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 ‎ ‎1.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 )‎ ‎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 )‎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 ‎4.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 )‎ ‎5.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 )‎ ‎6.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 )‎ ‎ ‎ ‎1.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答案 A ‎2.我国正逐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油电气价格改革等。下列对经济体制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①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社会在解决非对抗性矛盾中向前发展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3.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下列对简政放权认识正确的是(  )‎ ‎①作为生产关系的调整,简政放权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简政放权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③简政放权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 ④简政放权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4.“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的开卷语。这一开卷语是为了强调(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结的 答案 B ‎5.漫画《只流泪,不干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6.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社会氛围。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价值观能够直接将理念转化为全民自觉的行动 ④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 ‎ ‎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图示:‎ ‎ [提醒]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 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 考向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2017·全国卷Ⅲ·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C [②④符合题意:从“放”到“少放”或“不放”这种年俗的变化,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①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而是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③错:社会意识也可能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易错练]‎ ‎ 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C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基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①与题意不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②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说法歪曲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提醒]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并不是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双重性,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2.中国企业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苏文忠认为,中国企业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当世界一流企业的自信,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A [题干强调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A符合题意,入选;C项表述绝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是双重的。]‎ ‎[提醒] (1)社会意识有科学、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认为社会意识都对社会起推动作用;(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实践。‎ ‎[模拟练]‎ ‎3.(2019·山东聊城模拟)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民法总则的施行,将为当代中国的民事实践构筑日趋完善的法律框架,护佑着每个人的未来。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同步性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 C.③④   D.②④‎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未必有同步性,①不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上层建筑的体现,不属于生产关系,材料没有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②不选;民法总则的施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这表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正确;民法总则的通过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它有益于社会发展,这表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正确。]‎ ‎4.(2019·河南济源质检)在“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为此,要加大网络提速降费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我国政府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前进的 ②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C [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表明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正确;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为此,作出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的政策变化,表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④正确;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①错误;③强调了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不符合题意。]‎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提醒]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提醒]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 考向一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2016·全国卷Ⅰ·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C [本题的题眼是“唯物史观”“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它制约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故②④符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①说法错误;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劳动关系矛盾只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不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③说法错误。]‎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2.(2015·全国卷Ⅰ·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A [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人们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是自觉的;④说法无依据。]‎ 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考向二 改革 ‎3.(2014·全国卷Ⅱ·3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  )‎ ‎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②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B [①④从原因和意义角度对改革作出了正确分析。②否认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③错在“决定”,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地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易错练]‎ ‎1.‎2016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旨在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加职工现金收入。这种调整体现了(  )‎ ‎①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D [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加职工现金收入,这是经济领域方面的改革,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因而②④符合题意。]‎ ‎[提醒]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推进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必须“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要求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城镇化的这一关键环节。土地制度改革体现了(  )‎ ‎①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③④‎ C [土地制度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③正确;材料未涉及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作用,①④不当选。]‎ ‎[提醒]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模拟练]‎ ‎3.(2019·湖南张家界模拟)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一要求(  )‎ ‎①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③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④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C [以社会基本矛盾的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渗透政治认同。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2019·河北保定质检)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这是因为(  )‎ ‎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③生产关系变化是引起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发展只能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 A.①②   B.②④ ‎ C.①③   D.③④‎ B [题意强调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在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也说明改革的作用,②④正确;①说法绝对化,③颠倒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 考点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提醒] 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 意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 考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2016·全国卷Ⅲ·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B [本题的题眼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讴歌劳动者的原因”。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强调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①符合题意;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符合题意;“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作用的融合”“劳动者知识结构的优化”都不是“讴歌劳动者的原因”,排除②③。]‎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2.(2015·全国卷Ⅱ·19)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B [注意设问要求是唯物史观,故排除②;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文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①④正确;③中的“统一”说法错误。]‎ ‎[易错练]‎ ‎1.人民日报启动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编辑记者将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用心去走,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行进中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 ④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②④ ‎ C.②③   D.①④‎ A [③错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趋势;④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提醒]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对我们树立正确唯物史观的启示是(  )‎ ‎①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A.①③   B.③④ ‎ C.②③   D.①④‎ D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表明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①正确;在社会发展中,每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是对社会发展作用有大有小,④正确;只有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不是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错误;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②属于历史唯心主义,错误。]‎ ‎[提醒] 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只有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才是人民群众。‎ ‎[模拟练]‎ ‎3.(2019·河北承德模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D.坚持实践第一观点 C [解题时要抓住漫画中的辅助性文字“数字脱贫”“免职”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C正确;A、B属于唯物论道理,不选;D属于认识论道理,不选。]‎ ‎4.(2019·湖北荆州质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因为(  )‎ ‎①党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D [“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故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典例1] (2018·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颁发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0分)‎ ‎[规范解答]‎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知识限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设问方式 分析说明类 内容限定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从开始到“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第2层 从“进入新时代”到“2012年增长70%以上”‎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第1层关键词“改革如同释放魔力”‎ 由上述关键词→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促进发展 第2层关键词句:进入新时代、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 由上述关键词→根据时代发展调整措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分)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分)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2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典例2] (2017·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 ‎[规范解答]‎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知识限定 社会历史主体 设问方式 措施类 内容限定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要以人民为中心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第1自然段 第2层 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到“等方面大胆创新”‎ 第3层 从“比赛诗词涵盖”到“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第4层 从“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到“外国留学生”‎ 第5层 从“嘉宾现场点评”到“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 第6层 从“赛会设置竞猜”到最后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第1层 对于设问的问题来讲属于无效信息 第2层关键词句:抓住受众文化情结,大胆创新 由上述关键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文化→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3层关键词句: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由关键词“爱国、仁义、友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文化需要→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第4层关键词句: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 由关键词“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 第5层关键词句:分析诗词深刻内涵,发掘道德价值 由关键词“深刻内涵”“道德价值”→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6层关键词句: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由上述关键词→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3分)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3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3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3分)‎ ‎◎‎ ‎1.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回答问题 ‎[点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改革+其他作用。‎ ‎[答题要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3)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点拨] 社会生活的本质+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价值判断、选择的标准+投身实践。‎ ‎[答题要素]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才能扎根实践活动,把握时代脉搏,引领社会进步。‎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才能魂系百姓。‎ ‎(4)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才能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转变政府职能 ‎[背景材料]‎ 材料一 2018年8月19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变政府职能,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持续加以推进。‎ 材料二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优化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命题视角]‎ ‎1.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哲学上看,这一论述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①生产力、经济基础分别要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来解决 A.①②    B.③④  ‎ C.②④    D.②③‎ B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要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①颠倒了二者的顺序;②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③④正确解释了题干信息 。]‎ ‎2.“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五年激流勇进,“制度”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简政放权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改革与法治两翼齐飞、双轮驱动,让制度完善融入改革全过程。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社会是在基本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③上层建筑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完善 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已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C [题干强调制度完善,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因而排除①,选③;让制度完善融入改革全过程,表明②;④表述错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未变。]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