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解析版)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临川二中实验学校2020届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选择题: 1.表示四种化合物的元素所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①是DNA,那么P存在于含氮碱基中 B. 若②是油脂,那么O的含量较糖类少 C. 若③是糖元,那么彻底水解后会产生CO2和H2O D. 若④是免疫球蛋白,老年人食用后可增强免疫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化合物总结: 化合物 分 类 元素组成 主要生理功能 水 ①组成细胞结构;②维持细胞形态;③运输物质;④提供反应场所;⑤参与化学反应;⑥维持生物大分子功能;⑦调节渗透压 无机盐 ①构成化合物(Fe、Mg);②组成细胞(如骨细胞);③参与化学反应;④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渗透压) 糖类 单糖;二糖;多糖 C、H、O ①供能(淀粉、糖原、葡萄糖等);②组成核酸(核糖、脱氧核糖);③细胞识别(糖蛋白);④组成细胞壁(纤维素) 脂质 脂肪;磷脂(类脂);固醇 C、H、O;磷脂多了N和P ①供能(贮备能源);②组成生物膜;③调节生殖和代谢(性激素、维生素D);④保护和保温 蛋白质 C、H、O、N、S(Fe、Cu、P、) 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②调节代谢(激素);③催化化学反应(酶);④运输、免疫、识别等 核酸 DNA;RNA C、H、O、N、P 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②控制生物性状;③催化化学反应(RNA类酶) 【详解】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组成,所以P主要存在于磷酸基团中,A错误; B、若②是油脂,较糖类C、H比例高,O的含量低,B正确; C、若③是糖元,那么彻底水解形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C错误; D、免疫球蛋白质食用后,会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分解,不能增强免疫力,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易错点区分C项中物质的水解和氧化分解,掌握脂质的特点。 2.生物学教材中多次出现丝状物,例如胞间连丝、细胞骨架、纺锤丝、星射线等。下列关于它们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有 A. 植物多倍体的形成与纺锤丝有关 B. 哺乳类动物成熟红细胞也有细胞骨架 C. 胞间连丝就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糖蛋白 D. 细胞骨架与能量的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植物多倍体的形成与纺锤丝有关,如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哺乳类动物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但是也有细胞骨架,B正确; C、植物细胞壁中小的开口,相邻细胞的细胞膜伸入孔中,彼此相连,两个细胞的滑面形内质网也彼此相连,构成胞间连丝,C错误; D、细胞骨架与能量的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3.细胞分泌物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以下依据高尔基体囊泡内容物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若为抗体,则在抗原再次侵入时该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B. 若为消化酶,则内容物被排出细胞后进入血液最终到达消化道 C. 若为神经递质,则神经递质作用的细胞就会产生兴奋 D. 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一般有抗体、消化酶和一些激素,其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都是在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参与合成。 【详解】A. 若为抗体,则该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能增殖,A错误; B. 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但消化酶是在细胞内合成,通过导管排到消化道中的,B错误; C. 若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 D. 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表面有神经递质、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正确。 4.图1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m)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在作以下改变时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pH=a时,e点不变,d点右移 B. pH=c时,e点为0 C.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 D. H2O2量增加时,e点上移,d点右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图1是在最适pH下绘制的曲线,因此降低PH时,酶活性降低,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长,但酶不改变平衡位点,故A正确;由于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分解成水和氧气,因此当没有酶时,也有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生氧气,故B错误;降低温度,酶活性降低,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长,不改变平衡位点,故C正确;若增加过氧化氢的含量,则反应速率加快,产物增多,故D正确。 【考点定位】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名师点睛】分析酶促反应曲线的要点 (1)首先要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相同的曲线在不同的坐标系中表示的含义不同。其次明确曲线中的几个关键点,如:起点、与纵横轴的交点、拐点、最低点、最高点等。 (2)在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时,一般情况下,生成物的量未达到饱和时,影响因素是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在达到饱和后,限制因素是除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此外,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5.人体运动强度与氧气消耗量和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运动状态下,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 B. 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储存在ATP中 C. 运动强度为c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 D. 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肌细胞积累大量乳酸使肌肉有酸痛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反应式,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运动状态下,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等于消耗的O2量,而无氧呼吸既不消化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A正确;无氧呼吸过程时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过程,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其余的转移到ATP中,B错误;有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需要6分子O2,无氧呼吸吸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乳酸,运动强度为c时,O2的消耗量=乳酸生成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C正确;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会因为乳酸增加而使肌肉酸胀乏力,D正确。故选B。 6.以下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及解释正确的是 A. 用较高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洋葱外表皮细胞,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说明是死细胞 B. 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装有某植物的透明密闭小室内气压没有变化,说明植物已死亡 C. 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黑藻的叶绿体在细胞质中运动,并随着照射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受光面,说明是活细胞 D. 因为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用甲基绿吡罗红未能将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染成红色,说明是活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活细胞是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条件,而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有多种。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用较高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洋葱外表皮细胞,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自动复原,原因是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会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使得原生质层两侧浓度差减小。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也可能是已经质壁分离复原了,A错误; B、适宜光照等条件下,装有某植物的透明密闭小室内气压没有变化,可能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气体体积未发生变化,B错误; C、在高倍镜下观察,通过观察叶绿体的运动方向来判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若发现细胞质流动,则表明细胞是活的,反之则细胞已经死亡,C正确; D、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DNA、RNA染色,染色前需要用盐酸解离染色体,会杀死细胞,否则无法染色,D错误; 故选C。 7.下列实例中不涉及细胞凋亡的是 A. 花瓣或树叶的自然脱落、凋零 B.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C. 人体内红细胞的正常死亡 D. 被乙肝病毒破坏的肝细胞的死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花瓣或树叶的自然脱落、凋零,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 B、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人体内红细胞的正常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被乙肝病毒破坏的肝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 故选D。 8.下表是某科研小组研究光合作用强度时所得到的部分结果,请判断,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改变的条件 M N 测定的光合作用强度 P K A. 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 B. 若改变的条件为pH,且M>N,则P>K C. 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M>N,则P>K D. 若改变的条件为光照强度,且P>K,则M>N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不断增强,最终达到光饱和;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最终达到饱和。 【详解】A、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随温度增大,酶的活性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故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或M<N,A错误; B、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所以若改变条件为pH,且M>N,则pH不一定P>K,B错误; C、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当M>N处于CO2浓度饱和点之后时,则光合作用强度不变即P=K,当M>N处于CO2浓度饱和点之前时,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增大而增强,即P>K,C错误; D、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光合作用越强,所需要的光照越强,所以如果P>K,则M>N,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需要考生熟记温度、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光合作用,而光照强度和CO2浓度通过影响光反应或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 9.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的详细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B. 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 用3H标记亮氨酸注射到豚鼠的胰岛B细胞弄清楚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D. 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如:原来的是水和二氧化碳,标记后就是(H218O)和(C18O2)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同位素不影响化学反应,只是便于与正常的物质进行区分,更容易进行观察。 【详解】A、“用15N标记核苷酸”这里的核苷酸指代不明确,是脱氧核苷酸还是核糖核苷酸,如果是后者(核糖核苷酸)则无法去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进行研究;假设15N标记的是脱氧核苷酸,被标记的染色体只能对数目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而对染色体形态没有办法进行变化规律的研究,A错误;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B错误; C、用3H标记亮氨酸注射到豚鼠的胰岛B细胞弄清楚了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经过核糖体合成,在运输到内质网加工,通过囊泡至高尔基体再次加工,最后通过囊泡发送至细胞膜和细胞外,但具体的合成过程是翻译,这个过程没有弄清楚,C错误; D、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同位素标记法的相关内容,结合教材降解了解具体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0.关于下列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⑥ B. ③⑥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C. 图1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 D. 图2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1/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没有⑥,A错误。 B、③⑥过程表示受精作用,B错误。 C、图1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2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图2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1/3而不是1/16,D错误。 故选C。 1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 F1,F1 自交得 F2,F2 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 9:7,9:6:1 和15:1,那么 F1 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 3:1,3:1 和 1:4 B. 1:3,4:1 和 1:3 C. 1:2:1,4:1 和 3:1 D. 1:3,1:2:1 和 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详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 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1:3; 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1:2:1; 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 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3:1。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 12. 基因型为MM的绵羊有角,基因型为mm的绵羊无角,基因型为Mm的绵羊母羊无角公羊有角,现有一只有角母羊生了一只无角小羊,这只小羊的性别和基因型分别是 A. 雄性、mm B. 雌性、Mm C. 雄性、Mm D. 雌性、mm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现有一只有角(MM)母羊生了一只无角小羊,说明其所生小羊一定是M_,而且此M_的小羊无角,一定不是公羊(公羊M_表现为有角),所以其基因型也不可能是MM,如果是MM,则表现为有角,由于Mm的母羊是无角的,因此此小羊是Mm的雌性个体。 故选B 13.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 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 D.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已经完成,A、a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已经分离,而着丝点并没有分裂;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即减数分裂间期,有基因发生了突变,由B变为b,造成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基因型为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应该是次级精母细胞。 【详解】A、根据分析,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该细胞的核DNA数与体细胞核中DNA数目相同,B错误; C、A和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C错误; D、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即减数分裂间期,有基因发生了突变,由B变为b,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变异的发生,熟悉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异常分离情况产生的原因。 14.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棉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棉花植株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则F1的棉纤维长度范围是() A. 6~14厘米 B. 6~16厘米 C. 8~14厘米 D. 8~16厘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棉花纤维长度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C/c对长度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棉花纤维长度为6厘米,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纤维长度2厘米,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问F1的棉花纤维长度范围,求出子一代显性基因的个数范围即可。 【详解】甲(AABbcc)与乙(aaBbCc)杂交,子代有六种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显性基因个数分别为4、3、3、2、2、1,棉花纤维长度分别为,6+4×2=14厘米、6+3×2=12厘米、6+2×2=10厘米、6+1×2=8厘米,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基因的累加效应的现象,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体细胞中含有显性基因的个数判断棉花纤维长度。 15.如图为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和乙病(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遗传系谱图,已知Ⅲ1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Ⅱ8。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Ⅱ5的基因型为aaXDXd D. Ⅲ10为纯合体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Ⅱ-3和Ⅱ-4都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和Ⅰ-2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Ⅲ-1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Ⅱ-8,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 C、Ⅱ-5不含甲病,但其母亲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因此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XDXD或aaXDXd,C错误; D、就甲病而言,Ⅲ-10为纯合体的概率是1/3,就乙病而言,Ⅲ-10为纯合体的概率是3/4,因此该个体为纯合体的概率为1/3×3/4=1/4,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要求考生能根据系谱图及题中信息准确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16.下列有关科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与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生长R型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 B 用含35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 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 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DNA水解酶能够水解DNA分子,从而使其失去遗传效应,A正确; B.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35S标记的是蛋白质,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也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只能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B错误; C.因为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所以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C正确; D.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形成子代8个,由于半保留复制,含15N的DNA分子是2个,占DNA总数的1/4,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17.某种群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进行繁殖,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该种群繁殖一代,若子一代中BB:Bb:bb=25:10:1,则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最可能为 A. 4:2:1 B. 4:3:1 C. 4:1:3 D. 4: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子一代中BB:Bb:bb=25:10:1,且该种群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进行繁殖的,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说明亲本有繁殖能力的个体(BB、Bb)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中,b的基因频率的平方=1/36,即b的基因频率=1/6,则B的基因频率=5/6。 【详解】A、若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为4:2:1,则去掉bb后,亲本产生b的基因频率=1/2×2/6=1/6,符合题意,A正确; B、若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为4:3:1,则去掉bb后,亲本产生b的基因频率=1/2×3/7=3/14,不符合题意,B错误; C、若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为4:1:3,则去掉bb后,亲本产生b的基因频率=1/2×1/5=1/10,不符合题意,C错误; D、若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为4:1:2,则去掉bb后,亲本产生b的基因频率=1/2×1/5=1/10,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18.在阿拉伯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用纯合子红色牵牛花和纯合子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F1自交后,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如果取F2中的粉红色的牵牛花和红色的牵牛花均匀混合种植,进行自由传粉,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应该为 A. 红色∶粉红色∶白色=4∶4∶1 B. 红色∶粉红色∶白色=3∶3∶1 C. 红色∶粉红色∶白色=1∶2∶1 D. 红色∶粉红色∶白色=1∶4∶1 【答案】A 【解析】 【分析】 1、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称之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又叫做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表现为双亲的中间性状。 3、根据题干的信息:F2 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说明红色对白色不完全显性。假设红色是AA,白色是aa,F1是Aa,F2就是AA:Aa:aa=1:2:1。 【详解】按遗传平衡定律:假设红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粉红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白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F2中红色牵牛花和粉红色牵牛花的比例(AA:Aa)为2:1,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3,A的基因频率为2/3,子代中AA占2/3×2/3=4/9,Aa占2×1/3×2/3=4/9,aa占/3×1/3=1/9,则红色(AA):粉红色(Aa):白色(aa)=4:4:1。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完全显现、不完全显现的区别,理清各种花色的基因型,计算出基因频率,在利用平衡定律进行解答。 19. 对于人类的某种遗传病,在被调查的若干家庭中发病情况如下表。据此进行推断,最符合遗传基本规律的一项是(注:每类家庭人数150~200人,表中“+”为发现该病症表现者,“-”为正常表现者)( ) 类别 Ⅰ Ⅱ Ⅲ Ⅳ 父亲 + - + - 母亲 - + + - 儿子 + - + + + - 女儿 + - - + - A. 第Ⅰ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第Ⅱ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第Ⅲ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D. 第Ⅳ类调查结果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Ⅰ类调查结果不能确定此病的遗传方式,可能属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第Ⅱ类调查结果不能确定此病的遗传方式,可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第Ⅲ类调查结果不能确定此病的遗传方式,可能属于隐性遗传病,也可能属于显性遗传病,C错误;第Ⅳ 类调查,父母均正常,但却有一个患此病的儿子,说明此病一定属于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故选D。 20.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代中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的比例,雄性为3:1:3:1,雌性为5:2:0:0,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圆眼、长翅为显性性状 B. 决定眼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子代圆眼残翅雌果蝇中杂合子占2/3 D. 雌性子代中可能存在与性别有关的致死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A正确; B、子代中圆眼与棒眼的表现型比例雌雄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X染色体遗传,B正确; C、亲本为圆眼长翅雄果蝇和圆眼长翅雌果蝇,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判定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BbXAXa和 BbXAY,因此F代中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2bbXAXA和 1/2bbXAXa,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 1/2,C错误; D、根据亲代基因型可知,F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 例应为(1BBXaXa + 1BBXAXa+ 2BbXAXA+2BbXAXa) :(1bbXAXA+1bbXAXa)=6∶2,而实际比例是 5∶2,因此可 判定基因型为 BBXAXA 或 BBXAXa 的个体死亡,D正确。 故选C。 21.二倍体玉米(2n = 20)经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单倍体幼苗, 经秋水仙素处理。下图是该过程中不同时段细胞核DNA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过程中细胞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f ~ 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C. 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细胞中着丝点不分裂 D. e〜f段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花药先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b、ef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gh段表示末期。 【详解】A、a~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 B、f~g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用秋水仙素处理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是不影响着丝点分裂,C错误; D、e〜f段表示二倍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可能含有2个或4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A。 22.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四倍体青蒿培育过程中,可利用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B. 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过程中,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 高产青霉菌培育过程中,适当提高X射线剂量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D. 在单倍体与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低温或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基因工程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3)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4)单倍体育种程序包括:①用常规方法获得杂种F1。②将 F1 的花药放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花粉细胞经多次分裂形成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幼苗。③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染色体加倍后成为可育的纯合植株。多倍体的育种目前效果较好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等,使它们的染色体加倍。 【详解】A、四倍体青蒿培育过程中,可利用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采用了基因工程育种,在此过程中,运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高产青霉菌的培育,采用了诱变育种的方法,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适当提高X射线剂量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C正确; D、单倍体的植株高度不育,在单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在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等,D错误。 故选D。 23.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某DNA分子中腺嘌呤(A)占碱基总数的30%,其中的鸟嘌呤(G)全部被7-乙基化,该DNA分子正常复制产生的两个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碱基总数的42%,另一个DNA分子中鸟嘌呤(G)所占比例为( ) A. 12% B. 20% C. 30% D. 42%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 2、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过程。 【详解】由题意可知,A=T=30%,G=C=20%,该DNA分子正常复制后,子代DNA中的G由该DNA的C含量决定,因此另一个DNA分子中鸟嘌呤(G)占20%。 故选B 【点睛】本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换个思路,另一各DNA分子上的G有两条链,母链不受到影响,而新合成的子链中的G由C决定,而C没有受到影响,所以另一个DNA分子中的G与母链相同。 24.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过程中因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基因可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多肽链中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代 C. 种群中近亲交配几率升高,会导致纯合的基因型比例提高 D. 种群之间的互有迁入迁出使种群间遗传差异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可产生新基因型;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是指种群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等的差异。种群间互有迁入和迁出,使种群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减小。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不能产生的新基因,A错误;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突变,合成异常血红蛋白,B错误; C、种群中近亲交配几率升高,会导致纯合的基因型比例提高,C正确; D、种群之间的互有迁入迁出使种群间遗传差异减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5.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所以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 B、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B错误; C、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人体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有多种类型,可统称为葡萄糖转运体家族(简称G,包括G1、G2、G3、G4等多种转运体)。 (1)G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在______(细胞中的结构或场所)中加工后,分布到细胞膜上。 (2)研究表明,G1分布于大部分成体组织细胞,其中红细胞含量较丰富。G2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胰岛B细胞。由右图可知,两种转运体中,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______,保障红细胞在血糖浓度______时也能以较高速率从细胞外液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餐后水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摄入葡萄糖速率增加很多,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在脂肪细胞等细胞中表达。推测可知G3与葡萄糖的亲和力_________(大于/小于)G4。 (4)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以_________方式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使正常情况下的尿液不含葡萄糖。 【答案】 (1).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 较高 (3). 低 (4). 合成(肝)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 (5). 大于 (6). 高于 (7). 主动运输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肝细胞和红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比对照组自由扩散高,说明与蛋白质载体G1、G2有关;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G是葡萄糖转运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合成的,然后需要先后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运输到细胞膜。 (2)据图分析,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更快,说明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较高,保障红细胞在血糖浓度低时也能以较高速率从细胞外液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摄入葡萄糖的速率增加很多,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主要用于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或者转化为非糖类物质。 (3)根据题意分析,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在脂肪细胞等细胞中表达,而脑内神经元消耗能量更多,据此推测G3与葡萄糖的亲和力大于G4。 (4)根据题意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说明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即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中;而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是逆浓度进行的,为主动运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能够利用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分析图示三条曲线,分析红细胞和肝细胞吸收葡萄糖速率存在差异的原因。 27.兴趣小组乙先将同一生长状况的某品种植株均分为两组,分别培养在完全培养液、只缺镁的“完全培养液”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两周后,再将两种条件下的植株分别移入两个密闭玻璃容器内,置于室外(晴天)相同的条件下,测定密闭容器中一天(O到C1或C2为24小时)的CO2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_________组是在缺镁条件下培养的植株,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对于这两组植株来说,B1、B2两个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天内,B1对应的时刻____________(填“等于”“早于”或“晚于”)B2对应的时刻。 (3)第II组植物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II (2). 光照较强的时间段内(A1-B1,A2-B2),II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小于I组的光合作用速率(II组A2-B2段斜率明显 小于I组A1-B1段斜率) (3). 光补偿点 (4). 晚于 (5). 否 (6). C2时CO2的相对含量比0点的高,说明植物净消耗有机物释放CO2(说明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大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故没有积累有机物 【解析】 【分析】 Ⅰ、Ⅱ两组的转折点A1、B1、A2、B2均表示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即为光补偿点。 【详解】(1)缺镁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相对低于完全培养液中的植物,由图可知,光照较强的时间段内,Ⅱ组的光合速率明显小于I组的光合速率,故判断Ⅱ组是缺镁条件下的。 (2)曲线图中B1、B2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对应的光照强度表示光补偿点。随时间推移光照强度逐渐减弱,I组含有较多的叶绿素,对光的吸收转化能力远大于Ⅱ组,故B1对应的时刻晚于B2对应的时刻。 (3)经过一昼夜,I组装置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起始浓度低,说明一昼夜存在有机物积累,含量增加;Ⅱ组装置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起始点,说明一昼夜植株的细胞呼吸大于光合作用,存在有机物的消耗,有机物含量变化是减少,没有有机物的积累。 【点睛】本题分析图形,对比CO2浓度起始变化、速率变化、转折点的变化代表的含义,是解题的突破口。 28.如图为动物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①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酶通过________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① 过程得到的RNA先要在细胞核中进行加工后才用于翻译,翻译时一条mRNA会与多个核糖体结合,最后得到的多肽链上氨基酸序列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本图推知:该细胞中核糖体分布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_____等。 (3)图中所示生理过程的完成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中的RNA含量显著减少,由此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最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4)某遗传病由核基因和线粒体上的基因共同控制,一对患病夫妇生下一个正常的儿子,由此推知夫妇患病分别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异常。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核孔 (3). 相同 (4). 线粒体(或内质网) (5). ①②③④ (6). ① (7). 线粒体、细胞核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其中①和③都表示转录过程,需要模板(DNA的一条链)、核糖核苷酸、酶和能量;②和④都表示翻译过程,需要模板(mRNA)、氨基酸、酶、能量和tRNA,①和⑥表示DNA复制。 【详解】(1)①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酶在细胞质中合成,通过核孔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翻译时一条mRNA会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由于翻译的模板是一样的,所以最后得到的多肽链上氨基酸序列不相同。 (2)由图可知: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3)转录和翻译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①②③④全部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细胞质中的RNA的合成是核基因通过转录形成,所以细胞质中的RNA减少,应该是细胞核DNA的转录受到抑制,即①过程受到影响。 (4)线粒体基因的遗传病的传递特点是母亲得病,子代全部得病,一对患病夫妇生下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父亲只能是细胞质基因异常,母亲是细胞核基因异常。 【点睛】本题结合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首先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和所需的条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中名称,理解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特点。 29.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直刚毛对卷刚毛为显性,分别由等位基因 A、a 和 B、b控制,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有 4 种纯合品系:①红眼直刚毛、②红眼卷刚毛、③白眼直刚毛、④白眼卷刚毛。回答下列相关问题(不考虑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⑴以品系②③的______________(填表现型)果蝇为亲本进行杂 交,观察子代性状,若子代中雄性个体出现白眼性状,则说明基因 A、a 位于 X 染色体 上。 ⑵以品系①为父本、品系④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后代中雄性个体的表现型,若均表现为红眼卷刚毛,则说明 _____________;若均表现为 ___________,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⑶研究发现,果蝇雄性个体的 X 染色体片段缺失会导致胚胎致死,但果蝇只要含有一条正常的 X 染色体,就能存活和繁殖。若基因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雄果蝇与一只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请设计杂交实验来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还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实验方案:让该白眼雌果蝇与多只染色体正常的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性别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 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若_______________,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 由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答案】 (1). 红眼(卷刚毛)雄蝇和白眼(直刚毛)雌蝇 (2). 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 (3). 红眼直刚毛 (4). 雌果蝇:雄果蝇=1:1 (5). 雌果蝇:雄果蝇=2:1 【解析】 【分析】 基因位置的判断方法: 1、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的实验设计 (1)已知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方法:隐性的雌性×显性的雄性) (2)未知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正交和反交 ①判断步骤和结论: 利用正交和反交法判断: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一代在不同性别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分离(即与性别有关),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 【详解】(1)由于雄果蝇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本,所以如果Aa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选择红眼雄性(XAY)和白眼雌性(XaXa)杂交,子代中雄性个体出现白眼性状,则说明基因Aa 位于X染色体 上。 (2)如果B/b基因位于X染色体,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父本①的基因型为AAXBY,母本④的基因型为aaXbXb,二者杂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都表现为红眼卷刚毛。若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父本①的基因型为AABB,母本④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都表现为红眼直刚毛。 (3)如果该果蝇是基因突变产生的则其基因型是XaXa,如果是缺失造成的则是XXa,实验方案:让该白眼的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AY杂交。 如果突变产生的则子代基因型是XAXa:XaY=1:1,如果是突变产生的则子代是XAX,XAXa,XaY,XY(致死),总结答案: 若杂交子代中红眼:白眼=1:1或雌果蝇:雄果蝇=1: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若杂交子代中红眼:白眼=2:1或雌果蝇:雄果蝇=2: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是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点睛】本题以果蝇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染色体变异等知识,在(3)题中要求考生能结合题干信息“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判断子代果蝇中Ⅳ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和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果蝇的比例,再利用逐对分析解题即可。 三、选做题:从30和31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0.长春花植物中含有复杂的生物碱,其中长春花碱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天然植物抗肿瘤药物之一,提取方法如下:长春花干燥粉碎→纤维素酶处理→加入pH为4.0的酸中→恒温水浴→加碱调pH至8.0→四氯化碳萃取。回答下列问题: (1)长春花粉碎后再用纤维素酶处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纤维素酶是一类复合酶,包括C1酶和_________, __________。实验室常用___________法,通过观察菌落是否产生_________鉴别微生物是否产生纤维素酶。 (3)长春花碱微溶于水,易溶于酸中,由此推测,后续提取加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氯化碳的溶沸点为76.8℃,长春花碱的溶沸点为211-216℃,由此推测,四氯化碳萃取后,除去四氯化碳获得纯净的长春花碱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增大纤维素与纤维素酶的接触面积,提髙纤维素的降解率 (2). CX酶 (3). 葡萄糖苷酶 (4). 刚果红染色 (5). 透明圈 (6). 让溶解于酸中的长春花碱析出 (7). 加热至76.8〜211℃中间的某温度,蒸发除去四氯化碳 【解析】 [分析]:1.从植物细胞提取生物成分,首先是破坏细胞使之释放化合物。由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可用研磨、纤维素酶等方法破坏细胞壁。2.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分解能力越强透明圈越大。 [详解]:(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长春花粉碎后再用纤维素酶处理,可以增大纤维素与纤维素酶的接触面积,提髙纤维素的降解率,有利于细胞内有效成分的释放。 (2)纤维素酶是一类复合酶,包括三组成分: 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常用刚果红染色法,通过观察培养基中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据题意可知,长春花碱微溶于水,易溶于酸中,由此推测,后续提取加碱的目的是让溶解于酸中的长春花碱析出。 (4)因为四氯化碳的溶沸点为76.8℃,长春花碱的溶沸点为211-216℃,因此四氯化碳萃取后,可根据两者的沸点不同,加热至76.8〜211℃中间的某温度,蒸发除去四氯化碳获得纯净的长春花碱。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 31.豆科植物细胞壁中含有大量不能被猪消化的甘露聚糖。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转甘露聚糖酶基因(manA)猪,主要流程如下图,图中PSP为猪唾液腺分泌蛋白基因启动子,neo为新霉素抗性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PCR过程中,温度降低到55℃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选择将manA基因插入PSP后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早期胚胎培养时,通常将其置于通入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培养,其中CO2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需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⑥中,通常选择发育到______________阶段的胚胎成功率较高。 (5)与饲养普通猪相比,饲养转基因猪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种引物通过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2). 使manA基因能在唾液腺细胞中旺盛表达并分泌 (3). 维持培养液的pH (4). 清除代谢废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造成危害),补充营养物质 (5). 桑椹胚或囊胚 (6). 转基因猪可分泌甘露聚糖酶,促进消化豆科植物饲料,(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 【解析】 分析:1.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a.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使模板DNA双链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b.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c. 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子链。2.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点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以利于目的基因的表达。 详解:(1)PCR技术中先用高温使DNA中的氢键断裂,形成单链,再将温度降低到55℃,使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2)PSP为猪唾液腺分泌蛋白基因启动子,将目的基因即manA基因插入PSP后,可使manA基因能在唾液腺细胞中旺盛表达,并能随着唾液分泌出来。 (3)早期胚胎培养的气体环境:O2:95%;CO2:5%;其中CO2维持培养液的pH。由于细胞代谢消耗营养物质,并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因此需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补充营养物质。 (4)步骤⑥为胚胎移植,胚胎移植入子宫时,妊娠成功率最高为桑椹胚或囊胚。 (5)转基因猪可分泌甘露聚糖酶,分解豆科植物细胞壁中的甘露聚糖,促进消化豆科植物饲料,(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 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有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解题要点解读题图,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点,分析题图相关过程的原理、技术手段和注意事项,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