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商朝人崇信鬼神,每每遇事都要占卜,以此来断定吉凶。到了西周的时候,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 A. 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控制 B. 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 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 D. 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君王由相信天命到否定天命观,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体现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故选D;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措施均着眼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排除C;B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排除;商周时期没有宗教神学,排除A。‎ ‎2.周王朝实行诸侯领土领民制度。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直属的领土原本就只是“天下”之中的一国,受到周围大小诸侯领土的直接限制。后来不断“为诸侯所侵”,到赧王已经只是洛阳周围那一小片地方、大约三万人的领主,不仅“与家无异”,而且是个小“家”。这反映了 A. 周朝的分封制从来就没有真正实施过 B. 周天子的权威实际上只限于“周王国”‎ C. 分封制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等级制 D. 分封制下诸侯可随意侵夺周天子领地 ‎【答案】C ‎【解析】‎ 周天子直属的领土后来不断“为诸侯所侵”,反映出分封制下诸侯尊崇周天子为“共主”是实力对比的结果,在周天子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分封制和周天子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说明分封制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等级制。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在分封制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具有至尊权威,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诸侯侵夺周天子领地是在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排除。‎ ‎3.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那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当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A. 是对前代行政制度的调和与创新 B. 是专制体制下权力分配的结果 C. 不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其历史作用符合制度设计者的初衷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该省级组织是指“郡国并行”,当时分封的思想观念依然强大,郡国并行是对周秦分封制与郡县制行政制度的一种调和,也是一种创新,A正确;郡国并行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不属于“专制”的概念范畴,B错误;汉初的郡国并行客观上推动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错误;郡国并行之后造成地方割据,不符合设计初衷,D错误。故选A。‎ ‎4.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A. 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 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 C. 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 D. 形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西汉初年刘邦实行大肆分封制度,把同姓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大增,开始对抗中央,故D项正确;分封诸侯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增长,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中央难以实现直接控制地方,故B项错误;分封诸侯并不会有效对中央实行保卫,故C项错误。‎ ‎5.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散。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 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 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C. 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D. 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方官署、城廓、街道较之唐代均为简陋,说明宋代地方政府的财政困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大力削弱了地方权力,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了中央,从而造成了地方政府经费不足而无法大规模扩建地方官署、城廓和街道,D项正确。宋代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的信息,且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的信息,而是强调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C项错误。‎ ‎6.南宋哲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 B. 使宰相制度规范统 C. 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 D. 对宰相权力进行制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这些措施有利于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A项排除。B项,材料的本意并非规范宰相制度,排除。C项,此时君主专制已经确立,题干措施旨在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7.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8.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A. 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 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 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答案】B ‎【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 ‎9.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嘉庆发布该上谕的目的是 A. 协调军机处与其它部门的关系 B. 扩大军机处权力 C. 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D. 准备废除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俱应直达肤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可知,通过发布上谕,敲打军机处,限制其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其它部门与军机处的协调,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限制军机处的权力,并非要废除军机处,故D项错误。‎ ‎10.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 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B. 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 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D. 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来看,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其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C项“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D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1.美国历史学家珍妮弗•罗伯兹认为,西方思想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长期存在着贬低雅典民主的传统,而这恰恰是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这一观点揭示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A. 不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观念 B. 受到众多思想家的批评攻击 C. 孕育了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 D. 使雅典受到世界的长期关注 ‎【答案】C ‎【解析】‎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方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故A项的表述错误;B项中的“众多思想家”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雅典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表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有利于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的孕育,C正确;题目中未涉及世界对雅典的长期关注,故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 ‎12.翻开罗马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遵守你自己制定的法”,“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这些话体现了罗马法 A. 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B. 具有平等的原则 C. 法律至上原则 D. 具有正义和理性 ‎【答案】C ‎【解析】“遵守你自己制定的法”“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说明法律制定者以及皇帝都必须遵照法律执行,体现出法律至上的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中君主也要服从法律,并不是君主意志体现,故A项错误。平等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正义和理性材料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13.16世纪法国学者盖伊·柯克维尔认为:“罗马法不是我们的普通法,在法国不具有强制力,但它应被看成是理性。当宪法、我国国王的法令或法兰西的不成文法以及习惯法不能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向罗马人制定的法律求助。”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国家宪法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提供法律援助 C. 理性思想影响西欧法制现代化 D. 不断地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C ‎【解析】‎ 罗马法被看成是理性,“当宪法、我国国王的法令或法兰西的不成文法以及习惯法不能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向罗马人制定的法律求助”这说明罗马法,即理性思想影响法国法制现代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国家宪法的基础,故A项错误;“为欧洲近代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故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未涉及改变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 ‎14.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国民议会以詹姆士二世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女王,后者为国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A. 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生物矛盾 B. 使英王出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英王威廉和玛丽的权力由议会授予,因此这一做法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的观念,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立宪政治开始确立,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限制,此后国王与议会的矛盾长时间存在;B选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是在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C选项错误,玛丽和威廉是夫妻关系,无法达到相互牵制以防止独裁。‎ ‎15.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 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 内阁与议会权限不明确 ‎【答案】B ‎【解析】‎ 英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议会是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的决议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说明内阁的权力增大,即行政权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英国实行的仍是君主立宪制,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英国内阁和议会的权限十分明确,故D项错误。‎ ‎16.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代表们唇枪舌剑,争论得异常激烈,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意见几乎完全一致。代表们争议最少的问题可能是 A. 美国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 B. 国会实行一院制还是两院制 C. 行政官由人民还是议会选举 D. 黑人奴隶是否纳入征税范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美国邦联制软弱无力无法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意识到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以维护国家利益与主权,同时实行分权制衡,确保美国的共和体制,故A项正确。在费城制宪会议上,最激烈的争论涉及国会议席的分配规则,尤其在如何分配第二院(参议院)的议席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大邦以其纳税多、财政贡献大以及出更多的兵员为理由,要求在国会中占据更多的议席;小邦则认为,邦无论大小,主权平等,必须按某种平等原则来分配议席,否则,大家就散伙走人;故B项与设问不符,排除。在行政官由人民还是议会选举的争论中,最后确立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在制宪会议中,关于黑人奴隶是否纳入征税范围的问题上,代表展开激烈争论,最终结果是北方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D项与设问不符。‎ ‎17.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A. 超越了阶级的属性 B. 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C. 调和了各阶层利益 D. 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说明美国宪法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够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需要,故B正确;1787年美国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A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宪法被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无法体现“调和了各阶层利益”,排除C;1787年美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权威性,D错误。‎ ‎18.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 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 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 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所以,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符合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内阁的关系,无法体现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排除A;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后,共和派以微弱的优势超过君主派势力,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9.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 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 B. 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 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 D.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进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瓦解旧政治的催化剂。故答案为B项。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德国政体的变革与宪政民意的关系,排除;D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要求,排除。‎ ‎20.有学者评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时人的这种认识变化说明 A. 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B. 民族矛盾终是主要矛盾 C. 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D. 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答案】A ‎【解析】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激化,传统的夷夏之防理论逐渐由防周边“异族”转变为防外族入侵,故A项正确;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一度激化的中外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则迅速激化,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虽然惊醒了部分封建士大夫,但对国人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甚微,该观念的开始改变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并未被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22.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申报》……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申报》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理念,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故B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成果,故C错误;《申报》的观点说明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的背景出发,注意分清《申报》与清政府的不同,据此即可得出“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的结论。‎ ‎23.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 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 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 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A ‎【解析】从1851这个时间来看国内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农民起义不得不支出更多的银数,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镇压农民起义而非偿还债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涉及小农经济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直接加速武昌起义爆发的“外力冲击”是 A. 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B. 开始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C.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丧失了民心,民众开始同情革命,这直接加速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故C项正确;《马关条约》直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直接推动了“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故D项错误。‎ ‎25.有学者说:“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让权,不是妥协,而是在民元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这说明 A. 民主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B. 民主发展需要政权保障 C. 政府“规范”过于理想化 D. 民主实践事关政权兴亡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并没按照预定的规范进行实践,这就说明了民主实践是很关键的,事关政权兴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实践而非民主理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实践的重要性,未论述民主发展与政权保障的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隋朝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或由中央吏部考核任命,皇帝直接命令圈点。唐高宗永徽年间(649—655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到了宋仁宗时,他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用和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上,秦汉时期,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随着监察官吏杈力的不断增大,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宋朝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明朝巡按御史可以直接查处违法失职官吏。‎ ‎——据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整理 材料二 在(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杈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监察官有权对王进行刑事审判。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监察官们的权柄如此之大,以至国王也不得不讨好他们。……在雅典,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 ‎——摘自孙永兴《论西方早期社会的司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监察制度与古代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案】(1)变化:监察官由丞相参与任命转变到由皇帝直接任命;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影响: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专制;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有利于监察效率的提高。‎ ‎(2)不同:古代希腊监察官可以监察最高权力者,而中国古代监察官则是只监察百官;古代希腊监察官的监察范围广且有刑事审判权,而中国古代监察官无刑事审判权。‎ 原因: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监察官旨在维护民主体制;而中国古代是皇权专制,监察官旨在维护吏治清明和皇权统治。‎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皇帝直接命令圈点”“由皇帝亲自任用和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可得知监察官由丞相参与任命转变到由皇帝直接任命;根据材料“秦汉时期,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随着监察官吏杈力的不断增大,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可得知监察官的职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影响:根据材料及题干设问,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从加强专制皇权和提高监察效率等方面着手。‎ ‎(2)不同:根据材料一“由皇帝亲自任用和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和材料二“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杈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可得知古代希腊监察官可以监察最高权力者,而中国古代监察官则是只监察百官;根据材料一“由皇帝亲自任用和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和材料二“监察官有权对王进行刑事审判”“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杈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司法的权力制约功能就更加明显,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可得知古代希腊监察官的监察范围广且有刑事审判权,而中国古代监察官无刑事审判权。‎ 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分析造成古代希腊监察制度与古代中国的不同的主要原因,可从不同政治体制(古代中国:专制政治 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角度切入分析。‎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 ‎【答案】(1)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启蒙思想的影响。‎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的要求;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普鲁士的王朝战争。‎ 影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跻身于强国之列;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及军国主义传统。‎ ‎【解析】(1)原因:据材料“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可知,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据材料“‘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可知,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松散的联盟难以应付危机;据所学可知,由于启蒙思想的影响。‎ 特点:据所学可知,联邦制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利,又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2)因素:据材料“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据材料“。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可知,人民的要求;据材料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可知,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据材料“……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可知,自上而下的普鲁士的王朝战争。‎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统一后的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推动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跻身于强国之列,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及军国主义传统,对世界构成威胁等角度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答案】(1)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 区别: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平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 ‎(2)趋势可以从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逐渐形成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等方面回答即可;评价可以从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回答。‎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据材料一“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得出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第二小问区别,据材料一“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和“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据材料一“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得出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平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 ‎(2)本题根据材料二“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应西方列强要求”、“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外交机构、外交体制、适应西方列强、主动调整等方面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消极和积极方面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