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兰州一中2017-2018-2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道题2分,共60分)‎ ‎1.西周时期,许多彝族(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值,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C.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2.王国维指出: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 C.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 3.战国时期,荀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这说明 A.儒家缺乏精神追求    B.儒家具有人文理念 C.儒家要求实行“仁政”    D.儒家主张天人和谐 ‎4.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B.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5.汉代察举制实行初期,被察举者都有一年的试用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则就要被撤换掉,而且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由此可知,当时察举制 A.形成了严格的选拔程序     B.旨在培养正式合格官员 C.注重保证察举“质量”     D.将察举权收归到了中央 6‎ ‎.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7.《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 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唯一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8.明朝弘治十七年(1502年),政府规定“苏(州)、松(江)、常(州)三府阔白棉布以十分为率,六分征本色(棉布),四分征折色(将棉布折合成白银征收)”。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财政出现困难        B.白银开始了货币化 C.棉纺织品产量下降        D.工商经济发展迅速 ‎9.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聚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坚持维护广州民众利益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D.禁止发展中外贸易 10.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11.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12.辛亥革命期间,许多省份是以宣布独立的形式实现了“和平光复”,如1911年11月5日,在张謇等人推动下,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就以宣布“独立”的形式实现了“和平光复”。反映了 A.暴力革命受到极力排斥      B.封建统治基础已瓦解 C.革命派的力量不断壮大      D.革命形势的发展迅速 13.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这说明 ‎ A.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         B.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 C.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D.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 14.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 A.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B.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 C.民主共和观念被践踏          D.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 15.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16.1928~1931年,汉口注册商标中较著名的商标有汉口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禄字、五福、寿字、狮球、金鼎;震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福全牌、福纶牌,民生纱厂使用的天字、地字九福。这说明当时 A.近代企业迎合社会大众心理         B.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C.中国近代轻工业发展较快           D.民族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17.据1933年《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中国17个省市的纺织资本在工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为12.5%,总产值为15.9%,工厂数量为39.5%,工人数为61.8%。由此可知,当时 A.纺织工业技术最为先进      B.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C.传统纺织业已完全崩溃      D.遏制了西方的商品倾销 ‎18.1957年初,陈云在一次会议上说“去年的经济建设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表现在财政和信贷方面是支出过多。如果冒进了,会出现经济混乱:如果保守了,则会妨碍建设应有的速度。但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陈云讲话的主要意图是 A.调动各种因素强调高速发展         B.调整发展模式重视市场关系 C.坚持稳定发展缩小建设规模         D.反对保守落后注重发展效率 19. 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说明我国高校达世界先进水平 C.反映我国高校建设不均衡发展     D.适应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0.1973年3月2日,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汇报中说:“只要华盛顿谨慎 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以及从整体上构建起和平的结构。”这预示着美国将 A.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          B.加快与中国关系正常化进程 C.逐渐完善敌对中国的策略          D.把反对苏联的霸权放在首位 21.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学家乌尔比安说:“皇帝的意志,即有法律力量,人民已把自己的权力与权威都让与了皇帝,并都委托给皇帝。”这一观点 A.强调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B.倡导主权在民的政治体制 C.表明皇帝意志是立法来源之一          D.指出了古罗马法的阶级属性 22.17世纪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难求和无法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材料现象得益于 A.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              B.欧业间贸易的开展 C.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           D.美洲的发现和开发 23.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D.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24.有观点认为,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 ‎ A.否定了英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B.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成文法形式确立 C.认为英国革命后阶级矛盾已根除        D.旨在论证《权利法案》资产阶级属性 25.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助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C.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              D.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26‎ ‎.巴黎公社使无产阶级“社会共和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和国的“社会性”在于:废除了常备军,而代之以武装的人民;警察也被立刻免除了政治职能,而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这表明巴黎公社成立的伟大意义在于 A.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B.清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色彩 C.创立了人民自治的政治模式          D.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27.《震撼世界的十天》载,1917年春夏的俄国,街上到处是人群,到处是机构,到处在开会,到处在进行无休止地讨论和争论,到处可以听到不同的消息和看到各种传单、宣传物。由此可知二月革命后 A.俄国革命政党已经走向成熟           B.俄国联合政府统治国家 C.无产阶级夺权具备有利条件           D.列宁放弃和平夺权设想 28.二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整个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界与政府间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是经济企划厅负责收集必要的情报资料,并协调有关省厅准备文件、然后起草报告的过程。这一状况反映出 A.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B.经济企划厅成为日本最高权力机构 C.企业经济计划必须服从政府的意志        D.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得益于政策环境 29.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表达了苏联对二战时美国援助的不满       B.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C.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D.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3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冷战思维”模式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 材料解析题(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 ‎ 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书、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浅谈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特点及地位》 材料二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过去一直由上议院主导议会权力的格局转变为下议院开始主导议会权力的格局。1707年,当时的英国理论上还是应由国王主持内阁,挑选阁员。但因当时的国王乔治一世不会说英语,使得内阁中一名大臣能够负责主持内阁会议,逐渐就发展出首相一职。……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首届内阁首脑,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 ‎——摘编自《英国议会制政体理论与制度模式的相关分析》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作用。(12分)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内阁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分析导致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不同结局的原因。(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商,形成于西周,经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城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很多时候不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如西周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春秋战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兵制拥绑在一起发挥作用。 ——整理自戚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材料二 宣统三年,清廷以“xx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根据”“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制定了《户籍法》,确定国籍为立户前提,规定“无中国国籍者不得在中国定有本籍”;以“户籍吏”‎ 取代警察对户籍的控制,放弃了对迁移流动的限制,确立了移籍、入籍自由原则;吸收了欧美个人身份证的因素,规定了反映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继承等信息的“人籍”,取消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确立了保障私权的原则,规定“凡因户籍吏处置不当而受不利益者,得向监督户籍局之审判厅抗告之”。1912 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居住、迁移之自由”。 ——摘编自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与古代户籍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10分)‎ 兰州一中2017-2018-2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 一、选择题 ‎1-5 CDBBC 6-10 CADBA 11-15 ADCDD ‎ ‎16-20 ABCDB 21-25 CCABD 26-30 BCADD 二、材料题 ‎31.(1)特点:辅政范围广泛;具有非法定性;没有行政决策权。(6分) 作用:对皇权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合理性;促进了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6分) (2)变化:由国王咨询机构转变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由对国王负责转向对议会负责。(4分) 原因:中国明代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而英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明代皇权专制不断强化,而英国光荣革命后王权不断受到削弱。(4分)‎ ‎32.(1)影响: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税收入;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0分,答出五点即可) (2)不同之处:近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以户口登记和户口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为主要目的,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法律上允许自由迁徙;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是单纯的人口统计制度,而是与其他制度相关联,严格限制迁徙。(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传统的中国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并维护社会稳定;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西方民主思想和观代户籍制度的传入,民主政治的推动等。(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