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
兰州一中2019-2020-1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思想政治(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这也是会把很多人问倒的终极哲学问题。对这一类问题的回答 A. 没有答案,因为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中无法认识 B. 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 说明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性概括就是哲学 D. 说明哲学对人类认识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材料中这一类问题的回答,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项符合题意;对材料中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归结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非没有答案,A项说法错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对日常生活的一般性概括并非就是哲学,C项说法错误;哲学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在生活和实践中,人们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哲学源于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而反思性是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2.下列不属于世界观的是() A.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 B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C.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D.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答案】B 【解析】 【详解】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A属于世界观,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B是方法论,是做事情的方法,不是世界观,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C是世界观,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D是世界观,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3.马克思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将自己的这一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即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表现在 ①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机结合 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机统一 ③是科学基础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 ④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哲学的不同,不仅在于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还在于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故③④选项表述正确。①选项错误,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②选项表述本身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划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而不是实现了二者的统一。选D。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其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一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对人类哲学思维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产生的。 (2)从其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统一起来。 (3)从其使命来看,以往的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 (4)从其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终极真理,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强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①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③把握了时代脉搏,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④是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并达到了真理的最高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科学之科学”否认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科学之科学”,①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②入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③入选;“达到了真理的最高峰”否认了认识是发展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④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 5.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③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④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均涉及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①③符合题意;“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意思是:只要能够让天下的百姓都吃饱穿暖,煤炭就会不辞辛苦地走出山林。诗句抒发了作者想为百姓献身的博大胸怀,不涉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②与题意不符;“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不能逃避矛盾,④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6.2019年经济工作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列与“稳中求进”反映的哲理一致的有 A.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B.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C: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蕴含的哲理与题意相符。 A: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A与题意不符。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了了唯物主义思想,B与题意不符。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马克思的学说之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 A.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 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A :从材料中马克思学说的“正确”,可知其科学性;从给予人们一个“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可知其革命性。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D:材料未体现,可排除。 C: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不选。 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揭示了 A. 事物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之中 B. 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不变化的 C. 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人无法把握事物发展趋势 D.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桃花依旧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答案】A 【解析】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揭示了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人面不知何处去),而静止时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桃花依旧),所以正确答案选择A。B、C、D表述错误。 点睛: 运动与静止 ⑴静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是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⑵关系: 区别 联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⑶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9.四十年前,有一句谚语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现在,农业专家们却劝农民早耕种,“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早一晚的变化 A. 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B. 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 C. 启示我们要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说明原来的耕种规律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一早一晚的变化源于人们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A说法错误;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说法错误;题干主要说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没有体现耕种规律的变化,D与题意无关;这一早一晚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B符合题意。本题选B。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与此诗句蕴含哲理相同的有 A.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B.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C. 江河竞注而不留,日月历天而不周 D.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答案】D 【解析】 【详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比喻时间的流逝是有规律的,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 即规律是客观的,A项不合题意;“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体现了事物是无限运动、变化的,B项不合题意;“江河竞注而不留,日月历天而不周”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的,没有看到相对静止的存在,C项不合题意;“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答案选D。 11.某同学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C. 意识第一性 D.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铃声是客观的(物质现象),悦耳与紧张是人的两种心理状态(意识现象),“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即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不是机械的,B入选;材料体现意识的能动性,不是物质的决定作用,A不选;物质第一性,C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一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是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一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二是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2.超高的准确率一直是天气预报追求的目标。科学家指出,如今的天气预报因为有大量数据的支撑,未来半个月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但半个月也是目前天气预报的极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人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 ④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②符合题意,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意识主动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对天气变化的规律的把握并据此预测未来天气体现了这一点;③符合题意,“未来半个月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但半个月也是目前天气预报的极限”表明人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④说法错误,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统一。故本题答案为C。 13.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让我们体验到喜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意识可以决定人体的生理活动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让我们体验到喜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④适合题意;本题并未体现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排除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4.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拾阶而上,登临城楼,察看关城布局,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总书记的讲话蕴含的哲学道理: ①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是凝结在万里长城这一载体之中 ②人们对中国印象是对万里长城这一对象主动创造性反映 ③人们对中国印象是对万里长城这一客观存在正确的反映 ④人们对万里长城的深入认识,能够揭示中华文明的真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时指出:“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人们对中国印象是对万里长城这一客观存在正确的反映,是对万里长城这一对象主动创造性反映,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①④不属于哲学道理,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5.“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并不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①错误。 ②④: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揭示的哲学道理有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②④符合题意。 ③: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并不能决定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③错误。 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一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材料二 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的重要触发点,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更好地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的责任。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能源短缺这一实际出发,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资源环保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但试题指向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考生可先回顾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物质对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物质对意识的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能源短缺这一实际出发,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②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新发展理念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点睛】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以“……体现……”的形式呈现。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时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8年,我国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威就和宝青经验。关于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社会主义原则是不能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是不能变的,共产党的领导是必须坚持的;要改的,要变的。是那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妨碍百姓生活幸福的制度障碍。 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今年的减税降费,规模大,涉及面广,力度空前。配套措施要及时跟上,出台的政策要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绝不能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 (1)结合材料,谈谈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是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 (2)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现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阐明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理由。 【答案】(1)①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中国的改革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②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人民生活幸福的体制机制必须要改,要变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0年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依据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情况下实施减税降费,有利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减税降费过程中,需要跟上配套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有利于实现稳增长、稳预期。 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019年通过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运动和静止关系;尊重客现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等的相关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是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属于措施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运动和静止关系。根据材料“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社会主义原则是不能改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是不能变的,共产党的领导是必须坚持的;要改的,要变的。是那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妨碍百姓生活幸福的制度障碍。”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现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阐明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理由。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尊重客现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根据材料“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根据材料“配套措施要及时跟上,出台的政策要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绝不能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点睛】“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