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9届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 合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 C.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血浆的组成成分,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A项正确;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B项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C项错误;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中,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呼吸、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 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体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由②③④组成,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④‎ B. 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①②‎ C. ②中的氧气进入到④中,一共需要穿过2层膜 D. ③来源于②,可成为①中的成分 ‎【答案】B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有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由图分析可知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细胞内液。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的,A错误。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B正确。血浆中的氧气要进入到细胞内,需要先出红细胞,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共2层膜,进入到组织细胞1层,如果到发挥作用的线粒体内膜还需要经过2层膜,C错误。淋巴来源于组织液,可以成为血浆中的成分,D错误。‎ 点睛:对于体液的判断,细胞内的肯定是细胞内液,不位于管道中的是组织液,在血管中的是血浆,血管是两端开口的,而位于淋巴管中的是淋巴,淋巴管通常有一端是闭合的。‎ ‎3. 如图所示,图甲为神经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乙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时,图甲中Ⅰ侧电位为正,Ⅱ侧电位为负 B. K+和 Na+出入细胞膜与图甲中A 密切相关 C. 图乙中C 物质的释放方式为主动运输,F为神经递质受体 D. 图乙中D一般为糖蛋白,C与D 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答案】C ‎【解析】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外,因此Ⅰ表示膜外,Ⅱ表示膜内,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故A正确;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的运输,图中A表示蛋白质,因此K+和Na+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故B正确;图2中C为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一般为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并且释放的方式为胞吐,故C错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般为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识别的功能,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故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故D正确。‎ ‎4.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 过敏反应增强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 浆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D正确。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免疫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5. 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偏转1次 B. 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D. 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B ‎【解析】刺激图中M点,电流计的左右两侧都会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次,A项错误;据图可知,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C项错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刺激传出神经上的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D项错误。‎ 从图可知,刺激肌肉兴奋会通过大脑作用于肌肉,所以兴奋经过M、N指针各偏转一次,所以A选项正确。‎ ‎【点睛】‎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即在电流计处,M点的兴奋可以传递给N点,N点的兴奋不能传递给M点。‎ ‎6. 下列有关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抑制种子萌发的是脱落酸 B. 喷洒细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种子保存 C. 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共同促进种子的萌发 D. 种子萌发过程中,多种激素互相协调,共同调节 ‎【答案】B ‎【解析】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A正确。喷洒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种子的分裂,B错误。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能共同促进种子萌发,在种子萌发时这两种技术含量上升,C正确。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7.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关系,请依图判断处于顶端优势中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应位于( )‎ A. O—A区段 B. A—B区段 C. 小于B点 D. 大于B点 ‎【答案】D ‎【解析】顶端优势中顶芽是促进作用,而侧芽浓度较高,芽对生长素敏感,所以对侧芽是抑制作用。图中在O-B段都是促进作用,O和B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大于B后应是抑制作用,所以应是大于B点,D正确,A、B、C错误。‎ ‎8. 下列与温特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 B. 温特最早分离到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 C. 胚芽鞘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两重性 D. 若给予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单侧光,胚芽鞘表现为向光生长 ‎【答案】A ‎【解析】温特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A正确。最早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是1931年从人尿中,是在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B错误。胚芽鞘弯曲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都是促进作用,C错误。如果给予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单侧光,胚芽鞘不会表现出向光生长,因为只有在尖端才能进行横向运输,D错误。‎ ‎9. 下图表示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正确的是( )‎ A. 由图中de段可知,浆细胞均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 由图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快更强 C. 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 图乙m>n的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答案】B ‎【解析】图中de段抗体浓度上升较快,此时的浆细胞应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A错误。由图可知,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更多更快,所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快更强,B正确。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是小于de段的,C错误。图乙m>n的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记忆B细胞,D错误。‎ 点睛:二次免疫时因为记忆B细胞能快速的增殖和分化,所以产生抗体更多更快。‎ ‎10.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小脑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D.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 ‎【答案】B ‎【解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B错误。小脑中有躯体运动的中枢,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C正确。目前认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11. 在市场上常见到发育不均匀的瓜,若切开观察,可以见到其凹陷一侧的种子发育不良,关于上述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凹陷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果实发育 B. 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 D. 无种子的子房不可能发育成果实 ‎【答案】C ‎12. 表中所图示的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在A中1表示照射到地球上的总太阳能,3是地球上全部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还有一部分固定的是化学能,而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都是来自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B中1是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触小泡是位于轴突末梢内的结构,应都属于神经元,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但淋巴因子和抗体没有相交部分,C错误。群落是所有生物构成的,不同的物种肯定属于不同的种群,D错误。‎ ‎13.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种因素一定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 A. 标志物脱落 B. 被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 C. 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D. 重捕获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答案】D ‎ ‎ 点睛:解答该题时要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即种群密度=初次捕获数×再次捕获数÷‎ 再次捕获中的标记数,根据题意看是分子减小还是分母减小即可。‎ ‎14.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 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 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项错误;对于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估算动物的种群密度,B项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项错误;K值是环境允许生物生存的最大容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D项错误。‎ ‎15.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包括各条边界线上的酵母菌 B. 一个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应从盖玻片边缘滴加清水进行稀释 C. 营养条件、温度、pH均可能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 K 值 D.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滴加少量样液,再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 ‎【答案】C ‎【解析】计数时应统计小格中所有的酵母菌,而对于边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A错误。一个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先稀释再计数,B错误。营养条件、温度、pH均可能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 K 值,C正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D错误。‎ ‎16.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结构与海拔高度无关 ‎【答案】D ‎【解析】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A正确。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正确。植物群落水平结构与地形、盐碱度、光照强度、水分等有关,C正确。动物群落水平结构与海拔高度有关,D错误。‎ ‎17. 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鲤鱼上滩是因为水中缺乏氧气,A错误;‎ B、草和豆争夺光、水和无机盐,属于竞争关系,而草在竞争中获胜,故B正确;‎ C、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属于种内斗争,故C正错误;‎ D、山中桃花盛开较晚是因为温度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B.‎ ‎18. 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演替使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 人类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 农田弃耕后一定会演替为森林 ‎【答案】C ‎【解析】群落的演替一般情况下使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但也有逆向演替使结构越来越简单的,A错误。环境处于相对稳定时也会出现群落的演替,B错误。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农田弃耕后在条件适宜条件下才有可能演替成森林,D错误。‎ 点睛:演替的顶级群落不一定都是森林,有的可能是灌木阶段,只要不再进行演替,处于动态平衡时就达到了顶级群落。‎ ‎19. 在一棵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生物个体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所给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朽木以及空气等构成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和这棵朽木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C正确。A、B、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层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0.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中可以使用取样器进行取样 B. 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对于不知名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 D. 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开关,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 ‎【答案】A ‎【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不能使用标志重捕法,因为土壤小动物个体微小,B错误。对于不知名的小动物也要进行记录,C错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开关,因为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的特性,所以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D错误。‎ ‎21. 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 )‎ A. 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 B. 各营养级能量利用率的关系 C.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捕食量的关系 D. 生物种类与能量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塔基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减少,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选A。‎ ‎22. 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丁代表的是异养生物 B. 甲→乙→丙是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 C. 图中缺少的过程是从无机环境→丁、甲→丙 D. 碳元素沿图示箭头循环时,能量也随着循环流动 ‎【答案】C ‎【解析】分析图形丁有三个箭头指出,所以丁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A错误。丙应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在食物链中,B错误。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和甲→丙的箭头,C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 点睛:对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有双向箭头的应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生产者,其中有三个箭头指出的应是生产者;再看有多个箭头指入的应是分解者,剩余的就是消费者。‎ ‎23. 下列属于同一类信息传递的是( )‎ ‎ ①草原上的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 ‎ ②毒蜂身上斑澜的花纹 ‎ ‎ ③萤火虫发光 ‎ ④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形状 ‎ ‎ ⑤非洲草原上的豺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①草原上的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这属于行为信息;②毒蜂身上斑澜的花纹是通过光来传播的,属于物理信息;③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这属于物理信息;④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形状通过光传播,属于物理信息;⑤非洲草原上的豺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这属于化学信息;因此②③④都属于物理信息,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2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B. 在生物圈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C. 湖泊具有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分解者的功能较弱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在生物圈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沿着食物链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B正确。湖泊具有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即间接价值,C错误。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但产生了很多的排遗物或垃圾,所以分解者的功能较弱,D正确。‎ ‎25. 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当放牧,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 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能量利用率较高 D. 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中的易地保护 ‎【答案】B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增加生物多样性,A正确。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丰富度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物质利用率高,能量利用率也较高,C正确。易地保护包括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还有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 为了探究不同环境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A花盆侧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装置B花盆摆放在一个有小孔的木箱中(G′、E′表示近地侧, L′F′表示远地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长素的合成部位,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2)上述装置A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根向__________弯曲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在装置B中,若固定光源位置,让花盆和木箱一起绕d轴匀速转动,则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______________(填“向右弯曲生长”或“向小孔弯曲生长”或“直立生长”);若固定光源位置,只让花盆绕d轴匀速转动,则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______________(填“向右弯曲生长”或“向小孔弯曲生长”或“直立生长”)。‎ ‎【答案】 (1). 色氨酸 (2). 下(重力) (3). 在重力作用下,G ’侧(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 (4). 向小孔弯曲生长 (5). 直立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作用及作用特点,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和实验设计能力。‎ ‎(1)生长素的原料是色氨酸,所以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为生长素的。‎ ‎(2)由图可知装置A中根在2天后向下弯曲生长,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进行了横向运输,导致G ’侧(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 ‎(3)在装置B中,若固定光源位置,让花盆和木箱一起绕d轴匀速转动,因为只有花盆上的小孔通过光源时才能照射进来,所以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向小孔弯曲生长。若固定光源位置,只让花盆绕d轴匀速转动,此时花能接受到均匀的光,所以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直立生长。‎ 点睛: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但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两重性的体现,最典型的例子是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 ‎27. 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如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器功能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家兔对寒冷刺激产生的生命活动调节属于____调节。‎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对于维持动物体内激素D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D的分泌将会____,激素A的分泌将会____;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家兔的尿量将____,激素F的分泌量将____。‎ ‎(4)为了探究高温能否影响甲状腺激素的活性,请完成如下实验设计:‎ 材料和用具:性别、日龄、大小相同的健康家兔数只,常温下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用100℃沸水处理1 h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饲养条件适宜。(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要求)‎ 实验原理: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细胞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加。‎ 方法与步骤:‎ ‎①取相同数量的上述家兔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甲组家兔用常温下的蒸馏水灌胃,乙组家兔用常温下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丙组家兔用100℃沸水处理1h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③持续灌胃数天后测定甲、乙、丙三组家兔的耗氧量。‎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 ‎①若_________________,说明高温使甲状腺激素失活;。‎ ‎②若_________________,说明高温使甲状腺激素活性降低。‎ ‎③若_________________,说明高温对甲状腺激素活性没有影响。‎ ‎【答案】 (1). 神经-激素(体液) (2). 反馈调节 (3). 减少 (4). 增加 (5). 降低 (6). 增加 (7). 不变 (8). 乙组家兔耗氧量最大,而甲、丙两组耗氧量相同 (9). 乙组家兔耗氧量最大,丙组次之,甲组耗氧量最小 (10). 乙、丙两组家兔耗氧量相同,而甲组耗氧量较小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激素作用的验证实验,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对图形的分析能力和对实验的应用能力。‎ ‎(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家兔对寒冷刺激产生的生命活动调节和人体一样,会刺激下丘脑产生TRH,作用于垂体产生TSH,再作用于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同时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它们都能促进细胞的氧化分解而产生热量,同时还可以使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收缩,所以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的是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对于维持动物体内激素D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将会下降,因为负反馈调节作用减弱,激素A的分泌将会增加。激素C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是下丘脑分泌经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降低,而它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此时水分重吸收减少,所以家兔的尿量将增加。而胰岛分泌的激素F的分泌量将不变,因为胰岛分泌的激素主要是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而此时对血糖影响不大。‎ ‎(4)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氧化分解,所以耗氧量会增加。实验中甲组是空白对照组,乙组是丙组的对照组,丙组是高温实验组。如果高温使甲状腺激素失活,此时的耗氧量应该小,所以乙组家兔耗氧量最大,而甲、丙两组耗氧量相同时,说明高温使甲状腺激素失活。如果乙组家兔耗氧量最大,丙组次之,甲组耗氧量最小,说明了高温使甲状腺激素活性降低。如果乙、丙两组家兔耗氧量相同,而甲组耗氧量较小,说明高温对甲状腺激素活性没有影响。‎ 点睛:对于探究实验,可以根据所给的实验结果直接进行代入分析即可。‎ ‎28. ‎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①该种鱼的数量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_型,在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中,表示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填“增长”、“下降”或“不变”)。‎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有限,__________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 ‎(2)调查红树林中主要植物的种群数量时,常用_________法。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既能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的分层提供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1). S (2). 不变 (3). 食物和空间(或资源) (4). 种内竞争(种内斗争) (5). 增长型 (6). N/2 (7). 样方 (8). 阳光 (9). 栖息空间 (10). 食物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1)①分析该种鱼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小,所以是“S”型。在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中,表示种群数量是不变的。‎ ‎②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环境资源即食物和空间是有限,同时种内斗争的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N/2,即其K值的一半,因为此时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 ‎(2)植物因为不能活动,所以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数量。红树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的能量,同时又为动物分层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9. 图1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 ‎ ‎(1)图1中丙是_______消费者,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若图1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丙的数量会__________。‎ ‎(2)若图1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_kg。‎ ‎(3)图2中的C可表示桑树___________的能量,蚕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桑树到蚕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答案】 (1). 初级、次级 (2). 2、3 (3). 增加 (4). 2125 (5). 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6). A1+B1+C1+D1 (7). (A1+B1+C1+D1)/A (或(A1+B1+C1+D1)/(B+C)) (8). 一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1)图1种是食物网,食物链是从生产者为起点,所以甲是生产者,丙可以是初级消费者也可以是次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如果图1种乙大量减少,因为丙少了一个竞争者,虽然乙也可以为甲提供食物,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在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增加。‎ ‎(2)若图1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10×3/4×10×10+10×1/4×1/2×10×10+10×1/4×1/2×10×10×10=2125千克。‎ ‎(3)图2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图中的B是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蚕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A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流向分解者的C1,暂时未利用的B1,所以可用A1+B1+C1+D1表示。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桑树到蚕的传递效率是A1+B1+C1+D1)/A 或(A1+B1+C1+D1‎ ‎)/(B+C)。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所以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桑树所含的能量。‎ 点睛:能量流动输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能量首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呼吸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面的这部分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属于这个营养级同化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