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 自然经济的形成 B. 商业经济的发展 C. 井田制的确立 D. 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答案】D 【解析】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 《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结合所学可知,耧车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符合播种农具,排除。 3. 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应用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于唐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无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C;匣钵技术是制瓷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 4.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据此推知,最有可能的结论是 A. 纺织技术高超 B. 逐利意识增强 C. 包办婚姻盛行 D. 技艺容易失传 【答案】D 【解析】南宋诗人陆游在称赞亳州轻纱的技艺水平高超后,指出“一州唯两家能织”, 两家世代联姻,惧他人家“得其法”,这种只在家庭内部世代相传,具有封闭性、保守性的技术传承,极易造成技艺的失传,D项正确;纺织技术高超只是部分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的“逐利意识增强”,B项错误;“包办婚姻盛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5. 福建士绅蓝鼎元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据此可知 A. 海禁政策阻碍中西经济交流 B. 海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海禁导致沿海民生凋敝 D. 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南洋未禁之先……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然而“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可知,在海禁之前百姓很少有家贫或者盗劫之事,而实行海禁之后就出现了“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的现象,说明海禁政策导致沿海民生凋敝,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西经济交流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海禁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民生凋敝,没有强调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故D选项错误。 6.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远隔千里的异地价格同时变动,说明消息的传递速度很快,而选项中只有电报能够做到。 7. 20世纪30年代,有人主张“从婚姻方面着想”来解决缠足问题,即“凡未订婚的女子,若不解放缠足,暂时不允许她订婚。已订婚的女子,若不解放缠足,暂时不许她结婚”。这一主张的出现说明 A. 女子不缠足较为普遍 B. 社会习俗变迁较艰难 C. 政府强力推行不缠足 D. 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缠足问题,有人竟然主张“从婚姻方面着想”来解决,这说明了缠足问题很难解决,即社会习俗变迁较艰难,故B正确;女子缠足较为普遍,故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意志,故CD错误。 8. 黄遵宪在《今别离》里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这反映出他生活的时代 A. 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别肠转如轮…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可知,反映的是西方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其快捷的特点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筑风格影响人们生活,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交通工具而不是服装的变化,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西方餐饮的影响,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9. 《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说明在当时中国还不能制造汽车。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故本题应选A项;B项在“二五”计划时期,主要集中在钢铁产能的增加,与汽车生产无关,因此错误;人民公社化是在1958年社会主义基本建立下的农业改革,与汽车生产无关,因此C项错误;“文革”对国民经济的是巨大打击,因此也错误。 10. 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是 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②对国情认识不足 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急于求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故 ③不符合题意。而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同时也急于求成。故①②④正确,答案为C项,排除ABD项。 11.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 ②改革开放同天庆,经济建设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①食堂巧煮千家饭体现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改革开放同天庆,经济建设展宏图体现的是改革开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故B正确。 12.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体制改革 B. 一五计划实施 C. 三大改造完成 D. 对外贸易扩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证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是因为经济体制的改变造成的,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票证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三大改造完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对外贸易扩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3.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D.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B项排除;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十三大,故C项排除。 14. 深圳是国内地方法规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些法规中,超过57.14%是在国家尚无立法先例的情况下,借鉴香港和国外经验制定的,例如企业欠薪保障条例、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等。以上材料说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 A.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B. 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C. 为我国法制建设提供经验 D. 吸引港澳商人来投资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深圳地区借鉴外国经验进行制定相关的规定,这有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为我国进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故C项说法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周边地区的发展问题,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题中虽提到借鉴国外经验,但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也并未提到港澳商人到深圳投资,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是 A.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内地,故选C;ABD顺序排列错误,排除。 16.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他提出 A.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由“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结合“南方谈话”,可知D项正确;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A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80年以后,B项错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C项错误。 17. “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针对这种情况,罗斯福政府的举措是 A.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B. 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 C. 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D. 兴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政府针对失业问题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D正确;A选项目的是恢复银行的信用而非解决就业,排除;农业生产中并不存在大量失业人员,排除B;C是社会保障体系内容,其出发点不是解决就业问题,排除。 18. 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②克服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③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属组合选择题,解答时可用排除法。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因此可将带②的选项排除,故选C。 19.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 A. 计划体制的弊端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指令性计划减少 D. 公有制被打破 【答案】A 【解析】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工业有关的工业部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没有解决,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状况,排除B、C、D项。 20. 下列不符合福利国家的出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是 A. 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 B. 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C. 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 扩大了社会消费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福利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无法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扩大了社会消费,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所以答案选B。 21.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A. 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 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 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关税协定以降低关税,体现贸易发展的制度化、体系化发展,D项正确;A项,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B项,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目的,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2.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①世界银行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关贸总协定 ④联合国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①世界银行 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关贸总协定,B正确。 23. 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的标志是 A.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 B.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 C.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D. 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答案】C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联合的过程的了解和记忆。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表明欧洲联合由经济合作为主转向政治经济双重合作的组织,故C项说法正确;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是欧洲开始联合的表现,并不是像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转变的标志,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建立的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仍然只是经济合作组织,故B项说法错误;欧元的启动体现不出政治属性,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24. 亚太经合组织和欧盟的成立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直接表明了 A.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强 C. 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趋势加强 D.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的在成立旨在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各方面交流实现区域间经济互补,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突出体现. 故A项正确。B.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排除。C.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趋势,这种表述是不对的,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排除。D.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应该是全球化产生的一种影响,而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排除。 25.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此,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空前增强 B.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往往是获利者 C. 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 D.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变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全球化使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空前增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是获利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发达国家掌握全球化的主导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6.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困、落后之苦,解决这个问题 A. 取消国际不等价交换 B. 免除发展中国家外债 C.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 缩小各国之间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困、落后之苦,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取消”;B项说法错误,错在“免除”;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故D项错误。 27. 春秋战国时期狼烟四起,诸侯争霸。但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诸侯争霸,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①②③都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故选A;春秋战国时期,“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④,故排除BCD。 28. 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提倡经世致用 C. 批判君主专制 D. 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是在批判君主专制,而非维护封建礼教,也与经世致用无关,故排除A、B项,君主立宪的主张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故排除D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故选C。 29. 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 ①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②关注人物,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A.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B.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D.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将题干中对思想家的评价找到对应学派即可。①体现了兼爱思想,是墨家学派。②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主张.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对应的依次是墨家、道家、法家、儒家,所以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项。 30.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某文学社举办了莎翁作品展。可以在展会上展出的莎翁作品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但丁代表作是《神曲》,《十日谈》是 薄伽丘的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故答案选C。 31. 如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 ②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③都表达出了对神性的赞美 ④都体现高超的绘画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从《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两幅作品里,可以看出其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和文艺复兴时期高超的绘画水平,②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蒙娜丽莎》是市民肖像,不是宗教题材的画作,两幅画都表达了对人性而非神性的赞美,①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32.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君主立宪 B. 人民主权 C. 分权制衡 D. 社会契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这句话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民主权,故B项错误;社会契约思想属于卢梭,材料也未涉及,故D项错误。故选C。 33. 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 A. 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 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C. 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D. 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都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不能体现启蒙运动超越文艺复兴运动,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启蒙思想家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把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对旧制度进行猛烈的批判,并进一步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制度的美好设想。故B项正确。C项“追求民主自由”说法不如B项具体,故排除。影响力不是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超过文艺复兴的主要表现,故D项错误。 34.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三者的共性是 A. 都反对宗教神学 B. 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 均反对君主专制 D. 都是人文主义的思想运动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故D正确;三者均反对的是宗教神权统治,不是神学,故A错误;B和C只适合启蒙运动。 35.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其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的是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出现准备了条件, 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答案为D项。ABC项,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此三项都与设问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不符,排除。 3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谈到: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以下科技成就能够加以论证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和使用突火枪、活字印刷术和罗盘针应用于航海等宋代科技能够用来证明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地动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不是宋代的科技成就,④错误,与④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37. 古诗文有谓:“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据行文风格判断,该诗文最有可能出自 A. 《诗经》 B. 《离骚》 C. 《九歌》 D. 《梦粱录》 【答案】A 【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音节和谐,感染力强,故A符合题意;《离骚》采用民歌形式,句式较长,有利于表现奔腾澎湃的感情,故B不符合题意;《九歌》吸收楚地民间文学艺术的精华,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故C不符合题意;《梦梁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8. 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论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 A. 古籍的记载 B. 屈原的作品 C. 政府的声明 D. 学者的解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文学常识的考查,在研究分析历史事件是第一手资料最有说服力,即原始的资料,所以A项正确,BCD项带有主观色彩,不能够最好的说明。 39. 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 白话文开始兴起 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答案】C 【解析】明清时代小说发展的原因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文学需求量大;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印刷术的完善和发展;明清时社会危机加大,人们通过小说寻求心理安慰等最主要的是经济因素,从选项看C最符合。A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不是主要因素,思想控制没有放松,而且加强,故D错误。 40.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A. 由大到小 B. 由繁到简 C. 由象形到会意 D. 由图画到符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的演变。由此可知演变的总趋势是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由繁趋简。因此B符合题意。 41. 东晋时期,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王羲之的主要贡献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形式;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据此可知,王羲之 A. 是古代从事书法创作的第一人 B. 使书法成为了一门艺术 C. 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D. 引领了唐朝书法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可以看出王羲之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从“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继承。所以说,他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故C正确;A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对他有所夸大,故排除;使书法成为一门艺术不是一个人,而是士大夫群体,故排除B;D项对材料信息总结不全面,故排除。故选C。 42.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此片头取材于当时的一幅著名绘画,该画可能是 A. 《女史箴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送子天王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清明上河图》是以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繁荣为题材的风俗画,与题干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A是东晋顾恺之,B是唐代阎立本,D是唐代吴道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画的发展 43. 清朝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是 A. 原始岩画 B. 汉代帛画C. 中国文人画 D. 民间绘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可知为中国文人画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故C项正确;原始岩画以原始社会生活为原本,排除A项;汉代帛画以人物为主题,排除B项;民间绘画多为风俗画,具有世俗性大众化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C 44. 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 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 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D. 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 【答案】A 【解析】B项错在“戏剧之祖”;C项错在“元末初创”;D项错在“康乾京化”。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A项。 45. 由于达尔文提供了丰富而恰当的进化的证据,加上他对于进化的解释,使绝大多数生物学家都很快相信了进化的发生是客观的事实。达尔文关于“进化的解释”是 A. “自然选择” B. “物种同源” C. “上帝创人” D. “用进废退” 【答案】A 【解析】自然选择也称为物竞天择,指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某种劣势,因而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并进而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存或是淘汰,符合达尔文关于“进化的解释”,故选A;“物种同源”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排除;“上帝创人”是天主教会的观点,“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排除CD。 46. 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贫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 科学知识普及 B. 传统礼俗消失 C. 妇女地位提高 D. 平等现念传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平等现念的传播,材料中的“共同”青睐的称呼正是平等现念传播的反映,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知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后传统礼俗仍然存在而未消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妇女地位提高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7.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色彩。最能体现这一色彩的是 A. 反帝反封建 B. 谋求民族解放C. 实行耕者有其田 D.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答案】D 【解析】依据“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确立新三民主义事实上就是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如果不联俄就不会反帝,不联共就不会反封建,不扶助农工革命就会失败,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D正确;ABC都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但不是最能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色彩”的选项,排除。 点睛:根据关键信息“带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色彩”,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分析解答,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48.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产生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殊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 A. 毛泽东思想 B. 新三民主义 C. 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导共产党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A项正确。新三民主义只是推动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三个代表则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建设的思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9. 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恩主义。这个理论指的是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答案】B 【解析】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可知这个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故选B;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三个代表”是政党建设理论,排除C。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故选B。 50. 只要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代表解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B项符合题意。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是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不是实质,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 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据钱乘旦、许沽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 材料四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简述“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领城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答案】(1)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明朝开放海禁;中国商人积极参与;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 主要特点:西班牙垄断贸易;白银交换商品。影响: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经济转型;白银流入促进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繁荣;美洲财富被大肆掠夺;黑奴贸易加剧非洲的贫困与落后。 (2)变化: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制。 (3)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独立自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走上工业化道路;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付出代价过大;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 (4)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1)条件:结合材料“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这引起把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可知大帆船贸易兴起的条件是明朝开放海禁和中国商人积极参与;根据材料“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可知中国与美洲市场的互补也是兴起条件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和殖民扩张也是大帆船贸易兴起的重要条件。 特点:根据材料“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可知西班牙垄断贸易;根据材料“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可知白银交换商品。 影响:大帆船贸易主要是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一种表现,分析影响需要从对欧洲、亚洲、美洲及非洲等方面进行。 (2)小问,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可知,这时期的重要变化是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手工生产被机器化大生产取代,管理方面由手工工场转为工厂制等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3)第一问,根据材料“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可知强调独立自主;“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可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同时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一些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但斯大林模式的片面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付出代价过大;斯大林模式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4)小问,根据材料“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得我国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采取了许多措施。1895年,清廷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赛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廷通饬各省督抚“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 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即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 ——史全生《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 材料三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 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 ——据《中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的背景和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赔付大量赔款,引起财政困难;西方列强在华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的加深。 措施:鼓励发展纺织业;设立专门机构推动实业发展;制定并颁布相关章程;支持兴建铁路与开矿;奖励技术发明。 (2)特征:民族工业取得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企业数量和资本都有了增加。 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民国政府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3)特点: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重工业发展超过农业和轻工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措施;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1)一问背景结合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中关于赔款、允许西方投资设厂等条款以及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导致民族危机加深进行分析阐述;二问措施根据材料一“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从政府鼓励、颁布章程、设立机构、奖励发明进行概括即可。 (2)一问特征根据材料二“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可以概括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企业数量和企业资本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二问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914年8月至1918年”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时影响、政府政策、群众运动进行分析阐述。 (3)一问特点根据表格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都有所发展,但重工业发展迅速;二问原因结合材料时代背景可从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来回答。 53.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 儒学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饮冰室书话》 材料三 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2007《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孟子发展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在西汉、两宋时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请分别举出一位)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近代以来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案】(1)仁;仁政。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影响深远。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 (3)西方文明的强大冲击(新文化运动以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左”倾路线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仁者能好人……人而不仁,如礼何”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即可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仁政的角度回答孟子发展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2)本题根据材料二“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影响等方面说明为什么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在西汉、两宋时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 (3)本题根据材料三“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据材料四“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遭到了无情的批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西方文明的强大冲击、 “左”倾路线的冲击等方面说明近代以来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再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角度说明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史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进行的努力及影响。 【答案】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影响:促使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思想;影响:促进了学习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影响: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激进派: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主张:民主和科学;影响:动摇了儒家正统思想地位,促进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本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其主张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影响是促使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是促进了学习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是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影响是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章太炎等,主张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影响是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激进派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主张是民主和科学,影响是动摇了儒家正统思想地位,促进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