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畏老”“惧老”“未老先衰”等现象普遍存在,为数不少者盲目且偏执(zhí)地另走一个极端--在肤浅地沉迷打扮、“整容”上瘾、疯狂购物的同时,内心荒芜,精神贫瘠(jǐ),意识衰退 B. 瓦是多么慈和呀,排列成人字形的屋栋、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张牙舞爪(zhǎo),都能给人一种熨帖(yù)的感觉 C. 我们书声琅琅(láng),歌声飞扬;我们生气勃勃,欢呼争强;我们神采奕奕(yì),充满阳光。看吧,这就是我们!朝气篷勃的我们,龙腾虎跃的我们 D. 传统商品和手艺所蕴含的历史沉淀(dìng),对工艺标准和流程的坚守,乃至产品本身的有限产量,恰恰击中了现代人日驱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人民内心返璞(pú)归真的渴望 【答案】B 【解析】A.“贫瘠”中的“瘠”应读作“jí”; B.全部正确; C.“朝气篷勃”中“篷”应改为“蓬”; D.“日驱”中“驱”应改为“趋”,“沉淀”中的“淀”应读作“diàn”。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和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同音字的三种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 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将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个阶段,共设九个等级,并对各等级的能力特征进行全面、清晰、详实的描述。 B. 4 月 12 日至 13 日,2018 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在重庆举行。本次峰会本着“助力新 生态,共享新机遇”为主题,共吸引了 4000 余名政企学界人士参与。 C. 许多图书馆不仅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日益紧密,而且在提高藏书质量、提供信息 共享方面也了做出努力。 D. 全息投影和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医生完整切除病灶,陈亚进医生利用此项技术为一个 7 岁的女 孩成功切除了一个巨大的肝母细胞瘤,出血量少于 200 毫升,达到精准微创。 【答案】A 【解析】A.正确; B.结构混乱,“本着”与“为主题”句式杂糅;改为“本着……的原则”或“以……为主题”; C.语序不当,关联词与主语位置关系是同后不同前,此处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应为“不仅在提高藏书质量、提供信息共享方面做出努力,而且在社区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日益紧密”; D.宾语中心语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效果”; 故选:A。 本题考查正确辨析病句;应熟练掌握语法结构、病句的六种类型和常见的病句标志词; 成分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语残缺、宾语残缺、关联词残缺;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2)暗中更换主语而主语残缺;不能把前一分句的宾语当作后一分句的主语; (3)定语过长,丢掉了中心词,造成主语残缺; (4)句首成熟对象缺乏相应谓语,却另起一个头,造成谓语残缺; (5)缺少与宾语呼应的谓语中心词; (6)缺谓语动词的宾语误把宾语修饰语当作宾语; (7)关联词残缺 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望见介词打头的句子,检查是否主语残缺; 2、望见定语过长的句子,检查动词是否带有宾语。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 ______ , ______ 。”(《论语》) ______ , ______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楚辞•渔父》)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_____ ; ______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___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驾一叶之扁舟, ______ 。 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答案】【小题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小题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 【小题4】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 【小题5】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解析】故答案为: (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重点字:憾) (2)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重点字:察)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重点字:僮 )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重点字:萧) (5)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重点字:蝣)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论语》中的名句辑录: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涧①中题 (唐)柳宗元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②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③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④。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②亭午:正午,中午。 ③孤生:孤独的生涯。④期(qī):约会。 这首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描写在南涧时所见的 ______ 的景物;后八句,着 重抒发诗人 ______ 的情感。 清人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分析此诗说:“‘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请结合诗歌赏析划线句子的比兴手法。 【答案】【小题1】幽寂凄清 【小题2】幽独苦闷 【解析】(1)读这首诗可结合曾学过的《小石潭记》来抓住景物特点,如“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萧瑟凄凉;“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幽静寒冷,总结景物特点:幽静寂寥、凄清寒冷; 后八句写“去国”“怀人”,忧伤知己,“孤生”孤独寂寞;“失路”迷惘之感;“索寞”“徘徊”可见其苦闷;总结情绪:孤独寂寞、迷惘苦闷; (2)首先理解“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此处先写秋景,再引起诗人内心的愁绪,因而是兴;“比”是打比方,此处写的“羁禽”有被束缚的禽鸟之意,自然界的鸟儿一般是自由的象征,为何在诗人眼中却被束缚呢?显然此处有用“羁禽”比喻自己之意;在幽谷中鸣叫,只有回声而无应和,反映诗人内心对无知音,被束缚在贬谪地无法重回朝廷的悲凉;“寒藻”有同样含义;这些手法使得景中含情,充分表达诗人被贬后凄凉孤寂的心境; 答案: (1)幽寂凄清;幽独苦闷; (2)①“兴”就是“起兴”。这两句写眼前所见凄凉之秋景,羁鸟哀鸣,寒藻独舞,以此起兴,渲染氛围,为后面诗人的联想、感慨张本; ②“比”是“比喻”,哀鸣于幽谷的羁鸟,独舞于涟漪的寒藻,比喻远离京都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喻诗人对重返朝廷的无望; ③这两句触景生情,在起兴之中蕴含比喻,平淡简朴,蕴味深长,含蓄抒发了诗人被贬放逐之后的忧郁孤独索寞之情。 译文: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赏析: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意境的理解欣赏;注意抓住意象和诗人情感,答出景色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字。 自从“捐衣箱”出现在大街小巷,人们对这种创新的慈善方式表示欢迎和支持,①______; 但“假捐衣箱”的出现,让人们看到慈善公益事业在相关制度上的漏洞,由此对慈善事业的专业 性、有效性产生质疑。类似于“假捐衣箱”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在线公益“众筹”, 它的确发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②______,但海量的“众筹”信息中也存在不少假 求助、真骗钱的现象。继续这样下去,真正患病需要钱的人将很难得到爱心人士的捐助。可见,③______。 【答案】感受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巨大进步 成本低,传播范围广,速度快 公益事业需要完善管理和监督漏 【解析】段意:公益事业需要完善管理和监督漏 ①承接“人们对这种创新的慈善方式表示欢迎和支持”,应是感受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巨大进步; ②承接“它的确发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应对有时解释,成本低,可以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 ③上句指出“继续这样下去,真正患病需要钱的人将很难得到爱心人士的捐助”,承接“可见”,应是结论,根据上文分析,可以是公益事业需要完善管理和监督漏洞。 故答案为:①感受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巨大进步 ②成本低,传播范围广,速度快 ③公益事业需要完善管理和监督漏洞 考查连贯,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衔接(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语义衔接(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答题技巧: (1)要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一个中心。 “话题”,即谈话、语言表述的中心内容;“统一”是要求话题一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歧的话题,要首尾如一,不能偏离、偷换话题,要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如: “这幅漫画讽刺了一些人作风不深入、做事不坚持到底的现象。例如我们不少学生学习不深入,到处找复习资料,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就是不抓课本。有的干部也是这样,整天坐办公室,办事虎头蛇尾,使工厂亏损,与漫画中的挖井一样,毫无实效。”这个语段话题不断转换,一会儿学生,一会儿干部,从而造成语言不连贯。 (2)要注意合理的句序。 句子(含分句)的排列顺序合理,必须“言之有序”,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句子排列有序,语言表达才能连贯,思路才显得清晰。句间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 2. 根据下面的漫画展开合理想象,描绘一个场景,表达其中的意趣。要求:①运用第一人称,有心 理描写;②语言准确、连贯、生动;③不少于 120 个字。 【答案】首先分析漫画上的要素,从画面中的柳树的状态和来的人打着伞可知当时的天气,正在刮风下雨,来客手上提着东西,且面带笑容,这时主人站在屋檐下好像也在对来客说什么。根据题干要求,要运用到第一人称,即要以“我”来叙述故事,且要运用到心理描写,那么由此我们确定画面中的主人为第一人称,展开联想,这时主人的心理可能会想“今天下这么大的雨,相约的老友可能不会再来了,但是,忽然看见了熟悉的身影,撑着一把伞提着礼品,面带笑容的来了。”此时我的心情当然是非常欣喜。再此基础上整合语言即可。 答案: 我独自站在屋檐下,只见风刮得杨柳随意摇摆,雨打在屋上嗒嗒作响。心想,这种天,老友不会再来了,虽说是约好不见不散,但是,这个天……唉!“老李--”,忽然听到熟悉的声音,以为是幻觉,我使劲揉揉眼睛,一个熟悉的身影,撑把伞,拎着包,笑容可掬。啊,老王还是来了。我急忙迎了上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表文转换的能力。我们要抓住图文的构成要素,如果是表,还要注意它的变化趋势,用文字叙述,当然,还要抓住图文所表达的主旨,是表的还要总结变化的规律。 所谓“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漫画的构成:标题、图画、注释。 命题角度:描述画面,揭示寓意,拟写标题(标题往往紧扣图画的主旨或主要话题来设置)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几年,在中国关于“科学家不如娱乐明星”的声音一直出现。科学家对国民的影响力远不如娱乐明星,这是时代的悲哀。 [甲] 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有贡献的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度;相 比之下,有些娱乐明星负面新闻缠身,甚至“道德败坏”,媒体却过度关注他们。[乙] 作者做了一 个鲜明的对比,“某新闻平台推送《娱乐圈又一对低调情侣疑分手》,评论几分钟就过了 1000 条。”而同一平台关于柯俊院士逝世的三条新闻,评论量一直为零。 科学家“冷”,大明星“热”,在谈及“舆论导向”时,任何人首先都应该认识并尊重传播规律。大众和媒体追逐明星和娱乐八卦,因为人性就爱看这些东西,在工作、学习之余进行消。遣。.院士刻苦钻研和毅然回国的故事,与郭敬明的八卦相比,哪个会更成为谈资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社会若要健康发展,不。止。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更需要让普及科学知识成为社会的流行风潮,让科学家“热”起来。 2017 年 6 月 12 日,在回北京的高铁二等座上,为了做好一场报告,78 岁高龄的刘先林院士仍然笔。耕。不。辍。.这张照片经《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的点赞和致敬。 [丙] 有网友跟帖留言:“这才是民族之魂,共和国的脊梁。” 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消遣 B.不言而喻 C.不止 D.笔耕不辍 上面语段中,画线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甲 B.乙 C.丙 【答案】【小题1】C 【小题2】B 【解析】(1)C.“不止”①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②继续不停。结合下文“更需要”此处应用“不只”(不但,不仅的意思)。消遣: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笔耕不辍:指从未中断写作的意思。 (2)B.“某新闻平台推送《娱乐圈又一对低调情侣疑分手》,评论几分钟就过了1000条”是句子成分,不是独立完整的引用,句号改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答案: (1)C (2)B (1)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要理解词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2)考查标点符号,要熟记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引号使用常见差错: 1. 滥用引号。词语没有特殊含义,随便加上了引号。如: 樱花飘落时,就像漫天的“雪花”在飞舞。(中间的引号应去掉) 她把从牙缝里抠出的钱全花在了“刀刃”上,为的就是能多“摸”一次电脑,能多买一盒英语会话磁带,能多购进几本参考书。(中间的两处引号都应去掉) 2. 引号前后相关的标点处理错误。如: 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可改作:①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②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性格对于个人来说,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就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 华夏先圣,怀着善良朴素的愿望,受到历史发展阶段的限制,力图实现克己复礼、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为只要铲除人性中的狼性就能逐步实现这一理想。因此,在性格教化方面,儒家孔学千年谆谆教导,“其为人也,温柔敦厚”,然而,普天之下牛羊的性格最“温柔敦厚”,儒家教义具有鲜明崇羊灭狼的农耕性质。到后来,宋明理学更极端,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连正常的人欲都要灭,就不要说消灭人性中存留的兽性狼性了。在农耕民族存在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的教化驯牧,华夏的知识层充满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华夏下层布满了软弱可欺的良民顺民,羊性几乎成了华夏的国民性。这条道路走得太极端,后来敦厚的羊群一旦遇上了凶悍的草原狼群,其结果,二十四史早已记录得血流成河。再后来,世界变小,敦厚的华夏“文明羊”遇上了凶悍的西方“文明狼”,两种文明相撞,撞翻的当然是羊。 (摘编自《理性探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 材料二: 弗罗姆( Erich Fromn)曾在他著名的《人论》第一章写下赫然触目的标题:人,是狼还是羊?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较量中,姜戎毫无调侃之心,尽管他已认定自身隶属的族群是羊性的,却立场鲜明地站在狼性一边。他坦言:“就我写作此书的本意来说,弘扬自由独立、不屈不挠的游牧精神和狼精神,是为了冲击积弱已久的国人羊性格,以提升汉民族的国民性格。”(《狼图腾》中并没有直接使用“国民性”这个概念,它说的是民族性格)他对“国民性”的反省是内置式的,不同于“民族主义”的外源性。“民族主义”起源于“想象的共同体”,可以在一个口号、一面旗帜乃至任何一种象征物的召唤下集合队伍,一致对外,是殖民 /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派生物。相反,前者则是在“民族 /国家”认同的前提下产生的,是那个“想象的共同体”实实在在的产物。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伴随着外敌入侵,国民性改造问题横空出世,成为近代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同仇敌忾的话题。姜戎认为鲁迅最早提出了国民的“家畜性”的问题,他本人“只不过是从草原立场再次支持鲁迅先生对中国病的诊断,目的是为了引起国人对治疗的重视”。其实,从戊戌变法开始,这种声音不绝于耳。知识界中,是陈独秀更早提出了这一问题,批评国人尤其是知识人:“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继而提出要对国民进行“兽性主义”教育: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兽性之特长何谓?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也;曰,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也。皙种之人,殖民事业遍于大地,唯此兽性故;日本称霸亚洲,唯此兽性故。 (摘编自李小江《论“狼图腾”的核心寓意》)材料三: 绵羊低等而愚昧,当狼咬翻那只大羊的时候,立即引起周围几十只羊的惊慌,四处奔逃。但不一会儿,羊群就恢复平静,甚至有几只绵羊还傻乎乎战兢兢地跺着蹄子,凑到狼跟前去看狼吃羊,像是抗议又像是看热闹。那几只羊一声不吭地看着热闹,接着又有十几只羊跺着蹄子去围观。最后上百只绵羊,竟然把狼和血羊围成一个三米直径的密集圈子,前挤后拥,伸长脖子看个过瘾。那副嘴脸仿佛是说“狼咬你,关我什么事!”或者是说“你死了,我就死不了了”。羊群恐慌而幸灾乐祸,没有一只绵羊敢去顶狼。 (摘自姜戎《狼图腾》) 下列关于“国民性”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______ A.国民性即民族性格,民族性格的强弱决定着民族生存发展的空间:强悍进取,生存空间越大; 软弱无能则可能被淘汰。因此,国民性是决定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 B.据二十四史记载,崇羊灭狼的农耕性质以及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使得羊性几乎成为华夏的国民 性,知识层充满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下层布满了软弱可欺的良民顺民。 C.国民性和民族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概念,前者是内置性的,在“民族/国家” 认同的前提下产生;后者是外源性的,是殖民/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派生物。 D.鲁迅先生对中国病的诊断,陈独秀的“兽性主义”教育以及姜戎写作《狼图腾》的本意,目的 都是为了引起国人对国民性问题改造的重视。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华夏羊被西方狼撞翻的根本原因是宋明理学使得儒家孔学走向了极端,大力鼓吹“存天理,灭 人欲”,连正常的人欲都要灭。 B .在中国近代史上,姜戎认为鲁迅先生最早提出的国民的“家畜性”问题代表着国民性改造问题 横空出世。自此,这一话题成为近代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同仇敌忾的话题。 C.陈独秀认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而姜戎认为,要提升华夏民族性格,就得弘扬 狼性,消灭羊性。 D.材料三中关于绵羊的场景描写和鲁迅先生笔下“一些中国愚昧民众伸长脖子,围观日本浪人砍 杀中国人”的场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国人的“羊性”特点,谈一谈如何重塑国民性。 【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B.张冠李戴,B选项的文本依据是材料一第2段后半部分“其结果,二十四史早已记录得血流成河”,二十四史记载的是羊与狼两种文明相撞的血泪史,而非华夏的国民性。 (2)D.材料三中对绵羊的描写,如“傻乎乎战兢兢”“伸长脖子看个过瘾”“幸灾乐祸”等正影射了自私麻木的中国人在日本铁蹄面前的懦弱无能,因此正确。 A.在材料一的第二段,根本原因在于以崇羊灭狼的农耕性质为基础,儒家教义对华夏民族的千年教化驯牧,曲解文意。B.在材料二的第二段,“知识界中,陈独秀更早提出了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就是国民性改造问题,而非鲁迅,张冠李戴。 C.在材料二第二段,姜戎坦言,“是为了冲击积弱已久的国人羊性格”,冲击不是消灭,混淆概念。 (3)根据材料一得出羊性不能被完全消灭,所以要保持羊性温柔敦厚的优点;根据材料二姜戎写《狼图腾》的用意和陈独秀“兽性主义”教育得出第2点;根据材料三“绵羊低等而愚昧”“羊群恐慌而幸灾乐祸,没有一只绵羊敢去顶狼”得出第3点。 答案: (1)B (2)D (3)保持温柔敦厚,心怀朴素善良; 锻炼强健的体魄,倡导真诚率真的品质;弘扬自由独立、不屈不挠的精神 唤醒国民愚昧、麻木、自私、毫无民族自尊心的灵魂。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内容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文本主旨。 纵观全篇把握主旨解题方法: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凤凰飞 陈毓老远就闻见牛的气味。牛是小牛犊,显然生长得好,皮毛光滑水亮,两只大眼睛照见我们一群人,活泼泼地动。白天牛被拴在室外,在窗底下吃草喝水。我们走进这户农家的时候小牛正在吃草,见我们,好奇打望,见我们进屋,也想跟进屋,奈何受牛绳牵制,进不得,就探半个脑袋过来,用一只眼睛看人。见我们走出屋外,牛复归吃草,很大方地哗哗撒尿。 牛的女主人莫凤珍今年 67 岁,她是包村扶贫干部谢广铭在玉山包扶的贫困户。小牛是扶贫得来的,如孩子,需人照顾。莫凤珍不打算建牛舍,她家的房子是一个大通间,老伴和她占据一小部分,另一小部分归牛,中间一道人牛共享。莫凤珍满意和小牛同住一屋檐下,夜里听见小牛的声息,心里踏实。 莫凤珍今天捎话给谢广铭,说她还是不打算建牛舍,她觉得自己都不该算贫困户了,因为她和老伴都对眼前的日子感到满意,满意的日子哪能算贫日子?如果要找一个缝补的地儿,那看能不能把她家房屋外墙的那两道缝给抹平。她要谢广铭申请点扶贫资金,把那面土墙用白灰刷了,白灰墙在苹果树、梨树和核桃树的树影子里,敞亮,好看。 听完莫凤珍的请求,谢广铭很开心,一个农妇把生活上升到美学,真好。他愿意帮莫凤珍实现理想,这比在乡村道路两边设置花坛,种养花草,派专人养护,三两天洒水车不来花草就会枯死要强多了。要知道这里是旱塬区,谢广铭刚来的时候,每回看见农人眼巴巴望着洒水车把清凌凌的水洒进那些在他们眼里和野草无异的小草花,心里都会不安。 “这个说定了,要是我弄不来资金,我自己掏腰包,给你弄成。” 谢广铭是我大学同学,他来玉山驻村扶贫快一年了,他三番五次说:“城里那么热,你趁周末 来我这边避暑。”虽然距离西安不到五十公里,但谢广铭有时半月回不了家。“我去看你,你需要啥我帮你带过去。”这一次,我终于决定。 “水!就带水。你买大桶的。”我在车后箱装满纯净水,去看谢广铭。谢广铭在村路口等。水都没时间卸下,他说先去村里,看一户人家。 看见莫凤珍的第一眼,她正在绣花,花绷子上绣成一朵粉红木槿花,用铅笔勾画余下的花朵和 枝叶。她指着所绣花朵,又对照门外正开花的木槿树,说她绣的是树上的那一朵。她拿出一本小学生的写字簿,说是她写的日记,她说不会写的字很多,但不着急,她会查字典。 从莫凤珍家出来,谢广铭说先去农家乐吃饭,村上的干部都在村里跑,吃饭不准点。索性给雇请的厨师放了假。实在是饿了,这顿饭吃得香。 饭后跟谢广铭回村委会,他在一栋五层楼房的二楼有间宿舍。一床、一桌、一椅,两个搪瓷盆,一个洗脸,一个洗脚。谢广铭在走廊的尽头放了一张小方桌,宜家出品,能随时收放,上面放着他喝水的玻璃杯和一套功夫茶具。醒目的是一个黑皮笔记本(工作日记),桌子旁边两只小马扎,等我们半天了。 我起身打算去厕所,谢广铭随手就从桌子下取出一筒灭蚊灵塞给我。我很奇怪他递的不是手纸,去了,才知道这个比手纸还重要。刚蹲下,就听见蚊子彼此碰撞的声音,我仓皇起身,想起手中的灭蚊灵。再蹲下,看见双脚周围一层蚊子,外加一条蜈蚣。 我蹲在厕所里,想到谢广铭,他在这里期限两年,他来十个月了。他比我想象中的更勤恳更急切。他想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帮助村民致富的项目。谢广铭说:“要是不回家能解决问题也好。”谢广铭说:“洗澡就在宿舍解决。”厕所是旱厕,逢上天旱,老百姓吃水浇地都困难,他如何有勇气给自己安太阳能热水器? 谢广铭说:“这儿的水泡面行,泡茶不行,多好的茶叶都泡成咸汤。”“你看我就喝茶这点奢侈享受了,”谢广铭说,“要是每天不喝舒服,我的双腿跑不动。”傍晚的乡村广场暑热退去,附近的居民来到广场,使沉寂一天的广场变得热闹。喂孩子饭的年 轻女人喂孩子一口饭,就要等孩子跑开又跑回。这期间,女人的眼睛就盯在一只小羊身上,而小羊在看跑开的孩子。土堆上,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子脱下来,玩得十分起劲。在他们坐着的地上,羊屎蛋子正新鲜。被太阳晒得手脚漆黑的妇人在一天难得的清闲里坐着,手里捧着本书,我走近才看清,是部经书,她抬眼问我,你信这个不? 我在黄昏返程,混合着庄稼树木草花的香气灌进车窗,夕照炫目,一团硕大的红云浮在车窗外,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在飞。 (《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21 期有删改) 小说第一段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写小牛? 小说中的“我”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请简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小说结尾富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本文叙述节奏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有何作用?试作探究。 【答案】【小题1】(1)“小牛”对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产,重要性不亚于家庭成员,“小牛”“生长得好,皮毛光滑水亮,两只大眼睛照见我们一群人,活泼泼地动”就写出了农家的情况;写小牛“见我们,好奇打望,见我们进屋,也想跟进屋”,可见小牛对人的亲近,又通过对小牛“住宿”情况的描写,引出主人莫凤珍出场,并从“莫凤珍满意和小牛同住一屋檐下,夜里听见小牛的声息,心里踏实”体现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我”是次要人物,可从线索、第一人称真实见证、衬托主人公形象等角度分析;“我”见证了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情况,并通过“我”所看到的“她正在绣花,花绷子上绣成一朵粉红木槿花”“被太阳晒得手脚漆黑的妇人在一天难得的清闲里坐着,手里捧着本书”等形象,展现出贫困户在精神上的追求;又通过“我”的亲身体验“刚蹲下,就听见蚊子彼此碰撞的声音,我仓皇起身,想起手中的灭蚊灵。再蹲下,看见双脚周围一层蚊子,外加一条蜈蚣”刻画出扶贫干部甘于艰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结尾写乡村景色“混合着庄稼树木草花的香气灌进车窗”,让人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一团硕大的红云浮在车窗外,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在飞”比喻蕴含着对乡村扶贫工作开展顺利的祝愿,说明山村将会像凤凰一样“经济腾飞”;同时照应标题,体现出对乡村扶贫干部所做出的贡献与成果的喜悦与赞美; (4)文章抓住典型人物贫困户莫凤珍和扶贫干部谢广铭的形象,穿插在对乡村景物的描写中,既能刻画人物形象,又能体现当地自然生活,表现出对村民和扶贫干部的赞美;这种抒情化的语言使小说不需要“编造”如何离奇感人的情节,通过展现村民的生活状态,即反映出扶贫工作的成果与村民的精神追求,提升了意境层次,体现了主旨; 答案: (1)①交代了自然、淳朴的乡村环境。 ②导引牛主人莫凤珍的出场。 ③写小牛身体健壮、活泼好动、灵性自由的特点,为下文牛与人之间美好和谐的关系作铺垫。 (2)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起全文; ③通过“我”展现人物形象。以莫凤珍为代表的物质贫困但精神富有的村民形象和以谢广铭为代表的新时期扎根农村的勤恳的扶贫干部形象; ④借“我”的感触表现全文主旨,展现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民和扶贫干部的精神风貌。 (3)①小说以对乡村黄昏绚丽景色的描写结尾,简洁而含蓄,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②呼应标题。结尾中一团硕大的红云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在飞”呼应标题“凤凰飞”,结构严谨。 ③暗示主旨。对有信仰、有追求的新时期农民和扎根基层的勤勤恳恳的扶贫干部的礼赞。 ④“凤凰”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借“凤凰”这一意象表达对扶贫工作的信心及美好的祝愿。 (4)①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莫凤珍的从容平和,有美好的精神追求,表现了她的人格之美。 ②有助于表现这个地方人民普遍的生活状态:淳朴自然,宁静和谐。 ③有助于含蓄地表达主题,对村民及扶贫干部的礼赞和美好的祝愿。 ④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小说开头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开头作用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等; (2)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是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次要人物是“我”能增强故事真实感; (3)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分析;结尾作用一般有揭示或深化主旨、照应前文、引人思考等; (4)本题考查小说写作特色的分析与作用;抓住题干提示的特点,结合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和作品风格进行分析; 小说次要人物作用分析的切入角度 1、写次要人物,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形象)。 2、①写次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围绕次要人物写了什么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3、写次要人物的某些事件,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警世通言叙 冯梦龙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 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六经》《语》《孟》,谭①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经书著其理,史传述其事,其揆一也。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彦,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以甲是乙非为喜怒,以前因后果为劝惩,以。道听途说为学问,而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 而或者曰:“村醪市脯,不入宾筵,乌用是齐东娓娓者②为?”呜呼!大人子虚③,曲终奏雅④,顾其旨何如耳!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 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视彼切磋之彦,貌而不情;博雅之儒,文而丧质。所。得竟未知熟赝而熟真也。 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倾盖莫逆,各叙旅况 。因出其新刻数卷佐酒,且曰:“尚未成书,子盍先为我命名?”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从臾其成。 时天启甲子臈月豫章无碍居士题 (选自《警世通言》)【注】①谭:通“谈”。谈论,说。②齐东娓娓者:此处指通俗小说。③大人子虚: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和《子虚赋》。④曲终奏雅:指乐曲到了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此处指在文章的结尾处点明了劝诫之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其揆一也 揆:准则、道理 B.事不必丽其人 丽:附着、依附 C.不戾于诗书经史 戾:违背、违反 D.视彼切磋之彦 视:看待、对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以道听途说为学问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夫能使里中儿顿有刮骨疗毒之勇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D.所得竟未知熟赝而熟真也 为巡船所物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认为经书、史传著述的准则都是一样的,归根结底就是让人做忠臣、孝子、义夫、节妇 等品德高尚、积累善行的人。 B.作者认为野史是事实还是虚构,无需去深究,也没必要去赝存真,因为真者可以弥补国家藏 书的遗失,赝者则有它劝诫诱导的意义。 C.作者通过乡下小孩因为听了《三国志》的故事,手指受伤而不喊疼痛的事迹推导出通俗小说 有其警世劝俗的作用。 D.本文行文走字,对仗工整,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多变,交错使用,议论之中夹有记叙、 抒情,使行文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 ②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倾盖莫逆,各叙旅况。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万境一辙原无地着个穷通万物一体原无处分个彼我世人迷真 逐妄乃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从空洞中自筑一藩篱良足慨哉 (选自洪应明《菜根谭》) 【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 【小题5】 【解析】(1)D.“视”解释为“看待,对待”有误,应解释为“比较”。句子翻译为:看那些研究学问的人所作。 (2)A.第一个“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而且; B.两句里“以”都是介词,把; C.第一个“之”,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 .第一个“所”是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得到的道理”,即所字结构中的“所”;第二个是与前面的“为”一起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3)D.“议论之中夹有记叙、抒情”分析有误,本文没有“抒情”的表达方式。 (4)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赝”,虚构的东西;“不必”,不一定。句子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摒弃那些虚构的东西而保存那些真实的东西可以吗?回答说:“不一定。” ②“陇西君,海内畸士”,判断句,翻译时加“是”;“畸士”,与众不同的人;“相遇于栖霞山房”,状语后置句,应是“于栖霞山房相遇”;“倾盖”,初次相逢,一见如故;“各叙旅况”,各自述说了自己出行的状况。句子翻译为:陇西君,是天下的与众不同的人,他与我在栖霞山房相遇。我们初次相逢就成为莫逆之交,各自述说了自己出行的状况。 (5)根据句意断句。“万境一辙”与“万境一辙”结构相似,应在“辙”后、第二个“万”前、第二个“辙”后都断句;“世人”是后句主语,其前断句;虚词“乃”表承接,其前断句;“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与“从空洞中自筑一藩篱”结构相似,在“坎”后“篱”后断句。综上断句为“万境一辙/原无地着个穷通/万境一辙/原无处分个彼我/世人迷真逐妄/乃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从空洞中自筑一藩篱/良足慨哉”。这段话翻译为:万种境遇其实大体相同,原本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显示出明显的困厄;万事万物其实本质相同,原本也没有什么处所可以分出一个彼此你我。世人迷失真性追逐虚妄,如同在平坦的道路上自设阻碍,在畅通无阻的地方自造藩篱。这实在是令人感慨啊! 答案: (1)D (2)B (3)D (4)①既然这样,那么摒弃那些虚构的东西而保存那些真实的东西可以吗?回答说:“不一定。” ②陇西君,是天下的与众不同的人,他与我在栖霞山房相遇。我们初次相逢就成为莫逆之交,各自述说了自己出行的状况。 (5)万境一辙/原无地着个穷通/万物一体/原无处分个彼我/世人迷真逐妄/乃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从空洞中自筑一藩篱/良足慨哉 参考译文: 野史都是真的么?答:不一定。都是假的么?答:不一定。这样的话,那么要去假而存真么?答:不一定。《六经》、《论语》、《孟子》,探讨的人众多。这些书归根到底,都是让人做孝顺的孩子、做有才能的长官、做善良的朋友、做本道义的男人、做有节操的女人、做树立德行的读书人、做积累善举的名门,像这样罢了。经书写作的那些道理,史传记述的那些事迹,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道理写作了,世间却不都是研究学问的人,事迹记述了,世间却不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学问短浅、思想幼稚的人,因为甲是乙非而或喜或怒,凭借前因后果来评价是非,把道听途说当学问知识。而通俗演义一类,就足够帮助弥补经书史传不足之处。 然而,有的人说:“乡村的浊酒,市场的干肉,不能登上宾客宴席的餐桌。同样,哪里需要这疯子的著作呢?”哎呀,《大人赋》、《子虚赋》也是虚构作品,但行文结尾时特别精彩,看看他的主旨表达的怎样呢?人不一定有那个事,事也不一定附着那个人。那些真人真事,可以补充国家密藏中所舍弃的部分;而假的,也一定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的意思。事情是真的,理不是假的。即使事情是假的,理也是真的。不破坏社会习俗,不错误解读古圣先贤的思想,不违背诗书经史所传达的情感。如果这样的话,那些通俗小说可以废止么?有一个家中的小孩子替家人做菜,切到了手指,不喊疼。有的人怪罪他,他回答:我不久前从玄妙观听说了《三国志》。关云长刮骨疗毒,还能谈笑自然,我又痛什么呢?讲勇敢的事可以让小孩子马上有刮骨疗毒的勇气,由此推理,说孝事可以让人孝,说忠事可以让人忠,说节义事可以让人节义。文章触动阅读者本性,使他本性通达,文章引导阅读者的情感,使他真情流露。看那些研究学问的人所作,只有表面而无内在情理;那些博览群书之人所作,只是华美却失去本质。把他们的著作给读者的收获与通俗演义相比,说不清谁真谁假。 冯梦龙与寻常人不同,和我在栖霞山房相遇,感情融洽,交谈甚欢。我们各自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趁机拿出几卷新写的文字来尽酒兴,又说:“还没有成书,您为什么不先替我命名呢?”我看了那些文章,大都是佛家因果说法一样警醒世人的言论。如同浊酒干肉,受众广泛。我把它命名为《警世通言》,并鼓励他作成本书。 天启甲子(1624)腊月,豫章无碍居士题。 (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材料二: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材料一中棘子成认为“君子质而已矣”,这里“质”是指 ______ 。子贡运用“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的比喻说明“文”与“质”的关系,“鞟”用来比喻“ ”。 以材料二为例,结合现实评析材料一中子贡的文质观。 【答案】【小题1】本质纯真朴实 【小题2】 【解析】(1)“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大意是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这里的“质”应是指本质,后面说不需要文饰,所以进一步指本质纯真朴实。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大意是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强调文饰(文采)同本质一样重要,也就是如果否定了文饰,就好比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老虎豹子通犬羊是一样的了。这里“鞟”应是指“质”。 (2)子贡认为文饰(文采)同本质一样重要。也就是他并不否定“质”的重要性,人要有好的本质,同时他还强调“文饰”的重要性,也就是外在的也很重要,诸如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容礼节等。而材料二中的孔子真正做到了文质的统一。他对于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和盲人,相见的时候,哪怕他们很年轻,也一定会站起身来;经过这些人身边时,他一定快步走过。说明孔子重视人的外在的礼节,并没有把人分三六九等,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他具有君子之风。这样的一种观念对我们当今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看一个人,既要看外在,也要看内在的修养、学识的等。如果一个人很有智慧,满腹经纶,但如果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得如何去展示自己的魅力,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那么他的人生道路会更加地坎坷。 答案: (1)本质纯真朴实;质 (2)①子贡的文质观: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②材料二中孔子是做到文质统一的,他见到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和盲人时,会站起身来或快步走过。孔子用外在的举止、礼节来表达内心对他们的尊重,体现了君子之风。③这种文质观同样适用于如今的社会交际。当代人,注重内外兼修,如果不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译文: 材料一: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子贡说:“可惜呀,先生对君子的这种解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也如同文采一样重要。(如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 材料二:孔子对于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和盲人,相见的时候,哪怕他们很年轻,也一定会站起身来;经过这些人身边时,他一定快步走过。” (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要理解其内涵,必须联系全文,深入挖掘。 (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 10 月,一股“不转金融就没有出路”的焦虑之风席卷北大未名 BBS(北京大学校园论坛):分红百万元的大项目,六七位数的工资奖金,五星级酒店与香车宝马……这些金融从业者的生活情 况,无不令人跃跃欲试。相似情景不限于北大,弥漫在我国高校的“金融热”也并非一天两天,最 新发布的《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近 10 年,在高考状元的专业选择中,经济学专业所占 比例最高,以 52.5%遥遥领先,而医学仅占 5%,农学、军事学则为 0%。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 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刚刚步入青年行列的你,即将面临专业、职业的选择,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 的 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人生当立志作文 人生当立志。无志则人难做,事难成。 人生中的大多数人,都被生活的重负压在身上,如同一块巨石压身,喘不过气来。的确,我们的生活太沉重了,身心常有疲惫之感。但是又不能不为自己的前途静下心来,去寻找出路。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唉,我的出路何在呀?我都熬到这样的年龄了,怎么还是没有希望。”叹息是没有用的,惟有挺着腰杆寻找出路才可能有最大的希望,才是硬道理。 不管你是谁,都免不了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出路中寻找到准确的人生目标。这是对自己也是对生命的负责! 人生之所以迷茫,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明确目标。没有人生的目标,只会停留在原地。没有远大的志向,只会变得慵懒,只能听天由命,叹息茫然。想不让机会就这样溜走,不叫青春就这样逝去,只有靠志向和理想冲出迷茫的漩涡,崭新的人生之页将会为你从这里掀开。 人生立志,先从“志”说起。古人对“志”的解释,是认为“心之所指曰志”,也就是指人的思想发展趋向。当代汉语对“志向”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未来的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决心。”理解了“志”的含义后,我们对“立志”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立志,就是立下未来的人生理想。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年幼无知的童年时期外,其他每个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都与立志有很大的关系。简而言之,青少年求学阶段,尤其是大学时期,是人生志向的确立时期;中年工作阶段,是人生志向的实现时期;老年休息阶段,是对人生志向的回顾与检查时期。由此看来,立志不是人生各个时期中不可或缺的事,这是值得青年们深思的。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成功者总是那些有目标的人,鲜花和荣誉从来不会降临到那些无头苍蝇一样在人生之旅中四处碰壁的人头上。 聪明的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的人,一定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因而他的所有的努力,从整体上说都能围绕着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进行,他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因而目标不仅是奋斗的方向,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鞭策。有了目标,就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有明确目标的人,会感到自己心里很踏实,生活得很充实,注意力也会神奇地集中起来,不再被许多繁杂的事所干扰,干什么事都显得成竹在胸。 琼•菲特说:“信心和理想乃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进步的最强大推动力。” 慢慢人生路,让我们立下自己的志向,盖起自己成功人生的辉煌大厦吧!有志者,事竟成! 【解析】 本题关注现实,倡导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价值观。现实社会浮躁,急功近利,受其影响,许多高考学子在选择专业时扎堆于经济学专业,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放弃“情怀”想尽办法转入经济学专业,他们的人生目标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幸福:能在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赚大钱,过上人人艳羡的奢华生活。如果青年人尤其是优秀人才都抱着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心态,无论于己还是于民于国都是不利的。这样急功近利的人生价值观与如今国家倡导的“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的精神也是格格不入的。 第一则材料摆出社会中的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纷纷转入热门的金融专业;二是状元志愿的鲜明对比,经济金融类超五成之多,而那些医学、农学、军事等为民为国服务的行业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导致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已影响到了校园净土,二是部分青年没有大胸怀,也不顾内心情怀,眼里只有个人幸福的“小我”,没有他人、社会乃至人类幸福的“大我”,不能将“小我”融入到社会“大我”之中,使自己达到完美,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第二则材料重点在对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理解。一个人不能仅仅从利己主义的原则出发,只考虑到个人“小我”的幸福,而应该拥有更远大的目标和更宽广的胸怀,融入社会的“大我”之中,为他人、为社会的完美,乃至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参考立意: 1、青年人在进行专业; 2、职业等重大的人生选择时; 3、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立志要高远; 5、要不受世俗的价值观的干扰; 6、遵从自己的内心; 7、不急功近利,不焦虑; 8、将“小我”融入到社会“大我”之中; 9、在实践“大我”的过程中,使自己达到完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