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专题卷(一)历史试题
六安一中高一年级疫情防控延期开学期间辅导作业 历史专题一 1.(12分)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府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12分)(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 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说道: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伟大的历史学家——或许我应该更广泛地说,伟大的思想家一是能对新事物或在新背景下提出“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人。“历史是要把过去的事件整顿为有先后次序的因果关糸。 请结合材料所述观点和所学知识,运用图中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展开阐述。(注:需运用以上全部历史事件)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的 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情况(1921年—1949年)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1月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4月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 汉口 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六大 1928年6月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遵义会议 1935年 遵义 纠正错误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七大毛泽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 延安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全会主义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第一场大型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国民政府投入80余万兵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材料二 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八路军为配合友军作战,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材料三 百团大战是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材料四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是国民党对新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 材料五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从1944年4月到12月,中国损失兵力5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损伤6000万人民。 材料六 自1944年春,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展开局部反攻,到1944年底,共作战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日伪军6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三则,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指出所选材料,明确所拟主题,阅读须有史实行依据。) 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国学”的观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阶段 时间 内涵 第一阶段 晚清到辛亥革命 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其出发点是本于爱国主 义的立场、着眼于政治的救亡。 第二阶段 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人们关注的不是把国学作为国家兴亡的文化基础,反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 第三阶段 20世纪20年代 人们对国学的关注,既不是强调政治,也不是突出文化, 而是注重如何发展学术研究。 ——据陈来《近代“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变》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 时间 形势 外交活动及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两大阵营对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①建国第一年同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②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③中日建交;④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①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一个有关新中国外交的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主题,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国礼的演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礼物说明 1949—1950年 毛泽东访问苏联,带去了山东大葱、江西金桔、西湖龙井、湘绣被面等礼品。 1957年11月 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带去了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项目的模型,以及青花瓷等礼品。 1972年2月 中国赠送美国白玉提红釉大瓶、苏州双面绣等礼品,还表示将向美国赠与两只熊猫。 1986年11月 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并赠送面值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2014年9月 习近平将国产品牌中兴手机作为国礼送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与会代表。 根据表格提取两项有关新中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民主”。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含义 时段 人民统治 与专制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民选领袖 君主 1864—1894 12 323 7 5 1895—1900 149 640 102 7 1901—1908 391 1210 39 0 1909—1914 76 490 16 0 以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变化为视角,任意选取两个时间段,结合所学,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任意选取两个时段进行解读。 1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的范围和民主权利的真实性是民主制度的两个要素,不具备这两个要素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民主化的过程往往是以阶级甚至阶层为单位进行的,因此表现出很强的阶级色彩,政治斗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阶级的特色。经过长期的努力,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民主政治终于确立,民主化过程因而完成。但各个国家完成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不同的。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主政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示例一:否定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2分,只表明态度,没有观点不给分) 评述: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 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10分,答出一个角度4分,二个角度8分,三个角度10分) 示例二:赞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2分) 评述: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8分) (10分,答出一个角度4分,二个角度8分,三个角度10分) 2.【答案】示范:主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种因素促成世界和中国发生巨变。 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一战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一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有利环境,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为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答案】整体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因为: ①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战争的结果,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③但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的确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如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解析】首先,必须看到这种观点本质上的错误,即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不折不扣的侵略战争,其双刃剑的另一种效果只是一种客观影响;其次,须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角度分析这种欧风美雨对近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4.【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2分) 论述: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6分) 结论: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由幼稚走向成熟,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共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民主革命历程的曲折。(2分) 论述: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前两次大会都在此举行,确定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三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国民革命失败,八七会议确立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对以后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长征胜利结束后,延安成为革命新局面的中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6分) 结论:民主革命时期历次党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都与时局相关,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2分) 示例三 论题: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2分) 论述:中共一大决定党的工作重心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但由于力量悬殊,工人运动民失败告终,使中共在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使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从而找到了一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6分) 结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说明中共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2分) 5.【答案】参考 角度一:材料一、二、三(一、二、六;一、三、六) 主题: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共同对日作战。 阐述: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领导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加速了抗战胜利。 角度二:材料二、三、六 主题:中共始终积极抗日 阐述: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防御阶段领导了平型关大捷,建立了抗日敌后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相持阶段,在敌后战场坚持抗战,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反攻阶段,积极开展对日反攻,加速抗战胜利。 角度二:材料一、四、五 主题:国民政府有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阐述: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掀起反共高潮,并出现正面战场大溃败。 6.【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国学的兴起适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2分)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进化论传入中国,救亡图存成为社会思潮,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近代国学的兴起就是这一思潮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晚清学人认为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与国家的兴亡命运相联系,为了救亡图存,必须保存国学。这一认识具有很明显的救亡保国意识,即通过捍卫国学、保存国学来救亡保国、保种保教。因此近代国学的兴起彰显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肯定。(8分) 示例二 论题: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国学的反思不断深入。(2分) 阐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权力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之手。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得资产阶级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出现了过激的趋势。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视为封建糟粕,提出要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国民和国学。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国学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10分) 7.【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的主题明确、合理,源于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本题属开放性试题,注重考生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没有严格的标准答案,以下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一: 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2分)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还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的关系,促进了周边环境的和谐。(8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分) 示例二:新中国的外交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论述:略 示例三:新中国的外交彰显了大国外交的魅力 论述:略 8.【答案】示例一 信息:新中国坚持民族特色。 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示例二 信息:新中国工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说明:“一五计划”实施,奠定工业化基础;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示例三 信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变化,中美两国改善关系;新时期,中国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示例四 信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说明:20世纪50年代,实施“一五”计划,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示例五 信息:领袖人物对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说明:建国初期,毛泽东领导建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领导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任选两方面信息作答,信息2分,说明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9.【答案】示例:1864—1894年间,民主一词不断出现,含义较多,主要指向民主政体,但总体数量不多,增长缓慢,人们对民主问题不大关注(或民主观念尚未被接受)。这与西方思想刚刚传入,“师夷长技”主要侧重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及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早期维新派出现有关。(10分) 1895—1900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迅速增加,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含义主要是人民权利、民主政体和民选领袖,表明人们较为关注民主问题(或民主观念逐渐被接受),但对民主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这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的思想,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有关。(10分) 1901—1908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其含义集中在人民权利和民主政体,“民之主”的传统观念已被放弃,表明人们极其关注民主问题。这与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启蒙思想宣传有关。 (10分) 1909—1914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明显下降,并出现较大起伏,人们对民主政体的关注远超过人民权利。这与民主政体初建,北洋军阀操纵政权、民主有名无实的政局有关。 也与这一时期共和思想广泛传播,“共和”一词在使用频率上压倒“民主”有关。(10分)对民主问题关注程度和民主内涵的变化体现了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民主制度的艰辛探索,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 10.【答案】示例一 论题:古代雅典实行的民主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 阐述:在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的公民大会,公民在大会上均可表决,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同时,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奴隶主专制的基础之上的,从民主的范围而言,众多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因此,古代雅典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示例二 论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是阶级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阐述:英国从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至1688年光荣革命期间,中间经历了议会与国王的内战、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查理二世的复辟,最终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势力达成妥协,议会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法国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之后政体经过多次反复,直到1875年共和派与君主派达成妥协,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因此,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是在阶级斗争与妥协中确立的。(“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这有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