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安徽省滁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构成生物体的N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成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B. 组成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五碳糖中 C. 细胞膜和细胞器膜都含有N元素 D. 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含有N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结构上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C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链,多肽链中是N存在于肽键和游离的氨基中;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含氮碱基和1分子五碳糖组成,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 【详解】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蛋白质中是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正确;组成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五碳糖中只含有C、H、O三种元素,B错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含有磷脂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都含有N元素,C正确;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含有N元素,D正确;故选B。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动物体内的激素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B. 酶和ATP都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C. 抑制线粒体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D. 细胞核中的DNA会限制细胞的长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的产物是RNA,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而酶的化学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酶的基因表达的产物。 3、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 4、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1)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物质交换的效率越低,因此相对表面积限制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2)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无限长大。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动物体内的激素作为信号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A正确; B.酶是基因表达的产物,ATP不是基因表达的产物,B错误; C.胰岛素的分泌是通过胞吐完成的,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抑制线粒体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 D.细胞核中的DNA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范围有限,因此会限制细胞的长大,D正确。 故选B。 3.下列有关物质运输方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细胞排出乙醇的方式与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 B. 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的方式与兴奋时Na+内流的方式 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 D. 人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A.细胞排出乙醇的方式与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A不符合题意; B.神经细胞静息时K+ 外流的方式和兴奋时Na+ 内流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B不符合题意;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浆细胞分泌抗体的方式都是胞吐作用,C不符合题意; D.人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D符合题意。 故选D。 4.研究人员从青霉菌中提取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等量且足量)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内其产物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15~50°C之间 B. 45°C条件下,可通过增加底物浓度提高酶活性 C. 55°C条件下,可通过增加酶量提高产物的相对含量 D. 45°C条件下比40°C条件下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明显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5、分析柱形图:题图是研究人员从青菌中提取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催化(等量且足量)淀粉发生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内其产物的相对含量图,分析题图可知在35℃、40℃、45℃、50℃、55℃时,产物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并且在以上设定的几种温度下,45℃时产物相对含量最多,55℃时产物相对含量最少(为零),说明在35℃、40℃、45℃、50℃、55℃中,45℃时酶的活性最高、55℃时酶已经变性失活。 【详解】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A错误; B.反应物淀粉是足量的,故增加底物浓度不影响酶的活性,B错误; C.55℃条件下酶已经失活,不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45℃时酶的活性最高,故45°C条件下比40°C条件下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明显,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酶的特性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分析柱状图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 5.下列有关教材实验方法或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位素标记法常用于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途径 C. 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可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D. 核移植技术可用于研究细胞核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生物课本中: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光合作用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等均利用了该手段。 【详解】A.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实验中,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并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可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途径,B正确; C.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可用于研宄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C正确; D.核移植技术可用于研宄细胞核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方法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如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识记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原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6.图为某一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关甲、乙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物质及能量代谢途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两类色素位于甲的外膜上 B. 乙产生的ATP可用于甲中H2O裂解释放O2的过程 C. O2充足时,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后,可进入乙彻底氧化分解 D. 乙中的ATP主要在内膜上生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中甲是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乙表示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中继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 【详解】A.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两类色素位于甲的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B.甲中H2O裂解释放O2的过程不需要耗ATP,B错误; C.O2充足时,丙酮酸可进入乙彻底氧化分解,C错误; D.图中乙是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第三阶段的反应中生成的,即在线粒体内膜上生成,D正确。 故选D。 7.用蓝色光脉冲可促进Brn2基因表达出Brn2蛋白,当Brn2蛋白足够多时,干细胞就会快速转化为神经元,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干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可能同时发生 B. 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体现了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C. 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核内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 Brn2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发生在细胞核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 3、干细胞的分类: 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3)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详解】A.不同RNA由不同基因转录而来,同一细胞中可以同时进行不同基因的转录过程,因此干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可能同时发生,A正确; B.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才体现细胞的全能性,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不能体现干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内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D.Brn2基因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D错误。 故选A。 8.下列与生物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摩尔根采用“类比推理”法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 B. 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低温促进了着丝点分裂 C. 梨和甘蔗富含糖类且组织颜色较浅,均是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D. 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无需另设对照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3、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过程中,涉及三次显微镜观察,第一次是正常的细胞,第二次是质壁分离的细胞,第三次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A错误; B.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低温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 C.甘蔗主要含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不适合作为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C错误; 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属于自身对照,因此无需另设对照组,D正确。 故选D。 9.科学家获得一种突变蚊子。已知突变型与野生型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纯合的突变雄蚊与野生型雌蚊交配,F1全为突变型,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为9: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野生型只有一种基因型 B. F2中有四种基因型致死 C. F1均为杂合子 D. F2中杂合子比例为2/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将纯合的突变雄蚊与野生型雌蚊交配,F1全为突变型,说明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为隐性性状,且该突变属于显性突变;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为9︰1,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假设为A、a和B、b)控制,则突变型的基因型为A_B_,野生型的基因型为aabb,只有一种显性基因的个体死亡,且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野生型是隐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只有一种(aabb),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只有一种显性基因的个体死亡,因此F2 中有四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致死,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均为杂合子,C正确; D.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_B_:aabb=9:1,其中AABB、aabb是纯合子,分别占总数的1/10,因此杂合子的比例为4/5,D错误。 故选D。 10.图为来自基因型为AAEe的生物个体的某个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该细胞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C. 该细胞在分裂间期发生过基因突变 D. 该细胞能产生三种基因型的生殖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细胞有同源染色体,而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表示初级卵母细胞。由于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Ee,而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的A、a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详解】A.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正确; B.识图分析可知,细胞内出现基因突变,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能产生ae和AE两种子细胞,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在分裂间期发生过基因突变,A基因突变为a,C正确; D.由于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故减数分裂结束后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因此只有一种,D错误。 故选D。 11.某种动物(ZW型)Z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后的表达产物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滞而死亡,W染色体上无该基因或其等位基因。下列关于该种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则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不携带突变基因 B. 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则该种动物种群中雄性个体均为隐性纯合子 C. 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则该种动物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量相等 D. 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则雌、雄个体杂交,子代致死的均为雌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磷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则ZW为雌性个体,ZZ为雄性个体。 【详解】A、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则雌性磷翅目昆虫(ZaW)产生的卵细胞不携带突变基因,A正确; B、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则出现突变基因的个体会死亡,所以该磷翅目昆虫群体中雄性个体均为隐性纯合子,B正确; C、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则该磷翅目昆虫群体中雄性个体(ZAZA和ZAZa)与雌性个体(ZAW)的数量不相等,C错误; D、若该突变为隐性突变,则雌(ZAW)、雄(ZAZA和ZAZa)鳞翅目昆虫杂交,子代致死的均为雌性(ZaW)个体,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格里非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 B. 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细胞分化 C. S型菌再次进入小鼠体内可刺激相关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D. S型菌的DNA被DNA酶水解后,仍可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包括R型细菌和S型细菌,其中R型细菌没有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而S型细菌含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实验中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是由于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B错误; C、S型菌(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分化形成浆细胞,分泌产生大量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 D、S型菌的DNA被DNA酶水解后,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D错误。 故选C。 13.“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是以外源DNA或mRNA为模板,人工添加所需原料和能源物质,以细胞提取物为条件合成蛋白质的体外基因表达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以外源DNA为模板,该系统应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 B. 若以外源mRNA为模板,应向该系统中添加氨基酸作为原料 C. 该系统中添加的tRNA种类数必须与组成目标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相等 D. 该系统依据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有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外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是在细胞外模拟蛋白质合成过程,若以外源DNA为模板,该系统应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A正确; B、以外源mRNA为模板,是进行翻译,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因此人工添加的原料中应包含氨基酸,B正确; C、在翻译过程中tRNA能转运氨基酸,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对应的tRNA可能有多个,故该系统中添加的tRNA种类数与组成目标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可以不相等,C错误; D、该系统能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有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14.某DNA分子上的K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合成的mRNA上一个碱基G变成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突变后,K基因中的嘧啶类脱氧核苷酸比例下降 B. 突变后,合成的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可能不变 C. 突变后,参与翻译过程tRNA的种类数可能不变 D. 该突变可能改变该种生物的基因频率,为进化提供原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DNA分子上的K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合成的mRNA上一个碱基G变成A,则DNA分子中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改变,即C、G碱基对被A、T碱基对替换。mRNA上一个碱基G变成A,可能导致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可能该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种类不变。 【详解】A、由于基因位于DNA上,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属于双链结构,因此突变后,K基因中的嘧啶类脱氧核苷酸与嘌呤类脱氧核苷酸仍然相等,因此比例不变,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突变后,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合成的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可能不变,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突变后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可能不变,参与翻译过程的tRNA的种类数可能不变,C正确; D、该突变可能改变该种生物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料,D正确。 故选A。 15.油菜中基因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而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研究人员拟利用高芥酸油菜品种(gg)和水稻抗病基因R培育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育种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在过程②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 B. 过程①与过程②操作顺序互换,对育种结果没有影响 C. 过程①诱发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D. 过程②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利用高芥酸油菜品种(gg)和水稻抗病基因R培育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的育种过程,其中①表示人工诱导基因突变,②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基因R,③表示多代自交筛选出新品种。 【详解】A、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在过程②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A正确; B、若先导入基因R再人工诱变,这样可能会导致基因R发生突变,进而影响育种结果,B错误; C、过程①诱发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髙基因突变的频率,C正确; D、过程②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D正确。 故选B。 1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不能产生正常的子代 B.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C. 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结构,但可能改变DNA的分子结构 D. 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变异的变异包括: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 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21三体综合征患者可能产生正常的子代,A错误; 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可能是多倍体,B错误; C、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结构,但可能改变DNA的分子结构,如交叉互换引起的基因重组,C正确; D、有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17.下图为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已知与甲病相关的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0%;与乙病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I4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且两家族均无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群中甲病患者的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4个A基因 B. Ⅱ6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C. Ⅳ1同时患有甲病和乙病的概率为3/64 D. 乙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b基因的频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中I1和I2患病,生了一个表现型正常的Ⅱ1 ,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又由于甲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即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I3和I4表现型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Ⅱ5,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I4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因此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在甲病患者的一个细胞中当DNA复制后最多含有4个A基因,A正确; B、识图分析可知,Ⅱ6表现正常,则基因型为aa,又Ⅱ5为乙病患者,则亲代中I3为乙病基因的携带者,故Ⅱ6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B正确; C、识图分析可知,由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Ⅱ1的基因型为aa,则I1和I2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Ⅱ2的基因型为1/3AA、2/3Aa;由于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因此人群中患甲病的个体基因型为9/11AA、2/11Aa,因此患甲病的Ⅲ1为Aa的概率为3/8,则Ⅲ1的基因型为5/8AAXBY、3/8AaXBY,而Ⅲ2的基因型为aaXBXb,因此Ⅳ1两病皆患的概率=(1−3/8×1/2)×1/4=13/64,C错误; D、由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乙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b基因的频率,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调节中,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B.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C. 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 D. 内环境中的丙酮酸氧化分解供能,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各种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A错误; B、急性肾小球肾炎使得血浆中的部分蛋白质滤出,血浆渗透压降低,因此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因此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C错误; D、丙酮酸氧化分解供能的过程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D错误。 故选B。 19.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甲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后会使K+外流 B. 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 神经递质甲可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D. 神经递质甲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外流,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据此可推测: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 C、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可见,神经递质甲可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C正确;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神经递质甲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D错误。 故选D。 20.人体注射狂犬疫苗后,机体发生相关免疫应答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狂犬疫苗 B. T细胞增值分化并分泌淋巴因子 C. 浆细胞迅速增殖并分泌抗体 D. 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注射狂犬疫苗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由于抗原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狂犬疫苗),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 D、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21.研究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小麦植株内源激素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 多效唑能改变内源激素水平,使叶绿素含量增加 B. CTK可能促进叶绿素合成,GA可能抑制叶绿素合成 C. 多效唑在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上具有两重性 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小麦植株内源激素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多效唑抑制植物细体内赤霉素的分泌,使得赤霉素的含量减少;但是对细胞分裂素和叶绿素的合成有促进作用,使得细胞分裂素和叶绿素的含量增加。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多效唑能改变内源激素水平,A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推测,CTK含量增多,GA含量减少,而叶绿素含量也增加,故CTK可能促进叶绿素合成,GA可能抑制叶绿素合成,B正确; C、三组实验中,不同浓度的多效唑都能促进小麦植株叶绿素的合成,未体现抑制作用,C错误; D、根据表中数据可推测,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2.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黄鼬是其天敌。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 田鼠的种群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制约逐渐减弱 C.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黄鼬种群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处于环境最大容纳量,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处于平衡状态,种群增长率几乎为0,种群密度最大,种群数量波动不大,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详解】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为0,A错误; B、田鼠的种群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制约逐渐增强,B错误; C、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若环境不被破坏其环境容纳量不变,C错误;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 故选D。 23.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 图中e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C. 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 D. 畜牧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B错误;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C错误;图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c/a的比值越高,牲畜的产量越高,故畜牧业中,圈养与放养相比,可提高图中c/b的比值,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某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24.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 C. 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 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有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详解】A、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所致,A正确; B、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一定会变小,B正确;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即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C正确; D、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D错误。 故选D。 2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代表3种不同生物物种,已知A处于第二营养级,B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捕食A和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丁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 B. A、B间不能通过行为信息传递信息 C. A、B间和B、C间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D. 若丙中生物长时间大幅度减少,乙中物种丰富度会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由于甲与丁之间为双箭头,且丁指向外的箭头只有一个,所以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结合题意,A处于第二营养级,B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C捕食A和B,则A、B两种生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C间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详解】A、丁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A错误; B、A、B间可能通过行为信息传递信息,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丙中A、B间和B、C间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C正确; D、若消费者长时间大幅度减少,则一段时间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由于缺少天敌而数量增加.使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加剧,可能会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图1表示将某高等植物幼苗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其叶肉细胞中C5的相对含量随细胞间隙CO2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图2为将该高等植物置于一定条件下,根据CO2的吸收速率数据绘制的曲线图。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C和30°C。回答下列问题。 (1)实脸过程中,叶肉细胞内消耗NADPH的场所是________。图1中,A B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温度主要通过影响________来影响植物的代谢。图2中当光照强度相对值小于5时,适当_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有利于温室内该植物的增产。 (3)图2表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________,当光照强度相对值大于7时,15°C与25°C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分别为M1、M⒉,结果应为M1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⒉。 (4)图2中,若将温度从25°C提高到30°C(其他条件不变),则25°C条件下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曲线中,理论上b点将向_________(填“右”或“左”)移动。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随着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升高,导致CO2的固定过程加快,C5的消耗增多,C5的生成速率不变,C5的含量减少 (3). 酶的活性 (4). 降低 (5). 光照强度、温度 (6). 小于 (7). 右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可知,一定范围内随着胞间CO2浓度越大,叶肉细胞内C5的相对含量越小,随后达到相对稳定的含量;其AB段减小主要是因为CO2浓度增大,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速率逐渐增大,CO2与C5结合生成的C3的量增多。 分析图2可知,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随光照强度逐渐增大,该植物光照下CO2吸收量(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稳定。而黑暗中该植物释放CO2量(呼吸速率)在25℃时大于15℃。 【详解】(1)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叶肉细胞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暗反应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都消耗[H],因此叶肉细胞内消耗[H]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图中A→B段,随着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升高,导致CO2的固定过程加快,C5的消耗增多,而C5的生成速率不变,C5的含量减少。 (2)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植物的代谢,光照强度相对值小于5时,25℃时净光合速率比15℃时小,15℃时有机物积累量大,故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温室内该植物的增产。 (3)据图2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温度:根据两条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可知,25℃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大于15℃条件下的呼吸速率,而当光照强度相对值大于7时,25℃与15℃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25℃条件下的实际光合速率大于l5℃条件下的实际光合速率,因此M2大于M1。 (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图中横坐标为光照强度,b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提高,所以对应的光合作用速率也应提高,b点将右移。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理解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情况,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分析图示中的曲线,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2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激素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取若干只健康成年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切除甲组小鼠的甲状腺、乙组小鼠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鼠的耗氧量、观察其精神状态,并作记录,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后,血液中相关激素中____________含量升高,___________含量降低。 (2)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低血糖能刺激下丘脑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促进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但在甲亢小鼠的低血糖实验中,测得生长激素浓度变化不明显,可能原因是_______ (3)通常用抽取血样的方法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疾病,这利用了激素调节的特点:___________ 【答案】 (1). 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影响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3). 甲状腺激素 (4). 较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5). 通过体液运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甲状腺的有无,即有无甲状腺激素,因变量为小鼠的耗氧量和精神状态,也就是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兴奋性,据此信息并结合题目问题作答。 【详解】(1)根据试题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影响;实验的因变量以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消耗氧气。甲组小鼠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血液中相关激素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 (2)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低血糖能刺激下丘脑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促进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但在甲亢小鼠的低血糖实验中,测得生长激素浓度变化不明显,可能原因是较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3)通常用抽取血样的方法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疾病,这利用了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分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理解实验设计的目的和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利用所学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知识点解决第(1)(2)问。 28.如图表示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以及相应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该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量较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碳以__________的形式由B流动到C,图中可以表示分解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原雪兔能辨别其天敌赤狐的排泄物气味而及时进行躲避,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 (含碳)有机物 (4). D (5).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图中字母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 2、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该生态系统为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温度较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因此导致该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量较高。 (2)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B流动到C,图中可以表示分解者的是D。 (3)高原雪兔能辨别其天敌赤狐的排泄物气味而及时进行躲避,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和信息传递的类型以及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碳的循环形式和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功能,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9.绿斑螳螂的眼型由等位基因D/d控制,其中DD为大眼,Dd为小眼,dd为无眼。眼色由等位基因E/e控制,红眼对褐眼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型为DdEe的绿斑螳螂个体自由交配,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只小眼突变绿斑螳螂雄性个体,其体细胞中基因D、d所在的两条染色体中有一条存在片段缺失,已知含有缺失片段染色体的精子约有50%不育。为了确定存在片段缺失的染色体是基因D所在的染色体还是基因d所在的染色体,请设计杂交实验。(要求写出①实验步骤及②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色大眼:红色小眼:褐色大眼:褐色小眼:无眼=3:6:1:2:4 (2). ①实验步骤:让该只小眼突变绿斑螳螂雄性个体与无眼雌性个体杂交,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期实验结果: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小眼:无眼=1:2.则该只小眼突变绿斑螳螂雄性个体基因D所在的染色体存在片段缺失;)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小眼:无眼=2:1,则该只小眼突变绿斑螳螂雄性个体基因d所在的染色体存在片段缺失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DE_为红色大眼,DDee为褐色大眼,DdE_为红色小眼,Ddee为褐色小眼,ddE_、ddee为无眼。 【详解】(1)一群基因型为DdEe 绿斑螳螂个体自由配,即Dd×Dd→1DD大眼、2Dd小眼、1dd无眼、Ee×Ee→3E-红眼、1ee褐眼,则表现型有红色大眼(3×1)、褐色大眼(1×1)、红色小眼(3×2)、褐色小眼(1×2)、无眼(3+1)5种,即:红色大眼:红色小眼:褐色大眼:褐色小眼:无眼=3:6:1:2:4。 (2)该实验目的是探究缺失片段染色体是D还是d所在的染色体,应将该螳螂与无眼雌性(dd)个体交配并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比。 如果缺失的片段在D染色体上,则该变异个体的基因型是Dd,产生可育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2:1,与无眼雌性(dd)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2:1,即小眼:无眼=1:2,如果d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产生可育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2:1,与无眼雌性(dd)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2:1,即小眼:无眼=2: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与实验设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能够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这是突破第(1)问的关键;根据题意掌握该题的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结合分离定律的应用预测实验的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0.有研究者拟从中药渣肥堆的样本中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以期为纤维素酶制剂研制提供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由C1、Cx和_________组成。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是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流程示意图: 从物理性质上看,A、B培养基分别为______培养基;它们的功能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A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纤维素分解菌内的酶提取出来,进行固定,一般不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葡萄糖苷酶 (2). 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而中药渣中富含纤维素 (3). 液体、固体 (4). 选择培养目的(纤维素分解)菌和增加目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 (5). 分离纯化与鉴别目的菌株 (6). 增加培养液內的氧气含(溶解)量、让培养液与菌体充分接触 (7). 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 【解析】 【分析】 要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应该用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分解酶的鉴定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由于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渣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而中药渣富含纤维素,所以可以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 (2)识图分析可知,从物理性质上看,A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B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从中药渣肥堆中取样后,需要选择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梯度稀释后接种到B固体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对目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别;振荡培养能够增加培养液内的氧气含(溶解)量、让培养液与菌体充分接触,故选择培养时要对培养瓶定期振荡。 (3)纤维素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所以一般不采用包埋法。 【点睛】本题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纤维素酶的组成以及固定方法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类型及其作用,理解微生物的筛选方法和原则,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记纤维素酶的组成。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1.基因工程能够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基因文库中提取的目的基因可通过PCR进行扩增,简要叙述扩增目的基因的大致过程:目的基因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________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在Tap酶作用下延伸,如此重复循环多次。在PCR过程中,两个引物是___________的结合位点,也是子链延伸的起点,dNTP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在PCR反应中使用Tap酶而不使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的DNA上,这种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该过程采用显微注射器直接将_________注入到受精卵细胞中。 (4)“中心法则”是基因工程兴起的基础理论之一,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阐明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连接)。 【答案】 (1). 引物 (2). Taq酶 (3). 提供合成DNA的原料和能量 (4). Taq酶热稳定性高,而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 (5). 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 (6). 基因表达载体 (7). 【解析】 【分析】 1、克里克的中心法则内容描述的是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过程中的遗传信息流动的过程。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中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详解】(1)PCR扩增目的基因的大致过程为: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在热稳定性DNA聚合酶作用下延伸,如此重复循环多次。在PCR过程中,两个引物是Taq酶的结合位点,也是子链延伸的起点,dNTP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合成DNA的原料。 (2)在PCR反应中由于反应温度较高,因此使用耐高温的Tap酶而不使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变性失活。 (3)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所以转化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在受体细胞中维持稳定和表达。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之前需要先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动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采用显微注射仪直接将基因表达载体注入到受精卵细胞中。 (4)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包括: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 的自我复制,也可以由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故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阐明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中PCR技术扩增的过程、条件和原料,理解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和识记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同时掌握中心发则的内容,利用所学的知识点结合题目条件解决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