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1.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 A. 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 B. 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 C. 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 D. 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是法家思想,仁政并没有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演变 【名师点睛】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史记》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由此可知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始皇所强调的礼、等级和伦理关系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说明秦始皇在统治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故答案为B项;秦始皇是将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秦始皇借助儒家思想加强统治,不是为了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也不能反映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排除C、D项。 3.汉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多神崇拜,最为流行的当属祖先崇拜。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这反映了汉代 A. 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君权神授被人们普遍接受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祖先崇拜”属于伦理道德的层面,根据“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可知汉代统治者借助于人伦秩序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祖先崇拜的作用,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故A项错误;促成祖先崇拜的不是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君权神授思想,故D项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 C.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D. 科举制度创立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朱熹将《论语》パ孟子》等四书进行集注,并作为理学的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从而提高了“四书”地位,故C项正确。A项,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对诸子学说的糅合,排除。D项,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 5.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全盘否定明代的学术成果 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 强调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D. 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D符合题意。顾炎武只是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发表看法,A项表述绝对,排除; 材料主旨为学风和做学问的态度,未提及“经世致用”,选项B排除;“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与材料中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排除C项; 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材料反映出 A. 程朱理学厚今薄古 B. 汉唐儒学被程朱理学全部否定 C. 汉唐儒学同化佛道 D. 程朱理学敢于质疑、独立思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洛闽继起”是指程朱理学出现,“摆落汉唐,独研义理”是指北宋时儒家学者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不师古泥古,敢于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故答案为D项;程朱理学推崇先秦孔孟之学,并非厚今薄古,排除A项;程朱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B项;C项中“同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北宋时,儒家学者在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活动的同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在引入佛、道哲思的同时,在万物本源的高度来确立穷理灭欲、重建礼制的道德理想,儒学进入哲学化、思辨化阶段。 7.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并因此被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开焚毁;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雅典民主政治形同虚设 B.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C. 雅典公民权利没有保障 D. 人文思想并不是雅典主流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欧里庇得斯均因“不敬神”的原因受到城邦的迫害,这表明当时人的地位低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的精神并非雅典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雅典的民主政治,故A项排除;雅典城邦普遍信仰神的存在,但是不能说明城邦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雅典公民的民主权利,故C项排除。 8.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A. 虔诚的信仰 B. 教会的仪式 C. 真诚的善行 D. 神父的指引 【答案】A 【解析】 “新型的控制”是宗教改革的具体要求之一,也就是要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这种新型的控制是不同于以往的中世纪形式上的信仰,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宗教改革反对繁冗的仪式,因此排除B选项;这种控制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上,而不是行动上,所以不选C选项;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这种信仰在自己内心中,不应受神父控制,故不选D选项。 9.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材料意在强调 A. 对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 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 C. 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 启蒙运动开展的排它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重点强调对理性主义的谴责,谴责把人的个性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所以是对“理性之光”的启蒙运动的反思。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追求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故B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所以C项“摒弃”、D项“排他”错误。 10.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标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发明。了解四大发明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11.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人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 A. 元代城镇经济的繁荣 B. 元代政治清明 C. 元代戏曲创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D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市民的需求,逐渐的倾向于大众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故选A。B项错误,元代政治黑暗,知识分子地位较低;C项说法错误,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仕途无望,把一腔的热情融进了元曲的创作,因此文化水平较高;D项和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元曲 12. 彭新武在《造物的谱系》中声明,“那个时代感到已经不再需要上帝,不再需要将上帝当成为解释万事万物的第一因,而是认为,全部的生命奥秘都能够用自然法则来解释。”该思想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天体运行论》 C.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D. 《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全部的生命奥秘都能够用自然法则来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体现不了题干“自然法则”要求,排除。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法则” 13.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A. 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 B. 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C. 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D. 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看不出研究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故A项错误;据材料“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可知,材料未体现两国的合作,故B项错误;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与资本的再生、管理的科学性无关,故C项错误;随着19世纪下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的迅速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欧美大型工业公司纷纷创立实验室投资研发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故D项正确。 14.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 A. 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B. 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 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 15.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 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 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 C. 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 D. 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答案】C 【解析】 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地方代表,材料中“西政为要”说明此时期,张之洞摒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运用西方制度来改变中国,体现出张之洞与时俱进的思想,故C项正确;A中完全一致说法绝对;B中放弃学习西方器物不符合题意;D中“预备立宪”属于晚清政治改革主张。 16.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维新变法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救亡图存是主题,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属于备考重点。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封建传统政治思想也遭遇挑战,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发展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17.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 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 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 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时间结合当时民族危机的背景,各种社会思潮的传入反映出中国对于改造社会的需要,正确的选项是B项,在民族背景之下,各种思潮的传入不能说明“适合国情”和“成为时代潮流”,排除AC项;中共在1921年诞生,和题干中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孙中山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为此他 A. 核定地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 发展实业,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C. 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 建立政党,扶持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就孙中山的主张来看,他认为的辛亥革命任务还没有完成的部分就是民生主义,而他所代表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所以之后他致力要解决的就是去发展实业,而史实是他努力的去推动全国铁路建设,故选B。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三民主义概念的理解,同时还考查辛亥革命对三民主义的实践达到的结果,考生需要准确理解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设想与实践之间的差别,才可以做对。 19.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出自《井冈山的斗争》,作于1928年,排除A;“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发表于1940年,B正确;“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作于1949年,排除C;“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引自《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排除D。所以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名师点睛】新民主主义理论(抗日战争时期): (1)主要论著: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2)主张: ①正确分析中国国情:a.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B.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②正确分析中国革命:a.革命对象、任务:反帝反封建;B.革命性质: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C.革命动力:武装斗争,以无产阶级领导、以农民为主体,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殊条件下还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敌人。D.革命纲领: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文化纲领是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e.革命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3)影响: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一位著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由此看出该学者认为“这个思想” A. 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 B. 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C.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最终形成 D.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反映了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 下列书目中,最有可能成为1957~1966年中国畅销书的一组是 A. 《毛泽东选集》《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土法炼钢》《青春之歌》 B. 《毛泽东选集》《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问题解答》《农民识字课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 《毛主席语录》《批林批孔文章汇编》《“赤脚医生”手册》《革命样板戏故事:智取威虎山》 D. 《邓小平文选》《政治经济学教材》《新概念英语》《射雕英雄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1957年已完成了三大改造,故B中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问题解答》不符合题意。C与1966-1976年的文革相关,而D出现于改革开放后。而A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点,如《土法炼钢》与大跃进相关,故本题选A。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2.一战后,一位西方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C.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D. 两极世界格局濒临瓦解 【答案】C 【解析】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需要一种新的秩序”表达了对理性的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反映了艺术关注社会现实的特性,不是当时所特有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我们正在寻求……一种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表明当时人们内心的失衡与危机,故C项正确;两极世界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3. 1829年,古典主义剧作家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 在巴黎公演,歌颂爱国主义,表现被占领国人民的武装起义,反抗异国统治,引起了正遭受奥地利统治的意大利人的强烈共鸣,成了19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材料表明 A. 罗西尼歌剧迎合了叛逆精神 B. 爱国成罗西尼歌剧主旋律 C. 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D. 音乐具有反封建专制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大利人反抗异国统治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而非叛逆,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此类爱国主义作品在罗西尼歌剧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罗西尼歌剧引起了正遭受奥地利统治的意大利人的强烈共鸣,反映出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抗异国统治,而非反封建专制,故D项错误。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艺术·古典主义 24. 宗正是中国秦至东晋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秦九卿之一。清朝宗人府,主要负责皇族的户口,维系皇族血脉的纯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务对象是皇室家族。这反映出 A. 宗正不属于法定中央机构 B. 宗人府取代了礼部的职能 C. 皇权至高无上 D. “家天下”的政治色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宗正是……秦九卿之一”可判断知宗正是法定中央机构,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主要负责皇族的户口,维系皇族血脉的纯正,管理皇族的事情,服务对象是皇室家族”可知宗人府主要负责皇族事务,而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皇权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宗正和宗人府作为法定中央机构,只负责皇族的事务,体现了专制制度下天下为皇帝一家的现象,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 25.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 A. 明朝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 B. 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 C. 明代强化君权措施多样 D. 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除了正常程序的奏折外,明朝皇帝还通过“密疏”监督官员,这本质上反映了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皇帝处理密疏的措施,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加强,并非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B选项没有反映其本质,也不是其最终目的,错误;D选项错误,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但材料没有反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从不满君主专制、羡慕民主政治到反对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对传统的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 【答案】(1)汉初,地方郡国并行,导致王国问题严重,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设置刺史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用分化相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实行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权集中于中央,并规范化、制度化;唐中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2)因素: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传入,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宣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进步思想;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发展,使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日渐削弱;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加速了专制制度的瓦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唐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近代中国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并联系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设置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但唐中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2)近代中国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传入、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成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盛行,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原因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宋明理学宣扬的伦理纲常偏离了正统儒学追求伦理道德与现世人生相协调的精神;城镇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世俗生活繁荣;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旧制度走向衰落。积极影响:面向现实人生、反对理学的蒙昧和禁欲倾向,具有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提倡正统儒学的民本思想,强调经世致用,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卒前严重,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孔子代表特定的道德、文化秩序,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将孔子符号化,视“孔教”与“保国”同等重要,能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建构文化民旗主义意识形态。评价:康有为当时尚未认识到西方基督教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但他将宗教理性力量作为政治改革的精神土壤,将孔子符号化并赋予宗教性色彩,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激发了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同时,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导致孔子形象神秘化,违背了儒学的世俗化倾向。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政治腐败以及思想变化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一“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结合所学,从思想启蒙以及促进儒学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并结合康有为变法寻求舆论支撑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康有为思想特点以及利用孔子思想变法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