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0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教案
第10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在英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2)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掌握实权,权力至高无上,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创新的开始。 (3)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4)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确立了两大制度,即联邦制和共和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前者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而后者则以三权分立为指导思想,划分各权力主体的职权及相互制约关系。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知能强化课Ⅰ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先驱—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 (1)开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发展:革命期间经历两次内战、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等重大事件。 (3)结束:标志是“光荣革命”。1688年,议会发动政变,赶走国王詹姆士二世,迎立威廉三世为新国王。 (4)意义: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限制王权的法案 (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内容: ①《权利法案》: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等。 ②《王位继承法》: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3)结果: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4)影响: 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使英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通过协商和妥协,使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进行,避免了暴力冲突,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③君主立宪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后来有不少国家采用了这一模式。 [史学者说] 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素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小密室的演变 (1)形成: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结果: ①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4.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背景:工业资产阶级谋求获得更多的参政权;中世纪选举制度的不合理;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2)结果: ①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完善了英国代议制。 ②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5.内阁权力的膨胀——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表现: ①内阁几乎垄断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取得部分立法权。 ②内阁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 ③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 (2)评价: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 [史学者说]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一、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的咨询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2.趋势 从专制 到民主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为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人治 到法治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行政权由 国王转移 到内阁 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逐渐成为国家的象征 选举权不断 发展完善 1830年,英国只有少数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选举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 二、英国的制度创新贡献 1.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君主立宪制具体表现为: “虚”“实”结合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特有的代议制政体开始形成。18、19世纪,君主实权逐渐让渡给议会和内阁 议会至上 《权利法案》等法律的颁布,使得掌握立法权的议会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三者互有重叠 两党制衡为核心的议会内阁制 17世纪以来,英国的两党制从托利、辉格党对立演变为保守、自由党并立,再演变为保守党和工党的对峙,内阁由下院选举获胜的党派领袖及其任命的阁员掌握,即议会内阁制。反对党的作用更具有英国特色,只有在下院选举中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才能成为合法的反对党,起到监督执政党的作用。内阁遭议会不信任就要全体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2.责任制内阁 (1)概念:责任制内阁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 (2)集体负责制: ①在大政方针问题上,内阁对外(议会)是一个整体,如同一个人一样,阁员要与首相共进退。 ②内阁内部特别是在政策研究与决定过程中,阁员应当且必须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讨论以达成共识,若无法统一,最后由首相一锤定音。 ③一旦做出决定,阁员必须服从,且共同承担责任,否则只能通过个人辞职以摆脱责任。 ④任何阁员都不得在事后借口自己不同意而推卸责任。 (3)内阁向议会负责:其主要表现就是一旦内阁失去议会多数的支持,就应集体辞职。 3.两党制、文官制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政党政治并最先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年),围绕詹姆士公爵(后来的詹姆士二世)的王位继承权问题,产生了辉格党和托利党(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托利党代表土地贵族和国教僧侣利益)。1688年,两党由于反对詹姆士二世而走向联合。辉格党因在“光荣革命”中起主要作用而执政近半个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使英国统治阶级普遍感到恐惧而趋向保守,托利党得以大行其道。1832年议会改革后,在两党基础上分别组成自由党和保守党,两党通过竞选议会席位,依据议会席位多少的变化而轮流组阁。从1924年开始,工党取代逐步衰落的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两党制有力地防止了执政党的专横和权力的滥用。 (2)两党在前台竞争,文官却保持稳定。文官指“事务官”,是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长期任职的国家公务人员。他们不参与党派之争,不与内阁共进退,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在内阁经常发生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通常以1870年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聚焦主题 渐进的英国君主立宪制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职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解析:选D 英国政党政治是以两党制的形成为标志,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18世纪英国国王权力受到《权利法案》的限制,英王权力膨胀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王拉拢议员,而不是英王操纵议员选举,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本应限制监督君主的议员反而被英王拉拢,反映出英国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故D项正确。 2.有学者称,在近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中,18世纪在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中,解决了一个很多国家都容易忽视的问题,即社会从革命向平稳的和平发展过渡时的权力再分配问题,以及大众如何被和平地纳入新的体制的问题。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事件是( ) A.“光荣革命” B.代议制的建立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D.议会改革 解析:选C “光荣革命” 发生在1688年,英国代议制建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议会改革最早是在1832年,故从时间上排除A、B、D三项。18世纪早期,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行政权和平地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后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故选C项。 3.1831年英国辉格党领袖格雷出任首相后,提出了议会选举改革方案,但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获国王批准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胜。第二年议会通过改革方案,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这表明此时英国( ) A.工业革命刚开始,贵族仍然拥有较强实力 B.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 C.首相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对国王负责 D.议会、内阁和国王形成“三权分立”构架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可知,1831年英国辉格党领袖格雷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胜,通过了改革方案,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这说明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故选B项。1832年时,英国工业革命即将结束,故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故D项错误。 [思维升华] 解答历史选择题时,抓住时间信息很关键。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范围,对备选项进行筛选,能大大提高解题正确率。例如第1题应抓住“18世纪初”来联系“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权力的演变来分析;第2题抓住时间信息“18世纪”进行时空定位,排除不符合时间范围的选项即可;第3题亦需把握时空信息,注意时间信息“1831年”“第二年”,联系英国工业革命和议会改革的相关知识解答。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4.1649年,当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些说明英国( )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B.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解析:选C 英国从13世纪(《大宪章》的颁布)开始就有了议会约束王权的民主传统,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B项错误;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威廉和玛丽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传统势力的代表,民众的态度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这也正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之一,C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D项错误。 5.“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光荣革命”因温和而不够深刻 B.渐进式的变革推动了英国社会发展 C.革命的方式不能彻底根除旧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温和渐进但不深刻 解析:选B 材料表达的意思是:虽然《权利法案》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但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种看似不彻底的渐进式改革,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没有全面准确地表达材料的意思,排除。 6.(2018·长郡中学月考)光荣革命后,英国大土地所有者通过议会立法,解决了在扩大农场面积过程中碰到的阻碍,并通过改进耕作方式和引进新式农具、新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治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大土地所有者要求掌控议会 D.农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光荣革命后,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立法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扩大农场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等问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思维升华] 第4题从民众心理角度切入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原因;第5、6两题则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渐进式变革产生的影响。这种“温和”变革的意义在于用不流血的、妥协的斗争方式和最小的代价渐进地实现了社会变革。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过程中,许多事件体现了这个特点。例如,《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就是妥协的结果,1721年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使英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32年的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过渡,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其他辖区的人士: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国王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赶来,不得延误。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 ——14世纪英国议会的一则令状 [思考] 史料一中的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你读史] 解读史料一,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依据“需赶赴议会……不得延误……不得擅自离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等信息来判断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提示]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史料二]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 [思考] 依据史料二,归纳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你读史] 史料二反映了英国宪法性文件的发展、演变。解读史料二需要抓住表格中的时间、王权和议会权力的演变等信息来总结英国制度发展的特点。 [提示] 特点:时间长,渐进式变革;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影响:政治上,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知能强化课Ⅱ “分权制衡”体制的典范—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共和制度的确立 1.民主共和制的概念 (1)民主共和是组合概念。民主即主权在民,一般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即代议制民主。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驶,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2.确立背景 (1)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很大,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 3.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 (1)联邦制度: ①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度: ①权力职责: 权力 行使者 权力职责 立法 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行政 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司法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②主要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特点。 (3)体现的原则: 联邦制 原则 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中央集 权原则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 分权制 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 (4)评价: ①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 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了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②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 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从历史局限性看: 它承认黑人奴隶 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 [史学者说] 西方民主制度存在的三大“基因缺陷” (1)人是理性的;(2)权利是绝对的;(3)程序是万能的。西方国家把本应该是内容丰富、操作精致的民主大大简化……程序是万能的则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民主简化为竞选程序再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等于拼资源、拼谋略、拼表演。……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决策平庸化……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 ——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 二、美国共和制度的巩固 美国政体确立后,南北方原有的矛盾并未化解,且日益上升为对政治制度的最终形式和对国体的认可的矛盾。伴随着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的告终和两党制的形成和完善,资产阶级政权得以巩固,民主政治有所发展。对两党制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历程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1860年以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持续至今 特点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实质 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影响 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一、正确认识美国联邦制 1.联邦与邦联的区别 (1)邦联与联邦均是国家结构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分割。 (2)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和独裁统治的出现;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各州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联邦制更适合美国的发展。 2.美国民主政体下分权与制衡的表现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制宪会议上各方最终妥协,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 (1)解决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司法机关——联邦法院。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 (2)解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两套平行的政府分别选举产生,联邦和州之间构成了一种制衡。 (3)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配比例。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4)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承认黑人奴隶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即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5)两党制的分权制衡:按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美国国会和总统的竞选分别进行,两者的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执政党不一定同时是国会的多数党。多数党主导国会事务,少数党发挥制衡作用。两党相互制衡,互有竞争,监督力度加强。 3.美国民主政体下分权制衡的局限性 (1)联邦和地方只是微妙的分权。由于联邦和地方分权,造成联邦与各州之间既争夺权力又相互推诿,各州各自为政,从而降低了政治效率。 (2)联邦制的运作受各方利益制约。联邦制的运作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密切相关,资产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合作都影响着联邦制作用的发挥。 (3)两党制交替执政容易出现金钱政治。 ①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金钱政治。 ②两党制下的政党内部机制,上下级没有垂直领导关系,只有工作关系。两党均没有固定的党纲和严格的纪律,党员来去自由,没有义务服从党的纪律,容易出现政党内部机制上的混乱。 二、比较英美两国的政治体制 1.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 从政体形式看 英国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为总统制共和制 从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看 英国国王是世袭制、终身制;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实行任期制 从国家元首地位看 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从政府产生方式看 英国议会选举,首相组阁,首相是政府首脑,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美国是总统任命,总统是政府首脑和国家权力中心 从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看 英国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美国政府对总统负责,总统与政府不对国会负责 2.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妥协的产物。 ②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具有民主性与进步性。 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不同点: ①《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限制王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如确立联邦体制,划分了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权力,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分配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聚焦主题 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一、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美国独立战争初期,各州立宪严格限制政府官员权力,其中宾夕法尼亚州甚至取消州长一职,但1780年各州修订新宪法时又加强了政府的权力,宾夕法尼亚州又设置了一个强有力的州长职位。这一现象( ) A.揭示了美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虚伪 B.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 C.说明了启蒙思想影响的深入 D.预示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 解析:选D 题干中“各州修订新宪法时又加强了政府的权力”“设置了一个强有力的州长职位”预示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2.(2018·长郡中学一模)在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 A.采用共和政体 B.颁布成文宪法 C.修改邦联制度 D.构建分权体制 解析:选D 富兰克林认为君主制产生不是由“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导致的,而是后继者执政地位的提高导致的,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分权与制衡,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解决权力制衡问题;B项没有突出分权的必要性;C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 [思维升华] 以上两题均考查了美国共和制度确立的特殊背景。 纵观18世纪的世界,君主专制政体是主要的政治模式,而美国却成为一股“清流”,开创了民主政体的新模式。这与美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密不可分。立足唯物史观分析如下: (1)美国人民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传统。美国的历史并不长,但从初建殖民地时就开始了反对英王推行专制统治的斗争。 (2)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阻止了君主专制的建立。例如,许多州废除了保留封建残余的制度、《独立宣言》使主权在民思想深入人心、各州新宪法都规定实行共和体制等。 (3)多样性的社会结构。如多种经济成分(既有资本主义的工商业、金融业,也有奴隶主的种植园)、既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经济利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 (4)微妙的均势状态。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大州与小州、工商业发达州和农业州、蓄奴州及废奴州之间的力量对比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制宪过程类似于“光荣革命”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 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 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解析:选C 英国的“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贵族之间妥协的宫廷政变,与美国制定宪法过程不同,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宪法制定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B项错误;从“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787年宪法规定的新体制有助于美国内部各派别的平衡和团结,C项正确;美国南北方分裂源于各自对奴隶制的不同要求,1787年宪法保留奴隶制,为日后北方要求废奴导致南北战争埋下隐患,D项错误。 4.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 ) A.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B.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 C.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D.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解析:选B 依据材料中“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等信息可知,美国各州之间具有地区文明的同质性,这是美国形成联邦制的重要条件,也是联邦制在美国得以持续存在的保障,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8·河南六市联考)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这表明代表们希望( )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 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 D.改变贵族或寡头政治 解析:选A 由材料“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可得出代表们希望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都只概括了材料的一个方面, 故排除;“费城制宪会议”召开时美国实行的不是贵族或寡头政治,故排除D项。 [思维升华] 美国1787年宪法的协调功效 以上3题均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协调功效。 这种协调体现在大州与小州、南方种植园主与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上。也可以说它们之间通过斗争和妥协,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可用示意图表示如下: 三、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 亚方案) 方案二(新 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 (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解析:选C 材料表格主要体现美国制宪会议形成国会建设方案的过程,但没有涉及选举的地位问题,也没有涉及国会的地位问题,故A、B两项错误;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综合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兼顾大小州利益,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反映了政府建设中妥协的艺术,故C项正确;共和制度下的分权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材料只是讲述国会的建设问题,没有涉及其他部门的分权,故D项错误。 7.1789年,美国联邦国会通过了1787年制定的《西北领地法令》,规定在西北领地上新建的州不得实行奴隶制,但允许奴隶主到此地区追捕逃奴。这一规定( ) A.违背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 B.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是南北双方政治妥协的产物 D.加剧了英国对北美的商品输出 解析:选C 材料是关于奴隶制方面的规定,美国1787年宪法对奴隶制有所保留,故排除A项;据材料中“在西北领地上新建的州不得实行奴隶制”可得出这一规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一方面是新建的州不得实行奴隶制,另一方面又允许奴隶主追捕逃奴,这同时维护了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很明显是政治妥协的产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英国无关,故排除D项。 [思维升华] 美国政治体制所体现的“妥协”智慧 以上两题考查了美国政治体制运行所体现的“妥协”智慧。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在西方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使得决策往往是各有关国家机关之间妥协的结果,在这种高度分权的体制下,妥协成为一种基本的政治现象。在代议制下,议会是各种利益在政治上的竞争中心,同时也是社会团结的中心。议会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也是代议制民主下的政治妥协中心,代议制必然包容政治妥协。同时,妥协也是西方政治发展与民主制度演进的重要方式。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 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史料二] (启蒙思想者)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 ——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 [思考] (1)《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中写道:“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2)史料二从三权分立的角度认识英美的政治体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或“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 [教你读史] “阅读史料出处”是解题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解题关键信息往往就隐含在其中。如史料一的出处《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而史料论述的核心内容是“均衡”,据此可归纳史料一的主旨是“均衡是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史料二关键信息为“英国并不是严格的”“美国也发生了嬗变”,据此可知“首相民主”和“皇帝般的总统”强调的是首相和总统权力的膨胀。 [提示] (1)措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或防止专制)。 (2)“首相民主”是指英国首相拥有实权,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等权力。“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总统权力较大,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等。 知能强化课Ⅲ 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德国代议制的确立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 ①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②1870年普法战争后,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③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议会 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总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①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 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历史影响: ①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当前法国政体: ①法国进入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1946~1958年),法国议会的权力达到巅峰,拥有选举总统、决定政府组成、任免总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纲领等权力,此时的法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 ②第五共和国成立后,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制国家。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近现代法国政体如何变化,其实质不变,还是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只是对资产阶级内部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间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史学者说] 法国人推崇理性的力量,他们相信理性可以设计周全的制度,大众只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就可以实现人们美好的制度愿景。……但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 ——摘编自肖艳银《从历史看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2.帝国宪法 (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皇帝 世袭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2)联邦政体: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3.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4.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及成因 (1)突出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 ①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可以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②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③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2)原因: ①德国是容克地主(封建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专制残余。 ②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赖性强,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5.德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 (2)注重社会立法,使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①俾斯麦以保守专制主义者的身份,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② 俾斯麦很注意劳工的福利,从1883年开始,连续数年举办劳工疾病、意外伤害、残废、年老等保险,即工人每月付出少数保费,向政府主办的保险机构投保,便可得到免费医疗的照顾,领取残废、年老的生活津贴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工保险制度。 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 政治原因 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经济原因 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阶级原因 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外部原因 欧洲封建国家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增强和不懈斗争,法国民主政治最终在历史潮流中确立 2.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①曲折性:经历了君主专制的复辟、君主立宪制、帝制,直至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②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 (2)认识: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并不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争斗。 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1.美国总统制与法国总统制的比较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总统 总统 元首产生方式及任期 选民间接选举(任期 四年,可连任两届) 议会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政府首脑 总统 总统 政府首脑与议 (国)会的关系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与国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 权力中心 总统 参众两院 特点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议会共和,相互制衡 2.英、德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异 国家元首 国王,无实权,是国家统一的象征,“统而不治” 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 政府首 脑与议 会关系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议会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无实权)是立法机关 同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聚焦主题 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散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 A.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C.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D.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选D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政府在维持国内秩序稳定的前提下,推行多项政策,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错误。 2.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 A.试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 B.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因亨利拒绝使用革命后的三色国旗而遭到君主派反对,可见法国君主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表明君主派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选B项。A、C两项只能反映亨利的意愿,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思维升华]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 以上两题均考查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过程。从法国大革命爆发到1875年共和制最终确立,这期间法国政体更迭频繁,曲折反复,是学习的难点。若用示意图厘清其发展过程,把握具体历史时期下的历史事件,便可化繁为简,快速调动知识,准确答题。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 A.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B.普鲁士一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C.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D.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解析:选C 德意志统一后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故排除A项;普鲁士强大有利于领导德意志进行统一战争,故排除B项;普鲁士领导了德意志统一战争,同时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统一后的德意志,给德意志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故C项符合题意;德意志统一后迅速发展,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排除D项。 4.马克思曾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B.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不稳固 C.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权力很小 D.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很大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的政体。“议会形式”体现资本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粉饰门面”意味着议会的权力很小,故C项正确;统治不稳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封建残余”“军事专制制度”体现皇帝权力很大,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 唯物史观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上述两题都是以唯物史观看待德国特殊国情下的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封建专制主义色彩是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的最大特点,立足德国的特殊国情分析其原因,理解其原因,是全面把握德国代议制民主的前提所在,具体分析如下: (1)历史原因: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贵族地主(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现实原因: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中同他国展开竞争。 掌握了上述原因,再反观上述两题,则答案手到擒来。 三、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5.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全面保障了德国资产阶级利益 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D 题干信息体现了俾斯麦充分考虑德意志的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制度。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取得统一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完全照搬英国的模式,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 6.对外战争的胜利以及统一帝国的建立,使得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获得了合法统治权。当容克阶级的力量和声望如日中天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容克具有合法统治权的政府下所确定的政体会压缩这个阶级的利益,因而德国建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据此,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 A.出于政治独立和争夺霸权的需要 B.兼顾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具有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 D.适应了德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 解析:选C 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德意志的统一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君主主义、容克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从材料中可知,容克阶级领导对外战争的胜利和统一帝国的建立,为其建立维护贵族权益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故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项。 [思维升华] “容克阶级” 第5、6两题均涉及“容克阶级”,因此,深入挖掘“容克阶级”的隐含信息是认识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关键,也是解答上述两题的关键。 德国有谚语称:“普鲁士统治德国,容克统治普鲁士” ,容克贵族在德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德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历史上,容克贵族是职业军人,是部落领袖的后裔,是普鲁士国王忠实的臣民,日耳曼人征服易北河以东地区的主力,后来成为当地的大地主和统治者。 (2)经济上,1848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 (3)政治上,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麦。 (4)文化上,由于优越的政治经济特权,很多容克贵族成为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作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不再发生革命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史料二] 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思考]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近百年间,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如何?1870年后,法国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怎样的民主制度?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71年宪法为什么要体现“普鲁士的霸权”?它怎样体现了“普鲁士的霸权”? [教你读史] 史料一要注意从关键信息“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由对抗转为妥协”中概括、分析;阅读史料二时应结合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宪法内容综合归纳。 [提示] (1)状况:共和制与君主制不断斗争,政局动荡。 方式:1875年初,国民议会用妥协的方式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原因:德意志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宪法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制定。 体现: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德意志皇帝)担任联邦主席,是国家元首,拥有绝对权力(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普鲁士操纵联邦议会等。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全国卷Ⅰ 2016·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2015·君主立宪制; 2013·光荣革命 2014·1787年宪法和《独立宣言》 2016·欧洲代议制 全国卷Ⅱ 2014·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 201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017·总统职权的行使; 2013·1787年宪法颁布的背景 201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全国卷Ⅲ 2016·1958年以来法国政体的变化 全国卷 2010·美英和解、独立战争 [考情分析] 本讲内容虽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较多,是高考高频考点,但命题主要集中在英美两国的政体上。试题通过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来灵活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等主干知识。对于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考查了其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王权和议会仍存在矛盾和斗争(如2016年“安妮女王”题),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如2015年“国王与议会”题)等。对美国共和制,主要考查对1787年宪法内容的理解,重在认识美国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分配方式和遵循原则以及缺陷等。近代法国和德国的政体近几年考查较少,主要涉及的仍是对政体特点的理解。试题强化知识迁移运用、历史价值观的引领、学术和时政热点的渗透等,如2017年“总统职权的行使”题,既呼应了美国大选,也呼应了美国宪法230周年纪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成果直接用于命题,2016年“制度构想与实践”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最好的例证。 [怎样考的] 1.(2017·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解析:选C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最高行政权力,总统不仅拥有任命行政官员的权力,也拥有罢免行政官员的权力,因而材料中皮克林被总统罢免职务是总统行使职权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而是强调总统的权力,A项错误;美国总统的权力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权限是明确的,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皮克林属于其他党派,无法反映美国的党派斗争,D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析:选A 1875年以后,法国的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内阁更迭频繁。戴高乐时期,宪法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国家政治中的权力中心从议会转至总统,使政府有相对独立性,增强了政府的稳定性,故选A项。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排除B项;该规定只是强化了总统权力而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排除C项;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排除D项。 3.(2016·全国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选B 题干反映的是安妮女王对议会的干预,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项正确;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排除A、D两项;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故排除C项。 4.(2015·全国卷Ⅰ)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解析: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材料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但是国王作出决定要有议会的参与,这说明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18世纪中叶英国的情况,排除。 5.(2014·全国卷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解析:选B 美国《独立宣言》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这体现的是天赋人权的原则。而1787年宪法中关于“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的规定,显然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的原则,故选B项。 6.(2013·全国卷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德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民主政治发展滞后,这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德国是在容克贵族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的,皇帝和容克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 7.(2013·全国卷Ⅰ)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英国光荣革命后的相关史实,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A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排除;光荣革命前英国就有女王执政的历史,故B项表述有误,排除;当时英国议会已经大权在握,故排除C项;注意题干中“詹姆士二世的女儿”这一信息,威廉为荷兰执政,名不正言不顺,而以玛丽为女王则为光荣革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故选择D项。 8.(2013·全国卷Ⅱ)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背景,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美国独立后,确立了松散的邦联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使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已经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华盛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说这番话的,故D项符合题意。 9.(2010·全国卷)右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1782年美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已经取得胜利,但1783年英国才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因此只有D符合题意。 [规律总结] 本讲中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法国政体演变,德国君主立宪制等,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的概念,但高考题往往出其不意,通过运用历史现象(第1、2、3、6、7题),文献记载(第4、5、8题)、历史漫画(第9题)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具有重回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和认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和趋势成为高考命题的新趋向。 [还可能怎样考] 以周年纪念切入创设情境:2019年是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实施330周年,《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备考时应重点关注。,以素养立意深化创设情境:欧美代议制度的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他们铲除封建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成果,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对欧美代议制,我们要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其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其局限性。 [热点预测] 1.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1701年,威廉又签署了王位的继承由议会来决定的《王位继承法》。这表明英国( ) A.民主力量空前壮大 B.代议制度基本成熟 C.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D.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解析:选D “1689年”“1701年”,英国尚处于君主立宪的确立发展时期,故A项错误;议会改革是英国代议制成熟的标志,故B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之初,国王尚拥有对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英王威廉接受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签署了王位的继承由议会来决定的《王位继承法》”,都体现了议会至上,王权受限,故D项正确。 2.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曾指出: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为此,美国( ) A.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B.实行州际平等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体制 D.确立人民主权原则 解析:选C 材料中“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指的是美国建国初期松散的邦联制已经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所以美国确立了联邦制,故C项正确。 3.1875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备的宪法,未提及国家预算,没有规定公民权利,也没有单独规定司法权及地方政府。但是它是法国唯一能持久的宪法,从1875年到1940年,共维持了65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 A.是各政党相互妥协的产物 B.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 C.注重协调了各阶层的利益 D.实行联邦制共和政体 解析:选A 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一票共和”的产物,协调了两大派别的利益,故A项正确;总统权力较大与宪法持久无必然关联,故B项错误;宪法协调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利益,而非各阶层,故C项错误;宪法规定政体为议会制共和制,故D项错误。 4.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这体现了( ) A.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 D.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解析:选C 材料未涉及法德两国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两种思想倾向对德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与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无关,故B、D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说明德国民主化进程受到两种思想实力消长的影响,故C项正确。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解析:选A 材料叙述了英国良好的制度传统。从其内容可得出这种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故A项正确。 2.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 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解析:选D 题目强调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 的革命性,也就是主要看1688年“光荣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A、B两项都是从革命的方式说的,故排除;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使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至议会,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故D项正确。 3.(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 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 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解析:选D 材料中的做法实际上扩大了内阁权力,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削弱国王权力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行政权逐渐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 4.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材料说明( ) 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B.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 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D.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 解析:选D 材料说的是议会的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说明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故D项正确。 5.(2018·滨州调研)“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 )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解析:选A 材料意在强调应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以保障自由的繁荣,故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A项正确;B项符合美国宪法的精神,但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美国的社会现实,但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 6.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 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的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 (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解析:选A 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即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故A项正确。 7.(2018·湖南长郡中学检测)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定( )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 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D.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 解析:选D 材料中“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反映的是立法权和行政权,材料未涉及司法权,故A项错误;“议行合一”与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与中央政府权威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表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故D项正确。 8.(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考试)据英国金融时报网2017年8月3日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2日不情愿地签署了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的新法案。他指出,“为了国家团结”签署这项两党一致支持的法案,但同时抨击该法案“授予国会制衡白宫解除对俄制裁尝试的权力”“有严重缺陷”且“违宪”。这表明( ) A.签署法案表明总统与国会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B.两党一致支持表明两党不再存在政治分歧 C.美国的权力中心已经由总统转向国会 D.法案的内容违背了1787年宪法的相关规定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不情愿地签署”,表明国会与总统的观点存在一定分歧,故A项错误;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且主张不同,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拥有较大的政治权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授予国会制衡白宫解除对俄制裁尝试的权力”,违背了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故D项正确。 9.(2018·武汉调研)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于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决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解析:选C A、B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即参议院通过“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来制衡普选产生的众议院,体现出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故C项正确;代议制特征是间接民主,而非直接民主,故D项错误。 10.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解析:选C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法国对他国优秀政治成果的借鉴与吸收,故A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明显的议会制共和制政体,并不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故B项错误;法国的1875年宪法最后是仅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的,必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妥协的特征,故C项正确;相比美国,法国议会对总统的监督要严密有力得多,故D项错误。 11.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这部宪法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帝国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解析:选D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设问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际惯例,故B项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故D项正确。 12.有学者认为,德国1871年宪法是一部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说明1871年宪法( ) A.对德意志各城邦约束较大 B.尚未赋予资产阶级政治权利 C.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 D.对民主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 解析:选C 据材料“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得出1871年宪法追求多方势力利益的均衡,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邦议会代表各部,议员为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也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利”归纳。第二小问,从材料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主导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可知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答案:(1)含义:“王在议会”,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 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 (2)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德意志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德意志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者的推动。 不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总揽国家统治大权。 14.(2018·河南八市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大革命是“罗马时期以来欧洲最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它不是地区性的事件,其影响所及,不仅在于法国人民,且在于欧洲及全世界。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原则在19世纪甚至更后的时期支配了欧洲的政治。 当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政治新时代的时候,另一场革命正在改变欧洲大陆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就是工业革命。它不像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它只是温和的改良运动。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势头迅猛,带来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就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来讲,恐怕只有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大发展能与之相提并论。 ——据[美]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 解读材料,围绕“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事件”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分别是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选取其中一个历史事件,结合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等史实,进行论述说明。 答案:示例一 论题:法国大革命具有世界影响。 论述: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传播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 示例二 论题:工业革命改变人类进程。 论述: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工业革命促成了人类社会的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