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凤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凤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安徽省凤阳中学2018—2019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表格内。)‎ ‎1.“砍伐林木,清除地上的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应该是 A. “以牛田”‎ B. “刀耕火种”‎ C. 灌溉农业 D. 精工细作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砍伐林木,清除地上的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挖坑下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就是“刀耕火种”耕作方式,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牛”,排除A;题干信息提及的不是灌溉,排除C;题干信息无从体现“精耕细作”,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砍伐林木,清除地上的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挖坑下种”的理解和掌握。‎ ‎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此水利工程可以用来防洪、灌溉,并且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进行过治理。据此判断,此项水利工程应位于四川,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是都江堰,故A项正确。郑国渠在关中地区,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白渠,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故D项错误。‎ ‎3.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制瓷 C. 耕种 D. 冶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冶铁业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所以选D。‎ ‎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 丝—棉—麻 B. 麻—棉—丝 C. 麻—丝—棉 D. 丝—麻—棉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麻是半坡人衣着织物的原料;而汉代,随着纺织业提花机的使用,其丝织品种类繁多且成为衣着织物的原料,汉代的“丝绸之路”即是最好的证明;棉纺织业则兴起于南宋时期,到元朝则已成为南方主要的手工行业,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推广棉花的种植。说明棉布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衣料。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纺织原料出现的先后顺序的掌握,进而掌握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演变的历程等。‎ ‎5.商品买卖重在诚信,下列朝代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的是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A ‎【解析】‎ 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法律对商业管理具有严格规定,必须明码标价商品价格,A项符合题干要求,正确;BCD三项所示朝代均在秦朝之后,不符合题干“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要求,排除。‎ ‎6.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 ‎①发展农业 ‎②发展商业 ‎③限制手工业 ‎④限制城市贸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中“本”和“末”的含义,即农业和工商业,结合“重农抑商”政策,重农就是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①③④正确,故选D;“弃末”“弱末”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②明显错误,排除A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联系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分析解答。‎ ‎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 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而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廉价的工业品尤其是洋纱、洋布的大量涌入中国,导致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AC是原因;D是其产生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的识记,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是常考内容。‎ ‎8.符合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的是 A. 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B. 发起了洋务运动 C. 创办了发昌机器厂 D. 曾经是清末状元 ‎【答案】D ‎【解析】‎ ‎【详解】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曾经是清末状元,故D正确;陈启沅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方举赞在上海创办了发昌机器厂,排除AC;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张謇是民族资产阶级,排除B。‎ ‎【点睛】结合所学民族资本家张謇的主要事迹分析解答。‎ ‎9.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 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逐渐萧条,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扶持不力”;B项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排除;D项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 点睛:关键时间点“民国初期”。‎ ‎10. 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 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全国民族工业工厂总数50%以上的上海,仅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被摧毁的工厂约2000余家,损失价值在8亿元以上。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甲午战争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排除B;C不符合所学,排除。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11. 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西方人得出的结论就是 A. 要阻碍中国纺织业发展 B. 机器不宜进中国 C. 要尽量收购中国的棉花 D. 要阻断对中国的面纱供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可以看出,这是英国与中国在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中国商品竞争力提高的根源是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大生产,提高了生产力,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与中英间的矛盾有关,但不是根源,排除。‎ ‎12.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因此B排除;A和D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可以排除;实际上根据题干关键词“先进”、“落后”,我们也可以得出答案为C。‎ ‎13.以下对于“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 ‎②严重破坏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 ‎③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被毁弃,国民的素质下降   ‎ ‎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其中①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②严重践踏了国家的民主和法制、③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毁弃、④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均是对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认识,所以答案是A。‎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 ‎14.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四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并确立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系所学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分析解答。‎ ‎15.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A. 安徽、江苏 B. 江苏、四川 C. 安徽、河南 D. 安徽、四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以建设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取得巨大成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市向阳镇,故本题答案为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6.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延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故选B。ACD不符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均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17.“西风东渐”,近代中国文化受到冲击。下列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的是 ‎①中山装 ‎②旗袍 ‎③四合院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和旗袍是在中国服装和西方服装基础上设计的,符合“中西结合”,故选A;四合院是中国北方的建筑特色,不符合题意,排除③,故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联系所学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史实分析解答。‎ ‎18.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渠道和互动媒体,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 B. 信息量过于丰富 C. 速度度快,应接不暇 D. 存在虚假信息 ‎【答案】A ‎【解析】‎ ‎【详解】互联网因为它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在信息交流时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故A正确;信息量丰富是互联网的优势而并非存在的问题,故B错误;速度快是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并非是互联网的主要问题,故C错误;互联网中确实存在虚假信息,但只要规范管理,这个问题会受到制约,而互联网中传播的大多都是真实信息,因此存在虚假信息并不是主要问题,故D错误。‎ ‎19.17世纪被称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的是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17世纪被荷兰被称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海上马车夫”,联系所学荷兰殖民扩张的史实分析解答。‎ ‎20.15世纪前后,某人想去印度淘金并达到了目的,他可跟随的船队是:‎ ‎①哥伦布 ‎②迪亚士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1497年,葡萄牙王室支持达·伽马通过好望角沿着非洲东海岸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经过亚洲印度,③④正确;哥伦布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迪亚士只到达非洲好望角,没有到达印度,①②错误,选择C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21.下列关于亚当·斯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曾经发表《国富论》一书 B. 其主张被英国议会所批判 C. 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D. 正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亚当·斯密针对传统的重商主义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要求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要求,伴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该项说法有误,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家希望在全球寻找原料,开拓市场,希望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的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故A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国富论》中,对劳动价值论做了更加深入的微观分析,正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2.美国新总统奥巴马话一向比较严谨。但他在2009年2月24日国会演讲中却出现一项失误,将世界上最早发明汽车的人国籍说错了。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世界上最早的汽车发明者是 A. 美国人 B. 英国人 C. 德国人 D. 法国人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卡尔·本茨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汽车,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故答案选C。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 ‎23.19世纪中叶,日本被迫“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的门户被打开亚非拉多数国家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表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世界各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C.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成熟 D. 各国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教材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内容,材料所述的史实表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干世界不符;D项错误,当时还没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4.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总统是 A. 门罗 B. 胡佛 C. 华盛顿 D. 林肯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总统是胡佛,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 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 社会各阶层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D.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但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B 项。社会各阶层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产销矛盾只是具体因素,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26.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这样说:“1931年,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或不在起作用的可能性。”他这句话的背景是 A. 美国资本主义被推翻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C. 新中国建立 D. 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材料“1931年,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或不在起作用的可能性”反映了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后,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质疑,故D正确;1931年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被推翻,故A排除;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故B排除;1949年新中国建立,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31年,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三十年时间内有一种经济理论在美国居于统治地位,这就是 A. 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B.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C. 供给学派理论 D. 货币学派理 ‎【答案】B ‎【解析】‎ 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产生的,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B正确;供给学派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CD。‎ ‎28.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体现出什么特点?‎ A. 发展新经济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自由放任主义 D. 大规模国有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均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发展外向型经济只适合日本,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均不再自由放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大规模国有化运动是英国而非西欧和日本,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9.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 A. 具有威慑力的炮舰 B. 物美价廉的商品 C. 先进的通讯手段 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与早期的殖民扩张不同,工业革命后,由于机器生产,大量廉价的产品生产出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利器,故选B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殖民扩张时期的主要手段;C选项错误,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D选项错误,工业革命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内容,而不是政治方面的影响。‎ ‎30.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于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之中,这种状况被称为 A. 高速增长状况 B. “滞涨”状况 C. “新经济”时代 D. 大萧条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滞涨”指经济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故B正确;“高速增长状况”不符合材料信息“经济陷于生产停滞”,排除A;20世纪90年代出现“新经济”,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29-1933年出现大萧条,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1.斯大林去世后对苏联经济进行改革的第一个苏联领导人是 A. 戈尔巴乔夫 B. 勃列日涅夫 C. 安德罗波夫 D. 赫鲁晓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的最后一个改革者,排除A。 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的第二位改革者,排除B。安德罗波夫是勃列日涅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排除C。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故选D。‎ ‎3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中导致思想发生混乱的是 A. 经济上的“加速发展战略”‎ B. 实施“新经济体制”‎ C. 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 发动“8·19”事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造成思想混乱,故C正确;经济上的“加速发展战略”、实施“新经济体制”与导致思想发生混乱无关,排除AB;发动“8·19”事件不属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排除D。‎ ‎33.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 A.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 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路线和政策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 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答案】A ‎【解析】‎ ‎【详解】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A正确;B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属于外部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 ‎34.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就是优先发展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服务业 D. 金融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5.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苏联面对着多方面的困难,以下最全面、准确的说法是 ‎①内部技术落后 ‎②资金短缺 ‎③外部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威胁 ‎④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 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的苏联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内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不全面,排除。‎ ‎36. 斯大林模式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A. 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 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 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 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有很多区别,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在对市场的态度上,斯大林模式是完全的国家性质的集体经济,反对市场,而新经济政策却不是,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其余选项虽然也是有不同之处,但是不是最大区别,故排除。‎ ‎37.“各个行星围绕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美元转。”这一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 联合国的成立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行星围绕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美元转。”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本题答案选C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8.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继建立主要表明:‎ A. 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暂时受挫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重大进展 C.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建立 D. 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重大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从未;D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表现 ‎39.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国股市受到重创,巨幅下跌,有的国家甚至濒临国家破产,金融海啸席卷全球。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也很快波及全世界,各国之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原因方面说明了( )‎ A.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B. 霸权主义愈演愈烈 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D.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主要是因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故本题答案选D项;AB是政治现象,题干说的是经济;C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40.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带来的问题包括 ‎①环境污染 ‎②经济发展缓慢 ‎③能源危机 ‎④粮食短缺 ‎⑤传染病横行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①③④⑤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生态环境遭到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浪费和消耗,还造成粮食短缺、传染病横行等问题,故D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排除②,故排除BC;A不全面,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树山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在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958年10月28日,山东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四: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量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唱词反映了怎样的生产方式?为了保证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稳,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实行什么样的农业政策?明清时期这种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新乐园”的幸福生活在当时能长久吗?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农村实行什么政策?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该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重农抑商;不利于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新乐园”指“人民公社”;不能长久,因为“人民公社”严重脱离了当时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得出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不利于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根据“1958年10月”可知,“新乐园”指“人民公社”;不能长久,原因:可从“人民公社”脱离当时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角度分析回答。 ‎ ‎(3)根据“大包干”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结合所学,可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4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机 材料二:‎ 爱迪生和他创制的灯泡 材料三:“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的时隐时现珊瑚岛也以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发明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成果?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是什么?他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3)近代以来,哪些因素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答案】(1)英国蒸汽机(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影响:新式交通工具加强世界各地联系,推动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电的发明与应用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电气时代 ‎(3)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解析】‎ ‎(1)根据“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机”可知成果是英国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式交通工具加强世界各地联系,推动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根据“爱迪生和他创制的灯泡”可知成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是电的发明与应用、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行余量征集制,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养,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俄当时实施了哪一经济政策?简要概括其实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苏俄当时实施了哪一经济政策?产生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回答,从以上经济政策的实施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新生的苏俄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为了巩固政权,国家统一调配有限的物资来支持保卫政权的战争。‎ ‎(2)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迅速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3)罗斯福;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 ‎(4)认识: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依据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用,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实行余量征集制”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新生的苏俄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物资缺乏,为了巩固政权等方面总结回答。‎ ‎(2)根据“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得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从使苏(俄)经济迅速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等角度分析总结。‎ ‎(3)根据“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可知是罗斯福;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认识: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依据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等角度分析总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