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学案(全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学案(全国)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 学案(全国)‎ ‎——词类活用 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迅速准确解答题目。本学案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词类活用 6大类型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2.名词+补语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如:‎ 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分析:“军”为名词,与“(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故“军”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3.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分析:“数”为副词,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 ‎4.所+名词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分析:“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故句中“志”为名词,需要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标记。‎ ‎5.名词+代词 代词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分析:“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译为:给……命名。‎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1.(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译文: ‎ ‎ ‎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译文: ‎ ‎ ‎ 解析:(1)句中的前一个“衣”“冠”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戴着”。(2)注意“贵”“恶”“厚”“患”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2)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丧,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分析:“善”为形容词,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译为:与……交好。‎ ‎2.所+形容词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分析:“欣”为形容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故“欣”为动词,译为:喜爱。‎ ‎3.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分析:“足”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明”,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明”为动词,译为:照明。‎ ‎4.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 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如:‎ 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分析:“既”为副词作状语修饰了形容词“白”,且“白”表示了某种动态,故“白”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庄子·盗跖》)‎ ‎2.(1)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 译文: ‎ ‎(2)子之道岂足贵邪?‎ 译文: ‎ ‎(3)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译文: ‎ 解析:(1)句中的“穷”,(2)句中的“贵”,(3)句中的“高”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参考答案:(1)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穷途末路,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 ‎(2)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 ‎(3)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 参考译文:‎ 然而一再被赶出鲁国,在卫国被铲平足迹,在齐国穷途末路,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天下没有容身之处。你的道哪里有什么可贵的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全备德行,而战于涿鹿郊野,流血百里。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偏瘫,汤流放他的君主,武王讨伐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这六个人,都是世上所推崇的。‎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分析:“至”为动词,与“少”构成主谓关系,故“至”为名词,作主语,译为:到达的人。‎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或宾语。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分析:“贤”为形容词,与“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贤”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①。我之大贤与②,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论语·子张》)‎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注] ①矜(jīn):怜悯,怜恤,同情。②与:同“欤”,语气词。‎ ‎3.(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译文: ‎ ‎ ‎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译文: ‎ 解析:(1)句中的“贤”“善”,(2)句中的“美”“恶”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参考答案:(1)君子能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 ‎(2)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参考译文:‎ ‎(1)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询问交友之道。子张反问:“子夏是怎样说的?”(子夏的门人)回答:“子夏说:‘可交的就与他交,不可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这和我听说的不同:君子能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很贤明的,对于别人为何不能容纳呢?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如何(谈得上)拒绝别人呢?”‎ ‎(2)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