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孟子“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2.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正统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 )‎ A. 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 B. 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 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脉络,要求学生掌握在不同时期儒学的特征。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内容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德政、三纲五常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A错误;B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说法错误;儒学的发展,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是宋明理学,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3. 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该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这主要是因为( )‎ A. “四书”皆为孔子所著 B. 此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 “四书”的思想一脉相承 D. 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 《大学》、《中庸》和《孟子》并非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 据材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可知是选官制度的重要依据,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B项正确; “四书”内容各不相同,不具备一脉相承的思想,故C项错误; 材料说明“四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并未说明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4. 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颐也把丧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自由地饮酒和旅行。这些事件说明当时( )‎ A. 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B. 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 C. 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物欲泛滥 D. 理学思想遭到普遍抵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通过材料事例不难发现,当时对妇女节烈并不特别重视,而理学思想强调忠孝节义,说明当时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故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理学思想在北宋开始形成,遭到普遍抵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5.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提倡知行合一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重建伦理秩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儒学发展相关内容——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批判继承儒学。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符合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是二者的相同点,A正确。其余B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6. 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行动迂缓不灵,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的人生价值观是( )‎ A. 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 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国家“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 民主意识、‎ 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 ‎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 )‎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 B. 雅典民主正处于鼎盛时期 C. 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D. 雅典在对外战争中获胜 ‎【答案】A ‎8. 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由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诠释。其代表人物及作品是( )‎ A.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B.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C. 薄伽丘的《十日谈》 D.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答案】A ‎【解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描写、抒发、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故选A。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是启蒙运动时期的著作,排除B;C项错误,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作品,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说的大多是男欢女爱,而作为生物种群的最高级动物,人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排除C;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的开始,与文艺复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9. 有人说:“《圣经》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它们因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知,此人( )‎ A. 虔诚信仰上帝 B. 认可三权分立 C. 反对盲目信仰 D. 支持妇女解放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后,《圣经》被看作信仰的唯一标准。题干中将妇女分娩时所受的痛与母猪生崽时相比较,指出妇女分娩所受的疼痛并不是触犯上帝所受的惩罚,体现了对《圣经》权威的挑战,故选C;A项明显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排除。B项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内容是无关项,排除。‎ ‎10. 有启蒙思想家提倡:“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相较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进一步要求( )‎ A. 人性解放 B. 信仰自由 C. 经济平等 D. 政治革新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主张通过“一种结合的方式”使得大家共同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财富和自由,实际上一种社会契约,赋予结合者以权利和义务,按照“社会契约论”建构政治制度。A、B、C三项都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故选D。‎ ‎11. 在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这反映出( )‎ A. 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为商品 B. 唐代只有诗文集为雕版印刷品 C. 唐代城市已基本突破坊市界限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可以看出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为商品,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唐代城市没有突破坊市界限,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需要掌握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对“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的分析理解。‎ ‎12.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 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 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D ‎..................‎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火药 ‎13. 《梦溪笔谈》中说,以看风水、看病为业的方士最先把磁石磨制成灵敏度更高的磁针。这表明( )‎ A. 巫卜人员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利大于蔽 B. 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C. 古代科技推动了社会活动领域的开拓 D. 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巫卜人员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排除A;制出指南针的是方术之士,用途自然是多见于迷信活动,故B错误;材料只涉及指南针,排除C;材料本身没有任何信息提及航海,故D正确。‎ ‎14. 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中国( )‎ A. 民族危机加剧 B. 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向西方学习 C. 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D. 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答案】C ‎【解析】乾隆年间,民族危机没有加剧,所以A错误;“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指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禁止传播西方的思想学说。说明乾隆帝认同西方的技能,而不认同学术思想,并不是全面向西方学习,所以B错误,C符合题意;从材料“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可知对外国文化是选取合适的才用,而不是全部接受,排除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切入,结合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进行思考。‎ ‎15. 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这类作品突出表现了( )‎ A. 多彩的生活 B. 真实的景象 C. 个人的情感 D. 繁华地街市 ‎【答案】C ‎【解析】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我国传统文人画的绘画特点”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进行思考。‎ ‎16.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据此,牛顿注重( )‎ A. 总结前人理论研究成果 B. 将实验和数学运算有机结合 C. 实验、理论和应用相结合 D. 运用哲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科学技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这些方法论证其他的现象”就是强调应用,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牛顿有自己的理论,并不是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实验和数学运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涉及自然现象还涉及到其他的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 ‎17. 1976年,物理学家维索特和列文向太空发射了一枚载有时钟的火箭。他们观察到,这个时钟与放置在地球上的时钟相比,多获得了1/10微秒。这一实验可以用来验证( )‎ A.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答案】A ‎【解析】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A正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排除B; 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C;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它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也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其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认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18.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一开始就指出,在家养和野生的状态下,生物界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现象:“我们在无穷无尽的微小的特征中看到不定变异性,这些特征区别了同种的各个个体。”达尔文强调的是( )‎ A. 物种的起源 B. 物种的变异 C. 物种的遗传 D. 自然的选择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物种各个个体的区别主要是由它们之间存在的微小的不定变异性决定的。因此,达尔文强调的应当是物种的变异,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19.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这表明《海国图志》( )‎ A.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 C. 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D.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对当时思想界的影响非常大,只是强调有影响,排除B;从“直至今日犹未 脱离净尽“可以看出到20世纪20年代,其影响还在,说明深远,故选A;维新变法是19世纪90年代,和材料中时代不符,排除D。材料是说他对后世有思想影响,并不能说明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排除C。 ‎ 点睛:本题考查海国图志的内容、影响以及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历程。‎ ‎20. 在这样的办学方针和原则下,由蔡元培组织的北大教员中,包括了不同政治倾向和不同学派的成员。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人物,又有政治上保守但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材料中的“办学方针和原则”( )‎ A. 以打破袁世凯尊孔复古为目的 B. 体现为“学术自由”“鼓励竞争”‎ C. 以鼓励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实质 D. 提倡民主、科学和白话文 ‎【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提出了“尊孔复古”口号,为其复辟帝制制造思想舆论,资产阶级激进分子,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反对帝制,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展开一场反对尊孔复古的思想运动。故选C。AB只是现象,没有揭示本质,排除;D只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 ‎21.‎ ‎ 学者伍启元认为,“自欧战之后,西洋文化已渐渐显出破绽,科学的人生态度被人怀疑,同时西洋思想界也渐渐从个人主义转到社会本位主义……”这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是( )‎ A. 民主科学思想濒于破产 B. 促使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 C. 传统思想文化得到复兴 D. 马克思主义开始兴起和传播 ‎【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它是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故选D。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新文化运动批判了传统思想文化,排除A;五四运动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促使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排除B。‎ ‎22. 孙中山说:“如果我们从中华民国存在之日起就不去考虑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兴,那么等待我们的就是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 A. 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B. 通过政治革命,确立共和政体,防止帝制复辟 C. 通过社会革命,追求经济平等,防止富人专制 D. 坚持三民主义,追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资本主义在最近将来的孽生崛起”、“比清朝专制暴政还要酷烈百倍的新专制暴政”,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节制资本,C符合题意。A项错误,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材料没有涉及政体问题,排除B。D项与“节制资本”不相符合,排除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上悬挂的标语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这表明在当时毛泽东思想( )‎ A. 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B. 开始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 已经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 使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毛泽东思想对抗战的最后胜利的指导作用是指从战略和战术等方面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本质、性质和意义等,与材料中“这次会议表明”不符,故A错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开始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材料中抗战时期不符,故B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抗战时期,‎ 中共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4. 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 A. 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形式 C.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可知,“双百”方针鼓舞了人们在文艺创作上的创新精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故选C;材料没有讲到文艺创作新途径和新艺术创作方式,故可排除AB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6年中国已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以,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应体现社会主义宗旨,而无法体现新民主主义宗旨,故可排除D。‎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依据材料中的“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一关键点进行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同时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对1956年“双百”方针的内涵与宗旨有准确的记忆。‎ ‎2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C.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D. 两极世界格局濒临瓦解 ‎【答案】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创伤,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所以选B;A是19世纪初浪漫民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A;C是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尚处于西欧主导世界,连两极格局都没有出现,排除D。‎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有何变化?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1)起因:自然科学的发展。‎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可以知道科学方法促进启蒙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理性,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 ‎(2)‎ 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中国明清时期和西方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可以答为: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27.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唯“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摘编自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宿州差等之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对人性论的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案】(1)观点:孟子宣扬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四心;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 ‎(2)差别: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三等;认为只有“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为善。依据:“天人合一”学说。根本目的: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维护统治。‎ ‎【解析】(1)据材料一中关键词“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归纳孟子在人性论方面的观点;根据关键词“仁之端也”“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可知孟子的道德观。‎ ‎(2)第一小问可据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理论依据,可据材料二“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二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三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主动学习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 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不断传入。‎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由“夷人的长技”到“西学”,从“西艺”推动到“西政”,这是国人开始逐渐接受西学,并且对西学的探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表现。回答国人态度变化的原因,从国内外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 ‎ 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即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摘编自陈钺、汤秀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富民强国之路》‎ 材料二 从1978年算起,我国曾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其中: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引发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潮流。‎ ‎——摘编自光明网《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史回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 ‎【答案】(1)思路:先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走渐进式开放之路。特点: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作用: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的开放政策”结合所学得出先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走渐进式开放之路;第二小问,据材料二“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得出,点、线、面、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 第一次,据材料三“1978 年,打破“两个凡是”神话”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据材料三“1992 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触动姓社姓资”结合所学得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