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馆陶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馆陶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 B.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C. 诱变育种一定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D. 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新品种,从F1就可以进行选择 【答案】A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所以说诱变育种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A正确;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且突变频率较低,因此诱变育种不一定能较快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C错误;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新品种,一般从F2开始进行选择,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2.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细菌形成耐药性,如果真的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 B. 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导致 “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 D. 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 【答案】B 【解析】细菌群体中本来就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既有耐药性个体,也有不耐药性个体,长期滥用抗生素,淘汰了不耐药的个体,将“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导致 “耐药性”基因频率不断上升,A正确,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C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所以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D正确。 3.利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水稻和矮杆不抗锈病(ddtt)水稻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的植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3/8或5/8 B. 后一种方法突出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两种方法最后得到的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杂交育种得到的子一代中重组类型占6/16,即3/8,A错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肯定是纯种,B正确;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正确;两种方法最后得到的植株都是二倍体纯种ddTT,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D正确。 考点: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4.甲地区的油菜,籽大抗性差;乙地区的油菜,籽小抗性强。要提高两地的油菜品种质量,通常采用的繁殖技术是( ) A. 杂交育种 B. 诱变育种 C. 多倍体育种 D. 单倍体育种 【答案】A 【解析】由于甲、乙两地的油菜分别具有不同的优良性状,所以要通过杂交育种将位于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故选A。 5.据下图所示,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切断a处 B.DNA聚合酶可以连接a处 C.解旋酶可以使b处解开 D.DNA连接酶可以连接c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知a为磷酸二酯键而c为核苷酸上五碳糖的位置不是磷酸二酯键,b氢键,限制酶用于切断磷酸二酯键,所以A正确;DNA聚合酶是将单个的核苷酸连在核苷酸链上通过磷酸二酯键,即DNA聚合酶作用是形成磷酸二酯键,所以B正确;解旋酶用于解开DNA双链,作用于氢键,所以C正确;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使其间的相邻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即DNA连接酶作用是形成磷酸二酯键,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工具酶DNA连接酶,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6.人们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乙种生物生产甲种生物的一种蛋白质。生产流程是:甲生物的蛋白质→mRNA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导入乙细胞获得甲生物的蛋白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原料是A、U、G、C B.②要用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 C.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可以选用枯草杆菌、炭疽杆菌等 D.④过程中用的原料不含有A、U、G、C 【答案】B 【解析】生产流程中①过程是逆转录,利用逆转录酶合成DNA片段,需要的原料是分别含A、T、G、C的脱氧核苷酸,A错误;②是目的基因与质粒DNA重组,需要限制酶切断质粒DNA,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在一起,B正确;③如果受体细胞是细菌,则不应该用致病菌,而炭疽杆菌是致病菌,C错误;④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原料中含有A、U、G、C,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蛋白质工程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并不意味着禁止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不是仅指新物种形成的过程,B、C错误;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8.某种昆虫对经常使用的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杀虫剂诱发种群中特定个体产生了可遗传的抗药性变异 B. 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 C. 在使用此杀虫剂过程中,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D. 已经具有了抗药性的昆虫种群属于一个新的物种 【答案】B 【解析】杀虫剂的使用,对种群中存在的不定向的变异起到了定向的选择作用,将种群中具有可遗传的抗药性变异的个体选择出来,导致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A、C错误;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B正确;已经具有了抗药性的昆虫种群与原种群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不一定属于一个新的物种,D错误。 9.下列各组物质中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CO2、血红蛋白、神经递质 B. 血浆蛋白、生长激素、H+ C. 抗体、尿素、胰蛋白酶 D. 呼吸酶、葡萄糖、胆红素 【答案】B 【解析】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浆蛋白、生长激素、H+均为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胰蛋白酶分泌后进入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10.如图是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B. 2中的氧气到达作用部位至少需要经过5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以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合成 D. 尿素、生长激素、淋巴因子以及抗原与抗体结合都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1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2表示红细胞,3表示血浆,4表示组织细胞,5表示组织液。二氧化碳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产生,所以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A错误;血浆中的氧气到达作用部位至少需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膜.氧气由2向4处扩散,故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B错误;基因在不同细胞中是选择性表达的,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C错误;尿素,生长激素,淋巴因子,抗原与抗体反应都存在于内环境中,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各个数字表示的结构名称,明确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浓度最高,消耗氧气的部位浓度最低。 11.如果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受损,用针刺指尖,正确的判断是 A.能缩手,感觉疼痛 B.不能缩手,感觉疼痛 C.能缩手,无感觉 D.不能缩手,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受损,针刺指尖,感受器的兴奋能够通过传入神经传给神经中枢,最后可以到达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故感觉到疼痛,但不能缩手,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广 C.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一致的 【答案】A 【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正确;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B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一致的,D错误, 13.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离不开神经递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释放递质 C.神经递质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 D.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一定引起后膜的兴奋 【答案】A 【解析】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前神经元在产生动作电位时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神经递质经胞吐穿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以起后膜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4.下列关于动物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在细胞间传递信号的分子 B. 神经递质从产生到发挥作用需要经过组织液 C. 有的细胞既能产生激素,也能接受神经递质传来的信号 D. 产生神经递质的细胞一定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元 【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在细胞间传递信号的分子,A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才能发挥作用,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B正确;很多内分泌腺都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都能分泌激素,C正确;神经递质能在神经细胞间、神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间、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间发挥作用,可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产生,D错误。 1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A 【解析】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由于A点所在的神经元不能由细胞体传向突触前膜,所以右侧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乙不发生偏转。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6.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注射此种激素会引起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多的现象;胰岛素能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注射此种激素能降低血糖,过量注射时,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症,并昏迷休克;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7.2008年奋战在汶川大地震抗灾第一线的英雄们,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 B.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C.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D.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答案】D 【解析】由于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所以血糖浓度降低,体内水分减少,所以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增多,所以D选项正确。 18.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 D. 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A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兴奋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结合,D错误。 考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的结构决定的,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小泡膜会与神经元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此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19.有一种生化毒气能强烈抑制人的乙酰胆碱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不能分解成乙酸和胆碱。使乙酰胆碱迅速分解的主要作用是 A.保护突触 B.使突触后膜选择透过性丧失 C、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有利于神经元迅速合成新的乙酰胆碱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乙酰胆碱发生效应后,就被酶催化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这就避免了突触后膜持续兴奋。综上所述,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0.在下列哪种条件下,人体对自身脂肪的利用率明显升高 A. 缺乏胰岛素 B. 缺乏胰高血糖素 C. 蛋白质供给不足 D. 饥饿 【答案】A 【解析】缺乏胰岛素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因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而不断消耗自身的组成有机物,包括脂肪的消耗增加,A正确;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缺乏胰高血糖素,非糖物质包括脂肪等转化为葡萄糖减少,因此人体对自身脂肪的利用率减少,B错误;蛋白质经消化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蛋白质供应不足不会导致脂肪的消耗,C错误;饥饿,说明细胞内能量供应减少,也就说明脂肪利用率也在减少,D错误。 21.冬天,正常人处在30℃的温室里与5℃的室外相比,人体细胞内酶的活性、皮肤血流量及排尿量的变化依次为 A. 增加、减少、增加 B. 不变、增加、减少 C. 增加、增加、减少 D. 不变、减少、增加 【答案】B 【解析】人处在30℃的温室里,与5℃的室外相比,散热量增多,故皮肤血流量增加;同时汗液蒸发增加,使尿量减少;由于体温保持不变,故酶活性不变,故选B。 22.下列是“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作用的靶细胞”的作用模式。错误的一项是 A. 胰岛B细胞→胰岛素→全身组织细胞 B.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细胞 C. 下丘脑→生长激素→全身组织细胞 D.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下丘脑细胞 【答案】C 【解析】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可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A正;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干细胞中的肝糖原的分解,B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C错误;甲状腺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细胞,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激素的分泌部位以及作用部位。 23.如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 抗利尿激素 渴觉中枢 肾小管、集合管 B. 渴觉中枢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C.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渴觉中枢 D. 渴觉中枢 肾小管、集合管 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因此图中A、B、C依次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故选C。 24.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炎热时,人体通过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 B. 人体持续39℃高烧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栗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炎热时,人体需要通过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A正确;人体持续39℃高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正确;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顫栗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点睛】解答B选项,要注意人体体温平衡的原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只要人体的体温维持恒定,则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 25.如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人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 B. 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 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 D. 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分解补充 【答案】D 【解析】正常人的血糖范围是80mg/dl到120mg/dl,题图血糖也是在这个范围波动,则A.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正确;B.AB段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以降低血糖,B正确;C.BC段血糖浓度下降,依赖于血糖的氧化分解等,C正确;D.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补充,而肌糖原分解不会产生葡萄糖,无法补充血糖,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的平衡 26.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答案】A 【解析】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A错误;神经元属于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所以神经细胞将神经递质直接分泌到组织液中,因此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B正确;①血浆与②组织液、④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蛋白质水解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掌握各体液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的名称;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 B. 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 促胰液素可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胰腺 D. 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是一个顽固的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B正确;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可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胰腺,因为只有胰腺细胞膜上才有该激素的受体,C正确;盐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过程中是一个体液调节,D错误。 28.下丘脑在人体的稳态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变化,因而能够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B.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C. 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D. 如果破坏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这说明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1、血糖相对恒定调节机制: (1)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 (2)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素,使血糖浓度降低. 2、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体温调节机构除有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外,还有控制产热和散热功能的中枢.同时下丘脑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调节水平衡. 解: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不能感受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变化,A错误; 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素,使血糖浓度降低,C正确; D、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破坏哺乳动物的下丘脑后,体温不能保持恒定.下丘脑的体温调节机构除有中枢性温度感受器外,还有控制产热和散热功能的中枢,D正确. 故选:A.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9.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游客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现象,该生理现象的发生依赖于 A.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B.体液调节和环境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免疫调节和环境调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可以排除B、D。在坐过山车时,游客受到高度的刺激,引起神经调节,同时引起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加,这又是体液调节。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稳态调节方式,属于理解范围。 30.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B.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激素X C.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D. 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 【答案】A 【解析】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机体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由图可知,激素X可以减少排尿量,所以X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B错误。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作用发挥相反的功能,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不是对同一生理作用发挥功能,C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不是蛋白质,D错误。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 【名师点睛】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是机体的负反馈调节。 2.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会导致机体细胞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3.激素之间相互作用有两种,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作用发挥相反的功能,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作用发挥相同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31.如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B.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C. 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D.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一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A错误;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正确;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正确;三种方式中,图一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是神经调节,图三是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正确。 32.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 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 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解:A、机体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A错误; B、病原微生物侵袭,如通过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和B细胞都能产生记忆细胞,C错误; D、特异性免疫是免疫调节,依赖免疫系统,而不依靠神经调节实现,D错误. 故选: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故A选项正确; B、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故B选项正确;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故C选项正确;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34.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 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 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 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 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接种乙肝疫苗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在再次免疫反应中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免疫预防是根据特异性免疫原理,采用人工方法将抗原(疫苗、类毒素等)或抗体(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等)制成各种制剂,接种于人体,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达到预防某些疾病. 35.为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某研究性课题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图1中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放置到图2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①②③④四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 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原因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生长 C.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
- 下载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