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红对勾》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回顾一 高考必记的11组地理基本概念
回顾一 高考必记的11组地理基本概念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看太阳的仰角。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最高时的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2.地方时、时区与区时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注意: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2)时区:时间区域,即使用相同时间的区域。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共同的标准时,即区时。 3.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空气冷热不均。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地球上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三圈环流是极地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在地球表面表现为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交替分布。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向相反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环流。东亚季风环流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南亚季风环流则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造成的。 4.气候要素与气候因子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大气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气温和降水就是气候要素。气候因子是指形成气候的因子,即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与季节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上的风向和降水与大气环流有关,地面状况的差异也会导致气候差异,加上人类活动的作用,气候因子共有四个: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5.地形与地势 (1)地形: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 (2)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形、地势都表示地表的外部特征,前者强调形态特征,后者突出高低起伏状况。 陆地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五种类型,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和海沟等。 6.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 (1)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它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其性质和方向,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7.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如背斜、向斜、断层。 (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谷地与山岭。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所以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地质构造,通过构造地貌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变化。 8.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逆城市化: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城市化主要是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从而引起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逆城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从而造成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 9.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 农业生产类型: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进行的分类。 农业地域类型: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简称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根据产品用途,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0.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指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生态破坏:指自然环境系统中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即自我平衡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生态破坏主要是由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造成的;环境污染则是由于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可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但生态破坏不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11.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合理人口容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最适宜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