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石嘴山市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念及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经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权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一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 B.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C. 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 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 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 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 D. 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 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 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 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项,“ 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不正确。文中说“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是为了证明人类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A项,强加因果,“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不正确。文中并没有分析《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原因,只说了《山海经》>中“海神成了一个群体”,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B项,推断不正确。由原文来看,船的出现是中国海洋小说发展的一个契机,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就不会发展”的结论,也不能推出“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的结论。‎ D项,无中生有,“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文中没有依据。‎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阅读(本题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上海‎11月10日电(记者田泓)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0日在上海圆满闭幕。‎11月5日至10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进口博览会吸引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截至‎11月10日中午12时,累计进场达80万人。交易采购成果丰硕,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介绍首届进口博览会出席嘉宾多、规格高,国内外影响广泛。展览规模大,展示水平高,经贸成果丰硕。虹桥国际经贸论坛成为共商国际经贸问题的高层次交流对话平台。此外,还同期举行了虹桥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 据介绍,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招展报名工作已经开始,总体规模、展期、展品范围和展位价格与首届基本上保持一致。‎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牌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这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此次进博会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这些数据背后,是全世界用行动为中国这一史无前例的创举鼓掌,也充分体现出各国共享未来、共同发展的意愿。‎ 从历史和现实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是各国人民利益之所在,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就指出:“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并强调:“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召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家级国际进口博览会,正是顺应历史、顺应大势的现实行动,充分表明了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定不移奉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捍卫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释放了中国坚定改革,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信号,为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了契机,也为各国彼此之间开展国际贸易、分享合作商机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推动全球范因内进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精彩收官,而6天精彩将变成365天的常态。线下,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早已启动运营;线上,“6天+365天”的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打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平台齐接力,让进博会“永不落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这是中国的郑重承诺。这个平台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永不落幕”的进博会,背后是永远不会关上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也将推动全球共同开放,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各国一道,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网络资料)‎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届进口博览会意向成交累计达578.3亿美元,其中汽车展区成交意向占到第三位。‎ B. 首届进口博览会举行期间,虹桥国际经贸论坛成为共商国际经贸问题的高层次交流对话平台,还同期举行了虹桥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 C. 第二届进品博览会已经开始招展报名,其主题和总体规模等各项内容与首届基本保持一致。‎ D. 中国举办的首届进博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具有开创性意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及高端装备”在首届进口博览会上意向成交额最高,说明这一领域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B. 只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经济全球化,各国共享未来共同发展的意愿就一定可以实现。‎ C. 首届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一次创举,世界各国在未来将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鼓掌。‎ D. 线下、线上“6天+365天”的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跨越时空,接力运行,为“永不落幕”的进博会增光添彩。‎ ‎6. 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有何意义?‎ ‎【答案】4. C 5. A ‎ ‎6. ‎ ‎(1)进博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2)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3)为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了契机,也为各国彼此之间开展国际贸易、分享合作商机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推动全球范因内进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4)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也将推动全球共同开放,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等进行比对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本题是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无中生有。材料一讲的是“总体规模、展期、展品范围和展位价格与首届基本上保持一致”,并不包括选项里的“主题”。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对文章所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B项曲解文意。材料二讲的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单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捍卫经济全球化”来说“意愿就一定可以实现”,表意绝对化。IC项“在将来”有误;D项“6天+365天”是线上;应该是“让进博会永不落幕”。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文章谈到的“中国举办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意义”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需找到表述举办的作用和影响的相关语句,进而提炼意义,分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特困户的荣耀 梁海謿 麦天脏人累人困人乏人热人烦人,好多人不愿过麦天,然而蛤蟆村吴矬子例外。吴矬子最巴望的就是麦天,最爱过的也是麦天──麦天给吴矬子带来全村没有的荣耀。 ‎ 吴矬子是蛤蟆村惟一的特困户。吴矬子老伴死得早,儿子媳妇也害病而亡,家里只剩一老一小爷孙俩。老实巴交的吴矬子除了种地还是种地,日子过得窝囊,便被村里定为特困户,成为县委书记“一帮一、手拉手”活动的扶贫对象。每逢麦天,县委书记车水马龙来帮吴矬子收麦。吴矬子庄稼有人帮着,还能沾光登报纸上电视,与县委书记合影,神气得不得了,吴矬子咋能不像小孩儿盼过年一样盼麦天呢?‎ 屈指算来,五年间已有三任县委书记来帮过吴矬子,哪一年吴矬子都跟着上报纸。吴矬子每年都把有他名字的报纸讨一张存着。小孙儿田田已上五年级,吴矬子没事的时候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虽然日子没啥起色,但想想全村就他吴矬子因穷而能上县报,心里很是受用。‎ 今年来帮吴矬子收麦的是新任县委书记王磊。吴矬子兴冲冲地迎候在村头。小孙儿田田也穿着烂背心和脏不拉叽的破裤衩,光着脚丫被爷爷拉在身旁。吴矬子那二亩坡地麦,不到中午就被王书记他们割光薅净。记者要为王书记和吴矬子拍照,王书记东瞅西瞅,没啥好景致,见地边有一棵弯腰槐,便拉吴矬子一道留影。吴矬子咂砸嘴说:王书记真好眼力。‎ 临走,吴矬子央求王书记:报纸、照片一定给我留一份,我要珍存起来作纪念哩。王书记拍拍小田田的头说:一定,一定。吴矬子说田田:快谢谢书记伯伯。田田说:谢谢书记伯伯。并给王书记鞠了个躬。王书记笑着说:这孩子真乖。‎ 又过了五六天,王书记来蛤蟆村检查麦收工作,顺便来到了吴矬子家。吴矬子知道王书记给他送报纸和照片来了,一脸皱纹笑成波浪,非让田田把报纸给书记伯伯读读,让爷爷这大老粗也听听。田田拿起报纸,看了几眼,两手往身后一背,像背书一样把文章从头背到了尾:‎ 本报讯:‎6月4日一大早,县委书记王磊等领导一行20余人来到蛤蟆村,帮助特困户吴矬子收割麦子。王书记一边挥镰割麦,一边详细询问了特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抓住近期晴朗无雨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军烈属和贫困户抢收抢打抢晒麦子,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要认真解决好“三夏”中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麦场防火宣传和各项服务,确保“三夏”工作顺利进行。‎ 王书记两眼瞅着田田,露出一脸惊诧之色,鼓着掌连连称赞说:好记性,好记性,真是神通啊!就看这么一小会儿,竟能将几百字的文章一字不差背出来,不简单,不简单!又扭头对吴矬子说:你可得好好供养孩子上学,将来准是个清华大学的苗子。‎ 田田被夸得不知好歹,说:这我早就会背了,爷爷每年都让我读几十遍呢。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吴矬子连忙回屋,将珍藏在箱底的另几张报纸和一叠照片拿出来。报纸已经泛黄。王书记一张张摊开,仔细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5年前的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如果不是吴矬子把历年来的报纸拿出来炫耀,别说他王磊,怕是谁也难以觉察。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 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他又重新审视那几张照片,发现吴矬子张张都是那件黑蓝褂子。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 吴矬子脑袋像点豆一样附和着说:对对,满山也就这一处风景! ‎ 田田对这些照片和报纸已看过多次,没了点兴趣,缠着吴矬子说:爷爷,你啥时候才给我买新衣服啊?‎ 吴矬子说:去去,出去玩去!‎ ‎(摘编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连用“脏”“累”“困”等六个形容词,表现麦天让人生厌的特点,与吴建子最爱过麦天形成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 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这一人物,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 小说标题“特困户的荣耀”,既指特困户吴矬子以能与县委书记合影登报而感到无比荣耀,又隐含着对县委书记等人的讽刺,意味丰富。‎ D. 小说多用口语,“巴望”“沾光”“脏不拉叽”“割光薅净”等一系列词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实质朴,颇有表现力。‎ ‎8. 小说用一整段文字,写了田田从头到尾背诵报道的内容,请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读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9. 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处王书记“苦笑着说:这真一处好风景啊!”一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情节方面:与上文“‎ ‎ 吴矬子没事时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形成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王书记的“惊诧”与“疑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主题方面:吴矬子角度:通过田田读报道,侧面表现吴矬子的炫耀心理,揭露了他的愚昧和落后。领导干部角度:报道内容与三任县委书记实际工作效果形成反差,批判了一些领导干部只走过场,令行不一的虚浮作风。媒体角度:“五年如一”的报道,也有对相关媒体不负责任发声的讽刺之意。 ‎ ‎9. ①“好风景”是反语,指不良工作作风。②话里有批判有愤慨。批判前三任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作风。③话里有反思有自嘲。反思自己工作不细致,自嘲险些步人后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这一人物,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中“好逸恶劳”适当,文中人物形象主要是“愚昧和落后”。作者的态度也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①情节方面:与上文“ 吴矬子没事时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形成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王书记的“惊诧”与“疑惑”,如原文中“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主题方面:吴矬子角度:通过田田读报道,侧面表现吴矬子的炫耀心理,揭露了他的愚昧和落后,如“但想想全村就他吴矬子因穷而能上县报,心里很是受用”。领导干部角度:报道内容与三任县委书记实际工作效果形成反差,批判了一些领导干部只走过场,令行不一的虚浮作风,如文中说“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媒体角度:“五年如一”的报道,也有对相关媒体不负责任发声的讽刺之意,如文中说“王书记一张张摊开,仔细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5年前的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本题中,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从手法上讲,“好风景”是反语,指不良工作作风。从句子的深层含义看:话里有批判有愤慨。批判前三任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作风,如文中说“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此外,话里有反思有自嘲。反思自己工作不细致,自嘲险些步人后尘,如文中提到“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其先居新城。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子昂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它日入乡校,感悔,即痛修饬。文明初,举进士。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垂拱初,后方谋开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袭吐蕃。子昂上书以七验谏止之。子昂多病,居职不乐,会武攸宜讨契丹,高里幕府,表子昂参谋,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子昂谏曰“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夫按军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屯之境上,朱亥发之变,良可惧也。王能听愚计,分麾下万人为前驱,契丹小丑,指日可擒。”攸宜以其儒者,谢不纳。居数日,复进计,攸宜怒,徙署军曹。子昂知不合,不复言。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简贪暴,闻其富,欲害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導其略,捕送狱中。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果死獄中,年四十三。子昂资褊躁,然轻财好施,笃朋友,与陆余庆、王无竟、房融、卢率之、卢藏用、赵元最厚。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乃请交。‎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二・陈子昂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B.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C.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D.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B. 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作的宫,西汉即有此称。‎ C. 麟台,唐代官署名,即秘书省,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 D.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也借指将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子昂家财豪富,遭到县官残害。他家非常富有;曾在灾荒时拿出粟米来救济乡亲;他在家为父亲守孝时,县官听说他家富有,便要害他。‎ B. 陈子昂少年游荡,后来刻苦攻读他年轻时崇尚气派果敢,射猎赌博无拘无束,后来进乡校后感到后悔,便刻苦努力读书,文明元年考中进士。‎ C. 陈子昂进谏多次,但均未被采纳。武后打算进袭吐蕃时,他呈递奏章劝阻,未被采纳;武攸宜征讨契丹时,他出谋划策,也未被采纳。‎ D. 陈子昂文采出众,倡导雅正文风。他曾作《感遇诗》三十八章,被王适誉为“海内文宗”;他面对当时世人崇尚的徐、庾文风,提倡风雅正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 ‎(2)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军队驻扎在渔阳,先头部队打了败仗,全军震惊恐慌,武攸宜为人轻率并且没有大将的谋略。‎ ‎(2)陈子昂被捕时,自己进行占卜,卦象占出以后,惊骇地说:“天意不肯保佑,我大概要死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划线句的大意是:陛下派遣天下的军队来归您统帅,安危成败在此一举,怎么可以掉以轻心呢?现在大王不制定法律,就好像小儿的游戏,希望您辨别智慧和愚笨之士,区别勇敢怯懦之人,估计人员的多寡,凭借我们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这是洗刷耻辱的办法呀!分析可知,“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是句意完整的分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法制不立”是主谓结构,不可断开;“如小儿戏”是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C。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作的宫殿”理解错误,从上文“高宗崩”可以看出“梓宮”是棺材。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C项,“陈子昂进谏多次,但均未被采纳”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后方谋开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袭吐蕃。子昂上书以七验谏止之”,意思是,武后正要谋划开发蜀山,由雅州道去歼灭生羌,趁机来偷袭吐蕃。陈子昂上书举出七条理由劝谏武后停止这件事。文中针对武后准备偷袭吐蕃策略的劝谏,文中并没有说是否采纳。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次,驻扎;举,全;轻易,为人轻率;略,谋略。(2)‎ 见,被;捕,筮,占卜;殆,大概。‎ ‎【点睛】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具体方法有一、读文段,通文意。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 参考译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新城,父亲叫陈元敬,世世代代都很有钱。收成不好的时候,就拿出一万石的粟米赈济乡里。陈子昂到了十八岁的时候还没有读书,因为是富家子弟,崇尚气派果敢,射猎赌博无拘无束。后来进入了乡校,感慨后悔,就刻苦读书修身。文明初年,考中进士。这时高宗李治驾崩,朝廷打算把灵柩迁回长安,当时,关中饥荒,陈子昂极力陈述东都洛阳风景优美,也可以建造陵墓。则天皇后认为他是杰出人才,在金华殿召见了他。陈子昂外貌温顺质朴,仪容威严不足,但对答交谈情绪激昂,被提升为麟台正字。武则天垂拱初年,武后正要谋划开发蜀山,由雅州道去歼灭生羌,趁机来偷袭吐蕃。陈子昂上书举出七条理由劝谏武后停止这件事。陈子昂身体孱弱经常生病,担任的官职都让他感到不开心。恰逢武攸宜主持军务讨伐契丹,朝廷里的才俊,都参与到武攸宜麾下。皇上下诏让陈子昂到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参谋。军队驻扎在渔阳,先头部队打了败仗,全军震惊恐慌,武攸宜为人轻率并且没有大将的谋略。陈子昂进谏说:“陛下派遣天下的军队来归您统帅,安危成败在此一举,怎么可以掉以轻心呢?现在大王不制定法律,就好像小儿的游戏,希望您辨别智慧和愚笨之士,区别勇敢怯懦之人,估计人员的多寡,凭借我们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这是洗刷耻辱的办法呀!治理军队崇尚威严,要选择亲信以防不测。现在大王率领精锐的重兵,驻扎在边境,像朱亥窃取兵权那样的变故,想来确实让人害怕。大王您能听从我的计策,分出部下一万人让我率领作为前锋,契丹人都是些小丑,很快就可以擒获。”武攸宜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见不肯采纳。过了几天又进谏,武攸宜很生气,就改任他代理军曹。陈子昂知道武攸宜与自己意见不合,就闭口不再说话。圣历初年,由于父亲年事已高,陈子昂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候,诏令戴职供养。恰逢父亲去世,他在坟墓旁边修建户室(守孝),常常放声痛哭,听到的人也为他落泪。县令段简贪婪凶残,听说他家富裕,要残害他,家属送给段简二十万缗钱。段简认为财物太少,把陈子昂抓去关进了监狱。陈子昂被捕时,自己占卜,卦象占出后,惊骇地说:“天意不肯保佑,我大概要死了!”果然死在监狱,终年四十三岁。陈子昂虽然资质狭隘急躁,但是轻财好施,对朋友很忠诚,跟陆余庆、王无竟、房融、卢泰之、卢藏用、赵元关系最好。 初唐时期,诗文继承南北朝时徐陵、庾信(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风格,全国都学习推崇他们,陈子昂让文风变得雅正。当初,陈子昂创作了《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海内文宗。”于是请求交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5. 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能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指出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是要求学生赏析诗人表现自己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具体答题,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描写“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3)《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的状态,而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湖面上自如漂流的感受。‎ ‎【答案】 (1). 闲来垂钓碧溪上 (2). 忽复乘舟梦日边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而不知其所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钓、舫、唯、冯、御。‎ ‎【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面对 的传统文化,我们究竟应该传承什么、摒弃什么?著名学者王充闾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老根底”,我们要有“新眼光”,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光靠名嘴们去讲,应该考虑如何在诠释传统文化方面做出更多创造性的努力,使其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现代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从而使之更接地气,更多地关照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有些传统文化的确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如果不做改变,人们会觉得它游离于生活之外, ,桎梏在书本中、书店里。换言之,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载体,赋予其更多现代的意义与内涵。( )让人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 人们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国粹》这本书问世了。它是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它以散文的形式阐释中国人文传统,通过对先祖、人文、河山、传统的认知和感悟,写出了中国人的人文情怀、精神世界、心灵空间及中国文化特有的智慧、气度、神韵,让人们 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正道,领悟日常的安身立命之道,斯文优雅的人生理念,生存处世的生活智慧,增添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呈现出 的生命力。‎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因为读史能通心。‎ B. 解决当今难题,必须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 C. 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 D. 通过读史通心,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难题。‎ ‎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浩如烟海 高山仰止 身临其境 生生不息 B. 包罗万象 仰之弥高 设身处地 生机勃勃 C. 浩如烟海 仰之弥高 身临其境 生机勃勃 D. 包罗万象 高山仰止 设身处地 生生不息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之所以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是因为《国粹》这本书问世了。‎ B.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国粹》这本书问世了。‎ C.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国粹》这本书问世了。‎ D. 为了给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国粹》这本书问世了。‎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采取从文中抽取一句话的方式进行考查,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语气。根据语境,后文说“让人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可见前面应是说可以达到这一结果的方式或方法;让“传统”成为一种“认同”,一种“精神给养”,这是古典智慧解决现代问题的结果,空格处的内容应与之相关。先说“读史通心”,这是大前提,然后才能“借鉴古典智慧”,最终“解决当今的难题”,而后面的句子就是“解决当今难题”的结果,A项,“借鉴古典智慧,解决当今的难题,因为读史能通心”,选项把“读史能通心”放在后面,不如“解决当今难题”与后文连接更自然;B项,先从“解决难题”入手,然后谈做法,这与横线后面的内容不连贯;D项,“通过读史通心”滥用介词“通过”让句子缺少主语,故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第一处修饰“传统文化”,故用“浩如烟海”。“高山仰止”,比喻对崇高品德的崇敬、仰慕。“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第二处,用来修饰传统文化,故用“高山仰止”。“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第三处,用来修饰感受,人们亲自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正道,故用“身临其境”。“生生不息”,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生机勃勃”,‎ 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第四处,修饰生命力呈现出的永不停止的状态,故用“生生不息”。故选A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人们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国粹》这本书问世了”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人们”,而“为了……”一词引导的是目的性状语,故该句没有谓语动词,句意还没有表达完整,下一句就另起话头,以“《国粹》这本书”为主语,这是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为了”一词引导的是目的性状语,“《国粹》这本书问世”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故可以改成“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国粹》这本书问世了”。A项,因果关系不当;C项,前一分句成分残缺,应是“让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D项,“为了给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文传统”中介词“给”使用不当,或者“给”后缺少宾语中心词,一般是“给……机会”。故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红楼梦》第103回《昧真禅雨村空遇旧》中,成就功名的贾雨村任职于甄士隐家乡,偶遇当年资助自己但现已出家为道的甄隐,说了一段话,下面是某高中生对这段话的改写,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学生承蒙您敬赠钱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托您老的福考取了功名。如今到鄙乡任职,方才得知先生已出家为道。我虽然对您老日思夜盼,但自知仅是个封疆大吏,不敢前去见您,老天真的有眼,让我在这里见到恩公,还恳求老朽能对我再行教诲,我在城中的住舍离此不远,您老如不嫌弃,学生愿意接您老到家中奉养,望我能够天天指教于您。‎ ‎【答案】①“敬赠”改为“惠赠”(或“慨赠”);②“鄙乡”改为“贵乡”;③“封疆大吏”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④“老朽”改为“老前辈”(或“老仙翁”“恩公”);⑤“指教”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文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分析可知,“敬赠”,指赠送礼物表示尊重敬意钟爱或钦慕。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一般指谦辞。此处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改为“惠赠”(或“慨赠”)。“鄙乡”,谦辞,用于称自己的家乡。此处指对方的家乡,改为“贵乡”。“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级长官,一般指大官。此处应用谦辞,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老朽”,衰老陈腐。常喻无用。老人自谦之词。此处应用敬辞,改为“老前辈”(或“老仙翁”“恩公”)。“指教”,指点教导,多用作请人提批评意见的套语。此处指自己接受教诲,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仿照下面示例,在交通、教育、经济、科技、法治等方面选择两个,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基本相同。‎ 示例: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女排精神,亚运雄风,全民健身,北京奥运高快强。‎ ‎(1)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___ 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_____ 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____ ,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 交通 (2). 村村通路 (3). 城市地铁 (4). 大型飞机 (5). 高速铁路织成网 (6). 经济 (7). 承包到户 (8). 国企改制 (9). 移动支付 (10). 精准扶贫奔小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显性要求,即句子的结构、表达形式、修辞等;还要审清例句,明确隐形要求,使仿句在语境、思想感情、风格等方面与例句保持协调一致。本题在结构形式上只需要对应例句用三个四字词语,一个七字词语;在内容上保持与所选话题一致即可。比如交通,可以写飞机、地铁、乡村路路通等;经济,可以写扶贫、国企改革、移动支付等。‎ ‎【点睛】仿写句子要做到:①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曾两迁三地,煞费苦心。时下,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一些家长也开始“迁徙”。孩子备战高考,父母全职陪同;孩子报考艺校,母亲天南地北地陪考;甚至孩子上大学,还有父母租房陪读……陪读,成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由国内到国外,父母陪读者都不罕见。陪读,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 陪读,究竟是拖累了家长,还是成全了家长?‎ 你怎么看“陪读”这一现象?结合所见所闻,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拒绝陪读,独立成长 亲爱的爸爸妈妈:‎ 展信安好!回首过去,感谢你们在我求学过程中对我的陪伴和爱护。你们的陪读,让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和母爱的细腻。但是,今天我想告诉你们:我要走出温室,在阳光雨露中独立成长。‎ 为了让我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了你们的宝贝不被伤害,你们和很多家长一样,克服困难,不计代价,选择了陪读。但你们却不知这种做法无形中让我对你们产生了依赖,弱化了我自身独立成长和面对困难的能力,因此我想说:拒绝陪读,我要选择独立成长。‎ 拒绝陪读,走出温室。‎ 岁月匆匆如流水,光阴百年不待人。我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你们呵护的温室中的花朵。唯有去历经风雨,去历经磨难,去感受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方可长成参天大树,挺立于大地之上。泰戈尔曾说:“只有经历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爸爸妈妈,我已长大,应走出温室,去迎接属于我的路途上的阳光和雨露。‎ 拒绝陪读,卸下包袱。‎ 爸爸妈妈,每次看到你们日渐消瘦的面庞,我的内心都在隐隐作痛。还记得吗,初二那年,为了让我能安心学习,妈妈特地辞掉工作,从外地回来,每天专职陪护我学习。从此,家里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养家。春节时见到了爸爸,他的鬓角又多了一些白发。我知道为了我,你们愿意付出一切。可是你们的辛苦却在无形中给我造成了压力,形成了包袱。爸爸妈妈,请相信我,我已长大,我想与你们分担这个家。拒绝陪读,还轻松生活于你们,也会使我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岂不是一举两得?您说是吗?‎ 拒绝陪读,独立成长。‎ 有人说:“虽然成长伴随着痛苦,但我们还是得成长。”成长之路虽然坎坷,但我还是要去接受,要去面对。希望你们不再像大多数家长那样继续陪读,而是试着放手,让我亲身去感受这大千世界。这样,我才能在风雨里像个大人,在阳光下像个孩子一般成长。同样,我选择独立成长,就应该不惧沿途的风霜,勇敢无畏地去闯荡。‎ 人只有经受磨砺,方能成为伟器。你们还记得乐嘉老师带四岁幼女徒步穿越沙漠的故事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既然选择拒绝你们陪读,就该独自勇敢地翱翔。这样即便处于荆棘密布之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世间自由翱翔。‎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逆风的方向,才更适合飞翔。愿世间的磨砺,让我早早生出翱翔的翅膀。希望爸爸妈妈可以理解我,我已长大,请放手吧,让我在阳光雨露中独立成长!‎ 顺祝冬安。‎ 您的女儿拜上 ‎2019年12月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审题】这是一道社会热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体是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陪读”现象,着重考查考生对这一热点现象的认识与思考。第一段材料分为三层,先引述孟母两迁三地的事例,引出父母教育子女的话题;接着历数时下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陪读;最后抛出问题,围绕陪读对学生和家长的利弊影响来设问。这也是本次写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审题时要格外关注。第二段主要是明确了写作任务,要求从材料出发,谈自己对“陪读”这一现象的认识或思考。‎ ‎【立意】1.有一种爱叫放手。‎ ‎2.用独立拥抱成长。‎ ‎3.请让我经受风吹雨打。‎ ‎4.陪读之风不可取。‎ ‎5.莫长陪读之风,当立自强之志。‎ ‎6.陪读诚可贵,自立价更高。‎ ‎7.该“放养”时莫“圈养”‎ ‎8.您的陪伴,我的温暖。‎ ‎9.成长路上,感谢有你。‎ ‎【结构】‎ 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梦想是人生的动力》。作文可以采用递进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角度展开议论。开篇立论——“我要走出温室,在阳光雨露中独立成长”,解决“是什么”;接着阐述“为什么”——拒绝陪读,走出温室;拒绝陪读,卸下包袱;拒绝陪读,独立成长。最后解决“怎么办”——人只有经受磨砺,方能成为伟器。主体并列,首尾呼应,情感浓郁,说理透彻。‎ ‎【素材】1. 保姆式的教育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陪伴,家长们用心良苦,却未必能够得到他们心中所期望的回报。为了陪读,许多家长都辞去了自己现有的稳定工作,放弃了许多自己的个人梦想,把陪伴孩子的学习当做了自己生活的全部,认为自己这样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母。但事实上,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是心与心的沟通与陪伴。而不是一个只端着饭碗来,捧着脏衣服走的全职保姆。只是给予一种物质上的陪伴,却往往忽略了实质性的教育,结果只会是让父母落得一身疲惫,孩子们落得一身毛病,用错了地方的力,收不到效果的苦。‎ 保姆式的陪读教育不仅仅是真正陪伴的缺失,还是一种独立教育的缺失。代替孩子做完了所有的事情,只会是助长了孩子们的依赖心理,甚至是限制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近日来,一则大学新生入学,家长全程陪同孩子打扫宿舍的新闻引发了群众们的广泛讨论。在我看来啊,一个成年人理所应当的该拥有独立完成这些小事的能力。暂且不说他是否具有这样的自理能力,家长强行去介入去帮助孩子们包办这些生活小事本身就已经限制了孩子们独立去处理它们的机会。被包办好了一切的孩子们,又如何能够在未来凭借着一己之力来面对这纷杂的人生与社会呢?因此,保姆式的陪读用错了力,这样才导致了对孩子独立教育的缺失。‎ ‎2. 陪读现象的利弊分析 ‎(一)陪读的积极影响 ‎1.陪读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增加学习时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势必会占用学习时间,家长把照顾学生生活作为陪读的首要任务,倾注全力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这也成为陪读最为显性的积极作用,得到许多家长的认可。‎ ‎2.陪读增强了即时监督作用,实现了有效沟通。家长陪读可以利用地域和时间优势对孩子实施即时监督作用,适时发现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沟通,也便于同学校、班主任进行联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对行为上出现问题的学生,陪读可以直接有效的进行约束、隔离,从而起到矫正作用。‎ ‎3.陪读对于改善学生的生活和健康状况起到积极作用。住校生或寄宿生在饮食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陪读家长有时间和精力为孩子准备可口的饭菜,恰当调配饮食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有利的,家长陪读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确保学生有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陪读的消极影响 ‎1.陪读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大多数农村家长陪读,都会形成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丢掉土地农活的状况,不但减少了家庭农业收入,而且由于专职陪读的家长吃、住又得一大笔开销,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 ‎2.陪读造成学生自我生活能力降低,缺乏人际交往能力。陪读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连一次洗碗的活都不让干,造成很多学生自理能力降低。陪读家长的另一个任务就是看管孩子不能随便与人交往,即便是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也要被追问、限制,更不用说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往来了,造成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无法寻求别人的帮助。‎ ‎3.陪读增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据调查发现,陪读家长尤其是母亲与男孩之间关系普遍比较紧张。陪读家长一般对孩子在各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总觉得自己如此付出应该得到孩子的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往往会出现家长与孩子的理由相悖、意见不合,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矛盾。‎ ‎【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