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卷语文科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教学反馈检测试卷语文科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教学反馈检测试卷 语文科(试题卷)‎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 28 -‎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維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活动离不开“我”和“非我”;“我”指创作者思想情感,时时被“非我”包围影响。‎ B. 文艺作品必须要具体、形象地反映生动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决不可无“我”。‎ C. 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欣赏者走进艺术世界,也要找回自我,表示出自我独立的态度。‎ D. 艺术创作活动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创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总说艺术活动不可无“我”,文末总结创作与欣赏都要有“我”。‎ B. 文章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来论证在艺术活动中不可有“我”。‎ C. 文章第五段从表演艺术的角度,采用喻证法论证创作的辩证法。‎ D. 文章第六段通过形象化的说理,生动地阐释了“走进艺术世界”的含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8 -‎ A.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把对人生高洁的追求寄托在梅花这一形象上,这需要作者把“我”化为“非我”这一过程。‎ B. 欣赏活动中不可无“我”,强调了欣赏者的独立性,这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说的道理有相似之处。‎ C. 《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 D. 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读者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和理解,吸收什么和摒弃什么,都有一个“我”。‎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我’指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错误,从第一段“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可知,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我”不只是创作者。‎ B项,因果不成立。根据第二段内容,文学艺术反映客观现实,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D项,根据最后一段“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的文义,选项中“主要表现”表述不当。‎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喻证法”有误,“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是引证法。此段还使用了例证法。‎ - 28 -‎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不是迷失自我,而是因知识构成影响人物认识事物的角度,走进“非我”世界中,每个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显示出不同的鲜明的个性,这恰恰是“自我”的体现。‎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0VID-19)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 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 28 -‎ 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适用于动物病毒)。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堪称“毒霸”。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炉”,主要是因为蝙蝠进化出了两项“超能力”。一是蝙蝠在飞行中的体温可高达40℃,使大部分病毒被杀死,只有小部分病毒得以进化;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中间宿主可以包括多个物种。根据我们目前对病毒的认识,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快速进化,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因此,寻找SARS-CoV-2的中间宿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算真正隔离了传染源。‎ 虽然目前关于中间宿主的研究尚未有定论,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SARS-CoV-2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一条可能路线: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该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突变或与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基因重组,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病毒进入人体后仍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 ‎(摘编自白志华《我们为什么要找病毒的中间宿主?》,《中国科普博览》2020/2/14)‎ - 28 -‎ 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无论是国庆、元旦前后的游园高峰,还是这个疫情阴云笼罩下的闭园时期。我们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调查地点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复旦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今天这个网络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记录着。完成这些调查工作的,除了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一个近百名市民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与此同时,每一名“公民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在项目中都会输入自己对于更好的城市生态的期望。‎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 ‎(摘编自王放《疫情之下,我们在上海的八十个探头,监测着城市野生动物》,果壳网,2020/2/9)‎ ‎4. 下列对“病毒宿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 B. 堪称“毒霸”的蝙蝠,被确定是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等病毒的共同宿主,因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 C. 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而且,它飞行时的高体温也帮忙杀死了许多病毒。‎ D.‎ - 28 -‎ ‎ SARS-CoV-2的中间宿主,为祖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并可能使其实现基因重组或基因适应性突变,进而感染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与SARS病毒,都在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之列,它们的致死率都高于SARS-CoV-2,但我们对SARS-CoV-2的警惕不能因此放松。‎ B. 病毒的中间宿主既有野生动物,如黑猩猩、森林羚羊,又有人类豢养的动物,如马、猪,这说明单靠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隔绝新型病毒传染人类。‎ C. 如果在城市里发现蝙蝠这个“毒霸”,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 D. 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上海市民“公民科学家”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来调查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能最大程度避免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 ‎6.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此决定出台的必要性。‎ ‎【答案】4. D 5. C ‎ ‎6. (1)野生动物很可能是致病病毒的自然宿主或中间宿主,密切接触就有可能导致新型病毒传播人类,甚至导致人传人的疫情发生。此决定的出台,能有效减少人类与病毒宿主的密切接触。(2)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既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又能营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持世界的生物多样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错误,由原文“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可知,人只是某些病毒的终宿主,并不是唯一的终宿主;‎ 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可知,推测蝙蝠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的原因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而且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定蝙蝠就是SARS-C〇V-2的自然宿主。‎ - 28 -‎ C项,“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错误,由原文“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可知,蝙蝠是免疫系统敏感性比一般哺乳动物更低,而非更高。‎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错误,从材料三第3段可知,对城市里的蝙蝠进行驱逐或扑杀,是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不可取。‎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相关内容:“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据此,决定出台的必要性可以从野生动物传播病毒和生态保护两个方面概括即可。‎ - 28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檐 凌鹰 其实,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我是很讨厌这种带屋檐的房子的,我觉得它们太土气,土气得就像我常年穿在身上的那些粗布衣裳和母亲给我做的布鞋。如果说那带屋檐的房子是一只只振翅欲飞的鸟,它们在我眼里也只是一只只灰不溜秋的麻雀。我那时特别渴望看到楼房,就像特别渴望看到孔雀和凤凰一样。‎ 我现在也并不后悔我曾经那样讨厌过我的那些带屋檐的乡村瓦屋,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真实而又可爱。我觉得我没有任何理由去否定我那远逝的任何一种激情和向往。‎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我那时虽然很讨厌那些像麻雀一样的乡村瓦屋,但我满村庄游走的时候,却喜欢沿着一座座房子的屋檐走过,从这座房子的屋檐绕到那座房子的屋檐下去。下雨的时候,即使我将整个村庄游走了一遍,我的身上也不会被雨水打湿,这是我在当时承认的乡下瓦屋惟一的好处。‎ 当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走在城市的墙根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有两种景象,一种是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店铺,另一种就是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城墙,我几乎看不到一片瓦也看不到一个屋檐。‎ ‎《说文解字》对“檐”的解释是“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可是,我们放目城市的楼宇,几乎已经找不到这种从房顶向外伸出一截边沿的房子了。很显然,这样的房子只属于乡村和遥远的朝代的城镇了。其实,对于城市来说,只有这样没有屋檐的房子才更像城市,才更有城市的现代气象。这就像一座村庄如果全是一栋栋连屋檐都没有的楼房,看起来就很不像乡村一样。‎ - 28 -‎ 说得更客观一点,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样,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随时都有可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檐的城市的惊慌与惶恐。其实,真正的城里人是不需要屋檐的,他们如果有屋檐情结他们就不是地道的城里人了。所以,很多原本是乡下来的人在城市呆久了,习惯了,也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之中流露出对屋檐的厌恶和不屑,好像不具备这种心理元素,他们随时就会被真正的城里人看出他们乡下人的本色来一样。‎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和老村。‎ 曾听一位朋友发过这么一种感叹。他说,我总觉得,城市房子的屋檐那种最早用来栖身用来遮风挡雨的概念已逐渐淡去,房子的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 我不知道朋友的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但他的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坐在乡村老屋看着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 后来,我就开始了近乎荒诞的胡思乱想,就觉得城市的楼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矫情的女子。她们穿着款式最流行的华丽衣裳,她们的身上挂满了华光四溢的饰品,她们的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她们的嘴唇描着鲜艳的口红,她们的眼睛上点染着像星星一样泛着荧光的眼影。她们就这样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站在一座座城市里,显得特别的雍容华贵,令人想入非非,可是,她们惟一缺欠的,却是乡下女子的那种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 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却并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离她,都想来到城市,都想跟贵妇人一样的城市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可这样的女子又总是在极力拒绝我们。因此我们只能在她们不屑一顾的目光下自作多情诚惶诚恐地行走和奔跑。至于那个乡下女子,当我们远离她之后,当我们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后才觉得她是那么的温甜可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却又一直以种种由我们强加给自己的理由拖延下来迟迟没有回去。然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做我们内心的一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 ‎(选自2005年第5期《美文》,有删节)‎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屋檐”既指实体房屋的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又指能给人心灵依靠与慰藉的乡土温情;它贯穿全文,把城市楼宇与乡村房子、把城乡的不同生活感受有机串联,是全文线索。‎ B. 朋友感叹“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作者有同感,这可从听到这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看出。‎ - 28 -‎ C. 对城市女子,文中运用排比手法从衣着、服饰、装扮等方面加以描绘,表现她的雍容华贵;又用对比手法表现她缺少乡村女子的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城市楼宇用这样的城市女子来比喻,表达了内心感受。‎ D. 城市生活所遭受的冷漠、辛苦、缺少尊严,这可分别从“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店铺”、“一直在行走中”“一直就没找到或一时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在“不屑一顾的目光下”看出。‎ ‎8. 文章画线句表达了“屋檐在心里”的意思,这在文中体现在哪里?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9. 运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运用这一手法,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矛盾情绪?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7. D 8. ①阳光灿烂的日子,作者喜欢沿着墙根行走;②我们随时都会遇上暴雨,对屋檐有强烈的渴望;③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老村;④朋友的话一下子使作者想起在老家被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的景象。 ‎ ‎9. 文章表达了既向往城市楼宇的现代气象又不满其华丽冷硬、矫情雍容,既不满乡村屋檐的土气又怀念乡村屋檐所饱含的淳朴温情的矛盾情绪。这样的矛盾情绪具体表现在:①较长时间里讨厌带屋檐的房子,渴望看到城市楼宇;到了城市又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讨厌看不到屋檐;②在城市呆久了,对屋檐流露厌恶和不屑,但偏要选节假日去看有屋檐的古镇古村;③城市楼宇像矫情的女子又喜欢和她亲近,乡村有屋檐的房子像温润婉约的女子又远离她;④远离了乡下有屋檐的房子,又总想把它装在心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店铺”与冷漠无关,城市生活所遭受的冷漠从“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城墙”“没有屋檐城市的惊慌与惶恐”等文字体现。‎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解答时,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本,理清散文的结构脉络,把握写作的思路,然后分析题目,按照要求作答。‎ - 28 -‎ 本题划线句在文章结尾,“然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做我们内心的一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表达了“屋檐在心里”的意思以及对“屋檐”的怀念与向往,这一意思在文中的体现,需要在上文找到与此内容相呼应的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随时都有可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檐的城市的惊慌与惶恐”“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山的老街和老村”“他的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坐在乡村老屋看着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表现了怎样的矛盾情绪,涉及对主题的理解,作者笔下的“屋檐”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文化传统中真诚、温情、关爱、仁爱、美好的人性成分中的象征,也是人们心灵的慰藉和靠山。对乡村的“屋檐”与城市没有“屋檐”,作者表达了复杂的情绪:“我是很讨厌这种带屋檐的房子的,我觉得它们太土气,土气得就像我常年穿在身上的那些粗布衣裳和母亲给我做的布鞋”“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山的老街和老村”“我们更多的人却并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离她”“当我们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后才觉得她是那么的温甜可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这就是作者表达的既讨厌又留恋,既想远离又渴望依靠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 28 -‎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阋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威少有至性,五岁丧父,哀毁有若成人。周太祖时,袭爵美阳县公,仕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见而礼之,以其女妻焉。见护专权,恐祸及己,逃入山中,为叔父所逼,卒不获免。然威每屏居山寺,以讯读为娱。未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有从父妹者,适河南元雄。雄先与突厥有隙,突厥入朝,请雄及其妻子,将甘心焉。周遂遣之。威曰:“夷人眛利,可以赂动。”遂标卖田宅,罄家所有以赎雄。论者义之。‎ 高祖为丞相,高颖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与语大悦。居月余,威闻禅代之议,遁归田里。高颍请追之,高祖曰:“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颖参掌朝政。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上尝怒将杀一人,威入閤进谏,不纳。上怒甚,将自出斩之,威当上前不去。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 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开皇九年,拜尚书右仆射。以母忧去职,柴毁骨立。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有删改)‎ - 28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B. 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C. 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D. 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持节”的意思是持有“旌节”,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权力次于它的还有持节、假节。‎ B. 突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活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C. 宋朝以前,京兆尹是掌管现在西安及附近地区的官职,西汉时相当于首都市长。隋唐时则是京兆郡的长官。‎ D. 尚书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在尚书令成为虚职之后,尚书仆射就是尚书省实际上的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威为人至诚,孝顺父母。在父母先后去世的时候,他都悲痛欲绝,甚至在为母守孝时一度拒绝朝廷的起用。‎ B. 苏威处世谨慎,善于自保。北周朝时,他几次退避隐居,不想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隋文帝也理解他的不合作。‎ C. 苏威忠诚正直,敢于力谏。隋文帝在盛怒之下杀人,他坚决阻拦,两次挡住皇帝的路。他的做法最终得到皇帝的认可。‎ D. 苏威才干超群,深受器重。他身兼多个官职,皇帝不但否决了梁毗的质疑,而且认为他的全能连杨素都远远比不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2)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答案】10. C 11. B 12. D ‎ - 28 -‎ ‎13. (1)大船要运载重,骏马要跑远方。因为你有过人的才干,不要推辞多做事了。(2)苏威(如果)没有遇到我,没有办法实施他的意见,我(如果)没有得到苏威,能依靠谁推行我的政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划线句的翻译是:当时,高颍和苏威同心协力辅佐(隋文帝),政令和刑罚无论大小,没有不(经由他们)筹划的。因此,改朝换代几年后,天下人都称颂太平盛世。隋朝建国在战争之后,法令和规章错乱驳杂,皇帝命令朝臣修改旧有法令,制订一代通行的法典。“同心”修饰“协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为”,是动词“制订”,“一代”修饰“通典”,共同作“为”的宾语,故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活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错误,突厥活跃的地区为中国西北和北部草原地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认为他的全能连杨素都远远比不上”有误。隋文帝认为,杨素的才智和口才天下无双,而在参照古今吸取总结经验教训、帮助皇帝教化百姓方面比不上苏威。‎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远驰,跑远方;以,因为;兼人,过人;辞,推辞。(2)值,遇到;措,实施;行其道,推行我的政策。‎ - 28 -‎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苏威字无畏,是京兆武威人。苏威年少时有极其孝顺的品性,五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成年人一样悲痛欲绝。(北)周太祖时,他继承了美阳县公的爵位,出仕为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见到他之后,对他以礼相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苏威)见到宇文护专权跋扈,担心灾祸牵连到自己,(于是)逃跑到深山里,却被叔父逼迫,最终还是不能免于为官。然而苏威常常隐居到山寺里,以读书为乐。没过多久,苏威被授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官职。苏威有一个堂妹,嫁给河南的元雄。元雄从前和突厥有嫌隙,突厥入朝,但请求(获得)元雄和他的妻子儿女,(如果这样他们才)将会满意。(北)周(朝廷)于是把元雄一家送了过去。苏威说:“野蛮人贪财,可以用贿赂来打动他们,(让他们改变主意)。”于是他公开出售田地和住宅,倾家荡产来赎回了元雄(一家)。议论这件事的人都认为他很仁义。‎ 高祖担任(北周)丞相,高颍屡次(对他)说起苏威的贤能,高祖也一向器重他的名声,(就)召见了他。等待(苏威)到来,(高祖)与他谈话,非常高兴。过了一个多月,苏威听说了(高祖将要)通过受禅接替帝位的主张,(于是)归隐田园。高颍请求追回他,高祖说:“这是(他)不想参与我的计划,暂且放在一边吧。”等到(高祖)受禅,(苏威)被征召,拜为太子少保。不久以后,(他又)兼任纳言和民部尚书。苏威上表陈辞谦让,(皇帝)下诏说:“大船要运载重,骏马要跑远方。因为你有过人的才干,不要推辞多做事了。”苏威这才停止(推辞)。‎ - 28 -‎ 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做官),因为国家用度不足,制定征税的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被人们认为太沉重。不久以后,(他)叹息说:“现在所做的事,就像拉弓一样,不是和平时代的法则啊。后代的君子,谁能放松弓弦呢?苏威听到这话,(就)常常以(实现父亲的意愿)为己任。(因此)到了这时候,上奏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推行简约从宽的制度,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苏威)渐渐被皇帝亲近器重,(他)和高颍(共同)参与执掌朝政。苏威见到官中用银制作挂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述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帝。皇帝为此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下令清除销毁。皇帝曾经(因为)愤怒打算杀一个人,苏威进门劝谏,皇帝不听从。皇帝非常生气,想要亲自出去斩杀那个人,苏威挡住皇帝前进,不肯离开。皇帝躲开他出门,苏威又拦住他(遮:拦住)不让他过去。皇帝甩袖而去,回到殿中。过了很久,(皇帝)这才召见苏威,道歉说:“您能像这样(劝谏我),我没有什么忧虑了。”不久,(苏威)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先的官职都保持不变。‎ 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领五个职位,贪恋繁多的权势,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上表弹劾苏威。皇帝说:“苏威从早到晚孜孜不倦,胸怀远大的志向,在举贤任能方面有缺点,为什么要这么急迫(地要求他)呢?”(然后他)回头对苏威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于是,(皇帝)对群臣说:“苏威(如果)没有遇到我,没有办法施行他的意见;我(如果)没有得到苏威,能依靠谁推行我的政策?杨素的才智和口才天下无双,至于参照古今,帮助我教化百姓,他无法和苏威相比。”他(苏威)就是如此被(皇帝)器重。‎ 当时,高颍和苏威同心协力辅佐(隋文帝),政令和刑罚无论大小,没有不(经由他们)筹划的。因此,改朝换代几年后,天下人都称颂太平盛世。隋朝建国在战争之后,法令和规章错乱驳杂,皇帝命令朝臣修改旧有法令,制订一代通行的法典。律令的格式大多是苏威所拟定的,世人认为(苏威)很有才能。开皇九年,(苏威)被授予尚书右仆射。(苏威)因为给母亲守孝而离职,悲伤过度而消瘦憔悴。没过多久,(他)被命令起复办公,(他)坚决推辞,(皇 帝)特别下诏书嘉奖安抚,不允许他推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_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园小梅(其二)‎ 宋代林逋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其四)‎ 宋代陈与义 含章②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③。‎ - 28 -‎ ‎【注释】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③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诗首句用“绡”比喻梅花的花瓣,“绡”即精美轻薄的丝织物,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的柔美。‎ B. 梅花傲雪的形象深入人心,而林逋却一反常态,写梅花畏惧寒霜,暗示作者人生处境的艰难。‎ C. 第一首诗尾联作者以江南路上,酒旗飘拂,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的回忆情景作结,饶有情趣。‎ D. 第二首诗属于唱和诗,诗人运用含章殿的典故,意在通过公主的妆容之美,来表现墨梅的风姿。‎ ‎15.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宋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案】14. B 15. 同:两首诗题咏的对象都是梅花,都写出梅花的意态之美。异:(1)林诗重在写自己对梅花的深情,“霜深应怯夜来寒”写出作者对梅花的担心与怜惜,包含深情。(林诗虽写画梅难,却意在突出梅花的风姿独特。)而陈诗则重在表达对画家高妙艺术造诣的赞美之情。“造化功成秋兔毫”,画师只不过用一般的画笔“秋兔毫”却能够画出那么美的墨梅,“功成”表明作者 对画家的赞美。(2)此外,林诗还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质,而且以梅自况,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而陈诗则没有这一层意思。‎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写梅花畏惧寒霜”错误,第一首诗中“霜深应怯夜来寒”,意思是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严霜的侵袭下,梅花可能要受不了吧?“应”标明梅花畏惧寒霜只是作者的主观推测,意在表达作者对梅花的怜惜与深情。另外,“暗示作者人生处境的艰难”也于诗无据。‎ 故选B ‎【1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本题要求分析两首宋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解答时细致理解诗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分析思想情感。‎ 相同之处,根据诗题“山园小梅”“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可知,两首都是咏物诗,歌咏的对象都是梅花。‎ 不同点,林诗“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霜深应怯”的顾虑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清新鲜艳的梅花只能让隔壁的僧人爱惜,尽管它很冷落,但是还不愿让城里的俗人来观赏。陈诗全篇赞美画家技艺高超。“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前半句隐约再现了画作的景象,后半句直接夸赞画家画笔功夫了得。“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内涵表现充足,不追求颜色的相似,和九方皋相马一脉相承。整首诗,夸赞画作不追求外在妖艳,而注重内在精神品格的表现,这又和梅的精神气质相切合。‎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现大鹏鸟击水大海、乘风高飞的壮观图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斥秦统治者不但毫无限度地搜刮民财,而且毫无节制地挥霍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答案】 (1). 水击三千里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6). 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抟、扶摇、锱铢、祇辱、骈死、槽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 。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 以及他们的艺术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被用枯树搭成的花架撑持住。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 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特点 隔膜 观照 纯正 B. 特质 隔膜 观照 纯正 C. 特质 冷漠 关照 纯粹 D. 特点 冷漠 关照 纯粹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毋庸置疑的好事 B. 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坏事 C. 不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好事 D. 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需要用枯树搭成的花架撑持住。‎ B. 第一流小说家不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C.‎ - 28 -‎ ‎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D.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被它撑持住^‎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对象等。‎ 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质:指特有的性质或品质。此处强调文学性质,应填“特质”。‎ 隔膜:指不通晓,外行。冷漠:指(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此处强调不了解,应填“隔膜”。‎ 关照:指关心照顾。观照:是美学术语,指人(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对事物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此处指艺术家对人生,应填“观照”。‎ 纯正:指纯洁淳正,精纯而无杂质。纯粹:指不掺杂别的成分。此处用于修饰“文学趣味”,应填“纯正”。‎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根本上文的“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排除C。根据下文的“但是”,排除B。由“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最粗浅”可知作者对爱好故事的态度,不是太认可;而A从正面明确肯定爱好故事是好事,措辞缺少分寸,与作者的原意不合,排除A。‎ 故选D。‎ ‎【19题详解】‎ - 28 -‎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不是”过于绝对,应改为“不尽是”,排除B;根据下文“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可知“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排除A;第二、三句分别论述的是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的特点和作用,根据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排除D。‎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相比而言,①_____,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突难,中国自商周时代起到近代,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多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②______,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儿说也就是以毒攻毒。③______,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答案】 (1). “疫”比“疾”更可怕; (2). 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 (3). 虽然古人对疫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根据“相比而言”“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突难”可知第1空应表达“疫”比“疾”更严重的信息;根据“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以类治之”“以毒攻毒”推知第2空应以“人们”为主语,填一种“感染方式”;根据“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推知第3‎ - 28 -‎ 空是转折的前句,“虽然”开头,内容上结合“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表达“认识有限”的意思。‎ ‎21.下面是公务员报考流程图,请按照顺序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国考办发布通知,对国考报名者提交的材料予以资格审查,审查不合格者重新提交材料。审查合格者参加笔试,笔试通过者与成绩排名未进面试申请调剂通过者一同参加面试,面试及体检合格者予以公示试用。‎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这类流程图图示转化为文字的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本题是公务员报考流程图,按照箭头方向把方框内的要点用文字清晰地转述出来。本题需要注意其中的两个环节,“资格审查未通过者,需要重新提交”,“笔试未进入面试排名的,需要申请调剂,之后与笔试通过者一起进行面试”。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简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春天,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时,科学精神被国人一再强调,因为它是“抗疫的盾牌”。有人说,84岁的逆行者钟南山的一言一行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有人说,抗疫过程中,媒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也体现了科学精神。有人说,抢购双黄连的闹剧提醒我们,任何时刻都需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科学精神。有人说,拒食野生动物,摒弃“野味滋补”的错误观念,这之中也包含着科学精神……‎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份在年段会上的演讲稿。‎ - 28 -‎ ‎②以年轻公民的身份,写一封致全体社区居民的公开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场景;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请以“复兴中学明华”或“公民明华”的身份写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生存需要科学精神 ‎——致全体社区公民的一封信 居民朋友们:大家好!‎ 这个春天,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所有人都在关注开始肆虐的疾病如何防控,科学部署、科学防疫、科学救治……,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应注意到疾病的由来,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培养科学素养,从源头上遏制病毒。‎ 纵观近几十年新型传染病的发源,艾溢病毒来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IMN9禽流感这些更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动物有关。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与随后十余名病人都来自野生动物市场,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厨师,今年的新冠肺炎也是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这些事实无不告诉我们:捕食“野味”是病毒传播关键的一环。‎ 因此,在屡次发生的血的教训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拒绝追求“野味”,这就是作为公民的科学精神。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我行我素;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拒绝捕食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公共安全。由人的贪念、痴昧引起的后果来之迅速,更是来势汹汹。在此,我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不抱猎奇心理。‎ 国人对“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传统以及中医药文化影响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把捕食一掷千金的珍稀野生肉类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这样的“排面”建立在一条条原本在自然中灵动的生命和一个个潜在的病毒威胁之上,真的值得追求吗?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明确捕食野生动物的危害,不抱侥幸心理。‎ 在记者卧底的一个“野味群”,有人提及最近的武汉疫情,一群友回复“该吃吃该喝喝,没那么容易来我头上”。总有人不相信野生动物会传播疾病,或者说是不相信传播病毒的野生动物就是自己接触的这只,抱着侥幸心理。可不伯一万就怕万一,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经济损失动辄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衡量。‎ 第三,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不抱自大心理。‎ - 28 -‎ 天行有常,万物都在其该在的位置,维持天地的周转。如果不是人类自高自大,把自己当做主宰而任由欲望膨胀,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子狸摆上餐桌,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这一次“武汉肺炎”的战争,我们也会像打败“非典”一样打败它,但这场战争建立在惶惶人心和无数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输赢来论。我们不要等到出现超级病毒再后悔贪婪,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再后悔愚昧。‎ 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走向光明而辉煌的未来!‎ 公民明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 审题:‎ ‎(1)对情境的理解 试题材料基于“科学精神”展开,提供了多元的情境。抗疫之时,科学家、媒体人、公众,他们身份虽不同,但都需具备科学精神,而他们身上又体现出科学精神的不同侧面,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辩证分析等。前三个情境中包含的“科学精神”考生容易理解,而第四个情境包含怎样的科学精神呢?对此,有些考生可能会有疑问,在此稍作分析。“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滥食野生动物,必然要滥杀野生动物,这些行为不仅会破环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且可能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甚至让人类付出惨重的生命的代价,如2003年的非典、当下的新冠肺炎。“野味”当前,能坚决说“不”,正是因为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而这体现了人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正是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 命题要求需“结合材料”,那么写作时必须从材料出发,对材料的情境和“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无论是演讲稿还是公开信,均要围绕“科学精神”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情境识,保持情境的现场感,这是此类作文的写作要求,同时疫情当前,紧扣材料提供的抗疫情境,所生发出的思考和感悟,也更易与读者、听者形成同频共振、心音共鸣,从而凝聚起抗疫的科学能量。‎ ‎(2)对任务的理解 两个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有不同的站位、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表达,还要求考生有较高的自我定位意识、角色转换意识、对象意识与目的意识。‎ - 28 -‎ 任务指令一: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份在年段会上的演讲稿。言说的对象是同窗、同龄人,立足“抗疫”,你可以旁征博引,用人类“战疫前行”的历史、闪耀着科学精神的人类群星的丰功伟绩等,证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号召同学们探索求真,努力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民族的复兴之路。‎ 任务指令二:以年轻公民的身份,写一封致全体社区居民的公开信。以公民身份来写作,首先要辨析公民之“公”,它是“天下为公”的“公”,这意味着公民心里要装着社区、国家和人类,能站在社会、国家甚至人类的高度审视自身的言行。因此,在写作时,作为公民可从“责任意识”“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角度呼吁社区居民培养和践行科学精神。其次,写作对象是社区居民,居民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可以号召居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勇做科学精神的践行者;居民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和饮食习惯,有些居民可能仍笃信封建迷信,有些居民可能仍对野味无法抗拒,可以立足“抗疫”,论述这些行为的弊病,把科学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间。‎ ‎(3)对文体与语体的理解 从文体上看,涉及演讲稿与公开信两类实用文体写作。两类文体的写作,考生都要时刻抓住“对谁发声”这个问题,这不仅要求对象意识要明确,而且还要兼顾在具体的情境里,既以理动人,也以情感人,既能彰显深刻的审辩思维,也要有强烈的共情意识。但演讲稿与公开信,置于不同的情境里,语体的选择则大有不同。年段会上的演讲,同学少年,皆是“书生意气”,语言可庄重典雅而不失诙谐幽默,逻辑谨严而不失酣畅淋漓;给社区居民的公开信,居民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亦有参差,就不宜写得文绉绉的,不妨适当引入口语或方言,穿插抗疫中社区发生的相关“新闻”,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共情。‎ 参考立意:1、理性抗疫呼唤科学精神2、科学与理性,筑牢公民素养的基石3、科学精神是最有效的抗体 参考素材:‎ ‎1、必须承认,不少防控工作,尤其是涉及管控、监测、检查等,都是以削减民众的便利程度、牺性局部利益为前提的。其中一些或可通过构建合理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共担,但有一些可能注定需要个体的承担,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也是非常时期的不得已而为之。‎ ‎2、本质上,这次疫情也是对民众科学素养与公民精神的“拉练”。多相信科学,遵循那些科学的“自我保护指南”,别被那些蹭疫情夹带私货的“炮防传染,吸烟能消毒”、兜售阴谋论的“生物战”话语所蒙蔵;多循守理性,不盲目不恐慌,服从防疫的管制安排,尽量避免成为交又感染的一环……这些都是个体应有的“价值自觉”。‎ - 28 -‎ ‎3、当无数的个体能真正依据科学精神、秉持公民素养,合理调整防期的个体行为,全社会战胜疫情的砝码就大一些,成本就更低一些,最终帯来的公共利益增量,也将回馈给每个人更多的安全感。‎ ‎4、病毒所挑战的是整个社会的应对系统。这个应对系统里面,没有人可以例外。目前病毒的传播和疫情发展,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个体还是相关部门、机构,在应对上多一些“打提前量”和准备,少一些盲目乐观和侥幸,多一些配合、公开,少些自行其是,这样人们的从容就多一份,战胜病毒也能愈发可期。说到底。就是科学精神和公民素养越充沛,越能给战胜疫情増加砝码。‎ 结构示例:《生存需要科学精神》,议论文文体。本文以书信体形式,致全体公民,表达作为普通民众也需要科学精神的主题。开篇从疫情防控引到“科学”的话题,首先列举一系列传染病的发生与捕食“野味”有关事例;然后提出三条倡议,提倡每个人都应该拒绝追求“野味”;最后发出呼吁,扣题结束。‎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