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岀处 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坐。‎ ‎《周官》‎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 B.西周的封国疆域广阔 C.西周的分封以血缘宗亲为主 D.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2.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3. 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5. 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6. 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 西汉前期,社会活跃着许多大盐铁商,他们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庞大,有的冶铁商同时役使上千人的劳动力。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农业,扩大地产。这一变化 A.反映了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 B.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C.强化了自耕农的存在基础 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8.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C.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D.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9. 《晋律》规定,父在,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父亡,官吏必须终三年之丧,若居丧期间违礼要受律法制裁。这表明《晋律》‎ A.注重规范官员私德 B.确立了主流意识形态 C.重视传承宗法观念 D.贯彻儒家的礼制精神 ‎10.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B.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C.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11. 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 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 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 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 ‎12.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 A.欧洲审美情趣的影响 B.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 C.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 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 ‎13.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狩猎、马球、舞马之术、武艺,到养生、下棋的体育运动,在皇帝的热衷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结合上述材料,据《马球图》可以推知 A.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B.当时文人画己初步流行 C.唐王朝好勇斗狠的民风 D.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 《马球图》‎ ‎14. 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15. 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16. 《梦粱录》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表明宋代 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B.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17. 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 A.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 B.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C.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D.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1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内阁机制导致专权 ‎19. 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明朝对言官的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 A.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 B.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 C.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 D.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0. 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B.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C.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21. 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22.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直属中央户工两部的宝泉、宝源两京局铸钱3.4亿~4.6亿文,18世纪中叶以后每年铸钱约14亿文,较前增加了2-3倍。各省铸钱增长更快,年铸钱总数保持在30亿文以上。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商贸规模日渐扩大 B.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C.财政体系逐渐完善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3. 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 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B.自然科学已经产生 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 D.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24. 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C.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D.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计52分)‎ ‎25.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附:《唐代学制系统图》‎ 材料二 五代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传统的官学、私学均遭重创,一种新型学校——书院兴起。宋、元、明时书院进入兴盛时期。宋、元、明的书院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建,并为学校提供教学设施和一定的经费。但地方政府并不干预学校教学及管理,而是聘任社会名流尤其是理学大师担任山长(即校长),负责书院的教学及管理。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曾担任白鹿洞等著名书院的山长。鉴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为节约开支,书院除山长外,专职的管理人员很少。许多管理人员是由学生兼职的,由山长在学生中挑选优秀者担任经长、学长等,参与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书院由于主办人名气大,加之不收费或很少收费,因而吸引了许多学子尤其是平民子弟前来求学,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校生经常达到数百人甚至高达上千人。书院提倡讲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山长主讲儒家经典,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争辩、论证。书院除了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道德修养教育外,还引导学生评论时政,针贬社会弊病。明末著名文人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汇聚了一大批社会 正直的士大夫,号称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在明末反对黑暗政治和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斗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书院新颖的办学理念受到近代以来许多教育家的赞赏。现在许多国内著名大学的校训就出自白鹿洞等著名的古代书院。‎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学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教育发展的原因。(10分)‎ ‎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岀与唐代学制相比,宋、元、明时期的书院办学有何不同,‎ 并分析书院产生的重大影响。(10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在《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一文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引种到中国的美洲作物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镏、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虽然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指岀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有关知识,评述该历史现象。(12分)‎ ‎27.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雍正帝即位后,考虑到绅衿(绅,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衿,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不法,虐待佃户尤甚,因此注意打击不法绅衿。雍正五年(1727年),定出田主凌虐佃户及佃户欺慢田主之例,规定秀才监生“私置板棍,擅责佃户”,“革去衣顶职衔”,并“杖八十”。至雍正十二年加以改定,律文是:“凡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勘实,‎ 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照律治罪。如将佃户妇女占为婢妾,皆革去衣顶职衔,按律治罪。至于奸顽佃户,拖欠租课,欺慢田主者,照律治罪,所欠之租,照数追给田主。”将绅衿擅责佃户以满刑论处,表现了严厉禁止绅衿凌虐佃农的态度。这种主佃关系律例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地主非法虐待农民,对其特权有所抑制,较前确是一个进步。‎ ‎——摘编自梅朝荣《大改革家雍正反对利益集团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调整主佃关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雍正帝调整主佃关系的影响。(4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范蠡,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宛地三户邑。年轻时生活很贫困,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不为乡里常人所理解。后为县令文种所遇,引为知己。二人相约共勉,欲去楚赴越,共建奇功。‎ 越王兴师伐吴,兵困于会稽,已成束手待毙之势。范建议越王及王妃、亲近之臣数百人入吴为奴。范蠡自己也主动请求随王入吴为奴。越王、范君臣以其超乎常人的忍辱、坚定,终于赢得吴王的同情、懈怠,于鲁哀公五年被故归国。越王君臣一踏上国土,范就开始给越王谋划”节事”强吴之计,对内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静观守志,以待时机。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于是,范认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越“遂兴师伐吴”最终成就了越国霸业。‎ ‎(灭吴后)范蠡不贪求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灭吴之后,飘然而去。据司马迁的记载,范去越入齐之后,主要经商,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致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摘编自饶恒久《范生平考论》‎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蠡的品格特性。(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成为载入史册的一代名臣的客观原因。(4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C B D B B C D B C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B C B A B B A D D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C B D B B C D B C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B C B A B B A D D C B 二、非选择题 ‎25.⑴特点:教育体制完备;学制系统化(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官学等级性强;学校形式多样化;重视实用性的职业教育(儒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每点2分,答3点得6分)‎ 原因:政治清明,制度创新;经济发达、繁荣;科举取士,重视人才;文化多元,环境宽松。(每点1分,共4分。)‎ ‎⑵不同:办学体制新颖,公办民营;管理新颖,采取名人治校,学生参与的管理新方式;教学方法新颖,提倡讲学与讨论相结合,倡导讨论、争辩;教学内容丰富,儒学文化教育和评论时政相结合;书院办学规模较大;扩大受教育对象,大量吸收平民子弟入学。(每点2分,答3点得6分)‎ 影响:加强了理学的社会影响和正统地位;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有利于教育平民化;有利于培养具有自主精神的优秀人才,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对弘扬社会正气、政治清明起到一定作用;对近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每点1分,共4分。)‎ ‎26.历史现象: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中国。(2分)‎ 评述: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大量引人,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给中国带来深远影响。(2分)这些新的髙产作物,拓展了土地利用空间,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缓和了人地矛盾;改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这些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和产量提高,又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也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穿衣等);加强了中外经济的联系。(8分。每点1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相应得分)‎ ‎27.(1)特点:注重打击不法绅衿;律例逐渐细化和具体;以法律的形式抑制绅衿特权;注意规范主佃关系。(答3点,得6分。)‎ ‎⑵影响:有利于规范租佃关系,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抑制绅衿特权,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是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不可能根本解决阶级对立。(每点1分,共4分。)‎ ‎28. (1)品格:安贫乐道,有理想;忠诚守信,有担当;审时度势,善于谋略;脚踏实地,干实事;淡泊名利,乐善好施。(答3点,得6分)‎ ‎(2)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招贤纳士,为范蠡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春秋时期,中国文化趋于活跃,出现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为范蠡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范蠡得以较深刻地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并将相关想法付诸实践,取得成效;当时宽松的营商环境,使范蠡的哲学、军事思想得以在商战中运用发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与范蠡的品格特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因而范蠡经常为后人所称颂。(每点1分,共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