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2016 - -2017学年度下学期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 期中联合考试 高 二 历 史 试 卷 第I卷(选择题) 1.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 A.颁布“解负令”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发展工商业 2.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 ) 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C.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 3.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 A.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鼓励发展工商业 C.以财产多寡划分雅典公民的等级 D.颁布“解负令 4.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以避免他们沦为奴隶的可能性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5.梭伦曾作诗说:“(我)进退维谷,有如孤狼在一群猎狗之中。”这主要是因为( ) A.改革没有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贵族政治和氏族制度的残余 C.财产等级制度的缺陷 D.雅典僭主政治的建立 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小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7.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8.《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 )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重视赏罚并重 D.关注法律实施 9.荀子在《强国篇》: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10.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杀身之祸的是( )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11.“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 A、与时俱进 B、赢得民心 C、变法彻底 D、仁义致远 12.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 ) ①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②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 ③减轻人 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④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14.见下表,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拔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15.《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16.“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学科]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18.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打击富豪 C.节流增收 D.抑制兼并 19.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 ____。”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 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寇乱息,而戚势强矣[] C.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20.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是以 “异端”的形式出现,根本原因是( ) A、天主教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天主教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C、资产阶级早期力量比较弱小 D、天主教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21.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22.关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建立了新教,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 B.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D.这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3.英国学者罗素指出:16 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24.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普通百姓和工场女工甚至9岁儿童从圣经中懂得的真理要比不读圣经的教皇多得多。”这反映出他主张( ) A.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B.教皇应该享有权威 C.《圣经》代表着理性 D.反对信仰基督教 第II卷(非选择题) 25.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8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1)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 (2)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 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3)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26.婚姻习俗的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婚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了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8分) (2)在马丁·路德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2分) 27.在汉昭帝、汉宣帝治理下,大汉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景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学科] 材料 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汉书》对汉宣帝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二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昭宣中兴的实质。(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8分) 高 二 历 史 试 卷 答 案 1----5 BDBCA 6---10 DDDCB 11--15 ADCBC 16--20 BDAAC 21—24 BDAC 25. (1)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4分) (2)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 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8分) (3)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4分) 26. (1)北魏孝文帝: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审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8分)(两个改革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2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言之有理,答出3点,6分) (3)认识: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2分)(言之成理即可) 27. (1)内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调整专卖政策,整顿工商业;重视吏治,加强考核,平反冤狱;整理儒家经典,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8分) 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 (2)影响: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8分)(任意写出四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