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2测试题:第27课 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近代铁路的修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给传统的手工业以极大的打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D.19 世纪 70 年代修筑的淞沪铁路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铁路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 被拆毁,所以 D 项错误。 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这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 的兴办( )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将外商排挤出了中国市场 D.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解析:B。题干中的材料只涉及了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外商经营状况的关系。“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是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的具体表现,仅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判 断轮船招商局的性质,也无法判断外商在中国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更无法判断当时中国总体 的政治、经济状况。所以,A、C、D 三项不是题干所能说明的问题。 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 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B。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诗歌内容看,作者一再提到“轮”、“车舟”等交通工具, 再结合题干关键词“近代”可知,此诗中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生活的史实,故本题 选 B。 4.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是( )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 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④中的“引起根本性变革”不准确。 5.(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 1876 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 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解析: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国 人的观念发生变化,但不是彻底改变,故 B 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人们的生活方 式有所改变,铁路火车影响了人们生活,故 C 项正确;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材料没有涉及 到,故 D 项错误。 6.19 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 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 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解析:A。“平等化”“一去不返了”反映了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 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故排除 C,选 A。 7.“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 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 A.火车 B.轮船 C.电报 D.汽车 解析:C。题干强调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便捷之处。A、B、D 三项无法做 到“悬隔山海,而如指掌”,而电报则能。 8.下表实质反映出近代中国( ) A.对西方发明的接受进程很缓慢 B.仅在大城市传播西方发明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解析:C。材料体现了西方发明传入中国及在中国内地的传播越来越快,表明近代中国与世界 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故 C 项正确。 9.(2018·兰州高一检测)《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 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解析:C。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 通设施的变化,故 A 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 B 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 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 C 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 故 D 错误。 10.20 世纪 20 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 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解析:D。“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 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 D 项正确。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出现时间 成都出现时间 铁路 1825 年 1876 年 1932 年 电话 1876 年 1882 年 1911 年 电灯 1881 年 1882 年 1904 年 11.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 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 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 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①正确;“土物出境 倍易于前”说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故③ 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说明火车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④正确,A 项符合 题意。 12.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 年 1 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 运输方法 运费(吨/千米) 运输方法 运费(吨/千米)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A。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法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 项正确。B 项易错选,但其只是对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 的表面理解;由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 C、D 两项的依据。 13.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 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 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进而转 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 交通发达,故 B 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 不出“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故 D 项错误。 14.在对开平煤矿的开发进行规划时,唐廷枢建议李鸿章:“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煤之 利……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其建议反映出( ) A.朝野上下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已达成共识 B.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铁路建设的序幕 C.洋务运动使人们对近代交通有了新认识 D.近代铁路建设关系到洋务运动的成败 解析:C。唐廷枢的建议反映出,他已经认识到开平煤矿的开发必须同铁路建设相结合,这样才 能使开平煤矿取得较大的利润。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5.光绪十三年(1887 年)的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中说:“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 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以达矣。”这反映出当时( ) A.电话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 B.政府重视对通讯工具的革新 C.新式通讯工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D.传授科学知识成为学校主旨 解析:C。题目提供的材料主要叙述了电话的好处,“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以达矣”,这说 明文章的作者已经认可电话的作用,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 16.沈葆桢认为,铁路、电报“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 也”。1877 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得益于( )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解析:B。抓住关键信息“民情”,即可得出 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 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 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 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呼 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 ——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二 19 世纪以来,直到 20 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 在广泛使用。19 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 1895 年开始铺设“马路”;19 世纪末引进人力车 (1874 年)、自行车(1886 年);20 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 年小轿车、1920 年出租汽车、1922 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 年有轨电车、1914 年无轨电车)…… (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 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 19 世纪末 20 世 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轮得行驶长江”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取的;“影响” 外国的轮船和铁路进入内地,也使得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到内地,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对中国近代化交通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第(2)问,通过材料二的数据可以回答“特点”;“原 因”主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面临的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此外,国际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 响也要考虑。 答案:(1)《天津条约》。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客观上 便捷了国人的交通出行;同时也刺激国人救亡图存、创办近代交通。 (2)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行。原因:中国此前交通落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意识强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洋务运动的促进;第 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发明(内燃机、电)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