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文)试题 时长: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下列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 耕作工具先进 B. 注重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发达 D. 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选B;ACD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故排除。 2.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绵阳 斧、锸、锛 四川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重庆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云阳 铁削、铁锄 A. 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答案】C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在西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表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C项正确。不能通过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推断西南农业己逐步实现精耕细作,排除A。 铁器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不能说明它是否已成为西南的主要劳动工具,排除B。不能根据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推断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已大大提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描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市场交易发展频繁 B. 人们日常用品商品化 C. 农村草市开始形成 D.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在不同的集市处购买骑马所需要的用具,市场交易相对频繁,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所购买的物品属于军用品,并非一般用品,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定草市形成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商品交易有固定的场所,说明政府对商业活动管理严格,不利于城市经济功能的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天圣元汗(1023年),薛田任益州知州后,“废交子不复用,则资易非便,请官为置(交子)务,禁民私造。”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发行纸币的官办机构——“益州交子务”就此诞生。其时官方发行交子是 A. 为了加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 B. 世界上最早纸币出现的标志 C. 胶泥活字印刷术进步的结果 D. 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由 “请官为置(交子)务,禁民私造”可以看出官方发行纸币主要是为了加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因为在官方发行纸币前早已有民间发行的纸币;C项错误,官方发行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错误,纸币的发行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但是官方发行纸币纸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商业的管理。 5.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 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使世界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答案】C 【解析】材料“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从而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密切世界各地区的联系的信息,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是突出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的信息,而非商业革命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底的地区。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并结合所学,这反映了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史实,故C符合题意;西班牙和葡萄牙是16世纪的强国,故AB不符合题意;英国在18世纪中期才成为殖民帝国,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厂中大量使用童工;19世纪40年代,英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在工业劳动中使用童工;1881年规定5至10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教育,之后,儿童不再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该现象反映的实质 A. 资本家为榨取利润采取的不同手段 B. 生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 C. 英国法律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D. 英国《权利法案》基本原则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工业革命后童工现象在英国消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童工现象消失和工业革命后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有关,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的法案,和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8.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 B.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 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入中国”中可以看出,西方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对中国原料进行掠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彻底破产”;B项包含在D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 9.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 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答案】C 【解析】材料“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引入了先进技术和先进技术人员,使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的民用企业只能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AB两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清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D项排除。 10.1937年开始,国民政府工矿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工厂内迁工作,据统计,至1940年底,内迁民营工矿共计639家,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 西部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 重庆是当时国家的经济中心 C. 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D. 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作准备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有大量的企业出现,与国民政府要在西部建立抗战基地,进行持久抗战密切相关,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工厂增加都是民族资本主义,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强调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特征,不是特别强调重庆的中心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1953-1957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中,沿海与内地的比例为46.7:53.3。1958年,这一比例扩大为39.24:60.76,1959年进一步扩大为36.19:63.81。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府注重采取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 B.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C. 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 D. “大跃进”政策已全面展开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我国的基本建设的重心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向内地转移,其目的是使内地在基本建设方面逐步追赶上沿海,这体现了政府注重采取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故选A。材料中的数据为基本建设的投资比例,没有涉及产业结构和经济成分上的分析,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全国的工业重心依然在沿海地区,其中以东北地位为重,基本建设的投资侧重于内地,恰恰折射出内地较之沿海地区较为落后的现实,排除C;大跃进的特点是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和瞎指挥,显然材料与大跃进无关,排除D。 1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是在新形势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从1949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关系变化的共同点是 A. 保护了农民利益 B.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改变了经营方式 D.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C 【解析】从1949年直至当今,与土地改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改革开放等相关史实联系,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不断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B不符合题意;从社会主义改造起,我国农业属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0年我国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对外开放。这两次开放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 开放的城市和数量不同 B. 开放的前提和目的不同 C. 开放的范围和程度不同 D. 外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答案】B 【解析】我国近代是在西方武力逼迫下对外开放,以满足列强侵略的需要,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开放,以适应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AC是从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方向上比较,不是主要不同点,故AC不符合题意;外商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于我国的营商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子夜》中“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到上海,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B. 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 C.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D.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答案】C 【解析】材料“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汽车”“光怪陆离的灯光”属于第二次革命的成果,都属于西方工业文明,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成果不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涉及日本侵华战争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1842年上海就成为通商口岸,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孙中山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可见孙中山认为创立《民报》的主要作用是 A. 介绍时事 B. 讨论民情 C. 启发民智 D. 宣传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说明《民报》的主要作用是宣传革命,故D符合题意;《民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以宣传革命为主,介绍时事、讨论民情和启发民智不属于《民报》的主要作用,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 A. 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 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 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设立全国应变委员会和该机构的工作方式来看,罗斯福意在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即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进行社会管理。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排除B项;这一政策是为解决经济危机,材料没有反映罗斯福有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的意图,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州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排除D项。 17.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又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 A. 致力于实现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 B. 转而实行有限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 面临外部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 D. 着力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 【答案】B 【解析】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认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而1956年则主张“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故A错误;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是在70年代,故C错误;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也是出现在70年代,故D错误。 18.下表法国经济规划方案中年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年经济增长率对比 经济规划方案 年份 年经济增长率预测% 实际年经济增长率 第六部 1971-1975 5.9 3.8 第七部 1976-1980 5.2 3.8 第八部 1981-1984 2.7-3.2 1.2 第九部 1984-1988 1.6-2.2 1.1 七十年代中后期,法国GDP年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上涨迅速,1981年密特朗担任总统后,主张在不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程度的国有化、计划化和自治管理对法国经济进行渐进性的结构改革,其结果 A 实现了通货紧缩 B. 放弃了经济自由 C. 实现了物价下降 D. 加剧了经济恶化 【答案】D 【解析】20世纪7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说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了,需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法国密特朗担总统没有灵活根据具体经济状况进行调整,一味地推行国有化,必然会加剧法国经济的恶化,故D符合题意;密特朗的做法是坚持凯恩斯主义,会导致通货膨胀更加严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到密特朗总统推行国有化,并未体现他放弃了经济自由,故B不符合题意;法国总统密特朗任期内的一系列措施是针对大型私有企业的,物价的涨跌不受其直接影响,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在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时,列宁说:我们正向着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但是,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的。现在已经有些迹象可以使人看到退却的终点了,可以使人看到我们停止退却的时间已经不太远了。”列宁的论述意在说明 A. 苏俄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B. 苏俄把政治考虑放在首要地位 C 发展商品经济利于巩固新政权 D. 新经济政策已经完成了其使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论述,特别是认为其是“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是以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为重要目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的退却不能体现其完成了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D项错误。 20.如下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 年份 粮食总产量 粮食收购数量 出口数量 1928 7330 1070 27 1929 7170 1660 17 1930 7710 2100 480 1931 6950 2280 520 A. 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 B. 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C. 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D. 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但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确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无关;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农业并未获得明显的发展;D选项错误,此时期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实行市场经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美国对中国3,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措施分两阶段实施,一部分于2019年9月1日加征10%关税,另一部分于2019年12月15日加征10%关税。第一阶段涵盖消费电子产品和运动鞋等,受影响商品的总额约1,250亿美元。基于此,中国对75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同样在9月1日和12月15日分两阶段加征5%或10%关税,首批被加税的美国商品包括大豆等农产品以及石油等石化品。特朗普政府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原则大打贸易战,这充分说明 A. 经济全球化趋势弊大于利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 C. 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 D. 中美争夺世界的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特朗普政府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原则大打贸易战,说明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故A不符合题意;1973年世界各主要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中美贸易争端,中国无意与美国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进行“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发行金圆券的宗旨在于限制物价上涨,所有商品折合金圆券出售。但结果是,商品流通瘫疾,一切交易转入黑市,整个社会陷入混乱,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就急剧贬值,最后形同废纸。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老百姓急于将金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当时美元被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 A.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D.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48年11月”、“将金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因此当时美元像黃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布雷顿森林协议》,故D符合题意;1948年8月19日,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尚未开始,解放战争形势不太明朗,故A不符合题意;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关于自由贸易的协定,故B不符合题意;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标志欧盟的成理,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下表为《1980-1995世界贸易情况表》 1980-1995世界贸易情况表 年份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总计 100 100 100 100 农产品 14.69 13.59 12.02 11.41 燃料及矿产品 27.53 21.84 14.16 10.56 工业制成品 53.71 60.51 69.33 72.01 这表明 A. 传统贸易优势影响强大 B. 国际贸易对主权国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C. 国际贸易发展日益受阻 D. 贸易竞争力取决于经济水平、技术优势 【答案】D 【解析】农产品、原材料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稳定上升,反应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贸易竞争力取决于规模经济、技术优势,故D符合题意;农产品、原材料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说明传统贸易优势影响减弱,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贸易对主权国家的重要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国际贸易受阻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 A. 中央集权的发展 B. 贵族政治的衰落 C. 儒家影响的扩大 D. 宗法制度的瓦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原来称周公为王,到后来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等级观念,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且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选项A与史实不符,排除;贵族政治的衰落、宗法制的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中涉及的时代为周成王时期,选项B、D排除。 2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所立的琅琊碑文中记载:“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上农除末。”据此,可以推知秦朝 A. 重儒思想的治国理念 B. 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C. 法儒思想的合理并存 D. 焚书坑儒的专制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体现的是重视法治,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体现的是对儒家伦理关系的重视,因此可推知秦朝时期法儒思想的合理并存,C选项符合题意;秦国时期的治国理念是严刑酷法,A选项排除;外儒内法是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理念,B选项排除;焚书坑儒属于思想文化专制,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 2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组别 材料 结论 A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理念 B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 C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表达实践出真知的唯物理论 D 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亭林文集》 主张取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的意思是:不去学习先贤的语录,而去学习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可见,董仲舒主张继承孔孟之道,舍弃宋明理学,故D符合题意;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映孔子强调尊卑贵贱的礼治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反映了董仲舒的“大一统”等思想,但要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才成为正统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即所谓“格物致知”, 它强调通过探究外在万物获得知识,最终贯通明理,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7.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肌理粗糙的山石,若隐若现的山泉、瀑布、寺庙、骡匹和行人等细节都极其精微:而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占画面大部分的山坡、石块和树木都是逸笔简洁,呈现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灵气,这种变化体现出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C. “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取向 D. 时代变迁背景下画风世俗化的倾向 【答案】C 【解析】南宋在政治上的积贫积弱和在文化上的繁盛共存的社会背景使宋代文人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宋代文人因此向内心深处寻找心理的平衡,因而宋代画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田园或荒寒郊野,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宁静、淡泊、超脱的心境。这显示出宋代理学“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理学精神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南宋相对于北宋,君主专制没有明显强化,故A不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世俗文学艺术的发展,而文人画不属于世俗艺术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绘画素材仍然是风景,并非体现税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宗教崇拜变得越来越温和。尽管最初是不受约束的崇拜在这一阶段成为完全被城邦驯化的一种宗教。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到了城邦,仪式的性质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荣耀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了希腊 A. 智者学派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作用 B. 形成以宗教为基础的强烈的集体认同感 C. 通过话剧这一媒介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D. 城邦对公众生活和政治生活控制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到了城邦”,“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荣耀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说明城邦对公众的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控制加强了,故D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提到“智者学派”,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以宗教为基础的强烈的集体认同感,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通过话剧这一媒介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9.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A. 否定了教会等级制度 B. 推动了新教改革运动 C. 有利于集权国家形成 D. 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体现的是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强化自身的权力,有利于集权国家的形成,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否定教会等级的问题,A选项错误,排除;新教改革主要矛头是天主教,因此统治阶级对天主教的推行不利于新教改革运动的推进,B选项错误,排除;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属于宗教改革的影响,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排除。 30.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 历史: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这说明 A. 中国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B. 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C. 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 D. 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B选项符合题意。中国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A选项排除。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的结论,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现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故事政策》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在低关税条件下受到世界市场的制约和冲击作用开始凸显出来。……低关税导致了大量商品进口,形成对国内的巨大冲击,一些与洋货直接对抗的手工业先后衰落,甚至破产淘汰。……在国外商品冲击及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实业界开始探索抵御洋货,不让利益外流的振兴之道,因而,进口替代工业在光争中相继兴起。近代状元企业家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就是进口替代的体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棉纺织业纷纷筹建或扩建纱厂,而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规模尤大。 ——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怎样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形成低关税的主要原因,并对比中英两国低关税的不同点。 【答案】(1)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变为自由贸易。原因:工业化增强了英国商品的竞争力;拓展了经济发展外部市场的需要;重商主义的关税保护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经济理论的推动。意义: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世界整体工业化水平 (2)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关税主权:不同:英国是主动性低关税,中国则是被动性低关税:英国低关税是为了拓展市场,而中国低关税则是被迫开放市场;英国低关税是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低关税是外来冲击的结果。 【解析】 (1)关于“变化”由材料“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现起来”“自由贸易”,可得出贸易保护主义变为自由贸易。由材料“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可从工业革命推动、重商主义弊端和自由贸易主义思想出现的角度分析。关于“意义”,结合所学,可以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等角度分析作答。 (2)依据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可知中国丧失关税主权。关于“不同”,英国是主动性低关税,而中国是被动性低关税,英国是主动性低关税是英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便于占领国际市场,而中国的被动性低关税,是不平等条约的结果,不利于市场开拓。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曹广伟《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编撰 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世界经济秩序与中国经济变化存在联动关系。 论证: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扩张与暴力掠夺,中国凭借强大的传统经济坚持朝贡贸易体制并处于优势地位;②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主导了世界自由贸易秩序,中国被迫开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与洋务企业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③大危机期间,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剧烈冲突和动荡剧变,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④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进入两个市场对立时期,中国立足于本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结论: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中国实行了相应的对策。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中外经济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