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解析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白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同 B. 用稍带些叶肉的菠菜叶下表皮能观察到表皮细胞中的叶绿体 C. 细胞中的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 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较多,有利于实现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2、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3、细胞中的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4、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详解】白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同,A正确;菠菜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用稍带些叶肉的菠菜叶下表皮能观察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B错误;细胞中的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C正确;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较多,有利于实现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凋亡、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核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2.用打孔器制取新鲜萝卜圆片若干,平均分为6组且每组重量为W1,再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材料,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并分别称重(W2)。其中W2-W1/W1,与蔗糖溶液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蔗糖溶液浓度为0g/mL的一组,W2-W1=0 B. 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增大,各组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在逐渐增大 C. 蔗糖溶液浓度为0.1g/mL的一组,植物细胞没有物质的跨膜运输 D. 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4g/mL时,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每组新鲜萝卜圆片的初始质量为W1,在不同蔗糖溶液中处理一段时间后,质量为W2,当W2-W1﹥0时,表明细胞是吸水的;W2-W1<0时,表明细胞是是失水的,会发生质壁分离。分析图可知,在蔗糖溶液浓度为0-0.12g/ml之间时,细胞吸水;在蔗糖溶液浓度为0.12-0.4g/ml之间时,细胞失水,而且失水程度逐渐增大;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4g/mL时,细胞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详解】由图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g/ml的一组,(W2-W1)/W1=0.04,故W2-W1≠0,A错误;由图可知,在蔗糖溶液浓度为0-0.12g/ml之间时,(W2-W1)/W1﹥0,细胞是吸水的,没有发生质壁分离,B错误。由图曲线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1g/mL左右时,W2-W1﹥0,细胞是吸水的,此时细胞有水分子的跨膜运输,C错误;由图曲线可知,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4g/mL时,(W2-W1)/W1开始上升,但是此时并没有用清水处理,若原生质层没有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不能透过原生质层,不会自动复原,所以此时原生质层已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的,D正确;选D。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 C、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 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4.—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胚胎畸形且无法存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此突变为隐性,则突变基因携带者均为雌性果蝇 B. 若此突变为显性,则在存活的个体中存在突变的纯合果蝇 C. 若此突变为显性,则突变雄果蝇和野生型雌果蝇杂交子代只有雄果蝇 D. 若此突变为隐性,两个突变基因携带者产生的子代中雌性个体占一半 【答案】D 【解析】 若此突变为隐性,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突变基因携带者为雌性果蝇或雄性果蝇,A错误;—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若此突变为显性,则在存活的个体中不存在突变的纯合果蝇,B错误;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胚胎畸形且无法存活,若此突变为显性,则突变雄果蝇为杂合子,野生型雌果蝇为隐性纯合子,二者杂交,子代既有雄果蝇,也有雌果蝇,C错误;若此突变为隐性,两个突变基因携带者产生的子代中,隐性突变纯合子死亡,在存活的个体中,雌雄个体的比值为1∶1,即雌性个体占一半,D正确。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件。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 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 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 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 【答案】A 【解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由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成了弯曲的镰刀状,而红细胞呈红色,可在显微镜下看到其形态,因此可用显微镜观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A正确;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替换,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B错误;在双链DNA分子中,A=T,C=G,因此A+G=C+T,即嘌呤与嘧啶的比值等于1,因此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相同,其比值均等于1,C错误;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D错误。 6.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 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 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 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类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的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解决相应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在t1~t2时刻,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相同,所以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同量的CO2,所以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图示所给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错误;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曲线图的能力,需要根据曲线的斜率来判断细胞有氧呼吸的速率大小,要注意题目关键词“最适温度”,因此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细胞呼吸速率会减慢。 7.下图为植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简图,①〜⑦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是③ B. ②的进行与⑤⑥密切相关 C. 蓝藻细胞中④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 叶肉细胞③中O2的产生量小于⑥中O2的吸收量,则该细胞内有机物的总量将减少 【答案】C 【解析】 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③光反应过程,A项正确;植物细胞②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⑥有氧呼吸过程密切相关,B项正确;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发生在光合片层上,C项错误;图中③ 光反应过程O2的产生量小于⑥有氧呼吸过程O2的吸收量,则净光合作用量<0,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量将减少,D项正确。 8.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 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 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 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1、T2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S。若要通过检测DNA和蛋白质的走向应该选择它们的特有元素来标记,故DNA用32P标记;蛋白质用35S标记。 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 3、噬菌体是专性寄生物,不能在培养基中培养,只能在活体中培养,故要使噬菌体标记应该先用分别含有放射性标记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用未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含有35S和32P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以获得分别含有35S和32P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 【详解】A、据分析知:实验中用15N代替32P标记DNA不可行,因为N是DNA和蛋白质的共有元素,A错误;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在大肠杆菌体内,由噬菌体的DNA指导合成的,B错误; C、噬菌体是专性寄生物,故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C正确; D、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点睛】噬菌体的专性寄生特性是学生的易错点。 9.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 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 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 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 10.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B. 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没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C. 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D.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3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的表达主要包括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RNA,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在发生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为核糖体。 【详解】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形成的mRNA需要进行剪切加工,可能合成一条或多条模板链,A选项正确;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兼具解旋功能故不需要DNA解旋酶参与转录,B选项错误;在转录过程中,mRNA上可附着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得到数条相同的mRNA,而不是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C选项错误;mRNA由核糖核苷酸构成,不具有脱氧核苷酸,D选项错误。 11.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 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 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 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 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4个细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2条,含全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6条。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故A、B选项正确;一个DNA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不含BrdU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DNA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BrdU标记,故所有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C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16条DNA单链,含BrdU标记的有14条,故有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考查学生对DNA单链、DNA分子、染色单体、染色体数这几个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做到清晰的梳理。在两条DNA单链构成一个DNA分子,一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中期一个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 1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干“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可知,该题是考查染色体(质)的成分以及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等,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据此回答各个选项。 【详解】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真核细胞的核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酶(成分为蛋白质)的结合,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要理清染色体的成分,明确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存在酶的催化,酶能结合到DNA模板链上,且相关酶的成分是蛋白质,从而才能正确判断BCD三个选项。 13.关于复制、转录和逆转录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逆转录和DNA复制的产物都是DNA B. 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 C. 转录和逆转录所需要的反应物都是核糖核苷酸 D. 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以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DNA复制和逆转录都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前者需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后者需逆转录酶,产物都是DNA;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需RNA聚合酶,产物为RNA。 【详解】逆转录和DNA复制的产物都是DNA,A正确;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B正确;转录所需要的反应物是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所需的反应物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D正确。故选:C。 【点睛】要注意中心法则的细节: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即RNA复制,从RNA流向DNA,即RNA逆转录。 14.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 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 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 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详解】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碱基对,替换后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A。 1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交叉互换 B. 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存在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的不同 C. 用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得到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D. 基因频率改变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变异的类型有三种,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又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不确定,而三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含三个染色体组;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详解】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一般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而基因突变有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及替换,故其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有所不同,B正确;用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故C表述错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才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对几种可遗传变异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及对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关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自然状态下突变是不定向的,人为诱变下可以是定向的 B. 四分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 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基因突变不可以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重组的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解:A、自然状态下突变是不定向的,人为诱变能提高突变频率,但也是不定向的,A错误; B、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而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 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若是四分体的交叉互换也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17.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而雌配子Xb可育。 【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 18.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观察为低倍镜观察,后两次为高倍镜观察 B. 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0.3 g/mL的蔗糖溶液 C. 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三次观察均为低倍镜观察,A错误; 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0.3g/ml的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清水,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B错误; 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也会发生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C错误;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D正确。 【名师点睛】1.该实验中装片制作完成后的第一次观察是观察正常细胞所处的状态,然后滴加0.3g/ml的蔗糖溶液第二次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最后滴加清水第三次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每次观察的对象均为液泡的大小及颜色变化。2.本实验为自身对照实验类型,即第一次的观察为第二次观察的对照组,第二次观察为第三次观察的对照组。3.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 19.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分子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不同的氨基酸在于R基的不同 B. 胰岛素分子有A、B两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胰岛素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49 C. 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是氨基酸互相结合的方式不同 D. 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雄性激素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羧基,有的氨基酸R基中含有氨基或羧基,则使有的氨基酸分子中氨基或羧基不只一个,A错误; 氨基酸互相结合的方式都是脱水缩合,每脱去一分子的水形成一个肽键,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等于氨基酸数减去肽链数,B正确; 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一方面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另一方面是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而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和结合方式不是决定原因,C错误; 雄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不是蛋白质,D错误。 【名师点睛】蛋白质的相关知识.(1)氨基酸由C、H、O、N等元素组成,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由R基决定.氨基酸彼此之间可以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由几个氨基酸脱水就形成几肽。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 (3)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催化功能(如蛋白质类的酶)、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调节功能(如胰岛素)、免疫功能(如抗体)等。 20.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正确的是() A. 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 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 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过氧化氢分解受温度影响大,A错;用碘液无法检验淀粉酶只催化淀粉的分解,不催化蔗糖的分解,B错;新鲜的猪肝细胞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氯化铁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两者对照可研究酶的高效性,C对;D中设计无法检验试验结果,D错。 考点:本题考查是有关酶的实验设计。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 21. 下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1—t2,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增加,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 B. t2—t3,暗反应(碳反应)限制光合作用。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C. t3—t4,光照强度不变,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 D. 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含量升高,C3化合物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A错误; B、在t2→t3阶段光合作用主要的限制因素是CO2的量,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会提高,B错误; C、t3→t4阶段,光照强度不变,CO2的量增加,而CO2增加,首先会影响暗反应阶段,CO2固定增强,C3含量上升,进而导致光反应速率增强,所以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加快的,C错误; D、CO2供应不变,光照突然减弱,光反应减弱,消耗的ADP、Pi少,合成产生的ATP、[H]少,从而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减弱,因此在t4后短暂时间内,ADP和Pi的含量升高,C3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D正确。 故选D。 22.下列与细胞有关的“不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植物细胞中不一定都含有磷脂 B. 蛋白质的合成不一定要在核糖体上 C. 光合作用不一定要在叶绿体中进行 D. 胰岛素的分泌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中以磷脂为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3、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在细胞中的叶绿体中进行,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无叶绿体(如蓝藻),光合作用在其光合片层上完成; 4、大分子物质的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A、所有植物细胞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因此所有植物细胞中一定都含有磷脂,A错误; B、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B错误; C、蓝藻等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可以在光合片层上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胰岛素的分泌是通过胞吐实现的,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性,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23.如图所示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部分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有折叠的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其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 C. 图c中的孔道是大分子进出该结构的通道,物质可自由通过 D. 图a、b、c中内外膜化学成分差异最大的是图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显示abc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膜不连续,是核膜,上有核孔,有助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物质信息交流。 【详解】A、a为线粒体,[H]与氧结合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A正确; B、b为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B正确; C、c是核膜,核膜上的核孔具有选择性,C错误; D、图a、b、c中内外膜化学成分相似,但由于线粒体内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的酶,所以其蛋白质含量较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4.下列不符合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是 A. 原核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相对比值较大,其物质运输效率较低 B. 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 C. 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D.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利于携带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有限,所以一般细胞生长到一定体积就会分裂;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面积,细胞越小该比值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有利于细胞的生长。 2、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3、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统一的整体,内质网和核膜、细胞膜直接相连,细胞内的生物膜以高尔基体为枢纽进行物质转运。 【详解】A、原核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相对比值较大,其物质运输效率较高,A错误; B、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B正确; C、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为血红蛋白留出足够的空间,有利于携带更多的氧气,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是解题的关键,特别是细胞内的生物膜系统之间的联系。 25.下面的图1~图4表示物质浓度、氧气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度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图3表示,则该物质不是葡萄糖 B. 若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图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C. 限制a、c两点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不同,b、d两点的限制因素有共同点 D. 若将图2、图4的曲线补充完整,曲线的起点应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图2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和载体蛋白数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图3说明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图4表示影响因素为能量和载体蛋白,该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者内吞外排。 【详解】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A正确;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B正确;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物质浓度和氧气,B、D两点的限制因素都是载体的数量,C正确;图4的曲线曲线的起点不能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识图能力。 26.如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内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 B. ③可能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和包装有关 C. 结构④与脂质的合成有关 D. 细胞分裂与结构②有关,而与结构①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据图可以看出,该细胞含有多种细胞器,也含有细胞核,所以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故该细胞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A错误; B、③是高尔基体,可对分泌蛋白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输,B正确; C、结构④是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内质网与脂质的合成有关,C错误; D、结构①是线粒体,能为细胞的分裂提供能量,结构②是中心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故细胞分裂与结构①和结构②都有关,D错误。 故选B。 27.将同一部位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浸在甲、乙、丙3种溶液中,测得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t1~t2,距离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甲溶液浓度太高, 导致洋葱表皮细胞死亡 B. 与t0时相比,t2时乙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未发生变化 C. t0~t2,丙溶液中,有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入洋葱表皮细胞内 D. t0~t1,甲、乙的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均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在甲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逐渐增大,发生质壁分离,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保持不变,说明甲溶液是高渗溶液,如蔗糖溶液;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在乙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时间(t1)后,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逐渐减小,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乙溶液是高渗溶液,如硝酸钾溶液等;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在丙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基本不变,说明丙溶液是低渗溶液。 【详解】A、t1~t2,距离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甲溶液浓度太高,导致细胞失水,此时内外渗透压相等,外界进入细胞和细胞流入外界溶液水分相等,但细胞是否死亡不能判断,A错误; B、与t0时相比,由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所以t2时乙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变大,B错误; C、实验过程中,丙溶液中有水分子进出洋葱表皮细胞,但进入洋葱表皮细胞的水分子多于或等于出洋葱表皮细胞的水分子,C正确; D、t0~t1,甲、乙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的距离增大,说明细胞在失水,细胞液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渗透压,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在一定范围内,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失水程度越高,但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则取决于质壁分离后的细胞的生活状态,即活细胞还是死细胞。 28.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可从食物中直接获取ATP和酶 B. 酶和ATP均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C. 酶可以催化反应的进行,ATP可以直接为细胞代谢提供能源 D. 酶在高温、低温、过酸、过碱条件下,空间结构都会被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同时需要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催化。 【详解】A、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失去作用,A错误; B、ATP没有高效性和专一性,B错误; C、酶可以催化反应的进行,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C正确; D、酶在低温下是活性受到抑制,空间结构没有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和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下图的纵坐标表示某种植物O2吸收量的变化,且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以判断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E点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CO2浓度 C. 提高大气中CO2浓度,E点将向左上方移动 D. 图示曲线是环境温度为25℃时测定的,当环境温度上升至30℃,D点将向左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合作用的同时会进行呼吸作用,当只有呼吸作用或者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时,植物吸收氧气,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植物释放氧气。 【详解】A、D点表示植物吸收的氧气和释放氧气的量相等,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从D点以前已经开始,A错误; B、E点植物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不变,说明达到了光饱和,此时限制因素可能是CO2浓度,B正确; C、提高大气中CO2浓度,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光合作用增强,光饱和点增大,即E点右下方移动,C错误; D、环境温度上升至30℃,呼吸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光补偿点增大,D点右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曲线,要能够准确的判断曲线上的关键点位,同时根据条件改变准确移动曲线上的点位。 30.下表是某哺乳动物CO2产生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相对值,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环境温度(℃) 10 20 30 40 CO2产生量相对值 9.8 6.9 5.5 6.2 A. 产生的CO2中的O部分来自于细胞中参加反应的H2O B. 产生的CO2大部分产生于线粒体,少部分产生于细胞质基质 C. 不同温度条件下,CO2产生量相对值不同,相关酶的活性基本相同 D. 从40 ℃环境移至10 ℃环境时,该动物体内产生CO2的生理活动加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某动物CO2产生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环境温度越高,CO2产生量相对值减少,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减少,说明该动物是恒温动物。 【详解】A、CO2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O元素部分来自于细胞中参加反应的H2O,还有部分来自丙酮酸,A正确; B、哺乳动物只有有氧呼吸过程产生CO2,即产生的CO2全部来自于线粒体,B错误; C、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不同温度条件下,代谢强度不同,所以CO2产生量相对值不同,但体内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相关酶的活性基本相同,C正确; D、从40℃移至10℃环境时,为了维持体温所以该动物的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 的量增多,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细胞呼吸和体温的关系,呼吸作用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释放维持体温,少部分储存于ATP中。 31.如图所示为甘蔗一个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A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B. ③的产生过程为B的CO2固定提供能量 C. 过程D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于ATP中 D. 过程B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过程C只发生在线粒体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光反应阶段,B为暗反应阶段,C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D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物质①是氧气,物质②③是ADP和Pi,物质④是C5。 光反应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A正确;光反应产生的ATP水解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CO2的固定不需要ATP水解供能,B错误;有氧呼吸个阶段释放的能量大多数以热能散失,只有少部分能量储存ATP中,C错误;真核生物细胞内,暗反应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但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32.下图是某生物体(2n=4)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 若①中有基因A,则④中一定有等位基因a C. 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可能为Y染色体 D.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导致基因数量加倍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而图示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且含有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若①中有基因A,则④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B错误;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可能为Y染色体,C正确;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基因含量不变,D错误。 33.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 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答案】D 【解析】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C正确;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但其碱基序列互补,因而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 34.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 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 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 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题意可知:本题是对细胞癌变的原因及其癌细胞特点的考查。理清相应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据此分析各选项。 【详解】细胞癌变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A错误,B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受到损伤,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随着它们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一起丢失,则可能会出现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C正确;综上分析,癌细胞中遗传物质(DNA)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只要相关的单一基因突变就能引发细胞癌变;事实上,细胞癌变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本题的难点在于对C 选项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的理解;如果能联想到“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存在平行关系”,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5.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非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直接使小鼠死亡 C. 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均含放射性 D.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含放射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中必然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有实验过程可知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条件是:由S型细菌的DNA存在。 【详解】A、格里非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肺炎双球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的存在,A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引起R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导致小鼠的死亡,B错误; C、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尽管含32 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且由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由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提供的,故子代噬菌体中不都含放射性,C错误; D、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因为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外壳没有进入到大肠杆菌内,更没有成为子代噬菌体的一部分,故子代噬菌体不含放射性,D正确。 故选D。 36.某二倍体植物有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两对相对性状,且均各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高茎红花亲本,其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5:3: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出现5:3:3:1的原因是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植株致死现象 C. 出现5:3:3:1的原因是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型配子致死现象 D. 自交后代中高茎红花均为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设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一高茎红花亲本自交后代出现4种类型,则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又因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5∶3∶3∶1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理论上该高茎红花亲本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而实际上却为5∶3∶3∶1,若将5∶3∶3∶1拆开来分析,则有高茎∶矮茎=2∶1,红花∶白花=2∶1,说明在后代中不存在AA和BB的个体,进而推知:出现5∶3∶3∶1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B错误,C正确;综上分析可推知:在自交后代中,高茎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均为杂合子,D正确。 【点睛】由题意“各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和“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呈现的四种表现型准确定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而推测出亲本为双杂合子。理论上该亲本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而实际上却为5∶3∶3∶1,即双显性个体少于理论值,说明同时含有两种显性基因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在此基础上,即可对各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37.在阿拉伯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体红色牵牛花和纯合体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F1自交后,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如果取F2中所有的粉红色的牵牛花与所有红色的牵牛花随机混合种植,进行自由交配,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应该为( ) A. 红色:粉红色:白色=4:4:1 B. 红色:粉红色:白色=3:3:1 C. 红色:粉红色:白色=1:2:1 D. 红色:粉红色:白色=1:4:1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控制牵牛花花色的基因是A、a,由纯合体红色牵牛花和纯合体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可知,A对a不完全显性,即Aa为粉色。设AA红色,aa白色。 【详解】F2中粉红色的牵牛花Aa占2/3,红色的牵牛花AA占1/3,它们进行自由交配,产生的配子为A:a=2:1,根据棋盘法可知,后代中红色AA:粉色Aa:白色aa=4:4:1。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38. 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轮藻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实验前叶片质量相等,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 26 27 28 29 暗处理后的质量变化/mg –2 –3 –4 –4.5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mg +4 +3 +3 +1 据表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轮藻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6℃ B. 光照时,第二、三组轮藻产生的氧气量相等 C. 光照时,第二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D. 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为10 mg 【答案】D 【解析】 略 39. 如图是人类某一家族遗传病甲和遗传病乙的遗传系谱图(设遗传病甲与 A、a 这一对等位基因有关, 遗传病乙与另一对等位基因 B、b 有关,且甲、乙两种遗传病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下列有关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病为伴性遗传病 B. 7 号和 10 号的致病基因都来自 1 号 C. 5 号的基因型一定是 AaXBXb D. 3 号与 4 号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可能性为 3/16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3号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Xb 、4号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Y、5号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Xb 。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3号、10号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1号或2号。3号与4号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可能性=3/4×1/4=3/16。 40.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的某遗传家系图,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且Ⅰ4无乙病基因。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 A. 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推测Ⅲ4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大于Ⅲ5 B. 若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概率是1/26,只患乙病概率是25/52 C. 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4/39 D. 若Ⅱ1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39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详解】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①Ⅲ4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发生异常;②Ⅲ5的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形成的染色体未分到两个细胞中。两者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相近,A选项错误; 设甲病基因为A、a,乙病的基因为B、b,可得Ⅲ4的基因型为aaXYb,因为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所以Ⅲ5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故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只患乙病的概率是,B选项正确; 因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结合B选项的分析可知,Ⅳ3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基因型Aa的概率为,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C选项错误; Ⅱ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与正常男性结合,子女只有可能患甲病,该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故子女患病的可能为,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下面的甲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乙图为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柱状图(假设以葡萄糖为反应底物)。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分析甲图可知,OS段温度不同但光合速率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但是随光照强度增大,光合速率增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C点以后曲线都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变化,但升高温度能增大光合速率,说明__________,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_________________。 (3)甲图中,OS段植物叶肉细胞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细胞呼吸,所以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d点,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氧浓度为c时,C02释放量最少,有机物消耗最少,最适于________________。 (5)乙图中,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___________倍。 【答案】 (1). 温度不是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 (2). 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3). 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温度(或者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4). 暗反应 (5). 叶绿体、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6). 氧浓度在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7). 储存该器官 (8). 5 【解析】 【分析】 甲图显示:在OS段,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25℃与15℃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相同,说明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温度,而是光照强度;在SC段与SB段,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25℃与15℃条件下的光合速率不同,说明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在B、C点以后,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25℃与15℃条件下的光合速率不同,说明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不是光照强度。分析乙图可知,O2吸收量随着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的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在氧浓度为a、b、c时的CO2释放量均大于O2吸收量,说明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在氧浓度为d时的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说明该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1)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甲图的OS段,温度不同但光合速率相同,说明温度不是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但是随光照强度增大,光合速率增大,说明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2) 甲图中,B、C点以后曲线都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变化,但升高温度能增大光合速率,说明温度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此时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暗反应。 (3) 细胞内的[H]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甲图中,OS段植物叶肉细胞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细胞呼吸,所以细胞内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4) 乙图中d点,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相同,说明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氧浓度为c时,CO2释放量最少,说明细胞呼吸最弱,有机物消耗最少,最适于储存该器官。 (5) 乙图中,氧浓度为b时,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8,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3,说明无氧呼吸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5;结合如下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推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5/2,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相对值为1/2,所以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点睛】理清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以题意和各图呈现的信息为切入点,分析甲图曲线各区段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明辨乙图中不同氧浓度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42.玉米非糯性基因(W)对糯性基因(w)是显性,黄胚乳基因(Y)对白胚乳基因(y)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W一和w一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W和w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基因型分别为WW、Ww、ww、WW一、W一w、ww一6种玉米植株,通过测交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写出测交亲本组合的基因型: 。 (2)以基因型为Ww一个体作母本,基因型为W—w个体作父本,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 (3)基因型为Ww一Yy的个体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类型及其比例为 。 (4)现进行正、反交实验,正交:WwYy(♀)×W一wYy(♂),反交:W一wYy(♀)×WwYy(♂),则正交、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分别为 、 。 (5)以wwYY和WW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选取F2中的非糯性白胚乳植株,植株间相互传粉,则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 【答案】(1)ww(♀)×W—w(♂);W—w(♀)×ww(♂)2分 (2)非糯性:糯性=1:1 (3)WY:Wy=1:1 (4)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3:1:3:1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9:3:3:1 (5)非糯性白胚乳:糯性白胚乳=8:1 【解析】 (1)测交是某一基因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通过测交试验可验证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及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所以题中要求通过测交实验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应该首先选择含缺失片段的、能产生不同种类的雌雄配子的个体与ww的隐性纯合子杂交,且测交正反交结果应不相同,符合题意的只有亲本组合为ww(♀)×W-w(♂);W-w(♀)×ww(♂); (2)根据题意可知,Ww一作母本得到的可育配子为W和w一,W—w作父本得到的可育配子为w,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有两种后代Ww(非糯性)和w-w(糯性),且比例为1:1; (3)Ww-Yy的个体可产生雄配子4种:WY、Wy、w-Y、w-y,但可育的为WY和Wy,且比例为1:1,后2种均不育; (4)正交:WwYy(♀)×W—wYy(♂),[含W—的雄配子不可育],后代(1Ww:1ww)×(3Y_:1yy)即3 Ww Y_:1Ww yy:3ww Y_:1ww yy,表现型为3非糯性黄胚乳:1非糯性白胚乳:3糯性黄胚乳:1糯性白胚乳;反交W一wYy(♀)×WwYy(♂),后代(1W一w:1W—w:1Ww:1ww)×(1YY:2Yy:1yy) 即(3非糯性:1糯性)×(3黄胚乳:1白胚乳),所以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9非糯性黄胚乳:3非糯性白胚乳:3糯性黄胚乳:1糯性白胚乳; (5)以wwYY和WW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WwYy,F1自交产生的F2中非糯性白胚乳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WWyy和Wwyy,比例分别为1/3、2/3,植株间相互传粉,可以先计算出W、w的基因频率.W=2/3、w=1/3,所以非糯性白胚乳=W_yy=8/9,糯性白胚乳=wwyy=1/9,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糯性白胚乳:糯性白胚乳=8:1。 【考点定位】自由组合定律 【名师点睛】本题第一个突破口是根据第(1)问中测交概念去推:测交是某一基因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通过测交试验可验证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及其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所以题中要求通过测交实验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应该首先选择含缺失片段的、能产生不同种类的雌雄配子的个体与ww的隐性纯合子杂交,且测交正反交结果应不相同,符合题意的只有亲本组合为ww(♀)×W-w(♂);W-w(♀)×ww(♂);再一个题干中的信息要读懂,很多问题都是围绕着题干中的信息展开的,把信息利用好,落脚点就是对课本中自由组合定律的简单的应用了。 43.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 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 M、m 与基因R、r 在 2 号染色体上,基因H、h 在 4 号染色体上。 (1)基因 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上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 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______________变为_____。正常情况下,基因R 在细胞中最多有_____个,基因R 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____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 F1,F1 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 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缺失一条 4 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 HH 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 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有缺失一条 2 号染色体的各种不同表现型的植株可供选择进行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 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统计后代表现性及比例。 结果预测: 若_____,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若_____,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若_____,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 (1). GUC (2). UUC (3). 4 (4). a (5). 1/4 (6). 4∶1 (7).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8).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9). 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 (10).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 (11). 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后代全部为宽叶红花植株) (12). 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例为2∶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因此基因M、m与基因H、h或基因R、r与基因H、h可自由组合。结合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图可知,根据起始密码子(AUG)可以判断出基因M转录的模板链为b链,而基因R中转录的模板链为a链;据图甲分析,图甲突变型可产生两种配子,MR:Mr=1:1,图乙突变体可产生两种配子,MR:M_(_表示缺失)=1:1,图丙突变体产生配子为MR;现有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各种不同表现型的植株可供选择进行杂交实验,已知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故可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观察、统计后代表现性及比例;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产生的配子为mr、_(_表示缺失),杂交结果如下图; Ⅰ., F1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 Ⅱ., 由于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故最后一组个体死亡,F1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 Ⅲ., 由于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故最后一组个体死亡,F1中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据此分析。 【详解】(1)因为起始密码子是AUG,所以M基因应是以b链为模板链,如果C突变为A,那么密码子由原来的GUC会变为UUC。正常情况下R基因在体细胞中有2个,但在分裂期进行复制后有4个,故基因R 在细胞中最多有4个。起始密码子是AUG,故DNA上模板链碱基为TAC,因此基因R的模板链在a链。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基因型为MmHh ,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上,所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2中自交后性状不分离的是纯合子,共4种:MMHH、mmhh、MMhh、mmHH,各占F2中的1/16,故4种纯合子所占F2的比例为1/16×4=1/4。F2中宽叶高茎植株(M_H_)有四种基因型MMHH:MmHH:MMHh:MmHh=1:2:2:4,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MH:mH:Mh:mh=4:2:2:1,与mmhh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M_H_)比例为4/9,窄叶矮茎(mmhh)植株的比例1/9,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4:1。 (3)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裂而分离,如果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了Hh的基因型,最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缺失4号染色体,出现了HH的基因型,最可能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 (4)现有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各种不同表现型的植株可供选择进行杂交实验,已知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故实验可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观察、统计后代表现性及比例。 结果预测: 若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比例为1∶1,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若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若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育种、减数分裂,要求学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能根据起始密码子判断出模板链;能利用自由组合定律分析育种过程中的相关概率的计算,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有一定的难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