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教案:专题十三 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全国版)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资源开发、调配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资源开发背景——资源开发、资源调配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源开发、调配的条件,二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复习过程中应结合诸如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西气东输等具体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治理的过程,总结出该类问题复习的一般思路和答题模板,并灵活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年份 读设问知考向 2017 (全国文综Ⅱ,36(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全国文综Ⅱ,36(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全国文综Ⅱ,36(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全国文综Ⅱ,36(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2016 (全国文综Ⅱ,36(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全国文综Ⅲ,36(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全国文综Ⅲ,37(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核心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结合复习线索,巩固核心知识 3.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2)一般治理措施 4.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具体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方法技巧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2016·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第一步:读图文资料,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是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信息②: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 信息③: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第二步:明设问指向,抓解题关键 (1)设问中“栖息地范围的变化”为关键词。结合图例知,1976年,大熊猫栖息地集中连片分布,面积较大;1987年,面积减少且零星分布;2000年,范围向北向西扩展,分布有所集中。 (2)设问中“人为原因”为关键词。结合材料,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3)设问中“主要途径”为关键词。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穿越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题后反思] 该题以我国大熊猫栖息地的变迁为背景,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及保护,这是教材上所没有涉及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案例为蓝本,明确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条件。 命题点 结合区域荒漠化考查区域地理环境问题(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7·山东临沂上学期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泊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东西岸沙漠化面积扩大。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 (1)分析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原因。 (2)简述青海湖东部沙漠的形成过程。 (3)为抑制湖区西部沙漠化的不断扩展,请提出治沙措施。 答案 (1)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布哈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西北风携带沙尘在此沉降(湖西岸吹离岸风,湖水侵蚀作用较弱);最终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形成半岛。 (2)湖区盛行西北风,将西岸与北岸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受东部日月山阻挡后沉积,在滨湖平原形成沙丘;湖水水位下降后,水下泥沙裸露形成沙地。 (3)布哈河流域封山育林育草,营造防沙固沙林;设置石(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从入湖水量减少及泥沙堆积两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根据湖区盛行风及其搬运作用,及日月山阻挡,大量泥沙在湖泊东部堆积,伴随湖泊水位下降而出露形成沙漠。第(3)题,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采取措施。 核心点二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 1.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可再生资源(土地、水、生物、气候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2.知识线索 开发条件评价→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综合开发措施。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 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生产结构 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 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存在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治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方法技巧 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分析思路 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1)基础好 (2)拉动强 (3)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2017·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 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答案 (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第一步: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文字材料中“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等信息,说明山西焦煤丰富,质量好;1994年前,焦煤主要通过公路和铁路交通运往全国乃至很多国家。 信息②:文字信息中“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化企业”说明小焦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究其原因与小焦化企业技术水平要求低,不注重环保有关。 信息③:文字信息中山西省根据国家政策逐步关停了小焦化企业,使焦化生产向规模化、大型化转变。其结果是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第二步:明设问指向,抓住关键得结论 (1)设问中“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为关键词。结合信息分析,由于该地焦煤资源储量丰富、质量高,加之对环境要求较低,交通较为便利等,使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呈现如此特点。 (2)设问中“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为关键词。焦化企业多、技术水平低,不注意环境保护等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3)设问中“运输过程中存在的”为关键词。结合图示信息,山西焦煤主要采用公路和铁路运输,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一方面和汽车数量有关,另一方面和运输的煤炭有关。 [题后反思] 该题以我国山西省焦煤开发和利用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问题,其思维途径与教材基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掌握,切实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命题点 结合煤炭开发,考查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高岭土、铁矿石、长石、石英等28种,其中煤炭储量约422.9亿吨,坐拥山西煤炭储量的六分之一。下图示意朔州市位置及铁路、河流分布,下表示意“朔州市2007~2011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GDP/亿元 332.2 420.4 561.3 670.15 855.2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8.8 6.6 5.3 6.0 5.3 第二产业 60.7 61.8 52.3 56.6 58.3 第三产业 30.5 31.6 42.4 37.4 36.4 第二产业结构(%) 轻工业 4.24 3.21 5.52 3.16 3.32 重工业 79.93 82.79 83.00 85.07 87.39 建筑业 15.83 14.00 11.48 11.77 9.29 (1)指出朔州市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明朔州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3)分析朔州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 (4)有人提议朔州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建议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地势特点:海拔较高,总体呈西南高,西北和东北低之势。 判断理由: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西部苍头河水系大致从南向西北注入黄河,东部桑干河水系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汇入海河水系,苍头河流域和桑干河流域之间为分水岭。 (2)①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②位于山西省北部,距离东部广阔能源市场较近,能源外运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条件较好;③本地重化工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④桑干河、苍头河等提供较多水资源。 (3)第一产业比重小,并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大,且以重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11年与2007年相比有所上升。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4)观点一:赞同。理由:朔州河流水域面积较大,劳动力丰富;经济发展,水产市场逐步扩大;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就业,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观点二:不赞同。理由:朔州重工业比重大,缺水严重,发展水产业会加剧水资源紧张,并造成水污染;水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养殖投入严重不足。 解析 第(1)题,朔州市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势比较高;图示朔州市两个水系,流向分别为西北和东北,可判断地势大致倾斜方向。第(2)题,能源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主要考虑能源资源量、内外市场大小、连接能源基地和市场之间的交通条件,此外重工业基地也需要较多的水资源等。第(3)题,产业结构指一、二、三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组成关系和变化。第(4)题,水产养殖业是需要水域面积较大、劳动力投入较多的产业。支持观点,多从水域、劳动力优势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论述;反对观点,多从水资源劣势、产业发展困难和环境破坏等方面论述。 核心点三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1.基本概念 干流、支流、流域和分水岭等。 2.知识线索 流域的综合开发→开发条件评价(流域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及经济发展基础)→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综合开发措施和效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方法技巧 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固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少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综上分析,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2016·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下表中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2)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3)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案 (1)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2)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 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3)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第一步: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罗讷河发源地环境特征和水系特征。 信息②:对人类影响: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 信息③:整治措施:进行了多次整治,并成立了“国立罗讷河公司”。 第二步:明设问指向,抓住关键得结论 (1)设问中“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为关键词。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 (2)设问中“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为关键词。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 (3)设问中“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为关键词。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水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题后反思] 河流作为一个特殊区域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应在掌握河流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的前提下,结合典型河流具体分析其开发背景、开发效益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命题点 结合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7·云南省毕业检测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巴基斯坦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流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印度河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河流,位于其中下游的灌溉农业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完整连片的灌区,历史上多次发生大洪水。该国在印度河干支流上修建了众多的水库、控制闸等水利工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下图是“印度河水系示意图”。 (1)分析印度河上游河段的汛期特点及其成因。 (2)说明巴基斯坦在印度河流域大力修建水利工程的原因。 (3)分析该国水利工程对其河口三角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春季,随气温升高,高山积雪融化补给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且有高山冰川融水汇入,水量达一年中最大,形成夏汛。 (2)印度河中下游平原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人口和农业区主要集中在河流沿岸,水利工程可为生产、生活提供水源;调节河流径流量,防洪抗旱;蓄水发电,提供电力资源。 (3)下游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水倒灌,水质变差;入海河流含沙量减少,三角洲面积缩小;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根据印度河上游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该河段的汛期特点及其成因。第(2)题,根据印度河中下游气候与河流等自然特征,及人口、经济等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说明原因。第(3)题,从河流水质、三角洲面积变化、土壤及生物等方面说明水利工程修建的影响。 探究点 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双选)(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双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 1.AC 2.AD 解析 第1题,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的供应量均下降,而再生水供应比例明显提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003年供水总量为35.8×108m3,2013年供水总量为33.3×108m3,供水总量下降;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能缓解该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不可能解决缺水问题,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而更多使用南水北调的供水,会增加该地区的用水成本。 3.(2016·上海地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第(3)题,本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第(4)题,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的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旱季树木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第(5)题,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个国家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方法技巧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区域图相结合,以地理统计图表为载体切入,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其答题思路如下: (2)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特征与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3)多以区域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载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 (4)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2017·云南省曲靖月考)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图是“宁夏沙坡头地区草方格沙障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铁路线 ②削减风力 ③改变气候类型 ④增加旅游景观 ⑤提高沙层含水量 A.②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⑤D.①④⑤ 2.下列不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是( ) A.建材产业 B.沙漠旅游休闲业 C.光伏发电产业 D.沙生中药材产业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沙坡头地处西北内陆,荒漠化严重,降水稀少;包兰铁路在此经过。设置草方格沙障主要是为了削减风力、提高沙层含水量、保护铁路线。第2题,该区域气候干旱,沙源广布、光照充足,适于发展沙漠旅游休闲业、光伏发电产业、沙生中药材产业等,但不适于发展建材产业。 读“长江中游某支流某河段分布图”和“该河段河水水位年变化曲线图”,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等高线的值是70m B.丙处夏季地下水补给河水 C.丙处的人们可以看见河里的行船 D.甲处修建公路平时有利于人们游览,汛期有利于防汛物资的运输 4.下列有关图中河流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为三角洲 B.乙处为冲积扇 C.丙处为堆积平原 D.丁处有沙洲 5.据图分析乙地开发利用的方式合理的是( ) A.可以种植油菜 B.可以种植水稻 C.建设为滨河公园 D.利用荒地植树造林 答案 3.D 4.C 5.A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示等高线和示坡线分布可知,图示等高距为5m,图中A等高线的值是65m;该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为地上河,丙处夏季河水补给地下水;由于受大堤阻隔,丙处的人们无法看见河里的行船;甲处位于长江支流堤防上,修建公路平时有利于人们游览,汛期有利于防汛物资的运输。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丙处为堆积平原。第5题,乙地位于沿河宽阔地带,在此处种植油菜可在河流汛期前收获。 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2017·河南百校质检)下图示意“非洲部分地区农业类型的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与大牧场放牧业相比,a地农业( ) A.集约化程度更高 B.市场化程度更高 C.生产规模更大 D.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更高 2.a地农业过度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湿地退化 D.土壤盐碱化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a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游牧业,是一种粗放的、自给自足的、“靠天收” 的农业地域类型,对自然条件尤其是降水条件的依赖程度很高。第2题,a地位于热带荒漠与热带草原的交界地带,降水稀少,其北部荒漠广布,环境恶劣,应以发展游牧业为主;过度发展游牧业会引发荒漠化。 (2017·河南省豫北名校联考)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近几年来多地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这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据此完成3~5题。 3.专家对水土流失进行调查首先要借助各种地图,其中必须具备的是( ) A.气温与土壤类型分布图 B.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 C.工业与交通分布图 D.农作物和植被类型分布图 4.专家经过实地调查确定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市化进程快,占用大量土地 B.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大规模修筑梯田 C.生态环境改善,降水增加且多暴雨 D.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 5.下图与水土流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3.B 4.D 5.A 解析 第3题,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主要与丘陵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及植被稀少等因素有关,故最需要的是地形和降水分布图。第4题,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出现短期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是铲除原始植被,栽种柑橘等经济林。第5题,一般情况下,随坡度增大,水土流失状况会加剧,单位面积产沙量会增加,故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曲线是①。 (2017·山东济南文综模拟)京煤集团长沟峪煤矿位于北京西南方向,距离北京城区40千米。2013年在煤炭市场萎靡的情况下,长沟峪的煤仍然大量出口。2016年3月15日,这座在北京有着50多年历史的煤矿正式关停,它其实还能再挖30年,可采储量还有329万吨。据此完成6~7题。 6.2013年,长沟峪的煤仍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市场 B.运输便利 C.价格低廉 D.煤质优良 7.促使长沟峪煤矿关停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答案 6.D 7.A 解析 第6 题,结合材料信息,在煤炭市场萎靡的情况下,该煤矿仍能大量出口,说明其煤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煤炭质量高。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我国为了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长沟峪煤矿正式关停。 (2017·吉林省高三调研)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向东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侧,下游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在清涧县注入黄河。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下列对无定河上游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B.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C.与下游相比,含沙量较大 D.径流量大,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9.由于过度发展种植业,在甲乙两地出现了不同的环境问题。下列对于甲乙两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导致流水侵蚀 B.甲——土壤盐碱化 大量引水导致过度灌溉 C.乙——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导致流水侵蚀 D.乙——土地荒漠化 植被破坏导致风力侵蚀 答案 8.B 9.C 解析 第8题,结合材料可知无定河发源于白于山北麓,距海较远,又是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由图中可知最高海拔在1700~2000米之间,没有永久性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又因为上游没有流经沙漠,下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所以上游含沙量比下游含沙量小;无定河主要靠地下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上游主要为地下水补给,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小。第9题,根据图中甲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植被破坏后风力侵蚀加剧,易引发荒漠化问题;乙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后流水侵蚀加重,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2015·天津文综)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0~11题。 10.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11.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答案 10.C 11.B 解析 第10题,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和灌渠,引河水灌溉使注入艾比湖的河水减少,湖水含盐量增加;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泊面积和水量减少,使湖水蒸发总量减少;芦苇大量枯萎,对湖水净化作用减弱,造成湖水自净能力减弱,C项正确。第11题,修建水库会使注入艾比湖的水量减少,造成艾比湖萎缩;退耕还草有利于涵养水源,同时减少种植业用水量,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B项正确;水产养殖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湖泊面积减小;湖泊的生态系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若水质恶化,种植芦苇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难以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二、综合题 12.(2017·山东临沂上学期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流域的开发过程中,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变化,流域状况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材料一 滦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近几十年来,滦河流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图乙为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变化。 材料三 滦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 (1)从地形、气候要素概括滦河流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滦河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保护和改善滦河流域水质的建议。 答案 (1)地形: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自西北向东南降水逐渐增多。 (2)流域内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加;流域内降水量有所下降;流域内森林(或植被)减少,对径流调蓄作用减弱;修建(引滦入津)调水工程外调了河水;流域内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加。 (3)恢复植被,保护河源环境;流域内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不再布局有水污染的企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建污水处理厂,减少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 解析 第(1)题,从地形类型和地势起伏两方面说明地形主要特征;从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及其变化、水热组合等方面说明气候特征。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结合气温、降水及生产活动等说明滦河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的原因。第(3)题,从植被保护、减少污染等方面提出保护和改善滦河流域水质的建议。 13.读“非洲刚果河流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刚果河流域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说明刚果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及目前开发利用率较低的根本原因。 (3)若对该河流域雨林进行大规模开发,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案 (1)地形以盆地和高原为主;地势四周高、中部低。 (2)水能丰富原因: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流域面积大,径流量大;流域地势落差大。 开发利用率低的原因:社会经济落后(市场需求量少;资金不足)。 (3)水土流失;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第(1)题,从地形类型及其起伏状态进行说明。第(2)题,从水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开发程度主要是由资金和技术等开发能力及其市场需求等条件决定的。第(3)题,大规模开发雨林,可能会因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