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一、基础积累(1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威吓(hè)纨绔(kù)戏谑(xuè) 敛气屏声(bǐng) B. 拓片(tuò)负疚(jiù) 炽热(chì) 少不更事(gēng) C. 思忖(cǔn)脊髓(suí)哨卡(kǎ)韬光养晦(huì) D. 炮烙(páo)聒噪(guā)慰藉(jiè) 锲而不舍(qi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项,“拓片(tuò)”应改为“拓(tà)片” C项,“脊髓(suí)”应改为“脊髓(suǐ)”;“哨卡(kǎ)”应改为“哨卡(qiǎ)” D项,“聒噪(guā)”应改为“聒噪(guō)” 故选A。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撕打 纳罕 孽根祸胎 懵懂顽童 B. 寒喧 踌躇 做客他乡 瘦消不堪 C. 残骸 桅杆 蜂拥而来 金碧辉煌 D. 抚赝 赦造 恬然自安 针贬时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A项,撕打(厮) B项,寒喧(暄) 瘦消不堪(削) 做客他乡(作); D项,抚赝抚(膺) 赦造(敕) 针贬时弊(砭)。 故选C。 【点睛】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众嬷嬷引着(林黛玉),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B. 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返回渔港的路程中,看到一条巨大的鲭鲨向他飞速游来,他知道那是一条毫无畏惧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C. 鲁四婶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了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在拿我们家开玩笑么?” D. 少不更事的我们往往异常勇敢,自以为只要敢拼就能实现梦想,听不进别人的任何忠告,常在现实的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A 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对象“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不是“密”。 B项,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含贬义。使用正确。 C项,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使用正确。 D项,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使用正确。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今年出境热度史上最高,春节出境游人数创历史新高。 B. 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像所有前任总干事一样,她需要处理世卫组织技术、管理和政治等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她决心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取得重要的实际成果。 C. 百年老字号“王致和”商标,目前在德国恶意抢注。在与对方协商未果后,王致和集团表示,将在德国柏林提起诉讼,追讨商标权。这将是中华老字号首次进行海外诉讼维权。 D. 中国湖泊资源破坏严重,平均每年有近二十个天然湖泊消亡,水利部专家指出,由于过度围湖造田,是造成天然湖泊及其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是错误的。第一句话的主语为“人们”,第二句话的主语为旅行,结构混乱中偷换主语。 C项,“目前”意思为当前,而德国恶意抢注“王致和”商标的事件已经发生了,属于不合逻辑,应该把“目前”改为“日前”,“目前在德国恶意抢注”也是错误的,“恶意”前应加“被”。 D项,“由于过度围湖造田,是造成天然湖泊及其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是错误的。可以说成“由于过度围湖造田,天然湖泊及其湿地面积锐减”或说成“过度围湖造田,是造成天然湖泊及其湿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但不能糅合在一起,属于句式杂糅。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B.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C.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杜甫,字子美,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继承了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D项,“继承了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道路”是错误的。杜甫继承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道路。 故选D。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今日无法光临贵府的宴会,对此深表歉意,同时托舍弟带去薄礼一份,望笑纳。 B. 今天在座的诸位先贤的高论令我获益匪浅,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C. 某导游对来到八达岭长城游览的游客团说:“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感到十分荣幸。” D. 某同学在班会上做了学习经验交流的发言,结束时他致谢说:“谢谢大家聆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A项,“光临”是敬辞,指对方到来,不得体。B项,“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不合语境。D项,“聆听”是敬辞,不得体。 点睛:本题考查了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7.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 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 《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7. D 8. A 9. B 10. (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2)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 (3)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翻译为: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彰”,清楚、明白。 B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翻译为: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翻译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羞”,感到羞耻。 D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翻译为: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啊。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翻译为: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焉”,为语气词。“或师焉,或不焉”翻译为: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焉”,为语气词。 B项,“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翻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士大夫之族”翻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之”为指示代词,这。 C项,“其皆出于此乎”翻译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其”,语气词,表推断的预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翻译为: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其”,代词,指代那些小孩子。 D项,“吾尝跂而望矣”翻译为:我曾经踮起脚远望。“而”,为连词,表修饰关系。“犹且从师而问焉”翻译为: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是错误的。选文中并没有提到积累的重要性。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假”,凭借,利用;“利足”,脚走得快;“水”,游泳;“绝”,横渡。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是故”,因此;“圣”,第一个解释为圣人,第二个解释为圣明;“愚”,第一个解释为愚笨的人,第二个解释为愚笨;“益”,更加;“其”,语气词,大概。第三句话的得分点为:“句读之不知”,为宾语前置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或”,有的;“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节选)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师说》节选) 三、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草平仲①绿,清夜子规②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①平仲:银杏的别称;②子规:传为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叫声凄清,听似“不如归去”。 (1)从诗歌颈联的描写看,诗人夜宿七盘岭是什么季节?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2)写一段文字,谈谈“空留听”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1)春天(“芳草”、“平仲绿”、“子规啼”都点明是春季);视觉,听觉(颈尾联相关词语可分析出写作角度。) (2)“听”的是“子规啼”,子规一遍一遍地催促“不如归去”,诗人却只能“空留听”,依然要“独游千里外”,失意惆帐之情充满内心。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以及景物描写的角度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意象,所谓的意象就是带有作者情感的形象。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与侧面的结合,动静结合,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白描手法。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分析。颈联描写的意象有:芳草、平仲、子规。芳草连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芳草连天、翠绿的银杏树是作者看到的景象,而子规的哀啼声是作者听到的,所以写景时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必须从全诗进行把握,特别是直接抒情的语句,然后还要注意景物描写的句子,再结合题目、作者、注释来把握诗人的情感。本题让谈谈“空留听”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首先要明确诗人听的是什么内容,结合颈联,诗人听的应该是子规的声音,而根据注释,子规叫声凄清,听似“不如归去”,而当时作者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所以表达了作者因思乡而内心失意惆帐。 【点睛】景物手法: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名句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5)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答案】 (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3). 千呼万唤始出来 (4). 犹抱琵琶半遮面 (5). 驽马十驾 (6). 谨庠序之教 (7). 蓝田日暖玉生烟 (8). 飞湍瀑流争喧豗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作”“驽”“庠序”“喧豗”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 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13. 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14. 文中加点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 15. 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16. 王熙凤在选段中先“笑”,再“拭泪”,后“喜”,其言行表情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13. 第一问: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第二问:恃宠放诞。 14. 加强自责语气,突出对黛玉的关心,讨好贾母。 15. 第一问:林黛玉。第二问:刻画黛玉细腻敏感的心理,从林黛玉来看贾府主要人物,从林黛玉角度来展示贾府人物关系。 16. 表现了她善于机变逢迎、逢场作戏的性格特点。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 从题干“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可知,要找的语句是描写王熙凤出场的语句,那就是: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出场描写中最为经典的一处,充分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形象。通过后文黛玉的“纳罕”中的“放诞无礼”及贾母的态度可见,王熙凤放诞无礼源自贾母的宠爱,出场一笔表现了王熙凤恃宠放诞的形象特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首先要把握词语本身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词语的语境义把握表达效果。 “竟”是一个副词,表转折。这里用于加强自责语气,从而突出对黛玉关心,对黛玉的关心实际上是为了讨好贾母。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叙事视角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叙述视角,所谓的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一般来说,小说中有三类叙述视角,即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三种不同的叙述视角的作用是不同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具有强烈的感情倾向。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 本文段选自《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及其间关系,故选文主要从林黛玉的角度来叙述,这属于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本选段从林黛玉角度来展示贾府人物关系,更客观、灵活。同时观察的越是细腻,越能体现林黛玉敏感的心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 王熙凤知道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并表示出欢迎,所以先“笑”。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可以看出她擅于察颜观色,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机巧善变,处处讨好、迎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考生要从小说中勾画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文中其它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解题思路可以分为四步:一、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二、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五、语言运用和名著导读。(7分) 17.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其中的言外之意。 (鲁四老爷听说卫老婆子和祥林嫂婆婆合谋劫了祥林嫂)“可恶!然而……。”四叔说。——《祝福》 【答案】参考示例:1.四叔认为这件事有损于鲁家的体面和名声,是不能容忍的,但从礼教看,婆婆是有权利支配祥林嫂的,无可非议。2.祥林嫂背着婆婆独自跑出来,这也不合礼法呀。还能找到像祥林嫂那样吃苦耐劳、驯顺好使的人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把握文段主旨大意,并联系前后文来理解重要语句或词语的含义,重点注意引申义、比喻义、情感义等。 本题中鲁四老爷是站在维护他自家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说“可恶!然而……”这句话的,“可恶”的自然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婆的行为伤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然而站在封建立场的角度讲婆婆抓回逃走的媳妇又合情合理。 18.有些精彩的书评虽只言片语,却能表现一部作品的神韵,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特色。如:《水浒传》——一曲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巴黎圣母院》——灵魂的丑陋远比难看的外貌恐怖。 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学过或读过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答案】(1)《边城》——幅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画卷(一曲真善美的赞歌) (2) 《祝福》——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哀歌。 (3)《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必将酿成悲剧 (4)《老人与海》——一曲颂扬硬汉精神的赞歌 (5)《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6)《西游记》——通向西方精神世界途中的坎坷波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东西方名著内容和其主要思想的品评能力以及写一句话书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调动平时课内外的积累,然后抓住作品最具特色的写作特点或者把握作品的主题。除了把握名著之外还要注意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参照事例,选择两部名著,各写一篇书评,所以写出来的内容还要符合书评的特点。 根据题意,如所给例子“《水浒传》——一曲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根据名著内容,用一词概括其人物,如“英雄好汉”,用一词概括其主题,如“忠义悲曲”,注意这几点,然后从题目中任意选取两部名著,只要符合名著主题即可,然后写出来的内容符合书评简洁富有文采就行。 六、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领着五岁的儿子上了公共汽车,母亲谢绝了为儿子让座的人:“让他站着吧,他已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 母亲的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参考范文: 严厉的爱 一位母亲领着五岁的儿子上了公共汽车,母亲谢绝了为儿子让座的人:“让他站着吧,他已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他已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我们能够想象,这一句简单的话却是母亲对他严厉的爱,这份爱将会随他年龄的增长而生根发芽,最终让他踏上人生的巅峰。 有一种爱,叫“严爱”,相对起溺爱,严厉的爱似乎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爱,能够教会孩子正确面对不足,能让孩子明白,所有的事,都得靠自己,得努力。 严厉的爱,让孩子学会有担当。有一位母亲领着五岁的儿子上了公交车,有人为小孩让座,可她却谢绝了:“让他站着吧,他已经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这种爱,让孩子明白自己得有担当。不会让孩子忘记自己,遗失自我,要让她知道:五岁是一个应该学会扛起肩上责任的年龄了,不能够一味接受他人的帮助,要学会靠自己。 严厉的爱,让孩子学会坚强。曾经有一个母亲,她的三岁小孩摔倒了,她没有伸手牵,而是叫他自己站起来。小孩子爬了起来,追赶上母亲的脚步,开心的笑了。小孩子并没有哭,反而在赶上母亲后笑了……严厉的爱,让小孩子学到了坚强。在困难面前,小孩子学会直视困难,然后坚强努力地去战胜困难,最后微笑。它让孩子知道,困难面前必须得努力去战胜,不能哭,要坚强。 严厉的爱,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有个儿子,他不想再读书了,他母亲没有拦他:“出去打工可以,一年的时间。”就这样,那个儿子辍学了,一年以后,孩子回来了。一见到母亲就抱头痛哭:“让我重回学校吧!外面的日子太苦了。”但母亲却说:“你得不怕苦,读书不也很辛苦吗?”儿子答:“不,妈妈,我一定会努力,不再好高骛远。”从那以后,孩子变了,努力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亲。这种爱,让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不切实际,反而更加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严厉的爱,让孩子有担当,有责任;严厉的爱,让孩子学会坚强,不怕困难;严厉的爱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明白自我不足…… 这种爱,比起一味的溺爱,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更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更加有利于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我不足。从而做到把自己变强大,变坚强,变勇敢。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很简单,母亲之所以谢绝了为儿子让座的人,是因为它认为儿子已经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这份爱是一份真正的爱,而不是溺爱,要让孩子学会“站”,而这个“站”的内容博大精深,可以理解为自立、自强、自治、自信和自理;“站”可以是精神上的站,思想上的站,人格上的站,体魄上的站。 参考立意: 1、让孩子学会独立 2、懂得放手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3、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素材积累: 1、现实生活中,独立能力缺失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是怎么回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某些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太过溺爱了。 我们这一代一不像父辈,他们大都有兄弟姐妹,而我们却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对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飞了,抱在怀里怕掉了,溺爱到了极点,从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孩子则理所当然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独立能力都没有。 2、一位考上了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他的母亲从小便对他呵护有加,不让他做一点家务事,交给他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他也争气,以远超录取线的高分考进了北大。然而,谁也不曾想他竟会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和学习上的压力而自杀。面对儿子鲜血淋漓的尸体,母亲后悔莫及,后悔自己没让儿子学会独立,最终导致了这一出惨剧。人们对此也纷纷扼腕叹息。试想,若是这们母亲从小便让她的儿子学会独立,又能岂会是这个结局? 由此可见,溺爱不是爱,溺爱只会让我们在这个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失去竞争的资格,沦为淘汰品。唯有让我们独立,我们才能成为展翅飞翔的雄鹰。 3、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立,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积极融入社会,关爱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层次分析: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严厉的爱”这一中心论点从“严厉的爱,让孩子学会有担当”“严厉的爱,让孩子学会坚强”“严厉的爱,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