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40题,其中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总计60分.) 1.豌豆是一年生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绿色豆荚对黄色豆荚为显性.用纯合矮茎绿色豆荚豌豆和纯合高茎黄色豆荚豌豆培育出矮茎黄色豆荚豌豆植株,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分别需要的时间是( ) A.3、2 B.2、2 C.3、3 D.2、1 2.1972年伯格首先在体外进行了DNA改造,成功地构建了第一个体外重组DNA分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DNA分子必须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才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性末端 B.当限制酶在它识别的序列的中心轴两侧将DNA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 C.DNA连接酶、解旋酶、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都能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 D.相同的黏性末端间能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通过氢键相连接,但这个过程必须是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 3.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A.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和八倍体小黑安 B.“黑农五号大豆”和太空椒 C.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 D.高产青霉菌和抗虫棉 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5.以下几种酶中与图中所指的化学键形成或断裂有关的有几种( ) ①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②DNA连接酶 ③DNA聚合酶 ④RNA聚合酶 ⑤解旋酶 ⑥DNA水解酶.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6.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变异最终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C.变异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D.自然选择使变异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D.迁入、迁出不会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只有出现了生殖隔离,才标志生物发生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适保护物种多样性 B.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耍经过地理隔离 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1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 D.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后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1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图中A表示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可以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13.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华南沿海发现了两个牡蜗未定种,结合线粒体和基因组分析,名命其中一种为电白牡蛎,电白牡蛎无闭壳肌痕.而分布在辽宁的长牡蛎,它的闭壳肌痕很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牡蛎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B.电白牡蛎与长牡蛎由于存在地理隔离而存在生殖隔离 C.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全相同 D.电白牡蛎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14.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15.2011年11月8日,因醉驾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而被判六个月拘役的著名音乐人高晓松获释.近年来醉驾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A.大脑 脑干 小脑 B.大脑 大脑 脑干 C.大脑 下丘脑 小脑 D.大脑 小脑 脑干 16.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A.下丘脑 B.小脑 C.皮肤 D.大脑皮层 17.如图所示,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四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点(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8.决定反射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反射弧中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19.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等直接相关 20.人们在紧张恐惧时,会大汗淋漓,对此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一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该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 C.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汗腺 D.这里提到的汗液不属于体液 21.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不含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如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变异个体 B.筛选①可用光学显微镜,筛选②可不用 C.F1中有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 D.F2中灰身果绳:黑身果蝇的比例为1:2 22.图1为几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序列和切割的位点.如图2,已知某DNA在目的基因的两端1、2、3、4四处有BamHⅠ或EcoRⅠ或PstⅠ的酶切位点.现用PstⅠ和EcoRⅠ两种酶同时切割该DNA片段(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下列各种酶切位点情况中,可以防止酶切后单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自身连接成环状的是( ) 限制酶 BamHⅠ EcoRⅠ PstⅠ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A.1为EcoRⅠ,2为BamHⅠ,3为EcoRⅠ,4为PstⅠ B.1为BamHⅠ,2为EcoRⅠ,3为EcoRⅠ,4为PstⅠ C.1为EcoRⅠ,2为PstⅠ,3为PstⅠ,4为BamHⅠ D.1为BamHⅠ,2为EcoRⅠ,3为PstⅠ,4为EcoRⅠ 23.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一对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位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下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24.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 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在红眼果蝇的群体中,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 C.杂合髙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D.濒临灭绝的江豚,有些个体得不到交配机会使部分基因消失 25.如图是获得抗虫棉的技术流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B.图中愈伤组织分化产生的再生植株的基因型一般都相同 C.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中含有相关限制酶的识别和切割位点 D.转基因抗虫棉有性生殖产生的部分后代不能稳定保持抗虫性状 26.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构建抗虫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B.重组DNA分子中替换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 C.抗虫棉有性生殖后代能保持抗虫性状的稳定遗传 D.转基因抗虫棉若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27.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28.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如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9.假设某一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比例为:SS(黑色)10%,Ss(黑色)10%,ss(浅色)80%.由于寄居的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个体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正确的是( ) A.Ss25.5% B.ss76.6% C.SS13% D.S15%;s85% 30.养貂人让他饲养的貂随机交配,发现有平均9%的貂皮肤粗糙,这样的貂售价会低.他期望有更多的平滑皮毛的貂,于是决定不让粗糙皮肤的貂交配.导致粗糙皮毛的是位于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下一代貂中粗糙皮毛个体理论上的百分比是( ) A.7.3% B.5.3% C.2.5% D.1.2% 31.如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籽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 C.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D.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32.如图所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下列有关图中兴奋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刺激②点,能发生兴奋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B.刺激④点,能发生兴奋的只有③、④、⑤、⑥ C.刺激③点,细胞内将出现电信号(电位变化)但突触间出现化学信号(递质释放) D.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33.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A B.B C.C D.D 34.在人的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的“沉默突触”沉默之谜.请你推测“沉默突触”不能传递信息的原因是( ) ①突触小体内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5.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结构②参与了④的形成 B.当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通过细胞膜内流时需要能量 C.④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 D.药物麻醉的原理是抑制⑤的分泌或抑制⑤与受体的结合 36.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贵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目前可卡因是极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此时膜内是电位 B.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H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后经多巴胺转运载体从新运回至突触小泡 D.由图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多巴胺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37.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8.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39.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40.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二、填空题(共3题,其中41题16分,42题8分,43题16分,总计40分.) 41.材料一: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的方法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 将 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 ,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 (4)科研人员挑选出成功导入基因T的抗性番茄植株,其整合情况可能如图2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导人基因T的位罝和数量. ①实验方案: .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I.若 ,则如图甲所示; II.若子代全部抗病,则如图乙所不示; III.若 ,则如图丙所示. 材料二:若家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长肢(B)对短肢(b)为显性,且种群足够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长翅短肢21%,残翅长肢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 . 42.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 的基本单位. (3)变异和基因重组、 和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5)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 .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 43.如图某神经一肌肉接头(类似突触结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有关结构.研究发现,当兴奋传导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小体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大量Ca2+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ACh)被释放到接头间隙中,进而引起肌肉细胞膜电位变化,使肌细胞兴奋而诱发一次收缩.请据图作答: (1)图中 (填图中的标号)等结构共同构成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当兴奋传递至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内的ACh通过结构[ ] 被释放,该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 (2)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当其与ACh结合时,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通道开放,Na+进入肌细胞,从而引起终板膜内外的电位变为 ,使肌细胞兴奋而诱发一次收缩,随即ACh被胆碱酯酶分解. (3)Mg2+可阻断Ca2+内流入轴突末梢.用适宜浓度的Mg2+处理神经肌肉接头后,再刺激感受器,则肌肉表现为 (选填“肌肉痉挛”或“肌无力”,下同).毒扁豆碱可与胆碱酯酶结合,使该酶失活,则毒扁豆碱中毒患者的肌肉表现为 .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 . 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题,其中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总计60分.) 1.豌豆是一年生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绿色豆荚对黄色豆荚为显性.用纯合矮茎绿色豆荚豌豆和纯合高茎黄色豆荚豌豆培育出矮茎黄色豆荚豌豆植株,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分别需要的时间是( ) A.3、2 B.2、2 C.3、3 D.2、1 【考点】杂交育种.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绿色豆荚(B)对黄色豆荚(b)为显性. 用杂交育种:aaBB×AAbb→AaBb(子一代),AaBbA﹣B﹣、A﹣bb、aaB﹣、aabb(子二代),aaB﹣aaBB、aaBb、aabb(子三代),即获得矮茎黄色豆荚豌豆植株aabb需要3年. 单倍体育种:aaBB×AAbb→AaBb(子一代),AaBbAB、Ab、aB、ab(单倍体植株)AABB、AAbb、aaBB、aabb,即获得矮茎黄色豆荚豌豆植株aabb需要2年. 故选:A. 2.1972年伯格首先在体外进行了DNA改造,成功地构建了第一个体外重组DNA分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DNA分子必须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才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性末端 B.当限制酶在它识别的序列的中心轴两侧将DNA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 C.DNA连接酶、解旋酶、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都能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 D.相同的黏性末端间能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通过氢键相连接,但这个过程必须是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生物工程中酶的作用: 1、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2、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做用.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DNA链的内部进行切割,分为限制性内切酶和非限制性内切酶. 4、DNA修饰酶是指对DNA分子进行修饰的酶,目前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酶有:碱性磷酸酶、末端转移酶、甲基化酶. 5、反转录酶: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既可以用DNA为模板,也可以用RNA为模板进行互补链的合成.基因工程中主要功能是利用真核mRNA为模板反转录cDNA,用来建立cDNA文库,进而分离为特定蛋白质编码的基因. 【解答】解:A、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也可能会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A错误; B、当限制酶在它识别的序列的中心轴两侧将DNA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B正确; C、DNA连接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都能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但解旋酶的作用是断裂氢键,C错误; D、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而不是氢键,D错误. 故选:B. 3.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A.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和八倍体小黑安 B.“黑农五号大豆”和太空椒 C.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 D.高产青霉菌和抗虫棉 【考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八倍体小黑安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黑农五号大豆”和太空椒属于诱变育种,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 C、子西瓜子西瓜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子番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青霉素高产菌株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抗虫棉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A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B错误;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C错误;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D. 5.以下几种酶中与图中所指的化学键形成或断裂有关的有几种( ) ①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②DNA连接酶 ③DNA聚合酶 ④RNA聚合酶 ⑤解旋酶 ⑥DNA水解酶.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⑥ D.①③⑤⑥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生物工程中酶的作用: 1、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2、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做用.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DNA链的内部进行切割,分为限制性内切酶和非限制性内切酶. 4、DNA修饰酶是指对DNA分子进行修饰的酶,目前基因工程中常用的酶有:碱性磷酸酶、末端转移酶、甲基化酶. 5、反转录酶: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既可以用DNA为模板,也可以用RNA为模板进行互补链的合成.基因工程中主要功能是利用真核mRNA为模板反转录cDNA,用来建立cDNA文库,进而分离为特定蛋白质编码的基因. 【解答】解:①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其能将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①正确; ②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其能将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②正确; ③DNA聚合酶的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其能将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③正确; ④RNA聚合酶的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其能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但不能将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④错误; ⑤解旋酶的作用对象是氢键,⑤错误; ⑥DNA水解酶的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其能将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⑥正确. 故选:C. 6.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变异最终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C.变异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D.自然选择使变异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变异的类型和异同点,可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作用,生物进化的实质,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遗传变异不能,A错误; B、变异可能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也可能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如AA突变为Aa,B错误; C、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D.迁入、迁出不会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基因突变等不定向变异经黑暗环境定向选择所致,是由自然选择决定,A错误;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即表现型,B错误; C、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引起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只有出现了生殖隔离,才标志生物发生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解答】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一定进化了,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 D、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D正确. 故选:D.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适保护物种多样性 B.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耍经过地理隔离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会经过生殖隔离. 【解答】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适保护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 B、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新物种形成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出现,B正确; C、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基因库的改变,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地理隔离,但必需经过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A. 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联系:① 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存在地理隔离的个体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1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 D.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后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而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对细菌的基因突变进行了选择,B错误; C、人工饲养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 故选:C. 1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图中A表示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可以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突变和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经过漫长年代的地理隔离积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 【解答】解:A、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而非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A错误;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只是地理隔离,B错误; C、图中A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杂交产生不育后代,D正确. 故选:D. 13.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华南沿海发现了两个牡蜗未定种,结合线粒体和基因组分析,名命其中一种为电白牡蛎,电白牡蛎无闭壳肌痕.而分布在辽宁的长牡蛎,它的闭壳肌痕很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牡蛎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B.电白牡蛎与长牡蛎由于存在地理隔离而存在生殖隔离 C.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全相同 D.电白牡蛎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隔离与新物种形成的关系的考查,梳理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及新物种形成的过程,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解答.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牡蛎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的,A正确; B、电白牡蛎与长牡蛎存在生殖隔离是由于进化过程中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的,B错误; C、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完全相同,C正确; D、电白牡蛎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正确. 故选:B. 14.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a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了定向改变.该种群中AA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杂合体. 【解答】解:A、Q点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由此可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P点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而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B正确; C、由图可知,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所以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先升高,后降低,逐渐被AA纯合体取代,C错误;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C. 15.2011年11月8日,因醉驾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而被判六个月拘役的著名音乐人高晓松获释.近年来醉驾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A.大脑 脑干 小脑 B.大脑 大脑 脑干 C.大脑 下丘脑 小脑 D.大脑 小脑 脑干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1)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 (2)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3)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 故选:A. 16.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A.下丘脑 B.小脑 C.皮肤 D.大脑皮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脑干:维持呼吸等.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小脑可维持身体平衡,无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 C、皮肤有体温调节的感受器,无体温调节中枢,C错误; D、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温度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无体温调节中枢,D错误. 故选:A. 17.如图所示,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四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两点(①AB,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C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AB之间,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解答】解:①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①正确; ②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B、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由于BC=CD,B、D两点同时兴奋,故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②错误; ③将一个电流计依次连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的A、D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③正确.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B. 18.决定反射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反射弧中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在传递兴奋的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需要的时间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长,所以突触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反射弧中突触数目的多少. 故选:C. 19.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不需要消耗能量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等直接相关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维持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神经纤维可支配和调节特定的腺体,C正确; D、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20.人们在紧张恐惧时,会大汗淋漓,对此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一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该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 C.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汗腺 D.这里提到的汗液不属于体液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1、人体在紧张恐惧时,会大汗淋漓,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感知紧张恐惧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反射弧至少含有两个神经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A、人们在紧张恐惧时,会大汗淋漓,感知紧张恐惧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该过程存在神经调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B正确; C、反射活动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此汗腺及支配汗腺的传出神经末梢共同组成效应器,C错误; D、体液是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汗液不属于体液,D正确. 故选:C. 21.果蝇的体色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不含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如图为果蝇培育和杂交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属于诱变育种得到的染色体变异个体 B.筛选①可用光学显微镜,筛选②可不用 C.F1中有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 D.F2中灰身果绳:黑身果蝇的比例为1:2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诱变育种;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分析图形: 1、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由射线照射引起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2、甲乙杂交得到F1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 【解答】解:A、据图分析图乙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正确; B、筛选①筛选的是染色体变异的个体,可用光学显微镜,而筛选②筛选的是基因重组产生的后代,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B正确; C、根据图乙染色体组成可知其产生的配子异常的比例是,所以F1中有果蝇的细胞含有异常染色体,C正确; D、已知不含该等位基因的个体无法发育,所以F2中灰身果蝇:黑身果蝇的比例为2:1,D错误. 故选:D. 22.图1为几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序列和切割的位点.如图2,已知某DNA在目的基因的两端1、2、3、4四处有BamHⅠ或EcoRⅠ或PstⅠ的酶切位点.现用PstⅠ和EcoRⅠ两种酶同时切割该DNA片段(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下列各种酶切位点情况中,可以防止酶切后单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自身连接成环状的是( ) 限制酶 BamHⅠ EcoRⅠ PstⅠ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A.1为EcoRⅠ,2为BamHⅠ,3为EcoRⅠ,4为PstⅠ B.1为BamHⅠ,2为EcoRⅠ,3为EcoRⅠ,4为PstⅠ C.1为EcoRⅠ,2为PstⅠ,3为PstⅠ,4为BamHⅠ D.1为BamHⅠ,2为EcoRⅠ,3为PstⅠ,4为EcoRⅠ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由于限制酶具有特异性,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形成特定的黏性末端.题干中提出“为防止酶切后单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自身连接成环状”,即要求目的基因两侧的黏性末端不同,因此一般选择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 【解答】解:A、如果1为EcoRⅠ,2为BamHⅠ,3为EcoRⅠ,4为PstⅠ,用PstⅠ和EcoRⅠ两种酶同时切割该DNA片段,则切割后含有目的基因的片段两侧有相同的黏性末端(1处和3处),会出现自身环化,A错误; B、如果2为EcoRⅠ,3为EcoRⅠ则切割后含有目的基因的片段两侧有相同的黏性末端(2处和3处),会出现自身环化,B错误; C、如果2为PstⅠ,3为PstⅠ,则切割后含有目的基因的片段两侧有相同的黏性末端(2处和3处),会出现自身环化,C错误; D、如果1为BamHⅠ,2为EcoRⅠ,3为PstⅠ,4为EcoRⅠ,则切割后含有目的基因的片段两侧有不同的黏性末端(2处和3处),可以防止酶切后单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自身连接成环状,D正确. 故选:D. 23.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一对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位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下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则a的基因频率=,A的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a=. 【解答】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这位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为Aa的概率为.一对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该女儿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因此,该女儿与﹣位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生下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故选:B. 24.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 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在红眼果蝇的群体中,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 C.杂合髙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D.濒临灭绝的江豚,有些个体得不到交配机会使部分基因消失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浅色桦尺蠖被环境选择被淘汰.自然选择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在红眼果蝇的群体中,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但是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没有进化,C错误; D、濒临灭绝的江豚,有些个体得不到交配机会使部分基因消失,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C. 25.如图是获得抗虫棉的技术流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B.图中愈伤组织分化产生的再生植株的基因型一般都相同 C.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中含有相关限制酶的识别和切割位点 D.转基因抗虫棉有性生殖产生的部分后代不能稳定保持抗虫性状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图,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抗虫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采用农杆菌转化法);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将离体棉花植株培育成抗虫棉还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解答】解:A、构建重组质粒时,需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和运载体,还需要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DNA分子连接形成重组质粒,A正确; B、愈伤组织细胞的基因型均相同,因此其分化产生的再生植株的基因型一般都相同,B正确; C、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可用来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若其中含有相关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则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就会被破坏,不能起到筛选作用,因此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中不含有相关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C错误; D、转基因抗虫棉一般视为杂合子,其有性生殖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不能稳定保持抗虫性状,D正确. 故选:C. 26.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构建抗虫基因表达载体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B.重组DNA分子中替换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 C.抗虫棉有性生殖后代能保持抗虫性状的稳定遗传 D.转基因抗虫棉若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A、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首先需要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运载体,其次需要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A正确; B、重组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会引起基因突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B正确; C、抗虫棉相当于杂合子,其有性生殖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不能保持抗虫性状的稳定遗传,C错误; D、转基因抗虫棉若表现出抗虫性状说明目的基因成功导入和表达,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27.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由题意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可先求出A和a的基因频率,再算出相应基因型的频率. 【解答】解:由题意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且其比例为1:2,则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其后代A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频率是2××=,aa的基因频率为×=.又因为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所以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个体,且两者比例为1;1. 故选:A. 28.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如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基因频率,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三个种群的起始A的基因频率差别不大;经过自然选择后,种群①的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种群③的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小,说明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A正确; B、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则a的基因频率为25%,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25%×25%≈6.25%,B错误; C、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可能发生较大的差异而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 D、不同的环境选择下,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D正确. 故选:B. 29.假设某一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比例为:SS(黑色)10%,Ss(黑色)10%,ss(浅色)80%.由于寄居的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个体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正确的是( ) A.Ss25.5% B.ss76.6% C.SS13% D.S15%;s85%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概率+杂合子概率. 【解答】解:假设第一年总数目为100,则第二年黑色个体(SS、Ss)数目为20+20×10%=22、浅色个体(ss)数目为80﹣80×10%=72,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ss=×100%=76.6%,SS+Ss=1﹣ss=1﹣76.6%=23.4%,由于题干条件有限,无法求出SS与Ss的概率,也不能求出第二年S与s的基因频率. 故选:B. 30.养貂人让他饲养的貂随机交配,发现有平均9%的貂皮肤粗糙,这样的貂售价会低.他期望有更多的平滑皮毛的貂,于是决定不让粗糙皮肤的貂交配.导致粗糙皮毛的是位于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下一代貂中粗糙皮毛个体理论上的百分比是( ) A.7.3% B.5.3% C.2.5% D.1.2%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先根据随机交配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种群的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显性基因频率,然后计算出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根据不同基因型频率和选择交配计算出后代相关个体的基因型频率. 【解答】解:设致粗糙皮毛的是位于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为a,则显性基因为A;由题意中,随机交配过程中aa=9%,植物a的基因频率是a=30%,则A=70%,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70%×30=42%,AA=70%×70%=49%,如果阻止aa的个体进行交配,则只有Aa个体相互交配才有可能产生aa个体,比例是aa=×100%≈5.3%. 故选:B. 31.如图是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籽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 C.AA植株和AAAA植株是不同的物种 D.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考点】诱变育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产生了A,为诱变育种,②④为自交,⑤为杂交育种,③⑥为多倍体育种. 【解答】解: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实现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由于AAaa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AA、Aa、aa,比例为1:4:1,所以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B错误; C、AA为二倍体,AAAA为四倍体,杂交产生的植株AAA为三倍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所以不育,因此AA植株和AAAA植株不是一个物种,C正确; D、AA为二倍体,产生的配子A含29条染色体;AAAA为四倍体,产生的AA配子含58条染色体,所以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含染色体数目是87条,D正确. 故选:B. 32.如图所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下列有关图中兴奋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刺激②点,能发生兴奋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B.刺激④点,能发生兴奋的只有③、④、⑤、⑥ C.刺激③点,细胞内将出现电信号(电位变化)但突触间出现化学信号(递质释放) D.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①、②在同一神经元上,③、④在同一神经元上,⑤、⑥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要经过突触传递,是单向的,由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到下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间出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解答】解:A、刺激②点,①、②在同一神经元上,③、④在同一神经元上,⑤、⑥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要经过突触传递,是单向的,故能发生兴奋的有①、②、③、④、⑤、⑥,A正确; B、刺激④点,能发生兴奋的只有③、④、⑤、⑥,B正确; C、刺激③点,兴奋在神经元细胞上以电信号形式存在,在突触间隙中转化为化学信号,C正确; D、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33.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 A.A B.B C.C D.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可以通过电荷的变化和肌肉的活动检测出来. 【解答】解:A点受到刺激,引起电位变化,向右传导时可通过电流计和肌肉的变化检测到,但左侧无电流计也无肌肉相连,所以无法检测兴奋是否向左传导,故刺激A点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B点与电流计两端的距离不等,b处受到刺激后,若电流计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是传导是双向的. C点与电流计的两端距离相等,刺激C点后,若兴奋向两边传导,则会同时到达电流计的指针处,两边相互抵消,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若兴奋单向传导,则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向右传导可引起肌肉收缩,向左传导可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故选:A. 34.在人的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的“沉默突触”沉默之谜.请你推测“沉默突触”不能传递信息的原因是( ) ①突触小体内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传递障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突触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另一种是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 【解答】解:①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但这与“沉默突触”无关,①错误; ②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则会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将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②正确; ③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期,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不会影响兴奋的传递,③错误; ④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若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则会导致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④正确. 故选:D. 35.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结构②参与了④的形成 B.当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通过细胞膜内流时需要能量 C.④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 D.药物麻醉的原理是抑制⑤的分泌或抑制⑤与受体的结合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人体神经元细胞的结构和突触结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结构②是高尔基本,对④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形成起到加工和分泌作用,A正确; B、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钠离子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内流,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因此不需要能量,B错误; C、④是突触小泡,内含的神经递质属大分子物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分泌到突触间隙,C正确; D、药物麻醉的原理是抑制⑤的分泌或抑制⑤与受体的结合,从而使其不能将信号传到突触后膜,D正确. 故选:B. 36.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贵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目前可卡因是极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此时膜内是电位 B.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H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后经多巴胺转运载体从新运回至突触小泡 D.由图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多巴胺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解答】解:A、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兴奋,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即膜内是正电位,A正确; B、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兴奋性过高有关,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B错误; 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后经多巴胺转运载体重新运回至突触小泡,C正确; D、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产生“快感”,D正确. 故选:B. 37.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 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 B、由图1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 C、以上分析可知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C错误;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故选:C. 38.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电突触的结构示意图.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可见,兴奋在电突触处可以双向传导.据此答题. 【解答】解:A、据图可知,电突触的传递依靠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A正确; B、由于电突触的突触前膜没有突触小泡,不借助于神经递质,且突触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因此构成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中,任何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均可以传给另一个神经元,B错误;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正确;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上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D正确. 故选:B. 39.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 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据此答题. 【解答】解:(1)在b点刺激时,兴奋同时到达a和c处,因此A1不偏转;当兴奋继续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因此A2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 (2)在f点刺激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因此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向右偏转). 故选:D. 40.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而突触结构的构成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解: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故选:A. 二、填空题(共3题,其中41题16分,42题8分,43题16分,总计40分.) 41.材料一: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的方法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 杂交 将 优良性状 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 多代自交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 单倍体幼苗 ,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 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基因工程 . (4)科研人员挑选出成功导入基因T的抗性番茄植株,其整合情况可能如图2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导人基因T的位罝和数量. ①实验方案: 将该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抗病个性比例 .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I.若 子代抗病个体约占 ,则如图甲所示; II.若子代全部抗病,则如图乙所不示; III.若 子代抗病个体约占 ,则如图丙所示. 材料二:若家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长肢(B)对短肢(b)为显性,且种群足够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63%,长翅短肢21%,残翅长肢12%,残翅短肢为4%,则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24% 、 8% . 【考点】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②为杂交育种,其中①是杂交,②是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①③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③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导入抗病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图2中,甲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含有抗病基因(T);乙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纯合子,其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病基因(T);丙图植株相当于是抗病基因(T)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含有抗病基因(T). 【解答】解:材料一: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杂交将高蔓和抗病两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连续自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3)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属于同一物种.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工程. (4)为确定导入基因T的位置和数量,设计实验方案:将该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抗病个性比例. 据分析可知,若子代抗病个体约占,则如图甲所示;若子代抗病个体约占,则如图丙所示. 材料二:若家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长肢(B)对短肢(b)为显性,且种群足够大,在随机交配后,表现型比例为长翅长肢A﹣B﹣=63%,长翅短肢A﹣bb=21%,残翅长肢aaB﹣=12%,残翅短肢aabb=4%,则aa=12%+4%=16%,bb=21%+4%=25%,故a=0.4,b=0.5,A=0.6,B=0.5.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2×0.6×0.4×2×0.5×0.5=24%,aaBb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4×0.4×2×0.5×0.5=8%. 故答案为: 材料一: (1)杂交 优良性状 多代自交 (2)单倍体幼苗 (3)属于 基因工程 (4)①将该植株与正常植株杂交,统计子代抗病个性比例 ②Ⅰ子代抗病个体约占Ⅲ.子代抗病个体约占 材料二: 24% 8% 42.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基因库 ,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 多样性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 生物进化 的基本单位. (3)变异和基因重组、 隔离 和 自然选择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 )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B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5)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 变异的不定向性 .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d .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1)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叫这个种群的种群基因库.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三个环节是可遗传的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4)由题意知,该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计算Aa基因型频率的公式是:Aa=2×p×q=2p(1﹣p)=﹣2(p﹣)2+,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即0<N≤50%. (5)①图中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 ②d产量最高,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故答案为: (1)基因库 多样性 (2)生物进化 (3)隔离 自然选择 (4)B (5)变异的不定向性 d 43.如图某神经一肌肉接头(类似突触结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有关结构.研究发现,当兴奋传导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小体膜上的Ca2+通道开放,大量Ca2+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ACh)被释放到接头间隙中,进而引起肌肉细胞膜电位变化,使肌细胞兴奋而诱发一次收缩.请据图作答: (1)图中 ②④⑤⑥ (填图中的标号)等结构共同构成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当兴奋传递至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内的ACh通过结构[ ④ ] 突触前膜 被释放,该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 . (2)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糖蛋白(或蛋白质) .当其与ACh结合时,其分子结构发生改变,通道开放,Na+进入肌细胞,从而引起终板膜内外的电位变为 负电位→正电位 ,使肌细胞兴奋而诱发一次收缩,随即ACh被胆碱酯酶分解. (3)Mg2+可阻断Ca2+内流入轴突末梢.用适宜浓度的Mg2+处理神经肌肉接头后,再刺激感受器,则肌肉表现为 肌无力 (选填“肌肉痉挛”或“肌无力”,下同).毒扁豆碱可与胆碱酯酶结合,使该酶失活,则毒扁豆碱中毒患者的肌肉表现为 肌肉痉挛 .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 只有突触小体内有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只有突触后膜有受体,化学信号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突触结构,④为突触前膜,⑤为突触间隙,⑥为突触后膜.根据题意,当兴奋传导到达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小体膜上的Ca2+通道开放,该过程的信号是电信号,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ACh)被释放到接头间隙中,该过程为化学信号,故在突触前膜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解答】解:(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⑥组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④释放,突触前膜完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2)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当Na+进入肌细胞,使突触后膜兴奋,电位变成外负内正. (3)Mg2+可阻断Ca2+内流入轴突末梢,所以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兴奋无法传递,肌肉不能收缩,出现肌无力.毒扁豆碱可与胆碱酯酶结合,使该酶失活,则神经递质可持续发挥作用,出现肌肉痉挛. (4)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故答案为: (1)②④⑤⑥④突触前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 (2)糖蛋白(或蛋白质) 负电位→正电位 (3)肌无力 肌肉痉挛 (4)只有突触小体内有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只有突触后膜有受体,化学信号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2016年11月16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