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七律 长征》教案 (7)
《七律 长征》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读“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意思。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感悟红军战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感知长征。(5) 1、课前欣赏歌曲《长征》。 听说咱们五(5)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歌,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歌,想听吗? 同学们欣赏到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七言律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的题目是《七律 长征》。(齐读) 作者是——学生齐答 教师板书:毛泽东,有谁了解这位伟人的? 解题:看看课题,跟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生:题目由两部分组成 4、有谁知道“七律”?“长征”呢? 小结: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7字。二、四、六、八行末一字押韵,一韵到底。七律是诗歌的一种体裁,长征是题目。 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呢?有谁了解的。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对长征有了些了解。 ⑵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对长征有了些了解。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教师边指图边口述)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一路跋山涉水,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历经的千难万险,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我们先来读这首诗,要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3) 1、同座互读,读正确。 2、指名读,评价。(适时出示二会字的读音) 三、再读全诗,读出节奏。(2) 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请同学按照划分好的节奏练习读一下。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评价——再读) 老师想与你们一起读,行吗?老师读前面四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这一次你们先读,我后读。 评价、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是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这首诗读出节奏还不够,还要读出气势,读出味道,还需要我们对诗文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四、质疑问难,理解词意。(5) 诗会读了,能读懂吗?结合老师发的资料,再读读诗,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及时总结学法。 四、品读诗歌,读出感受。 1、过渡,感知“远征难”“只等闲”。(5) 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也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这儿也有个问题,看谁脑子最灵:快速读全诗,用一个字来说说长征,你选诗中哪个字? 2、诗的开头就直接告诉我们了,(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再读读,长征难在哪里?(结合理解“远征”“万水千山”) 读出这种难。 红军长征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越过了24条大河,日夜兼程,徒步行军二万五千里,这样的长征难不难?面对这些,红军的态度呢?(不怕)你从哪儿感受到的?(结合理解“等闲”“只等闲”) 你还从中感受到什么?(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读出你的感受。 3、自主学习,进一步感受“远征难”“只等闲”。(2) (1)出示要求,合作学习: 自由读三——八句,划出体现红军“远征难”的词语,想象画面 ;从哪些语句中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5) A:出示三四行:“五岭逶迤”,生汇报。 五岭是一座岭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图,这就是五岭,假如你就是一名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山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引导读:(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是呀,红军遭遇到这么多困难,翻山越岭何等的艰难啊!——读;五岭逶迤连四省,绵亘蜿蜒一百里啊,——读;他们在行军。天上有飞机在轰炸,地上有大军在围追堵截,难啊!——读 体会红军不怕:这么多的困难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理解腾细浪,用手比划);那么大的困难在红军眼里却成了细浪,谁来读——;那五岭那样逶迤,红军却不放在眼里,谁再读—— B:还从哪儿看出“远征难” 乌蒙山呢?出示图片,为什么惊叹?乌蒙山在云南、贵州省境内,海拔3000多米,山势陡峭,看看图,你想了哪些词语?(结合理解“磅礴”)谁来读出山的磅礴——;走在这样的山上难吗?还有更糟糕的,红军翻越乌蒙山时正值雨季,大雨哗哗下个不停,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读出这种难——读。 就是这样难以逾越的天险,在红军眼里却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用手比划)读出感受;就这么小,不值得一提,谁再来读。 C:总结: 现实中的山那样高,红军眼中的山微不足道,我请男生读现实中的山,女生读红军眼中的山。(评价) 作者把那样大的东西写得那样小,是一种什么手法?还有一大一小是什么手法?从这样的夸张对比中,你对红军战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红军藐视困难、不怕困难,具有大无畏精神,乐观主义精神) 这正是:读一二行。 D:还从哪些语句看出红军远征难呢? 巧渡金沙江 (出示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封锁了江面,控制了渡船。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先是假装攻打昆明,时东时西,忽南忽北,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好有一只敌人的探子船停在岸边,可是敌人却不知哪里去了,后来我们又从江中打捞上来一条破船,就是乘着这两条船渡过江去,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在后来,再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5条独船。我们的大部队就是用了这7条小船在7天7夜就轻轻松松地渡过了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留给敌人的只剩下几只破草鞋) 师引导:你如果参加了这场战斗,渡过江去,回首看着这奔腾的金沙江,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你的心情? 师:是呀,巧渡金沙江这一战役,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感觉心头暖烘烘的。 师:如果你是当时渡江红军中的一员,你来读读这一行诗。 师:如果你就是诗人毛泽东,指挥了这一次战役,你来读读这一行诗。 师:毛主席每当回想起这场战役,心里总是畅快淋漓,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飞夺泸定桥 过渡:如果说是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士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战役,飞夺泸定桥这一仗则更体现了红军勇敢顽强的一面。 ①看图片谈感受。师:这就是横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当时敌人抽调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光秃秃的13根铁链。而且对面是敌人的枪林弹雨。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样的桥,你有什么感受? ②看电影片段谈感受。下面我们就目睹当时战斗的场面。(放课件) 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 铁索桥上—————桥下—— ——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哪一个字能够把同学们的感受都饱含进去。 师:是啊,一个“寒”字再现烈火与献血交融的悲壮场面,一个“寒” 字饱含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多少艰险,一个“寒”字深藏着对献身战士无限的怀念,一个“寒”字折射出多少战士光辉的形象。 教师引读,生有感情读,(声音低沉悠长),谁还想再读读。 (3)体会写法。 好我们再来看这两行诗,一暖一寒,又是高兴,又是悲壮,这是一种什么手法,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我们看到的是一支神勇无比红军队伍。作者采用这样的手法多巧妙呀! (4)指导朗读。 谁愿意读出自己的理解?提醒学生读时注意朗读的标准。指名学生朗读。再读。男、女生读,齐读。 (5)领会主旨。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也看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读——(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红军心情怎样呢?(喜悦) 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喜悦的心情? 板书:尽开颜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练习朗读,指名读。 (2)理解诗文 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领会主旨。 千里雪山,寒风刺骨,红军战士依然看作很平常的事,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熟读成诵、品味欣赏。 1、这首不朽的杰作,用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万险饱含中国共产党乐观主义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连起来再读读这首诗吧!打开书。 小组内练习朗诵。推荐展示。生生评价。 2、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能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全体起立,让我们伴着这雄浑的乐曲,带着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一起背诵全诗!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了吗?(主旨) 2、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通过上网、读书等去了解长征的历史,去感受长征的精神。 3、推荐读书:《地球上的红飘带》 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