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 一、选择题部分 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有 ①禅让制 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皇帝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推选首领的一种方式,而皇帝制是秦始皇确立的,故①④项错误;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奴隶社会两大政治支柱,加强了周王在地方的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维护了周朝的长治久安,故②③项正确。故排除ACD,选B。 2.我们经常把河北省称为“燕赵大地”,山东省称为“齐鲁大地”。与这种称呼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现今河北省的地区有燕国和赵国,在现今山东省的地区有齐国和鲁国,因此与这种称呼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答案为A项。宗法制是根据血缘亲疏确定家族地位和政治权力的制度,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C、D项。 3.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 内外服制度 B. 分封制度 C. 宗法制度 D. 礼乐制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是违反宗法制的表现,故C正确;内外服制度是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故A排除;分封制度是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故B排除;礼乐制度是为分封制和宗法制服务的礼仪等级制度,故D排除。 4.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A. 实现了国家大统一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生产力显著提高 D.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现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前提是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故本题答案选A项;BD不是主要主要原因;C是统一度量衡带来的影响。 5.“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的 “不许立丞相”始于 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雍正帝 【答案】C 【解析】汉武帝设置中外朝,但并没有废除宰相,与题意“不许立丞相”不符,故排除A项;宋太祖设置了枢密使、三司使和参知政事等分割了宰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没有废除宰相,与题意“不许立丞相”不符,故排除B项;明太祖鉴于宰相对君权的威胁,“废丞相,权分六部”,并要求大臣不得奏请设立宰相,符合题意,故选C 项;雍正皇帝时宰相制度已经废除,故排除D项。 6.公元前508年,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大会投票表决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公民庇特拉的名字被刻在陶片上,他的得票超过了半数。这样,他将面临 A. 当选执政官 B. 流放国外 C. 进入十将军委员会 D. 成为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答案】B 【解析】材料“公民庇特拉的名字被刻在陶片上,他的得票超过了半数”,按照陶片放逐法,他将面临流放国外,故选B;受到陶片放逐法处理的雅典公民,他将暂时剥夺担任公职的权利,故ACD不符合题意。 7.罗马法体系的开端是 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B项正确;习惯法为罗马早期国家中不成文的传统规范,罗马法并未形成法律体系,排除A项;公民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推动着罗马法体系不断发展,并非开端,排除C项;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为《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排除D项。 8.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平均分配土地 B. 产品上交国库 C. 奖励技术发明 D. 开设新式学堂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时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最直接要求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是最能反映农民要求的,故A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于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要求产品上交国库,基本是空想,不符合农民要求,故B错误;奖励技术发明是《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C错误;开设新式学堂《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D错误。 9.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被东方的小国打败”是指甲午战争中中国败给日本,此战后签订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A是被英国打败。B是被英法打败。D是被西方八国联军打败。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驱逐了列强在华势力 ④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①②正确;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③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11.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知,作者是在强调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功绩,故D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BC两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但是和材料题意不符,排除。 12.《中央日报》曾评价近代一场运动“在中国外交史上占了民众外交史的第一页”,称其为“外交的当头棒,文化的奋兴剂”,并肯定学生运动为“吾国政史上国民意识集合表现之一创端,亦为近年民族运动之一壮举”。这场运动爆发于 A. 1918年 B. 1919年 C. 1921年 D. 1949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民众外交”、“外交的当头棒”、“学生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B.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 国民大革命 D. 中华民族的奋起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知识结构讲到的主要是列强侵华事件以及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所以本题应选A。 14. 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临时约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D正确。 15.1927~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A.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D.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指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是1927~1931年间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坚持抗战,“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 16.2019年春晚选取井冈山为分会场,在节目编排中将革命老区的红色传承、井冈山的绿色资源展现的淋漓尽致。毛泽东在这里的革命实践是 A. 参加“八七会议” 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D.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的汉口,与井冈山无关,排除A;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选C;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排除D。 17.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里的红船所纪念的重点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井冈山会师 C. 南昌起义 D. 共产党诞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开天辟地…坚定理想….立党为公”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A项;井冈山会师反映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映国民党的第一枪,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18.“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番话描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是 A. 挺进大别山 B. 红军长征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为避开蒋介石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指的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长征,故B项正确;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不是撤退,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还未叛变革命,故C项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9.保障民主和自由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 ②政治协商制 ③民主集中制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多党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①②④正确,故选B;民主集中制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故③排除,故ACD排除。 20.为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的历史,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①表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有利于区分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阶段的不同特点 ③体现了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④有利于完整还原我国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更加符合我国抗战的历史事实,更能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这表明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完整还原我国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故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十四年抗战”这一概念,并未强调抗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更未割裂整个抗战历程,故①②错误,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1.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斗争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 北伐战争 B. 抗日战争 C.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斗争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抗日战争,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联合国大会 C. 万隆会议 D. 不结盟会议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选A。 23.中国前外交部长黄华在回忆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的情形时说:“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长达两个半天的宝贵时间来欢迎一个国家代表团的出席,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组织深得人心,反映了时代的期望和要求。”所谓“时代的期望和要求”是指 A. 中国牵头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B. 中国带领世界走社会主义道路 C. 中国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可以打破超级大国对联合国的操纵,增强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使联合国成为伸张正义的舞台,故D符合题意。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对抗只会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故A不符合题意;革命输出和意识形态斗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非超级大国,故C不符合题意。 24.如下图为1949一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图中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这三次建交高潮 A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 B. 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 C. 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瓦解 D. 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三次建交高潮的时间段分别为1949年、1972年、 1991年,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正是美苏冷战的时期,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为“一边倒”,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与大量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72年中美关系出现缓和,随着尼克松访华共同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以美国为马首是瞻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中国再次掀起外交高潮,故C项符合题意;中国分别于1954年、1955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排除A项;求同存异为万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时期提出,排除B项;中国并未参加不结盟运动,排除D项。 25.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深刻把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马克思主义》 B. 《1848年宣言》 C. 《共产党宣言》 D. 《共同纲领》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项正确;ABD项名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6.中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西汉确立,它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 儒学内部的改造 B. 统治集团的斗争 C. 董仲舒的努力 D. 其他学说的衰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西汉确立,变为官方学说,其主要原因是儒学内部的改造,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适应了大一统和专制集权的需要,故A正确;统治集团的斗争与儒学的改造没有直接联系,故B排除;董仲舒的努力属于个人原因,故C排除;其他学说的衰落,是“罢黜百家”的后果,不是主要原因,故D排除。 27.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 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原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以维护等级秩序 D.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答案】D 【解析】ABC都符合朱熹新儒学的表述。D不符朱熹新儒学的表述,这属于心学家的观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28.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一些思想家也常用诗歌表达思想,如“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该诗作者是 A. 程颢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诗歌大意是:每人都是读过圣贤书的所谓君子,对这世间的不平事视而不见。到现在真相大白或者是到现在终于露出了真面目,便更是知道这每个人的良心是什么样子了吧?还用再怀疑吗?这符合王守仁的“致良知”思想,故选C;AB强调格物致知,与心学强调反观自省不同,排除;D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主要观点是对君主专制的反思,排除。 29.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 《老子》 B. 甲骨卜辞 C. 《楚辞》 D. 《诗经》 【答案】D 【解析】《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故D项正确,排除ABC。 30.以下主张不是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有教无类,学思相长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事物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哲学观,故B项并非儒家思想,符合题意;民贵君轻为孟子主张,有教无类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为朱熹的理学主张,三人均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三项。 31.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是 A. 李贽的《焚书》 B.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C. 顾炎武的《日知录》 D. 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顾炎武的基本主张有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批判君主专制、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所以题干所说名言出于顾炎武,所以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只能是顾炎武的《日知录》。 3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 A. 造纸术与火药 B. 指南针与印刷术 C. 火药与指南针 D. 印刷术与造纸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题干“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显然是指在文化教育领域,B错在指南针是在航海领域,AC错在火药是在军事领域,只有D符合,印刷术、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选D。 33.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 中国象棋起源于唐代 B. 宋代发明了火药 C. 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 D. 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答案】C 【解析】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因此出现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并用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根据题干,唐代已有象棋,排除A项;唐末火药已经用于军事,排除B项;材料中的“炮”不是洋炮,排除D项。 34.“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这些习俗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于: A. 唐宋时期 B. 明朝后期 C. 民国初年 D. 新中国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所以答案选C。 35.19世纪90年代,宣传民权思想,主张变法图存的著作是 A. 《四洲志》 B. 《各国律例》 C. 《海国图志》 D. 《变法通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宣传民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主张变法图存,故D项正确;ABC项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作,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 36.“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由此判断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A. 建立君主立宪制 B. 推动了冷战的发生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选C;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政体,排除A;十月革命与冷战无关,排除B;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于1945年,所以十月革命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无关,排除D。 37.研究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李四光 D. 华罗庚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故B项正确;A项是物理学家,排除;C项是地质学家,排除;D项是数学家,排除。 38.“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 【答案】A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故A正确;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错误;十五大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故D错误。故选A。 39.有学者指出,1688年“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化的英国。这里“现代化”指的是 A. 《大宪章》的颁布 B. 议会制度的出现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责任内阁制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前提,政治走向民主化,符合“开始了一个现代化的英国”,故C项正确;A项是1215年颁布的,排除;中世纪时,英国已经有了议会,故B项错误;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与“光荣革命开始了”不符,故D项错误。 40.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789~1875年间,法国政体反复不断,君主派与民主派的斗争异常激烈,说明法国民主进程艰难曲折,故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时期并未出现分裂状态,排除;法国大革命中一度出现专制独裁现象不能反映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法国政体走向完善,排除D项。 41.为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 颁布《独立宣言》 B. 建立邦联制 C. 推行三权分立 D. 实行总统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美国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政体,以此了实现把“统治者关进笼子的梦想”,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42.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A.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B. 城市日益喧嚣拥挤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能源耗竭和污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奢侈之风,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的拥挤,故B项排除;工业革命后,煤炭是主要能源,故D项错误。 43.从交通运输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 蒸汽机车 B. 内燃机车 C. 电力机车 D. 汽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它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因此内燃机和汽车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D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故C选项错误。 4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科技成就是 A. 珍妮纺纱机 B. 水力织布机 C. 蒸汽火车 D. 电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科技成就是电灯,故D项正确;ABC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45.20世纪50~80年代,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当时 A.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B. 欧洲与美国关系决裂 C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D. 两极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80年代欧洲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同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表明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是1991年苏联解体,A项错误;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C错误。 46.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这位哲人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普罗塔哥拉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信息可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句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柏拉图的思想集中表现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让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7.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伽利略、牛顿、普朗克和爱因斯坦是近现代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下列关于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奠定经典力学体系基础 B. 牛顿创立相对论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C. 普朗克创立量子论,解决了微观世界的物体运动问题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答案】B 【解析】英国科学家牛顿综合了天文学与力学,形成一套的力学体系,主要包括有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并非相对论思想,故故B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伽利略通过反复的实验,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其自由落体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基础,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900年,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普朗克首先提出了“量子论”,普朗克的量子论是关于微观世界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故C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打破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故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48.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 A. 反对神学世界观,要求自由平等 B.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 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 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AC不对,提出自由、平等、民主,主要是启蒙运动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发展;D不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没有否定宗教信仰。人文主义从广义上讲,主要是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49.西方历史上某思想流派宣称:人们“所需要的,除了自由別无其他……即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该思想流派 A. 领导了启蒙运动 B. 开辟了新航路 C. 参与了文艺复兴 D. 及对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故该思想家属于启蒙思想家,故A符合题意;1500年前后,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鼓舞,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故CD不符合题意。 50.《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强调标新立异,而不注重写实。这幅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标新立异,而不注重写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毕加索属于现代主义绘画代表,故D正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与毕加索无关,故ABC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51.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 回答: (1)指出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2)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D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答案】(1)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资产阶级思想(或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3)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邓小平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以天下为己任;不屈不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A组人物曾国藩、张之洞为洋务派代表,B组人物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他们的指导思想分别为“中体西用”“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C 组人物中,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解放对青年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思想启蒙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D组人物中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最终取得胜利;邓小平提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先进中国人在救国救民的探索道路中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振兴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步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精神。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材料三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经典力学理论的形成对当时的英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3)依据材料三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是什么? (4)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影响: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重要条件: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 (4)分析说明: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经济: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1)结合所学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时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可知西方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根据材料三“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可知体现了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的精神理念。 (4)结合所学政治上从政治体制、经济上从传统经济模式及新经济因素的弱小、思想上从官方统治学说及思想专制措施进行分析阐述。 53.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方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请完成: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政治文献?确定什么政体?英国有哪些制度创新? (2)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1)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制度创新:议会制度(代议制)内阁制度、政党制度等。 (2)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实行基层民主政治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方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可知为英国《权利法案》内容;二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创立了最早的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及政党政治。 (2 )结合所学可知,民主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从相关法律建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进行回答即可。 54.研究性试题 (1)美国代表布什跑上讲坛,要求从这一“决议草案”中删去“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驱逐出去”一段。在代表们的反对声中,大会主席马利克裁定,这个要求不合议事规则。这一历史片段反映出 A.中日建交提上议事日程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C.中美建交遭到各国反对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广受赞誉 (2)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对史料的概括、整理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请把下述标示材料各部分内容的序号,一一对应填入表中。 ①“一边倒”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③“求同存异”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⑤一国两制 新中国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 外交政策的成熟 亚非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 序号 (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①属于史料的是 ②属于史料解释是 ③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答案】(1)B (2)①④③② (3)①史料是指关于记录历史资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史料解释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民贵君轻”是史料解释. ③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是历史评价. 【解析】 (1)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B项符合题。A项发生在1972年以后,C项发生在1979年,D项发生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2)结合所学可知,“一边倒”属于建国初我国实行的三大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新时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求同存异”为1955年我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于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故正确顺序应为①④③②。 (3)结合所学可知,史料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主张,故为史料,“民贵君轻”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阐述,故为史料解释;“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体现了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评价,故为历史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