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0届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0届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一)‎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Ⅰ、Ⅱ卷的答案填涂或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请按题号位置,在规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3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 )的单一节目形式中。但其实,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6000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 )的文物纪录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陈迹。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3D特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 )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的孜孜不倦,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述而不作 标新立异 卷帙浩繁 沉醉 B. 照本宣科 独树一帜 卷帙浩繁 沉溺 C. 述而不作 独树一帜 洋洋大观 沉溺 D. 照本宣科 标新立异 洋洋大观 沉醉 - 26 -‎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 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 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等。掌握常见的词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词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词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述而不作:指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也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照本宣科: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毫无创造发挥。句中是“节目形式”,所以要选用“照本宣科”。‎ 第二组,标新立异:愿意是说能独创新意,立论与其他人不同。后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句中是“文物纪录片”,不是“见解”“主张”,所以选用“独树一帜”。‎ 第三组,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复杂繁多,丰富多彩。句中是“典籍”,所以应选用“卷帙浩繁”。‎ 第四组,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多用于好的事物。沉溺:陷入不良境地,不能自拔。句中的“也不用”为否定语境,应选用“沉溺”。‎ 故选B。‎ ‎【2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B项,“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错误,结构混乱,应为“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C项,“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也活起来了”错误,结构混乱,滥用介词,去掉“关于”。‎ D项,兼有B、C两项的语病。‎ 故选A。‎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会试”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C.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D. 《张衡传》中“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C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选C。‎ ‎【点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 26 -‎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 26 -‎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中学联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 26 -‎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析了疫灾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增高的趋势。‎ B. 材料二具体详细地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和与民众进步不匹配的问题,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C. 材料二从民众的角度展开论述,材料三从国家的角度展开论述,两则材料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 D. 三则材料从古到今、由表及里地对疫灾疫情展开论述,体现国家疫情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众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 建群、加群交换信息,动员自有资源,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 B. 提出建设性批评,采取监督性行动,认识上更加理性。‎ C. 广大民众知识不断增长,判断力不断提升。‎ D. 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主动辟谣,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信息和言论。‎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灾的发生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B. 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C. 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D.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答案】4. B 5. C 6. D ‎【解析】‎ ‎【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材料二具体详细地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和与民众进步不匹配的问题”错误,材料二具体详细地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但没有对与民众进步不匹配的问题展开具体分析。‎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广大民众的知识增长,判断力提升”错误,这是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的原因,不是民众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 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错误,材料一中疫灾大多发生在“自然疫源地地区”,这一点应属于“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B项,“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错误,材料一“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行巫道术,驱逐厉鬼”的防疫措施说明“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题干表述以偏概全。‎ C项,“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错误,材料二“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只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不能理解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故选D。‎ ‎【点睛】‎ - 26 -‎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弘,字和季,沛国人也。起家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以勋德兼茂,封宣城公。‎ 太安中,张昌作乱,弘率前将军赵骧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弘表曰:“盖崇化莫若贵德,则所以济屯,故太土立德,其次立功也。顷者多难,淳朴弥凋,臣辄以征士伍朝补零陵太守,庶以惩波荡之弊,养退让之操。臣以不武,前退于宛,陶侃、皮初戮力致讨,荡灭奸凶,若不超拔,无以劝徇功之士,慰熊罴之志。”朝廷以初虽有功,襄阳又是名郡,名器宜慎,不可授初,乃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余并从之。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 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悯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益州刺史罗尚为李特所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则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 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选自《晋书•刘弘传》)‎ ‎7.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荆部守宰多阙 阙:空缺 - 26 -‎ B. 庶以惩波荡之弊 惩:阻止 C. 无以劝徇功之士 徇:追求 D. 遂呼省之 省:反省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辄以征士伍朝补零陵太守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 弘悯之,乃谪罚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遂呼省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 D. 侃与敏同郡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 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 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D.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10.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弘功勋德行的一组是( )‎ ‎①甚有威惠,寇盗屏迹 ②戮力致讨,荡灭奸凶 ③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 ④劝课农桑,宽刑省赋 ⑤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 ⑥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 A. ①③⑥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弘监管幽州军事时,他用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太安年间,他率前将军赵骧等所向披靡,平定了张昌的叛乱。‎ B. 益州遭受危难之时,州府的官员以路程遥远,人力不足,准备运给罗尚请求的五千斛米,刘弘却拨出三万斛米支援,使益州防守得以稳固。‎ C. 刘弘看见老兵年过六十,身体瘦弱有病,又没有棉衣。及时处罚了克扣打更士兵的官吏,并拿出皮衣和厚帽子,托人转送给老兵。‎ D. 陈敏进犯扬州时,刘弘让陶侃为前锋,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有人离间时,陶侃让 他的儿子和侄儿前去作人质,可刘弘让他们回去了。‎ - 26 -‎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2)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 ‎(3)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 ‎13.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赞道“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请结合本文,概括分析这样评价的原因。‎ ‎【答案】7. D 8. C 9. C 10. B 11. B ‎ ‎12. (1)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2)刘弘就论功量德,根据才能补授官职,颇受舆论赞赏。(3)刘弘每有兴利除弊的举动,亲手写信给属下郡守府相,叮嘱殷切。 ‎ ‎13. 军事才能:平定判乱,大局观念,宽宏仁爱;政治才能:才能卓越,恩威并用,唯才是举,关爱百姓,劝课农桑,宽刑省赋;用人方面: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待人诚恳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D项,句意为:就把他叫下来察问。省:追问,察问。‎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以:介词,用;介词,在。‎ B项,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C项,之:代词,他。 ‎ D项,与:连词,和;介词,和。‎ 故选C。‎ ‎【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统率天下的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教化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亲族,那么荆州有十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 ‎“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为对偶,据此可排除AD项;‎ ‎“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中,“安……哉”是固定句式,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②是陶侃等人的功勋;⑥是刘弘的战略部署。排除②⑥。‎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准备运给罗尚请求的五千斛米”错误,原文是“欲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与尚”,意思是“准备让零陵一次运送五千斛米给罗尚”,可知不是罗尚请求的。‎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课:督促;省:减免 。(2)铨:衡量;随:依据,根据。为……所:被动句式。(3)书:写;丁宁:通“叮咛”假,嘱咐。‎ ‎【1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第二段“太安中,张昌作乱,弘率前将军赵骧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意思是“太安年间,张昌作乱,刘弘率领前将军赵骧等讨伐张昌,从方城到宛、新野一带,所到之处叛军全被平定”,可知军事方面平定判乱,大局观念,宽宏仁爱;第三段“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意思是“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可知政治方面能卓越,恩威并用,唯才是举,关爱百姓,劝课农桑,宽刑省赋;第二段“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意思是“夏侯陟是我的姻亲,按制度不能互相监督”,可知用人方面,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待人诚恳。‎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县人。初入仕途任太子门大夫,多次升迁至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很有声威和恩泽,外寇盗贼全都销声匿迹,受到幽朔一带人们的称赞。因为功勋与德行兼备,被封为宣城公。‎ - 26 -‎ 太安年间,张昌作乱,刘弘率领前将军赵骧等讨伐张昌,从方城到宛、新野一带,所到之处叛军全被平定。当时荆州各级官吏有不少空缺,刘弘请求补充选任,晋惠帝听从了他的请求。刘弘就论功量德,根据才能补授官职,颇受舆论赞赏。刘弘上表说:“崇尚教化莫过于推重道德,德是用来渡过困难处境的凭借,所以首先要树立德业,其次是建立功勋。近来多有祸乱,淳朴的风尚更加衰落,我就用征士伍朝补任零陵太守,希望阻止奔走竞进的时弊,培养谦虚退让的操守。我因为不善用兵,前战从宛城撤退,陶侃、皮初合力征讨,扫荡歼灭顽敌,如果不越级提拔他们,就无法勉励努力立功的兵将,抚慰勇猛杀敌的勇士。”朝廷认为皮初虽然有功,但襄陽是重要城镇,应慎重选择名望才器俱备之人,不同意任命皮初,让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任襄陽太守,其余都同意。夏侯陟,是刘弘的女婿。刘弘对下属说:“统率天下的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教化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亲族,那么荆州有十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于是上表说:“夏侯陟是我的姻亲,按制度不能互相监督。”朝廷下诏予以批准。‎ 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一次刘弘夜晚起来,听到城墙上巡更的人哀叹甚苦,就把他叫下来察问,这个兵年过六十,身体瘦弱有病,又没有棉衣。刘弘怜悯他,处罚了这个老兵的上司,拿出皮衣和厚帽子,托人转送给老兵。益州刺史罗尚被李特打败,派使者前来告急,请求支援粮食。刘弘发公文让郡县供给,而州府的官员认为运输路程遥远,文武人力不足,准备让零陵一次运送五千斛米给罗尚。刘弘说:“诸君没有好好思考一下,天下本为一家,彼此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支援了他们,则我们自己也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于是拨出零陵的米三万斛送给罗尚,罗尚借此稳住了局势。‎ 陈敏进犯扬州,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陶侃与陈敏是同乡,又同时出仕为吏,有人诋毁陶侃。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和侄儿到刘弘处为人质,刘弘让他们回去,并说:“你叔出征远行,你祖母年迈,你们可以回去,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我们是大丈夫呢!”陈敏最终不敢窥境。永兴三年,下诏进号车骑将军。刘弘每有兴利除弊的举动,亲手写信给属下郡守府相,叮嘱殷切。由此人人都感激爱戴,争相投奔,人们都说:“能得到刘公一纸书信,胜过很多辅助官吏。”刘弘卒于襄阳。百姓为之哀痛,如丧亲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 26 -‎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②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谅:料想,实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 B. 三、四两句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特写竹子的拔节,仿佛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的苦节,听到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声。‎ C. 全诗结构清晰,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实,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第三层是最后两句抒发感慨。‎ D. 本诗更象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 ‎15.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 诗人以竹自喻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B 15. 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清幽的寺院图。俯身可以看到涓涓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 ‎ ‎16. 诗人将自己身世遭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都有美好的品质,但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渡口,而诗人却同样被贬偏地,不受重用,抒发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栖息提供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三、四两句诗人运用视听结合……听到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声”错误,三、四两句“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 故选B。‎ ‎【15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翻译: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翻译: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第二层“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象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诗更象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象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 26 -‎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2)人生如梦,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春水碧于天,_______。 (韦庄《菩萨蛮》)‎ ‎(6)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学生开学时间被推迟,但是“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荀子在《劝学》中的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功在不舍”。用劣马和好马进行对比说理,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答案】 (1). 羁鸟恋旧林 (2). 一尊还酹江月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5). 画船听雨眠 (6). 骐骥一跃 (7). 驽马十驾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羁”“尊”“酹”“繁霜鬓”“骐骥”“驽”“驾”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敦煌 ‎①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②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 - 26 -‎ ‎③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 ‎④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⑤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⑥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 ‎⑦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⑧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 ‎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⑩‎‎1900年6月22日 - 26 -‎ ‎,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 ‎⑪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 ‎⑫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 ‎⑬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 ‎⑭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 ‎(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18.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 B. 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 C. 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不因干旱而枯竭,月光之下,其波浪奔涌,气势磅礴,更显梦幻般的美丽。‎ D.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是一句“锥心”之语。这样说的原因是莫高窟被意外发现以后,无数学者为此皓首穷经,甚至远涉重洋。‎ E. 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 ‎19. 作品第⑤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 ‎20. 请赏析第⑧段。‎ ‎21. 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 ‎【答案】18. CD 19. ‎ - 26 -‎ 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 ‎ ‎20. 运用联想、想象。由眼前的“泥塑”和“壁画”联想到当初的创造,想象能工巧匠精心细致的描画、上色,来表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突出时光流转和历史的久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佛像”(敦煌艺术品)的栩栩如生和所传达的平静乐观的佛教精神。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生动地表达莫高窟的千年历史,有很强的抒情性,增强了感染力。 ‎ ‎21. ①“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②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③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文化魅力之大)④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⑤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月牙泉,不因干旱而枯竭,月光之下,其波浪奔涌,气势磅礴”错误,文中用来形容鸣沙山周围的沙漠。‎ D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样说的原因是莫高窟被意外发现以后,无数学者为此皓首穷经,甚至远涉重洋”错误,这样说的原因是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后,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在被掠夺和肢解中走向世界。‎ 故选CD。‎ ‎【1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引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的作用,第五段“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可知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第六段“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可知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可知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可知运用联想、想象,由眼前的“泥塑”和“壁画”联想到当初的创造,想象能工巧匠精心细致的描画、上色,来表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突出时光流转和历史的久远;“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那些无声飘过的岁月的风”,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佛像”(敦煌艺术品)的栩栩如生和所传达的平静乐观的佛教精神;“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可知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生动地表达莫高窟的千年历史,有很强的抒情性,增强了感染力。‎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标题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文意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大敦煌”中的“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大敦煌”更是霸气;“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可知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可知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 - 26 -‎ 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可知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可知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可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点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六、(11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通畅,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 关于成都的历史文化记忆,有人会想起承载“三国”文化的武侯祠,或“诗圣”旅居过的杜甫草堂;有人会想起清朝遗留下来的宽窄巷子,或见证成都城水相依的驷马桥、万里桥……历经成百上千年,这些街巷、景点和桥梁,①______,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名片。‎ 今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成都所有景区紧急关闭,但成都历史文化地标展示系统却②______。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建设的城市文化地标导览平台,借助AR、VR以及Ibeacon无线定位等先进科技手段,以及大量文字、图片、视频的运用,③______,传递出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让“宅”家打卡成都历史文化地标,成为另一种休闲方式。‎ ‎【答案】 (1). 已共同汇成(彰显)成都的深厚历史底蕴 (2). 开始在朋友圈得以频频转发 (3). 让一个个数字文化地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对应“历经成百上千年,这些街巷、景点和桥梁”“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名片”,填入这些街巷的现状,即“已共同汇成(彰显)成都的深厚历史底蕴”;第二个空对应“但成都历史文化地标展示系统却”,填入转折之后的内容,即“开始在朋友圈得以频频转发”;第三个空对应“以及大量文字、图片、视频的运用”“传递出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填入结果,即“让一个个数字文化地标”。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 - 26 -‎ 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3.孔子认为,“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这对我们选择朋友极富启发性。除此之外,我们选择朋友也有自己的“趣味和价值取向”。请结合孔子的观点或自己的“趣味和价值取向”,在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刘备、关羽、张飞中选择一个人做自己的朋友,并阐述理由。100字左右。‎ ‎【答案】薛宝钗可算是一位见闻广博的益友,最适合与之相交。她的博闻广识对自己身边的兄弟姐妹大有裨益。惜春受命作大观园的画图,苦于工具不足,一时又想不出来最需要什么,薛宝钗马上列出最急需的画笔、颜料名录,凭借她对绘画的了解,解了惜春的燃眉之急。得宝钗为友,可以获取知识,更能看到生活中平淡之外的精彩与智慧。‎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目是,“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意思是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这对我们选择朋友极富启发性。除此之外,我们选择朋友也有自己的“趣味和价值取向”。请结合孔子的观点或自己的“趣味和价值取向”,在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刘备、关羽、张飞中选择一个人做自己的朋友,并阐述理由。考生首先要对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比较了解,然后结合择友的标准来看他属于哪一类朋友。具体答题时,可先用一句话亮出观点,比如选择《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可先说“薛宝钗可算是一位见闻广博的益友,最适合与之相交”,然后举出例子证明她的博闻强识,可写她帮惜春列出最急需的画笔、颜料名录,帮宝玉讲解《山门》中的唱词两个例子;最后再次总结,强调观点,比如“得宝钗为友,可以获取知识,更能看到生活中平淡之外的精彩与智慧”。‎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 - 26 -‎ 字以内。以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尝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 七、(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武汉疫情期间,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一批物资,在该批物资的纸箱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句子。这批写有诗句的物资传到微博后引发热议,深深触动了中国人民的心。‎ 这两句唐诗,日本人使用,中国人理解,充分体现了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之前的句子,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会与之共鸣。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对“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让美之情怀栖居 什么是情怀,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如果非要寻求一个注解,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情怀是拥有一种高尚的心境。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与所生发的情绪相对应。相对于这样刻板的解释我更认为情怀应该是这样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逸脱俗,是“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的悠长思念,是“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意想象。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绵延千年万代,亘古及今。‎ 可是所有这些只留存在古人的诗句里,儿时的记忆中。什么时候带有淡淡墨香的书信不见了,什么时候捧一杯香茗,灯下静读的时光飞走了,什么时候承欢膝下其乐融融的场景消失了。疫情中我们看到的是“武汉加油”“今天上门,明天上坟”……直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原来相同的语言还可以这样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文明感。‎ 一个人,一段文,这是一种诗意 - 26 -‎ 情怀。美的生活从来都不能缺少这些,作为世界小姐张梓琳的外在形象本已是佳人,她捧着书,坐在椅子上,深情得为她女儿朗诵道: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这一刻,她浑身充满着母性的光辉。如果光有外形,那么她给予人的感觉不会这么饱满和丰富,是因为读书带给她深一层的涵养,这大概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好的释意吧。这样的气质配上作为母亲的深情款款,实在是太过于美好。‎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清朝人沈复在《浮生六记》的“闲情记趣”篇里,记载了与妻子芸娘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其中有芸娘为茶酿香的情节:夏天的荷花,刚开的时候,一般是晚上含苞,早晨再绽开。聪明而灵透的芸娘,利用荷花的这一本性,用纱囊裹一小撮茶叶在里面,然后趁荷花将要含苞的时候放置在花心里。第二天早上,当荷花重新绽开的时候,便取茶叶出来,这时候,用泉水泡之,香韵尤绝。难怪林语堂特别喜欢芸娘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喜欢芸娘的憨性,喜欢芸娘的爱美。其实,如芸娘般有情趣的人谁人不喜。‎ 夜深人静时安静的看会书;清晨早起给阳台上的绿植浇足水;槐花开了,停下来闻一闻……慢慢的心柔软了,情感丰富了,被机械化的心灵会慢慢复苏。世界那么大,总会有一隅之地让我们安放心灵,栖居情怀。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这美是诗意,更是情怀,真情动人,柔韧,却触动人心。‎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由“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引出,得出“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之前的句子,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会与之共鸣。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要围绕关键句“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立意,“美好的事物”可以是思想、精神、文化、情怀,也可是更具体的事物;“韧性与穿透力”,即能体现出柔软坚持,穿越时间、空间,还能引起共鸣,还能对现在有影响力。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能把握住一个特点即可算符合题意。‎ ‎【立意】文明交流互鉴;让美之情怀栖居;文明是一种情怀;美好的事物带来的思想共鸣;文化无距离等等。‎ ‎【结构】‎ - 26 -‎ 标题切合题意《让美之情怀栖居》,首段解释什么是情怀,引出作者对情怀的理解。第二段围绕材料得出“原来相同的语言还可以这样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文明感”的结论;第三段围绕“一个人,一段文,这是一种诗意的情怀”论述,例举张梓琳朗读的事例;第四段围绕“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论述,例举芸娘为茶酿香的事例。最后一段强调“世界那么大,总会有一隅之地让我们安放心灵,栖居情怀”。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情怀,很美好。‎ ‎【素材】1.“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中华文化,更是人类智慧。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一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而又凝重的一笔;古埃及文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一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文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日的光芒。唯有华夏文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灿烂辉煌。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瓦、增光溢彩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风月同天”。‎ ‎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华五千年文明,民族语言的瑰宝当是诗词。在这片文明奇葩中,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唐诗的格律整齐,语素优美;有宋词的清新婉丽,高雅宁静;有元曲的通俗易懂,直抒胸臆。诗词的一代代传承发展,正是由贵族的高雅到民间的通俗,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诗人用以抒怀的工具,即使层次与受众范围不同,但毫无例外都是文化的瑰宝,都是历史与时代的体现,不能舍其下里巴人,只取阳春白雪,两者同资,两者需共承,这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 ‎3.这种文明感,是对法治的信仰,与同胞的共情,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文明是精致的,不能在防疫的旗号下,对庞大的社会运动以“一刀切”的措施粗拙应付。文明就有它的体面。就像在刻不容缓的援助中,并不故障写上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事态紧迫,但善意、体谅、同情也不是就无处安放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句唐诗,日本人使用,中国人明白。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之前句子,差别国家的人、差别时代的人都与之共识。可见,优美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在疫情仍在连续之际,我们一定不能放松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 ‎【点睛】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 - 26 -‎ ‎)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