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议论文体的高分架构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议论文体的高分架构 学案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但要立论鲜明、思路清晰,而且要结构严谨。议论文最常用的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总分总”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引议联结”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 一、议论文之“总分总”式结构 议论文的“总分总”结构主要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这种结构就论证层次之间的关系来看,要么先总说后分说,要么先分说后总说,要么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最多见的。这种结构形式,在“总”与“分”之间常见明显“放”的语言标志,而在“分”与“总”之间又多有明显“收”的语言标志。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新闻周刊》最新报道,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投票,评选出21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居前两位的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一个代表着西方文化的多元,一个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经典,多元和经典共同铸就了人类文化的辉煌。 你如何看待文化?你又如何看待中西不同的文化?请立足其中一点写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有关文化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从美国和中国两个方面找切入点: 1.美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排第一(①多元文化强国——国力是根本;②经济强势带来文化强势——国力是根本)。 2.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榜上有名(①文化本身:经典文化魅力永存——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魅力;②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正在随之走向世界——传承文化、传递文化)。 3.中国美国文化特点比较反思(①文化包容——现代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②褒“中”抑“美”——文化更需沉淀;文化回归,而不是下海)。 由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有代表的文化才有影响力;②有特色的文化才会被认可;③二十一世纪最贵——文化;④崇尚现代文化;⑤中国文化,正在传播;⑥最具影响力的共性是什么等。 [范文多维观摩] 享文化之繁华 一考生 ①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尽享文化之繁华。 ②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根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③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④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⑤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⑥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⑦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⑧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⑨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真挚,低吟文化之妙语,共同创造,共享文化盛宴。 1.学开头 文章起笔文学色彩浓厚,古色古香,“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观点鲜明,点题巧妙。 ★2.学选材组材 在第②段,作者选取最具特色的“中国结”“灯谜”和“华夏庭院”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④段中借“箫声”“二胡”和“锦瑟”这些古老的乐器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作者在组材时,灵活运用点面结合法和素材组团法,使文章富有文化韵味。 3.学语言 文章语言灵动,文采斐然,第⑤段巧妙过渡到文化与绘画的关系后,用排比的句式行文,颇有气势;第⑥段将文化与书法融为一体,“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对仗工整,语言凝练,耐人寻味。 4.学引用 第⑦段作者引用张翰、李白的诗句,点出了文化与诗词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文化所具有的丰厚内涵。 5.学结尾 结尾一段以诗一样的语言重申观点,简洁、漂亮、富有意味;同时,回扣题目和首段,首尾照应,结构完美。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自然是将文化作为一生的行囊。这篇文章引论部分(总)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引出论述的中心,表明自己的观点;本论部分(分)从享受“文化盛宴”的角度,设置“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其他艺术方面”五个层次,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与作用;结论部分(总)歌颂赞美我国传统文化,表达愿望,升华中心。整篇文章选取了总分总式结构,论证逻辑严密,结构完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作文。 [微技法系统点拨] 议论文选材组材“2方法” 1.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果在议论文中运用点面结合法,这个“点”就是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素材,这个素材就要详写;“面”就是与“点”的内容相互照应的,同样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素材,这些素材人尽皆知,所以只需略写即可,以使文章充实饱满,增强说服力。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足够可用的素材,这时,可从想到的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素材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的、把握较全面的素材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而与之相关的其他素材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 2.素材组团法 素材组团法,就是将多个素材进行合理、巧妙的搭配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作文时要善于运用多种素材,通过不同素材的搭配组合,可以形成表现文章主题的“合力” ,既可以是同类列举、铺排陈述,也可以是正反对比、强调差异。如此,通过素材组团法剖析事理、阐发观点,文章才能显得丰富充实,厚重大气。如2017年浙江高考佳作《读懂“三本书”,走好人生路》中的片段: 《朗读者》作为2017年最热门的节目之一,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了“人生的三本书”的价值。你看,主持人董卿饱读诗书,富有哲理的话语张口便来,这是“有字之书”的力量;女诗人余秀华拖着病体站在舞台上朗诵,她的诗充满着乡土气息,唤起了人们的乡愁,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她的人生不需要世人的诟骂或赞赏,因为她读懂了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小江老师”江一燕走进偏远山村为孩子们上课,八年来从未间断,她坚守本心,谁敢说她的容颜不美,谁又敢说她的内心世界不明媚?因为她读懂了“心灵之书”。 这段文字采用“素材组团法”,将多个素材进行同类叠加,把董卿与《朗读者》、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以及明星江一燕低调支教八年这三则素材组合在一起,阐明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三本书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当然,这里的“素材组团”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素材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素材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表现同一主题。这样就更能增强文章的力度,使文章呈排山倒海之势,同时又能扩展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显得丰富多彩。 二、议论文之“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要层层递进,一般说来,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这就是“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较并列式结构更易于深入论述论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规律。这种结构模式要求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次序不能颠倒,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论述观点。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个电视台不断推出“梦想”节目,“梦想搭档”“中国梦想秀”“梦想成真”“中国好声音”“我是大明星” 等等,不少的平凡人通过这些节目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连52岁的浙江菜贩范国梁都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只读过三年书的他,想重新修订先祖古籍。事实上,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旁听生数以千计,从二十岁出头到年过花甲;他们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在京过着窘困的生活,未来的出路更是渺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梦想”可理解为“妄想”或“渴望”。从“妄想”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切入。梦想就是奋斗目标,有梦想才有动力,为之努力,为之拼搏,才能圆梦。写议论文,则可从“梦想与现实”或“梦想与行动”这些论题展开论证。 从“渴望”的角度看,则可反映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愿望,来表述真情实感。这些愿望有的令人遗憾终生,有的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因此,可由要有正确的渴望,运用正确的方法追求渴望,获得渴望的角度去立意。 [范文多维观摩] 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 一考生 朋友们: 大家好! ①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离人而去,面对流逝而去的美好时光,年轻的学子啊,你是否已经开始了人生的跋涉,树立了人生的追求: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它将使我们的青春不会因为犹豫、彷徨而荒废! ②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吧,那么你就树起了一面展示灵魂崇高的旗帜;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吧,那么你就挺起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也许你没有潘安之貌,也许你没有无人企及的地位,也许你没有可以恣意挥霍的金钱,但是你不能没有追求梦想的这面旗帜,它标榜出你的信念,它呈现你的人格,它凸显着你灵魂的高下! ③如果一个人的心中不能竖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郑板桥怎会在书法高手林立的国度展示自己独特而新颖的“板桥体”?如果一个人的心中不能竖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哥白尼又怎么会敢在宗教钳制的中世纪提出颠覆人类信念的“日心说”?牛顿怎能够提出影响人类力学进程的“万有引力定律”?人类前行的脚步又怎能够迈得如此矫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条蜿蜒在深山峡谷的溪流,如果没有梦想,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生命的溪流便没有了前行的方向,不知该往哪里奔跑,人生也就没有了活力,我们的生命便就只能成为死水一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生命活水来源于人生的信念,来源于我们不断追寻梦想的实现!树起追求理想的旗帜吧,那里有凝聚了我们的智慧,那里闪烁着理性的火花! ④ 对于一个人而言,树起人生追求梦想的旗帜举足轻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就更加重要了。在中华大地上,我们看到新一代领导人为中华民族描绘了美丽的中国梦,这面旗帜正冉冉升起在世界的上空,它正向世人演绎着一个古老大国的重新崛起,一条承载亿万民众梦想的东方巨龙正在腾飞! ⑤从改革开放开始,曾经引领时代的“一国两制”难道没有承载我们的梦想?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注定是一个难以自立的民族!如果我们把一个民族看作一个生命体,拥有梦想就可以为其提供前进的动力,就可以使其永远充满活力!因此,美丽的中国梦,为我们树起了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它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它唤醒了民族渴望腾飞的愿望! ⑥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还需要我们充满自信和勇气。也许你曾经想有过许多渴望和追求,但都因为你没有迈开第一步的勇气而化为乌有,因此,请你坚信,像萧伯纳那样喊出“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们就能时刻坚定自己的信心,让自信之风鼓起梦想的风帆! ⑦亲爱的朋友们啊,萧伯纳敢于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反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表现了他的自信。人生路上正在追梦的你啊,请鼓足你的勇气,坚定你的自信,运用你的智慧,树起一面写满梦想的旗帜,我们才能够收获一个更加成功、更加完美的人生! 1.学开头 文章开宗明义,点明演讲的内容,提出“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的观点。简洁明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修辞 文章第③段作者巧妙插入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字里行间充满着昂扬的正气,文章显得大气磅礴,文采斐然。 ★3.学论证 文章第②③段举例论述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对人生的巨大作用;第④⑤段更进一层论述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对国家和民族的巨大作用。如果说②③④⑤是从“树起梦想的旗帜的重要作用”层面论述,那么第⑥段则是从更高层面“如何树起梦想的旗帜”进行论述。 4.学思路 作者先提出观点,再论证“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的重要性,接着分析怎样才能拥有梦想,最后总结全文,对演讲对象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5.学扣题 作者善于在行文中不断扣题,文章提出观点后,在各个段落中均有点题句,这样就使得文章结构完整,浑然天成。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采用演讲稿的形式,紧扣材料的内容,抓住对梦想的理解,从梦想对“个人”“国家民族” 的作用上层层递进论述,表达了追求梦想的强烈愿望,结尾回扣材料,切合题意。文中有诗文名句的引用,还有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表现作者不同寻常的语言驾驭能力。而且感情真挚、强烈,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娓娓道来,情与文巧妙结合,文章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畅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梦想的深刻认识。 [微技法系统点拨] 常用论证“4方法” 1.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示例] 记得汪曾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写金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捉跳蚤的场景。这些童真未泯的场景,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该为虚浮名利钩心斗角、忙碌终身,而应该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积极的乐观情绪。 [分析] ①举金岳霖的例子极简,叙述后要有精准的分析,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②事实论据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说,先考虑名人事例,金岳霖的事例正是如此。谨慎使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这样的事例没有太大的说服力。③事例叙述简洁概括,突出重点,切忌过于详细。④事实论据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古今中外相映生辉。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示例] “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到那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 [分析] ①这句诗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童真缺失的当下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童真的可贵,从而佐证了论点。②引证宜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介绍他人的见解。 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使论点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运用该方法要注意三点: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②喻体不求形似,只求神似;③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非常经典。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十分贴切,令人信服。 4.比较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即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示例]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分析] 以达尔文发现对有机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来说明马克思的发现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2)对比法: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示例]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分析] 通过正反对比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三、议论文之“引议联结”式结构 一般地说,材料作文大多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它除了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在结构模式上,还有自己的特点。通常采用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引”“议”(或“评”)“联”“结”四个字。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联”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时,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述方法;联系生活时可以根据论述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论述方式;可以根据论述和表达的需要将“引”和“议”合二为一;也可以根据思维的发展省去“议”的环节,从而将“议”的内容融会在整个论述过程中。总之,文虽有格,但无定法,据法活用方为正道。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是三个立意的角度,可以选择其中一两种途径立意,或综合三种途径立意。 1.课堂有效教学。从一个好老师的影响、引领和严格教育的角度,可拟题为“好课照亮人生”“小课堂,大世界”等。 2.课外大量阅读。从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丰富阅历、提升境界的角度,可拟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何以立?”等。 3.社会生活实践。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从这个角度可拟题为“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等。 4.三种途径,综合论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这个角度可拟题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书本上路”等。 [范文多维观摩] 实践,方得真知 一考生 ①语文,这个贯穿于中华儿女的求学生涯,关系到每个人的素养与发展的科目,如今却困扰着无数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这一问题着实让无数人头疼不已。 ②语文,归根结底是古代读书人对生活实践的总结,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也由此延续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因此,要想真正懂得语文,实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只有看过庐山瀑布,你才能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之气;只有到过西域边塞,你才能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辽远意境;只有走进杭州西湖,你才能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灵动秀丽。 ③只有真正实践过,才懂得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喜怒哀乐。正如刘向曾经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古时候游学,为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真正体会过人生百态,才能在笔下流露出万般风情。当今社会,因为有网络存在,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观赏天下奇观。然而不登顶泰山,你永远无法真正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美,不亲历蜀道,如何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没有领略过自然的美,自然也不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发出的感叹。连作者写文章的意境都无法体会,又谈何提高语文素养? ④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他的作品,但读完后没有赞叹,没有欣赏,有的却是无数的吐槽。在有些人看来,莫言的文章平实无华,毫无亮点。然而中国终究只有一个莫言,他儿时的经历,已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无人可以替代。 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源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源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孩童无法感悟到《红楼梦》的真谛。即使这个孩子认识《红楼梦》中所有的字,他也依旧不懂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更不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因为他的年龄限制和他的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让他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去了解其中的内涵。 ⑥《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遍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完成的杰作,他的文采来自于他在生活中的实践。只有领略过,实践过,方能知书中百味。 ⑦我们只有走出家门,走进社会,才能明白语文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将其中的营养为自己所有,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1.学开头 作者开头取舍引用材料,提出论述的话题——如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引发读者的思考。 2.学引用 文章第③段通过引用刘向的名言点出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实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第⑤段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说明实践之于认识和真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孩童不理解《红楼梦》内涵的例子加以印证。 ★3.学论证 文章第④段联系当今莫言的鲜活例子说明虽然有人觉得他的作品毫无亮点,但他源于实践而写出的作品是无人能替代的,进一步论证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第⑥段通过徐霞客游历无数山河后写作《徐霞客游记》和读者阅读这本书这一事例,进一步说明实践对于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4.学结尾 这篇文章的结尾紧紧扣住中心论点,提出实践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回答文章开头的提问,总结全文。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紧紧扣住命题材料中提升语文素养的第三条途径——社会生活实践加以论述,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通过大量事例和名言名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缜密而富有文采,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论——选取命题材料中与作者观点相关的内容开篇,用问句引出论述的话题,引人思考。 本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议”的部分:结合相关材料阐述对原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分析中提出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一观点。第二,“联”的部分:通过列举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 结论——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微技法系统点拨] 深层说理“3思维” 考生开篇提出论点后便展开论证,可是,这展开的论证往往“平面”“单一”。只在同一个论述角度(方面)内打转转,最后匆匆结尾了事。走出本论部分说理平面化、简单化的困局就是能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些说理方式或独特思维,把说理继续下去,深入下去,这样就可以掀起议论说理的更深层次来。那么,这些说理方式或独特的思维是什么呢? 1.联今 就是在进行一轮说理后再联系现实话题,列举与解剖现实问题。这种写法不仅保证了说理的深入,而且会让考生在针砭时弊中“激扬文字”,便于写出充满激情与富有文采的段落来。当然,联系现实不一定都是列举时弊,也可以列举“正能量”。“联今”千万不要在开篇不久进行。因为“联今”后就会顺势写出“怎么做”的内容,而论证“做法”为时尚早。 2.远征 如果说“联今”是与现实零距离的话,那么“远征” 就是远离现实话题,拓开说理时空,把读者的视线引入更远的时空。如“规则”话题如何“远征”呢?在确定“规则成就方圆”论点接着论述“规则”的重要意义后,我们完全可以从更远的时空展开深入说理:①从时间角度谈规则在古代的重要意义,在将来的重要意义;②从空间角度谈规则在校园、在商场、在军队等的重要意义。 这种拓开说理时空式的“远征”,既给人以跨时空的美感,又显示出作者的观点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也表明了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质疑 议论文的写作,一旦观点提出之后,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只顾寻找论据“证明”观点,那些只想着证明自己观点的作者,只是呈现单向度与单一思维,会导致说理平面化。在写作议论文时,要将自己作为虚拟的读者,作为质疑者、批判者,对自己的观点作最严厉的挑剔、质疑,然后再去剖析、论证,直至对立面消解,从而使论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趋于严谨可信。这一步步的质疑、辨析与求证,就显现出论证的层次性与深入性。 这种假定为读者对自己观点质疑的思维表现在具体的写作中就是在第一层次论述完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后另起一段,以“有人说(质疑)……”开头,亮明观点,然后再进行辩驳、求证。类似于那种先“立”后“破”的说理结构。 因此,说理的逐层深入就是主动地寻求自己观点的漏洞与不足,将这些漏洞与不足作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 四、议论文之“起承转合”式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人对文章结构的要求,也是一种较为实用便于操作的作文结构模式。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有时如果用好了这种结构模式,就成功了一半。 “起”,就是开端。议论文的开头,或树立靶子,或提出观点,或言他物以起兴。“起”,要力求开篇破题,开宗明义。 “承”,就是承接开头论题,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从多种角度拓展:可以诠释开头论题中的重要概念,可以从不同对象、不同领域,或正反面界定“是什么”“不是什么”。 “转”,既可以是与前文角度相反的“反转”,也可以是联系实际,别开生面,转而说开。 “合”,就是结尾。或照应开头,强化观点;或对文章分论点扼要概括,以强化思路;或引述现象,引发思考;或继续开掘,探求解决之道。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朱向父母坦陈了自己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辞职回家和父母一起养螃蟹。父亲觉得小朱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待遇又好,工作又体面;如果回家养螃蟹,这些不都白费了?母亲则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小朱抓了一天螃蟹,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蟹的辛苦。不过,他仍然觉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如果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整件事情就是一家人对于小朱想辞职回家养螃蟹的不同看法,这就是整个材料的整体含意。在这个整体含意的框架内,可以有不同的立意方向,大致归纳起来,大的立意方向有三个: 1.两代人关于择业的不同心态的比较:小朱不安于现状,希望通过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价值;父亲则是希望他安安稳稳地工作,不要太辛苦。考生对这样的择业观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评价,无所谓好,无所谓坏。 2.两代人对于读书是为了什么的理解的比较:小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父亲则认为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进行相关的立意。 3.家庭交流方面的立意:这个家庭的氛围是很好的,大家坦诚交流,家长没有霸道地作出决定。无论结果是如何,小朱作如何的决定,对于父母和小朱来说,都不会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因为他们之间经过了真心的交流。 考生能够把握这样的要素,从这样的要素中提炼出自己的立意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观念,都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范文多维观摩] 从心择平等职业,砥砺写人文赞歌 一考生 ①三尺沉塘,耳濡目染日久成趣;十载寒窗,深思熟虑意欲辞职。有卓识见决心,力排众议砥砺而行,将“人”大写在职业平等的巨石上,善哉! ②何以一腔热血却遭人不理解?究其根源,两代人思想碰撞源于对人文精神的各自解读。以“社会认同感”为出发点的父母一心为小朱思量固然无错,但在职业平等观念上的欠缺注定了其思维的狭隘。相反地,把长远发展和以人为本作为抉择依据的小朱则将职业选择放在了“人生人文”“平等价值”的案俎上。所以我说:从心择业,砥砺前行;职业平等,以人为本,小朱此举甚善。 ③从心择业,砥砺前行。因为“酝酿很久”,所以必经深思熟虑,因为抛下太多所谓“体面”,所以可见其志之坚;而在“体验辛苦”之后愈发坚定信念,深刻阐释了“ 以兴趣为业,一以贯之”的巨大能量。 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最好的动力之源,然而比兴趣更高的能量,便是如小朱所有的志向。养蟹不成趣,而其中寄寓了新时代青年对生活自己的理解和坚信生活向好的信念。“因为要来看这个世界,我来到了这个世上。”弗罗斯特所语与坚定信念生活之善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心的选择能让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充满激情,试问,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海明威何以笔耕不辍这么些年? ⑤兴趣先行,坚持是腾飞的基石。只有兴而无恒,纵怎样标新怎样远见,终只会落得“朽木不折”的结果。“你不断唱着挽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冯至笔下的杜甫,从“一览众山小”的独行客到写成一千四百首诗篇的诗圣,在最艰难苦痛的日子里,子美其志,为生灵请命的超越思想,从未退缩放弃的不渝矢志,是后世诗史传诵其圣贤的根源。 ⑥职业平等,人为其本。父母的不理解在于就业平等观念的缺失,更在于对“人”的自由发展的观念的淡薄。“体面”一词虽饱含对小朱的一腔深情,却也露骨地呈现了这样一种“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大公司工作高”的悲哀现状。从李宏烨的单口相声在众议诽论中且挫且行,到小朱辞职卖蟹的阻力,我想,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些以人为本的情怀去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选择,并充分给予他们行为上的自由。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人皆“体面”,人人皆自由,人人皆幸福的理想。 ⑦自五四运动一声惊雷,上承尼采“上帝已死”的怀疑主义,“人”在我们的观念中复苏了,但它又是这般脆弱,亟须社会力量的呵护。而人文主义的本质精神,便是自由、平等、尊重。就业是自由的,职业是平等的,所有人的选择应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⑧曼德拉的墓志上写道:“这是一个已经尽天命的人。”或许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追寻并实践自己的“天命”,如此说来,有的人不是死在了生命的结尾,而是生命的中途。 ⑨小朱是幸运的,从心择业,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并坚定勇敢地迎难而上去践行,他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平等职业,自由就业的新时代人文内涵,我尊重他,我佩服他,我更会祝福他。 1.学开头 文章开篇不俗,运用对联的形式站在“人”“人文”的制高点,入题气度非凡,颇能博人眼球。 ★2.学设置分论点 文章前两段提出观点,第③~⑥段各设置小分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论证“从心择平等职业,砥砺写人文赞歌”的重要性。这些小分论点各自成段,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3.学引用 本文多次选取引用的手法来论证观点,使文章说服力增强,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比如第⑤段作者选用杜甫的材料,随手引用了冯至对杜甫的评价,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⑧段引用曼德拉墓志上的刻文,增强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4.学组材 这篇文章的组材独具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组织材料,比如第④段选取了弗罗斯特、海明威的材料,这是运用素材组团法;第⑤段对杜甫的材料进行详尽地分析,从全文来看,这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 5.学结尾 第⑨段重申观点,引人深思,作者进一步纵深挖掘,强调“从心择业”的重要性,呼应题目及开篇段落。结尾段落融情于理,情理并重,含义隽永,颇有韵味。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模式。文章从职业平等开始讲起,分析小朱父子二人矛盾的根源,在于对人文精神的不同解读。紧接着,文章从一以贯之的信念和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之源两个方面,分析了小朱想要辞职卖螃蟹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行性,并用了杜甫的践行来鼓励小朱——坚持到底,一切皆有可能。文章写到这里,笔锋又一转,由小朱个人的案例转入到社会中的普遍思维,呼吁我们每个人都要多些“人文精神”,那样才能真正人人体面,人人自由。而五四先驱、尼采和曼德拉的出现,则是告诉我们,在追寻人文精神的路上,小朱并不孤独。如此一来,顺势收束全文,温情脉脉地完成全篇。整篇文章起承转合,很有章法。 [微技法系统点拨] 巧设分论点“3形式” 1.并列式设置 (1)概念分类法——是什么 一般而言,一个论点往往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而且这个核心概念在不同背景下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如能从“是什么”的角度切入,进而对这个核心概念在特定背景下的丰富内涵进行挖掘,并用“A是什么”或“什么是A”的句式进行分类列举,那就可以生发出许多比较具体和贴切的分论点来。 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优秀作文《敢为人先》的中心论点:敢为人先。(核心概念) 分论点① “敢为人先”,是先人一步的勇气,是勇于接纳挑战和风险的情怀。 “敢为人先”,还是挺身而出的姿势,是深谋远虑的眼光。 分论点② 分论点③ “敢为人先”,又是灵感与思考、创意和实践火花四溅的碰撞。 (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 因果分析法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设置分论点的具体方法。作为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这里的“因”是分论点,“果”是中心论点,是在中心论点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例如2014年高考江西卷优秀作文《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中心论点: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分论点① 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硬件缺乏。 分论点② 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教育方式“穿新鞋走老路”。 分论点③ 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唯分数至上的高考指挥棒在作祟。 (3)途径分类法——怎么样,怎么办 途径分类法主要是回答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它以论点中所倡导的行为结果为出发点,通过对催生该结果的条件、追求该结果的方法、获得该结果的途径等的分析,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化。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考生避开“言必谈为什么”的俗套,从而使所写文章别有一番新意。 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语文素养“三步走”》的中心论点:通过“三步走”的途径,即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分论点① 第一步,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分论点② 第二步,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分论点③ 第三步,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2.递进式设置 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概念分类法、因果分析法、途径分类法的复式组合。当然,也可选择“是什么——怎么样”或“为什么——怎么样” 的思路进行。 (例一)中心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① 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是什么) 分论点② 符合人的本性(人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什么) 分论点③ 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怎么样) (例二)中心论点:争先当奋勇。 分论点① 争先是在通往高远目标的道路上永远先人一步。(是什么) 分论点② 奋而有为,争先才有可能。(怎么办一) 分论点③ 勇而无畏,争先才有保证。(怎么办二) 3.对比式设置 即把中心论点分成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例如,中心论点:进和退之间,往往涵盖着中国人处世的尺度。 分论点① 进勇,退智。 a.进是一种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信念。进是大勇。 b.退是一种深沉的退让、睿智的收敛。退是大智。 分论点② 然而进和退是有度的。 c.进无度,是愚蠢。 d.退无度,是懦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