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15)_鲁教版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忽 逢 桃 花 林 。 夹 岸 数 百 步 , 中 无 杂 树 , 芳 草 鲜 美 , 落 英 缤 纷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与背诵 (2)疏通文意,体会名句的意蕴, 品味诗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一名 ,字 ,潯陽柴桑 (今江 西九江西南)人。他是 時代的代表作 家,同時也是中 國幾千年來傑出的作家, 他的散文、辭賦都是第一流的。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 归隐。此后,又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 时间都很短。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到39 岁时,他曾亲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 彭泽令。君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 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而折 腰向乡里小儿。”就离职回乡。这时,他 41岁,以后就没再做官。 陶淵明由於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理想 的道路,因而退隱田園,寄 情山水。他否 定污 濁的現實,熱愛純樸的田園,因而寫 了大量的田園詩,後世稱他為 代表 作家。 潜 元亮 东晋 田园诗人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 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 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 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 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 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 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 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 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 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 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 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 “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 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 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诗歌中田园诗是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 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四言《时运》、 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 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 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 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诗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 暗的现实具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 于政治性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数量不多 , 但思想 、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 《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的 名作。 作品介绍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 园 田 居(3)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按节奏读: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 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 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 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 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 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 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 “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 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 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 考的问题呢?: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n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 4、归去如何(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交代了劳作的地点: 南山; 2.交代了劳作的成果: 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 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 作的艰辛。 分句解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交代了劳作的时间: 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2.“带月荷锄归” 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 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 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 “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 者眼里是快乐的。虽辛苦,却不抱怨, 处处洋溢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逸兴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 为何?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 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 的满足。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为后文写“衣沾不足 惜”做铺垫。 这句话,看似平淡, 狭窄的田间小路,野 草丛生,露水打湿了 衣裳,反映了劳作的 艰辛和劳动带来的轻 松喜悦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全诗的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 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 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 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 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 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 利的精神品质。 作者借夕露沾我衣做烘托,抒写诗人 的归田愿望,诗人也写劳动生活,也 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愿望。尽管 劳动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以致在 归途中夕露沾衣。作者巧妙借这个细 节表述了他的意愿,也生动 的表现 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4,诗人为什么要着意写“衣沾不足惜” 呢? “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 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 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 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 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 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 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 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 轻点上一笔。 5,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 什么? “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 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 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 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却做到了“愿 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小组讨论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 生活情形? 2,第五句“道狭草木长”中“道” 指的是什么? 3,诗人为什么要着意写“衣沾不 足惜” 呢? 4,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 “愿”具体指什么?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 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 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A、谚语有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的季节在 清明前后,“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 时节已经是春天的末尾了。 B、再看第二句话,“草盛豆苗 稀”,草长得很茂盛,这证明已经不是 初春了。 C、再有,“夕露沾我衣”,露水 不是哪个季节都有的,只有在白天比较 热的时候才可能有,因为到了晚上温度 会稍微降低,白天的热空气遇冷,就变 成了露水。 所以这个季节应该是“春末夏初”。 2、第五句“道狭草木长”中“道” 指的是什么? 道,就是路。什么路?田间 小路。但是诗歌紧承着上一 句这个 “归”字,我们这条 路,应该是——“归途”, 回家的路!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D 课堂练习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 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 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 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 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B 诗末点明主旨 n但是愿无违中的“愿”, 是诗人弃官归田,洁身自 好,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 中失去自我 小结: 中心;此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辛勤 劳作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不为五 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自食其力,以保持 高洁人格的思想感情。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 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 美,意境醇美,又很含蓄。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 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他的悲剧是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 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他是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 他是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 他是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 他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 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 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