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五次月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执政期间,作礼乐,制周礼,从道德标准到统治原则,从家庭关系到政权形式,几乎无所不包。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奴隶制经济、民主政治、海上霸权和古典文化臻于极盛。下列对两者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开启了东两方政治文明先河 B. 提升了国家政权的政治内涵 C. 是两国社会繁荣的突出时期 D. 形成公民基本道德素养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周公辅成王执政时期,对国家的礼制、统治原则和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雅典的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经济、民主政治、海上霸权、古典文化都臻于极盛,两者都通过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措施提升了各自国家政权的政治内涵,故B项符合题意;A项开启文明的先河表述错误,排除A;西周的繁盛时期是周武王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两者对公民基本道德素养体系的影响的相关信息,故D项排除。故选B。 2.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 A. 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 B. 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 C. 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 D. 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故B项正确。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未涉及到掌握它的人,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的选举,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原因 3.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政治家 主要内容 主要原则 A 梭伦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主权 B 克利斯提尼 实行“陶片放逐法” 司法公正 C 克利斯提尼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轮番而治 D 伯里克利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 民主监督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陶片放逐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肆意妄为,不涉及司法制度,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对应关系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4.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于是,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多多少少都曾投身革命的人……这样,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光荣革命” A. 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 B. 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 C. 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 D. 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 危险”信息,可见作者认为光荣革命反对专制,从材料“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曾投身革命的人”可见作者认为光荣革命并不反对王权,故B符合题意;英国光荣革命的内容并没有“反对军事独裁”,A错误;根据材料“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在此设问之后作者开始对此进行阐述,表明革命的合理性,故C错误;材料缺乏表明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的信息,故D项排除。故选B。 5.为下表加一个相符的主题,方框内应该填写 A. 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B. 工人运动威胁德意志帝国统治 C. 德意志皇帝掌握巨大的权力 D. 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统一调整了审判程序和诉讼程序……政府限制银行对纸重的发行……在德意志帝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创立了帝国铁路局’”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德国在司法、经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只是表明了材料的一个方面,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D。 6.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B. 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 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英南京条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清政府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的居住和设置机构管理与外来通商贸易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通航口岸成为中西文明交汇的地区,但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符合题意的选项是A项,BCD项表述正确。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7.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在五四运动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②错在国民革命运动并没有完全消灭北洋军阀;③错在延安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指挥部;④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不是三大战役而是解放战争的胜利,因此该学习卡片有四处错误,选项D正确;排除选项A、B、C。 8.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89名委员中,工人30多人、知识分子30多人、职员约10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 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 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故C项正确;“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故选C。 9.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A. 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B. 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C. 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D. 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土地改革法》 《惩治反革命条例》 《婚姻法》 《工会法》 《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 等一系列重要法体”的信息说明法律在社会主义过渡时起到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中全面没有体现;C和D时间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法制建设 【名师点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10.“以史解史”是回顾和缕析中苏(俄)关系发展史的一个比较可观的方法。按照历史的推演顺序和发展框架,中苏关系可以循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性问题把握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时间 中苏关系及影响 ① 20世纪50年代 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地位 ② 20世纪60年代 中苏关系恶化,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主要原因,同时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 ③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开始调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 ④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摆脱苏联模式,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奉行“一边倒”政策,目的是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情况下,在外交上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故①不符合史实;②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推行“左”倾错误,而不是中苏关系的恶化,故排除;③④符合事实,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苏关系的演变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 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 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C. “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D. “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故A错误;双方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的不同,采取了除军事外其他一切对抗形势。对抗有直接对抗和间接对抗,所以B表述错误;题干表明苏联试图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C正确;D不符合所学。故答案选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赫鲁晓夫的“三和”、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 12.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有学者将重大国际关系绘制成下图,其所代表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A. 冷战结束,美国独霸局面形成 B. 一国主导,多极格局形成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多极合作,联合遏制美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既体现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也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加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极化而非美国独霸局面形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格局尚未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也并未联合遏制美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反映两层意思,一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二是多极化趋势加强。 【详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简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独特的发展方式”,并指出英国是如何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对欧共体(欧盟)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英国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发展方式: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正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政治权利。 基石:率先实现工业化,推进工业时代到来;较早实行政治变革,为他国提供了范例;近代科学文化发展(或经典力学体系、早期启盟思想),给人类留下宝贵财富。 (2)变化:由直接对抗到申清加入再到主动脱离 原因:申请加入:二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迅速发展。主动脱离:欧债危机.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或均势外交、孤立主义)。 (3)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实力;历史文化传统;国际形势。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依据题干中“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即使对世界事务不甚了解的人也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即英国走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从“因英国果君主立宪制确立与发展完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改革以及科学角度思考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中表格中“与欧共体对抗针”“加入欧共体”“脱离欧盟”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从“战后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欧共体迅速发展。以及欧债危机.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或均势外交、孤立主义。”角度归纳。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那个题型,依据题干中“即英国走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从“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实力、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国际形势”角度来回答。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英国和欧盟关系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要突出“市场”概念,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串起整个专题的内容,明确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过程。二要注意总结规律,如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从资本、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分析,通过知识迁移了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条件。 选做题(请在以下题中选做一题,回答时请标清题号,否则不得分) 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详解】(1)作用: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前期:根据所学可知“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