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二轮复习推到写作的柏林墙学案
据题发挥——写作的总则 写作,概括起来,就是两个词:细节、感悟。这是需求,也是成果。究其途径依旧是“检索、加工”,只是这“检索、加工”的对象除了书本文章,还有生活这本大书。“检索”得“细节”,“加工”出“感悟”。 高考写作的基本原则,四个字:据题发挥。 四个字中,“据题”是写作的前提,“发挥”是写作的目的。好比跳远,“据题”就是要踏到踏板上,不然就违例。但这只是写作的前提,踏在踏板上不动,也毫无意义;要“发挥”,腾跃起来,“发挥”才是写作的目的。 写作题目是面向生活的窗口,是思维腾跃的踏板,它提供写作思维的原点。给标题和给话题的题目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的题目则给出一种场景或格言,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符合题意,越不容易呈现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呈现新意,越不容易符合题意。 作文备考就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用“文题思维观”突破“文题常识观”;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用“完整创造论”更新“空头创造论”。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高度符合题意,又特别具有新意的优秀作文。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想。思想是内核,文字是外形。作文写得好不好,关键是想得好不好。思想在头脑里,别人看不见,现在参加考试,要交由阅卷人评定分数,这就需要外化思想,诉诸文字。高考写作有三项基本特征,决定着备考的总体方向。 一、写作是读写综合的题目。二者中,“写”为主,但也离不开“读”:读写作题目,读题目给的材料。“读”是“写”的辅助,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审题,用意在于获得启发,而不是受到限制。现在很多讲写作的书籍,把题目说得神乎其神,好像稍不注意就会跑题。如果写作是这样一种题目的话,那就变成了以“读”为主的题目了。阅读能力和水平,由阅读类的题目考查;写作能力和水平,才是写作题目考查的重点。总不能写作题目全凭阅读能力“垂帘听政”吧。其实,一道高考写作题目,真正审题意义上的跑题,挺难的。什么叫跑题?跑题不是审题单方面的责任,也不能单纯由审题来解决。跑题,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未能很好地演绎写作题目,题目和内容之间断裂所致。问题如果没有出现在审题上,会不会出现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呢?如果作文写的不是熟悉的生活,不是真情实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演绎写作题目,势必造成题目和内容之间的断裂。这有点儿像交朋友:总审对方,把对方审个底儿掉,怎么不返回来审审自己呢?自己够不够深刻、丰富、美好,配不配和人家交这个朋友? 综上,我认为,作文跑题的主要原因在选材,不在审题。只有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是作文不跑题的根本保障。 二、写作题目分值最高,一般为60分,考场用时最长,社会影响面也最大。高考刚结束,众多媒体上,专家学者纷纷评说写作题目。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高考写作一定要突破55分。要说获得满分,是有一定偶然性;但是突破55分,是不难实现的。很多考生,备考一篇篇练习;考场分数,还在40分的分数线上徘徊。如果作文只求40分,那根本不用练习。作文,用母语写作,考生从一出生就听汉语,说汉语,用汉语思维,用汉语表达,历经十七八年,考场写一篇800字的作文,再不得40分,是不是该考虑改换国籍了?如何突破55分?一要遵循写作规律,二要保证时间,排除干扰。 写作规律是什么?任何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需要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家如果写不熟悉的事物,同样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变不熟悉为熟悉。好作品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但真情实感可不一定是好作品,好话还须说好。 一篇800字的考场作文要保证60分钟以上的写作时间。在试卷上工整书写800字,大约需要20到25分钟,动笔之前要构思,写作中间还需要沉吟、斟酌、推敲,这都需要时间。如何保证充裕的写作时间?这就需要阅读类题目做得“精明”,做得快速、正确。 排除干扰也很重要。很多热衷于在媒体上评说写作题目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很有造诣,很有成就,值得尊重,但他们没有研究过高考写作,既无实践,也无认识,妄加评说,无异于盲人摸象。写作题目有清楚的要求,这是考生和阅卷人都必须遵从的标准,这里不接纳任何潜规则。 综上,我认为,保证了时间,排除了干扰,只要遵循写作规律,写好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获取高分,便是水到渠成。 三、写作题目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标准”。它所容许的主观性最强,对于考生如此,对于阅卷人也如此。这一基本特征使我有了如下认识。 高考试题的各类题目,考生和阅卷人都没有多大的自主天地,因为都有命题给出的“参考答案”约束。好比考生和阅卷人都得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唯有在写作题目上,考生和阅卷人是“自由恋爱”。考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的“美好”,感动阅卷人那颗心,让其怦然心动。这是唯一的硬道理,什么评分标准、评分细则,相对而言都是软性的。那么,怎么才能感动阅卷老师?必须写出新意,陈词滥调谁也不爱看。新意从哪里来?别忘了,新意的基石正是“守旧”。 我们要完整地理解《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没有限制阅卷的主观性和自主性,而是顺应评阅作文的客观规律,允许、激励主观性和自主性。 全国卷《考试大纲》设定写作评分的“发展等级”标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是对写作者综合素质的全面衡量。我们评价一个人,往往看他的“才、学、识”。深刻,就是“识”,有见识就深刻;丰富,就是“学”,有学问就丰富;有文采,就是“才”,有才华就有文采;有创新,这是写作的应有追求。四个方面不是面面俱到,只要一个方面非常突出,“发展等级”就是满分。这个标准是符合阅读心理和阅读良知的。我们读到一篇作品,如果它在“才、学、识、新”某一方面很突出,我们也会怦然心动、爱不释手的。其他地方性的标准也大同小异,例如北京《考试说明》也规定:“鼓励写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鼓励的办法只有一个:多给分,给高分。 一篇作文,要想获得阅卷人的青睐,总得给人家一点儿东西——一点儿知识、一点儿思想、一点儿启发、一点儿愉悦、一点儿美感……总之,必须超越阅卷老师。一位学生,能超越老师吗?全面超越,固然很难;但在某一领域超越,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做到的。必须做到—— 这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四个字。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不是一句励志的话,而是一句揭示事物规律的话。对此,韩愈的诠释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总体而言,老师应该比学生高明,但在某一“专攻”领域,“闻道”的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老师。这“专攻”领域,就是我们熟悉的、有细节、有感悟的生活。 综上,我认为,顺应阅读心理和阅读良知,感动阅卷人的途径仍然是:写好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以我为主——思维的突破 看到了上面的标题,高考写作备考的总体方向就很明确了,那就是自主——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作文我做主。遇上一道没有参考答案束缚的题目,我们完全应该欢欣鼓舞,锐意进取,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动阅卷老师那颗心。“自主”,就是写“自己”。这里的“自己”并不是一天从早到晚24小时的流水账,而是“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的传统规律告诉我们,作文必须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需要鲜活的绿色,而这“鲜活的绿色”,只成长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盆土”中。 作文备考的主要方向是认识、感悟熟悉的生活,我将此比喻为“一枝一叶一盆土”。这需要改变应试教育形成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坚决回归写作传统,把写作题目放到熟悉的生活中表现。 “细节”和“感悟”,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其中,尤以“感悟”更为重要。写作水平是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在这个基础上,写作需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对题目的认识与信心;②自我充分有效的准备;③构建联想、想象的纽带。 如前所讲,这“细节、感悟”也来自于阅读的“检索、加工”。只是,这里“检索、加工”的对象,除书籍之外,还有生活——检索得“细节”,加工出“感悟”。 首先,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高考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所谓“必由之路”,既表明走这条路必然成功,又表明只有这条路才能成功。 老舍先生说过:“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这里说的“最好的作品”比高考满分作文棒多了。满分作文远远够不上“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品” 应该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人类思想的瑰宝。老舍认为“最好的作品”来自于“最亲切”,“最亲切”来自于“最熟悉”,无论多么平凡,都是产生人类精华瑰宝的沃土。 老舍在散文《想北平》中这样说:“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我常梦想,我们的同学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个写作题目,能不能有一种安适的心态?老舍心中为什么能够完全安适?因为他是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面对着熟悉的事物——积水潭、城墙、小蝌蚪、嫩蜻蜓,都是他从小喜闻乐见的最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如果把老舍置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的心也不能安适。老舍先生就是死在1966年那个动乱的夏天,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他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更不用说安适地写作了。我常想,我们的考生面对一个高考写作题目,如果焦虑、忐忑、迷茫、不安,那还怎么能从容地写作呢?所以,在考场上,考生在陌生的环境里,不能是孤零零一个人面对目光森严的监考老师,需要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哥们儿闺蜜、家里的汪汪喵喵、毛绒狗熊……陪伴着,拥簇着。这当然是个形象的说法。我要说的是,考生要做到胸有成竹,让熟悉的生活、真情实感充实自己的内心。 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写熟悉的生活可能吗?写作题目千变万化,而我熟悉的生活只有一方园地。我要明确地说: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作为高考写作题目,必然具有开阔性、普适性和贯通性。表面是出题了(试卷不可能印上一句“今年作文不出题,大家随便写”),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实质是没有命题,或者说,历年高考作文其实是完全相同的一道题目——生活。 当然,写熟悉的生活要求思维的突破。 我们说写熟悉的生活是完全可能的,并不意味着考生熟悉的生活可以和写作题目完全等同。限制同学写熟悉生活的并不是写作题目,而是考生头脑中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因为有了思维定式,祥林嫂就要一头撞到香案犄角,她就一定要拼死拼活去捐那条赎罪的门槛;因为有了思维定式,阿Q就会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他在临刑时就会喊一嗓子“再过20年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听起来无限悲凉,真是蒙昧——思维定式说到根本就是一种蒙昧。 突破了思维定式,便是一片崭新天地。夏瑜突破了思维定式,他就喊出了“这大清国是我们大家的”。夏瑜的原型是秋瑾烈士。秋瑾和祥林嫂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妇女,她们的人生轨迹大相径庭。那是因为,她们的思想境界不同。突破了思维定式,刘巧儿就唱出了“这一回我要自己找婆家”。她也没有走祥林嫂的路。突破了思维定式,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想……突破了思维定式,便是人类的一次飞跃。 我们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人成为人,最早的运动方式是走和跑,又慢又累。人们不会满足于这样一种运动方式,就会有各种构想、各种突破。骑到牲畜身上,变成了四条腿;造一辆车,就是了不起的突破;如果在一千年前,要想飞,那无异于做梦、神话。未实现时,是梦想;实现了,就是人类交通方式的伟大飞跃。人没有翅膀,但是人研制的飞机、飞船的飞行能力超过了有强健翅膀的鸟类。那是因为人类有思想,会思维。 各类写作题目,从来允许多项思维。但是,同学们头脑中的某种思维定式,往往封闭着写作的另一扇门。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任何写作题目都不足以限制思想解放的头脑。写作的思维定式,主要存在于选材和立意两个方面。突破了选材的思维定式,才可以保证写好熟悉的生活;突破了立意的思维定式,才可以保证敢于并善于表达真情实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