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物传记阅读作业(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人物传记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研究者的足迹 张冠生 1997年的春天,费孝通先生在专题调查太湖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开发问题的行程中,访问了江苏宜兴。他走进紫砂村村民顾秀娟家,坐在工作台一侧,饶有兴趣地观看紫砂壶的手工成型过程,眼光随着壶的旋转,流露出了由衷的羨慕。现场非常地安静,费先生压低了声音问道:“你收不收徒弟啊?”顾秀娟答道:“收过好几个年轻徒弟,现在他们都可以自己去干了。”费先生又问:“你收不收老徒弟?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费先生说的是真心话,他这一生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临走时,主人请费先生在刚刚制出的壶上留字纪念。费先生一笔一画地写道:“陶然忘机。” 1998年冬,在深圳迎宾宾馆,费先生拿出了新出版的《行行重行行》(续集),送给前去看望他的深圳市长。市长翻阅片刻,问道:“费老,您书里的这些例子和数据都是从哪儿来的?”费先生说:“都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在费先生外出做实地调查的一次次座谈会上,许多地方领导和基层干部都听他说过类似的话,“我现在老了,没有学校肯收我这个学生了。我只好出门找老师,找农民,找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很多新事情,我不知道,他们知道,我只有向他们请教”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费先生才获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费先生的请教,让农民觉得亲近可敬,也曾使那些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干部陷于尴尬之地,与他比起来,他们所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一次,一位县级官员对费先生讲起当地用地窖储藏、实现水果保鲜的事。费先生问:“这办法是谁最先想到的?是怎么想到的?这个事是谁最先做起来的?是怎么做起来的?要投入多少钱?钱是自家的还是借的?借钱都什么渠道?私下借钱要不要保人?保人要有什么资格?……”这一连串问题,这官员一个也答不上来,只好表示“我们一定会了解清楚”。而事实上(也许他还没来得及布置下去),费先生就在当天下午已经为此走进了农户。 提出类似的问题,费先生是在求教,以增进自己的知识;而另一方面,也是在点拨,以促进基层干部的务实精神。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求知之举本身,就有“诲人”之益。在外出做实地调查旅途中,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在纵笔挥洒的字里行间,在私下闲谈时,费先生时常会有富于诗意的妙语或痛定思痛的心绪,这些话语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味道十足,若能有所会意,自不乏接引之缘。 1986年,费先生当年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终于得以问世。他面对隔着近半个世纪时光的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愧赧对旧作,无心论短长。路遥知马力,坎坷出文章。毁誉在人口,浮沉意自扬。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岁月春水逝,老来羡夕阳。阖卷寻旧梦,江村蚕事忙。”这又是怎样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啊! 在太湖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费先生对家乡的官员说:“我想为家乡再做点事情,做一篇‘小’文章。中间的一竖是长江,左右两点是太湖和洪泽湖。‘小’文章是要以水兴苏(江苏)。我已经把太湖跑了一圈,有了一个点。打算再去洪泽湖,不能让‘小’字少一点,少一点就成‘卜’了,就前途未卜了。我这些年一直在做‘小’文章。小商品,小城镇,都是‘小’。现在做水的文章,还是个‘小’字。老小老小,老了又变小了。这次围着太湖转了一圈,就是当小学生,一路请教,知道了很多新知识。”结束环太湖考察活动后,在回北京的火车上,费先生说:“我在想‘太湖精神’,想了八个字:汇纳百川,润泽万民。我想多懂一点水。汇纳百川,滋润人家,并不一定要人家感激你。让别人都懂得你,哪里可能啊?太湖就是这样。过去水多好啊,润泽万民,没有去想让人感激。有时候,不光没有感激,还要污染它。可是太湖并没有因为被污染而停止润泽万民。”这段话,正是费先生一生的写照,一路都在走,一路都在学,更是一路把自己所见所学都又化作更大的成果回报了培养他教育他的广大人民和那一片片寄托了他无限热望的土地。 在费先生考察太湖的途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上面写有他准备做的文章的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人之道,有人缘、涵养功夫、性格素质、抑制冲动、规矩与出格、为别人着想、调适自己的感情、感受别人的感受……”;另一类是“新城加旧城、运河新貌、生态循环、效应交织、垃圾处理、农民要有书读、现代化的负效应……”。新的正文、新的旁白正在费先生大脑中酝酿着。他仍继续着田野调查,仍在认真地“补课”。 (《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费孝通(1910.11.2—2005.4.24)原本不是搞社会学的,他本来想学医,到了北大之后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他学术生命的开端。费孝通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坚决反对惟书、惟上、脱离实际的风气”。 ②费孝通曾说:“21世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的人,即怀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怎样能在这个经济上越来越息息相关的世界和平共处。”费先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想,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先得通过理智的探索,去认识不同的由来”,只有明白了各有各的理,才能求同存异,而多元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和平格局。 ③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在做学问上反对脱离实际的风气,注重下基层向当地老百姓了解情况、请教问题,在耄耋之年还亲自做实地调研工作。 B.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场合时常会有一些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的妙语,听者一般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得到教益。 C.费孝通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问世后,他写了一首诗,清楚地表达了他看待自己学术成就的态度。 D.费孝通认为各种不同文化的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实现和平共处,需要通过理智的探索,需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文中称呼费孝通为“费先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成就斐然的研究者由衷的崇敬之情。 B.作者在文中多次引述费孝通的话,这些内容让人物更真实,能凸显人物鲜明的特征和思想境界。 C. 作者将自己的评价融入到传主事迹的叙述中,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费孝通的精神气质。 D.文中写一官员回答不出费孝通的问题,目的是要突出某些基层干部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问题。 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6分) 【答案】1.B 2.D 3.①虚怀若谷,勤奋好学。问紫砂村村民顾秀娟收不收老学徒,想向学习制作紫砂壶的技术;多次深入基层向农民请教问题;太湖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费先生对家乡的官员说自己做的事是“小”文章。②求真务实,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实地调查太湖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开发问题,并做了大量笔记;《行行重行行》中的数据和例子都是深入基层一点一点问出来的;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坚决反对惟书、惟上、脱离实际的风气”。③淡泊名利,豁达爽朗。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问世后,先生写下一首小诗表达并不在意过去的成绩和别人的看法,只想做好眼前的事;具有太湖润泽万民的精神。④高瞻远瞩,远见卓识。费先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想,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听者一般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得到教益”错,由原文“费先生时常会有富于诗意的妙语或痛定思痛的心绪,这些话语带着深切的生命感受,味道十足,若能有所会意,自不乏接引之缘”可知是假设关系。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回归文本,针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和特色找到对应语句进行对比分析。D项,“目的是要突出某些基层干部平时不够深入基层生活的问题”理解不全面,原文“而事实上(也许他还没来得及布置下去),费先生就在当天下午已经为此走进了农户”目的主要在于表现费孝通先生的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的工作精神。故选D。 3.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文中的相关描写,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精神品质,再联系具体内容分析论证。据“费先生又问:‘你收不收老徒弟?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他这一生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在太湖调查活动的最后一站,费先生对家乡的官员说:‘我想为家乡再做点事情,做一篇“小”文章’……”可概括出他的精神品质“虚怀若谷,勤奋好学”。据“费孝通先生在专题调查太湖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开发问题的行程中,访问了江苏宜兴”“在费先生考察太湖的途中,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上面写有他准备做的文章的题目,分为两类……”“费先生拿出了新出版的《行行重行行》(续集),送给前去看望他的深圳市长。市长翻阅片刻,问道:‘费老,您书里的这些例子和数据都是从哪儿来的?’费先生说:‘都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和相关链接①“费孝通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坚决反对惟书、惟上、脱离实际的风气’”可概括出“求真务实,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据“费先生当年的学术奠基之作《江村经济》的汉译本终于得以问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愧赧对旧作,无心论短长。路遥知马力,坎坷出文章……’”“‘可是太湖并没有因为被污染而停止润泽万民。’这段话,正是费先生一生的写照”可概括出“淡泊名利,豁达爽朗”。据相关链接②“费先生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理想,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概括出“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赤子真情刘文典 刘文典,1889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学问高深,为人狂、傲、怪,但不失赤子之情,闻名学界。 1927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掌握大权不久的蒋介石,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刘文典则冷冷地掷出一句“大学不是衙门”。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责难”刘文典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他到南京悔过。刘文典一肚子怨气:“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就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参加同盟会,曾任孙先生秘书,声讨过袁世凯,蒋介石一武夫罢了,能奈我何!”面见蒋介石时,他顶撞道:“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介石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总理的在天之灵!”刘文典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最终蒋介石以“治校不严”为由将刘文典当场羁押。章太炎听说他面斥蒋介石的始末,想起三国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大为振奋,抱病提笔,送给学生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准备反蒋,借刘文典骂蒋之名,重金聘他去广东。刘文典识破陈济棠的用心,感叹道:“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坚决退还礼金。 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本人多次延请滞留北平的刘文典出任伪职,他均严词拒绝,为此惹怒日本当局,其住宅连遭日军搜查。在日寇面前,日语流利的他以“发夷声”为耻,他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之后,他不再讲日语。 刘文典学贯中西,其学识博大精深,但他恃才傲物,狷介无比。在北大,刘文典讲《庄子》,第一句都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学生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文典感慨:“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刘文典国学功底深厚,对国学大师也十分崇拜、爱戴。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 刘文典深谙教学之道,授课有方,风格独特。他上课从不理会下课铃声,有一次,教《文选》只讲了半小时,他突然宣布:“今天的课到此为止。”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品评一番,正欲洗耳恭听。刘文典接着说:“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讲。”在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注视下,刘文典扬长而去。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他通知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合。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出现了:“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一轮皓月当空,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学生们围坐一圈,静听刘文典论讲《月赋》。他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从刘文典身上,我们依稀看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由于对蒋介石掌握大权不满,刘文典直言反击蒋介石对学潮事件的指责。章太炎先生对其行为大为赞赏,提笔送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B.刘文典位卑未敢忘忧国,多次严词拒绝日本人的延请,以“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告诫读书人要时刻心系祖国,发扬民族文化,杜绝外来文化侵略。 C.抗战时期,刘文典带领学生搀扶陈寅恪躲避日军轰炸,体现了他对真正博学之士的爱戴之情,“保存国粹要紧”的话语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D.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校园给学生讲授《月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学风格。 E. 本文通过对刘文典投身革命的事迹以及在安徽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地生活片段的记述,勾勒了一个个性鲜明、博学多才、率真可爱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4分) 3.文中说:“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人之狂”的看法。(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晓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串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虽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佐证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的时代,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在学术上很自信,始终坚持学术独立,这体现出他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3.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6分) 二、 【答案】1.CE 2.①为人方面:不畏强权,坚守气节。②治学方面:恃才傲物,狂傲自负。③教学方面:任性独特,不受拘束。 3.文人之狂,很多时候是率真、坦荡的真情流露。刘文典为文人气节而狂,为大学独立而狂,为真才实学而狂,为国家命运而狂。他的狂傲自负是建立在真学问、真性情的基础上的;他的狂是对权贵的蔑视,是对尊严的坚守,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节,又是五四时期科学民主自由精神的张扬。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说“由于对蒋介石掌握大权不满”属于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刘文典对蒋介石“想提高自己的声望”的做法以及蒋介石责难他“纵容学生闹事”的做法不满;B项说“发扬民族文化,杜绝外来文化侵略”错,属无中生有;D项说“在西南联大校园给学生讲授《月赋》”错,文中并没有说明是在哪个大学讲授《月赋》的。 2.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狂”字,围绕“狂”字进行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一是刘文典面对蒋介石和日本人的强权威压时的言行,二是刘文典在谈论《庄子》时的言语,三是刘文典授课时的行为。概括时要力求不遗漏要点,语言精确、简洁、有条理。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遵循以下步骤:明确观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理由(可恰当地引用原文或以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为依据);有条理地写出结论。本题要求“结合全文”谈自己的看法,考生要透过文人“狂”的表象,看出文人内在的精神实质,认清这种“狂”在现实社会中仍然需要。 三、 【答案】1.A 2.D 3.①钱基博先生学行最大特点就是“广博”。②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③钱基博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推行爱国精神。④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把自信这种精神贯串其人生。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据相关链接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可知“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无中生有。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D项,据相关链接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倘”是假设关系,可见“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曲解文意。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此题,紧紧围绕“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展开,逐段阅读,通过事例加以概括。据“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可概括出①;“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可概括出②;从“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可概括出③;从“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可概括出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