ (1) 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 列算式:55÷8‎ (3)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 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 填空:P7“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8“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第五课时:除法(三)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10 ~ 11 “租船”‎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 复习 1. 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 探索新知 ‎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 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 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 ‎5+2=22。‎ (1) 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11“试一试”‎ ‎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 条件: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 30÷9=3(时)……3(元)‎ 答:3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3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一、 巩固练习: P11、12“练一练”的第1 ~ 6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4.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二、 总结 第六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P13 ~ 14 练习一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 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引入课题 ‎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2. 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ppt显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 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5. 第6题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 第7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1)、(2)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第二单元、方 向 与 位置 第一课时: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P15-16 “东南西北”‎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看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难点 能说出各个方向。‎ 教学准备:‎ 1.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 ‎ 二、新授 1) 引入。师: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2) 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让学生到操场去辨认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说说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把记录收集整理完成“认一认,填一填”‎ 北 东 操场 ‎(3)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总结: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小组活动 说一说教室里4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三. 练一练 完成p16的练一练1~5题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P17-18 “辨认方向”‎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1.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 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 ‎ 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 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 ‎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三. 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 面朝方向 西北方向 东北方向 西南方向 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第一课时 数一数(一)‎ 教学内容:‎ P19-21数一数(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 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 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 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 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 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 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 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 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 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 ),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 ‎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 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 ‎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 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 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 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 ‎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 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 ‎125个小木块。‎ ‎② ‎ 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 ‎142个小木块。 ‎ ‎③‎ 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 ‎ ‎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 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 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 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 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 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 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 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 第二课时 数一数(二)‎ 教学内容:‎ P22-2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 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 生:珠穆朗玛峰。‎ ‎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 (出图)‎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2.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挂图 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回答:一万。‎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 ‎2.数一数 出示正方体图。‎ 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3.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 学生数一数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 ‎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三)完成p23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第三课时 拨一拨 教学内容:‎ 拨一拨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信息(投影)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活动二:练一练 1、 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写出横线上的数 填一填 第四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 创设情境:谁最矮?‎ ‎1、出示图片。‎ ‎ 黄山海拔约‎1865米 香山海拔约‎1865米 ‎ ‎ 泰山海拔约‎1865米 华山海拔约‎1865米 ‎2、比大小 出示 ‎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5‎ ‎7‎ ‎5‎ 香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如图所示,三位数比四位数要小。‎ ‎3、谁最高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4、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万 千 百 十 个 二次设计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学生填一填 ‎( )<( )<( )<( )‎ ‎5、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6、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7、明确:‎ (1)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 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 练一练 在 里填上“<”或“>”‎ ‎1074 846 389 982 5102 5184‎ (1) 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 独立思考 (2) 讨论: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3) 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4) 独立完成 想一想: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 活动四:p28~29练一练1~6题 ‎ 1、 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板演。‎ 第五课时 有多少个字 教学内容:‎ 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时间:‎ 一、 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 1084 982 3756 4184‎ ‎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二、 知识新授 1. 让学生自读课本p30的文章。‎ 2. 学生小组估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呢?‎ 3. 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 方法二:右栏大约50个字,左栏是右栏的两倍。‎ 4. 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 完成p31 “练一练”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 总结课堂。‎ 五、 报置作业 二次设计 第六课时 ‎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个数的排列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 (1) 看图写数:2003 2040‎ (2) 读数:二千零三 二千零四十 (3) 你拨我写 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 活动二:找规律 出示题目 ‎(1)388,389, , ,392,393‎ ‎(2)3260,6370, ,3290, ,3310‎ ‎(3)5725,5825, , ,6125‎ ‎1.找规律 2.独立填写 3.交流,评议 活动三: 说一说 1、 在小组内先读数 307 754 371 7594‎ 2、 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 汇报,交流 4、 猜一猜 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1、 故事引入 2、连一连 ‎ 1、 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 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 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 ‎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快又对,设法表示出来。‎ 第四单元: 测 量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 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 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 ‎(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 想一想。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 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 读一读。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 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 填一填。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 公路边的里程碑 ii. 摩拖车的速度表 i. 限速标志 ii. 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1. 估一估。‎ (1)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 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完成43页的第1题、第2题。‎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ppt、挂图。 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1. 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1. 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2.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 评一评。‎ a.自我评价。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 忆一忆。‎ a.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 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 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 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第五单元: 加与减 教学内容:‎ P43~44 买电器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二次设计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第二课时 回收废电池 教学内容:‎ P45~46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玩中学 ‎1、看一看。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教师板书:122+77=‎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进行计算。122+77怎样计算呢?‎ ‎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46页的第3、4题。‎ 第三课时 十年的变化 教学内容:‎ P47~48 十年的变化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进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十年前和现在的图片。‎ 二、探索新知 ‎ 1.让同学说说野生动物园十年来动物种类发生的变化。‎ ‎ 学生:环境好了,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原来只有87种,现在增加了139种。)‎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野生动物园现在有多少种动物?”‎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87+139=‎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87+139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 8 7‎ ‎ +1 3 9‎ ‎ 2 2 6 ‎ 注意: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3、试一试,完成p47 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4、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48页的1~5题。‎ 三、小结课堂。‎ 第四课时 小小图书馆 教学内容:‎ P49~50 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9-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9-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3、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4、解决“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让学生口头列式118-57=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118-57怎样计算呢?‎ ‎ 1 1 8‎ ‎ - 5 7‎ ‎ 6 1‎ 探索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5、学生独立完成“239‎-57”‎。‎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6、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2页的第1~5题。‎ 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第五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 P51~52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玩中学 1、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6、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第五课时 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内容:‎ P53~54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你知道在100只蝌蚪中,一般只有20只左右会变成青蛙。‎ 出示课本挂图 西池塘 东池塘 原有蝌蚪/只 ‎514‎ ‎412‎ 变成青蛙/只 ‎126‎ ‎89‎ 二、探究新知 ‎1.解决“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412-89=323(只)答: ‎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412-80=332、332-9=323‎ ‎2.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514-126=‎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有同学会说:514-100=414、414-20=394、394-6=388所以514-126=388‎ 教师强调: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3.出示p53题目:‎ ‎ 526 482‎ ‎-41 -178‎ ‎ 116 314‎ 指名说说这样做对吗?如果有错误,错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三、扩展新知 完成p54页“试一试”‎ 共同解决“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学生独自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 300-76=224 提问:十位是0怎么办》?‎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4~55页“练一练”1~8题。‎ 五、总结课堂 第六课时 算得对吗 教学内容:‎ P56~58算得对吗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出示p56页挂图。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 138‎ ‎ +118‎ 256 答:应付256元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 ‎ 300 256‎ ‎- 44 + 44 ‎ ‎ 256 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三、新知运用 完成p57页试一试习题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7、58页“练一练”1~6题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课堂。‎ 第七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P59~61 练习四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玩中学 1、 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4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2、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3、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9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5、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1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第六单元 认 识 图 形 教学内容:‎ P62~64认 识 角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 (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 ‎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 生1:“角”是尖尖的。‎ ‎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 ‎,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 ‎ ‎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 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 ‎,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第二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P65 认识直角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 ‎ ‎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直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直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直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直角”的样子。) ‎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直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直角”,为学生独立画“直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直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四)找一找,下面哪些是直角:‎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 生:我用三角板比较的。‎ ‎ 这是直角 这个角比直角小,是锐角。‎ 这个角比直角大,是钝角。‎ ‎(五)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直角,钝角。和锐角吗? ‎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六)巩固提高,完成p66页 练一练1~6题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第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 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 活动二。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 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 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第四课时 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课件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 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2) 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1. 画一画。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 拼一拼。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1) 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2) 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3) 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第五课时 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的:‎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电视、电脑、电子琴。‎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激趣引入 ‎ ‎1、同学们,经过调查我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的家买了新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 ‎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这里复习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学生说,教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 ‎(复习学过的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图 ,(看书上的图片)‎ ‎2、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 ‎3、每个同学说说第一个图案里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4、汇报基本图形(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 ‎5、小组2个人互说第2幅图的基本图形,说完后汇报。 ‎ ‎(学生能够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借助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 ‎6、要是你画,你怎么画?(举例子说明,并用电脑演示) ‎ ‎(感受旋转、平移、对称的现象)‎ ‎7、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吗?一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图形去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 ‎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鼓励学生设计独特的图案)‎ ‎8、学生自己设计 ‎9‎ ‎、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评价,大家先说说怎样去评选呢?(让学生说出评选的条件再进行评选)‎ ‎10、展示作品并分析图形。(按照得星的先少后多评选,把优秀作品放到ppt)‎ ‎11、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色彩鲜艳奖、态度认真奖 ‎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谈谈学习收获 四、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颁发奖状 五、板书设计:‎ ‎ 欣赏与设计 第六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练习八 教学目的:‎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难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五。‎ 玩中学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1. 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1题。‎ ‎2.别画着教材第2题,6个图形)‎ 同学们,请你们标出这图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4题。‎ (1) 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 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1. 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5题 ‎(1)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2. 展示教材第74页的第6题。‎ (1) 动手画画,找找。‎ (2) 指名说说。‎ 3. 展示教材第74页的第7、8题。‎ ‎(1)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7.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9题。‎ 先小组交流,再在自己的书上画出来。‎ 第 七 单元 时 分 秒 教学内容 奥运开幕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打一物)是什么? 2、钟有什么用处? ‎ ‎3、出示图,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学?你们每周一什么时候到校? 小结:我们生活里经常需要知道时间,每天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钟面 ‎1、出示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同桌说一说, 然后交流。 ‎ ‎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 ‎3、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涉及几个5)‎ 三、认识时分 ‎1、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 ‎ ‎2、分针走路看小格,一小格是什么?2小格呢?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从12走到3是多长时间?,到5呢??到9呢?到12?‎ ‎3、体验一分钟: 1分钟做些什么? (1) 从1开始数数,看能书到几? (2) 看人的脉搏1分钟能跳几下? (3) 1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 (4) 1分钟能做几道 补评:‎ 口算题 (5) 1分钟能写几个字? (6) 1分钟能跳几下绳? ‎ ‎4、时针走路看大格,一大格是1小时,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是多少时间?走到7? ‎ ‎5、时与分进行走路比赛: 老师示范,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学生也动手拨一拨,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 ‎6、体验一小时: (1)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2) 晚饭同学们从在5时进食堂吃饭, 然后洗澡结束时针指向6时,请问用了多少时间?做了哪件事情?‎ 四、联系实际 ‎ 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爸爸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五、全课总结 ‎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 有关时间的名句有很多: 时间是生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你们还能说出有关的吗?‎ 板书设计: ‎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 ‎ 1时=60分 教学内容 ‎1分有多长 课时 ‎2‎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体会1有秒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 补评:‎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 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 ‎1、出示钟:哪根是秒针? ‎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 ‎3、学生交流:1分=( )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 ‎2、数数:数到60 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 ‎3、同桌合作: ‎ ‎(1) 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 ‎(2) 跳绳20下用( )秒 ‎ ‎(3) 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 秒 四、实际应用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 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 1分=60秒 ‎ 75秒=1分15秒 ‎ 1时30秒=90秒 教学内容 淘气的作息时间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根据钟面的简单的经过时间。‎ ‎2结合作息时间和各项活动的经过时间,发展时间观念。‎ ‎3可以用时,分,秒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用时,分,秒描述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能快速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刻。‎ 教学过程:‎ 一、口答题 ‎1、钟面上共有( )大格。共有( )小格?分针走一大格是( ),时针走一大格是( )。 2、1小时=( )分 1分=( )秒 3、分针从12走到3,要走( )分,12走到6要走( )分,从12走到9,要走( )分。时针从12走到5,要走( )小时,从12走到7要走( )小时,从12走到11,要走( )小时。 4、小明每天下午3点放学,走了10分钟到家,然后做30分钟作业,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二、基本题目训练 ‎ ‎1、填空 ‎ ‎2、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3:45 6:55 9:05 10:30 12:15 ······‎ ‎3、同桌相互说一个时刻,然后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 ‎ ‎4、在( )里填上小时、分钟或秒 ‎ ‎(1)我每天晚上大约睡8( ) ‎ 补评:‎ ‎(2)早操时间大约是15( ) ‎ ‎(3)学校的下课铃声大约响了10( ) ‎ ‎5、完成《练习与测试》上的题目。‎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板书设计: ‎ ‎ 淘气从起床到开始吃早餐,用了多长时间?‎ ‎ 5、10、15、20、25‎ ‎ 一共花了25分钟 数学好玩 学习计划 教学内容 上学时间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通过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的实践活动,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初步的记录时间的数学活动经验。‎ 2. 了解一些初步记录数据的活动方法,初步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并进一步理解与时间相关的内容。‎ 3. 结合上学时间的现实情境,发展发现,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 教学难点: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 ‎ 1、问题1是思考讨论,让学生提出实际记录一周上学所用时间的任务要求,并要求学生思考每天上学用的一样吗?。 ‎ ‎ 2、问题2是针对如何记录时间进行讨论。‎ 教科书提到两个关键点:‎ (1) 首先要记录从家到学校除出发的时间几时几分,在记录到达学校门口时几时几分,要保证两个时间节点都要记录下来。‎ (2) 如果不能用同一块手表记录时间,就注意要把家里的表和学校的表根据广播里的时间调成一致的。‎ 补评:‎ (3) 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 ‎ 3、学生与同伴交流记录单,介绍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二、做一做。 ‎ ‎ ‎ ‎ 在讨论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学生正确顺利的完成时间记录任务,安排完成了淘气的记录表的活动。帮助淘气填表的过程,将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熟悉利用表格记录信息的方法。‎ 三、想一想 ‎ 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展示数据,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信息。‎ 四、自我评价 ‎ 引导学生结合整个活动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教学内容 重复的奥妙 ‎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者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 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 教学过程:‎ 一、 表示规律 (1) 根据图片,同桌说一说各自发现的规律。‎ (2) 表示规律。有两种教学法:‎ 第一种:如果学生的能力普遍较强,可以尝试让学生独立探索自己喜欢的方法吧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 第二种:如果学生在表示时普遍存在困难,可以先选去一组有规律的事物集体找,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3) 展示交流大家对规律的表示方法。‎ (4) 启发学生思考,“表示”规律有什么好处。‎ 二、 想一想,说一说 ‎(1)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下面三个任务。‎ ‎(3)填入下表,表示规律。‎ 补评:‎ 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 ‎ 3、学生与同伴交流记录单,介绍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二、做一做。 ‎ ‎ 在讨论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学生正确顺利的完成时间记录任务,安排完成了淘气的记录表的活动。帮助淘气填表的过程,将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熟悉利用表格记录信息的方法。‎ 三、想一想 ‎ 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展示数据,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信息。‎ 四、自我评价 ‎ 引导学生结合整个活动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第 八 单元 : 调查与记录 教学内容 评选吉祥物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结合举手和投票评选吉祥物的活动,体会收数据的方法和统计调查的必要性。‎ ‎2、在调查活动中,通过观察,能看懂他人记录调查的数据,了解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 ‎3、在调查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收数据的方法和统计调查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能看懂他人记录调查的数据,了解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 ‎ 1、组织学生谈话,说说过年的时候各人家里有哪些吉祥物?然后讨论确定表现吉祥物的形式并请个别幼儿画出相应的标记。 ‎ ‎ 2、请学生在统计记录单上用标记记录自己喜欢的几种吉祥物。‎ ‎ 3、学生与同伴交流记录单,介绍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 老师出示统计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 ‎ 师:这是一张统计记录单,请在上面记录你们这组喜欢每种吉祥物的小朋友的人数。 ‎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你们这组喜欢每种吉祥物的小朋友有多少呢?应该怎样记录呢? ‎ 补评:‎ 请学生与同伴商量,将小组里每个人喜欢的吉祥物统计在一张记录单上。 ‎ 老师引导学生在统计记录单上统计、记录小组中喜欢每种吉祥物的人数。指导幼儿统计出本小组中最受欢迎的吉祥物,并做记号。 ‎ 三、老师和幼儿共同完成全班的调查统计结果。 ‎ ‎1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的调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 ‎2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喜欢每种吉祥物的小朋友有多少呢? ‎ ‎3老师与学生一起在统计表格中记录每组幼儿的统计结果,统计喜欢每种吉祥物的总人数,发现班级中最受欢迎的吉祥物。‎ ‎ ‎ 教学内容 最喜欢的水果 ‎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 二、出示要求:‎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补评:‎ 三、布置任务。‎ ‎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总 复 习 ‎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 课时 ‎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 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要点:加减混合运算,角的知识等。‎ ‎1、复习角的知识:‎ 回忆学过哪些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独立完成第八题 校对 ‎2、怎样买袋子合适?‎ 弄清题意 独立填写 补评:‎ 组织交流 ‎3、复习加法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4、独立作业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完成第7题。‎ 教学内容 图形与几何 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正确地数出角的个数。‎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正确地数出角的个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补评:‎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复习要点:平面图形 ‎1、数角填表 锐角( )个 直角( ) 钝角( )‎ 独立完成 交流数的方法 ‎2、折一折并剪一剪回答问题 把一张正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是几边形,它有几个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实际操作,由于有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答案:‎ ‎(1) 三条边,三个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2) 四条边,四个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3)五条边,五个角,三个直角,两个钝角。‎ 教学内容 统计与概率 课时 ‎1‎ 教学目标:‎ 1、 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 ‎2、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3、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4、在调查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 ‎(2)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 ‎ 补评: ‎ 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 ‎……‎ ‎3计算。‎ 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1) 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11时,含10时,不含11时;9—10时,含9时,不含10时。以此类推。‎ ‎(2) 可以自主选择句路方法,即在相应时段内记.......喜欢的符号。‎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调查,收集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记录好。小组长把结果填入本组的“睡眠时间记录单”。‎ ‎3全班汇总。‎ 教师出示“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随着各小组的汇报,依次记录出相应时间段的人数,然后共同计算汇总出各时间段的总人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除法 分苹果(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目的:‎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 ‎ 二、探究交流 ‎ 1、想一想、算一算。‎ 二次设计 ‎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 2、算一算、议一议。‎ ‎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 (3)同桌同学合作摆18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18÷6=3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 ‎ 3、填一填,说一说。‎ ‎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 三、练习巩固 ‎ 完成第2页中的2道题。‎ 找出数学信息,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圈一圈,填一填。说说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 竖式计算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 分苹果 ‎ ‎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 ‎ 18÷6=3(盘) ‎ ‎ 答:18个苹果可以放3盘。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搭一搭(一)(认识余数)‎ 教学内容:‎ 搭一搭(一)(认识余数)‎ 教学目的:‎ ‎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2.探索有余数除法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 3.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 二、操作探究 ‎ 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 ‎ 2.认一认,想一想。‎ ‎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 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 ‎ 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 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 (1)操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二次设计 ‎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 三、练习巩固:完成书练一练1-3题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 搭一搭(一)‎ ‎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13÷4=3(个)……1(根)‎ 答:13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搭一搭(二)(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目的:‎ ‎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格式。‎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房子,还剩几根?‎ ‎ 二、探究新知: ‎ 二次设计 ‎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 16÷6=2(个)……4(根)‎ ‎ 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 三、练一练:‎ ‎ 1.练习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 2.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 3.学生自主编,并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 ‎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16÷6=2(个)……4(根)‎ ‎ 答: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草莓(试商方法)‎ 教学目的:‎ ‎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 2、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 2.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 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 1. 探究试商方法。‎ ‎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 (2)列算式:55÷8‎ ‎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 比5小的数。‎ ‎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二次设计 ‎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 (6)下面算得对吗?想一想,说一说。‎ ‎ 引导学生说清错在哪里,错误原因。‎ ‎ 三、完成练一练 ‎ ‎ 第1题.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 第2题.体会试商过程 ‎ 第4题。改错练习。‎ ‎ 四、总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草莓 ‎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 55÷8=6(个)......7(个)‎ ‎ 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 教学反思:‎ ‎ ‎ 教学内容:‎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目的:‎ ‎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 ‎ ‎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 3、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 二、探究新知 ‎ 1、说一说,想一想。‎ ‎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 先独立思考,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 交流时围绕:你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或花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 ‎ (3)列式: 22÷4=5(条)……2(人)‎ ‎ 答;至少要租6条船。‎ ‎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 3、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 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二次设计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 条件: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 三、练一练 ‎ ‎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 (1)独立完成。‎ ‎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 ‎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板书设计:‎ 租船 ‎ 22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 22÷4=5(条)……2(人) ‎ ‎ 5+1=6(条)‎ ‎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的:‎ ‎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 ‎ ‎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 教学重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 二、指导练习 ‎ 1. 第1题,先圈一圈,再在算式填空、计算。‎ ‎ 2. 第2题,填表格,体会被除数与商的变化。‎ ‎ 3. 第3题,竖式计算,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 4. 第4题,鼓励直接写出得数,再连线。‎ ‎ 5.第5、6题解决实际问题。‎ ‎ 先提问: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 6. 第7题,启发学生寻找规律,5颗珠子为一组。‎ ‎ 三.拓展练习:‎ ‎ 1、填一填。‎ ‎ 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 )和( )。‎ ‎ 计算有余数除法,( )一定比(  )小。‎ ‎ 37里面最多有(  )个6,还余(  )‎ ‎ ‎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  )次 ‎ 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  )条船。‎ ‎ 2、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的算式?‎ ‎ 18÷□=□……□ 18÷□=□……□‎ ‎ 18÷□=□……□ 18÷□=□……□‎ 二次设计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 20÷6 34÷4 30÷7 27÷3‎ 教学反思:‎ 二、方 向 与 位置 第一课时: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P15-16 “东南西北”‎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w W w .X k b 1. c O m 教学重点:‎ 能看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难点 能说出各个方向。‎ 教学准备:‎ 1.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 ‎ 二、新授 1) 引入。师: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2) 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让学生到操场去辨认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说说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把记录收集整理完成“认一认,填一填”‎ 北 东 操场 ‎(3)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总结: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小组活动 说一说教室里4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三. 练一练 完成p16的练一练1~5题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P17-18 “辨认方向”‎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1.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 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 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 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 ‎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 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 面朝方向 西北方向 东北方向 ‎ 西南方向 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 教学反思:‎ 三 生活中的大数 第一课时 数一数(一)‎ 教学内容:‎ P19-21数一数(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 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 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 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 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 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 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新-课-标-第-一-网 ‎⑵计算机演示: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 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 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 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 ),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 ‎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 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 ‎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 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 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 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 ‎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 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 ‎125个小木块。‎ ‎② ‎ 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 ‎142个小木块。 ‎ ‎③‎ 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 ‎ ‎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 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 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 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 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 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 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 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数一数(二)‎ 教学内容:‎ P22-2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 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 生:珠穆朗玛峰。‎ ‎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 (出图)‎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2.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 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挂图 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回答:一万。‎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 ‎2.数一数 出示正方体图。‎ 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3.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 学生数一数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 ‎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三)完成p23练一练1~4题。‎ ‎(四)总结课堂 ‎(五)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拨一拨 教学内容:‎ 拨一拨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w W w .X k b 1.c O m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信息(投影)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活动二:练一练 1、 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写出横线上的数 填一填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 创设情境:谁最矮?‎ ‎1、出示图片。‎ ‎ 黄山海拔约‎1865米 香山海拔约‎575米 ‎ ‎ 泰山海拔约‎1533米 华山海拔约‎2155米 ‎2、比大小 出示 ‎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5‎ ‎7‎ ‎5‎ 香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如图所示,三位数比四位数要小。‎ ‎3、谁最高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4、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学生填一填 ‎( )<( )<( )<( )‎ ‎5、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6、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7、明确:‎ (1)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 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 练一练 二次设计 在 里填上“<”或“>”‎ ‎1074 846 389 982 5102 5184‎ (1) 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 独立思考 (2) 讨论: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3) 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4) 独立完成 想一想: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 活动四:p28~29练一练1~6题 ‎ 1、 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板演。‎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有多少个字 教学内容:‎ 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时间:‎ 一、 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 1084 982 3756 4184‎ ‎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二、 知识新授 1. 让学生自读课本p30的文章。‎ 2. 学生小组估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呢?‎ 3. 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 二次设计 方法二:右栏大约50个字,左栏是右栏的两倍。‎ 1. 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一、 完成p31 “练一练”1~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二、 总结课堂。‎ 三、 报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个数的排列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 (1) 看图写数:2003 2040‎ (2) 读数:二千零三 二千零四十 (3) 你拨我写 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 活动二:找规律 出示题目 ‎(1)388,389, , ,392,393‎ ‎(2)3260,6370, ,3290, ,3310‎ ‎(3)5725,5825, , ,6125‎ ‎1.找规律 2.独立填写 3.交流,评议 活动三: 说一说 1、 在小组内先读数 307 754 371 7594‎ 2、 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 汇报,交流 1、 猜一猜 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1、 故事引入 2、连一连 ‎ 1、 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 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 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 ‎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快又对,设法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测量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流程] X|k | B| 1 . c|O |m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 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http:// w ww.xk b1. com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新|课 | 标|第 |一| 网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 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 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 ‎(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 想一想。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http:// w ww.xk b1. com (1) 国际大酒店你们一定熟悉吧?从学校出发到国际大酒店约‎1千米。‎ (2)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 读一读。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 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1. 填一填。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 公路边的里程碑 ii. 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 限速标志新 课 标 第 一 网 iv. 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2. 估一估。‎ (1)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 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完成43页的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X k B 1 . c o m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ppt、挂图。 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1. 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X|k | B| 1 . c|O |m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1. 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2.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3. 评一评。‎ a.自我评价。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 忆一忆。‎ a.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 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 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 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教学反思:‎ 五 加与减 教学内容:‎ P43~44 买电器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二次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回收废电池 教学内容:‎ P45~46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玩中学 ‎1、看一看。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教师板书:122+77=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进行计算。122+77怎样计算呢?‎ ‎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的题目。X|k |B| 1 . c|O |m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46页的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十年的变化 教学内容:‎ P47~48 十年的变化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进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十年前和现在的图片。‎ 二、探索新知w W w .x K b 1.c o M ‎ 1.让同学说说野生动物园十年来动物种类发生的变化。‎ ‎ 学生:环境好了,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原来只有87种,现在增加了139种。)‎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野生动物园现在有多少种动物?”‎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87+139=‎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87+139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 8 7‎ ‎ +1 3 9‎ ‎ 2 2 6 ‎ 注意: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3、试一试,完成p47 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4、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48页的1~5题。‎ 三、小结课堂。‎ 教学反思:X k B 1 . c o m 第四课时 小小图书馆 教学内容:‎ P49~50 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玩中学 1、看一看。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9-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9-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w W w .X k b 1. c O m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3、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4、解决“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让学生口头列式118-57=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118-57怎样计算呢?‎ ‎ 1 1 8‎ ‎ - 5 7‎ ‎ 6 1‎ 探索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5、学生独立完成“239‎-57”‎。‎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X|k | B| 1 . c|O |m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6、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2页的第1~5题。‎ 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 P51~52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X k B 1 . c o m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玩中学 1、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6、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内容:‎ P53~54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你知道在100只蝌蚪中,一般只有20只左右会变成青蛙。‎ 出示课本挂图 西池塘 东池塘 原有蝌蚪/只 ‎514‎ ‎412‎ 变成青蛙/只 ‎126‎ ‎89‎ 二、探究新知 ‎1.解决“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412-89=323(只)答: ‎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412-80=332、332-9=323‎ ‎2.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514-126=‎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有同学会说:514-100=414、414-20=394、394-6=388所以514-126=388‎ 教师强调: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3.出示p53题目:‎ ‎ 526 482‎ ‎-41 -178‎ ‎ 116 314‎ 指名说说这样做对吗?如果有错误,错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三、扩展新知 完成p54页“试一试”‎ 共同解决“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学生独自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 300-76=224 提问:十位是0怎么办》?‎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4~55页“练一练”1~8题。‎ 五、总结课堂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算得对吗 教学内容:‎ P56~58算得对吗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出示p56页挂图。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 138‎ ‎ +118‎ 256 答:应付256元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 ‎ 300 256‎ ‎- 44 + 44 ‎ ‎ 256 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三、新知运用 完成p57页试一试习题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7、58页“练一练”1~6题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课堂。‎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P59~61 练习四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玩中学X|k | B| 1 . c|O |m 1、 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1、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4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3、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5、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6、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9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8、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1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教学反思:w W w .x K b 1.c o M 第六单元 认 识 图 形 教学内容:‎ P62~64认 识 角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 ‎ ‎(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 ‎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新课 标 第 一 网 ‎ 生1:“角”是尖尖的。‎ ‎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新|课 | 标|第 |一| 网 ‎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 ‎ ‎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 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 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X|k | B| 1 . c|O |m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P65 认识直角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 ‎ ‎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直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http:// w ww.xk b1. com ‎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直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直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直角”的样子。) ‎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直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直角”,为学生独立画“直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直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四)找一找,下面哪些是直角:‎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 生:我用三角板比较的。‎ ‎ 这是直角 这个角比直角小,是锐角。‎ 这个角比直角大,是钝角。‎ ‎(五)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直角,钝角。和锐角吗? -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六)巩固提高,完成p66页 练一练1~6题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 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 活动二。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 猜一猜。X k B 1 . c o m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 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1)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X k B 1 . c o m 学具:七巧板。‎ 教学时间:‎ w W w .x K b 1.c o M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课件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 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2) 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1. 画一画。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http:// w ‎ ‎ ww.xk b1. com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1. 拼一拼。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1) 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2) 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3) 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的:‎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电视、电脑、电子琴。‎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激趣引入 ‎ ‎1、同学们,经过调查我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的家买了新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 ‎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这里复习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学生说,教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 ‎(复习学过的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 新|课 | 标|第 |一| 网 ‎1、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图 ,(看书上的图片)‎ ‎2、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 ‎3、每个同学说说第一个图案里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4‎ ‎、汇报基本图形(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 ‎5、小组2个人互说第2幅图的基本图形,说完后汇报。 ‎ ‎(学生能够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借助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 ‎6、要是你画,你怎么画?(举例子说明,并用电脑演示) ‎ ‎(感受旋转、平移、对称的现象)‎ ‎7、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吗?一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图形去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 ‎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鼓励学生设计独特的图案)‎ ‎8、学生自己设计 ‎9、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评价,大家先说说怎样去评选呢?(让学生说出评选的条件再进行评选)‎ ‎10、展示作品并分析图形。(按照得星的先少后多评选,把优秀作品放到ppt)‎ ‎11、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色彩鲜艳奖、态度认真奖 ‎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谈谈学习收获 四、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颁发奖状 五、板书设计:‎ ‎ 欣赏与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练习五 教学目的:‎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难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五。‎ 玩中学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1. 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1题。‎ ‎2.别画着教材第2题,6个图形)‎ 同学们,请你们标出这图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4题。‎ (1) 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 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1. 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5题 ‎(1)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2. 展示教材第74页的第6题。‎ (1) 动手画画,找找。‎ (2) 指名说说。‎ 3. 展示教材第74页的第7、8题。‎ ‎(1)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7.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9题。‎ 先小组交流,再在自己的书上画出来。‎ 教学反思:‎ ‎        第一单元:除 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分橘子”‎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 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 ‎ 3‎ ‎6丿1 8 ‎ ‎ 1 .8 ‎ ‎ 0 ‎ ‎ ‎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 3 ……商:“3”表示分3盘。‎ ‎    除数…… 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 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 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 没有剩余。‎ ‎  说明:“丿 ”表示横式中的“÷”。‎ 练习:第2页 “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 ‎ ‎    ‎ 教学内容: P4 ~ 5 “搭一搭(一)”‎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复习 提问:计算除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练一练:10÷5 15÷5 18÷3 20÷5 30÷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 探究试商方法。‎ 课件显示P4“搭一搭(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列算式:13÷4‎ 让学生估算大约摆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 学生动手,搭一搭。‎ 发现:13÷4=3(个)……1(根)‎ ‎“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1”为余数,表示剩余1根小棒。‎ ‎  4.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先由学生操作(用木棒搭一搭)。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搭一搭,填一填”。‎ 学生讨论:为什么除数都比余数小?‎ 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3题。‎ 四、总结 ‎ ‎ ‎ ‎ 教学内容: P6 ~ 7 “搭一搭(二)”‎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复习 提问:如果除法计算中,余数要注意什么?‎ 练一练:13÷2 16÷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 探究试商方法。‎ 课件显示P4“搭一搭(二)”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一个房子要几根小棒?(学生回答:6根)‎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列算式:16÷6= ( )…… ( )‎ ‎ 答: 。 ‎ ‎ ‎ ‎ 2‎ ‎6丿 1 6 ‎ ‎1 2 ‎ ‎ 4……余数 小组讨论:二六十二,搭2个房子,还剩4根小棒,不能再搭了。‎ ‎ 2.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 13÷5=2(个)……3(根)‎ ‎ 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 ~5题。‎ 四、总结 ‎ ‎ ‎ ‎ ‎   第四课时:除法(二)试商方法 教学内容: P8 ~ 9 “分草莓”‎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复习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探究试商方法。‎ 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填空:P7“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8“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 ‎ ‎ ‎ ‎               ‎ ‎               ‎ ‎         第五课时:除法(三)解决问题 ‎         ‎ 教学内容: P10 ~ 11 “租船”‎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 教学准备:准备小棒。‎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复习 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 ‎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探索新知 ‎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11“试一试”‎ ‎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 条件:每时租金9元。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 30÷9=3(时)……3(元)‎ ‎    答:30元钱最多划3时。‎ ‎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3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巩固练习: P11、12“练一练”的第1 ~ 6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4.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总结:‎ ‎ ‎ ‎ ‎ ‎              ‎ ‎                ‎ ‎                ‎ ‎          第六课时:练习课 ‎                ‎ 教学内容: P13 ~ 14 练习一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指导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第6题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 第7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1)、(2)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 ‎ ‎ ‎ ‎       ‎ ‎         第二单元、方 向 与 位置 ‎         第一课时: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P15-16 “东南西北”‎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看懂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难点 能说出各个方向。‎ 教学准备: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过哪些方向? ‎ 二、新授 引入。师: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 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   让学生到操场去辨认找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说说四个方向各有 什么。把记录收集整理完成“认一认,填一填”‎ 北 操场 ‎   ‎ ‎(3)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总结: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小组活动 说一说教室里4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练一练 ‎   完成p16的练一练1~5题 四.课堂总结 ‎   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 ‎ ‎ ‎              ‎ ‎              ‎ ‎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P17-18 “辨认方向”‎ 教学目的: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 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练一练 ‎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 ‎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实践活动 ‎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   观察地点 面朝方向 西北方向 东北方向 西南方向 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 ‎ ‎ ‎              ‎ ‎              ‎ ‎              ‎ ‎              ‎ ‎              ‎ ‎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          第一课时 数一数(一)‎ 教学内容: P19-21数一数(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本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 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 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 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 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 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 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新-课-标-第-一-网 ‎⑵计算机演示: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 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 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 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 ),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 ‎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 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 ‎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 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 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 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 ‎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 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 ‎125个小木块。 ‎ ‎② ‎ 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 ‎142个小木块。 ‎ ‎③‎ 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 ‎ ‎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 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 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 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 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 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 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 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 ‎ ‎ ‎ ‎ 第二课时 数一数(二)‎ 教学内容: P22-23‎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 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 生:珠穆朗玛峰。‎ ‎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 (出图)‎ ‎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2.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二)探究新知 ‎   1.出示挂图 ‎   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   生回答:一万。‎ ‎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 ‎   2.数一数 ‎   出示正方体图。‎ ‎   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   3.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 ‎   学生数一数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 ‎   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   (三)完成p23练一练1~4题。‎ ‎   (四)总结 ‎ ‎ ‎ ‎                  第三课时 拨一拨 教学内容: 拨一拨 教学目的: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信息(投影)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 第四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 创设情境:谁最矮?‎ ‎1、出示图片。‎ ‎ 黄山海拔约1865米 香山海拔约1865米 ‎ ‎ 泰山海拔约1865米 华山海拔约1865米 2、 比大小 出示 3、 ‎ ‎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5‎ ‎7‎ ‎5‎ 香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 2 1 5 5 华山 如图所示,三位数比四位数要小。‎ ‎3、谁最高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4、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学生填一填 ‎( )<( )<( )<( )‎ ‎5、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6、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7、明确:‎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 练一练 在 里填上“<”或“>”‎ ‎1074 846 389 982 5102 5184‎ 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独立思考 讨论: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独立完成 想一想: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 活动四:p28~29练一练1~6题 ‎ 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板演。 二次设计 ‎ ‎ ‎ 第五课时 有多少个字 教学内容: 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时间: ‎ 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 1084 982 3756 4184‎ ‎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知识新授 让学生自读课本p30的文章。‎ 学生小组估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呢?‎ 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 方法二:右栏大约50个字,左栏是右栏的两倍。‎ 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p31 “练一练”1~4题。‎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课堂。‎ 布置作业 ‎ ‎ ‎ ‎  ‎ ‎  第六课时 ‎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个数的排列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 看图写数:2003 2040‎ 读数:二千零三 二千零四十 你拨我写 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 活动二:找规律 出示题目 ‎(1)388,389, , ,392,393‎ ‎(2)3260,6370, ,3290, ,3310‎ ‎(3)5725,5825, , ,6125‎ ‎   1.找规律 2.独立填写 3.交流,评议 活动三: 说一说 在小组内先读数 307 754 371 7594‎ 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汇报,交流 猜一猜 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故事引入 2、连一连 ‎ 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 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 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 ‎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快又对,设法表示出来。‎ 第四单元: 测 量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 教学过程 ‎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 的长度观念。‎ ‎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 ‎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 ‎ ‎ 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新|课 | 标|第 |一| 网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过程 ‎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想一想。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读一读。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 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填一填。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公路边的里程碑 摩拖车的速度表 限速标志 指路标志 ‎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估一估。‎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完成43页的第1题、第2题。 ‎ ‎           ‎ ‎           ‎ ‎           ‎ ‎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挂图。 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评一评。‎ a.自我评价。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忆一忆。‎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 ‎ ‎ ‎          第五单元: 加与减 教学内容: P43~44 买电器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 ‎ ‎ ‎             ‎ ‎             ‎ ‎             第二课时 回收废电池 教学内容: P45~46 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 教学过程 ‎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玩中学 ‎1、看一看。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   教师板书:122+77=‎ ‎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   进行计算。122+77怎样计算呢?‎ ‎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46页的第3、4题。 ‎ ‎ ‎ ‎            ‎ ‎            第三课时 十年的变化 教学内容: P47~48 十年的变化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进位”方法。‎ 教学准备:ppt、 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 一、课件导入。‎ ‎  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十年前和现在的图片。‎ 二、探索新知 ‎ 1.让同学说说野生动物园十年来动物种类发生的变化。‎ ‎ 学生:环境好了,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原来只有87种,现在增加了139种。)‎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野生动物园现在有多少种动物?”‎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87+139=‎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87+139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 8 7‎ ‎ +1 3 9‎ ‎ 2 2 6 ‎ 注意: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3、试一试,完成p47 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4、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48页的1~5题。‎ 三、小结课堂。 ‎ ‎ ‎ ‎            ‎ ‎            第四课时 小小图书馆 教学内容: P49~50 小小图书馆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 教学过程 ‎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 1、看一看。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9-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9-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3、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4、解决“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让学生口头列式118-57=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118-57怎样计算呢?‎ ‎ 1 1 8‎ ‎ - 5 7‎ ‎ 6 1‎ 探索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5、学生独立完成“239-57”。‎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6、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2页的第1~5题。‎ ‎  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 ‎ ‎ ‎              ‎ ‎              第五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 P51~52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 玩中学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 ‎ ‎ ‎            ‎ ‎            ‎ ‎            第五课时 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内容: P53~54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 一、课件导入。‎ 你知道在100只蝌蚪中,一般只有20只左右会变成青蛙。‎ 出示课本挂图 ‎ ‎ 西池塘 东池塘 原有蝌蚪/只 ‎514‎ ‎412‎ 变成青蛙/只 ‎126‎ ‎89‎ 二、探究新知 ‎1.解决“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412-89=323(只)答: ‎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412-80=332、332-9=323‎ ‎2.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514-126=‎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有同学会说:514-100=414、414-20=394、394-6=388所以514-126=388‎ 教师强调: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3.出示p53题目:‎ ‎ 526 482‎ ‎   -41 -178‎ ‎   116 314‎ 指名说说这样做对吗?如果有错误,错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三、扩展新知 完成p54页“试一试”‎ 共同解决“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学生独自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 300-76=224 提问:十位是0怎么办》?‎ ‎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4~55页“练一练”1~8题。‎ 五、总结课堂 ‎ ‎ ‎ ‎            ‎ ‎            ‎ ‎            第六课时 算得对吗 教学内容: P56~58算得对吗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出示p56页挂图。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 138‎ ‎ +118‎ 答:应付256元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 ‎ 300 256‎ ‎   - 44 + 44 ‎ ‎   256 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三、新知运用 完成p57页试一试习题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7、58页“练一练”1~6题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课堂。 ‎ ‎ ‎ ‎              ‎ ‎              ‎ ‎              第七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P59~61 练习四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玩中学 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4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9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1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 ‎ ‎ ‎              第六单元 认 识 图 形 教学内容: P62~64认 识 角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 (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 ‎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 生1:“角”是尖尖的。‎ ‎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  3.学生再次画“角”‎ ‎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 ‎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 ‎ ‎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 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   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   生:不公平。‎ ‎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 ‎ ‎ 第二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P65 认识直角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 ‎ ‎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直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直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直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直角”的样子。) ‎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直角”‎ ‎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直角”,为学生独立画“直角”做好准备。)‎ ‎  (三)画一画:了解“直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四)找一找,下面哪些是直角:‎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 生:我用三角板比较的。‎ 这是直角 这个角比直角小,是锐角。‎ 这个角比直角大,是钝角。‎ ‎(五)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直角,钝角。和锐角吗?  ‎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六)巩固提高,完成p66页 练一练1~6题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 ‎ ‎ ‎        ‎ ‎        第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 ‎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 ‎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完成“填一填”‎ ‎。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活动二。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 ‎ ‎ ‎           ‎ ‎           第四课时 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 教学时间: ‎ 教学过程 ‎ 课件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形?‎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画一画。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吧!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拼一拼。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每个同学都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 ‎ ‎ ‎           ‎ ‎           第五课时 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的: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电视、电脑、电子琴。 ‎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 ‎ ‎1、同学们,经过调查我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的家买了新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 ‎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这里复习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学生说,教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 ‎  (复习学过的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 ‎ ‎  1、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图 ,(看书上的图片)‎ ‎  2、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 ‎  3、每个同学说说第一个图案里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形?‎ ‎   (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4、汇报基本图形(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的轮廓) ‎ ‎5、小组2个人互说第2幅图的基本图形,说完后汇报。 ‎ ‎(学生能够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借助辅助线构造基本图形)‎ ‎6、要是你画,你怎么画?(举例子说明,并用电脑演示) ‎ ‎  (感受旋转、平移、对称的现象)‎ ‎7、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吗?一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图形去画,然后选自己最喜欢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 ‎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鼓励学生设计独特的图案)‎ ‎  8、学生自己设计 ‎9、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评价,大家先说说怎样去评选呢?(让学生说出评选的条件再进行评选)‎ ‎10、展示作品并分析图形。(按照得星的先少后多评选,把优秀作品放到ppt)‎ ‎11、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色彩鲜艳奖、态度认真奖 ‎ ‎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谈谈学习收获 四、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颁发奖状 五、板书设计:‎ ‎ 欣赏与设计 ‎ ‎ ‎ ‎ ‎             ‎ ‎             ‎ ‎             第六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练习八 教学目的: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难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教学过程 ‎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五。‎ 玩中学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1题。‎ ‎2.别画着教材第2题,6个图形)‎ 同学们,请你们标出这图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4题。‎ 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5题 ‎(1)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展示教材第74页的第6题。‎ 动手画画,找找。指名说说。‎ 展示教材第74页的第7、8题。‎ ‎(1)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画。‎ ‎(2)全班交流,让同学上黑板演示。‎ ‎7.展示教材第73页的第9题。‎ 先小组交流,再在自己的书上画出来。 ‎ ‎ ‎ 第 七 单元 时 分 秒 教学内容 奥运开幕 课时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 ‎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打一物)是什么? 2、钟有什么用处? ‎ ‎3、出示图,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学?你们每周一什么时候到校? 小结:我们生活里经常需要知道时间,每天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生活。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钟面 ‎1、出示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同桌说一说, 然后交流。 ‎ ‎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 ‎3、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涉及几个5)‎ 三、认识时分 ‎1、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 ‎ ‎2、分针走路看小格,一小格是什么?2小格呢?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从12走到3是多长时间?,到5呢??到9呢?到12?‎ ‎3、体验一分钟: 1分钟做些什么? (1) 从1开始数数,看能书到几? (2) 看人的脉搏1分钟能跳几下? (3) 1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 (4) 1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 ?(5) 1分钟能写几个字? (6) 1分钟能跳几下绳? ‎ ‎4、时针走路看大格,一大格是1小时,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是多少时间?走到7? ‎ ‎5、时与分进行走路比赛: 老师示范,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学生也动手拨一拨,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 ‎6、体验一小时: (1)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2) 晚饭同学们从在5时进食堂吃饭, 然后洗澡结束时针指向6时,请问用了多少时间?做了哪件事情?‎ 四、联系实际 ‎ 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爸爸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五、全课总结 ‎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 有关时间的名句有很多: 时间是生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你们还能说出有关的吗? ‎ 板书设计: ‎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 ‎ 1时=60分 教学内容 1分有多长 课时 2‎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体会1有秒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 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 ‎1、出示钟:哪根是秒针? ‎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 ‎3、学生交流:1分=( )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 ‎2、数数:数到60 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 ‎3、同桌合作: ‎ ‎(1) 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 ‎(2) 跳绳20下用( )秒 补评:‎ ‎(3) 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 秒 四、实际应用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 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板书设计: 1分=60秒 ‎ 75秒=1分15秒 ‎ 1时30秒=90秒 教学内容 淘气的作息时间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根据钟面的简单的经过时间。‎ ‎2结合作息时间和各项活动的经过时间,发展时间观念。‎ ‎3可以用时,分,秒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用时,分,秒描述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能快速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时刻。‎ 教学过程:‎ 一、口答题 ‎1、钟面上共有( )大格。共有( )小格?分针走一大格是( ),时针走一大格是( )。 2、1小时=( )分 1分=( )秒 3、分针从12走到3,要走( )分,12走到6要走( )分,从12走到9,要走( )分。时针从12走到5,要走( )小时,从12走到7要走( )小时,从12走到11,要走( )小时。 4、小明每天下午3点放学,走了10分钟到家,然后做30分钟作业,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二、基本题目训练 ‎ ‎1、填空 ‎ ‎2、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3:45 6:55 9:05 10:30 12:15 ······‎ ‎3、同桌相互说一个时刻,然后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 ‎ ‎4、在( )里填上小时、分钟或秒 ‎ ‎(1)我每天晚上大约睡8( ) 补评:‎ ‎(2)早操时间大约是15( ) ‎ ‎(3)学校的下课铃声大约响了10( ) ‎ ‎5、完成《练习与测试》上的题目。‎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 板书设计: ‎ ‎ 淘气从起床到开始吃早餐,用了多长时间?‎ ‎ 5、10、15、20、25‎ ‎ 一共花了25分钟 数学好玩 学习计划 教学内容 上学时间 课时 1‎ 教学目标:‎ 通过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的实践活动,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初步的记录时间的数学活动经验。‎ 了解一些初步记录数据的活动方法,初步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并进一步理解与时间相关的内容。‎ ‎   ‎ 结合上学时间的现实情境,发展发现,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 教学难点: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 ‎ 1、问题1是思考讨论,让学生提出实际记录一周上学所用时间的任务要求,并要求学生思考每天上学用的一样吗?。 ‎ ‎ 2、问题2是针对如何记录时间进行讨论。‎ ‎   教科书提到两个关键点:‎ 首先要记录从家到学校除出发的时间几时几分,在记录到达学校门口时几时几分,要保证两个时间节点都要记录下来。‎ 如果不能用同一块手表记录时间,就注意要把家里的表和学校的表根据广播里的时间调成一致的。 补评:‎ 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 ‎ 3、学生与同伴交流记录单,介绍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二、做一做。 ‎ ‎ 在讨论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学生正确顺利的完成时间记录任务,安排完成了淘气的记录表的活动。帮助淘气填表的过程,将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熟悉利用表格记录信息的方法。‎ 三、想一想 ‎ 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展示数据,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信息。‎ 四、自我评价 ‎ 引导学生结合整个活动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 教学内容 重复的奥妙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者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 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 教学过程:‎ 表示规律 根据图片,同桌说一说各自发现的规律。‎ 表示规律。有两种教学法:‎ 第一种:如果学生的能力普遍较强,可以尝试让学生独立探索自己喜欢的方法吧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 第二种:如果学生在表示时普遍存在困难,可以先选去一组有规律的事物集体找,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展示交流大家对规律的表示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表示”规律有什么好处。‎ 想一想,说一说 ‎(1)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下面三个任务。‎ ‎(3)填入下表,表示规律。 补评:‎ 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准确记录的因素,数据记录也要及时,认真。‎ ‎ 3、学生与同伴交流记录单,介绍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二、做一做。 ‎ ‎ 在讨论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学生正确顺利的完成时间记录任务,安排完成了淘气的记录表的活动。帮助淘气填表的过程,将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熟悉利用表格记录信息的方法。‎ 三、想一想 ‎ 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展示数据,引导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信息。‎ 四、自我评价 ‎ 引导学生结合整个活动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 第 八 单元 : 调查与记录 教学内容 评选吉祥物 课时 1‎ 教学目标:‎ 结合举手和投票评选吉祥物的活动,体会收数据的方法和统计调查的必要性。‎ ‎  2、在调查活动中,通过观察,能看懂他人记录调查的数据,了解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 ‎  3、在调查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收数据的方法和统计调查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能看懂他人记录调查的数据,了解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 ‎ 1、组织学生谈话,说说过年的时候各人家里有哪些吉祥物?然后讨论确定表现吉祥物的形式并请个别幼儿画出相应的标记。 ‎ ‎ 2、请学生在统计记录单上用标记记录自己喜欢的几种吉祥物。‎ ‎ 3、学生与同伴交流记录单,介绍自己喜欢的吉祥物。‎ 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 老师出示统计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 ‎ 师:这是一张统计记录单,请在上面记录你们这组喜欢每种吉祥物的小朋友的人数。 ‎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知道你们这组喜欢每种吉祥物的小朋友有多少呢?应该怎样记录呢? ‎ ‎ 请学生与同伴商量,将小组里每个人喜欢的吉祥物统计在一张记录单上。 ‎ 老师引导学生在统计记录单上统计、记录小组中喜欢每种吉祥物的人数。指导幼儿统计出本小组中最受欢迎的吉祥物,并做记号。 ‎ 三、老师和幼儿共同完成全班的调查统计结果。 ‎ ‎1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的调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 ‎2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知道全班喜欢每种吉祥物的小朋友有多少呢? ‎ ‎3老师与学生一起在统计表格中记录每组幼儿的统计结果,统计喜欢每种吉祥物的总人数,发现班级中最受欢迎的吉祥物。 ‎ ‎ ‎ 教学内容 最喜欢的水果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课题。‎ 二、出示要求:‎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补评:‎ 三、布置任务。‎ ‎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 ‎           总 复 习 ‎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 课时 2‎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相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要点:加减混合运算,角的知识等。‎ ‎1、复习角的知识:‎ 回忆学过哪些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独立完成第八题 校对 ‎2、怎样买袋子合适?‎ 弄清题意、独立填写、组织交流 ‎ ‎3、复习加法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4、独立作业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完成第7题。 ‎ 教学内容 图形与几何 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正确地数出角的个数。‎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正确地数出角的个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复习要点:平面图形 ‎1、数角填表 ‎ 锐角( )个 直角( ) 钝角( )‎ 独立完成并交流数的方法 ‎2、折一折并剪一剪回答问题 把一张正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是几边形,它有几个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实际操作,由于有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答案:‎ ‎(1) 三条边,三个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2) 四条边,四个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3)五条边,五个角,三个直角,两个钝角。 ‎ 教学内容 统计与概率 课时 1‎ 教学目标:‎ 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 ‎2、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3、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4、在调查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时。3+6+1=10(时)‎ ‎(2)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 补评:‎ 早上5:30起床,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30分=9时30分。‎ ‎……‎ ‎3计算。‎ 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1) 时间段的规定可以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10—11时,含10时,不含11时;9—10时,含9时,不含10时。以此类推。‎ ‎(2) 可以自主选择句路方法,即在相应时段内记.......喜欢的符号。‎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调查,收集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记录好。小组长把结果填入本组的“睡眠时间记录单”。‎ ‎3全班汇总。‎ 教师出示“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随着各小组的汇报,依次记录出相应时间段的人数,然后共同计算汇总出各时间段的总人数。 ‎ 课 题 分苹果 学 校 茨园小学 ‎ 设 计 者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 学 方 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 学 准 备 课件 图片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笑笑和淘气正在讨论一些数学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 ‎(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根据上图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学生回答)‎ ‎(2)解决问题: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a、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b、小组内交流。‎ c、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生2、6+6+6=18,可以放3盘;生3、‎18-6-6‎-6=0,可以放3盘。‎ 认真听,引起学习兴趣 看图,找信息,汇报 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分析、理解 独立完成 汇报成果 理解每一步含义 进一步认识理解思考过程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竖式除法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 学生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b、 尝试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c、 教师提示。‎ d、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生小结:18是被除数,表示有18个苹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a、 果;6是除数,表示每盘分6个苹果;3是商,表示分3盘。)‎ ‎②教授写法,学生试写 a、 学生介绍,教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 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注意:先写被除数18,然后写除式,3要与8对齐,然后写积18)‎ c、 为什么3与8对齐?‎ ‎(4)填一填,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2)课本第3页“‎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说题意,列算式,订正 题是什么意思?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强调“圈一圈”‎ 独立完成,汇报,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再指名说一说。)‎ ‎(3)课本第3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回忆本课内容,谈收获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18÷6=3(盘)‎ ‎ 3‎ ‎6√18‎ ‎ 18‎ ‎-------‎ ‎ 0‎ 教学反思 课 题 搭一搭(一)‎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 学 重难点 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w W w .X k b 1. c O m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每人20个圆片或者小棒。‎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 课件出示搭正方形的画面。‎ 同学们,今天我们也来搭正方形。‎ 二、引导探究: ‎ ‎1、组织小组讨论: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搭3个,剩1根,不能再搭打下去,引出有余数除法。‎ ‎2、认一认,想一想 ‎ 13÷4=3(个)……1(根)‎ ‎ 3 ‎ ‎4) 13‎ ‎ 12 X k B 1 . c o ‎ ‎ 1‎ 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余数。‎ 横式中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各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 激发本节课学习兴趣 迅速进入情境 准备13个圆片或小棒 每个同学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讨论怎样用竖式表示。‎ 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 结合具体操作活动,确定单位并相互交流。‎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当小棒根数为14~20时,除数和余数是怎样变化的,它们有什么关系? ‎ 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数验证结论。‎ 三、巩固提高 1、 摆一摆,填一填。‎ 借助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熟悉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过程。‎ 2、 做一做,填一填。‎ 借助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熟悉余数和除数关系的探究过程。‎ ‎3森林医生。‎ 学生操作(用学具摆一摆)。再列出除法竖式,完成搭一搭、填一填。‎ ‎ ‎ 发现:余数一会大一会小,余数要比除数小,并探究原因。‎ 右题可以用圆片代替果子摆一摆,也可以用圆圈代替果子画一画。‎ 帮助学生克服在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错误:余数比除数大,写错单位。‎ 四、总结 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再列式计算结果。‎ 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 板 书 设 计 搭一搭(一)‎ ‎ 13÷4=3(个)……1(根)‎ ‎ 3 ‎ ‎4) 13‎ ‎ 12 ‎ ‎1 答: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 ‎ 课 题 搭一搭(二)‎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初步了解余数含义,学会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2经历搭房子的实际操作过程,体验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 学 方 法 合作与探究 教 学 准 备 学具小棒若干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景 ‎ 出示书中情境图 ‎ (出示课件) ‎ ‎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搭一搭,填一填?‎ ‎(二)探究新知 ‎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2.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 ‎3、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书中图片 异口同声回答 学生动手搭一搭、填一填 边搭边说 小组内进行 说出二六十二,搭2个房子,还剩4根小棒,不能再搭了。‎ ‎ 13/5=2…3‎ 看一看 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 ‎1.圈一圈,算一算。 ‎ ‎(1)平均每人分到( )块积木,还剩( )块。 ‎ ‎ (2)结合分物过程,和同伴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 (3)分别写出除法算式 ‎(4)最大能填几?‎ ‎ (5)想一个可以用“10/4=2…2”解决的问题,和同伴说一说。‎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举出实例 板 书 设 计 搭一搭(二)‎ ‎ ‎ ‎16÷6=2盘)……4 ( 个 ) ‎ 课 题 搭一搭(一)、(二)练习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能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 学 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 学 方 法 对话交流、玩中学 教 学 准 备 投影片、小黑板 课时 ‎3‎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基本练习 ‎1.( )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3×( )< 22  4×( )< 37‎ ‎( )×2 < 11  ( )×5 <38‎ ‎2.用竖式计算除法.‎ ‎  27÷5= 38÷6= 47÷9=  ‎ 重点指导: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二、综合练习 ‎1、判断。‎ ‎(1)在除法里,除得的结果叫做差。( )‎ ‎(2)在除法里,商一定比除数小。( )‎ ‎(3)15里面有几个4?列式为 ‎15÷4=2……7( )‎ ‎(4)30÷6=5,表示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5.( )‎ ‎2、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3、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学生独立试填,集体订正 齐做并指名板演 ‎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先手势判断,再指名说明理由。‎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4、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三、拓展训练 ‎1练一练:‎ ‎ 24÷7 35÷6 71÷8 17÷2‎ ‎ 余数是3的算式 ‎ 余数是5的算式 ‎ 余数是1的算式 ‎ ‎2、练一练:‎ ‎1、□÷□=3……2,除数最小是( ),当商是3时,被除数是( )。 2、□÷5=4……□,余数可能是几?把算式写完整。(能写几道写几道)‎ ‎3、□÷○=8……6,○最小是(  )。‎ ‎4、□÷7=6……○,○最大是( )。‎ ‎ ‎ ‎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齐练,指三名学生板演,并说明算理,集体订正。‎ 根据得数的余数把算式分类,可以计算,也可以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指名说出理由。‎ 谈收获 板 书 设 计 搭一搭(一)、(二)练习 ‎ ‎ 余数是3的算式 余数是5的算式 余数是1的算式 ‎ ‎ 课 题 一 分草莓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3、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教 学 重难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 学 方 法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 学 准 备 电脑、课件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 ‎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 ‎2. 练一练:10÷5     16÷5     ‎ ‎ 18÷5     20÷5       33÷5‎ ‎ 二、探索新知 ‎ ‎1. 探究试商方法。 ‎ ‎(1) 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 ‎(2) 列算式:55÷8 ‎ ‎(3)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 ‎(4)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 ‎8×7=56 比55大;8×‎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看课件找出信息 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小组讨论。 ‎ 学生在情境图中圈一圈,交流体会。‎ ‎6=48 比55小。所有商6。 ‎ ‎ ‎ ‎   ‎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 ‎(5) 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 ‎ ‎ ‎(6)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 ‎ ‎2. 填空:P8“每7个草莓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三、巩固练习: P9“练一练”的第1 ~ 5题。‎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 ‎1题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2题先让学生想想方框里能填几,再想想方框里最大能填几,最后独立完成。‎ ‎3题让学生交流竖式各部分意思。‎ 板 书 设 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平均放进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 ‎ ‎ 6‎ ‎8√55‎ ‎ 48‎ ‎-------‎ ‎ 7‎ 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 教学反思 课 题 ‎ 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 学 重难点 ‎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方 法 回顾、反思、整理、应用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 ‎ 一、 谈话引入 ‎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二、探究新知 ‎ 1、说一说,想一想。‎ ‎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3)列式: 22÷4=5(条)……2(人)‎ ‎ 答:至少要租6条船。‎ 先独立思考,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 交流时围绕:你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或花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 3、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 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三、练一练 ‎ ‎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9元。‎ 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 板 书 设 计 ‎ ‎ 租船 ‎ 22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 22÷4=5(条)……2(人) ‎ ‎ 5+1=6(条)‎ ‎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教学反思 课 题 练 习 一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 学 重难点 ‎1、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方 法 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教 学 准 备 情景图、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基本练习 ‎1、课本第13页第1小题 ‎“( )里最大能填几?”‎ ‎  ‎2、课本第13页第2、3小题。‎ ‎“列除法竖式”‎ ‎  ‎  二、综合练习 ‎  ‎1、课本第14页第4小题  ‎2、课本第14页第5小题 ‎  ‎  A、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如何做题。B、学生自主完成题目。C、班内汇报交流。先找一位学生详细汇报自己解题的全过程,然后再找学生简要汇报其它题目的答案。‎ A、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B、反馈。首先找一位学生在班内汇报自己的试商方法,全班学生共同判断正误。其余题目同位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A、学生观察情景图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及要求的问题。B、同座俩人互相检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C、班内汇报 找一位学生在班内说说答案,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A、学生独立审题。B、学生独立列式完成题目。(要求学生列竖式解决)‎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3、课本第11页第6题 ‎  全体师生共同研究,如果学生说的不到位,师做补充。‎ ‎  三、总结 说说在本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  ‎ C、班内汇报总结,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做出题目来的。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A、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B、班内汇报总结。C、第3个小题有些困难,估计小部分学生也能说出答案,让他们详细得表达自己的思考全过程。‎ 说说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板 书 设 计 练习一 教学反思 课 题 ‎ 二方向与位置 东南西北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在熟悉的环境中正确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在指定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辨认其他三个方向。‎ ‎2. 体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定的必要性,会在地图上辨认四个方向。‎ ‎3.在辨认方向的过程中,体会物体监督位置关系,增强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建立东、南、西、北的方位观念。‎ 难点:应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 学 方 法 观察法、 小组探究 教 学 准 备 ‎ 教科书附页1中的记录纸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 导入课题 活动一 ‎ 观察体验——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每天从哪个方向升起吗?‎ ‎1、说一说、指一指太阳升起的方向。‎ ‎2、说一说、指一指其他三个的方向。‎ ‎ 活动二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小组活动:‎ ‎1、 观察并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上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 2、各自在记录纸上记下来操场上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并标明四个方向。‎ ‎3、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讨论: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 ‎ ‎ ‎ ‎ 组织学生到操场上 ‎ 指名回答 学生一边说一边指 ‎ 学生面向东方 尝试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指名让他一边说一边做给大家看。‎ 同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小组观察说一说 写在记录纸上 回教室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 组织讨论 交流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三 想一想 填一填——有“现实”到“图纸”再到“现实”,认识地图,发展空间观念。‎ ‎ 1、教师介绍地图的绘制 ‎2、联系记录纸和操场上四个方向上的景物想一想说一说。 ‎ 活动四 说一说——辨别相对的位置关系 面向不同方向,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三、巩固提高 ‎ ‎1、 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2、我说你做。‎ ‎3、完成书第16页练习题3.‎ 四、回顾总结: ‎ ‎1、生活中怎样辨认东南西北?‎ ‎2、在地图上怎样标识东南西北?为什么在地图上要规定方向?‎ ‎ ‎ 学生吧自己的记录纸转动成“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交流。‎ 学生放下记录纸想一想说一说 再把记录纸竖起来再想一想说一说。‎ 同座互相说一说 ‎ ‎ 先确定一个方向再说其他方向。‎ 一个学生说方向,另一个学生做动作。‎ 完成练习3‎ 回顾总结 板 书 设 计 二方向与位置 东南西北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课 题 二 辨认方向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八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 学 重难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 学 方 法 情境导入 小组探究 教 学 准 备 小黑板 方向板 课时 ‎1‎ 教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淘气要带我们区他的学校看看,你们愿意吗?‎ ‎(出示情境图)‎ 学生认真观察,获得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试试 动物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出示课题——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确定方向 图中还有乃些建筑物没有说过?‎ 这些建筑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教师说明:西南、西北、东南、东北表示方向的词语)‎ 刚才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方向,谁能用这些词语说说淘气学校都有什么?‎ ‎2、画方向板 现在你知道几个方向了?请你试着在纸上画出方向板。‎ ‎(小黑板出示空白的方向板)‎ 组织学生展示画出的方向板 回答: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 小组学生探究,交流。‎ 小组同学互说,汇报交流 学生在空白方向板上标出方向 汇报交流,大家评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三、巩固致使,实践运用 ‎1、换角色做淘气,根据手中的方向板介绍自己的各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2、每个同学都来当淘气,向组内同学说说自己各个方向都有谁?‎ ‎3、淘气看到同学们在这节课里表现的真棒,特想出道题考考大家。我的家乡是首都,那你能猜出我的家乡是哪吗?‎ 根据这幅图找出我家乡的位置?‎ ‎(出示练一练的第一题)‎ ‎4、出示练一练的第二题 四、课堂总结 ‎ ‎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学校设计一张未来的规划图,校园的各个方向都有什么?简单的画下来,下一节课我们来比比谁的更有创意。‎ 组内互说互评 学生认真倾听,回答。‎ 学生观察我国行政区域图。完成其他问题,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板 书 设 计 辨认方向 方向板 ‎ ‎ 教学反思 课 题 三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 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感受千的大小。‎ 教 学 重难点 ‎1、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大数,充分感受大数。‎ ‎2、认识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 值概念。‎ 教 学 方 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件 计数器 学具 课时 ‎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1、谈话:我们以前只学了100以内的数,今天看来,用这一点点知识来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对小朋友们来说已经远远不够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大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找找生活中的大数,与同桌交流一下。‎ 二、主动探究、建立数感 ‎1、初步感知 ‎(1)出示一小堆方块(10块) ‎ 谈话:你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吗?请你数一数。‎ ‎2、提问:我们是怎样数的?我们还可以怎么数?‎ ‎1、明确学习内容。‎ ‎2、找大数,交流。‎ ‎1、学生进行初步地数数体验。‎ ‎2、学生可能回答:一个一个地数。 ‎ 学生可能回答: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 ‎3、学生进行估计,可能回答50块或80块。‎ ‎ ‎ ‎  教师对学生多种数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 ‎(2)出示一堆方块(100)‎ 谈话:你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块吗? ‎ ‎ 课件演示:一排10个方块,共10排。 ‎ 请学生随着课件一十一十的数一数:10、20、30。。。。。。90、100 ‎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能一下子说出是100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以10作单位清楚、方便,并板书。 ‎ ‎(3)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 ‎ 谈话:你现在还能估计这堆方块有多少个吗? ‎ 课件演示:一板100个方块,共10板。 ‎ 现在知道有多少个方块吗?你为什么也能一下子说出是1000个方块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以100作单位,能更方便地数数。‎ ‎(4)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 刚才我们在 900以后数的数是多少?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1000的呢?‎ ‎4、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 ‎5、请学生随着课件一百一百的数一数:100、200、300„„900、1000 ‎ ‎6、学生根据数的过程回答: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 ‎ 三、解决问题,实际运用 ‎ ‎1,引导学生开火车数数: ‎ ‎     ‎ ‎ 2,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四、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认识了比百大的数——千以内的数,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身边的数学,认识千以内的数。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一百一百地数,再从1000数回100‎ 理解升华谈感受。‎ 板 书 设 计 数一数(一)‎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 10个百是1000‎ 教学反思 课 题 ‎ 数一数(一) 练习课 学 校 ‎ ‎ 设 计 者 ‎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 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感受千的大小。‎ 教 学 重难点 ‎1、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大数,充分感受大数。‎ ‎2、认识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 值概念。‎ 教 学 方 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件 计数器 学具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计数器上的“千”。 ‎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二十五吗? ‎ 引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一百二十五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 让学生在回忆前面所学计数器上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 继续提问:你知道从右边起的第四位是什么位吗?  ‎ 二、活动体验。‎ 一千到底有多少呢?  ‎ ‎(1) 出示一本演草本。 ‎ 谈话:请同学们看,这本演草本有100张纸,1000张纸有这样的几本? ‎ ‎1、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尝试拨数。‎ 小组中交流 ‎2,学生利用迁移规律认识千位。‎ 学生想象,做手势,比划1000张纸的厚度。‎ ‎ ‎ 请学生想象一下做做手势,比划一下1000张纸的厚度。      ‎ ‎ (2)出示一袋花生米。‎ 提问:这袋花生米有200粒,多少袋花生米是1000粒呢? ‎ 教师呈现1000粒的花生米,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000这个数。 ‎ 学生能够估计出大约5袋花生米是1000粒。 ‎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3)出示一本书。‎ 提问:书上的这段文字大约多少?请你估计一下。一页大概有多少字?1000字有这样的几页呢? ‎ ‎(4)生活中感知:‎ ‎ 提问: 我们的阶梯教室能坐500人,几个这样多的人是1000人?       我们班同学50个,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         一千到底有多少,你能不能也举出你身边的例子呢? ‎ 三、学习写数: ‎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读数,你能试着写出这个数吗?写125。 ‎ 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写的方法,并向学生介绍习惯的写法是从高位写起。‎ 学生再次进行估计。 ‎ 学生从估计简单的文字数量到估计稍 多一点的文字数量,逐步感知千以内的数。 ‎ ‎ ‎ ‎ 练习写数。 ‎ ‎ ‎ 谈话: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三百和八百零八怎样写呢?(学生自己试写) 如果个别学生将八百零八写错,引导学生仔细想一想,八百零八里面有几个十,(一个十也没有),在十位上应该写几? ‎ 四、让学生试着说出读数和写数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总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 书 设 计 数一数(一) ‎ 教学反思 课 题 ‎ 数一数(二) ‎ 学 校 ‎ ‎ 设 计 者 ‎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经历数的抽象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 2、 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 展位值概念。‎ 3、 学习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 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4、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受数数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 学 重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万”。‎ ‎2、理解并掌握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 学 方 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件 计数器 学具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 一,体会生活中的大数。‎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图片,谁愿意介绍给大家。(点击电脑出示图片)在这些图片中都藏有数字,你能找出来吗? 2、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大数,课本中也介绍了一些,我们来读一读。你还知道有哪些?现在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与你的同伴说一说。 3、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他收集的大数资料。‎ 二、感受一万有多大 ‎1、我们班大约有50名同学,如果是10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如果是20个班大约又有多少人呢?一千个人聚在一起会是怎样一个情景呢?(点击电脑出示千人图)‎ ‎1、学生利用旧知找出图片中隐藏的数字。‎ ‎2、小组中交流。选举有代表性的在全班交流。‎ 学生互说收集的资料并找出其中的大数,对千、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生利用电脑图感受万的大小。‎ ‎ ‎ ‎2、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万个人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一个情景呢?(点击电脑出示万人图)‎ ‎3、(点击电脑在同一副画面中同时出现千人图和万人图)看了这两副图,你有什么感受?一千和一万谁比较大?一万里面有多少个一千?‎ 三、认识计数单位 “万”。‎ ‎1、(出示计数器)在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当中,谁的计数单位最小,谁的计数单位最大? 2、你能在计数器上找到万位吗? 3、从右边数起第几位是万位? 4、让学生把课本的数位顺序表填完整。‎ 四、巩固练习 1、提问: (1)10个一是(‎ 学生想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利用学具,在计数器上找到万位。‎ 填完整后让学生说一说: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 把学生的答案在幻灯上出示进行反馈对照) ‎ ‎ );10个十是( );10个( )是一千;10个一千是( ); (2)千位的左边是( )位;千位的右边是( )位。‎ ‎2、出示第23页说一说中的第(2)小题的正方体木块图。 提问: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你是怎样数的? 五、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谈本节课收获。‎ 板 书 设 计 数一数(一) ‎ ‎10个一千是一万 课 题 拨一拨 学 校 ‎ ‎ 设 计 者 ‎ ‎ 教 学 目 标 ‎1、借助直观模型认识数位顺序表,感受数的构成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等操作活动,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 ‎3、通过多种形式表示数的活动,了解大数的构成。‎ 教 学 重难点 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尤其是中间有0的数怎么读。‎ 教 学 方 法 探究法、实践法。‎ 教 学 准 备 计数器、算盘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计数器,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在个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什么?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又表示什么?百位上呢?老师拨几个数,你们试着读一读。‎ ‎2、今天我们学习拨更大的数 ‎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填一填,认一认 出示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 展示学生填的数位顺序表 回忆计数器上面的计数单位,从右向左分别是个、十、百、千等。.然后试着读数。‎ 进入新课学习情境 学生自己试着填一填。‎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数位顺序表 ‎2、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 教师说数 重点指导有零数的读法 ‎ ‎ ‎3、看一看,写一写 ‎ ‎ 出示“三百二十七、八千零五十二、一千五百零三”等数 强调:(1)要从高位开始写 ‎(2)借助数位顺序表写 ‎4、认一认,拨一拨 出示算盘,引导学生认识算盘 指导学生在算盘上拨数 动手拨一拨 同桌互相检查,读出数 学生试着写出第一个数 独立写出其他数 集体订正 读书上文字说明,了解算盘 在算盘上练习拨数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 5、引导学生总结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1)读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 适时补充 ‎(2)写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适时补充或总结 三、 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第(1)题 老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投影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 第(2)题 投影出示题目,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发现这里面有100块糖一袋的,有10块糖一袋的,还有一粒一粒的。  ‎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 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1)其中第二小组的人民币要让学生懂得2张50元是一百元,要向百位进一。第三小组中除了要向百位进一外,伍圆加伍圆是拾圆,要向十位进一。  ‎ ‎(2)观察后,学生独立完成这两道题。‎ 2、 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扑克游戏:‎ 用1到9的扑克,请三人抽三张扑克,用3张扑克上的数组成不同的三位数?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是几?最小的三位数是几?并读出来。‎ 四。、全课总结 这道题要求学生从大到小数,学生先用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再在书中写一写。‎ 分小组做抽扑克牌读数的游戏。‎ 说说本节课收获 板 书 设 计 万以内数的读写 ‎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298读作:二百九十八  ‎ ‎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01读作:三百零一  ‎ ‎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2800读作:两千八百 ‎ ④ 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二百九十九写作:299  ‎ ‎ ⑤ 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四千一百零五写作:4105‎ ‎  ‎ 课 题 拨一拨(练习课)‎ 学 校 ‎ ‎ 设 计 者 ‎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读数写数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学生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 ‎3、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中国古代记数法。‎ 教 学 重难点 巩固学习万以内数的顺序及读写方法。‎ 教 学 方 法 练习法 教 学 准 备 计数器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 ‎ ‎ 活动一:有趣的数字游戏 ‎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一些数字王国的朋友,想和你们做游戏,你们欢迎吗?‎ 这些数字就藏在计数器里,看你能不能找到它,并把它写下来。‎ 教师用计数器拨出,1100、2500、960、1900。‎ 活动二:小小电器售货员 ‎ 商店里有许多种家电,谁来做售货员把商品的价钱介绍给大家?‎ ‎ ‎ 学生观察计数器上面的数字,在练习本上写出来。让几名同学把写出来的数写在黑板上。在集体订正的过程中,让全班同学读出这些数。‎ 现在小组内进行,组员轮流做售货员练习读数,只要求把数读出来,不要求写出来。‎ 学生总结。‎ 全班同学练习写数。同时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我们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三:四大发明早知道 ‎ 教材25页练一练 第2题 ‎ 写出横线上的数 ‎ 自己读懂了什么?‎ 活动四:数学万花筒 中国古代记数法。‎ ‎ 教材25页练一练第 1 题 出示教材26页第3题 自主阅读教材26页下,汇报了解了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想一想,连一连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活动五:火眼金睛 教材第25页看一看,说一说 ‎2128=2000+ + + ‎ 你能再找个数说一说吗?‎ ‎ = + + + ‎ 活动六:小小测验台 ‎100里面有( )个十,1000里面有( )个百,10000里面有( )个千。‎ 活动七:谁得第一?‎ 教材第26页数学游戏 笑笑、淘气和机灵狗各投5次,分别算出自己得的总分,然后再比较得出,谁得第一?‎ 学生仔细观察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练习数的组成。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同桌互批。‎ 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看懂第一幅图的意思,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机灵狗得了221分时怎样算出来的,然后再看看笑笑和淘气各得多少分。‎ 板 书 设 计 万以内数的读写(练习课)‎ ‎ A、火 药:距今约一千一百年 写作:1100‎ ‎ 四大发明:B、指南针:距今约两千五百年 写作:2500‎ ‎ C、印刷术:距今约九百六十年 写作:960‎ ‎ D:造纸术:距今约一千九百年 写作:1900‎ 课 题 ‎ 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学 校 ‎ ‎ 设 计 者 ‎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比一比的现实情境,体会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猜数游戏活动,感受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发现法 教 学 准 备 投影片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山吗?你爬过哪些名山?‎ ‎2、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谁最矮(比较数位不同的数)‎ ‎(1)引导学生说说那座山最矮 说出你的判断方法。‎ ‎(2)反馈练习(打手势,左手中指和食指表示<,右手中指和食指表示>):‎ ‎765○2456 1001○999‎ ‎(3)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谁最高(比较数位相同的数)‎ ‎(1)让学生说出四座山中最高的山是哪座?。‎ 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指名说。(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先比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数就大。)‎ ‎3.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指名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说比较方法 自主交流 说出山的名字和高度 指名说一说 小组探究,总结比较方法 踊跃发言,并说说如何比较的。‎ 互相说说比较方法。‎ 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人一组讨论,说说比较方法 全班交流 代表发言。‎ 说出谁高?谁矮?‎ 组内说一说比较方法 全班交流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4.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一填 有困难学生教师给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哪辆车最便宜?标一标,比一比 说说你是怎样排列的?‎ ‎2、完成课本28页的想一想。‎ ‎3、数学游戏(29页)‎ 师先和一名学生做好示范,讲清,讲透,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点。‎ ‎4、估一估 ‎(1)完成课本28页练一练的第1题。‎ 在有困难的情况下,再组织交流。‎ ‎(2)完成课本28页练一练的第2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比较方法,能不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回答后师可适当加以补充。‎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同座说说比较方法。‎ 组内合作完成 集中交流。‎ 说说比较方法 先独立思考,说出答案。‎ 独立做,全班核对。‎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自由回答。‎ 板 书 设 计 比一比 ‎1、位数不同:位数越多,数就越大。‎ ‎2、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最高位的下一位,要按顺序一位一位比。‎ 教学反思 课 题 比一比(练习课)‎ 学 校 ‎ ‎ 设 计 者 ‎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及有关数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进一步感受大数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 学 重难点 熟练运用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体会生活中的大数。‎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发现法 教 学 准 备 投影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大数,学会了很多有关数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上一节练习课,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看看哪个同学今天最出色。‎ 二、学中做 ‎1、数位顺序表 出示不完整数位顺序表 ‎2、数的读法 出示一组大数 引导学生交流读数方法 ‎3、数的写法 老师读数 引导学生总结数的读法 ‎4、比较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说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出示几组数字:1907和879‎ ‎ 7286和9103‎ ‎ 3406和3198‎ ‎ ‎ 明确学习目标 进入新课情景 填写顺位顺序表 读出这些数 组内交流读数方法 写出相关数字 汇报交流 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位数相同时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就大;‎ 最高位相同看下一位 独立完成比较大小 集体订正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5、指导完成29页3、4、5题 第4题只要位置比较靠近4000即可,不必要求过高 三、拓展提高 ‎1、□里可以填几?‎ ‎45□2>4546‎ ‎654>6□4‎ ‎123□>1236‎ ‎(答案不唯一)‎ ‎2、用4、0、6、8组成的四位数共有(   )个,其中最大的一个是(   ),最小的一个是(   )。‎ ‎3、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估计50片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允许多种方法表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全课总结 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前后座对照,说说自己填写的理由。‎ 先自由讨论,找出答案,再代表汇报,最后全班核对。‎ 在小组内交流。‎ 板 书 设 计 练习课 读数:末尾有零 写数:数位没有数 填零占位 ‎ ‎ ‎ 其他数位有零 课 题 有多少个字 学 校 ‎ ‎ 设 计 者 ‎ ‎ 教 学 目 标 ‎1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 学 重难点 经历估计的过程,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 教 学 方 法 探究 合作 交流 教 学 准 备 课件、投影 课时 ‎1‎ 教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出示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1、 读了刚才的故事,同学们估一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字呢?‎ 要求:快速地给出答案,不要数、不要细想,就凭直觉给出答案。‎ ‎2、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 快速地估计的结果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哪个结果更合适呢?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怎样才能估出这段文字的字数,并再次估一估。‎ ‎ 指名说出估算方法(依靠策略)‎ 比较两次估计结果,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故事,感受数学家的魅力。‎ 学生快速给出答案,估算的结果不能改,可能出现 估得过高或过少。‎ ‎ ‎ 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 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 体会别人都是怎么估的。‎ 依靠策略 体会估计策略的价值。‎ 教学反思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3、估一估,填一填。‎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完成,在集体交流。‎ 三、解释应用。‎ ‎1、组织学生完成P31第1题。‎ 估一估,说一说,大约有多少字 ‎2、P31第2题 比一比,估一估。‎ ‎3、P31第3题 估一估有多少颗糖豆 ‎ 4、P31第4题 组织学生小组内说说 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用倍数关系解决问题。‎ 交流方法,只要思路清晰,就给予鼓励和肯定。‎ 估计的范围可以放宽松些。‎ 根据高度估算 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板 书 设 计 有多少个字 估计策略 先估计“部分”量,在估计“整体”量 教学反思 ‎ ‎ 课 题 练习二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大小比较进一步体会数位,体会数的构成和数的意义。‎ ‎2、结合计数器进行数的读写,并结合规律写数。‎ ‎ 3、根据倍数关系进行数的估计。‎ 教 学 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数位,会正确读写,比较大小。‎ 教 学 方 法 自主练习,交流 ‎ 教 学 准 备 投影 课时 ‎1‎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读一读,连一连,说说每个数中的7表示多少。‎ ‎307 754 371 7593‎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问:可以填哪些数 ‎5( )7<523‎ ‎706>( )01‎ ‎32( )>325‎ 三.看一看,填一填2436是怎么组成的 出示图片,说说图中表示的数是多少,还缺多少?‎ 四.一百一百地数,从8800数到10000,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五.看一看,写一写,读一读 出示计数器图片 六.找规律填一填。‎ ‎(1)388,389,( ),( ),392,393.‎ ‎(2)3260,3270,( ),3290,( ‎ 先读一读,然后连一连,再说一说 学生自己独立填写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交流 先说说2436的组成 看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填一填 同座互相练习数,指名数,集体数。‎ 观察,独立写,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先观察找出规律,再填一填。‎ 汇报交流自己是怎么发现规律的。‎ ‎ )‎ ‎ 3310.‎ ‎(3)5725,5825,( ),( ),‎ ‎6125.‎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七.想一想,说一说。‎ ‎383 494 88 571 899 1004‎ · 哪些数在300和500之间 · 哪些数比500大?‎ · 哪个数与1000最接近?‎ 八.长白山主峰海拔约‎2691米,标出大致位置。‎ 数数有几格,一格代表多少数,再估计一下大致位置。‎ 九.估一估有多少粒 出示三幅图,估计一下数量 十.数学游戏 先读一读游戏规则再同座进行游戏 读一读这几个数,再回答。‎ 集体交流 先独立标出来,再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 同座游戏 回答问题,集体交流获胜的方法。‎ 板 书 设 计 练习二 ‎ ‎ 教学反思 课 题 铅笔有多长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 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 学 重难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 学 方 法 合作探究法、实验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 学 准 备 每组学具1组,教师准备米尺每组一把,学生每人自备一把透明直尺, 1分硬币、钱币若干,多媒体课件一个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课件情景导入)小红:一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和厘米,你还记得‎1米、1厘米有多长吗?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吗?‎ ‎2、猜一猜这支铅笔的长度。‎ ‎3、学生说一说猜测的原因。‎ 二、加强感知,自主探究,理解进率,形成表象 活动一:认识“分米”。‎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 ‎3、教师引导学生想想,1分米是几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1分米?‎ 活动二:认识“毫米”。‎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根据小卡通的形式,逐渐清晰一年前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这支铅笔的长度。‎ 说猜测的原因。‎ 先让学生估计长度,再分组量长度。‎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学生先估一估,再动手量一量。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2、过渡:从量线段怎样量的多媒体演示,可以知道用已经学的单位不能准确表示6厘米3毫米,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毫米。‎ ‎3、引入单位毫米。 ‎ 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 ‎4、感知1毫米长度。‎ ‎①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数一数中间的小格有几个。‎ ‎②找大约‎1毫米的物品。‎ 光盘的厚度,比一比,再量1角硬币的厚度。‎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践,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6、梳理长度知识:‎ 我们现在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相机板书如下:‎ 米   ‎‎1m 分米 1dm 厘米 ‎‎1cm 毫米 ‎1mm ‎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按故事情节填空 (把本课知识溶入到一个小红请爸爸买文具,爸爸考小红的动画里进行练习。 见课件)‎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比划一下1dm、‎1 mm有多长。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能和大家介绍你怎样掌握今天的知识吗?‎ 学生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通过多媒体模拟放大镜把尺子放大,学生数‎1厘米中有10小格。再缩小。学生能非常清楚的看到:‎1厘米=‎10毫米。‎ 学生归纳。‎ 把习题放到一个动画故事里练习,学生会非常有兴趣,解答的愿望会很强烈。‎ 指名回答。‎ 板 书 设 计 铅笔有多长 ‎1分米= 10厘米 1dm=‎‎10cm ‎1 米‎ =100厘米 ‎1m=‎‎100 cm ‎1 米‎ = 10 分米 ‎1 m=10 dm 教学反思 课 题 ‎1千米有多长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 千米的空间表象。‎ ‎2、让学生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 学 重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 学 方 法 合作探究法、实验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 学 准 备 米尺、表、记录单、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请一位同学量一量。‎ 二、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回到教室里,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再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走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马路走一走,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小结:‎1千米=‎‎1000米 2、 读一读。‎ 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观看课件,感受‎1千米的距离。‎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 ‎1、完成书中43页的第1题。‎ ‎2、完成43页的第2题。‎ 看图选择正确答案。‎ 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公路边的里程碑、摩拖车的速度表、限速标志、指路标志。‎ 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 板 书 设 计 ‎1千米有多长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 教学反思 课 题 整理与复习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 教 学 重难点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2、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 学 方 法 练习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 学 准 备 投影片、挂图,准备一份自己最满意的作业。‎ 课时 一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四个单元学完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相信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二) 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 ‎(1) 说出每种物品的价格 ‎(2)5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足球?‎ ‎(3)买其他物品呢?‎ ‎ 分一分,算一算。结合分的过程,说说竖式中的每一步意思。‎ ‎(2)出示图2‎ 看图说一说。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你学过哪些数位?在计数器上拨一 学生分小组说说自己学过知识 ‎1、可以由这些图提出什么问题?‎ ‎2、小组内互说。‎ 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会写竖式 结合分的过程,懂得每一步的道理。‎ 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四人一组,小组内说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拨,说说上表数据中的“2”分别表示多少?‎ ‎(3)出示图3‎ 看图说一说。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 池塘的东北方向有什么?‎ 其他方向呢?‎ ‎(4)出示图4‎ 看图,说说你学过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分米 ‎(三)我的成长足迹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次数学活动,最满意的一次作业……‎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批改。‎ 复习学过哪些方向?‎ 结合书中图说说你是怎样辨别这些方向的?‎ 独立完成 同座交流 学生说说图意 全班汇报交流 多请几名学生说说想法 学生畅所欲言 板 书 设 计 ‎ ‎ 整理与复习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分米 ‎ ‎ 课 题 整理与复习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   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教 学 方 法 练习法、发现法、探究法。‎ 教 学 准 备 各种情境挂图和课件 课时 二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用所学的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畅所欲言 ‎1.说一说 ‎(1)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2)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2.评一评。‎ ‎(1)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 ‎3.忆一忆。‎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4.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三)通过整理复习,你提出的问题 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1、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2、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自己回顾 汇报交流 同学互相解疑 学生独立完成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四)作业 随堂练习的作业 1、 找规律 ‎ 489 ,——,——,492,493。‎ ‎ 3860,3850,——,3830。‎ ‎ 6538,6638,——,——,6938。‎ ‎2、‎3km=( )m ‎ ‎ 7dm=( )cm ‎ ‎50mm=( )cm ‎ ‎9000m=( )km ‎3、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10个一千是( )‎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读数、写数、方向和路线 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 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全班汇报交流 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畅所欲言 从几个方面谈:‎ 读数 写数 方向和路线 有余数除法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 板 书 设 计 ‎ 整理与复习 ‎1、 489 ,——,——,492,493。 3860,3850,——,3830。‎ ‎ 6538,6638,——,——,6938。‎ ‎2、‎3km=( )m 7dm=( )cm ‎50mm=( )cm ‎9000m=( )km ‎3、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教学反思 课 题 整理与复习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分米、厘米、‎ 毫米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 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 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 学 方 法 自主探究法、练习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程 一、基本练习 ‎1、复习“除法”的练习 ‎ 课本40页1-4题 2、 复习“方向与位置”练习 ‎ ‎ ‎ 课本40页第5题。‎ 按要求将附页1中的图2剪下来,贴一贴。‎ 分析题意 独立解答 集体汇报 巩固方向与位置的知识 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帮忙 ‎3、复习“生活中的大数”练习 ‎ ‎ 课本41页第6-10题。‎ 练习读数、写数。‎ 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读数写数的方法 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独立完成 汇报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4、 复习“测量”练习 课本42页第11-13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测量的。‎ 二、实践活动。‎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如何估计和测量的,并说说自己测量的误差,和同伴的误差。‎ 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并说出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并让学生把1分米、‎1毫米用手势表示出来。‎ 学生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说出题意,先量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写下来。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 最后,班内反馈。‎ 汇报检查结果。学生说明题意。学生同位两人协议 好做不同的题目,共同完成第12小题。然后,同位间交换,相互检查。最后,‎ 班内交流答案。‎ 三、总结汇报。‎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记录自己的估计和实际测量结果,和同伴的测量结果,在班内交流答案。‎ 先跟同桌说,再指名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课 题 买 电 器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口算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 学 掌握整百、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重难点 教 学 方 法 引导分析法、谈话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课时 ‎1‎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活动一:买家电 ‎1、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家用电器?‎ ‎2、看来同学们对家用电器都很熟悉,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一起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格好吗在?‎ ‎(课件显示四副电器图)‎ ‎3、谁能说说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5、看来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请你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同学自由说 回答 自由说 各抒己见 独立完成 摆一摆,说一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300元的?‎ ‎6、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7、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再说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8、谢谢小朋友帮了我一个大忙,现在也请你为自己家添置一些电器,在练习本上算一算需要花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9、同学们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10、师小结 看大屏幕,了解计算过程 比较说明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活动二:练一练 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的又对又快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敢不敢试一试?‎ 2、 做书44页练一练第一题,画一画 填一填 3、 做书44页练一练第二题,我会算 4、 做书44页练一练第三题,我会填 5、 做书44页练一练第四题,你说我算 活动三:全课总结 6、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独立完成 自主订正 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买 电 器 ‎500+800=1300(元)‎ 教学反思 课 题 回收废电池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启发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不进位、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和验算习惯。‎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效率。 ‎ 教 学 方 法 引导分析法、谈话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他是谁?播放课件。听了小电池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二、探究新知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淘气和笑笑的学校在三月份开展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老师把他们二年级回收废电池的情况给大家带来了。课件展示统计表。 从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一班和二班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估一估,大约会收多少节? 这两个班到底回收多少节?请计算出它的准确得数。 ‎ 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废电池的危害。谈自己的感受。‎ 读统计表,介绍表中的有关数学信息。 ‎ 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列算式。 估算,介绍估算方法。 独立思考、计算。 同桌交流算法。 全班展示不同的算法。 ‎ 重点研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学生边介绍教师边板书。 板书学生讨论成果,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愿意接受第二个问题的挑战吗?‎ 介绍竖式的书写方法。友情提示写竖式的注意事项。学生讨论出: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列算式。 估算结果。‎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解决“一班和三班共回收多少节?”板书竖式,引导观察。 大家采用多种办法解决了两个问题,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3、小结。 竖式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为环保作贡献。 1、你想加入到这个环保行动中吗?比一比看谁能回收到电池,谁回收的最多?指名板演。 2、森林医生 3、帮小电池思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心情如何?选择不同的面部表情进行评价。‎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小组交流算法。 全班展示算法。 观察本题竖式中新的注意点。理解满十进一法则。 谈体会。优化算法。 说说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回收废电池(用竖式正确计算),个别板演。奖励环保之星。 题目的对错判断,并指出错误原因。 不完整算式的正确填写。‎ 谈收获,做评价。‎ 板 书 设 计 回收废电池 ‎ 112+87=199(节)                 112+129=241(节)   1 1 2                           1 1 2 +    8 7                       +   1 2 9 ‎ ‎------------- ---------------‎ ‎ 1 9 9                    2 4 1  答:一班和二班共回收199节。       ‎ ‎  答:一班和三班共回收241节。‎ ‎ ‎ 教学反思 课 题 十年的变化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加法数加法的计算道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 三位数加法中的“进位”方法。‎ 教 学 方 法 引导分析法、谈话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计数器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 课件导入 1、 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十年前和现在的图片。‎ 二、 探索新知 ‎1、说一说野生动物园十年来动物的种类有什么变化?‎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野生动物现在有多少种动物?‎ 2、 指明汇报,教师板书 3、 ‎87+139=‎ 4、 看算试,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5、 进行计算87+139=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6、 看图片 环境好了动物种类原来87种,现在增加了139种了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估算 进行计算 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 8 7‎ ‎ + 1 3 9‎ ‎ ------------‎ ‎ 2 2 6‎ 注意:那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 练一练 ‎1、完成教材47页用竖式计算 指明板演 ‎2学中做:完成48页练一练:画一画,填一填 ‎3、完成48页练一练:我能行 ‎4、完成48页练一练:用竖式计算 ‎5、完成48页练一练:森林医生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谈收获 板 书 设 计 十年的变化 ‎ 8 7‎ ‎ + 1 3 9‎ ‎ ------------‎ ‎ 2 2 6‎ 注意:那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反思 课 题 小小图书馆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 学 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 学 方 法 合作交流 教 学 准 备 卡片、计数器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 口算(卡片)‎ ‎2、用竖式计算 注意问题:‎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创设情境导入(出示情景图)‎ ‎1、获取信息 ‎(1)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能提出什么问题?‎ ‎2、小结 开火车:‎ ‎20—8 120—60、‎ ‎17—9 500—300、‎ ‎150—80 12—6、‎ ‎60—7 21—9‎ 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计算。‎ ‎90—23、49—34‎ ‎83—45、100—57‎ 观察思考 举手回答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三)探索新知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2、巡视指导 ‎3、小结:  ‎ 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1.50页第一题 ‎2.竖式计算 ‎(五)全课总结:怎样才能算得又快又好?‎ ‎1(1)列出算式,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2)交流计算方法 ‎2、 独立练习,让学生独立解答 ‎(1)连环画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2)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 ‎3、小组合作,归纳总结 独立思考并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前面板演并及时订正。‎ 独立思考 举手汇报 板 书 设 计 小小图书馆——三位数减法 小小图书馆藏书情况 种类 数量/本 故事书 236‎ 连环画 118 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科技书 57 估一估,大约多多少本?‎ ‎( ) ( ) = 本 ‎ 教学反思 课 题 练习三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巩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2、启发学生勇于和同伴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引导学生感受多种验算方法,养成自觉验算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巩固三位数加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 学 方 法 自主探究 教 学 准 备 小黑板 卡片 课时 第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用400、200、600三个数写出两道加法,两道减法算式 ‎2、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 怎样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怎样验算?‎ 按要求书写 汇报交流 A、相同数位要对齐 B、从个位减起 C、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D、注意检查和验算 全班集体交流 展示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51页第1题 ‎2、指导学生做51页第2题 ‎3、指导学生做51页第3题 ‎4、指导学生做51页第4题(小黑板出示)‎ ‎(四)全课总结   ‎ 一道加(减)法算式的验算方法有几种,举例说明。‎ ‎   ‎ 独立完成 同桌互检 小组比赛(看看哪组列的多)汇报交流 评一评计算小能手 列式计算 ‎ 集体纠正 举例说明 谈一谈这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练习三 ‎ ‎ ‎ ‎ 教学反思 课 题 练习三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及验算的方法。‎ ‎2、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 学 重难点 熟练计算 教 学 方 法 谈话法、练习法 教 学 准 备 实物投影,计算本 课时 第2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走迷宫。‎ 喜欢走迷宫吗?‎ ‎ 这节课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同游戏——走迷宫。‎ 二、基本练习 ‎1.指导学生做51页第5题。出示情境图,引导分析。‎ ‎2.指导学生做52页第7题。出示情境图,引导分析。‎ ‎3.指导学生做52页第8题。出示情境图,引导分析。‎ 三、巩固练习:去商场。‎ 淘气和笑笑到了上海,经过一家商场,他们来到了特价专柜,正在进行商品调价后的大优惠,我们一起去(出示一些商品的价格)‎ 和老师交谈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结果,‎ 评选优胜者 激发学习兴趣 仔细看图,列式计算 回答问题 交流反馈 独立审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结合书中所给的数学信息进行操练。‎ 引导学生说思路,汇报自己的想法 看图回答问题 说明理由 自由提问,然后由其他同学快速地列式进行计算。‎ 同桌互相提出问题,然后互相解决对方提出的问题。‎ 全班交流 认真听 激发学习兴趣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你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比原来便宜多少钱吗?‎ 四、练习体验:电影院。‎ 逛完了商场,淘气和笑笑经过了儿童电影院,他们发现在售票处贴了一张儿童电影院一周售票情况统计表,我们也去看看。‎ ‎1、看到这张表,(出示电影院一周售票情况统计表)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 ‎2、你猜猜为什么周日的票数最多,周一的票数最少?还有不一样的原因吗?‎ ‎3、除此以外,你们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五、尝试计算:合理用零花钱。‎ 淘气和笑笑的假期结束了,他们共带了1000元钱,先用去156元,又用去295元,现在他们的钱比原来少了多少元?‎ 六、比赛计算。‎ 淘气和笑笑回到家里,他们是个好孩子,没有忘记学习,两人比赛计算,我们也和他们一起算算吧!‎ 七、发展评价。‎ 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你表现如何?‎ 自己试着算一算 同桌比赛 集体交流 激发兴趣 独立完成 自由发言,说解题思路 根据经验回答问题 全班交流 提出数学问题 独立解答问题 帮淘气和笑笑算算 全班交流算法,解决问题 计算并验算 ‎3010-572 2000-432‎ ‎400-198 462-365‎ 自由回答 课 题 小蝌蚪的成长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教 学 方 法 合作探究 教 学 准 备 实物投影,计算本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提问。‎ ‎1、口算 ‎50-16 380-250 500+230‎ ‎63+52 460+70 700-190‎ ‎670+300 1000-800‎ ‎2、问:计算三位数减法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78-289 304-166‎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图意。师:池塘里有一些小蝌蚪过段时间发现有些蝌蚪变成小青蛙了,还有哪些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呢,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提出问题:‎ ‎1.通过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3.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尝试解决吗?‎ 独立口算 集体订正 动脑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用竖式计算 集体订正 看投影演示同学的答案 订正 计算比赛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仔细看图,举手回答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数线、计算器演示启发学生用多种直观的方法体会连续退位的计算道理。)‎ ‎5.小结 总结算法 全班交流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二)指导学生完成数学书54页“试一试”。(结合计数器来探索研究)‎ 问: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引导学生通过计数器来探索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填一填 引导分析题意,指名回答。‎ ‎2.54页第2题 ‎3. 55页第3题 ‎4. 55页第4题:连一连(回家)‎ ‎5、55页第5题填一填 ‎6、55页第6题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认真读题,思考问题 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算法 举手汇报 独立审题 学生先画再填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全班交流及时订正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指明错因 读题审题 自己完成,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填写,找出规律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错的同学说说错在哪。‎ 说说自己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 ‎ 小蝌蚪的成长 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412-89=323(只) 514-126=388(只)‎ ‎ ‎ ‎·· ··‎ ‎412 514 ‎ ‎- 89 -126‎ ‎ 323 383‎ 教学反思 课 题 算的对吗(验算)‎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2、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 学 重难点 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的重要性。‎ 教 学 方 法 整理、应用、反思。‎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 出示p56页情境图,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138      +118 256        答:应付256元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探索问题情境,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列式计算,判断正确。‎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教师巡视指导。 ‎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      300       256 - 44      + 44  256       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367+254= ‎ ‎732+186=‎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然后集体更正。‎ 板 书 设 计 ‎ 算的对吗(验算)‎ ‎ 118+138=256(元) 300-44=256, 256+44=300 ‎ ‎ ‎ 教学反思 课 题 试一试 学 校 ‎ ‎ 设 计 者 ‎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2、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 学 重难点 验算的多种方法,正确计算并验算。‎ 教 学 方 法 自主探究 教 学 准 备 教学主题图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讨论会,讨论的内容是错在哪里,及错误的原因,大家要积极参与哦。‎ 二、试一试 这里有加法错题也有减法错题,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看看这些题哪道是对的,哪道是错的。‎ ‎1、错的题错在哪里呢,先算一算,再说一说。‎ ‎2、同学们在计算之前一定要检查好题目不要抄错了。‎ ‎3、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有哪些呢?‎ ‎4、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我们可以进行验算。怎样验算呢,同学们谁来说说。‎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验算,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三、练一练 ‎1、2题鼓励学生结合情境再次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并练习验算的方法。‎ ‎3、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引起学习兴趣 看题并观察 计算并说说错误的原因。‎ 1、 抄错数了 2、 忘记进位或退位 3、 数字算错 1、 加法可以用加法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2、 减法可以用加法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说说自己的验算方法。‎ 反复检查题中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4、直接进行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 ‎5、创设制作贝壳工艺品的情境,让学生反复读题,理解小动物们说话的含义,并对照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 ‎(1)做一只样比做一只鹿多用多少个贝壳?‎ ‎(2)做一只羊比做一只大公鸡少用多少个贝壳?‎ ‎(4)请你再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解答。‎ ‎6、体育课上 创设体育课上学生比运动成绩的情境,‎ (1) 淘气比奇思跳得远多少厘米?‎ (2) 小亮比小刚跳得高多少厘米 (3)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并尝试解答。‎ 计算并验算 列式计算,对结果进行验算,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提问题并解答 计算并验算 提问题并解答 板 书 设 计 试一试 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1、抄错题 ‎2、忘记进位或退位 ‎3、数字算错 验算方法:加法---加法(交换加数)减法(和减另一个加数)‎ ‎ 减法---加法(减数加差)减法(被减数减差)‎ 教学反思 课 题 练习四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的加减法,加深对减法意义的体会。 ‎ ‎2、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维。‎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化学生验算意识 教 学 重难点 理解加减法计算的过程,熟练计算。‎ 教 学 方 法 合作、探究 教 学 准 备 课件、投影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一阶段我们学习探究了三位数笔算加减法,你们会算不?我们会经常出现哪些错误?怎样才能算得很准呢?‎ 二、巩固练习 接下来,我们就进行练习,看谁表现得最棒!‎ ‎1、书59页1‎ 画一画,填一填,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59页2‎ 引导学生看图,谁能根据图画提出数学问题?‎ ‎3、口算 ‎50-16= 380-250= 1000-80=‎ ‎63+52= 460+70= 700-190=‎ ‎4、计算并验算 回顾复习 学生思考回答错误有:抄错数、忘记进位、忘记退位等。方法:检查题抄得对不对,进行验算。‎ 答案:918、763、494‎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例如:女鞋卖出几双?‎ 学生抢答 学生在本上书写,写后对正。‎ ‎78+280= 718-542= 418-159=‎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5、559页 把这些算式按得数的大小,从小到大的排成一行。启发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6、59页6‎ ‎ 这道题大家要根据所给条件认真分析。在估算时,把186看成整百数。‎ 三、回顾总结,梳理知识 ‎ 请学生说一说今天这节课对自己满意吗?哪方面要注意?‎ 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得数的大小,再交流解答的过程,重点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学生认真审题,把186看成200,400-200=200所以,够 学生畅所欲言 板 书 设 计 练习四 ‎ ‎ 教学反思 课 题 练习四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的加减法,加深对减法意义的体会。 ‎ ‎2、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维。‎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化学生验算意识 教 学 重难点 理解加减法计算的过程,熟练计算。‎ 教 学 方 法 合作、探究 教 学 准 备 课件,投影 课时 ‎1‎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练习。‎ 二、巩固练习 ‎1、书60页7、‎ 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利用三位数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60页8‎ ‎ 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利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60页9‎ 了解学习内容。‎ ‎ ‎ 学生图文结合,认真审题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电子辞典,398-350=48元;照相机,1000-960=40元,复读机,235-198=37元。‎ 学生图文结合,认真审题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1)109-25=84箱 ‎(2)根据图中信息及第一题结果,可列算式计算。109+84=193箱 学生认真观察表格根据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教师应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那两个数的差最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4、60页10‎ 填什么数才能打中?填出两种情况 ‎5、61页11‎ 数字城堡是智慧老人的家,有两道带密码锁的大门。你能打开他们吗?算一算说一说。‎ 第一道门 要求学生按书上要求任选两个数,发现规律 第二道门 引导学生看懂书中要求,寻找规律。‎ 学生看图,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学生只要能填出一个数即可。不必说出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学生按照书上的规则试一试,并观察、交流神奇的9中所蕴含的规律。‎ 三、课堂总结 自己表现的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主探索495的规律,练习三个不同的数后,继续探索在三个数中有两个数是重复的或三个数中有一个数是0的情况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学生畅所欲言 板 书 设 计 练习四 ‎ ‎ 教学反思 课 题 长方形与正方形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组织操作、比较、归纳活动,促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使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4、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言、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通过组织操作、比较、归纳活动,促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 学 方 法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若干个。‎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1、师:“请看大屏幕,怎样判断出红色纸条和黑色纸条谁长呢?”(两个纸条的长短一眼看不出来)。教师随学生发言,用课件演示具体的方法。2、师:“怎样判断线段a和线段b谁长呢?”教师随学生的发言演示比较的过程。‎ ‎(二)、复习判断直角及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1、课件出示下图。‎ 学生想办法。‎ 学生想办法。‎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验证。)‎ 课件演示验证的过程。‎ ‎1、思:图中的三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2、思:怎样验证大家刚才的判断?3、思∠①和∠③哪个角大?‎ ‎4、思:怎样验证大家的判断?‎ 观察思考,‎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明确了用三角尺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还明确了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要把两个角的一条边重叠到一起,看另一条边。‎ 二、新课引入 课件出示图.‎ 师:看样子同学们在判断长方形 和正方形方面还有一定的疑惑,判断它们的形状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这两种图形还有什么秘密?今天就让我们接着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说图中有哪些图形是正方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三、新课探究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找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哪里。‎ 师介绍一条边,介绍对边的概念。介绍长方形的长和宽。‎ ‎2、提问:我们从哪些方面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5、组织动手操作活动,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角的特征:板书: 四个角都是直角。‎ 边的特征:板书:对边相等。(二)、探究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师: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吗?你是怎样验证的?‎ 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找找长方形的其它边,然后数数长方形共有几条边。(课件演示)‎ 学生指一指长方形的角都在哪里。‎ 学生拿出长方形观察、猜想,说说你认为长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 ‎4、交流学生的想法。‎ 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三)、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1、教师演示从信封中拉信纸(信纸的四条边上都标有明显的刻度),每推拉一次请学生判断露在外面的方格纸是什么形状。‎ 四、巩固练习 师:我们已经通过探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来看前面的这个问题,你现在能解决了吗?④号和⑤号图形到底是不是正方形呢?你怎样来验证?‎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拿起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说说自己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先交流长方形角的特征,再交流长方形边的特征。拿出正方形图片观察,说说自己认为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交流。‎ 观察:往出拉:长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往回推:长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同桌互相检查看画的正方形是否正确,请画错的同学改正。‎ 展示学生的作品。‎ 看:课件出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板 书 设 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四条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 题 平行四边形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建立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3.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 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教 学 方 法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 教 学 准 备 平行四边行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一个长方形 说出长方形的特点 ‎2变魔术:‎ 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行 观察老师手里的图形,导入新课。‎ ‎3揭题,板书:平行四边行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教师再演示:出示长方形框架 这是什么图形,然后拉动,变成新形状。提示学生认真观察。‎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做一做。‎ ‎(3)认识平行四边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实物(观察新图形)‎ 认识平行四边形平面图,说一说平行四边行的特点?‎ 仔细观察 举手回答 补充说明 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 做 感官认识平行四边形 小组合作讨论 举手汇报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2、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3、说一说 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 ‎ ‎ ‎ ‎(三)拓展新知:‎ 画一画: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巩固练习:‎ 拼一拼:用附页1中的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小组合作探究 举手汇报 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且平行,四个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组合作交流 举手汇报 认真画 展示 评价 多种拼法 展示汇报 评价 板 书 设 计 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且平行,四个角不是直角。‎ ‎ ←都是平行四边形:‎ 课 题 欣赏与设计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 ‎2.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3.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 学 重难点 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 学 方 法 欣赏并动手操作。‎ 教 学 准 备 方格纸、彩笔 课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 问:这幅图像什么?‎ 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2同学们,我们认识哪些图形?‎ ‎3你知道怎么辨别这些图形吗?‎ ‎4揭题、板书:欣赏与设计 二、新课 ‎(一)欣赏图案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欣赏。‎ 1、 仔细观察 动脑思考 举手回答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等 回答出图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第一幅图,学生欣赏一分钟。‎ 仔细观察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问:你看到了什么?‎ 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这些图形是怎样组合的?有什么规律?‎ 这幅图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1、 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学生欣赏一分钟。‎ 这幅图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3、接着出示第三、四、五、六幅图,学生分别予以欣赏并分析。‎ ‎(二)、设计图案 ‎1、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几幅美丽的图案,那你们想自己来设计吗?下面我们就来自己设计。‎ 举手回答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 举手回答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 举手回答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 听 构思 自己设计图案。‎ 展示作品,并予以评价。‎ ‎2师:在设计之前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图形,什么颜色,怎样来组合,可以仿照着老师的图案来设计,有自己独特设计方法的当然更好。‎ 想好之后再动手来画。‎ 师:我们要看看谁设计出来的图案最美丽、和谐,最独特,与众不同。‎ 三、小结、评价。‎ 听 板 书 设 计 欣赏与设计 ‎ ‎ 教学反思 课 题 练习五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熟练的掌握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 画角。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 学 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 学 方 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 学 准 备 图片、课件 课时 ‎1‎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下面我们进行一节复习课。‎ ‎1、图形有哪些?‎ ‎ 2、角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引导复习 学生认真听 回忆角的认识和图形的认识 同桌交流 先估一估在猜一猜哪个大(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 ‎1、认角 ‎(板书: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说给同桌听听。‎ ‎2、画角3、比角4、直角 ‎ 汇报板书: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有关 ‎5、数学书73页第一题、第二题。‎ 第三题、第四题侧重利用直观方法进行比较角的类型。‎ ‎6、正方形和长方形 第五题、找出描出3个正方形,3个平行四边形 第六题、借助点子图画出正方形 学生打开书自主思考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拿出铅笔、格尺 认真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 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完成,并且知道各种图形可以组成新的图形。‎ 板 书 设 计 练习五 教学反思 课 题 奥运开幕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奥运开幕的显示情境,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分,知道1时=60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3、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 学 方 法 实践操作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5、时与分进行走路比赛: 老师示范,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学生也动手拨一拨,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 ‎(1小时=60分)‎ 进行准确的计算,快速回答 灵活思考 认真回答 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6、体验一小时: ‎ ‎(1) 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 ‎(2) 晚饭同学们在5时吃, 然后洗澡结束时针指向6时,请问用了多少时间?做了哪些事情?‎ 四、联系实际 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五、全课总结 ‎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 有关时间的名句有很多: 时间是生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你们还能说出有关的吗 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板 书 设 计 奥运开幕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 ‎ 1时=60分 课 题 ‎1分有多长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使学生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 学 重难点 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得出1分=60秒的过程以及学生对秒的感知的程度。‎ 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 学 方 法 小组合作 实践操作 教 学 课件 课时 ‎1课时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情境创设,激趣引入。‎ ‎1.借助挂图和手机创设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倒计时的情境。‎ 师: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让我们跟着老师的手机屏幕,一起倒计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 师:我们刚才数出的10、9、8、7、6、5……用的是什么时间单位呢?‎ 出示课题—1分有多长(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各种钟表上的秒。‎ ‎2、建立时间观念“秒”。‎ 组织学生跟着秒针走动拍手、跟着电子表数数,初步体验一秒的长短。‎ ‎(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1)、组织引出学生分小组观察钟表、电子表、秒表等,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呢?‎ ‎(2)、让学生先组内交流,然后再班上汇报。‎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一分钟的长短。写字、读书、做计算题等活动。‎ ‎3、引导学生探究时间单位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观察:钟表上的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几格?说明什么?‎ ‎4、建立时间观念—分。‎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练习。‎ ‎1、 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1和3题。‎ ‎2、 课外实践活动:调查一下,1分钟能做哪些事情?1秒钟呢?‎ 四、总结。‎ 师:一节课即将结束,在这四十分钟时间里,你有哪些收获?‎ 独立认真完成 小组合作,实践验证 引导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 书 设 ‎1分有多长 ‎1分=60秒 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一分有多长(练习课)‎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分钟有多长,2、知道1小时有多长 ‎3、会进行简单的换算4、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 学 重难点 认识分钟有多长,进一步体会一分的意义。‎ 教 学 方 法 自主学习 交流探究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钟面,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 ‎2、看一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一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3、学生观察并回答 ‎4、教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  那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1时=60分 二、新授 ‎1、选一选,画“∨”‎ 吃午饭大约需要20分()20秒()‎ 刷牙大约需要3分()3秒()‎ 跑‎2米大约需要1分()3秒 ‎2、试一试,填一填 ‎1份大约写()个字,1分大约走()步1分大约跑()米 ‎3、想一想,填一填。‎ ‎1时=()分 ‎1分=()秒 ‎90秒=()分()秒 学生拨针讨论:1小时是多少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 得出时针走1大格,分针刚好走一圈,是60个小格,就是60分 独立完成 汇报 注意倾听 评价 ‎1分20秒=()秒 ‎4、想一想,填一填 ‎(1)1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是1时。‎ ‎(2)红灯亮了2分才换绿灯,2分是()秒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三、活动延伸,‎ ‎(1)数学书79页第五题,第六题 ‎(2)下面是四位同学参加‎50米跑的成绩表 小明 小亮 小强 小刚 ‎8秒 ‎11秒 ‎9秒 ‎12秒 ‎(a)谁跑得最快?追跑得最慢?‎ ‎(b)最快的比最慢的少多少秒?‎ ‎1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呢?‎ ‎ 学生数数数脉搏 ‎  击掌跳绳跑步 四、课堂总结 认真看清题意,了解图中 的信息。‎ 独立思考,点名回答,全班评议。‎ 解决拓展问题,加深对一分有多长意义的理解。‎ 指名3位学生在黑板上列式计算前3个问题。‎ 订正。‎ 全班一起评价表现最出色的同 学,并号召同学们向其学习。‎ 学生讨论,评选出结果。‎ 板 书 设 计 一分有多长 教学反思 课 题 淘气的作息时间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教 学 目 标 ‎1、 能够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2、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 学 重难点 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师:小朋友,你早晨几时上学?下午几时放学?出示学校作息时间表。说说表上安排了哪些学习活动内容。‎ 师:下午放学回到家,到晚上睡觉之间的一段时间,你是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呢?(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电脑出示图1 (图上,学生小红起床。)‎ 提问:图上画的什么?‎ 小红几时起床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 什么时间 做什么 ‎---------------------------------------‎ 提问:你是怎样根据钟面看时间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先看时针,时针过几时就是几时多,多几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格,就是几时几分。‎ ‎(2)、电脑出示图2 (图上,淘气上学。)‎ 提问:淘气几时上学? ‎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 ‎--------------------------------‎ 同理学习余下的两图 看:插图,‎ 认真听,进入情境 正确收集表中信息 学生有序观察图意。‎ 读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掌握方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 三、巩固练习 ‎ ‎1、淘气从起床到开始吃早餐,用了多长时间?看一看,说一说。‎ 数学书80页 ‎2、淘气吃早餐用了多长时间?画一画 数学书80页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 ‎ 一种方法:‎ 另一种方法:‎ 用另一种方式表示 独立思考 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 提出不同问题,独立解决 板 书 设 计 淘气的作息时间 起床:6:30‎ 刷牙:6:55‎ 吃饭:7:15‎ 上学:7:30‎ 教学反思 课 题 数学好玩 2--35‎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 通过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的实践活动,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时间的知识和记录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获得初步记录时间的教学活动经验。‎ 2. 在记录、讨论一周上学时间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些初步记录数据的方法,初步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并进一步理解与时间相关的内容。‎ 教 学 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时间的现实情境,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方 法 ‎ 实践法 研讨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时钟或手表等 课时 一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 程 ‎ ‎ 一、提出问题 (出示杂情境图片)谈话:小朋友请你讲讲图中的故事,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淘气每天上学路上用的时间一样吗? ‎ 师:请你记录下自己一周每天上学路上所用的时间,看看每天用的时间是否一样。‎ ‎ ‎ ‎ 二、议一议 ‎ 1、怎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2、 怎样记录每天上学路上用的时间?‎ 学生讲故事 提问题 指名说一说 学生分组研讨 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分管纪律、记录、汇报等工作。‎ 2、 说一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分小组统计,组长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然后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 (2)讲述 ‎ ‎ (3)谈话,梳理并确认清晰的记录方法和主要注意事项。‎ 3、 填写并展示记录表。‎ ‎ ‎ ‎ 三、做一做 1、 回顾淘气的记录表 2、 ‎“想一想”第1、2题。‎ ① 自我评价 1、 解释“三个方面”‎ 2、 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价。‎ 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1) 各小组学生认真读题、仔细思考。‎ ‎(2)分析讨论1、2题,给出答案。‎ 进行自我评价 板 书 设 计 ‎ 上学时间记录表 ‎ ‎ 日期 出发时间 到校时间 路上用的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教学反思 课 题 评选吉祥物 2--36‎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 学 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研讨法 ‎ 教 学 准 备 课件、每个小组准备最喜欢的吉祥物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程 ‎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动物图片)谈话:小朋友请你瞧一瞧黑板上有哪些动物图片?‎ 师: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 ‎ 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指名说一说 ‎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他们各有多少个吗?‎ ‎ 2、说一说:怎样开展调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调查与记录。(板书课题:调查与记录)‎ ‎ ‎ 二、进行新课 ‎ 1、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动物是可爱的,那么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呢?能用什么方法统计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开展调查。‎ 教师讲解调查要求。‎ ‎2、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分小组统计,组长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然后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组长汇报调查的数量,其余同学用自己的方法记录 ‎(1)小组活动。‎ ‎.‎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 (2)讲述: ‎ ‎ ‎ ‎ (3)谈话,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3、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三、组织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 统计几何图形的数量。‎ ‎ (1)黑板上有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能统计出它们的数量吗?‎ ‎ (2)师翻日历,生做记录。‎ ‎ (3)指名汇报统计结果,填写在投影上。‎ ‎(4)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3、“练一练”第2、3题 ① 课堂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记录后小组讨论并选择一个记得既清楚又方便的方法贴在纸上,然后展示在黑板上。‎ (1) 各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2) 组长介绍各组统计的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的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填表后小组内校对。‎ 板 书 设 计 ‎ 调查与记录 ‎ 喜欢兔的有( )人 ‎ 喜欢猴的有( )人 ‎ 喜欢鱼的有( )人 ‎ 喜欢熊猫的有( )人 教学反思 课 题 最喜欢的水果2-37‎ 学 校 设 计 者 叶强华 ‎ 大坊小学 ‎ 教 学 目 标 ‎1、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过程,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 学 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掌握调查与记录的方法。‎ 教 学 方 法 ‎ 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 水果图片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过 ‎.‎ 程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 ‎ 课件出示水果图片 谈话:小朋友请你瞧一瞧黑板上有哪些水果?‎ 我们班有多少小朋友喜欢苹果?有多少人喜欢香蕉?喜欢橘子和梨有多少人?‎ 指名说一说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想办法 说喜欢的水果 如果让小朋友去买这四种水果,哪些多买点?哪些少买点?‎ 你有什么好办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调查与记录。‎ 板书:最喜欢的水果 二、动手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 随机点几位小朋友问你喜欢这四种水果中的哪种,全班小朋友到底有多少小朋友喜欢苹果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开展调查。‎ 说一说怎样进行调查?‎ 讲调查要求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调查方法进行指导。‎ 学生说方法 听老师讲调查要求。‎ 分小组统计,组长想办法记录在纸上,然后把记录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2、收集、整理数据 ‎(1)指名汇报记录结果。‎ ‎(2)讲述各小组的记录方法,全班交流。‎ ‎3、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课本上。‎ 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购买建议。‎ 对学生的建议进行评价。‎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组织学生谈论前两小题。‎ 讲解,集体订正。‎ ‎2、练一练第2题 组长汇报调查结果,其余小组成员进行记录。‎ 比较交流 书写、分析 思考提出自己的购买建议,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学生说 独立完成后两小题 ‎ 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 ‎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这两节课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作用很大,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通过调查与记录,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信息。‎ 分别说 ‎ 板 书 设 计 最喜欢的水果 ‎ 喜欢吃苹果的有( )人 ‎ 喜欢吃橘子的有( )人 ‎ 喜欢吃香蕉的有( )人 ‎ 喜欢吃梨的有( )人 教学反思 课 题 总复习(除法)‎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巩固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教 学 重难点 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教 学 方 法 回顾、反思、整理、应用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 ‎ 一、直接导入 ‎ 本节复习课,我们来复习数与运算中的内容第一单元除法 二、整理知识点 ‎1.除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54 ______÷ 6 =‎ ‎6√ 54‎ ‎2. 余数在除法竖式中的意义?‎ ‎ 40÷7 65÷9‎ ‎3.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意义是什么?‎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集体反馈 先自己做 集体反馈 指名说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集体订正 看书第92页数与代数第1题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三.巩固应用 ‎1、()里最大能填几 ‎( )×5<24 6×( )<34‎ ‎7×( )<48 ( )×8<46‎ ‎( )×9<70 4×( )<30‎ ‎2、用竖式计算 ‎ 52÷8 46÷9‎ ‎ 60÷8 33÷7‎ ‎3、余数的取舍 ‎(1)每6名同学一条船,22名同学去春游划船,至少需要几条船?‎ ‎(2)兔妈妈请客,按每只小兔准备5根胡萝卜来算,7只小兔准备34根胡萝卜够吗?还差多少?‎ 学生独立试做 小组交流 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后 讨论余数的处理 学生回忆 指名回答 看图理解计算 ‎4.书第92页数与代数第2题 ‎4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集体反馈有余数除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板 书 设 计 ‎ ‎ 总复习 除法 ‎ ‎ 学生板演:‎ 竖式计算: 40÷7 52÷8‎ 课 题 总复习(生活中的大数和加与减)‎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并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2. 掌握三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及验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结合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及生活中的大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 学 重难点 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 学 方 法 回顾、反思、整理、应用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2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 直接导入 ‎ 本节复习课,我们来复习数与运算中的内容第三、五单元生活中的大数和加与减(一)(二)‎ 二、整理知识点 ‎ :现在你都认识了哪些数位.?计数单位?万一内的数怎样读写?大数的比较?三位数加与减的计算及检验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依次写出数位 三.巩固练习 ‎1、写出横线上的数 ‎(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四百六十八米,写作( )米。‎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学生回忆思考,指名回答 其余学生认真听,看教师板书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独立完成,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京九铁路全长约二千五百五十三千米,写作( )千米。‎ ‎(3)长城东起三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六千七百千米,写作( )千米。‎ ‎2、先读数,再说出各数中“‎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07,754,371,7593.‎ 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3.看书第90页相互启发 ‎4.猜猜看,被挡上的数可能是几?‎ ‎ 32■<321 ■827>6827 ‎ ‎ 100■>1000‎ ‎5、找规律,填一填。‎ ‎(1)820,( ),620,520,( )‎ ‎(2)685,695,( ),715,( )‎ ‎(3)225,250,275,( ),( )‎ ‎(4)3255,3155,( ),( ),2855‎ ‎6.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3648.‎ ‎7.第93页第8题看书估一估 小组内说在集体反馈 指名说结果 发现数之间的规律,并尝试说一说,然后按照规律填空 集体反馈 仔细看,自己动手 ‎8.画一画,填一填,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9.竖式计算并检验 ‎139+258 400-198 517-486‎ ‎372-169 168+832 59+745‎ ‎9.看书第93页第10题 七、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质疑 学生在练习本上按要求计算 板 书 设 计 总复习 生活中的大数 加与减一、二 计算并验算:‎ ‎139+258 400-198‎ 教学反思 课 题 总复习(时、分、秒)‎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巩固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2、体验时间的长短,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3、结合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 重难点 巩固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体验时间的长短,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教 学 方 法 回顾、反思、整理、应用。‎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3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复习有关时间,时、分、秒的内容。‎ 二、回顾归纳:关于时、分、秒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复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时、分、 秒)‎ 小华每天睡9( ) ‎ 小亮吃饭要20( )‎ ‎ 小明跑‎50米要9( ) ‎ ‎ 一节课一般是40( )‎ ‎2、填空 ‎1时20分=( )分 ‎ ‎90分=( )时( )分 ‎1分40秒=( )秒 ‎ ‎80秒=( )分( )秒 ‎60分=( )时 ‎ ‎1分=( )秒 ‎ ‎1时=( )分 ‎3、选一选、画对号。‎ ‎94页11题 一共3道题 明确本课复习内容 学生回答后,自己整理,然后进行交流。‎ 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观念。‎ 根据生活经验自己填写,‎ 再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尝试。‎ 再集体交流。‎ 看、选、反馈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订正。‎ 时针从1走到3经过了( )时,分针从1走到3经过了( )分。‎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数学书94页第12题。‎ 同学们参观展览。‎ ‎5、填一填,说一说。‎ ‎ :‎ ‎ :‎ ‎ :‎ ‎6、说一说、做一做。‎ 作息时间表 起床时间:‎ 洗漱、吃饭时间:‎ 上学时间:‎ 放学时间:‎ 复习功课时间:‎ 游戏、运动时间:‎ 睡觉时间:‎ 四、本课总结 正确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小组讨论:‎ 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同学汇报。‎ 学生先填出钟面上的时间。根据钟面上的时间算出经过的时间。‎ 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过程。‎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写下来。‎ 说说自己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总复习(时、分、秒)‎ ‎1时=60分 1分=60秒 教学反思 课 题 总复习(图形与几何)‎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8个方位,能正确介绍路线。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加深对角、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掌握它们的特征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反思、整理”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教 学 重难点 掌握8个方位,能正确介绍路线。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角、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 学 方 法 回顾、反思、整理、应用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时 ‎4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 复习方向与路线 运用《白雪公主》这个童话故事,引出复习的第一项内容——方向与路线。‎ 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出示94页第1题 二、 复习测量 刚刚完成的问题,不仅复习了有关方向的知识,同时巩固有关测量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1、 整理复习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出示94页第2题 ‎2、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楼高约30( ) 汽车每时约行60( )桌子高约8( )‎ 听故事,明确复习任务 小组内说一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谁。‎ 方向板填写完整。‎ 学生填一填汇报 整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学生口答 用学过的长度单位填空,并说说是怎样进行选择的。‎ 借助尺子测量后填空 ‎ 眼镜片厚约3( )‎ 字典约厚36( )蜻蜓身长约50( )‎ ‎3、出示95页第3题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三、复习认识图形 ‎(一)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1.电脑出示一个点,然后由这点引出两条射线,这样组成了一个角。‎ ‎ ‎ 将角的一边往外张开,让学生说出不同形状范围的角的名称。同时板书。‎ 完成教材95页第6题。‎ ‎2.说一说、画一画。进一步掌握各种角的特征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电脑出示钟面,出示各种整时刻。‎ ‎(二)整理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出示教材91页第2题 怎样得到这些图形?‎ ‎1、出示教材95页第5题 选择小棒搭出一个长方形 说说你选择的是哪几根小棒?‎ 在电子图上接着画下去。‎ ‎2、出示教材95页第7题 看屏幕,回忆角的组成和写法。‎ 看大屏幕、依次说出锐角、直角、钝角。‎ 把角进行分类,完成练习。‎ ‎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形状的角?并能在纸上画出各种角。‎ ‎ 整理出时针与分针组成的锐角、直角、钝角的整时刻。‎ 从图中各描出一个你学过的图形,说说它们的特点 动手折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描述出几种图形的特征。‎ 学生汇报 在点子图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 描出认识的图形在旁边写上名称 板 书 设 计 方向与路线、测量(总复习)‎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角:锐角、直角、钝角 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课 题 总复习(统计与概率)‎ 学 校 大坊小学 ‎ 设 计 者 叶强华 ‎ 教 学 目 标 ‎1、复习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巩固不同的记录方式。‎ ‎2、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感受不确定的现象。‎ ‎3、结合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 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用自己的方式收集和整理调查数据的方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教 学 方 法 回顾、反思、整理、应用。‎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时 ‎5课时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复习有关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2、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翻一翻书,看看还有什么有关统计的知识没掌握的。‎ 二、基本练习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体育活动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2、我们做一下我们班的喜欢运动的情况。‎ ‎3、 出示数学书91页的“独立思考”表格 ‎4、你想怎么统计?‎ 明确本课复习内容 ‎ 自由说 回顾本单元知识 翻书看,同座交流 体会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互相交流 1、 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本组活动情况 2、 小组汇报,全班汇总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5、小结: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三、巩固提高 ‎1、数学书96页第1题 ‎2、数学书96页第2题 ‎3、数学书96页第3题 ‎4、综合练习(统计图,整理衣柜)‎ 四、本课总结 ‎3、展示统计表的汇总结果 理解 明确收集数据和整理调查数据的方法 仔细看图,观察记录表 独立完成,同座交流 全班汇报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独立填写 同桌进行交流 ‎ 集体订正 复习统计知识 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说说自己的收获。‎ 板 书 设 计 总复习(统计与概率)‎ ‎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