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滿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说明: 1.考试前,考生务必按要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正确填涂考生信息; 2.第I卷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常无效; 3.第II卷为主观题,请用黑色宇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48分) 1.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A.宗族势力的弱小 B.庶民政治的建设 C.官僚体制的探索 D.等级秩序的破除 2.孟子以前的政治家,大多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鞍。重农抑商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A.私营工商业发展 B.秦朝统一全国 C. 铁犁牛耕的普及 D.商人地位低下 3.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䈔》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民本思想 B.人文关怀 C.批判现实 D.仁爱至上 4.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C.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5.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6.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弗断 D.标志官僚体制正式确立 7.《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按委派,被视为“州都最要之任”、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火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8 8.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自然经济谨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土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9.嘉庆八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村形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白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0.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昨敬父母:也提仍忠君爱口,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与印度早期优教理论背离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11.1740年,中国I两银换800文铜钱,而到1828年时,I两银直隶值2500文铜钱,在山东值2600文铜钱,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 A.正常贸易持续入超 B.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C.鸦片走私无法禁绝 D.商品市场普遍萎缩 12.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义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13.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池 D.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14.在购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要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端,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15.1844年,道光帝谕令各省督抚:“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原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1849年议定《云南矿厂章程》四条,由是“一时矿禁大驰”。 上述材料可以表明这一时期 A.放宽限制伲进近代工矿业发展 B.开矿筹纳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C.鼓励兴办洋务以实现自强求富 D.鸦片战争后政府重视矿藏开采 16.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C.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 D.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颠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18.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D.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19.1853年末,消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 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 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 D.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 20.“大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21.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准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22.19世紀60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创办淮军,后又创办轮船招商局,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争长短之人。”此人 A.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C.固守传统观念,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D.提出了伸民权、开议会的主张 23.清末受国人士黄遵宪在給好友的信中写道: “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持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吸髓,输此巨款。设机进货,惰其生产。”信中“新约” A.拓展了列強经济侵略的方式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4.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成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預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結果 C.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D.先进知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25.1907年8月25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26.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現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渐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現代民主。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喚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以上材料说明 A.孙中山可依法承担立宪下的皇权 B.权威人物上台有历史的必然性 C.辛亥革由引发急剧的社会大动荡 D.改良相对革命更有利社会稳定 27.“辛亥革命留給人美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贏双贏多赢,大家都没有输。”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获得优待,其统治得以延续 B.袁世凱: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統 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利益得以维护 28.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世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変了旧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完成了社会转型 B.实现了改朝换代 C.催生了社会新現象 D.颠覆了封建秩序 29.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其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 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 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30.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的解释是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 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31.《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比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2.“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D.抵起抗日教亡新高潮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33、34题为必答题,35、36为选答题。请根据要求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3. (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1)“郑兴家族現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 (4分)并結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現象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两宋吋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系的変迂,使“今驟得富貴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計”,“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塔、定族規、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桐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銭財的人,再次則是所謂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オ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現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評。 ——据袁行霈 《中华文明史》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西复兴的原因, (3分)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変化。(2分) 材料三 下面是某学习小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浴论証思路: (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2分)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4分) 材料四 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特发掘的一部分”,修谱、续谱之风在各地悄悄兴起。近二十年尤其是2000年后的近十年中,民间新修族谱大量出版。新修族谱中,妇女也可填名入谱,入继、入赘、改嫁、非婚生子嗣等入谱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基本不再有各宗之间因大小宗、因外娃子嗣的“名分”、因族产祀田归属争得你死我活的现象。地方政府也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比如,编《太原王氏》,起因是为了缅、泰华侨的热烈需求,编汾阳郭氏资料是为了郭台铭和富士康,上月河南新郑在中央某大报上登整版“黄帝公祭大典”消息,下面捧的是29个本地招商项目。 ——据《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反映出的特点。(4分)指出撰修家谱的社会价值。(2分) 34.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五口通商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 清帝退位 新文化述动 五四达动 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九-八事变 开国大典任 选表1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时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平,新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被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 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己,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9分) 3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承天太后(953~1009年),名萧绰,辽景宗皇后,辽圣宗生母,自保宁元年景宗即位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学朝政40年,多次击败试图夺位的宗室贵族,化解政权交接的危机。她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土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承天太后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在意识形杰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辽与中原已十分接近。承天太后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暴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过历代阜帝都有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来亦想收问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定“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划定从方边界,辽宋纳来了军事对的状态,,开展互市贸易,和平友好交往,辽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推进政权汉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辽承天太后在历史上的影响。(7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B A D A A B D C C B A C D D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C D B A C B A C D B D C D D A B 33.(1)特征:政治上累世高官;文化上通晓儒学。(4分) 影响: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和推动豪族的儒化;(2分)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2分) (2)宋代复兴的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贫富转化迅速;(1分)士族没落、庶族崛起;(1分)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1分)清朝的变化:祭祀中祖先地位的排列,从仅按辈分变为亦重视身份和经济实力。(2分) (3)有违材料的结论:结论1(1分)、总结论(1分)。分别这样修改,结论1:“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总结论:“在中共武装起义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柄双刃剑”。(4分) (4)特点:政府引导,民间积极响应;新修族普遍体现出时代进步的新观念,基本摆脱了传统宗法观念的糟粕;某些姓氏族谱趋于功利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社会价值:有利于保存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有利于传承家族的历史记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者也可同等给分) 34.论题一:洋务运动的兴衰,历史名词:洋务运动、甲午战争,逻辑关系:阐述洋务运动的成就以及甲午之战后洋务运动的失败,并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 论题二:实业救国思潮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历史名词:甲午战争、实业救国,逻辑关系:阐述甲午战争战败后《马关条约》内容、实业救国思潮以及主要的实业家,肯定实业救国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论题三:中共的诞生,历史名词:五四运动、中共一大,逻辑关系:阐述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中共一大的意义,肯定两大历史事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的贡献。 35.(1) 特点:州刺史与折冲都尉相互牵制;兵民合一;体制完备。(6分,每点2分) (2) 意义: 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保障了国家赋役来源,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9分,每点3分) 36.(1)措施: 学习汉族先进制度,重视官员的选拔;对官员实行考核,避清吏治;学习儒家文化,确立儒家道德规范,改革契丹传统习俗;转变传统生产方式,鼓励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8分) (2)影响: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国力,使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辽的汉化进程;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任3点,7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