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85页)(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言文阅读(185页)(含解析)

考点11 文言文阅读 考点6 文言文阅读 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考点11 文言文阅读 考点6 文言文阅读 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邪;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命题立意】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鄙”解释为“见识浅薄”义,这是考生应当掌握的,在《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中的“鄙”就为“鄙陋,目光短浅”义。‎ ‎【标准答案】A。‎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命题立意】筛选文中的信息。‎ ‎【思维轨迹】③是写生长在这太平无事的年代,丰衣足食,这形势下人必然骄傲和懒惰,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①②⑤是士兵的现状。‎ ‎【标准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思维轨迹】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文中说:“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都老死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标准答案】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思维轨迹】要翻译的句子一般是含有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句子。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在这几句中要注意的关键词分别是(1)然,簿书,听断;(2)者,出入;(3)骄惰,窃食。‎ ‎【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实行仁政的基础。古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未曾敢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到有人谈起农业上的事情,就对其笑着说:见识浅薄。只知道急切地征集、挪用赋税,不知道把务农放在最前面,这是没有探究为政的本末。知道务农却不知道节用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完全清楚务农的方法。‎ 古代人治理天下,统治者和生产者相互帮助共渡难关。农民很勤劳,统治者有节制。农民不保留自己的体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供给当政者,使不相互困窘。一个老百姓的力量,督促他他就能发挥出来;一天的费用节约使用,一定要量入为出。一年的耕作所得,‎ 供官府与老百姓食用,都出自其中并且常常有结余。所以三年里就要节余一年的物资。现在却不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一年的耕种,仅仅能够供官府,老百姓的食物仅够生活几个月。更严重的是,粮食刚收割完毕(缴纳了国家的赋税),百姓就只能以糠麸和秕稗为食,有的人只能靠采集橡树的果实、储藏菜根来度过冬春。万一不幸遇到水旱灾害,那么很多人会被饿死,这很让人悲叹啊!‎ 国家没有战争,已经三十多年了。曾经参战的士兵到今天已经全部老死了,而后来的士兵没有听过战鼓的声音,没有见过战阵。出生在天下无事的年代,在衣食上很充足,它的形势必然让人骄纵怠惰。现在卫兵晚上入宫值班,自己不拿被子却让别人拿着;禁兵拿粮食,自己不背着却雇人背着。他们像这样骄纵,怎么肯冒着辛苦去作战呢?假使士兵能忍耐辛苦并且参加战争,即使使农民受到损耗,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士兵只有当士兵的虚名,但实际上是骄纵怠惰无用的人。‎ 古代所有的身材高大健壮的老百姓都在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空隙就教他们作战的方法,现在却都不一样。一遇到灾年,那么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度量老百姓的身高并验看他们的健壮程度,招其中的高大健壮者做禁兵;在此之下不到尺度而稍微怯弱的人,给他们登记让他们做厢兵。招人多的官吏有奖赏,而老百姓正困窘就争着投奔他们。所以一遇到灾荒之年,留在田地上的人,就只有老人和身体衰弱的人了。而官吏却说:不收他们为兵,就恐怕会为盗贼。哎!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古代身体高大健壮的人从事耕作,而年老体弱的人游乐;现在身体高大健壮的人游乐,而年老体弱的人留下来耕作。为什么如此不同呢!这样,‎ 老百姓在田地尽心尽力,有时仍不免于吃猪狗所吃的食物,但一旦去当僧人、士兵,那么终生安逸,生活富足,因而在田地里的老百姓就只能每天减少了。所以说有诱惑老百姓的弊端,说的就是这样。‎ 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 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命题立意】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对实词的考查,尽可能地使用推断法、联想法,A项联想《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可推知正确。C项联想“臭名昭著”也不难推知“著”为“彰显”义。D项联想2009年高考湖北卷苏轼《书〈孟德传〉后》中的“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即可得出答案。B项容止:仪容举止。“止”即“居住、止息”,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 ‎【标准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命题立意】筛选文中的信息。‎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首先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所给的几句话分别放到文中原处,借助语境理解其意。②表现其妻的简朴、卫生,④表现其妻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重视文章。‎ ‎【标准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维轨迹】先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选项对照原文相关信息,最后做出正确判断。“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标准答案】C。‎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思维轨迹】要翻译的句子一般是含有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句子。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在这几句中要注意的关键词分别是(1)敛、甚、倒装句式;(2)使、累其心、抑(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3)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参考答案】(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他拿出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一年之内,他写了七八封书信,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谢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是当时有名的人,他们家世代显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每一样都精心挑选;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 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曾经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高低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做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一块儿饮酒?高兴吗?’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那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空中的蝗虫而感叹说:‘如今西边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蝗虫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她见识高明,懂得道理大多像这样。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您的祭文),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减少我的悲痛。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 附:谢氏墓志铭 ‎    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二男一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县某原。铭曰:‎ ‎    高崖断谷兮,京口之原!‎ ‎    山苍水深兮,土厚而坚!‎ ‎    居之可乐兮,卜者曰然。‎ ‎    骨肉虽土兮,魂气则天!‎ 何必故乡兮,然后为安?‎ 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甚少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贱侮慢。‎ ‎(节选自《魏书·胡叟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少有屈焉 屈:屈辱 B.鸠率僧旅 鸠:聚合 C.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 D.遗其珍物 遗:赠送 ‎【命题立意】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这四个选项中的实词,除了B项“鸠”比较陌生外,其他的都很常见。文言实词考查有一种规律,越陌生的词语,其解释往往列为正确项。“鸠”在现代汉语中有“鸠集”一词,“鸠集”即“纠集”。C项“大辟”对有的考生来说也是陌生的,但在文言文中较常见,如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其中的“大辟”就是古代的一种死刑。D项“遗”为“赠送”义可以说是众人皆知。而A项我们可以联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屈”,可推知此处的“屈”也应为“屈服”义。‎ ‎【标准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唯《易》乎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 拂衣而出 ‎ 倚歌而和之 C. 遂得免焉 ‎ 风雨兴焉 D. 复还于蜀 ‎ 且贰于楚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可将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特定语境看意思和用法是否合适验证是否一致。‎ ‎【思维轨迹】B项“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A项前者“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后者“其”副词,难道。C项“焉”,前者是助词,可不译,后者是兼词,相当于“于此”。D项“于”,前者是介词,到,后者是介词,对。‎ ‎【标准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维轨迹】对文言内容的赏析,不仅要读懂每段话的内容,还要整体理解全文。“得罪了京兆韦祖思”在文章的第一段,“仕途受阻,一生坎坷”的内容在第二段,把二者内容串为因果关系,显然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不难得出“‎ 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标准答案】D。‎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 ‎【命题立意】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思维轨迹】做文言断句题一般技巧有:①寻找句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可以确定其是主语或宾语;②寻找句中的虚词,判断这些虚词是句首虚词,句中虚词,还是句末虚词;③寻找“曰”“云”等标志词,确定对话的始末;④寻找对称(对偶)句式,判断前后断句;⑤寻找总分、分总的形式,依层次断句。本题只要抓住文言句式具有“对称整齐”的这一特点,就可迎刃而解。“述前载”对应“叙中世”,“无违旧美”对应“有协时事”,“奇其才”对应“畏其笔”,理清这一关系,断句就很容易了。‎ ‎【参考答案】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XXK.com ‎【命题立意】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思维轨迹】(1)句主要是对实词的翻译,应注意“风化”“隐匿”“知”的翻译。(2)句注意“请”的翻译;并注意“财何为也”的句式,“何为”是“为何”的倒装。但翻译时以通顺为准,如直译后读来不通顺,可以改换,如(1)句中“入”直译为“进入”,“进入长安”不合习惯说法,可改为“来到长安”。‎ ‎【参考答案】ZXXK.com(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参考译文】‎ 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家中历代为官,是西夏著名大族。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方十三,就以善于辩答疑问解释事理,在乡国闻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事理),同德才兼备的完人辩驳,很少有屈服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深微妙而得变化之道理的,大概只有《易经》吧?我通过思考而感悟的道理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略能区分阴阳而已,哪里有能从不明显的征兆中探索深奥的道理的人呢?求师问道的道理,不一定在今世了。”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用眼睛精读,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文字,又精通通俗的词句。因为姚氏政权将衰亡,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有个京兆人叫韦祖思,他从小熟读典章,蔑视当时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召他见面。祖思像平常对待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寒暄后,就拂袖而出来了。祖思坚决挽留胡叟,说:“正想同你谈论天人关系,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 胡叟回答说:“可以共论天人的人早已死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于是不入座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完成,当时他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韦杜的过去,不违背旧美,叙述中世之事,符和当时的情况,而近代则不涉及鄙俗污浊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以此为谈资。     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入仕的途径,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的梁、秦二州刺史冯翊人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授予胡叟小官,(但这)不合胡叟的志向。没有多久,吉翰被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甚得豪俊尊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带领僧兵,(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金佛像。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罚。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陈述申明这件事的好处,于是法成得以免罪。胡叟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送给他珍贵的物品,价值千余匹绸。胡叟对法成说:“安贫乐道的织蒿人,为何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最终未收一物。‎ 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而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暮 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壹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注]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楬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长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三辅吏民甚畏之。‎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选自《汉书·酷吏传》)‎ ‎【注】令辟:砖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中奸猾浸多 浸:逐渐 B.悉籍记之 籍:凭借 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内:里面 D.赏所置皆其魁宿 置:放置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文原句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可联系《鸿门宴》“籍吏民”;C项“内”,通“纳”,使进入,仍可联系《鸿门宴》“欲止不内”;D项“置”,释放、赦免。‎ ‎【标准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斫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思维轨迹】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选项提供的高中语文课文中的语句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掌握中学课本基本篇目中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至关重要。A项都是介词,凭借,依靠。B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代词,……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标准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 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C.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 D.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得了善于治理的名声。‎ ‎【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思维轨迹】要重点分析文中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选项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原文说的是“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标准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思维轨迹】(1)注意几个词语:薄暮:靠近傍晚;横道:横躺在路上;枹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注意省略。(2)注意几个词语:一:一旦;坐:因为;胜:胜任;废弃:被弃置不用;甚于:比……还严重;然:这样。‎ ‎【参考答案】(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参考译文】‎ ‎  尹赏字子心,是钜鹿杨氏(这个)地方的人。因为郡吏明察清廉而任楼烦长。(后来)被举荐茂才,任粟邑县县令。左冯翊薛宣上奏说尹赏能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于是他)被调任频阳县县令,又因用刑使罪人致残而被免官。后因御史推荐任郑县县令。     永始、元延年间,皇上懈怠朝政,外戚骄横放肆,红阳长仲兄弟串通游侠,收纳亡命之徒。而北地的大豪强浩商等图报私怨,杀害了义渠长的妻子儿女共六人,并往来于长安城中。丞相御史派遣属吏追寻贼党,(朝廷也)下令捕捉他们,很久才捕获。长安城中奸诈狡猾的人渐多,里巷中的游荡少年结伙杀害官吏,接受贿赂替人报仇,他们聚在一起摸取(事先制作好的)弹丸,拿到红色弹丸的去杀害武吏,拿到黑色弹丸的去杀害文吏,拿到白色弹丸的则为遇难的同党治理丧事。(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尹赏以三辅高第身份被选拔任长安令,并得到特权可以随机从事。尹赏到任后,便修建了长安监狱,向地下打出许多深洞,各深数丈,取出的土块则在四周垒起土郭,然后用大石头盖在洞口之上,称这些洞为“虎穴”。完工之后,他就部署户曹援吏,以及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等,(让他们)分别举报长安城中各处的轻薄少年和不服管教的恶劣子弟,对没户籍的商贩作务,而身着鲜艳美丽或危险服装如披铠甲着臂衣,手持兵刃的,将其都在名册上记录下来,共得数百人。尹赏一天清晨召集了长安的官吏,(并备)囚车数百辆,令其分头对被查出者进行逮捕,都给他们定了“通行饮食群盗”的罪名。尹赏亲自加以审查,每审十人放走一人,其余的则都被依次投入虎穴之中,每穴各一百人左右,最后用大石头盖上洞口。几天以后,人们打开石头检视,见下面的人都已横七竖八地相枕而死,便将尸体取出,掩埋于寺门桓东,并各插木桩,写其姓名,一百天以后,才让死者家属各自挖出尸首取回。家属们都号啕大哭,过路的人也都为之叹息。长安城中有歌唱到此事说:“哪个地方能让他死?桓东少年场。生前行为放荡,死后枯骨何处葬?”尹赏释放的都是和他有深交的老熟人,或是旧日官吏和善良人家的子弟因一时糊涂而与盗贼有染并愿意自己改正的,才有数十近百人,尹赏都赦免他们的罪,责令他们立功以自我赎罪。其中努力上进有功的,趁此被尹赏收用为爪牙,(这些人)善于追捕坏人,了解盗贼的好恶及行踪,在这方面比一般官吏强得多。尹赏到长安治理数月,盗贼便停止了活动,外来盗贼由于害怕纷纷逃回原来的地方,不敢再有窥伺长安之念。     由于各地盗贼泛滥,所以尹赏又被任命为江夏太守,他捕杀江湖盗贼及滥杀官吏百姓的人极多,因残忍暴虐被免官。南山一带盗贼四起,所以朝廷又让尹赏做了 右辅都尉,后调任执金吾,负责督察大奸盗。三辅官吏民众对他非常畏惧。     几年后(尹赏)死于任上。患疾病快死之时,他告诫几个儿子说:“大丈夫做官,就应该因残忍暴虐被免职,(事后)朝廷回想他的功劳,就会重新得到任用。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尹赏的四个儿子都官至郡守,长子当了京兆尹,他们都崇尚威严,有善于治理的名声。‎ 五、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申 甫 传 汪 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 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藏。 ③ 窭(jù):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卒,终于的意思。考生能否准确判断,还要根据词语所处的语境,用“带入法”,看带入后句意是否通畅。应该说这道题难度不大,一般考生应该能判断出。这类题 主要的考查点是判断词语的正误,实词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平时加强重点实词的积累,要求学生做好笔记。阅读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运用,即可轻松解决此类题目。‎ ‎【标准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命题立意】考查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思维轨迹】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八个句子,有四个是平时课文中考生已学过的,这实际上是个由已知推知未知的过程。同样也可以用代入法,判断词语在两句中的异同。要加强重点课文的复习,梳理出重点词句。A项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项介词,可译为“在”;介词,可译为“对于”; C项介词,可译为“凭借”。D项代词,代指申甫;副词,“大概”。‎ ‎【标准答案】C。‎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命题立意】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思维轨迹】这类题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的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题型一般为选择题,最常见的是从阅读材料中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一个或两个问题的一组。‎ ‎【标准答案】B。②④是说权贵之人。⑥是申甫死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来源:Z§xx§k.Com]‎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命题立意】考查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判断能力。‎ ‎【思维轨迹】文中应该是申甫被召见后誓为国效力,后授予官职。所以要解决这类题首先要审明要求,再根据文章信息大胆排除,最后得出答案。还要特别注意题项中的隐含条件、前后顺序、逻辑关系等。‎ ‎【标准答案】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思维轨迹】(1)考查到了“复”“故”“乞”字的意义和“师”字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应该说不难。考生要注意句子开头主语的补充。(2)考查到了被动句式,“见”字为被动的标志。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数”“以”的意义。(3)要注意“咎”“讥”的翻译。特别注意“讥”字不能翻译成“讥笑”。‎ ‎【参考答案】(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2)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3)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有口才。当他是小孩子的时候,曾经用绳子拴着一只老鼠在路上玩儿。有一位道士经过这里,教申甫做游戏。于是那位道士让他拾起路边的瓦片石块,在地上四面摆放,然后将老鼠放入其中,老鼠多次奔散突逃都不能逃出来。不久那道士又引来一只狸猫,那只狸猫想要捉住那只老鼠,但是那只狸猫也始终不能进入,狸猫和老鼠相互对峙了很久。那道士就靠前附耳对申甫说:“这就是所谓的‘八阵图’,小子你也想学吗?”申甫当时年龄还很小,不明白他话中的意思,就回答说:“我不愿意学这个。”那道士就离开了。  ‎ 明代天启初年,申甫那时正做和尚研究佛学,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在佛学方面没有什么心得。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幼年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那道士临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卷书,就告别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申甫打开看那卷书,发现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言及车战的部分特别详细。申甫就留在了嵩山中,学习了一年多,从此也不再钻研佛学了。  ‎ 后来,申甫把那卷书埋藏在嵩山下,自己出山来到颍州游玩,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老先生的家里。刘老先生,是原先颍州有名的大侠,门下的食客有几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个人赶得上申甫。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愍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的九个门白天都紧闭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大声说道:“我不成器,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 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派给申甫兵士,只能下命听任他自己招募士兵。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这些士兵)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兵术,又只是在使用兵车时才比较有用,最终也没有置办。申甫正等着选定日期部署他的士兵,没有时间参战。在这个时候,朝中权贵重臣都不习练兵法,与刘公和金公屡屡意见不一致,又嫉妒申甫凭一介布衣的身份被破格启用,就商议先让他对敌,于是他们日夜下达调兵的兵符,催促申甫,让他出战,而这时候正好遇上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兵败被杀。满桂是原大同总兵官,是著名的老将,因为被调派赶来救援护驾来到京城,愍帝正器重他。等到他失败以后,整个京城都非常震惊恐惧。申甫不得已,为之痛哭,于是在夜里带领他的部属由城墙顺着绳索而下出城,还未走到芦沟桥,他的部属已经差不多逃跑光了。申甫亲自与敌兵搏斗,被数十支飞箭射中,于是被杀掉了。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等到北兵撤兵回师的时候,竟然没有人理会申甫的死尸。距离申甫死去几天以后,刘公又率领八路部队出战,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结果遇到伏兵突然出现,刘公指挥将士殊死奋战,经过一昼夜多时间的顽强抵抗,各路援兵都没有到来,最终也战死了。‎ 六、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 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 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 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 终不复言 复:回答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中的重要考查点,一般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及词类活用等。‎ ‎  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和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在课文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具有某种特殊现象的文言实词。‎ ‎【标准答案】D。复:再,又。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类文章,主要表现宋清的独特品格,他乐善好施,无论别人有无钱财,都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很多没有钱的人给他写了很多的欠条,而他却从不追讨,每隔一段时间,就把欠条烧掉,“终不复言”,就再也不会提及别人曾经写下的欠条了。所以,“复”在句中当副词“再,又”讲。‎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清优主之 ‎ 不害清之为富也 B.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不以怠遇其人 C. 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D.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思维轨迹】对于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规定,考生应重点掌握其中所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则、者、之、于。 “用法”主要指词性;同一词性的,又必须分清具体的作用。由于文言虚词一般没有实在的意义,通常指某种语气或结构上起到某种作用,而且其所表达的语气或在结构上的作用极为灵活,因此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必然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 ‎【标准答案】D。益:均为副词,更加。A项,之:代词,代指采药的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以:动词,认为,以为;介词,因为。C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这种作风。‎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 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 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思维轨迹】对句子的理解,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也就是说,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然后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根据具体意思判断解释和原文是否一致。根据文章大意,宋清帮助过的很多人,以后都很显达,他们知恩图报,都想报答宋清。所以,A项中应是“那些等待馈赠宋清礼物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标准答案】A。‎ ‎4.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 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来源:Zxxk.Com]‎ C. 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 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维轨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关于宋清做生意的目的,主人公自己有一番见解和说明: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也就是说,“我宋清只是个赚钱来养活妻儿的人罢了,并不是个有道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白痴的人也错了。” 可见,宋清做生意的直接目的就是赚钱。B项与此不相符。‎ ‎【标准答案】B。‎ ‎5.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维轨迹】‎ 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对文章的大体意思有所了解,并判断出作者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最后结合现实去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全文是在褒扬宋清的做法和行为,赞扬他能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下的社会,很多人只顾眼下,对问题不能有一个长远的认识,这必然会受到惩罚。‎ ‎【参考答案】作为生意人,应该以赚钱为唯一的目的,但是,宋清不只是将货物卖给那些买得起的人,同时,还通过签欠条的形式卖给交不起钱的贫苦人。毕竟,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是这样的贫穷。当然,在每隔一段时间后,他总是将欠条烧掉。虽然欠条已经烧掉,但是,受其帮助的很多人都铭记在心。所以,在很多人发达之后,都争相报答宋清,出现了 “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的景象。当下,人们对待大自然就缺少这种长远的眼光,乱砍滥伐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利益,但是,资源是有限的,一旦没有了,那我们人类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译文】‎ 宋清,是长安西边药场的商人。储存有好的药材,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容易有效,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头痛,皮肤痛的人,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账。或者有些他不认识的人,打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最后就不再多说话。一些商人认为宋清很奇怪,大家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白痴啊!”‎ 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钱来养活妻儿的人罢了,并不是个有道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白痴的人也错了。”‎ 宋清买卖药材四十年了,有一百好几十个人的债券、欠条被他烧掉了,这些人中有的做了大官,有的人管理好几个州,他们的俸禄好多好多,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甚至)即使赊欠到死的人成千上百,也不妨碍宋清成为富有的人。宋清赚钱取利是看得长远,因为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里像一般的小商人呢?偶尔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大为愤怒,接着就相互谩骂而成为仇人,他们的赚钱取利,不是很肤浅很狭隘吗?依我看来,真正的白痴,大有人在。宋清实在是因为这个样子而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保持这样的作风而不停止,最后也因此而富有。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宋清照样亲自同其打交道;有些人看上去凄凉潦倒,宋清也不因为这就怠慢他们,碰到这些人,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 我观察现今一般人与人交往,在对方得势的时候就去附从,而在对方失势的时候就翻脸抛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的作为了。唉!宋清是个商人,现今一般人与人交往,有能像宋清那样希望回报,看得久远的人吗?如果幸运地出现了几个人的话,那么天底下那些贫穷困顿,被人废弃被人屈辱而能够不死的人就多了。柳先生说:“宋清住在市场里面,却不做市侩买卖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乡里、学校,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 反而争先恐后地做着市侩买卖的行为,真悲哀啊。(这么说来,)宋清就不单单只是与商人不同了。” ‎ ‎(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文章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整体把握文段的意思,段中所列举的射箭的例子,是用来说明要注意方法的训练而不要过多的想着自己的目标,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发展。而在具体的断句时,要充分利用文言句中的各种标志和特征。如语气词常用在末尾,结构相同的词组之间应该有所停顿。还应注意,断句时,要保证各个词语的意思完整性。‎ ‎【参考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七、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诸 葛 孔 明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辨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 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思维轨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对文中某些字词意思的理解。一般而言,我们都是将其解释代入到句子中,推测一下句子意思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逻辑,再看其与上下文是否衔接得上。这么一来,我们就能快而准地推断出正确答案。本题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发现把“敌”翻译成“敌人”会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选项句子中的加点词都能通过给出的解释把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 ‎ ‎【标准答案】A。“敌”,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匹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 ‎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思维轨迹】本题考查4个虚词“而、且、也、之”,要求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其实根据句子的结构特征,就可以推断出正确答案。例如,A项,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与后半否定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这是明显的“顺承”标志。所以,A项错误。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这是明显的“语意结束”标志;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这是明显的“判断”标志。所以,C项不对。D项,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明显的“结构助词”标志;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明显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D项也不对。A、C、D三项都不对,那就只有B项是对的。 ‎ ‎【标准答案】B。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命题立意】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思维轨迹】四个选项中,从前两个断句就能看出“无大”“无小”对应,所以排除A、C两项,再根据“以……做什么”的结构判断“以佚道使人”的B选项是对的。‎ ‎【标准答案】B。‎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能力。[来源:Zxxk.Com]‎ ‎【思维轨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文章的细节。对于细节题其实就是要找出选项中与文章本意相出入的地方。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通篇是对比仲达评价诸葛亮的,而此题的C项却出现了“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这一论断,在定位到最后一段李靖的句子中,发现李靖其实是“述孔明兵制之妙”,这又怎么可能是“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呢?显然前后矛盾。‎ ‎【标准答案】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的能力。‎ ‎【思维轨迹】本题的翻译,重点在于几个实词和虚词,例如“偏方”“特”‎ ‎“尔”“易”“与”“耳”“引”“济”“垒”等,但关键在于只要读懂了全文褒孔明而贬仲达的态度,再结合自身对古代战争的了解(例如《曹刿论战》之类的文言文)就比较容易翻译了。‎ ‎【参考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参考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他的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认为他遭受了乱世之难,而处在英雄落魄之时啊。一般人都努力上进(博取功名),而他独自归隐,神态安闲地住在草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走上仕途。孔明挺身接受刘备托孤的重任,不放任不专权,别人没有谗言可进。权力逼近皇上,皇上却不怀疑,权势超过群臣,下面的人却不憎恶。他精心尽意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恕过错,或惩罚罪行不因职权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这是帝王处理政事的原则。用使百姓安乐的方法管理百姓,百姓虽然劳苦而不怨恨;用使百姓生存的方法杀人,死者也不会有所怨恨,这是行王道的君主处理政事的原则。孔明什么事情都处理得非常好,他确实是伊尹、周公那样的贤人啊。但评论他的人竟然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与孔子到鲁国出仕而相提并论,又怎么能够自比老子、彭祖呢?更有甚者竟认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匹敌,这和小孩子的见识没什么区别了。那不是相信了仲达的话吗?而不知道他的话都是骗人的。仲达不能欺骗孔明,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荒谬地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只是这些评论的人没有发现罢了。‎ 当初,孔明出兵祁山,仲达带兵抵御,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就卷起甲胄快速行军,日夜兼程前往。(等到了那里)孔明因为缺粮已经退兵,仲达欺骗部下说:“‎ 我们连夜兼程行军非常疲劳,这是懂得用兵的人希望抓住的机会。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草还转移作战,即使一时能战胜对方,后面何以为继?这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一定不会干的事情啊。仲达心里知道这样,表面说大话欺骗部下罢了。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挡他。(仲达)了解到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率领军队过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的军队快要到达了,仲达欺骗部下说:“诸葛亮如果真是个勇敢的人,应该从武功山出兵依靠山势摆下阵势。如果向西到五丈原,我军各路军马没有战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在没有退路的战场上了,却率领部队长驱直入,前来与他交战,这也是稍微懂点军事的人不会做的事。仲达知道诸葛亮不会从此地出兵,姑且狂妄地用这些话来表现诸葛亮的怯弱,以显示自己料事如神,并且能稍稍安抚军心。所以孔明带领严正有法度的军队,不用欺骗的权术,不贪图小利,仲达就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能抓住时机,善于谋略但缺乏决断,喜欢用兵却无实权。”诸如此类,都是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说些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这哪里是他的真实想法啊!‎ 那些善于洞察别人想法的人,不在他的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他的对手死后再做判断。孔明活着的时候,仲达的话是那样的。等到孔明死后,仲达考察孔明军队的营垒阵地,整理衣襟感叹说:“真是天下奇才啊!”这是他看到诸葛亮制定的规矩法度,是远在自己之上,是自己不能做到的,恍然若失,不自觉而说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真实想法了。评论的人不相信这些,却相信仲达欺诈的话,难道不是又被他骗了吗?‎ 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军事的雄辩之人。我曾经读到他的以提问、作答形式而写成的书,领略他论述孔明用兵的妙处,详细完整;对仲达却只字未提。那些 真正懂用兵的人,因此能够看得出来。世上那些迂腐书生的观点,为什么不是李靖这样的观点呢?孔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还没有人能体察他的思想。我为他的不幸感到愤恨,所以详细地说明这件事,使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稍微引以为戒。‎ 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    嘉祐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上下语境,同时还要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例如B项可联系《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C项可联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冠盖相属于魏”;D项可联系《赤壁赋》“苏子愀然”;A项可联系《陈情表》“日薄西山”的“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薄”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词使用是否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文原句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标准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 B. 武康为公令于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 C. 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借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思维轨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类题一般多考查“相同”,2010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A项,连词,都表顺承。B项,都为介词,译为“在”。C项,前者为代词,代指所得俸禄;后者为指示代词,“这”。D项,均为助词,表感叹。‎ ‎【标准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 是( )‎ A. 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B. 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 至阵而乱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D. 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维轨迹】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所谓“筛选”,是说文章里面包含的信息有主次之分,有类别之分,有情理之分等等。命题形式一般是明确提出信息的具体要求,从文中摘出若干语句,交叉编为四组,让考生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筛选的内容多为以下角度: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等。B项中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项中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项,第一句人们对王德用的态度,第二句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符合题干要求。‎ ‎【标准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维轨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错误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本题B项“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与原文内容不符,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标准答案】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注意每句中的重点词语,如(1)中“挟”‎ ‎“干”“复治”,(2)中“典”,(3)中“骄人”。三个句子对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考查相对弱化。‎ ‎【参考答案】‎ ‎(1)军人敢于倚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秘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 ‎(3)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 ‎【参考译文】‎ 鲁国公王德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人。‎ ‎  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正当这个时候,王德用担任西头供奉官,在王超身边,年龄十七,自从统率军队担任先锋以来,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趁我军出现混乱时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求他所率领的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军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安定顺从,要求井然有序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劝谏道:“军人敢于倚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的话,那个军人一定会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要让那个士兵获得军中官职,王德用 坚决地不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皇上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重任。”‎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的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作为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秘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皇上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皇上赐手谕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了。”‎ ‎    嘉祐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    王德用一生忠诚老实,乐观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有种刚毅不可侵犯的神情。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士大夫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没有谁能超越他半步。‎ 九、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 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注意一些词类活用的词。B项中“宠”应为“以……为宠,把……作为宠信”。‎ ‎【标准答案】B。‎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来源:学科网]‎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来源:Z_xx_k.Com]‎ ‎【思维轨迹】题干的条件是“非凡胆识”,“胆”是有勇气,“识”是有见地,有见识,“非凡”是不同于一般人。②句是王祎通过自然规律对国家形势变化打的比方,是用比喻说理,不触及利害关系;④说王祎编修《元史》,是说他史事擅长,有文采。⑤是劝说梁王归顺的话。①是王祎看到元朝朝政衰颓凋敝而做的事情,表现了他的见识。③是王祎在平定浙西后建议皇帝应该减免赋税的长远打算,能表现他的远见卓识。⑥是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说的话,表现了他的胆识。‎ ‎【标准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维轨迹】C 项,“很高的史学素养”中“史学”的评价高了,原文只是说他擅长史事。“奉命讲授国史”有误,明代大本堂是太子读书之处,所以应是教太子读书。对“擢”和“知”理解错误,“擢”是提拔,“知”是掌管。‎ ‎【标准答案】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思维轨迹】(1)注意关键词“会”“遣”“必”及“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句式特点。(2)注意关键词“既”“讫”“实”“馀烬”。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点虚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保持译句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相吻合。‎ ‎【参考答案】‎ ‎(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 ‎【方法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 ‎(1)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晏子使楚》)中“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取其辱”。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 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参考译文】‎ ‎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以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信呈献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征讨江西时,王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很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敏捷,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王祎被召到馆中。多次升迁做了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王祎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皇帝赐给他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之事。洪武元年八月,王祎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要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严刑峻法,可以一时使用却不可以经常如此。浙西既然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完全听从。第二年修撰《元史》,任命王祎与宋濂为总裁。王祎擅长史事,删减繁芜,行文得当而下笔简洁。修完《元史》后,同知制诰兼任国史院编修官 ‎。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座,从容应答。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诏前往。到云南后告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告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有百万生灵,不忍看到他们毙命于刀下。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英明的皇命,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了!”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在这儿,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对梁王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王祎就这样被杀害了。‎ 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词义理解的能力。‎ ‎【思维轨迹】用代入法以及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可以推知“荫”的意思是“庇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标准答案】B。‎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 ‎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维轨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都不能表现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 ‎【标准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维轨迹】D项,让士兵逃生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标准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在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思维轨迹】重点注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1)“大言”“意”“戍”;‎ ‎(2)“环守”“尔辈”“投缳”。‎ ‎【参考答案】‎ ‎(1)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 ‎(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 ‎【参考译文】‎ 赵良淳,字景程,是丞相汝愚的曾孙。良淳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立身的大节。等到做了官,所到的地方以干练治理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开始是因祖先的官职而循例受封为泰宁主簿,多次升迁至淮西运辖,在官场升升迁迁达二十多年。考试举人及格,改任分宁县的知县。分宁,是江西的大县,习俗喜欢喧哗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罚 和杀戮,没有任用吏胥,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于对那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就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稍微革除了一些。咸淳末年,被任命为安吉知州。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用来守御的方法,都加以实行。当时正值荒年,百姓在一起成为盗贼,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有人请求出兵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遇大旱,所以一起剽掠苟活下去罢了。”命令僚属对他们晓以大义,众人都扔下武器纷纷归顺,那些不归顺的人众人把他们捆住献来。有抢了人家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归还人家的人。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他们,曾经对人说:“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尽出谷仓的粮食来响应他。不久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前来招降,赵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使者。元兵来到,在他们的东西门驻军。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众人散去,元帅不杀你们。”于是众人大声哭泣散去。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制止他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侍郎你应当为保全自身着想。”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让家里人出去躲避,就关上门自杀。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说:“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十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 C.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 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来判断。趣:同“促”,赶快。‎ ‎【标准答案】D。‎ ‎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 ‎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看清题干要求,让我们筛选的是哪类信息,比如此题中“艺高人胆大”,然后再从文中筛选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②是贼对花云勇猛的评价,④⑥都是说花云被俘后仍不屈服。‎ ‎【标准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经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思维轨迹】从历年及各地的高考题来看,此题重点是看学生的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及学生的细心程度。仔细阅读文章就会发现“元帅朱文逊战死”是在城未破的时候。这里把事件发生的时间给整错了。‎ ‎【标准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思维轨迹】翻译文言文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几乎都有所考查,并且所占分值也较重。在做题时要注意找到采分点。‎ ‎【参考答案】‎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面貌俊伟粗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拿着宝剑在临濠拜见太祖。(太祖)赏识他的才能,命令他率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太祖打算攻取滁州,率领数名将士骑马前行,花云也随从前往。突然遇上了好几千贼兵,花云在太祖身边护卫着他,拔剑跃马冲破敌人的阵地而进。贼兵大惊叫道:“这个黑将军太勇猛了,抵挡不住他的勇猛。”(后来太祖的)大军来到,即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领部队渡江,花云先渡。在攻克太平后,花云凭借着他的忠诚和勇猛在太祖身边随身护卫。升任总管,领兵进攻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全都攻取了下来。过马驮沙,数百强盗拦道挑战。花云一边前行一边战斗,连着进行了三天三夜,(最终)把强盗全部消灭。太祖在太平立行枢密院,升任花云做了枢密院的院判。命令他去宁国,兵陷入山泽之中达八日,群盗勾结阻拦道路。花云拿起长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人,身上却没有中一箭。回到太平后,陈友谅带领水军前来进犯。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好阵势迎战,朱文逊战死了。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池陷落,贼兵把花云捆绑了,花云用尽力气大喊,绑他的绳子全被挣断了,花云乘机夺下看守他的士兵的刀,砍杀了五六个人,骂道:“你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还不快点投降!”贼兵大怒,打破了他的头,又把他绑紧了用乱箭射他。(但花云)‎ 依然大骂贼兵,到死他的骂声还十分雄壮,年龄只有三十九。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并修建了忠臣祠堂用来祭祀他。在战斗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祀了家庙,拉着三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说:“城被攻破,我丈夫必定会死。我也决不一个人活下去,但不能使花氏家族没有了后人,你们一定要好好抚养他啊。”花云被俘后,他的妻子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花云的孩子离开了,路上被人劫掠到了九江。孙氏在晚上投奔到一个渔家,摘下她的簪子耳环等嘱托渔家抚养这个孩子。等到汉兵败了,孙氏又把孩子偷偷地带回来去渡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过了一年到了太祖所在的地方。孙氏抱着孩子哭泣着拜见太祖,太祖也跟着流泪,(太祖)把孩子放在他的膝上,说:“(这是)将军的后代啊。”赐孩子名字叫炜。其五世孙向世宗请求封赏,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修立祠堂祭奠。‎ 十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赪:红色。②郁栖:粪土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易其弊衣 弊:破旧 B.女觉遽反 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发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词义理解。‎ ‎【思维轨迹】①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②利用汉字字形推断法推断词义,③利用语法结构推断法推断词义,④利用整齐句式推断法推断词义,⑤利用成语词汇联想推断法推断词义,⑥利用联想已学知识推断法推断词义。这里联系语境,“发”应解释为“启封”“打开”,句中指挖出(埋藏的珍珠黄金)。‎ ‎【标准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B.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 斧斤以时入山林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思维轨迹】文言虚词题是错题率比较高的一类题型,除了注意牢记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还可以用些小技巧。‎ ‎(1)代入法,在两个句子中,一般一个课内句子,一个课外句,可以用掌握的一个词义代入未知的,联系上下文语境,看是否符合文意。‎ ‎(2)可以对照两个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推断意义和用法是否一致。‎ A项均为副词“于是”。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C项第一个“以”是动词,“认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按照”。D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是动词,“做了”。‎ ‎【标准答案】A。‎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 膳其肉,味倍常鱼 ‎ 常令樵险汲深 C.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维轨迹】A项第二句是亲生女儿说的话,不是“后母虐待”。B项第一句说鱼味鲜美,不是表现“神奇之物”。C项第一句是说鞋子不一般。D项两句都符合题意。‎ ‎【标准答案】D。‎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将四个选项落实到原文当中,与原文认真比对,找出错误的原因。错误项经常为已然未然,张冠李戴,无中生有,重要实词故意曲解。‎ ‎【标准答案】C。“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表述有误,由“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可知,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应是出于可怜与同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考查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重点实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运用。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 ‎【思维轨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翻译准确,做到字字有落实,句句有来处。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调成现代汉语语序,省略句“补”,倒装句“调”。要注意语言整体的通顺完整,做到“信、达、雅”。(1)句中“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袖子藏”。(2)句中“亦不之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翻译时要“调整”(3)注意重点实词“意”“竟”的翻译。‎ ‎【参考答案】‎ ‎(1)后母慢慢地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后母从节上回来,看见叶限正靠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3)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参考译文】‎ 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作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去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个容器,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不再出来。她后母觉察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用新衣换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地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浮了上来,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母把鱼烹饪了,味道鲜美,远超寻常的鱼,后母把吃剩下的鱼骨藏在了粪土堆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跑到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仍在粪土堆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做,果然金子珠宝、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带着她自己的女儿)去参加(洞节),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在节上看见了她,就告诉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从节上回来,看见叶限正靠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作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陀汗国的人,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陀汗王就相信了这鞋子是她的。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作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她为上妇。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宝玉,得到无数珠宝。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珍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来作边际。后来,陀汗国征卒叛乱,国王决定挖出它们来供养军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十三、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 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B项“寻”可联系在《桃花源记》中有“寻病终”,当为“不久”义。C项可联系《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中“会”当为“适逢”义。D项可联系《项脊轩志》“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中的“遂”,亦不难推知“遂”为“于是”义。A项可联系《过秦论》“及至始皇”中的“及”则不难推知“及”为“等到,到了”。‎ ‎【标准答案】A。 ‎ ‎【方法技巧】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依据下面的方法:‎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这表意的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 “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 ‎(2)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 ‎(3)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做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做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 ‎(4)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 ‎(5)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第1题中的“及”,把“趁着”的意思带到原文的语境中(“因为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趁着父亲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理解就不合情理了。‎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命题立意】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思维轨迹】本题完全可以运用排除法。②是说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⑥是描写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所以凡是有②⑥的就不对。即可定出答案。①是说康保裔的战术。‎ ‎【标准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思维轨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选文细节的理解和判断。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并没有与康保裔共同抗敌,文中说的是“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 ‎【标准答案】D。‎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思维轨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翻译准确,做到字字有落实,句句有来处。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调成现代汉语语序,省略句“补”,倒装句“调”。要注意语言整体的通顺完整,做到“信、达、雅”。关键点:‎ ‎(1)句中“贷”“没”“鬻器玩”;(2)句中“上”“喟然”“吾曹”。‎ ‎【参考答案】‎ ‎(1)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参考译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名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他的父亲康再遇,跟随太祖攻打李筠,又牺牲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父亲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他父亲的职位,他跟随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担任登州刺史。不久又担任代州知州,后又调到深州,兼任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把康保裔召回朝内,因为他的母亲年老他供养非常用心,皇帝拿上等的酒、茶、米赐给他。后来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了精锐部队去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到达,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战斗。第二天黎明时,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了,手下士兵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出去,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进行决战。打了两天,杀死很多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被踩下去二尺深,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不来,最终战死。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听到康保裔战死了,很是 震惊难过,皇帝两天没有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谢恩说:“我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战死了,陛下您不降罪,还封赏我们,我们蒙受了无上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趴在地上不能起来。皇帝悲伤地说:“你父亲是为国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皇帝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都战死在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贞有节操,绝对值得褒奖。”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喜欢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曾经一张弓放了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们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参加过无数次战斗,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于是又重重赏赐。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到,只有张凝、李重贵领兵配合应战,康保裔遇到契丹兵并交战,被敌人所灭,李重贵与张凝赶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到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兵击退。当时将领损失大半,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回到军屯,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皇帝听了这件事,就嘉奖了他。‎ 十四、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顺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联系上下文特定语境,可以推知“质”为“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 ‎【标准答案】D。‎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百姓“仁厚”的一组 是( )‎ A.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B.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D. 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命题立意】筛选文中的信息。‎ ‎【思维轨迹】A项“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表现了对亲之孝,但“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是说查道很清廉;C项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项“亲族裒钱三万遗之”是亲友对查道的资助,“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是说他不偷取他人佳枣。‎ ‎【标准答案】B。‎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 ‎【思维轨迹】“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理解错误,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中“犯”应是冒犯的意思,即对冒犯他的人不计较,不是对犯法之人能宽恕。如果“犯了法也能宽恕”,这是一种违法的事,显然也不符合原意,加上前后语境“道性淳厚”“所至务宽恕”说明查道非常厚道。这里属望文生义。‎ ‎【标准答案】C。‎ ‎4.(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 功 业 可 立 就 故 坐 废 退 既 退 又 无 相 知 有 气 力 得 位 者 推 挽 故 卒 死 于 穷 裔 材 不 为 世 用 道 不 行 于 时 也。‎ ‎(取材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思维轨迹】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段落,理清文段思路,把握内容的要点。例如该文段是对柳子厚的评价。能抓住这一点,就基本上掌握了本文段的大意,断句就有了保证。其次,要抓住标志性词语及特殊句式。如本例中“谓”(动词,认为)、“故”(连词,所以) “既” (时间副词,……之后),特殊句式,“又无……者”(又没有……的人)“不为世用”(不能被世间所用)“不行于时”(不能在当时施展)。再次,找到陈述的对象,如“功业”“材”“道”等,断句的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 ‎【参考答案】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思维轨迹】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是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度不大。第①句,方,正值;市,买;不获,没有得到。市之不获,意译为“买不到鳜鱼”。第②句,微服,穿常服,不穿官服;许,表约数;直趋,径直奔向。注意,“单马”名词用作动词,“独自骑马”;“数仆”有所省略,应补出,“带几名仆人”,这从上下文中能够看出。‎ ‎【参考答案】‎ ‎①母亲曾经生病,想喝鳜鱼羹汤,正是冬天严寒的时候,买不到鳜鱼。‎ ‎②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参考译文】‎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与众不同,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查道还不到二十岁,就因词章的技艺而著称。陪伴母亲渡江,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母亲曾经生病,想喝鳜鱼羹汤,正是冬天严寒的时候,买不到鳜鱼。査道哭着在河边祈祷,凿开冰捕鱼,捕得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进献给母亲,不久,母亲的病好了。 ‎ 端拱初年,査道考取进士,成绩优等。得到寇准的举荐赏识,授官著作佐郎。淳化年间,蜀寇叛乱,皇上命令査道到遂州做通判。有到两川的使臣,得到査道在任所以公正清廉的形象而闻名,于是写奏章上报圣上,(査道)得到皇上的嘉奖。后迁任秘书丞,不久调任果州知府。当时,贼寇的余党还有隐匿在岩谷,以险要的地势为屏障的,他们的头目何彦忠聚集了党徒二百多人,停留在西充的大木槽,张弓露刀。皇上下诏招抚,诏书还没有下来,大家都请发兵消灭他们。査道说:“他们都是愚蠢的人,因畏罪,只不过想多活一会儿而已。其党徒哪里能没有不怕受连累的?”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贼寇开始都害怕,张弓持刀面对查道。査道神色自若,盘坐在胡床上面,把诏书之意告知他们。有认识査道的人说:“你是郡守,曾经听说你很仁慈,是不会害我们的 吧?”当即相继扔下兵器下拜,大喊请求免罪,査道全部发给凭证让他们归家务农。 ‎ 天禧元年,执掌虢州。秋天,蝗灾使百姓歉收,査道不等候批复,便放出官仓的粮食赈灾,又设粥棚以救饥荒者,又给四千斛麦子作为种子给老百姓,老百姓得以救济,万余人得以活命。天禧二年五月,查道去世,死讯传到京城,真宗甚感悲痛惋惜,诏命查道的儿子奉礼郎循之乘驿站的车马前往处理丧事。 ‎ 査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冒犯也从不计较,结果一定会宽大仁恕,属下胥吏有过错从不鞭笞处罚,民间争讼有负债没还的,査道有时拿出自己的钱偿还,因此不再追究过失。曾外出巡查军队,路旁有好吃的枣子,随从摘来进献给他,査道计算价格,把钱挂在树上才离开。儿时曾经在地上画大宅第玩,说:“这应当分给孤遗之人。”等到居住京城,家中很贫穷,却聚集很多亲族中孤单无靠者,俸禄赏赐所得,全部散发给这些人,但从不计较。与人交,情谊诚恳周至,对于被抛弃和孤单无所荫庇的人,他待之更加优厚,这些人大都会得到他的周济。 ‎ 当初,査道去参加考试,因贫困而不能上路,亲族聚钱三万帮助他。查道出访滑台,拜访父亲的朋友吕翁。吕翁丧,家里贫穷无钱安葬,其母兄将要卖女儿以助办丧事。査道就拿出袋里所有的钱给吕家,并且为其女儿选好了女婿,另外还给了陪嫁的钱。又有故人死了,很是贫困,将要把女儿抵押给人做奴婢。査道替其赎回,并把她嫁给士族。仕宦官吏们都佩服他的操守和品行。査道好学,喜欢下棋。平日大多只吃蔬菜,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无言静坐,衣物器具极其简陋。享年六十四岁。‎ 十五、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祥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之事,护皆与祥参谋。‎ ‎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绤(chī xì):葛布的统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思维轨迹】这四个实词在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意在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能力,由于语境不难,只要不犯以今律古的毛病,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本题考查“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 ‎【标准答案】B。‎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 )‎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 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命题立意】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都”),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②是其“巡境内,观政得失”的调研活动,说的是勤政,与“惠民”无关。③句是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⑤是说贺兰祥的清廉。四个选项中含有②③⑤的排除掉,剩下的B项是正确答案。‎ ‎【标准答案】B。‎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命题立意】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维轨迹】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生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出身贵族”,不正确。‎ ‎【标准答案】A。‎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思维轨迹】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要重点注意采分点的关键字:(1)“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2)“是”代词,这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3)“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参考答案】(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参考译文】‎ ‎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定居。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很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受太祖疼爱。贺兰祥虽然常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聘请儒士,教自己读诗书经传。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贺兰祥十七岁时,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久被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  十四年,朝廷任命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处理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投靠。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骄阳似火十分干旱,贺兰祥竟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的国家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挖掘古墓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正清廉。他治理的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和 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把竹屏风、葛布之类的东西以及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全都赏赐给他。‎ ‎  十六年,(贺兰祥)被任命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溉灌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让其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被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是表亲,从小关系就很亲密,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商议。‎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占领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返回。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十六、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蕡《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指皇上,指朱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语诸将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恙 祸患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把给出的词义放在句子里面,看是否准确通顺,当然这要先读懂文意和句意。然后常见的一些判断方法要掌握,比如,是否是通假字、是否是古今异义词、词性是否准确。D项“恙”,应为忧愁,顾虑。‎ ‎【标准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今俞瑱得之 B. 利为彼有 乃令吴玉守之 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D.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几为所误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思维轨迹】要解答这类题目,就要掌握一些考查的频率相当高的虚词,比如“以”“之”“为”“其”“于”等;再则对于一些细节难点部分要自己领会理解,比如“以”都可以翻译成“因为”,但有时做介词,有时做连词;比如“与”翻译成“和”,有时做介词,有时做连词。如果能先从词性上判断出它们的不同,选项就会轻易选出。再比如“其”做疑问副词时有三种解释,表示猜测语气、表示反问语气、表示祈使语气。此题B项中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给。A项均为代词,代居庸关。C项均为助词,“为……所”表示被动。D项均为介词,在。‎ ‎【标准答案】B。‎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命题立意】筛选文中信息。‎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弄清对象。紧扣“料事如神”中的“料”,为预料、预测之意,①②⑥均与“预料、预测”无关。‎ ‎【标准答案】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 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命题立意】理解文章内容。‎ ‎【思维轨迹】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依据原文逐一做出理解判断。原文“获贼间谍”,是皇上(朱棣)擒获敌人的间谍,而非选项中“宋忠……被敌方间谍获知”之意。‎ ‎【标准答案】C。‎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诸 将 已 得 宋 忠 颇 有 喜 色 上 曰 宋 忠 本 庸 材 以 利 口 取 给 谄 谀 奸 恶 货 赂 得 官 才 掌 兵 柄 便 尔 骄 纵 此 辈 荧 惑 小 人视 之 如 狐 鼠 耳 区 区 胜 之 何 足 喜 也 诸 将 咸 顿 首 称 善 ‎【命题立意】文言文断句。‎ ‎【思维轨迹】这一段文字主要是皇上(朱棣)对宋忠的评价,借以表现皇上(朱棣)的清醒冷静。诸位将领有些沾沾自喜,皇上(朱棣)却认为宋忠是个庸才,善于谄媚,骄纵短视,取得胜利不值得过于高兴。‎ ‎【参考答案】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文言文翻译。‎ ‎【思维轨迹】翻译文句以直译为主,重点是译对句中的关键实词或虚词,如①句中的“以”,②句中的“麾”“噪”,同时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力求让译文准确、简洁、通顺。‎ ‎【参考答案】‎ ‎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参考译文】‎ 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个人守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一万个人也无法图谋这里。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就好像家的后门,怎么能够允许把它舍弃给强盗土匪呢?现在趁着俞瑱刚刚到达(居庸关),又忙于抢掠,民心不服,占领(居庸关)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放纵他而不去攻打,他们增加兵力据守(居庸关),以后再想攻打就困难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关讨伐俞瑱。徐安攻占了这座城池,俞瑱逃跑到怀来,依附于宋忠。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说:“假如贼人知道坚持团结人民,笼络民心,小心谨慎地坚守这座城池,即使我们想攻占它,怎么能够这么快就攻破呢?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令千户吴玉据守(居庸关)。‎ 皇上对诸位将领说:“宋忠率领军队驻扎怀来,有必然(与我们)争夺居庸关的势头,因为他还没有到达,(我们)可以首先攻击他。”诸位将领都说:“贼人众多,我们人少,很难与他们争锋,攻打他们没有益处,应该坚守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你们有所不知。贼人虽多,但他们是刚刚聚集在一起的,他们的内心并不一致;宋忠轻敌暴躁,缺少谋略,生性凶残,自以为是,我们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癸未日,皇上率领八千精锐骑兵、步兵,携带盔甲而进军。甲申年,(大军)到达怀来。在到达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你们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你们)应该给他们报仇。将士听到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就让他们的家人作为前锋,使用他们原来的旗帜。(宋忠的)众多将士远远看见那些旗帜,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还活着,高兴地说:“啊,我们本来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是宋都督在欺骗我们,差一点被他误导了!”于是调转枪头前来归降。宋忠和余下的众人仓皇摆兵布阵。阵形未稳,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宋忠大败,逃入城池。王师趁机攻入城池,宋忠急忙藏匿在厕所,被王师搜查抓获。并且还擒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的人全都投降了。‎ 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物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叩首说是。‎ 十七、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周 维 城 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K^S*5U.C#O%下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有删节)‎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 ③脱:偶尔。‎ ‎④嘿(mò):悄悄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及属稿 属:撰写 ‎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思维轨迹】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标准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④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④⑥的选项可以排除。K^S*5U.C#O%下 ‎【标准答案】B。‎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杜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思维轨迹】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世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标准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思维轨迹】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作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 ‎“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到;“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参考答案】‎ ‎(1)所以为他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K^S*5U.C#O%下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侯请我整理撰写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撰稿,恽侯就奉命调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人高傅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向我叙述的关于周维城的事特别详细,所以为他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周丰,字维城,他的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从商,家有资财。他的父亲叫周重章,火灾烧得他倾家荡产,流亡寄居到富阳。周重章本来是富家子弟,骤然陷入贫困,因而精神郁闷无所寄托,更加放荡不守规矩,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在富阳。周丰还是小孩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东西可吃,周丰就把父亲的脚放到自己的怀里睡觉。十多岁时,父亲已经死了,周丰学习经商。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坐卧行走,都要先了解她的要求,母亲的饮食他必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即使繁重,他一定会时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后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回来。母亲偶尔有不顺心的时候,有时端坐着不说话。周丰非常害怕,惶惶不安好像无处容身,侍奉在母亲身边来回往复不敢离开,喊着“阿母”不停,声音像小孩子一样充满了悲伤和依恋。看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快乐起来,又过了好久,放心后才退下。他在世的子孙们,说周丰上床将要睡着时,必定呼唤“阿母”,将要睡醒时也是如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周丰做生意致富,生有儿子三人,孙子六人,八十四岁时去世。‎ 周丰在乡里表现出很好的德行,有长者的风范。曾经跟一起做生意的人回家,周丰已经资助了那个人,后来有人检查他的行装,发现有周丰商铺里的货物,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丰。周丰急忙让他像以前那样藏好,告诫他千万不要说出去,当那个人再来的时候,周丰像以前那样对待那个人。‎ 高傅占说:富阳人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然而周丰曾经说:“我不如吴翁、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经商,每到年终时,就夜里怀揣金钱奔走里巷,见到贫穷人家,就悄悄地把金钱放到他们门内,不让贫穷人家知道是他放的。焦翁是江宁人,携带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生意。当时江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渔夫,救一个人给一两银子。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三百两银子很快就用完了。这两个人,现在拿他们问富阳人,(富阳人)不能够知道。周丰又曾经说过:“我这辈子很感激岳父了解我。”‎ 唉!市巷中原本不缺乏有德之士啊!‎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0 文言文阅读 一、(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A.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B.纵:放,释放。D.抵:到达,抵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C.‎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表顺承关系。A项均为代词,他的。C项均为代词,代指罗提督。D项均为副词,将近,将要。‎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叙述的是背景;④说的是罗公改行,投身军营;⑥说的是因为贫穷无奈而跟妻子商量卖身以求钱治病之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解析】选D。“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文中无此信息。‎ ‎5.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 夫 妇 如 初 报 ‎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译文: ‎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译文: ‎ 答案:(1)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①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江水中。(注意重点实词“泅”“上流”)‎ ‎②(罗提督)还邀请文人详细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注意重点词“历”“洵”及“洵奇男子也”句式)‎ 二、(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注】,遂罢 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 ‎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来源:学科网]‎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 ‎【解析】选A。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A项,“充”是“担任”的意思,解释为“代理”是错误的。‎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审清题干,二要注意选项中每一个句子所反映的内容和题干是否一致,三要留心文中某些事件前后总括句,四要留心选项中每一个句子在文中的上下句,特别是表因果、辩证关系的句子。①是治安有方,②是善于谋划,④是善抓经济,这三句都属于“雅有方略”;③是按诏行事,⑤和⑥属于为政清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能力。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 一要注意无中生有,二要注意张冠李戴,三要注意时间、地点的错位,四要注意程度、范围、因果等。本题B项有三处错误:第一,不是另址再建,而是恢复旧城;第二,不是为了管理归附的外族,而是为了边防;第三,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的原因不只是屯田,还有招商立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不能漏译,尤其不能漏译重点词语,要选择合适的双音节词来翻译;还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1)要注意“功役”、“嗤”、“切事”,(2)要注意“苦节”、“所”和判断句式,“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1)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2)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附【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隔断要塞居庸、岳岭、五回等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宋庆礼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瘴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做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做人太精明而没有朋友,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 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本可以在家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三、(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字形推求字义,并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语境。“渝”,在文中的含义应是“改变”“违背”,才和后面的“信也”语意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C项,两个“则”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于”,前者为介词,到;后者为介词,和,同。B项,“而”,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承接。D项,“之”,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为助词,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①强调国君要了解百姓疾苦,以仁德为百姓分忧;③说国君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⑤是把齐国百姓看做国家的根本:这三者都是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②说的是当前严刑重赋下百姓生活悲惨的事实,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④是齐桓公命令百官制定法令,不能体现民本思想。⑥是以忠信礼义教化使百姓归附的治民措施。‎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反复比较,找出“不正确的一项”。由“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句可知,管仲对于齐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未明确反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 ‎ ‎ ‎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 ‎ ‎ ‎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 ‎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两个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即“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介词,用。“惧”‎ ‎,恐惧,害怕,这里有使动意味。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出令”,发出政令;“正”,形容词用作动词,务正,追求正轨(正道)。第(3)题翻译时要注意,“若”,如果;“霸王”,称霸天下,做天下的盟主;“举”,成就,发动,兴办;“本事”,根本事情。‎ 参考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附【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言说:舍掉性命而不肯违背,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诸侯于天下,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 公治理公族,家治理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坐在位子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能听到治国之道,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赋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怕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命令百官确立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势,竟好像流水一样。‎ 四、(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 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解析】选B。当:顺应,适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选A。第一个“且”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第二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B.均为介词,在。C.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D.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C。①是通常的做法,非作者的观点。④是“娄坚”的观点。‎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选D。杜牧的意思是说自古为某人的作品作序的,都是后世把某人视为宗师而给他作的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 ‎ ‎ ‎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译文: [来源:学*科*网Z*X*X*K]‎ ‎ ‎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 ‎ ‎ ‎ ‎【解析】第(1)句,注意关键词“审”“让”的含义。‎ 第(2)句,注意“足下”敬称的含义。‎ 第(3)句,注意“汲汲”的含义,“不吾知”的句式特点。‎ 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 附【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官在它们的开头作序,副主考官在它们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责。所有的书也都是这样啊。假如建国之初,府州县的志这类书籍编完,一定会推崇乡里年长且有文才的人给这些书作序,否则就找在这个府州县里做官的人来作序。请求的人一定会顺应那个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此地做官的人,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就不会谦让给乡里的先生了。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那么做官的就不敢作序了。独断取义的人,就会自己为书作序而不推让给乡里的先生和为官者。凡是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职责,所以他的序只有一篇,或者另有陈述,就算是后序,也有只记录年月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还有累积三四个序而不止的。有两篇序,不合规定,不顺应那个写序的人,不合自己的职责,世上的君子没有学问却喜欢多说话啊。‎ 凡是书有新的阐释,作序是可以的,没有新的阐释,只记录编纂书的时间也可以,人的祸患就是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某文章作序的,都是后世把那个作者当作老师而给他的书写的序。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我想给您还没完成的文章写序,本来就不可以啊。”‎ 读了这些话,当今喜欢给别人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文,是叙述作文原因的宗旨,大概开始于子夏为《诗》写序。那以后刘向以校对书籍为职业,每编成一本书,就写一篇序,文辞特别优美,典雅不俗。左思的《三都赋》写成,自认为名气不是很显扬,就向皇甫谧请求写一篇序文,从那时起写文章的人有许多托付别人来传扬自己名声的,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至于他的名声传扬已经很久了,但存留下来的刻本有的模糊不清而不能够辨读,有的修改再重新刻印,就再找人为文章作序,这应该叙述重刻的原因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叙述者,不是追论以往的贤才,而是胡乱地做些好坏的争辩,多说颂扬的话,这些我都认为不可取。”读到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自己的做法了。‎ 五、(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1~4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来源:学科网]‎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逡巡”是“徘徊不前”的意思,“去”是“离去”的意思。“敛”如果解释为“躲藏”显然不正确,应该是“退缩”的意思。‎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D。①‎ 句说何灌亲自发告划定边界,禁止辽国人前来,但辽国人还是忿然地兴兵进犯,不能算是“有成”,故错。②句说的是何灌的箭法高超。④句是何灌关于运输改良“进言”的想法,非“行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解析】选D。“何灌阻止溃退未成”有误。原文中只说“灌亦望风迎溃”,没有表明“止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文: ‎ ‎ ‎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文: ‎ ‎ ‎ ‎【解析】(1)句要注意关键词“中”“诵”“劳”;(2)句要注意关键词“乞 ‎”“控”“西隅”以及省略成分的补出。‎ 参考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附【译文】‎ 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应试得中,担任河东从事的官职。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位奇士啊,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官职。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发告划定边界,禁止辽国人前来,辽国人忿然地兴兵进犯。何灌迎着敌军高高地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时射中山崖,箭头都能没入到岩石之中。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了好久,终于退缩离去了。之后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会,说起往昔的事情,历数何巡检的神妙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何灌啊。”萧太师震惊地起身向何灌行礼。何灌在河东做将领,与西夏人相遇,敌人的装甲骑兵追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贯穿敌人的铠甲,甚至于洞穿前胸,从后背射出,叠连贯穿后面的骑兵,西夏人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情况,何灌用笏在御榻上画,并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至西上阁门使,并兼任威州刺史、治理沧州。因为修治城障有功,转任引进使。朝廷下令运粮三十万石到靠近边塞的三州。何灌进言说:“河水太浅负载不起大船,如果改用陆路运输又要用八千辆车,这时沿边麦子正好成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 奏请报上去,得到了许可。过了不多久,何灌又治理岷州,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田不受旱灾之苦,那么人民就会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要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到半年,就得到了质量良好的耕地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与其他行政路区相比是最成功的。何灌曾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箭就射中了靶心,第二次射却没有射中。辽国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是出于礼节让让客人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何灌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进犯,朝廷全部调出禁军交付梁方平带领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往南败逃,何灌的军队也望风而溃。整个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敌军,金兵于是径直南下进攻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在京城下坚守奋战了三天,受伤死在战场上,时年六十二岁。‎ 六、(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寝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成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明经 第:考取 B.子无为嫌 嫌:疑忌 C.俾其守约束 俾:使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方,比拟,相当。该类题最好用代入法试一试。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意译发现把“方”翻译成“仿效”不够通畅,且有对人物主次不分之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 B.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B项均表承接,于是。A.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做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 C.表并列/表修饰;D.在/到。‎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解析】‎ 选D。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D项,原文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的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 、“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原文断句为:‎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做这类题目注意在看懂全文的基础上,注意句首句末语气词、其他虚词、人物名词、句式结构的对仗等;可先根据标志词初步划分,然后细读,落脚在对文意的把握上。‎ 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译文: ‎ ‎ [来源:学科网]‎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译文: ‎ ‎ ‎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意。首先整体审视句子特点,看有没有特殊句式,倒装的注意调整语序;其次,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这些关键字词是得分点,同时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再次,直译不通的要意译,根据上下文进行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最后组合成句子,看前后是否通顺。‎ 答案:(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附【译文】‎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的昌乐。(张文瓘)幼时父亲就去世,他侍奉母亲、兄长,以孝敬母亲、友爱兄长闻名。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补任并州参军。当时李是长史,(李)曾经感叹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李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饯行,李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请教,李说:“您不要有什么猜疑。像属僚中的某人,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把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把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约束。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李 就极力推重引荐张文瓘。(张文瓘)又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当时张文瓘的兄长张文琮是户部侍郎,按照当时的为官制度,兄弟不能同时在朝廷为官,张文瓘调出京都任云阳令。多次授官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升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于是跟李同任宰相。不久主持左史事。‎ 当时唐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又征讨四方少数民族,京师圈养马万匹,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逐渐空虚。张文瓘上谏言说:“称王的人抚养百姓,安逸就富足而且安康,辛劳就有怨言以致反叛。秦、汉时期广泛征讨四方的少数民族,建造宫室,秦朝到了二世就土崩瓦解,汉武帝末年百姓人口减半。所以要在国家没有动乱时提前控制处理,在朝廷没有危险时预先保护国家。人没有固定的心愿,(而)对仁有固定的希望。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宗皇帝认为张文瓘的谏言很正确,(因而)赐给(张文瓘)缯锦百段,因为(张文瓘的谏言)裁减了几千匹马厩里养的马。‎ ‎(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又兼任大理卿。不到十天,断疑案四百件,被判罪的人没有怨言。(张文瓘)曾经患小病,囚犯互相吃斋祈祷,希望(张文瓘病好)马上处理政事。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仁恕,人们把他比作唐初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大臣戴胄。后来(张文瓘)官拜侍中,兼任太子宾客。许多囚犯听到张文瓘升官调离大理寺,(人人)都落泪,张文瓘深得人心像这样。(张文瓘)性格严正,不曾有笑容。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把事情委派给他。有时奏议移交时间很紧,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没有?”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有时(奏事人)说:“已经(和张文瓘)议过。”皇帝就说上奏的事都准奏了。‎ 七、(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在确定选项时,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1)用代入检验的方法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解释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2)用排除确定项的方法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3)用对照选项的方法对相对熟悉的词语进行意义、用法的分析和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其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D项的“归”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使动用法“使……归”,让……回去。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选C。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可采用代入法,把课本中较熟悉的意思带入原文中的句子,再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C项都是介词,“把”。A项,第一个“之”为代词,代“他”;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第一个“因”为连词,“于是”;第二个“因”为介词,“通过,经由”。D项,第一个“乃”为副词,“才”;第二个“乃”也为副词,“竟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要从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多以传记或叙事散文为主,考生在阅读时,要尽量将下列相关内容筛选出来:(1)文中写了几个人,怎么称呼;(2)主角是谁,与其他人有什么关系;(3)涉及几件事,是谁所为;(4)事件反映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考生运用速读法或跳读法,快速明确文中的粗略信息。A项中“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与文本不符。文中是长兄测试后告诉其父亲,他才受到重视。‎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 ‎ ‎ ‎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 ‎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考生需要注意得分点,(1)句注意重点实虚词“骤”(突然)、“骇”(感到吃惊)、“然则”(这样那么)的翻译。‎ ‎(2)句注意重点实虚词“以”(因为)、“走”(逃跑)、“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退”(使动用法)的翻译。 ‎ 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附【译文】‎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小时候不听话,不肯顺随各位兄长,他所经过之处物品大多残缺毁坏,各位兄长也不看重他。户部郎万泰本想把他寄放在寺院中,不久,因其顽劣,就把他关闭在一间空屋中。万斯同暗中发现书架上的藏书中有明史资料几十册,很喜欢读,几天就读完了;他又发现其中有各种经学书籍,又都读完了。等放出来后,就时常跟在各个兄长后,倾听他们的讨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授课讲学,斯同也要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斯同回答说:“看了各位兄长所做的事,我也能很容易做到的。” 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把经义科目(科举科目的一种,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试题错杂在一起对他进行测试,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话非常多,但他一会就做完了。兄长非常吃惊,拿着试卷热泪盈眶,把这事告诉了户部郎万泰说:“我差点耽误了我弟弟。”户部郎万泰也很惊愕,说:“差点耽误了我儿。”从这天开始,为万斯同置办了新衣新鞋,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送到梨洲先生那里请教学业,而他又在师门讲席中坐在上座。先生读书一目十行,如同大海决堤,然而他能坚守先辈的训诫,认为无益的书不必读,无益的文章不必做,所以先生虽然无书不读,但是他能懂得把握大局要领。‎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把先生推荐上去,他极力推辞才得作罢。第二年,官府设立史馆编修《明史》,昆山大学士徐元文延请先生前往修史,当时史局征召学士都给七品俸禄,称翰林院纂修官,‎ 徐学士想援引惯例给他申请七品俸禄,先生却请求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参加史局工作,不任官职,不受俸禄,总裁答应了他。各纂修官稿子写好后,都送到先生那里再审,先生审阅完毕,对侍者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增补进去;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参校订正。他们按照先生说的去查找,没有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全都由先生亲自审定,虽然后来的《明史》不都是使用先生之原先审定的稿件,但是先生的稿本精粹扼要,足以自成一书。先生初到京师时,众人对他的看法是他的专长在史学,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守孝期间,先生同他谈论《丧礼》,才知道先生的经学造诣也很精深,徐侍郎于是就请先生编修了五礼之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俊云集,各有所长,而先生最闲雅淡泊,然而上从王公贵族下到各读书人,无不称他为万先生,而先生与人来往,自己签名只用“布衣万斯同”,从未用过其他称号。‎ 先生性情谦和,举止高雅,然而他内心刚正耿直。前朝督师的姻亲现在身居要职,向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微宽容些,先生一件一件地列举他的罪行说给他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长子生活非常困顿,先生多方为他谋一差事,最终没有成功,但先生未曾厌倦过。先生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身陷勋卫家,先生把他们赎了出来,让他们回家了。先生没有炫耀的神气,也不做公开声明,尤其喜欢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所失,于讲会(教学形式,学术论辩的集会)中再三恳切地表达心意,原来他是在亲身践行君子之道啊。他死后学生们给予他谥号“贞文”。‎ 八、(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注】①: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易: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略”在句中应取“大致的、主要的”之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B.‎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 使曹子计不顾后 D.‎ 使管仲出死捐躯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解析】选C。C项,本题考查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都是连词,假如。A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B项,“为”,介词,替/动词,是。D项,“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臣子/名词,臣子。‎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分句间关系的理解能力,是文言文翻译的前提。A项为承接关系,B项为假设关系,C项为转折关系,‎ D项前后语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也无指代关系,因此在括号中补出“然”不合乎文意。‎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从文中第一段“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可以推知B项说“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是错误的,“周公、齐桓和曹子”论证的是做人应该“寸而伸尺”“小枉而大直”。‎ 附【译文】‎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功又相当容易招致失败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正直,君子是这样做的。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并且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瑕疵,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激起波浪,一起一伏,‎ 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做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到死不能建立功绩。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大功。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哪会有以后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看不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所以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小过失吹毛求疵。牛蹄踩出来的水坑是生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九、(2011·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以 修 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 以 教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做出相应调整。‎ 参考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十、(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 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延祐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明日”这都是表示时间顺承的词语,作者在临川见完吴幼清后,又来到了彭泽,并在此停留下来,还在第二日登上了小孤山,因此,“次”应为“驻止”之意,而不是“排列”的意思。‎ ‎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①只是说明作者履行了自己的使命,⑥句只是对李维肃的一个判断,两句和“新修一柱峰亭”没有任何关系。而②说明了以前旧亭刚修成时的坚固,虽论述对象也是亭子,但没有直接关系。做此题,也可以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都不对。‎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可以看出,牧羊亭破败不堪主要是守护者造成的,后文又提到“非彭泽所治境”‎ ‎。可见,彭泽县令不是牧羊亭破败不堪的责任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本题的答题误区在于对重点字词错译、漏译;再就是翻译时词不达意,做不到文从句顺。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为动词,新修;“更题”为“重新题写”的意思。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其”代指李维肃;“以”为介词,“凭借”的意思;“少”为通假字,通“稍”,意为“约略”。‎ 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附【译文】‎ 延祐五年,我凭借天子的命令,在临川召见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我乘船旅途停留在彭泽。第二天去攀登小孤山,观看到它的雄伟突出险要雄壮,豪迈地抒发情怀,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有一座亭子在半山腰上 ‎,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神态自若地坐在那里欣赏景色可以享卒余年。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坚固,登山的人忘记了它的险要。这大概就是从前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筑的吧,距离现在六十二年了。然而看守此亭的人存心不诚,一天天倒塌毁坏,每上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 以至于牧羊亭上,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这时彭泽县令都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问看守亭子的人,回答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才一起含怒而无奈地离开。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这是我管辖的土地。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所以称‘一柱’的原因,是因为它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并且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因为它动摇;使它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势,虽然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将倒下驯服顺从,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不是这个山峰,那么谁能够抵挡呢!自己能想象出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高峻特立的模样了,您应当为我记录下它。”‎ 李侯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历任郎官,(大家)称之为“有资历的老臣”,文雅有高材,因为正直有骨气自我把持,很是被迎合世俗风气的人们顾忌。时间长了,被任命为安庆府判。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维肃认为不值得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一座微小的亭子,对于郡政没有大的损益。到这里不到十天,一旦知道自己应当做的事,立即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道,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十一、(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注意大语境代入法。“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与成语“出类拔萃”的“拔”是一个意思,有“超出”之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A项指示代词,“那些”;B项人称代词,作小主语,“他”;C项人称代词,“他的”,表领属,做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项语气副词,加强语气,可译为“一定”。‎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解析】选A。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 ‎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注意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点,不能遗漏。此题最好用原文回答。‎ 答案: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间平庸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只答“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或“文辞之工如此”也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译文: ‎ ‎ ‎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 译文: ‎ ‎ (3)则余亦迂甚矣哉!‎ 译文: ‎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找准得分点:“之”“起”“衰”,注意“衰”形容词作名词;“谓”“其他”“去”“其”“可”, 注意“其他”古今同义;“甚矣”“哉”,一定要译到位。‎ 答案:(1)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靡(文风)。‎ ‎(2)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 ‎(3)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或“那么我也是非常的迂腐了!”)‎ 附【译文】‎ 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以来的衰靡(文风),他的诗也是奇崛怪异的,独树一帜,但考亭先生曾经批评他的(文章)俗气,说《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就是有这种毛病。这难道不是因为他非常急切地想向朝廷求官做,目的在于获取私利的原因吗?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当今社会写文章的人很多,身份低微,却想让大人、先生知晓自己的姓名,于是早晨写完一篇文章,晚上就(能)镌刻在梓木上,形成刻板,(常常大量印刷)往往成为影响很大的作品,如果要拜见达官贵人以及结交一些知名人士,就拿着这些书,把这些书当作见面礼品,如果像这样,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俗气的啊。我拜读严祺先 先生的文章,深深地叹服他能卓尔不群,改正这些俗气(写出超出一般人的文章)。无锡人自从顾端文、高忠宪两位先生在东林学院讲学以来,继承失传的学问,但是这种风气没有流传很久(远)。严祺先出生在无锡,诵读他们留下来的书籍,蒙受他们的教育,穿着儒家学者的衣服,对经学研究得精深。平时看重名气节操,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非常谨慎,认为把社会上的功名利禄看得太重,就好像会玷污自己一样。他对一些事有所感触而愤慨,在心里积聚堵塞,通过写文章来表现这些事情,因此他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多被现在的人耻笑是迂腐的。韩愈曾经说过:“如果人们笑我,那么我内心就要感到高兴。”那些耻笑韩愈的人,只是因为他的文辞被流俗耻笑,但韩愈特立独行,还是一代儒宗;如果文章所表达的主旨被流俗耻笑,不是又要超过古人一等吗!即使这样,如果韩愈还活在当今,他的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应当也会像严祺先的一样被他人耻笑为迂腐的,必定不会有《上宰相书》这样的文章、《读书城南诗》这样的诗,而被大方之家讥笑啊。严祺先的文章,我看过的只有几十篇,谈论事理,明快畅达,整齐严峻(整饬高妙),恭敬谨慎的儒家学者但他的笔能杀人,文采言辞是如此的精妙!但是我认为文采言辞精妙,现今的那些不能免于流俗的写文章的人,也有人能够这样;他之所以能改正这些俗气,超出一般人写的文章的地方,是在他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现今之人一起耻笑他是迂腐的地方啊。现今之人一起耻笑他迂腐,唯独我不认为他迂腐,反而欣赏他、赞叹他,那么我也是非常的迂腐了!‎ 十二、(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来源:Zxxk.Com]‎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 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从四个实词所在的语境可以推断,A、C、D三项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B项“易”应解释为“轻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事迹包含两个方面的标准:一要表现陈公弼治事的严厉,二要表现陈公弼治事的不残忍。②③只表现了陈公弼治事严厉,⑤则与陈公弼治事无关,①④⑥既表现了陈公弼治事的严厉,也表现了陈公弼治事的不残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不是陈公弼所为,他只是上表陈述王正民的事迹,并说他无罪,由“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可知,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应是朝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 ‎ ‎ ‎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 ‎ ‎ ‎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 ‎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抓住每句话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一是关键的实词虚词,一是特殊句式。第(1)句中关键词是“淫”、“区”、“勒”,“淫”是“过多的,额外的”的意思;“区”是量词,指房屋一处,一所;“勒”为动词,是“强制、勒令”的意思。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身居前行”和“持满”,“身居前行”是“亲自处于前列”的意思,“持满”是“将弓箭拉满”的意思,同时注意补充省略的主语。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贷”、“流”、“以”, “贷”是“宽恕、从轻处罚”的意思,“流”是“流放”的意思,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动词,“让、使、用”的意思。‎ 参考答案:(1)(陈公)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附【译文】‎ 陈公弼,名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开始做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大家都很怕他。陈公依法抓捕处置了他,全县大为震惊。(陈公)离开长沙去雩都任职。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令,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而轻视陈公。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得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自我改过。陈公警戒他,并宽免了他。巫觋这地方每年收敛百姓钱财祭祀鬼神,称为“春斋”,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祭祀活动,老百姓不敢违反规定,结果也没发生火灾。(陈公)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威震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士兵,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约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率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 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 ‎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 (陈公)调任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强悍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 (陈公)担任京西转运使。石塘河服役的士兵发生叛乱,为首的周元在汝、洛一带名声大震。陈公得知此事,当天就率轻骑兵前去查办。斩了周元示众,其余的反叛的士兵全部如当初一样去服役。不久,退休死去,享年六十四岁。(陈公)为人仁厚宽容,所以为官严厉但不残暴。‎ 十三、(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夺:改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B.‎ 作《师说》以贻之 上贤而释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 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 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能力。B项前一个“以”为连词,表承接,可不译;后一个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用来”。C项均为介词,“替”。D项均为介词,“在”。‎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言句式及虚词进行断句。可用排除法,如根据A项“黯前奏事上不冠”是两层意思,应在“黯前奏事”和“上不冠”中间停顿;B项“望见黯”中“黯”做“望见”的宾语,“望”“见”中间不能停顿;D项“上不冠”中“上”做“不冠”‎ 的主语,“上”“不冠”中间不能停顿,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译文: ‎ ‎ ‎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译文: ‎ ‎ ‎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译文: ‎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注意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密切关注关键词语以及文言句式,并要做到句子整体的通顺完整。‎ 答案:(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附【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汉武帝认为他贤德,因而赦免了他的罪。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汉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替他请假。汉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自己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汉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任命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都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一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谒见汉武帝,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到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曾经(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十四、(2011·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延:延请。‎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提供的信息,排除不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选出答案。①表现其孝顺,②表现其敢于直谏,应予以排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思路是找准各项内容在文中的对应点,比较、分析其异同,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项迁走的是凶恶残暴、称霸一方的“方氏”。赃:受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 ‎ ‎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 ‎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时要紧扣语境,抓住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特点,准确理解并翻译。第一句中实词“罢、有司、列”需要把握,第二句两个“使”和两个“遣”需分辨异同。此题中文言翻译考查仅限于实词,未涉及虚词和句式,难度降低。‎ 答案:(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2)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附【译文】‎ 熊鼎,字伯颍,是临川人。元代末年熊鼎被乡里推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贼寇暴乱 ‎,熊鼎聚合乡里兵丁自行守卫。陈友谅屡次威胁,熊鼎都没有顺应他。邓愈镇守江西的时候,多次邀请熊鼎相会,为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向朝廷)推荐他。太祖想授予熊鼎官职,熊鼎用双亲衰老(需要照顾)的理由而辞谢了,于是留熊鼎的幕府之中辅助军队事务。等到母亲去世并守孝期满之后,熊鼎这才应召到了京师,被授予德清县丞的官职。松江人钱鹤皋反叛,相邻的郡都非常惊恐,熊鼎予以镇守抚慰使他们得以恢复平静。后来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要求不派御史),皇帝都没有接受。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一起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蛮横。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辩解,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人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申冤。熊鼎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察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等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没有敢隐瞒的。洪武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熊鼎察知敌寇是假装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以大义相斥责,怒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一起被杀害了。‎ 十五、(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 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顾,反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A项“棺椁之作,自黄帝始”只交代渊源。C项“以北山石为椁”是文帝最初的想法,属厚葬的范畴。D项“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是作者得出的结论。只有B项,“丘陇皆小,葬具甚微”为尧的薄葬;“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为始皇的厚葬。‎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解析】选A。据原文,文帝最终决定薄葬,是因为明白了“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的道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译文: ‎ ‎ ‎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译文: ‎ ‎ ‎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译文: ‎ ‎ ‎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把句子放到语境中去理解,避免断章取义,再者还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比如第(1)句中的“衣”“易”“封”“树”,以及介宾短语后置现象;第(2)句中的“亡”;第(3)句中的“可以为则”等。‎ 答案:(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附【译文】‎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反而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椁,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椁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椁,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 ‎ ‎《周易》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棺椁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越是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等 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反而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鉴戒。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 十六、(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 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解析】选D。刺:撑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解析】选D。“以”均为介词,拿、用。A.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递进关系;B.代词,那个/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C.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什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解析】选B。从原文看,应是有人分韵作雪诗,用“滕”字无法完成时,吕先生笑出声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答: ‎ ‎ ‎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答: ‎ ‎ ‎ ‎【解析】第(1)句,要注意“易”“值”的含义,“人弗之顾”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并能补出省略掉的主语及介词“于”。第(2)句,要注意“策”“蹇”的含义,“布衣”的指代意义,“得非……乎”固定句式的含意。‎ 答案:(1)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2)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 附【译文】‎ 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像神仙一样安家于万山之中,他博学多才能写诗作文,询问吕先生的大名没有谁不知道的,但他经常躲避自己的名声,靠耕地打鱼自给自足。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吕先生慢慢地来到庭院前,听到东阁中有人分韵以雪作诗,有一个人写出“滕”字,吟了很久都没完成,吕先生在门外听着不知不觉笑出声来。阁中那些富贵家子弟辈的人听到这笑声,就派身边的仆人来责问。吕先生开始不说话,众人就更觉疑惑,都亲自出来探看。吕先生没戴帽子,一身短衣,布袜草鞋,众人就羞辱他,询问他们被笑的理由。吕先生没办法,就说:“我心里想举滕王蝴蝶的典故罢了。”众人才高兴地佩服吕先生,邀吕先生入座。先生说:“我这样的打扮,怎么可以处在你们君子中间呢?”众人更加坚定地邀请他,于是进到阁子里。众人用“藤”、“滕”这两个字请吕先生来完成诗句。吕先生就拿起笔写道:“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又请吕先生用“昙”字吟诗,吕先生又随手写完,便出门离开。众人挽留他,没有成功。询问他的姓名和字号,也不回答,众人都惊讶地说:“曾经听说吕徽之先生的名字,想见一面却不能够实现,先生您难道是那个人吗?”吕先生回答说:“我是农家百姓,怎么知道吕先生是怎样的人呢?”赠送给他谷种,‎吕 先生生气地说:“我怎么能拿不合道义的财物呢?”一定要换取谷种,然后撑船离开了。众人就派人远远地尾随其后,行走的道路特别偏僻遥远,知道他的住所后就返回来了。等到雪天放晴,大家去拜访他,(到住处后看到,)只有一间草屋,家徒四壁。忽然听到米桶中有人,原来是吕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所以坐在米桶中避寒。试着问吕先生在哪里,他的妻子回答说:“在溪上捕鱼。”才知道真的是吕徽之先生。到吕先生捕鱼的地方,果然见到了吕先生,把特意前来问候之意告诉给吕先生。吕先生隔着溪水对众人说:“各位先生先到我家,我捕到鱼,再换来酒和你们痛饮。”一会儿,吕先生携带着鱼和酒到家,众人都欢饮后才散场。众人回到半路上,夜色太黑,不方便行路,就暂时停下在一个露棚下休息。适逢主人从外面回来,原来是曾经认识的人,主人问众人从哪里来,众人把原因告诉了他。主人高兴地说:“这原本是我平日希望见到的人。”请客人们留宿,第二天早晨,客人们告别离开。主人循着客人们的踪迹去寻找吕先生,可是吕先生已经搬到别处居住了。有一天,吕先生和陈治中在道路上相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回答说:“是。您不是陈刚中吗?”回答说:“是。”两人握手好像平生相见那样高兴,一起谈论有关驴的旧事。先生说一件事,陈治中回答一件事,互相谈论到四十多件事情,治中才停下来。吕先生说:“我还记得有某人出了某本书,某人出了某传。”又谈论了三十多件事,治中非常敬佩他。‎ 十七、(2011·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 ‎(有删节)‎ ‎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顾:回头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趣”应该是动词,催促,督促。‎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体现江皋的聪慧。⑤是江皋教训使者的话。‎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解析】选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中“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有误,是前任县令中有三个因此受到牵连,其中一个还因为受牵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译文: ‎ ‎ ‎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译文: ‎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①中注意两个“迫”的翻译分别是“为……所迫”和“威逼”。②中注意省略句要补出主语,“徇”译成“斩首示众”,“由是”译成“从此”,意思要通顺。‎ 答案:①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 ②(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 志 正 外 体 直 持 弓 矢 审 固 而 后 可 以 言 中 故 古 者 射 以 观 德 德 也 者 得 之 于 其 心 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进行断句的能力。一定要反复通读语句,把握意思后再断。‎ 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附【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生性敏捷聪慧,不到二十就在乡试中中举。不长时间,成为进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隶属九江,背靠山,以湖为衣带,民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江公到的时候,以前的县令因为收不上赋税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因为受牵累死去,妻子儿女不能回家,江公慨然禀告府县,自身承担拖欠的赋税,让前任的县令离去,让牵累死去的县令的妻儿回了家。县里的城郭连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禄首先倡议集资筑堤,作为长久之计,百姓号称它叫“江公堤”。这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地相邻,奸民乘机行剽劫之事,县吏提议发兵围剿,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勒令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促有才能的勇敢的丁壮巡察,趁时机刺取他们的首领击杀,盗贼于是平息。‎ 不久,升迁为巩昌太守。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穷乏困顿,士卒日益骄蛮凶悍,有的甚至掠夺百姓,但无人敢呵斥阻止他们。江公去郊外巡行,看见一些士兵骑马快速猛冲过他乘坐的车,(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过了四年,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着蛮服,民俗犷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镇柳州,军中经常掠夺妇女,妇女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府县,命令营帅登记掠夺的妇女到郡中讯问,想回家的妇女衡量路的远近给钱遣还,总共数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统帅去世,粮饷不能接济,士卒穿着盔甲在军门喧哗,江公立刻出来,与他们约定按月供给粮饷,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骑马送信禀告台省催促发饷。粮饷按时间到,士卒才安定下来。粤西的山险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险峻,数万石头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巨木。当时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购木头将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长时间,使者来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问产巨木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木头。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拔,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公说:“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去,我应当首先为此献出生命。”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江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是不能运出去的。”江公说:“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上奏皇上后得以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都赞叹仰视他。‎ ‎1.(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D项,阙,空缺、空额的意思。‎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恪尽职守”应是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关键是“本职工作”。①萧燧还未在“主文”的职位上,只是表达自己对秦桧亲党作为的愤怒,表现他的正直,不能说是尽职;⑤是说萧燧到严州后勤俭理政;⑥从萧燧“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这句话可以看出,此时此事已非其职责范围之事,他只是不忍坐视“旧治”闹灾荒,而向朝廷请示之后,进行援救,表现的是他的仁爱之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对选项,排除错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常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做这类题目要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物、时、地、事、理六要素回归原文。还要细读选项将总体认识和细节分析结合起来对比阅读。本题A项中“与其亲党密告萧”,比原文多一个“与”字,意义全变了。‎ ‎【解析】选A。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中“与其亲党密告萧”,比原文多加一个“与”字,主语就变了,好像是秦桧与其亲党一起告诉萧燧他的想法;“要他主持秋试”在原文也没有说是秦桧所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特殊句式的考查。着重理解“贤否”“浇浮”“宜”“内治”。‎ 答案: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②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着重理解“异路”“坐视”以及状语后置句式和反问语气。‎ 答案: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附【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做文章。绍兴十八年,以优秀成绩进士及第。授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地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必定在漕台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原因,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衔恨他。过后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一名到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孝宗初年,授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流觐见,议论说“应当按官职选择人才,不应当因人选择官位”。皇上高兴,作《用人论》赏赐大臣。淳熙二年,进为起居郎。在此之前,察官有了空缺,朝廷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因为有所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又商议对外敌继续进攻,以扩大战果,皇上拿这问萧燧,回答说:“‎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之心,不是臣能知道的。”皇上说:“是忠言。”于是劝皇上端正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俸禄,不可以分给权力。皇上都欣然接受。出朝为严州知州。严州地窄财缺,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满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用积蓄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皇上正在吝惜职名,没有功劳的不授给,下诏因萧燧治理地方有成绩,授为敷文阁待制,移为婺州知州。父老拦路,几乎无法行走,送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数计算。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费力而达到治理的目的。年成遇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拨粮食到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到朝廷请求,打开太仓的米赈济他们。八年,召回朝,进言:“江、浙连年遭受水旱,希望下诏征求意见,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不要只是督责逼迫。”十年,上奏谈论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病,事情很多都施行了。庆典时的施恩,丁钱的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2.(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②。”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宽裕友爱。弟嵩尝醉谓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或劝其避敦,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摘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yǐ,多用于人名。②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解题指南】推断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几种方法:‎ ‎1.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夫子将焉适?”“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 ‎2.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或至涂而反。”“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3.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犹矢之中的。”其中的“的”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 ‎4.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多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选置师傅,铨简秀士。”这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5.从语法入手。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借助语法,可以迅速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例如: 本题C项“诸人咸以君方乐广”中的“方”字后面跟了宾语,显然不能再作名词,应该理解为名词作动词,“比拟”。‎ ‎【解析】‎ 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的理解把握。从四个实词所在的语境可以推断,A、B、C三项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D项,“横”在语境中的意思应该是“意外地”。‎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  )‎ A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 ‎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 B 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 C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 D 尝于导坐傲然啸咏 ‎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的能力。A项,第一句表现周的谦恭,第二句表现周的刚正。 B项,两句都表现周的谦逊。C项,第一句表现周的宽厚仁爱,第二句表现周的忠君爱国。D项第一句表现周不拘小节,第二句表现周耿直忠君爱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文中周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虽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 C.周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王敦构逆,周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身之祸。‎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查对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正误的判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读懂文章大意,然后根据传主周的具体言行分析判断。B项,对文章内容把握有误,周并没有“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而是只有一次反驳了皇帝把自己比况尧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 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指南】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高考必考考点,掌握以下秘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这些词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2.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如本题两个句子中的关键词“陵折”“宗附”“纠”“黜”,都必须准确解释。‎ ‎3.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 ‎4.添。“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能连贯通顺。‎ ‎5.删。“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省略的字眼。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6.调。“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抓住每句话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一是关键实词虚词,一是特殊句式。第①句中关键词“陵折”应译为压倒,使折服,“宗附”应译为尊崇依附。第②句中的“为……所”这一被动句要翻译正确,关键词“纠”应译为检举,“亮”应译为谅解,“黜”应译为罢黜免官。‎ 答案:①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周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 ‎②后来周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附【译文】‎ 周,字伯仁,年少时已极有名气,神采飞扬,清秀聪明。司徒掾贲嵩操守清俊高雅,见到周,叹息说:“汝颍之地本来就多奇异的人士!自从国家正道衰落,今天又见到了周伯仁,他将会重振国家雄风,使国家得到清正之名。”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周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成年后承袭父亲武城侯爵位。中兴建国时(东晋建立时),迁为吏部尚书。不久,因为喝醉酒,又因为自己的门生砍伤了人,被连坐免官。太兴元年(318),周改拜太子少傅,像以前一样任吏部尚书。周上疏推辞说:“我曾因为被考察失职罢官,没有通晓一部经书的学问,智慧也不能称职地为官,止步都很难办到,又不能安分守己,竟然被任命显要的官职,名声地位过高了。”周坚决推辞不接受任命。晋元帝下诏不答应他的请求。‎ 庾亮曾对周说:“大家都拿你跟乐广相比呢。”周回答说:“这不是以丑比美吗?我怎么能跟乐广相提并论呢?”一次晋元帝大宴群臣,正是酒酣之际,元帝高兴地说:“今日名臣共聚一堂,纵使是尧舜之时也不过如此吧?”周乘着醉意高声答道:“如今的世道怎么能跟尧舜盛世相比呢!”元帝大怒,下诏书交付给廷尉(将周下狱),将要处死周,若干天后元帝愤怒平息,才将周放出。后来周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天性宽厚仁爱。他的弟弟周嵩曾经有一次因为喝醉了酒拿蜡烛掷打他并说:“你的才气比不上我,为什么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崇高的声望!”周不动声色,然后慢慢地说:“周嵩你实施火攻,这本来是使出了一个下策呀。”‎ 当时的宰辅王导非常器重周。周曾经坐在王导的座位上高傲地长啸吟诵,王导说:“你想要效法嵇康、阮籍吗?”周说:“我哪敢舍弃近处的你,而效法远处的嵇康、阮籍呢。”‎ 等到王敦叛乱,温峤对周说:“大将军这次用兵好像是有原因的,应该不会滥杀无辜?”周说:“我们的君主年少没有经历过什么事。君主不是尧舜,怎能没有过失呢,作为臣子怎么能发动兵力威胁君主呢!共同推举拥戴君主,还没有几年,一旦王敦举兵,天下怎能不大乱呢!他傲慢暴戾,不把君主放在眼里,他的野心不会满足的!”不久朝廷的军队被打败,周奉诏去拜见王敦,王敦向周说:“伯仁,你有负于我!”周说:“你举兵叛逆,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抵抗,令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王敦忌惮他的言辞刚正,不能回答。皇帝召见周,对他说:“近日的大事是,两宫(皇帝和太子)安然无恙,各人平平安安,大将军真如众人所望吗?”周回答说:“两宫自觉遵从英明的诏示,对于我们来说无法知道。”有人劝他躲避着王敦,周回答说:“我辈作为大臣,面对朝廷的丧乱衰败,怎么能苟且偷生,投奔外邦呢?”不久周被收捕,经过太庙时,大声骂王敦是贼臣,应当快点杀死王敦(,以免晋室被王敦推翻)。话未说完,周就被收押的人用戟插伤他的口,伤口流血至脚后跟,但仍然面色不变,举止自若,旁观的人见此都伤感流涕。周于是被杀,享年五十四岁。‎ ‎3.(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 ‎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 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阳侯,庆弟博为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解题指南】‎ 解答本题,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1.知故事。读懂故事是解读文言实虚词的关键。如本题D项,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然”,可知两人关系不好,进而推测两人相处不和睦。‎ ‎2.巧代入。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词语的意思代入语境,分析语意、词性等是否符合。‎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语境中是说阴兴随从并亲自侍奉光武帝;“躬”应为“亲自”的意思。B项,根据文中的信息“不相好,知其有用”,可知虽然他和他们并不相好,但仍然称赞他们的长处并推荐其任官;“称”为“称赞”的意思。C项,根据文中的信息“不敢惜身”“不可苟冒”,可知阴兴执意拒绝皇帝的加封;“固”为“坚决”的意思。D项,根据文中的信息“然敬其威重”,可知虽然两者关系不好,但阴兴对其兄嵩的优点仍然赞赏有加;“能”为“和睦、融洽”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以为华而少实 ‎ 我腾跃而上 ‎ B.‎ ‎ 卒不为宗亲求位 ‎ 为击破沛公军 C.‎ ‎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 但以刘日薄西山 ‎ D ‎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君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分别为表转折和表修饰的连词;B项,均可译为介词“替”;C项,分别为介词“用”和连词“因为”;D项,相当于介词“于”,分别译为“在”和“比”。‎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上看,“全都”“直接”“阴兴”三个关键词点明题目的要求和范围,“美德”点明话题;从内容上看,②是世人称赞,⑥是明帝说的,排除②⑥即可确定答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解题指南】‎ 做好这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巧提要素。这类题一般考查故事的叙述要素,做好这类题首先要有明确选项中叙事要素的习惯。‎ ‎2.细读语境。细读原文,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委等叙事要素。‎ ‎3.认真比对。认真比对题目选项与原文的异同,进而做出选择。‎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根据原文信息“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抓住关键词“后”“思”“遂”,可知明帝当时没有答应阴兴的请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注意句中的“辄”“清”“见”。②注意句中的“让”“夺”。③注意句中的“中”“感动”。‎ 答案:①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②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③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 附【译文】‎ 阴兴,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他率领武骑,随光武帝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蔽风雨,脚踩泥路,做期门(官)的表率。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任。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其有用,同样称赞他们的长处而推荐他们任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少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给推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忠诚公允。‎ 建武九年,改任侍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实在是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亢龙有悔’,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 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次年夏季,光武帝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侍中,他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帝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帝病好了,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光武帝就答应了他。‎ 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友好,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他病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他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领羽林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的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国舅也应按成例蒙受恩泽,都被阴兴坚决推让了,安居于里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子、闵子骞等人的品行。不幸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厚的待遇。(现在决定:)封阴兴之子阴庆为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强侯。”阴庆死后,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后,子阴万全继承爵位。万全死后,子阴桂继承爵位。‎ ‎4.Ⅰ(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解析】选B。“益”联系上下文看应该是“增加”之义。‎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选D。第①句是讲苏涣交往的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第②句讲苏涣虽然在王蒙正手下任职,但鄙视他的为人,第③句是说苏涣虽然为政比较宽松,但执行法令一定适当,第④句讲苏涣对待鲜于侁很优厚,第⑤句讲苏涣依法不奉诏,不循私情,第⑥句讲苏涣弹劾城固县令胡乱杀人。分析可知③⑤⑥三句表现苏涣为官公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解析】选C。联系上下文看,苏涣认为张宗不适合做书手,杖责的是张宗,而不是他的儿子。‎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 如何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如第①句中的“礼”和第③句中的“过”。‎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如第③句的“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④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 ‎⑤对于复杂的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⑥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第①句中的“屈意”和第③句中的“尔曹”。‎ ‎【解析】①首先补出本句的主语,其次重点落实“知”“屈意”“礼”“委”几个词,它们分别是“了解、懂得”“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托付”的意思。②本句抓住两个虚词“以”“于”,它们分别是“凭着”和“比”的意思。‎ ‎③本句中的“尔曹”意为“你们、你们这些人”,在杜甫的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中出现过,“不逮”意为“比不上”,“姑”意为“姑且”,“师”意为“效法、学习”,“寡”意为“少”,“过”这里是用作动词“犯错”。这里比较难的是对“不逮”和“过”的准确理解。‎ 答案:①(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②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③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附【译文】‎ 公名涣,开始字公群,晚年字文父。年少时聪慧,和他交游的人,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天圣元年,开始参加乡试,第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权势骄纵蛮横。(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职位侍奉他,但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他可以担当大任。苏涣告诉郡邸的官员,压下他的奏折并且藏起他的书信。不久,王蒙正失势,士人因为这件事称赞他。‎ 因为太夫人去世离职。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百姓死在狱中,县里害怕罪责,报告说因病而死。开封府派官吏查办,派了多人也没能查明真相。等到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西夏人侵犯边境,府里抵押百姓的马来增加骑兵,府尹把这件事委托给苏涣,马全部得到而百姓不被侵扰。改任阆州通判。苏涣虽然执政极为宽松,但执法一定适当,官吏百姓既害怕又感到安心。阆州人鲜于侁,小时好学且行为纯正踏实,苏涣礼待他很优厚,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鲜于侁因此得以出来做官。他开始担任官吏,苏涣又以守法官吏期望他,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号称为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书手(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期作奸犯科,害怕他,称病满一百天离开了,而推荐他的儿子代替。苏涣说:“书手按照法律用三等人,你的等次是第二,不可以。”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到州府诉讼。州府发文书到县里,苏涣杖打了他。不久中贵人到了府,传皇上的圣旨,任用张宗为书手,苏涣依据法律不遵循诏令。又一个中贵人到了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匹夫能像这样扰乱法律,府也不可以做了,你为什么不以县里不肯的缘故来争论这件事?”李绚对苏涣的话感到惭愧,第二天入 朝说这件事。皇上说好,命内侍省推查这件事。原来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不再穷究,杖责假传命令的人,放逐他们,全府都震慑。包拯见到了苏涣,叹息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为提点利州路刑狱,苏涣到了超过一年,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都震慑畏惧,于是以后相安无事。‎ 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我说:“先父已经死了,只有我仅存于世,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更加散佚湮灭,那么我不孝就大了。”我自幼侍奉伯父,听他说:“我年幼时读书,长大后写文章,每天都有所长进,没有长进就不停止学习。出游于途中,行动符合规矩。进入住处,没有懈怠的仪容。所以在这时,没有听说过有过错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害怕后辈做事一天天懈怠,所以记录下所听到的来告诫。‎ Ⅱ(2012·江苏卷)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 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对本段文字断句主要应抓住两组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横素波而傍流”与“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与“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同时注意“自非”和“孰”是在句首,然后根据意思进行判断。‎ 答案: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附【译文】‎ 有人说陶公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与一般文章不一样,辞藻精简。文章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无论世道盛衰或政治兴替都安于道义,谁能像他这样呢?我爱好他的文章,不能放下,又想到他的品德,恨不能与他处在同一时代。‎ ‎5.(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屈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贾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 ‎【解析】选D。度:揣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遂发愤以卒 填淤则舟楫不通 A. B.‎ ‎ 木欣欣以向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既为方伯所知 ‎ C. D.‎ ‎ 月出于东山之上 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题指南】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案的方向,即选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选自教材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判断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时,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法分析、句位分析、代入检验等方法,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第三步:综合检查,确定答案。‎ ‎【解析】选A。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C.介词,向;介词,从。D.介词,表被动,被;介词,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解析】选B。“公船私用”表述有误,原文“上下多侵渔”,是指上下官员从监修船只中侵吞钱物。‎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②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指南】第一步:将古今汉语义基本一致的字词标示出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无须翻译的地方排除,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第二步: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文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们的意思。第三步: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通顺流畅。‎ 答案:①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 ‎②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附【译文】‎ 许君名叫曾裕,字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许君年少时就卓越出众,心存大志,年龄刚刚六岁时,正赶上母亲生病严重,他就知道在祖庙前长久跪立,为母亲祈祷十多天也不倦怠。年纪稍大,(他)跟从私塾的老师学习,天资聪颖超出与他同龄的人,对书籍没有不想阅读的。可是他的父亲因为正直诚信而被家族的人怨恨恼怒,打起了官司,十多年过去冤屈也得不到伸张,于是愤恨而死。许君痛心于这件事,又向官府控告此事,又过了十多年,公理才得以伸直。可是许 君的精力壮志已经消失了一多半。不得已,才纳钱求官,获得监管松江水利船政的职位。松江这个地方靠海,旧例设置巡海的船只,叫做乌船。先前,通判监督修理船只,上下官吏大都从中侵吞牟利。修过的船遇到海风就会毁坏。许君亲自验证调试,因而监修船只的弊端才消除。在这以前,远方的人贩运货物到松江,松江的奸民拿取他们的货物,可拖欠他们的货款不还。许君到松江后,惩罚了一些那种特别狡猾的人,因而贩运货物的人都感激他的恩德而哭泣。松江的河道细小狭窄,很容易填泥堵塞。堵塞后就会使船只不能通运,而且老百姓的农田也没有办法来浇灌。所以在冬天水干涸时,雇用挑担挖河的工人,这些费用都出自民间,高达几万。主管部门对河道不进行细致地疏浚,可是花去了一多半的费用。官员为了得到有限的私利,却掠取百姓的很多钱财,许君于心不忍。于是亲自丈量河道的深宽,使河道工程没有一点差错。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海边失业的百姓大都贩送走私货物来获取利益,屡禁不止。许君奉命巡察,(发现)除了粮食之外私运货物的海船有一百多艘。许君考虑到走投无路的百姓没有大的罪恶,只是因为无知贪图利益而使自己处于被处死的法律之中。如果详细地报告给上级,那自己虽然有捕获奸贼的名誉,可是死去的人不能够复生。于是暗中向布政辰公请求,恳求他宽恕这些百姓。辰公体察许君爱护百姓出自内心的真诚,大为赞赏他的做法。将要调任新的官职,可是许君在这年得了病,在六月十八日死在松江的官舍中,时年五十八岁。当初许君年少时,胸怀奇异的志向,想在天下建立一番事业。跟许君交往过密的士大夫都揣测许君应该被朝廷重用。可遭遇家庭中的许多变故,不能够实现他想做的事。等到他出来做官,本可依靠官俸自在享乐,却为百姓的事奔走不息。许君已经被方伯了解,差不多有机会可以施展他的抱负了,可是就去世了。难道能相信有命运之说吗?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唉,可悲啊!‎ ‎6.(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杳无穷极    杳:深远[来源:Z*xx*k.Com]‎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解析】选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做题过程中,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杳无穷极  杳:深远 正确 B 修篁干霄  干:冲 正确 C 延坐后堂  延:延请 正确 D 履苍莽中  履:穿行,行走 错误 ‎(两个名词在一起,第一个活用为动词)‎ ‎(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C。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选择标准,即题干中“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①句单纯是写游龙鸣山当天的天气,而不是写龙鸣山景色。④句论述的重点不是龙鸣山的风景,而是其周围的布局。⑥句只是写出了人们在游龙鸣山的过程中的感受,并不是直接描写景色。‎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明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根据原文,潮音岩的西面山顶上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而不是“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这是其一。“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的说法也没有任何依据,这是其二。所以,B项的分析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第①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其”指天池;“下”做状语,向下; “庖”指厨房。第②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个点:“斯”是代词,这次;“适”指恰逢;“信”解释成确实。‎ 答案: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②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 附【译文】‎ 游览风景优美地方的妙处,能正逢合适的时间是值得高兴 的,能再到合适的地方就更值得高兴,还能与品格高尚的人一同游览,那么,就可以营造一种和睦的氛围,抒发内心的抑郁,让心情感到舒畅,并能有感而发写出好的文章来。大概这种高兴不失为真正的高兴。‎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备办了酒和菜肴款待我,并邀请我游龙鸣山,也就是无想山。当时,春日放晴已经很长时间了,风和日丽,年老的英才,年少的俊才,按年龄长幼排定先后次序前行,前面还有乐师们演奏引领。从蓝溪向东南走五六里,两座山对峙着像两扇宫门,距离百步远,连绵不断,向东延伸。这中间有石头和田地,田地的右边是小路,随着山势深远曲折地向前延伸。向前走三四里,就太狭窄了,不适宜种田,只能通过一条小路。再走几里路,山就更加奇异雄峻,其间轻飘的雾气和水汽,隐约侵袭着衣襟和帽子。放眼往山的外面望去,是很多重重叠叠的山,深远而看不到尽头。过了一会儿,陡峭的山对立着,形状像是宫殿的柱子,松树、杉树和其他高大的树木,列在两旁向北延伸。山涧里有很多石头,云雾缭绕,树木茂盛,岩石上长满了各种的花卉,鸟在山间清脆地啼叫着,这种景致好像不是人世间所能有的。僧人的房舍非常雄伟华丽,旁边的牌匾上写着“禅寂”两个字。门的外面只有一棵古老而俊秀的松树,大约要好几个人才能围抱过来。修长的竹林直冲云霄,严整地列在门内。寺庙的长老出来迎接客人,把客人延请到后堂坐下,后堂的牌匾上写着“白云深处”。它的西面有“听松轩”,再往西就是韩熙载读书堂的遗址了,他亲自种的桧树还在。北面有“甘露室”。再往北,上面有“招云亭”,景象空旷,很多山峰矗立着,视野很开阔,能看到群山,向下俯视能见群山的山顶。于是,踩着石阶到了潮音岩,这里的石头各种形状的都有。一同游览的人都因攀登而感到疲倦,于是就在这里停下来休息。‎ 不登上最高顶我感到不满足,于是便和两三个朋友决意要继续往上走。地势很险峻,撩起衣服,用手牵着藤蔓,在无边的树林中穿行。上面有深广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它西面的山顶上,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往四周看,感到豁然开朗。它东面的山顶上,看起来比西面的还高,但是我们感到疲倦不想去攀登了,就回到“白云深处”饮酒。当时,有温润的水汽和各种香草,热气上升就像是夏天,凉就像是秋天,发抖就像是冬天,喝了多少杯酒无法计算,谈笑得很尽兴,即使跟从者和乐师们也都很尽兴。酒席宴罢,长老引领看客看花,慢慢行走登上环翠阁。不久,我们与长老告别,走出寺门。走了将近一里,众人因为兴致未尽,就席地而坐,分韵赋诗很长时间,诗全部写成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只是溧州并不是通都要道,加之这座山隐藏在深远的地方,所以没有之前的贤才的题咏和当代名家的发现,所以我率先写一些文字。哎!这种纯正的高兴,就像是在沂河中沐浴、在风中跳舞一样。兰亭集会,或许有些感叹悲伤。但这次游览人们都心情和悦,有感而发写成文字,而且都有很高的水平,这也是真正的高兴之处啊!于是记下这次游览的妙处,让无想山能得以闻名于世间。‎ ‎7.(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 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辱:谦辞,承蒙。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 ‎ 然言出而罪至 ‎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 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 ‎ 吾其还也 D ‎ 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 ‎ 或因寄所托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C项,前一个“其”为远指代词,译为“那”;后一个“其”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D项,前一个“所”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所”是所字结构,助词,无实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来源:学|科|网]‎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涉 猎 书 史 姑 随 世 俗 作 所 谓 时 文 者 皆 穿 蠹 经 传 移 此 俪彼 以 为 浮 薄 惟 恐 不 悦 于 时 人 非 有 卓 然 自 立 之 言 如 古 人者 ‎【解题指南】断句要依据以下步骤进行:‎ ‎  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 ‎  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 ‎  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  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者”“以”“非”等谓语动词和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代词等,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 答案: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做到“信”“达”“雅”,即要抓住重点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等关键点。①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安”表反问; ②注意“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工”是“工巧”的意思,“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答案:①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②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附【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承蒙您多次来看望我。又劳您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篇,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您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您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您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 ‎ 您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您再次给我写信;再次来信又没有答复,就可以绝交了,可您还是来信。这是何等殷勤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这是由于您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吧。然而承蒙您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您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 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与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识的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因此使您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年幼时,父亲死了,家里贫困,贪图利禄以供养亲人,没有时间跟随老师穷究经书,学习圣人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泛泛地浏览些书史,姑且追随世俗作些所谓“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担心不受时人的欢迎,并不能像古人那样,有卓越而自成一家的言论。然而官府误加采纳,多次列名在众人的前面。直到考中进士以来,自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在当不起官府的荐举和长辈的赏识,这才开始大力改变过去的文风,希望在文章学问上有所建树。然而文章一出便召来罪过,学问有成就了,自身却蒙受羞辱,写以前那样的时文会得到荣誉,写现在这种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祸害,这真是效果鲜明呀。‎ 时文虽说轻浮纤巧,但要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欢时文而勉强去写这种东西,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你现在正值少年之时志向远大,正想在社会上博取荣誉,那么还不如顺应时俗为好。天圣年间,天子下了诏书,告诫学者要去掉浮华的文风,从那以后风气大变。现在士大夫中所写的文章,已文质彬彬,有两汉文章的风采了。你去向他们学习,不仅足以顺应时俗,博取荣誉,如果达到最佳境界,还能与两汉名家比肩呢。像我这样,以前所写的东西既不值得学习,以后所写的东西却又千万不能学,所以我迟疑着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就是这个原因。‎ ‎《易经》的《困》卦说:“有言不信。”这是说,人在困境中,说的话也没有人相信。我现在可以说是处在困境中了,怎么能够被你取信呢!承蒙您多次来信,态度又是那样恳切,不敢不予答复。希望您体谅我。‎ ‎8.Ⅰ(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 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 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劫”在古文中一般有三种解释:①劫掠,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佛教用语,意为极长的一个时期。佛教认为在每一“劫”之后,世界俱毁,然后重新开始。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 遗善为闾里传                 ‎ 为仲卿母所遣 B ‎ 其惧人之拒我也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 ‎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 ‎ 终身其行斯言乎              [来源:学。科。网]‎ ‎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解题指南】解答此类题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首先从意义上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2)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3)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做的成分是否相同。(4)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项中都有一句出自课本,因此备考过程中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A项“为”均为“介词,被”。B项“之”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实义”。C项“以”均为“介词,用、拿”。D项“其”,第一句为“加强语气的副词,大概、应该”;第二句为“代词,他们(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原文语意理解的能力。本文题目为“自戒”,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本文实为作者自勉、自戒、励志之文,故“劝谏他人”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对于文言语句的翻译,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三个原则,即“信”“达”“雅”:‎ ‎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本题中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 ①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用作动词,符合法度。②虽:即使;与:给予;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③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为判断句的标志。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答案:①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②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③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附【译文】‎ 有品行的人,即使是极其贫穷极其卑微都可以推荐他;没有品行的人,即使是极其富有极其显贵都不可以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 ‎ 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分一毫超越理法违背本分,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秉持忠孝仁义,对待家人能和睦相处,对待乡人和蔼可亲,不把危害遗留给他人,绝不留任何的后来祸殃。没有品行的人,诡诈奸佞残暴嫉妒之心始终充塞心间,心中所想眼力所到之处,都与法理相违背,垂涎三尺贪得无厌,侵吞贪婪之心像火一样炽烈燃烧,这种人,如果让他得其时居高位便会凭借权势胁迫于人,即便死亡也将有害人之谋留存,其余孽仍会对人产生毒害,这种人将难以福善终。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好的品行,就可以保全自身、保护家园、呵护子孙,遗留下美好的德行被乡里人所传颂;身居高位的卿相没有品行,也会使自身、家庭、国家、天下灭亡,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由此,我敢断言:没有品行的卿相,还不如有品行的普通老百姓。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在品行这方面或许有一点不好的方面,有德之人将要拒绝与我交往,我又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之交往呢?既然害怕别人会拒绝我,那还不如从别人拒绝与我交往的原因方面入手,反过来拒绝我自身的一些不好的德行,大概还是能够做到吧。不了解情况,胡乱地去评论别人,和小人没什么两样;能时刻省思检讨自身的不足,这个人就不失为真正的君子。我应该终身朝着这句话去努力啊!我年少而且愚昧,唯有沿着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去走,常常提心吊胆害怕有所背离,从而玷辱了父母的英名,我愿意在这条有行的大道上继续前进,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写下这篇文章自我劝诫,时时勉励。‎ Ⅱ(2012·湖南卷)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解析】选B。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首先要将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反复朗读,尝试停顿。A项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 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B项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太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C项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9.(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枚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衣 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 –‎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惜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执: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长寿 ‎【解析】选A。意:料到,想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 ‎ 使工以药淬之 B.‎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C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D 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解题指南】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都是选择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的一项,而且每项所给的两个句子,一般一句是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一句是教材中的句子。基于这种考查方式,我们可首先判断教材中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中去,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A项,“使工以药淬之”中的“以”,应为介词,用;“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如果把介词“用”这个义项代入,明显不通顺。由此可判断,A项“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照此方法,可选出答案。还要注意代入后的句意在原文中要合乎文章的语境。‎ ‎【解析】选B。A.连词,表目的关系;介词,用。B.均为结构助词,的。C.语气词,表反问;代词,它。D.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 ‎(3)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 A.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解析】选B。B项论述高官与平民交往的不同影响,与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没有关系。‎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解析】选D。“盛年辞世,令人痛惜”错误,在文章第二段中说“高年不禄”,再结合【注】③的解释,可知薛雪不是“盛年辞世”。作者在最后痛惜的是,一瓢先生是一位名医,可一瓢先生的孙子在其祖父的墓志铭中不谈其不朽的医术医德,反而去谈其无所谓的理学成就。‎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所给的句子,特别是句中生僻短语或字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断含义。注意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并用恰当的表述使句意更通顺。‎ 答案:①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②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③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附【译文】‎ ‎  天生一个不朽的人,可是他的子孙却一定要把他推到必然腐朽的地方去,这是我忧闷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并不一定是周公、孔子那样的人然后才不朽。后羿的箭法,弈秋的棋艺,俞跗的医术,都可以不朽。如果一定要等待像周公、孔子那样的人然后才可以不朽,那么宇宙间哪有这么多的周公、孔子?‎ 您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不朽的医家,高寿去世。我正想辑录他主要的医学成就,以便使他长存不朽,却没料到您寄来的墓志铭没有一字谈及他的医术,反而假托于与陈文恭先生讲学等等。唉!自此而一瓢先生不传扬了!磨灭了!‎ 学问贵在身体力行,不在空谈。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爱,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不居官位却能奉行仁学,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又何必舍弃此而追求其他呢?陈文恭是高官,您的祖父是平民。高官借百姓来抬高自己,名声就高雅;可是百姓依仗高官来抬举自己,就很卑下了。如果您随意拉住过路人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是您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又问他们说:“一瓢先生他是理学家吗?”‎ 即使是您的亲戚也有不同的意见。您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莫不是被“艺成而下”的说法拘泥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的具体体现。精心地探索它,哪种技艺不是仁道?如果表面仿效它,仁道技艺都会失去。医学作为一门技艺,更是不可轻易谈论。神农氏首创它,黄帝使它昌盛,周公派冢宰统管它,它的理论通达到神圣的境地。现在天下名医绝乏,唯独讲学一流反而不绝乏,为什么呢?医生的治疗效果是立即显现的,所以名医一百个中没有一个;理学的空谈无从查考,所以才学浅陋的文人比比皆是。您不把先人放在百无一人的名医之上加以尊崇,却将他摆到比比皆是村学究中予以轻贱,实在是重大的错误啊!‎ 从前我患病,性命垂危,此时即使有许多像周、程、张、朱这样的理学家,有什么益处呢? 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料想此外他一定有可以救人并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高明医方,把它们编辑并使之传播,其价值一定超过语录陈言万万倍。你竟然回避而不加宣扬,甘愿舍弃神奇的医学而依附于腐朽的理学,在理学中未必能增加一个非法窃据的席位,而在医学中反而失去一位真才实学的医家。难道不谬误吗!难道不痛惜吗!‎ ‎10.Ⅰ(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 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 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解析】‎ 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理解字词的意思,应当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加以思考,这句话前面说了李疑按照范景淳的要求取回了后者的钱财。而这句话的后面写李疑用自己的钱给范景淳买了棺材并把他埋葬。所以,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居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B.‎ A.‎ ‎ 人莫舍我 然独好周人急 ‎ 吾宁舍之而受祸 然其行最著 D C.‎ 恐为他人得 何以为报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妻卧草中以号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项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项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项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杖踵疑门,告曰[来源:Zxxk.Com]‎ 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作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解题指南】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步骤:‎ 通读全文, 扣住词语, 字词句篇, 带回原文, 领会文意 字字落实 连成一气 检查仔细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里人:邻居,邑人之意。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并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先找到各项所对应的原文位置,看各项的表述与原文的意思是否相吻合。文章叙述这个故事同样是为了突出李疑的品格高尚,而段落的最后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却不知感恩”。‎ 附【译文】‎ ‎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面,乡里的年轻人都捧着书到他家里接受教诲,所得的粮食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本来自己生活得 很贫穷,然而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对他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好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询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存起来做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账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他的妻子怀有身孕将要生产,人们却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躺在草中大声哭喊。李疑问明了原因,回家后对妻子说:“人谁没有轻重缓急的事,又怎么能随身带着自己的房子呢?况且人的性命是大事,倘若因为生孩子受了风寒,那么母子都会死去。我宁愿因为收容她而招来祸患,怎么忍心让她母子二人死去呢?”于是让妻子将耿子廉的妻子带回家,生下了一个男孩。李疑要求妻子对待她就像他自己对待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才让她离开,不收取任何回报。‎ 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见到李疑的人都说:“好人,好人!”李疑读书发表见解或撰写文章也有可取之处,曾经以儒士的名义被推举,李疑推辞不去,但是他的品行最出名。太史氏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Ⅱ(2012·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浅易文言语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整体阅读,感知文本。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句读的断定。本语段上下意思并不难懂:扁鹊给秦武王治病,以病来说明治理国家的要义。依据句意和修辞即可将句子断开。而在具体的断句时,要充分利用文言句中的各种标志和特征。如语气词常用在句末,结构相同的词组之间应该有停顿。还应注意,断句时要保证各个词语意思的完整性。‎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11.(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劳:慰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 ‎   樊哙侧其盾以撞              ‎ B ‎  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不出,火且尽 C ‎ 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 ‎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 D ‎  其返汝耕桑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要把句中文言虚词翻译为现代汉语并进行比较,看在现代汉语中是否为同一个词。应先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和文段中的虚词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需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B项,第一个“且”,连词,表递进,“况且”;第二个“且”,副词,“‎ 将要”。C项,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两者都是语气助词,但第一个表强调,第二个表反诘。‎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  )‎ A ‎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 ‎ 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 ‎ 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 ‎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B两项的第二句都是说彻里忠于国家,而不是“廉洁无私”。C项,第二句体现不出彻里的“廉洁无私”。D项,第一句表明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明彻里“廉洁无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首先,确定所要翻译句子中必然要译出的实词和虚词。其次,要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使其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须注意:1.要选择适当的解释。2.观察译文与原句间是不是字字落实。3.联系语言环境进行判断分析。然后用“增、删、替、留、改”等方法完成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做到“信”“达”“雅”,即要抓住重点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等采分点。‎ 答案:①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关键词:所以、安、鬻)‎ ‎②(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③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关键词:岂、良、所致)‎ 附【译文】‎ 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他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给他曾祖父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州安家。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1281年),世祖召见了他,对答安详文雅,世祖欣赏他。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回来,借机进言说大军经过的地方,百姓经受不住骚扰,饥寒交迫将死,应该给予赈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赐给边疆人民粮食、布帛、牛、马,各有差别,依靠这些而生存下来的人很多。二十三年(1286年),他奉命出使江南。这时行省正急于治理财物,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急忙制止了这种做法。回到朝廷上报此事,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二十四年(1287年),桑哥任丞相,推荐任用他的朋党,查核全国的赋税,百姓经受不住这种痛苦,自杀和死在狱中的人用百来计算,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惶惶。朝臣们有所顾忌,都不敢讲话。于是彻里在皇帝面前,详细陈述了桑哥奸佞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皇帝很生气,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彻里争辩更加激烈,并且说:“我和桑哥没有仇恨,之所以尽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全自身,正是因为替国家打算啊。如果怕惹圣上生气就不敢再讲实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从何停止!况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臣私下里怕的就是这个。”于是皇帝完全醒悟,即刻命令他率领三百名羽林军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内府收藏的一半。桑哥被诛杀后,彻里又遵照旨意前往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朋党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产,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天下人心大快。彻里在奉命办案的来回过程中,共四次路过徐州,全是路过家门而没有回家。‎ 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地域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被平定,于是彻里领兵征讨他,军令森严,所过之地秋毫无犯。遇到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慰劳他们并且劝慰打发他们回去,说:“‎ 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必当使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安居在你们的田园里,不要害怕。”其他营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都诚心归附了。没过多久,欧狗被他的同党绑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被迫跟从的人一个也没有杀,汀、漳地区被平定。‎ 九年(此指大德九年,即1305年),彻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去世的时候,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清廉。‎ ‎12.Ⅰ(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家 有 名 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 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 ‎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就”翻译为“靠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叹其难测”是对王湛了解之后的赞叹。④父亲理解王湛。⑥是武帝的话,武帝不是“家人”。‎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析】选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中说“济脱时过”,意思是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王湛。故“从不看望叔父”错。‎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做到“信”“达”“雅”,即要抓住重点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等采分点。‎ 答案:①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②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③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附【译文】‎ 王湛守孝期满,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大都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待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他,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拿近来的事探问他,王湛回答应对都很不错,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讶。继续和他谈论,反而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从内心到神情举止都变得严肃恭谨了。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夜以继日地谈论。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万千地说:“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却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王济的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他的叔父:“喜欢骑马吗?”他叔父说:“也喜欢骑马呀。”王济继而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高深莫测,他的长处绝不只这一种。【邓粲《晋纪》中记载道:王湛,字处冲,山西太原人。隐居有德行,没有人了解(他的德行),即使是兄弟和宗族的人也认为他是痴傻的,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特别的才干。王昶逝世后,王湛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他兄长的儿子王济前去拜访王湛,看见他的床头放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用这本书来做什么呢? 以前看过没有呢?”王湛笑着说:“身体不好时,偶尔也看一下罢了。今天应当和你谈论一下。”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王济天生就喜欢马,所以他骑的骏马跑得很快,心里非常喜欢它。王湛说:“‎ 这匹马虽然跑得有点快,然而力小,不能承受劳累之苦。近段时间看见督邮的一匹马,应当超过这匹马,只是喂养没有跟上罢了。”王济索取督邮的差马用谷食喂养了十多天,和王湛比试。王湛没有试着骑一下马,就仓猝地上马奔驰,步伐和节奏与王济没有差异,而马不相上下。王湛说:“现在是笔直的好走的道路,怎么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呢? 只有到难走的路上(才能分辨得出来)。”于是到难走的路上比试,王济的马果然落败,王湛识别骏马的才能就是这样。】‎ 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的外出却去了好多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父。”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道:“你家的傻子叔父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发现了叔父(的才华)后,后来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父不傻。”并且称赞叔父美好的才华素养。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中说:“王济有鉴别、评估人物的能力,见到了王湛之后,感叹佩服王湛的气度素养。当时的人评价王湛说向上和山涛相比,略有不足,向下和魏舒相比,绰绰有余。”】‎ Ⅱ(2012·湖北卷)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 修 常 人 近 事 少 工 射 入 山 泽 每 猎 大 获为 后 将 军 钟 毓 长 史 毓 与 参 佐 射 戏 舒 常 为 坐 画 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要从专有名词、虚词、句式、句子成分和句意等多角度考虑。以名词为例,“后将军”是“钟毓”的官职,中间不能断,“长史”是魏舒的职务,而“后将军钟毓”又做了“长史”的定语,中间不能断,根据前边的动词“为”,“后将军钟毓长史”做其宾语,至此,句意完整,应在此断句。“毓”即钟毓,则充当了后面句子的主语,属于另外一个层次。‎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13.(2012·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根据语境“浩冒阵而前”,是说郭浩冲击敌阵。“冒”应为“迎着、顶着、冒着”的意思。B项,语境中是说郭浩中箭后活捉敌人后才停下来。“已”为“停止”的意思。C项,根据语境信息“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可知郭浩请求用兵突袭。“乞”为“请求”的意思。D项,根据语境信息,郭浩打算等待敌人半渡时突袭。“时”为“等候”的意思。‎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  )‎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题指南】做好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题意: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如本题的“全都”“郭浩”“奋勇抗击金人”,题干从三个角度和层次进行了限制和要求。‎ ‎(2)准确解读:句不离境,要在语境中对句子进行准确解读,如本题①②两句,只有在语境中,才会发现这两项是说郭浩奋勇抗击夏人。‎ ‎(3)巧妙排除:优先排除“最不是”的信息,灵活的扫清障碍。‎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②两句与“夏人”有关,与金人无关。句⑤是说“饥民”为乱。①②⑤与题干要求的“金人”不相符。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是在吴举劾宋万年之后。‎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做好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故事:句不离境,读懂文言语句所在语境的故事是做好本题的关键。‎ ‎(2)巧猜读:在故事的大框架下,对关键的词语和句式进行猜读。[来源:Z.xx.k.Com]‎ ‎(3)细梳理:通过增补或删减等方法,对所翻译的句子进行修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句①的翻译注意“虑”“盗边”“设备”三处。句②的翻译注意“招辑”“规置”两处。‎ 答案:①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②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附【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积功升任中州刺史。钦宗即位,郭浩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 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升任邠州观察使,调任知兴元府。饥民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调任知利州。金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口也没有几家,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余的十万缗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14.(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 ‎ 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戚,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习举子业辄鄙之曰   鄙:以为羞耻。‎ B.自劾求退 劾:检举揭发。‎ C.必宥尔,无恐 宥:宽恕。‎ D.上官按之不得实 按:查验。‎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鄙,动词,视……为浅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钦听其论学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玺书至而母适病死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但以刘日薄西山 D.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代词,他;副词,大概,恐怕。B项,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顺承,来。C项,连词,因为。D项,动词,作为;介词,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贺钦做官,进德修业,尊师重道,传道授业,都坚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B.贺钦处变不惊,机智策略地安抚变乱民众,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宁。‎ C.贺钦重视伦理道德,对家属亲戚、邻里乡党、民情风俗,都有教化和影响。‎ 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不愿做官”错,文章写道,大臣们相继引荐,但始终未被起用;“大家称他医闾先生”是因为贺钦自号“医闾”。‎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 ‎1.留。如“世即用我”中的“我”,古今意义相同,应直接保留。‎ ‎2.删。如“尚不失为良民也”中的“也”,是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即删除。‎ ‎3.补。如“世即用我”中的“世”与“即”,翻译时应补为双音节词,即“世间”“即使”。‎ ‎4.换。如“民则无辜”中的“民”,应用现代汉语中的习惯表述“百姓”替换。‎ ‎5.调。如“而我奚以为用”,是宾语前置句,“奚”作“以”的宾语,翻译时应调整语序,译为:“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6.变。如“磨砻淬厉”中的“淬”,本义是淬火,可引申为“磨”;“砻”“厉”两个字也都有“磨”之意。由此,四个字构成同义复词短语。直接把“磨”翻译为学习,不够通顺,可以运用比喻义,变通为“磨炼激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各句的重点实词与虚词的具体用法与含义,以及特殊句式等。①词语:即。句式:宾语前置。②词语:既而、磨砻淬厉。③词语:激变、无辜。‎ 答案:①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②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贺钦常对他们)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③地方官吏激起民变,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附【译文】‎ 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住在定海,他的父亲孟员,因为军籍转到了辽宁的义州卫。贺钦年少时十分聪明机敏,认为学习的考取功名类的文章很浅陋,说:“求学难道就停止在这种程度上吗?”得到《近思录》,读后,有所醒悟。成化二年(1466年),凭进士出身担任户科给事中。因大旱上书皇帝尽力规劝,又因进言官吏旷废职守招致灾祸,自己弹劾自己,要求免去官职。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城,贺钦听他谈论求学的道理,感叹道:“天赋卓绝的品性没有彰显出来,客观纯真的道理还被埋藏世间,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当天,上书解除官职离开,用弟子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陈献章。(和陈献章)分别之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供奉他。贺钦专门攻读学习的是《五经》、《四书》、文字学,期望能够反过身来约束自己、更好地践行书中的道理,恪守敬重来收束狂放之心。有来向他学习的人,总是讲给他们说:“自己还没有研究透彻,又怎么来管理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贺钦常对他们)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像这种情形有十几年,贺钦虽然足不出户,但是听到传闻仰慕他品德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到座位下行礼的。‎ 弘治改元,因内阁大臣的推荐,贺钦被起用为陕西右参议。封官的诏书来到,但正赶上他的母亲因病逝世,于是上书恳求辞去官职。正德四年(1508年),太监刘瑾圈禁辽东的土地,辽东的百姓非常担心害怕想要发起叛乱。义州因为戍守的官员贪婪凶残事先发生兵变,聚齐民众抢掠财物,互相告诫说:“不要惊动了贺黄门。”贺钦听说了,前去告诉众人说:“你们都是我的同乡之人,如今遭受不幸才到这种地步。但是我内心里很为大家担忧,镇守城池的官兵不多久就会来到,大家又该怎么办呢?”民众最初气势汹汹,到如今才明白、后悔,围绕着贺钦下拜哭泣着大声呼告:“你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愿意听从你的教诲。”贺钦说“只有不杀人,祸患才能解除。地方官吏激起民变,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好百姓又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没有多久,有人说镇守城镇的官兵果真来了,众人又大声呼叫:“贺黄门没有欺瞒的话。”环绕着跪在贺钦的门里。贺钦说:“我本来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城中纷扰喧闹到这种地步,镇守的部队怎么能够不派兵来?军队既然来了,你们没有杀人,一定会宽恕你们的,不要担心。”‎ 百姓分开离去,叛乱于是平定下来。当时,有一个把用欺诈手段诱杀的俘虏作为在战场上俘获的俘虏的戍守边关的将领,上官查验不到实情,一见到贺钦立即羞愧地跪伏在地上说:“他人都能够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呢?”他极为诚恳的品行令人感动都像这种情况。‎ 贺钦在家中注重恩情道义,端正伦理关系,厚待内外亲戚,和睦同族同乡。成年、婚嫁、丧葬、祭祀各种礼仪都遵循古代的礼制,没有根据的话一点也不入耳,子孙后辈一定用“孝悌之义”来熏陶教化。天天修正,月月教化,慢慢地一乡之人都乐于做善事。乡里风俗沉溺于非正统思想,丧葬都要作佛事,喝酒吃肉,放肆毫不节制的奢侈、不合规矩的事,贺钦以身作责来给大家示范。晚年改变研究,喜欢《易经》,深入研究心理术数,常常手不释卷,大臣们相继推荐引荐他,但最终没有被起用。年轻时曾隐居在医无闾山上,于是就用“医闾”作为自己的号,世人就称他为“医闾先生”。‎ ‎15.(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战 马 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气力,肯慨然复行乎?”‎ 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密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半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鬣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己,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有删节)‎ ‎【注】①莝(cuò):铡碎的草。②绐(dài):欺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 C.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部:统率,指挥。‎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  )‎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扣住题干做出选择。①⑥是作者的议论性句子。③是说王某的。‎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回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与A项相关的内容在原文开头。“任一子广”是“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不是“承担过很多重任”。‎ ‎(4)Ⅰ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人 之 蕴 蓄 由 学 而 大 在 多 闻 前 古 圣 贤 之 言 与 行 考 迹 以 观 其 用 察 言 以 求 其 心 识 而 得 之 以 蓄 成 其 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和断句的能力。(1)①面:当面。数:数落,责备。委:抛弃,舍弃。赤子:句中指老百姓。②是:这。“啸于山者”状语后置。祝:祈祷。果尔:果真如此。如:像。(2)断句前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 答案: Ⅰ①王桢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②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Ⅱ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附【译文】‎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桢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于是替他带领治下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在山中集结,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三人,余下的全部逃走。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而且鼓动王桢说:“你真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出征吗?”王桢立马出声答应。当日点阅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桢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地用力责骂他们。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 ‎(果然)如他所说。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的衙门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去,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踢门闩,好像要禀报急事的样子。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的,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贩卖木头的商人去收殓尸骨,(王桢)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腐烂。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而王某心思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竟然想白白地得到它。收殓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草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跑到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死了。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哎!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两个,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啊!能不敬服(它)吗!能不敬服(它)吗!‎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