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理卷·2018届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嘉峪关市一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理科)试卷 考生注意:本卷共4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则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并形成对照 B.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分离提纯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2.在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某种成分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R型细菌转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与下列哪种过程最为相似( ) A.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B.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培育 C.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3.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柳菊的遗传物质是DNA B.衣藻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拟核中 C.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艾滋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8种核苷酸 4.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 A.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B.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C.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5.下图是某生物细胞DNA复制过程的示意图,a、b、c、d是四条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图可体现DNA半保留复制 B.a、b、c、d任一条链中A与T、G与C的数量相等 C.若将a、b、c、d彻底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和四种碱基 D.若a中(A+T)/(G+C)=p,则d中该比值为1/p 6. 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该种海蜇DNA分子上有一段长度为5 170个碱基对的片段——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海蜇一样发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基因都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 B.DNA分子上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 C.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7.一个tRNA的一端碱基为GUA,此tRNA所运载的氨基酸是( ) A.GUA(缬氨酸) B.CAU(组氨酸) C.UAC(酪氨酸) D.AUG(甲硫氨酸) 8.下面是细胞核中某真核细胞基因进行转录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B.该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催化 C.若图中转录的基因含300个碱基对,则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至少含100个氨基酸 D.图中②③的化学本质相同 9.下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的合成场所主要是细胞核,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 B.该过程的模板是核糖核酸,原料是游离的氨基酸 C.最终合成的②③④⑤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D.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10.如图为人体中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以得出( ) A.过程①②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B.基因1、2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方式相同 C.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D.老年人头发变白的原因是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中不含M2 11.右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不可能反映的是( ) ①该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②该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 ③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④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有利的变异对生物是有利的、而且是定向的变异 B.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C.如果显性基因A发生突变,只能产生其等位隐性基因a D.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13.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相同材料做该实验,低温诱导的时间长短可以不同 B.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占多数 C.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不能分裂 D.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体积较小 14.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芽尖的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15.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可杂交得种子(F1),种子萌发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待其开花后自交得到八倍体小黑麦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F1是一个含四个染色体组的新物种 C.该过程说明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 D.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6.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变异通常都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 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且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研究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在全市随机抽样调查 D.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18.对以下几种育种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转基因技术能让A物种表达出B物种的某优良性状 B.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最简单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C.单倍体育种没有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得到的单倍体往往高度不育 D.经人工诱导得到的四倍体西瓜植株与普通西瓜植株是同一物种 19.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从F1自交后代中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一定比诱变前的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 C.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育的新种自交后代约有1/4为纯合子 D.用基因型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新种和原品种杂交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 20.下述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 21.在一个种群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 A.24%,72% B.36%,64% C.57%,43% D. 60%,40% 22.下列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黑色)95%变为s(浅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克隆羊多利 23.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 D.Z表示地理隔离,能阻断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 24.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25.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26.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2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8.下列各项不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饮水过多,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29.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 C.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30.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31.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32.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一定会释放出来 B.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3.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发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 34.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暴露其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如图),图中的1、2、3表示神经元,a、b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1属于传入神经元 B.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元3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传入神经受损,刺激3的神经纤维后肢无屈腿反应 D.刺激3的神经纤维,可观察到后肢屈腿而a无电位变化 35.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要比在突触间传递的速度快 36.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37.如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长期缺碘时,体内①②均会高于正常水平 B.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①②的分泌量减少 C.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D.切除垂体,则①②③的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 38.艾滋病是一种被称为“世界瘟疫”的传染性疾病。人类对艾滋病目前还没有可以治愈的方法。人类若感染HIV,潜伏期一般为2~10年(如图所示),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其主要传播媒介是血液和精液 B.在第一年内,造成HIV的浓度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C.T细胞是在骨髓中分化成熟的细胞,可再增殖分化 D.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在于HIV是RNA病毒,易变异 39.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C.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40.下列过程中属于细胞免疫且对抗原的消灭方式与其他不同的是( ) A.消灭肿瘤细胞或同种异体移植细胞 B.消灭机体内的结核杆菌 C.消灭侵入人体的流感病毒 D.消灭细菌外毒素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41.(10分)下图表示的是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各种物质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在人体胰腺细胞中,有些细胞正进行②过程,②过程称之为 ,其特点是 和 。 (2)4过程所需的原料是 ;⑤过程表示 ,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 (3)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流为 。 (4)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还可以通过控制 直接控制性状。 42.(10分)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其原理是____。用此育种方式一般从_____才能开始选育AAbb个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⑤常采用____技术得到Ab个体。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_______。 (3)过程⑥常采用的试剂是_______。其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 (4)过程⑦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与过程⑦比较,过程④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_____。 43.(10分)如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________ mg/dL。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X]________增多,此过程属于_____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________;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这一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调节。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Y]________增加,从而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由此可以看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这两种激素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3)研究表明,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细胞受损,此疾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_______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X的含量_____,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尿糖。 44(10分).乙酰胆碱是一种可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乙酰胆碱受体。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物质A是______,细胞③通过____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2)在图甲中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____(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是________。 (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 (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α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____________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 (5)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下图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按A、B线形)。 生物(理科)答案 一、 选择题 1-5 DCABA 6-10 BBACC 11-15 ABACC 16-20 CDAAC 21-25 DAADB 26-30 DCDAA 31-35 CCBCC 36-40 ADCC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第三问2分,其余一空1分 (1)DNA复制 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复制(后两者可以换位作答 ) (2)翻译 核糖体(3)(4)酶的合成 蛋白质结构 42.(1)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F2 从F2开始出现AAbb个体(或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3)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诱变育种 过程④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 43. (1)80~120 (2)胰岛素 神经 效应器 (负)反馈 胰高血糖素 相互拮抗 (3)自身免疫 减少 摄取、利用和储存 44. 最后一问2分,其余一空1分 解析:(1)观察甲图可知,细胞⑤能产生抗体,可知其为浆细胞,该过程为体液免疫,④为记忆细胞,③为B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①能摄取抗原,并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②T细胞,可知细胞①为吞噬细胞;T细胞产生的物质A能作用于B细胞,可知物质A为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图甲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为浆细胞,即细胞⑤;抗体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为人体的内环境。(3)人体在恐惧时产生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该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4)⑥为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当兴奋传导到该部位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分析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能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5)甲第一次注 射的为α银环蛇毒抗体血清,而乙注射的是α银环蛇毒疫苗,故第二次注射相同抗原后,甲的机体为初次接触该种抗原,免疫反应为初次免疫,曲线等同于乙第一次注射疫苗的曲线B,而乙机体注射相同抗原后产生二次免疫反应,较之第一次,反应速率更快,产生抗体更多。 答案:(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 (2)⑤ 内环境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正电位 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 (5)见下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