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文)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文)试题 1.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 A. 有无核物质 B. 有无细胞壁 C. 有无核膜 D. 有无细胞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物质,如DNA,A错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含有细胞壁的,B错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明显的区别是有无核膜,C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细胞膜,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细胞内组成DNA的五碳糖是 A. 核糖 B. 葡萄糖 C. 脱氧核糖 D. 麦芽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DNA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DNA的组成,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3.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 蛋白质 B. 淀粉 C. 水 D. 糖原 【答案】C 【解析】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答案是C。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4.下列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的是 A. 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 B. 氧进入肺泡细胞 C. K+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D. 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故A错误。氧气进入肺泡是自由扩散,故B错误。钾离子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故C正确。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是自由扩散,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物质 种类 运输 方式 方向 载体 蛋白 能量 实例 小分子物 质 被动 运输 自由 扩散 由高浓度 向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水、O2、CO2、甘油、乙醇、苯等 协助 扩散 由高浓度 向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 细胞 主动 运输 由低浓度 向高浓度 需要 需要 无机盐离子、氨基酸等 大分 子物 质 胞吐 胞吞 由膜内 到膜外 不需要 需要 分泌蛋白等 由膜外 到膜内 不需要 需要 变形虫吞食绿脓杆菌 5.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常需要去掉细胞壁。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可用于去除细胞壁 A. 蛋白酶 B. 纤维素酶 C. 盐酸 D. 淀粉酶 【答案】B 【解析】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蛋白酶的作用是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不能除去细胞壁,A错误;纤维素酶的作用是催化纤维素的水解从而除去细胞壁,B正确;盐酸不能除去细胞壁,还能杀死细胞,C错误;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淀粉酶的作用是催化淀粉的水解,不能除去细胞壁,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细胞工程 6.ATP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 A、A—P—P~P B、A—P~P~P C、 A~P~P—P D、 A~P~P~P 【答案】B 【解析】ATP是生物体直接能源物质,一一个一般磷酸键,远离腺苷的是两个高能磷酸键,所以B选项正确。 7.关于有氧呼吸的特点(与无氧呼吸相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需要多种酶参与 B. 释放二氧化碳 C. 分解有机物不彻底 D. 生成大量的ATP 【答案】C 【解析】细胞呼吸需要多种酶参与,A正确;有氧呼吸形成二氧化碳和水,B正确;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彻底,C错误;有氧呼吸生成大量ATP,无氧呼吸释放少量的能量,D正确;答案是C。 【考点定位】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的特点 【名师点睛】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 别 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多种酶 物质 变化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能量 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大量ATP 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 联系 二者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并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本质都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8.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 A.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B.二氧化碳→叶绿体→ATP C.二氧化碳→乙醇→糖类 D.二氧化碳→C3化合物→糖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光和作用暗反应中,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后,经过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生成有机物(糖类)。故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光和作用暗反应过程。 9.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形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 ,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A、1/2 B、1/4 C、1/8 D、1/6 【答案】B 【解析】由一个蓝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 ,可知该夫妇基因型为蓝眼男人aa,褐眼女人Aa,蓝眼孩子aa,概率1/2 ,又是女孩,所以是1/2*1/2=1/4。 10.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 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 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A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 11.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表明:() A.病毒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B.细菌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C.遗传物质包括蛋白质和DNA D.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D 【解析】赫尔希和蔡斯做的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到细菌内部,在获得子代的过程中无法确定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本题答案为D。 【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名师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进入细菌内部的是噬菌体的DNA,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来合成噬菌体的DNA及蛋白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到细菌内部,在获得子代的过程中无法确定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若要证明蛋白质是否为遗传物质,可将分离出来的蛋白质单独注入细菌中,看能否产生同样的噬菌体后代。整体的实验思路是:将DNA、蛋白质等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生理作用。 12.基因是指( ) A. 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 脱氧核苷酸序列 C. 氨基酸序列 D. 核苷酸序列 【答案】A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片段是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组成,所以选A。 【考点定位】基因的本质 13.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 ) A. 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B. 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 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D. 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密码子是指信使RNA(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C正确;D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可能不是基因片段上的,与密码子无关系,A不正确;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可能是反密码子,B不正确;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在DNA上不是密码子,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密码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4.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表现型=基因型+环境,A错。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如血红蛋白不正常,导致血液运输氧气功能改变,故B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直接体现者,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故C正确。蛋白质的功能改变,会直接影响性状,如细胞膜受体功能改变,影响接受神经递质的信息;细胞膜载体功能改变,影响物质跨膜运输,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15.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 A.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 B.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C.促进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D.促进细胞融合 【答案】B 【解析】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ABD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名师点睛】 多倍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细胞在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已经复制,但由于受到某些外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骤变等)的影响,使得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染色体不能分配到子细胞中去,于是形成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16.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 (2)形成机制是:K+外流.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 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故选:A.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8.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 大于7.35~7.45 B. 远小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 D. 稳定在3~4 【答案】C 【解析】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以及温度.人体的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 19.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解的是: A. a为突触后膜,d为突触前膜 B. b物质可以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 C. b物质的过膜方式为主动运输 D. c结构的化学本质为磷脂分子 【答案】B 【解析】A可释放递质为突触前膜,d为突触后膜,A项错误;b物质为递质,可以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B项正确;b物质的过膜方式为胞吐,C项错误;c结构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D项错误。 20.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对于同一生理效应( ) 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B. 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D. 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B错误。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C错误。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D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调节 21.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注射此种激素会引起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多的现象;胰岛素能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注射此种激素能降低血糖,过量注射时,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症,并昏迷休克;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2.下列各项生理活动的调节,其神经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的是: A. 排尿反射、膝跳反射 B. 体温调节 、膝跳反射 C. 排尿反射、血糖调节 D. 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答案】D 【解析】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选D。 23.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 A.记忆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记忆细胞的功能是接受同种抗原的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A错误; B、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B正确; C、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C错误; D、吞噬细胞的功能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D错误. 故选:B. 24.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开,一般情况下: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存在,针剌足部有感觉 D.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A 【解析】膝跳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脊髓从胸部折断开,膝跳反射仍然存在;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信息不能上传至大脑,针刺足部无感觉。选A。 25.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 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增加,以利其生长 C.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减少,以利其生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解: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去掉顶芽,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利于其生长发育成枝. 故选: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植物体内含量多而高效 B.在植物体内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 C.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D.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A错误;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分泌器官分泌,而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B错误;植物激素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说明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不同,C错误;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有机物,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概念。 2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B. 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D. 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答案】A 【解析】不同器官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A错误,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顶端优势说明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适宜茎生长的生长素的浓度往往抑制根的生长,C正确,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疏花疏果,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名师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①顶端优势 概念: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顶端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靠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增加,从而抑制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解除:去掉顶芽,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0 ②根的向地性:由于根对生长素十分敏感,所以当植物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升高,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而远地侧由于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生长快,于是表现为根的向地性。 28.下图是靶细胞与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 B. 激素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C. 若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肝细胞可以作为靶细胞 D. 若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D 【解析】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A项正确;激素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项正确;若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的分解,C项正确;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激素不会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D项错误。 29.下列物质,哪一种不是植物激素: A. 脱落酸 B. 吲哚乙酸 C. 赤霉素 D. –萘乙酸 【答案】D 【解析】–萘乙酸属于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选D。 30.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不能直接用胚芽鞘尖端,可以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以排除琼脂块本身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 31.下图l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图2是细胞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图l中__________________ (填标号)组成。 (2抗体也分布于内环境中,抗体是由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产生的,存在于图l的①中的抗原主要通过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被消灭,侵入到图l的③中的抗原主要通过__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被消灭。 【答案】 ①②④ 浆 体液 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免疫,考查对内环境组成、特异性免疫的功能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是否具有盲端区分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图l中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 (2抗体是由浆细胞细胞分泌产生的,存在于图l的①中血浆中的抗原主要通过体液免疫被消灭,侵入到组织细胞的抗原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消灭。 32.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至⑤五个过程,其中TRH及TSH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_________,图中过程_______的活动较其它过程更早增强,过程_________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2)过程④和⑤表示______(促进或抑制)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叫___________。 (3)激素种类多、______________,即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_____________到达___________,使其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此说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答案】 下丘脑 ① ③ 抑制 反馈调节 量极微(或微量高效) 体液(或体液运输) 靶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考查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的理解。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寒冷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下丘脑时,图中过程①的活动较其它过程更早增强,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作用于甲状腺。过程③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组织细胞,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2)甲状腺激素含量较多时,通过过程④和⑤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这种调节作用叫反馈调节。 (3)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但具有明显的生理效应;随体液(或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使其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3.如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到的结果。据图回答问题: (1)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__________。 (2)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当生长素浓度为D点时,对于根和茎来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__________。 【答案】 10-8mol/L 抑制生长 促进生长 两重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考查对生长素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明确两重性的含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1)据图可知,对于芽来说,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时生长最快,即最适浓度大约是10-8mol/L。 (2)当生长素浓度为D点时,对于根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对于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3)图中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