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 高二历史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4.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二。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帮助统治者改善统治,故A符合题意;争夺对诸侯国政权控制的说法错误,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并非都厚今薄古,或颠覆以往的政治、文化等内容,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教必自经界(土地分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致禄,可坐而定也。”这表明孟子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时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可见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故C 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在此荀子 A. 认为“人之性恶 B. 倡导“为民生利” C. 提出“君舟民水” D. 强调“仁义”和“王道”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的意思是: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小人,不需要学习不需要人教,就有趋利的本质。尧禹成为圣贤也不是生来就是,而是由于后来生活环境的变故,成其修为。结合所学知识这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4.先秦时期一位思想家颂扬道而贬低人的力量,认为政治干涉是罪恶的渊薮,如果让百姓任其自然,他们将和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这位思想家应是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让百姓任其自然,他们将和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信息可知,这是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道家的老子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孔子主张仁和以德治民,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韩非子主张法治等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故选A。 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6.“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 道家的“无为”主张 B.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 墨子的“兼爱”思想 D. 荀子的“王道”观点 【答案】B 【解析】 文王、偃王均以仁义治天下,一个“王天下”,另一个“丧其国”,究其原因“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因此社会状况发生变化,治国政策应当相应发生变化,这种观点符合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不符,排除A、C、D项。 7.春秋到汉初的学术发展,从“百家争鸣”历经“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基本特点是 A. 平民地位提升 B. 学术独立自由 C. 文化多元发展 D. 思想趋向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 “百家争鸣”反映了学术思想活跃,“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这反映用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故排除C,D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平民地位的提高,故A不符合题意;“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D。 8.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 A. 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B. 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C. 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D. 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一句分析,郭沫若的这一说法批判了焚书和思想专制。故选C。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体现了对秦朝焚书等政策的反对;B项错误,独尊儒术是在西汉以后了,并未出现焚书的情况;D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影响不在于烧书,而是钳制了思想。 考点:焚书坑儒 点评: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实行愚民政策,焚烧诗书,只是保留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思想。这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独立思考的精神的一次沉重的打击。秦朝的这一做法并未巩固自己的统治,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以至于短命而亡。 9.《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令“举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同“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这一举措表明 A. 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B.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 官府建立福利机制 D. 统治思想转向无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高祖刘邦的道德教化政策。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以事相教”,可见“置三老”实际是重视道德教化的表现,故A符合题意;自汉武帝起,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而不是汉初,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养老机制,C不符合题意;汉初统洽思想是无为而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三纲五常”的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天人感应”的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皇帝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因为自己的统治或者行为触犯了上天,上天以自然灾害的形式降祸于自己和百姓,以此作为谴责和警告,这种思想是受“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大一统”的主张是强调政治上的统一,排除C项。 【点睛】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够监督皇帝作为的人格神,并能以祥瑞灾异进行奖惩,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 11.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 “兼爱” B. “以仁入法” C.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可知,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以仁入法”,故答案为B项。A项,“兼爱”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心即理也”是南宋陆九渊提出,排除。D项,“致良知”是王守仁的思想,排除。 12.《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术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焚书有利于加强思想的统一,武帝的尊儒也是加强思想上的一统。因此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专制,故A项正确;焚书、尊儒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因此树立皇帝的权威并不是其主要动机,排除B项;消灭异端学说只是目标这一,并不是根本动机,排除C项;焚书、尊儒压制了学术的发展与繁荣,排除D项。 13.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A. 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B. 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的思想 C. 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 D. 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选A。材料强调的汉武帝之后儒家精神的扭曲,而B项是在明清时期才凸显出的问题,不符合材料的原旨,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儒学精神被歪曲但一直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汉代儒学为皇权服务,而非皇帝一家,排除D。 【点睛】揣摩意图,实际上就是分析郭沫若“为什么说这句话”,这需要学生能根据人物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了解历史人物的阶级立场往往有助于你解决这类问题。 14.有学者认为,唐代的士大夫多是开拓型的、外向型的,而宋代的土大夫则多是保守型的、内向型的。宋代士大夫的这种特点 A. 导致了宋词的繁荣 B. 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C. 促成了理学的兴起 D. 助长了北宋的奢靡 【答案】C 【解析】 【详解】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主静主敬,与“保守型的、内向型的”相符,故C符合题意;宋词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并非一概保守和内向,故A不符合题意;商业需要开拓和外向的精神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由于 “保守型的、内向型的”,容易形成倡导节俭的生活态度,故D不符合题意。 15.《两宋士风论述》中指出:“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 统治思想的转变 B. 国力衰弱政治黑暗 C. 理学的影响突出 D. 文化教育事业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宋代士大夫……转向道精神的弘扬……为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结合所学,宋代士大夫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宋代统治思想仍是儒家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与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无直接联系,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次评论针对的是 A. “人之性恶” B. “三纲五常” C. “清心寡欲”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可以看出,此评论反对扼杀人欲,所以针对的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故选D;“人性之恶"即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三纲五常”强调遵循社会等级秩序,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清心寡欲”强调对于名利和欲望保持一种淡泊的心态,安然处世,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四民异业而同道”。“他”指的是 A 孟子 B. 朱熹 C. 董仲舒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理念便是“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而“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便是“心即理”,王阳明认为“知行合—”并“致良知”便可为圣人,便有了“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结论,故D符合题意;A强调“仁政”,B强调“格物致知”,C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的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孤秦陋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导致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D.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回答根本原因基本上都是从经济角度入手,因此明清之际思想界活跃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所以答案选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CD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 【详解】 19.梁启超回忆一本著作时说,“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确实含有民主主义精神”,“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明末清初时中国已出现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B. 该著作是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C. 明末清初时中国人民已经具备“民权”意识 D. 其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权共和”、“确实含有民主主义精神”和“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结合所学这是梁启超对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评论,它表明明末清初时中国已出现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故A符合题意;《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故B不符合题意;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脱离传统儒家治国思想,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封建专制的桎梏,况且个别知识分子的思想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觉悟,故C不符合题意;D是顾炎武的观点,主旨是激发社会责任感,不符合题意。 2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列为禁书,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学习西方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其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公然称君主乃“天下之大害者”,宣传早期民主思想,这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故D项符合题意;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A项不符合和题意;B项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故B不符合题意;黄宗羲并不主张向西方学习,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列思想最接近习近平主席的是 A.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B.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C.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D.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关注的是向外探求天理,而且只研究理论,对于实践没有实质帮助,不符合题意,故A选项错误;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关注于反省内心得到天理,同样只研究理论,对于实践没有实质帮助,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错误;王阳明主张“致良知”,通过反省内心得到天理,也是只研究理论,对于实践没有实质帮助,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错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认为研究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符合题意,故D选项正确。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家应该是 A. 王阳明 B. 李贽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对“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和“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可知该思想家应当是王夫之。在以上四位明清思想家中,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论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答案为D。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排除AB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 2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 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蔡侯”是指东汉时期蔡伦,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西方文明整个进程”以及欧洲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A是指南针发明的作用。B是火药发明的作用。推动工业革命开展是蒸汽机发明,故C项错误。 24.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其中,指南针发挥的作用是 A.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B.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 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指南针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指南针的作用是促进远洋航行与地理大发现,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所以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条件 25.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你认为第二种东西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结合所学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可知,火药运用于军事,加速了欧洲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演进的社会进程,从而也影响了世界,故选C;ABD都不符合军事这一条件,故排除。 2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就 A. 推动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B. 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具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可得出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历法的成就,故A不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刚B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迷信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7.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 东汉杜诗 B. 北宋沈括 C. 宋代毕异 D. 元代王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类似桌面的大轮盘”“活字字模”“印刷”等可以判断描述的是转轮排字盘。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王祯是转轮排字盘的发明者。故答案为D项。A项,东汉杜诗是水排的发明者,排除;B项,北宋沈括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排除;C项,宋代毕昇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排除。 28.汉字是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文字。其演变发展脉络为 A. 篆书﹣甲骨文﹣楷书﹣隶书 B. 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C. 甲骨文﹣楷书﹣隶书﹣篆书 D. 篆书﹣隶书﹣楷书﹣甲骨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汉代是隶书,之后是楷书;因此正确的发展脉络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因此答案是B。 29.谈及中国古代某书法名家时,有学者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该书法家是 A. 李斯 B. 王羲之 C. 张旭 D. 苏轼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被后代尊为“书圣”,故B项符合题意。李斯是秦朝书法家,擅长篆书,故A不符合题意;张旭是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苏轼是宋代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不符合题意。 30.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笛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 渴望俗世认可 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 D. 注重写意传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写意传神、栩栩如生的特点,故D项正确;“画龙点睛”的故事并不能说明古代绘画渴望俗世认可,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绘画借物抒情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古代绘画娱乐教化的目的,故C项错误。 31.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历史悠久,身居都城 B. 题材广泛,角色齐全 C. 文武兼修,贴近生活 D.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京剧是在徽剧基础上,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渐发展来的。由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故D正确;ABC是京剧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32.《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 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长诗 B. 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C. 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标志 D. 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答案】B 【解析】 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排除A;由材料“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和“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可见《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故选B;C是《诗经》的地位,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对祖国的爱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 33.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它在诸侯争霸、问鼎中原的历程中与北方诸国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 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B. 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 文化发展推动了楚国霸业 D. 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说法过于绝对,地域的交流不一定能促进文化发展。故D错误。 楚辞只是一个时代的文学,改变文化走向范围太大,故B错误。成就楚国霸业的不是靠文化发展,楚国强大最终还是要依靠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故C错误。 根据材料“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可知,这说明楚国与北方各国的文化交流是楚辞产生的条件,所以《楚辞》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A 正确。 34.脍炙人口的唐诗深受人们喜爱,唐代诗人辈出。郭沫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赞誉的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商隐 【答案】B 【解析】 唐朝诗人杜甫主要揭示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圣”,B正确;A是浪漫主义诗人;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3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 孟浩然 B. 杜甫 C. 李白 D. 王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信息“盛唐”“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 36.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 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士词”词风是豪放派,而辛弃疾的词风也属于豪放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李煜属于婉约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李清照也属于婉约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陆游属于诗人而非词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词风 37.有学者曾评价古代一位诗人,“他的文章闻名天下,什途却历尽艰,屡遭迫害,但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时代登峰造极”。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 苏轼 B. 李白 C. 辛弃疾 D. 王维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他的文章闻名天下……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时代登峰造极”出自《苏东坡传》,故A符合题意;李白和王维是唐代诗人,不符合“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时代登峰造极”的限定,故BD不符合题意;辛弃疾以豪放词著称,不符合“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时代登峰造极”的限定,故C不符合题意。 38.“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这也不是长江水呀!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段话出自关汉卿《单刀会》,被称为历代咏叹三国史事最精彩的警句。从文学体裁上看,《单刀会》属于 A 元曲 B. 宋词 C. 唐传奇 D. 汉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这也不是江水呀,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可看出该段文字通俗活泼,格律方面比较自由、口语化,符合元曲的特色,故A项符合题意;宋词的句数较灵活,但字数和平仄等各有定格,而这种定格是由宋词的曲调结构决定的,故B不符合题意;唐传奇是唐代的汉族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C不符合题意;汉赋是汉朝盛行的散韵结合的诗歌,属于贵族文学的典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9. 白蛇传的故事由来已久,又几经演变。从故事主人公身份上看,在唐宋传奇、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就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拟话本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这主要反映了 A. 白蛇传故事的广泛传播 B. 文化专制的强化 C. 官本位思想的深入发展 D. 市民阶层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就是将门之后”“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反映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身份发生变化,这体现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从而导致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份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主人公身份的变化,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化专制和官本位思想,故BC项排除。 40.“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百个经典人物,这些人物分属不同阶层,有皇亲国戚、贵族官吏、商人和丫鬟等。它对18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堪称经典巨著。”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A. 关汉卿 B. 罗贯中 C. 施耐庵 D. 曹雪芹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人物分属不同阶层……18 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是清代人,其著作《红楼梦》符合材料所述。故答案为D项。A项关汉卿是元代人,不符合材料所述18世纪,排除;B项罗贯中、C项施耐庵都是元末明初人,不符合材料所述18世纪,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材料二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李贽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观点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一,指出朱熹和黄宗羲在治国理念上的共同之处。 【答案】(1)观点:朱熹:轻徭薄斌,提倡节用;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君主专制强化,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腐朽黑暗;传统孺学僵化。 (2)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共同之处:以民为本。 【解析】 【详解】试题解析:(1)朱熹观点:据材料一提到,“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朱熹的主张:轻徭薄斌,提倡节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着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李贽观点:据材料一提到,“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主要观点: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君主专制强化,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腐朽黑暗;传统孺学僵化等。 (2)标准:根据材料二提到,“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结合所学即可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为此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 共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宋代和明清时期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以民为本。 42.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可归纳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由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可归纳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和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由材料“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可归纳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由材料“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可归纳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影响:由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可归纳为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由材料“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可归纳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由材料“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可归纳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由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可归纳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