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6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这说明 A. 英国媒炭储量巨大且主要用于生活 B. 动力革新推动交通工具发明 C. 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D. 新能源的采用提高了生产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可知,工业革命后,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煤炭被大量开采,工业生产动力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至于出现了材料中的“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媒炭主要用于生活,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动力革新推动交通工具发明,B错误;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动力革新,故没有涉及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C错误。‎ ‎2.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D. 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答案】A ‎【解析】“火车的发明”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清朝政府正走向衰落;工业革命后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业革命中汽船、火车交通工具的发明,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所以世界才会“逐渐缩小”;从中可以分析出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故A项正确;B项仅符合“大清帝国的衰落”,排除;C项仅符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西方文明的交融,故D项排除。‎ ‎3.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这一现象表明 A. 生产集中促使传统交通工具消失 B. 经济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 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 D. 自由贸易生产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最后只剩下4家较大的公司。在航运业方面,美国银行家摩根用3400万英镑创立了英美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许多铁路公司由于互相竞争而合并,在航运业方面大西洋商船托拉斯垄断了大西洋航运,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生产力发展,垄断组织产生,B 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交通工具消失和交通运输革新成为生产主要动力,A、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运输部门,而不是生产部门,D错误。‎ ‎4.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后写的学习心得,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 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这一学习心得正确。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明了当时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但它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这一学习心得正确。俄国二月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而不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学习心得错误。二月革命后,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的成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要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这一学习心得正确。因此,共有3个正确的学习心得。故ABD三项排除,C项正确。‎ ‎5.某学习小组依据下图所示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符合其主题的是 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 巴黎公社建立及影响 D.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答案】D ‎【解析】从图示反映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主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只是某一图片反映出的信息,不是四幅图片反映出的主题,排除A、B、C项。‎ ‎6.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主要目的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B. 根本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C.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D. 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激化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目的,故A项排除;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导火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故D项排除。‎ ‎7.世界革命有两种: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十月革命为标志,在此以前是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在此以后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该观点实质强调了十月革命 A. 重视政治革命忽略社会革命 B.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C. 与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同 D. 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意义 ‎【答案】B ‎【解析】“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和之前民主革命相比最大特点是十月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人类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并举,故A项错误;材料是从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道路角度说明,不是革命方式的不同,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具有全球性影响意义,故D项错误。‎ ‎8.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为此,苏俄实行:‎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可知材料的意思是不主张目前实行直接过渡,应该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故B正确,A错误;斯大林时期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发展经济,并非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联系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知识分析解答。‎ ‎9.“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B. 引入市场经济因素 C. 注重维护农民利益 D. 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农业集体化运动……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故D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表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靠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排斥市场,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排除AB;苏联“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牺牲了农民利益,C错误。‎ ‎10.据戈尔巴乔夫回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0%;250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近200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这导致了当时苏联 A.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 科技创新全面丰收 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 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军费开支巨大,并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及科研,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40%”“ 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0%”反映了国家军费开支巨大,没有体现科技创新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巨大,注重发展军事有关的工业,而不是民用工业,故D项与材料不符。‎ ‎11.20世纪初期,拉丁美洲掀起的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除尼加拉瓜的抗美斗争外,还有 A.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D.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答案】D ‎【解析】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当时的总统卡德纳斯进行了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故选D;A项是在亚洲,BC两项是在非洲,不符合题意,排除。‎ ‎12.1919一1922年印度和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①领导者倡导使用和平的斗争手段 ‎②领导者提出了争取独立的斗争目标 ‎③民族资产阶级充当了运动的领导力量 ‎④都取得了预期结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印度1919—1922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出的斗争目标是“自治”而不是“独立”,运动过程中,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和国大党停止了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所以②④与史实不符。1919—1922年印度和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都采用和平的斗争手段,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充当领导力量,故①③正确。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3.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 A.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B. 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 C. 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D. 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水平高,确立了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从材料反映的“大人”“先生”“老爷”和“恩主”的称呼来看,说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说法片面,欧洲国家并非仅靠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4. 十九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打败了意大利侵略者,用武装斗争的形式捍卫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主要原因是:‎ A. 国王孟尼利克的杰出领导 B. 全国各阶层人民英勇抵抗 C. 英法对埃塞俄比亚的支持 D. 意大利国内发生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埃塞俄比亚捍卫了自己国家的独立的有关内容。十九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打败了意大利侵略者,用武装斗争的形式捍卫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主要原因是全国各阶层人民英勇抵抗,故本题选B。‎ ‎15.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 ‎ 世纪初亚洲革命虽告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主要是指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B. 无产阶级开始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 C. 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 亚洲国家意识到联合斗争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指的是亚洲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首先在欧洲到来,排除A;多数亚洲国家还是资产阶级承担领导革命的责任,排除B;20世纪初的亚洲国家没有实现联合斗争,排除D。故选C。‎ ‎16.20世纪前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再次高涨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殖民统治的加剧 C. 一战和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 D.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答案】C ‎【解析】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在20世纪前期,显然是受到了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故选C;在20世纪以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A错误;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0世纪前期世界殖民体系还没有瓦解,排除D。‎ ‎17.“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B.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 列强试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D. 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其实质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故选B。世界殖民体系在一战后并未崩溃,其崩溃是在二战后,故排除A;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焦点在于对战败国进行惩罚,重新分配殖民地,对付苏维埃政权并不是会议的重心,故C项不是实质,排除;“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蕴含了多重矛盾,最终又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并未顺应人们对于和平的诉求,D项不是实质,排除。‎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结束后,世界大国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③从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主要目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据二战的影响可知,雅尔塔体系是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最终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世界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惩罚,提出了世界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是在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利益的基础建立起来的,④不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A。‎ ‎19.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涉及的主题是 A.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 资产阶级改革 D. 反殖民主义斗争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通过了甘地“非暴力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与英国合作的态度;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是一战后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为摆脱英国的“保护国”地位而提出的“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破坏,三者均发生于一战后,故他们涉及的主题是“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A正确;三者都不属于“革命”,尤其是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说法错误;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的华夫脱运动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不是资产阶级改革,C错误;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破坏,而不是反殖民主义斗争,D错误。‎ ‎20.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的社会经济,原料生产因世界市场萎缩而大量减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大跌,社会矛盾尖锐。为此墨西哥 A. 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B. 制定新的宪法 C. 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D. 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答案】C ‎【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的社会经济,原料生产因世界市场萎缩而大量减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大跌,社会矛盾尖锐”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经济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破坏,墨西哥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C正确;据所学可知,墨西哥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A错误;1917年墨西哥新宪法制定并通过,B错误;历史上美、英、法、西都曾侵略墨西哥,D违背史实。‎ ‎21.卡德纳斯改革在深度、广度和民主性上是同时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仅有的,下列不是其改革内容的是 A. 推行土地改革 B. 改组国民革命党 C. 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D. 恢复手工纺织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首先进行土地改革,打击封建庄园势力;其次是政府统一收回由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公司、石油公司,从而实现资产国有化;打击军事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恢复手工纺织”是印度甘地的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 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B.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C. 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中国上海 D.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答案】D ‎【解析】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是为“二二六兵变”,结果失败,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故选D;世界经济危机重创日本的经济,为此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A错误;‎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的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此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此项不符合题意,B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于‎1932年 1月28‎日晚,向山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史称“一二八事变”,不符合题意,排除C。‎ ‎2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美国总统对外宣战需与国会商议 B. 这一演说表明美国放弃中立政策 C. 日本发动的进攻是指偷袭珍珠港 D. 美国对日宣战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12月7日 ‎,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故选C项;美国宪法规定,宣战权在国会,总统有向国会提交对某国宣战的提案权,提案需经国会批准,故排除A项;1941年3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标志着美国改变了中立政策,故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故排除D项。‎ ‎24.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在谈到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时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这说明该经济发展模式 A. 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B. 极力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 强调经济完全的自由放任 D. 凸显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经济发展模式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主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经济模式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和过多干预,但不是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选项错误,该经济模式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和过多干预,并不等于强调经济完全的自由放任;D选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 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C. 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加大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为了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是目的,不是发展理念,排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26.供给学派主张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里根政府上台后就实行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A. 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B. 直接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C. 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起 D. 基本杜绝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政策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的崛起,故C选项正确;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故A选项错误;推动“新经济份时代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供给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故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杜绝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故D选项错误。‎ ‎27.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跃升为14.4%。材料反映英国的社会福利 A.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 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C. 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 扩大了社会消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可知体现的是英国的社会福利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英国的福利政策促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高福利待遇容易出现懒人经济,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英国的社会福利扩大了社会消费,D选项排除。‎ ‎28.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己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 苏联的解体导致世界局势趋向紧张 C. 意识形态的对立是世界动荡的根源 D. 美苏“冷战”的格局还将长期存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没有硝烟的战争体现的是和平是发展趋势,而第三世界更需要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因此材料侧重的是时代的主题,故选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与“在1989年曾说过”不符,排除B项;意识形态的对立与“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不符,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D项 ‎29.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 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 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C. 建成了新的国际秩序 D.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等信息可知是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号召,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找准独立自主发展方向,冲击美苏两极格局,D项正确。1961年,不结盟运动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不结盟运动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而是强调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国际新秩序仍然在建构中,并未建成,故错误。‎ ‎30.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 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 为欧洲一体化提供经济保障 C. 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D. 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答案】C ‎【解析】“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均表明西欧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错误;欧洲自身的经济发展才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美国霸权问题,同时D项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1.“冷战”结束后,有关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及格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美苏争霸主导世界局势 B. 美国试图独霸世界,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C. 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D. 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答案】A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美苏冷战结束,苏联不复存在,A项中“美苏争霸”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独霸世界,极力构筑单极世界,但是受到欧盟、日本、中国等力量的制约,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2.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 ‎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使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故①③正确;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故②正确;④说法错误,错在“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B。‎ ‎33.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统治地位衰退以来,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有人认为,世界秩序正在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式主导权的时代。这意味着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 B. 新兴大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C.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式形成 D. 经济全球化让大国间相互依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表明新兴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故B符合题意;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排除。C项,多极化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并未正式形成,排除。D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全球化下趋势下只有大国间才相互依存。‎ ‎34.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城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A.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B.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 C.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 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区城经济合作”中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故CD项排除。‎ ‎35.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 A. 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B. 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C. 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D.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东西方先进文化,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信息可知,全球化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文化开放而非文化保护主义;B选项错误,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的表述过于绝对,明显错误;C选项错误,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材料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是商品贸易的场所,世界市场的物的表现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它必然包括商品、商品贸易的规则、商品贸易的渠道与途径等因素。‎ ‎——摘编自吕宁《工业革命的科技奇迹》‎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呈现整体化趋势,孤立的、分散的、局部性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展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材料一中英国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手段,并分析世界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影响。‎ ‎【答案】(1)科技成就:复动式蒸汽机或改良蒸汽机或万能蒸汽机。(答其他科技成就不给分)推动: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生产的互补性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保障;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推动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2)主要手段: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经济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解析】(1)科技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代表性成就是复动式蒸汽机或改良蒸汽机或万能蒸汽机。推动: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可知,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生产的互补性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准备了物质条件;根据材料“商品贸易的渠道与途径等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保障;根据材料“商品贸易的规则”可知,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推动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2)主要手段:根据材料“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展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可知,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手段是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经济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从国际分工和获益角度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军事上的僵持局面与冷战的缓和一起立即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人们越来越确信世界大战不大可能爆发,这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也缓和了各敌对集团的强硬态度。西欧各国不再十分担心有苏联入侵的危险,因而也不再认为须如此依赖于华盛顿,而是更乐于制订并实施他们自己的政策。东欧在较小的程度上也是如此,这多少说明了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骚乱的原因。甚至在殖民地世界中也存在着这种影响。——《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中,英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发生过霸权战争,从英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到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和平转移大概归功于两个社会紧密的文化亲缘关系。‎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亨廷顿的核心观点,并分析二战后英美合作共同应对苏联冷战的原因。‎ ‎【答案】(1)内容:不结盟运动崛起;美苏大国主导下的两大军事集团出现;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2)观点:文化亲缘关系有助于维护英美和平关系。‎ 原因:英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存在意识形态的不同,在面对苏联这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双方实现了团结。‎ ‎【解析】(1)依据材料一“军事上的僵持局面与冷战的缓和一起立即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不结盟运动崛起、美苏大国主导下的两大军事集团出现、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以及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英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到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和平转移大概归功于两个社会紧密的文化亲缘关系”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英美两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思考回答。‎ ‎38.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解: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3)因素:国家实力。‎ ‎【解析】(1)原因:根据“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得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解:根据“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可知,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变化:根据“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得出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结合所学,回答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影响即可,可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3)因素:综合材料可知,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