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联考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摇曳(yì) 绿荫(yīn) 挥斥方遒(qiú)‎ B.阿谀(ē) 辟谣(pì) 熠熠闪光(yì)‎ C.扉页(fěi) 间或(jiàn) 三省吾身(xǐng)‎ D.悲怆(chuàng) 麻痹(pí) 弹丸之地(tán)‎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颠跛 凌霄花 按耐不住 ‎ B.旋律 一刹那 无处逃遁 C.慷慨 水蒸气 焦燥不宁 D.敲榨 狙击手 击浊扬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走在老街的石子路上,看着斑驳的墙壁、屋檐下摇曳的灯笼,仿佛置身于那段早已飘逝的悠悠岁月。‎ B.经过15年的建设,鲁家村如今已蜕变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C.很多人对各类未经严谨考证的治病保健方法一见钟情 ‎,运用各种错误逻辑,为存在争议的药方说好话。‎ D.困难不会自动消失,面对困难,美中应同舟共济解决问题,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战注定会失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 B.“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做出贡献,也将造福两国人民。‎ C.在当地没有桥,乘船速度又太慢的情况下,搭飞机自然成为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D.共享单车等电子商务经营者将所收押金、预付费挪作他用,是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严重行为。‎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时间过得很快,经济腾飞, , ,住在胡同里成为一种新奢侈。自行车与晾衣杆还在,旧时的烟火气却越来越少, , ,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 ‎ ‎①地铁的早高峰挤得人喘不过气 ②高楼林立 ‎③胡同成为了一种缅怀,一种象征 ④只剩下胡同里的老故事 A.①②④③ B.③②①④ ‎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6.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借代)‎ 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比喻)‎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拟人)‎ D.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对比)‎ ‎7.下列场合中的标语、提示语得体的一项是 A.一纸一屑煞风景,一举一动显文明。(景区)‎ B.花有灵性,损坏报应。(花店)‎ C.一定喝好,哪怕喝倒。(酒店)‎ D.人生求痛快,先痛而后快!(教室)‎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 B.举酒属客 属:嘱咐。‎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遗:遗弃。‎ D.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10.下列前后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B.诵明月之诗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郁乎苍苍 D.侣鱼虾而友麋鹿 抱明月而长终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 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 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 ‎ 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积极进取的一面。‎ D.选文意象连贯,结构严谨。由“乐甚”向“愀然”过渡自然,由景入情。形式上,既有赋的整齐,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有参差疏落之美。‎ ‎12.下列对《我心归去》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A.“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一想起故乡总会悲伤,如果不悲伤,故乡就失去了美学上的意义。‎ B.“血沃之地”,指的是付出了血、泪、汗水的故乡;“金麦穗和赶车谣”,代指物质、精神的收获和喜悦。‎ C.这两段文字,作者用排比的修辞、对比的写法,写出对旅泊之地、对故乡的两种有本质差异的失望。‎ D.这两段文字,作者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感情与哲理的思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4题。‎ 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 B.中国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 C.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罗丹也崇奉自然。‎ D.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享乐思想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提出朴素观,主张“道法自然”,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 B.朴素观虽然首创于道家学派,但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并与节俭观相结合。‎ C.法国雕塑家罗丹受道家朴素观影响,也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8 题。(15分) ‎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①,隐居翠微峰,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 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读书,“‎ 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③,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④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谢文洊讲学程山,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 ‎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 ‎【注】①头陀: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④悬策:预计。 ‎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 C.禧抚教安业之 抚:抚育 ‎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为文凌厉雄杰 余嘉其能行古道 B.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 无以成江海 C.因置闸为守望 因坐法华西亭 D.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 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 再加上因为他有先见之明保全了翠微峰,所以名遍海内。‎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 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游历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朝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 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3 分) ‎ ‎(2)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3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本大题共20分)‎ 月光满地 马新朝 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鲜有不写月光的。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 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隐退于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很难见到它。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锈迹斑斑。‎ 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前面一栋黑糊糊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 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换上皮鞋,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漂浮迷漫。在一人造小山上,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暗哑所围绕。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粕,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多年了,月光渐远,我一直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那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 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 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本发黄的书里。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声在村边此起彼伏。村西就是终年流清着的润河,水草浮动,鱼虾成群,清澈见底。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我的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此时,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就变成了土地;它照在村舍里,因此也就成了村舍。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留意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某种病态。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月是故乡明。有一次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和病态。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听,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有着深深的失落。‎ 一个人,要深人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5分)‎ ‎① 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是锈迹斑斑。‎ ‎② 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 ‎21.文中写“我童年的月光”,有什么作用?( 4 分)‎ ‎2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① 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 ‎② 一个人,要深人月光,首先要有一种心境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长出更为繁茂甘甜的如水似银的月光。‎ ‎23.探究本文中“月光”的象征意义。(6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与默写(9分)‎ ‎24.用一句话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2个字(标点不算)。(3分)‎ 中新网杭州10月18日电(郭其钰)“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富春江畔的浙江桐庐县自古是诗词圣地,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18日晚,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浙江桐庐县“中国诗歌之乡”称号,据悉,这是中国诗歌学会成立20年来授予的第18个“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从南朝吴均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唐朝韦庄的“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从宋朝苏东坡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到清朝刘嗣绾的“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桐庐天下独绝的山水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在桐庐留下了3000多首古诗词,成为中华古诗词县级之翘楚。‎ 中国诗歌学会是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是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歌编辑家、诗歌翻译家和诗歌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组织。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刘向东表示,“中国诗歌之乡”的评选有较高的门槛和要求,“对于一个泱泱大国、古老诗国,目前仅有18个‘中国诗歌之乡’,可见其标准之高。”‎ ‎25.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每小题2分,共6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骐骥一跃, ;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2)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 (韩愈《师说》)‎ ‎(3)物各有主, , 。 (苏轼《赤壁赋》)‎ ‎(4)酒债寻常行处有, 。穿花蛱蝶深深见, 。 (杜甫《曲江》)‎ 四、写作题(本大题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年,顾炎武说:“吾辈所恃,在自家本领足以垂之后代,不必傍人篱落,亦不屑与人争名。”‎ 今天,有人说存在感是活在这个世界的某种自豪感,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你,你之于世界仍有价值。‎ ‎ ‎ 针对存在感你有什么感悟或想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答案 参考答案 ‎1.【答案】B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摇曳(yè);C项,扉页(fēi)D项,麻痹(bì)弹丸之地(dàn)‎ ‎2.【答案】B ‎【解析】A 项,颠簸,按捺不住;C项,焦躁不宁;D项,敲诈,激浊扬清。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相近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及成语的正确运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一见钟情:看见一次,就产生了爱情。这里用错了语境,应为“一往情深”。‎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不仅”“也”换一下顺序;C项,“搭飞机”“交通工具”主语宾语不搭配;D项,词序不当,应为“严重损害”。‎ ‎5.【答案】D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结合前面“经济腾飞”,考虑四字短语结构形式,判断②为首句;末尾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前面的主语应是胡同里的老故事,可知④应该排在最后,所以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修辞手法分析。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排比、对比、夸张、用典等,古诗词中最常用的是比喻、拟人、对比、用典等。D项,是夸张。‎ ‎7.【答案】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得体题要靠平时的生活、学习积累。语言得体,有对象的要求,有场合的要求。B,口气太严厉,没有人情。C,玩笑成分太多。D,氛围不对,教室里,应鼓励学习,不提倡消极玩闹。‎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学有所成之人。B项,“众人行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D项,“白露”,古义:白色的雾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9.【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实词的理解。要防范想当然、草率地用现代汉语的义项解释文言。同时要结合语境属推敲。属意,引申为劝。‎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例句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在。B项,前一个之,助词,的;后一个之,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都是形容词词尾。D项,前一个而,表并列;后一个而,表修饰。‎ ‎11.【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错,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12.【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内容理解与分析。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包括文意、情感、人物、修辞、语言等。要确认的错误是那些事实判断的错误,而不能是欣赏方面的审美差异。A项对原文作否定假设,违背事理。‎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B项,原文是“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选项中表述的是“在道德层面”。“道德”和“精神”的内涵不尽相同。‎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受道家朴素观影响”无中生有,而且原文是“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选项中的表述扩大范围。‎ ‎15.【答案】A(斩斩:锋芒毕露的样子) ‎ ‎16.【答案】A(A 都是代词,他。B介词, 把 /介词,用来。C 于是,就/因为。D 于是,就,或者理解为才/竟然,却。)‎ ‎17.【答案】B(名遍海内是他读书时候的情形,保全了翠微峰是后来的事情,不是名遍海内的原因。) ‎ ‎18.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一言辄解其纷。(共断5处,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可断可不断,不扣分)‎ ‎19.【答案】(6 分)(1)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一个分句1分) ‎ ‎(2)魏禧想到忧患处就事先防备,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见其先兆,(由他)预计而后应验的十有八九。(一个分句1分)‎ ‎20.①缺少了如水般的清辉 ②缺失对月光般生活的渴望,或琐屑、烦恼、不安遮蔽了内心的明亮(5分,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1.表现了童年纯洁、朴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与后面写病态的月光作对比;照应结尾对幼时月光的怀想与追寻。(4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写出三点得4分)‎ ‎22.①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月光的温柔、亲切;表达了我对明净、纯洁的月光的向往。‎ ‎ ②运用通感、比喻的方法;揭示了月光与人的心境的关系;说明了人应主动去创造光明、美好的生活。‎ ‎ (6分,各3分。每点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3.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明亮、洁净、毫无杂质的生活;对故乡的难以忘怀的情结。(6分,写出一点得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4.【答案】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浙江桐庐(县)“中国诗歌之乡”称号(浙江桐庐获“中国诗歌之乡”称号∕浙江桐庐成为第18个“中国诗歌之乡”)‎ ‎25.【答案】‎ ‎(1)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3)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4)人生七十古来稀 点水蜻蜓款款飞 ‎26.‎ ‎【参考立意】一 人生在世,就要活出价值,就要活出存在感、自豪感,就要建功立业,就要留下点今生今世的证据。‎ ‎【参考立意】二 ‎ 人不在此处,就在彼处,在这个圈子里找不到存在感,在那个圈子里会有存在感,不必执着一念。‎ ‎【参考立意】三 人生价值,由自己创造,不是由别人的点赞创造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要坚守生命的本真,不要为存在感而迷失了人生方向。‎ ‎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他的父亲魏兆凤,是明代的生员。明朝灭亡后,痛哭不吃东西,减掉头发做了头陀,隐居在翠微峰。这年冬天,用蓍草占卦,显示为离之乾卦,于是命名这个堂为易堂,不久之后去世了。 ‎ 魏禧从小就喜爱古文,谈论历史锋芒毕露且有见解。十一岁时,补为县学的生员。和兄长魏际瑞、弟弟魏礼,以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乡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成为易堂学员。他们都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彼此在学业上切磋相正。魏禧约束自身,砥砺品行,才学特别高。门前有一个池子,命名他的居室为勺庭,求学的人称他为勺庭先生。他性情仁厚,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不会记住别人的过错。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然而他多有不平凡的志气,谈论事情每每雄健奔放,刚劲有力,表达时如水倾倒流泻而出,没有穷尽。事情错综复杂,他规划鲜明,相当有条理。 ‎ 魏禧想到忧患处就事先防备,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见其先兆,预计而后应验的十有八九。四处流窜的盗贼兴起,但是太平很久了,人们都不清楚战争,并且说流寇在远方,很难突然到达宁都。唯独魏禧为之忧虑,把家迁移到了山中。山距离宁都城四十里,四面陡 峭,离地面一百多丈。中间的路裂开了,从山脚到山顶就像用斧子劈开的样子。沿着裂开的壁缝开凿石级阶梯登山,顺着险要设置闸门作为守望之地。那些一起读书的朋友逐渐来依附他。几年之后,宁都遭遇流寇,唯独翠微峰保全了。 ‎ 魏禧喜欢读史书,尤其喜爱左氏传以及苏洵的文章。他写文章雄健出众,遇到忠孝节烈的事情,就更加激动,(将其事)刻画得淋漓尽致。到了四十岁,才外出游学。在苏州结交了徐枋、金俊明,在杭州结交了汪沨,在常熟结交了顾祖禹,在常州结交了恽日初、杨瑀,这些人都是前朝遗民。在当时,谢文洊在程山讲学,宋之盛在髻山讲学,载录的弟子都有几十百人,与易堂相呼应。唯独易堂把古人切实有用的学问作为趋向,而这股风气的兴起,是由魏禧作为领袖的。僧人无可曾经到过山中,感叹说:“易堂有一股真气,天下再没有第二处了!” ‎ 朋友去世了,他的遗孤不能自谋生计,魏禧抚育教养他们并且让他们安于本业。大凡亲戚朋友有难以进说的话,或者处理别人骨肉离间的事情,魏禧如在在骨节空隙处运 ,一句话就解决了他们的纷争。有的人感到惊讶,魏禧说:“我每次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一定积聚诚心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他的意志与我互相贯通时,这样之后再进言。” ‎ 康熙十八年,皇帝下诏举荐他做博学鸿儒,魏禧用患病推辞。有司催着他动身,不得已,带着病到南昌就医。巡抚(派人)把他抬来察看,魏禧蒙着被子躺在轿子上称自己病重,巡抚于是放他回去了。两年之后魏禧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