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 A. 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B. 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 C. 宣扬天人合一思想 D. 证明王权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A.根据材料,《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可见古代帝王封禅意在通过天意表明自身统治的合理性,为加强统治寻求理论依据,故D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立国的内容,选项与题目信息不符,故B错误。根据材料,宣扬天人合一不是其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为其统治制造理论依据,故C错误。根据材料,无法体现出道家学说是否处于统治地位,选项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2.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A. 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 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 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晏婴认为国君如果德政比祈祷更重要,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选项D正确;君权神授观念是董仲舒提倡的,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春秋时期尚未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项B排除;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选项C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 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 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 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答案】A ‎【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人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4.《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A.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B. 重视规则和秩序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强调变革和法律 ‎【答案】B ‎【解析】依旧材料,《礼记》强调序,《孟子》强调规矩,《道德经》和《韩非子》强调的是“法道”“法自然”和“无二”,共同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趋向一致,不是相互竞争,排除A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变革和法律,道家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 ‎5.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一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 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论 B. 促进天人关系的体系形成 C. 希望利用道德改造自然 D. 将人际关系的规范义理化 ‎【答案】D ‎【解析】孟子的这些话是对人际关系的说明,不是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故A项错误;也不是关于天人关系的说明,故B项错误;也不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这些话中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字眼,说明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同时希望把人际关系处理的更加规范,用义理规范,故D项正确。‎ ‎6.“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A. 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 思想内容较庞杂 C. 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 在先秦并未出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既有法家的面目,又有道家的面目,还有儒家的面目,这说明法家思想内容较为庞杂,故选B。法家是否得势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与儒家无关,排除A;材料并未讨论法家的核心论点,排除C;材料并未讨论法家出现的时间,排除D。‎ ‎7.孔子在政治上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讲学和执力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如《论语》所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反映出,孔子 A. 以讲学践行政治理想 B. 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 C. 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 D. 排斥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孔子提出“在讲学和执力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体现孔子坚持正统思想观念的信心,故选B ‎。根据题目可知,并无涉及到孔子的政治理想、礼仪教育和排斥主流思想,故ACD排除。‎ ‎8.《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A.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 儒学地位得到强化 C. 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 道德教化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A选项排除。儒学地位的强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B选项排除。《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C选项排除。‎ ‎9.汉代对先秦旧本儒家经书侧重训诂(文字解释),而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逐渐形成“理学”或“道学”。这表明宋明理学 A. 否定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B. 强调回归孔孟儒学原典 C. 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 D. 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知识分子抛开汉代的旧注,直接在经文中寻找真理,敢于怀疑,说明宋明理学回归于孔孟原典,选项B正确;抛开旧注不等于否定汉代儒学,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宋明理学对专制主义的强化作用,排除D。‎ ‎10.在朱熹等人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 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 B. 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 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通俗教育读本都是理学思想世俗化的体现,通过理学思想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的生活理念,故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朝,与材料强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是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读书重学风尚的形成,而是调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排除D。‎ ‎11.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据此材料反映了 A. 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B. 儒家批判佛道思想的文明交融 C. 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 D. 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载主张学习要以天下为己任,王夫之认可张载的观点,说明儒学家自身有一种文化自觉,故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道德环境恶劣的结论,A选项排除。材料不体现批判佛道思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性,C选项排除。‎ ‎12.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追求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理学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生活 B.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C. 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D. 传统文化价值观被屏弃 ‎【答案】A ‎【解析】由宋明时期的设计文化与汉唐时代明显不同,侧重追求“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等,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与追求“静寂典雅、精致内敛”不符,B项错误;“门阀士族”决定世风与宋明的史实不符, C项错误;宋明时期,传统文化价值观并没有被摒弃,D项错误。‎ ‎13.明代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据此可知,他们都 A. 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 B. 继承程朱理学的思想 C. 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 D. 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可知,材料通过对“率性”二字解释,肯定人的自然情欲,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因此材料中二人都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对明代王艮和徐抛对“率性”二字的解释,没有体现世人普遍的赞誉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不是提倡个性自由和独立,故B选项错误;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14.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 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朱舜水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错误;B选项属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错误;C选项属于经世致用思想,正确;D选项属于李贽的异端思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阳明认为庶人百姓也都拥有良知良能,有利于庶人百姓意识的觉醒,故选择D 选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故排除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故排除B选项;程朱理学是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 ‎16.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A. 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 B. 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 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 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都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提出制约君权的办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强调的是对君权的制约,A选项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停留在对君主制的批判,不属于民主思想,未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政治构想,这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C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D选项排除。‎ ‎17.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 ‎18.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 B. 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C. 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 D. 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为儒教之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的目的是宣扬儒家焦化思想,这符合理学的三纲五常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的特点和目的,不是反映小说的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活字印刷的推广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这显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9.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反映了中国戏剧 A. ,时空自由的特点 B. 表演受限制于舞台 C. 内容丰富文武兼备 D. 象征虚拟的表意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叙述的是中国京剧的特点,是程式化、象征性的特点。故D正确;时空并不是自由,故A错误;B和材料主旨不符;C中内容和材料虚拟化不符。‎ ‎20.“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作为行动者而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行动策略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D. 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家是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哥拉,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D两项错误。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故C项错误。‎ ‎21.“一些囚徒从小住在洞穴中,身体都被绑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此时一人摆脱了束缚逃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事物的真相。”(摘自古希腊《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这反映了 A. 希腊人愚昧无知 B. 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人的理性高于主观感觉 ‎【答案】D ‎【解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了人的感觉有可能受到外界限制,材料的后半部分反映了摆脱限制之后,人的理性的价值,该设想旨在强调理性高于感觉的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希腊人愚昧无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追求自由可以发现真理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是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标准,不能完整反映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排除。‎ ‎22.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下列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A.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B.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D.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了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是感性的人文主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是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的思想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正确。:“阴阳二气充满太虚”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B项错误。“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出自《荀子·劝学》,不符合材料唯心主义观点,故C项错误。“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属于朱熹理学观点,故D项错误。‎ ‎23.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C.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答案】C ‎【解析】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C正确;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排除D。‎ ‎24.意大利学者皮科(1463—1494年)说:“人是上帝的密友;人是低等动物的帝王;因为人的感官敏锐,理智聪明,智慧辉耀,所以是自然的解释者。”此观点在当时 A. 有利于人性的自由解放 B. 动摇了封建教会的权威 C. 使人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D. 推动了自由宗教观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实际上将人从上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以“自然的解释者”抬高了人的地位,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有利于人性的自由解放。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教会权威的动摇,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皮科是近代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不能说明“开始摆脱”,排除;D项,自由宗教观体现为人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材料信息不体现,排除。‎ ‎25.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美好的功德)”,甚至吃饭喝酒、衣服洁白和头发擦油也是善功。路徳这些思想 A. 意在淡薄人们的宗教信仰意识 B. 客观上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要求 C. 特别强调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性 D. 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答案】B ‎【解析】由“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可以分析出他强调对身体有益的事,反对教皇和神职人员所谓的善功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6.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 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B. 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 C. 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 D. 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可知,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逐步下降,对科学的兴趣逐步上升,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宗教地位下降,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这时期英格兰社会的精英人士,而不是全社会,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这时期英格兰社会的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逐渐下降,但无法得出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7世纪英格兰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下降,对科学的兴趣上升的现象,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 ‎27.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由此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 新教在文化政策上比天主教会更反动 B. 宗教和自然科学两者对立统一 C. 宗教改革是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的元凶 D. 应理性地看待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反映了宗教改革当中新教徒对科学研究者的迫害,这说明宗教改革也有其局限性,应理性地看待宗教改革的影响,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新教在文化政策上比天主教会更反动,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宗教和自然科学两者对立统一,而是强调宗教改革对自然科学的不利影响,故B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宗教改革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不利影响,并不能体现宗教改革是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的元凶,故C排除。‎ ‎28.孟德斯鸠不太在意权力是被分成三种、四种还是五种,他更在意的是权力是否守法,是否受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孟德斯鸬 A. 特别反对权力大于法 B. 注重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C. 是分权学说的创立者 D. 特别关注国家权力分配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不太在意权力是被分成三种、四种还是五种,他更在意的是权力是否守法,是否受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权力的分散和制约,表明孟德斯鸠注重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B项正确;材料是强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A项错误;分权学说是洛克提出的,排除C;D项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问题,排除。故选B。‎ ‎29.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A.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 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C. 追求民主、平等 D. 确立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可以得出大革命时期法国的民族思想为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和平等,据材料“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可以得出国民党一大的民族思想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追求的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国家,C符合题意;A与国民党一大不符;B与法国的民族思想不符;D与材料无关。‎ ‎30.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康德 C. 洛克 D. 卢梭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材料“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相符,故B正确;伏尔泰思想的核心是天赋人权,洛克的思想核心是分权学说,卢梭的思想核心是主权在民、社会契约,ACD均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 ‎31.学者陈锐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之后的社会主义植根于平民阶层,并对启蒙运动和18世纪文化开始进行反动。据此,陈锐的观点表明 A. 对理性主义过度追求致使思想禁锢 ‎ B. 抽离信仰和道德的理性缺乏了价值关怀 C.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排斥宗教信仰 ‎ D. 科学社会主义脱胎于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18世纪启蒙运动“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仅仅局限于上层人士,忽视了底层人民的利益,所以之后在平民阶层兴起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反启蒙运动的特点,故选B项;对理性的过度追求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启蒙运动反封建反教会,并不排斥宗教信仰,排除C项;D项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2.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A. 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B. 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 C. 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正是民族国家快速兴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可见达尔文主义契合了时代,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自然科学和宗教信仰可以并存,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33.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 ‎34.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 A. 关注社会并深入剖析现实 B. 强调反封建专制的理想 C. 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 擅长创作荒诞主义文学作品 ‎【答案】A ‎【解析】材料“1836年”“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一信息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刻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故A项正确;B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抨击社会现实,而不是抨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C项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 ‎35.进入20世纪以后,立体画派一改传统欧美画追求形象、逼真、写实的技法,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20世纪后现实主义画派盛行 B. 浪漫主义之风影响绘画艺术 C. 科技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视野 D 艺术家善于运用“光”和“色”‎ ‎【答案】C ‎【解析】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艺术为本题主要考查点。现实主义画派盛行不是20世纪,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浪漫主义之风,应该是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艺术家内心世界丰富,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故C项正确;善于运用“光”和“色”属于印象画派,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汉代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和认识论。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 观点: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影响: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解析】‎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在于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对儒学改造,在汉武帝支持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主张:根据材料“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可知,朱熹的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根据材料“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可知,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 观点:根据材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思想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儒学的内容,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对比表 不平等的原因 平等观的理论 平等观的实现 卢梭 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 抽象的自然力与意志是个人的基础,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人生而平等。‎ 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最大幸福,即自由和平等两大目标。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 马克思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提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平等的社会理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国家生活的原则,而国家应该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 ‎(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 ‎【答案】(1)不同之处:卢梭平等观强调权利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保障平等;马克思平等观强调社会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实现人类社会平等。‎ 原因:18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理性主义盛行;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 ‎(2)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推动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解析】‎ ‎(1)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中卢梭“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人生而平等。”、“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及马克思“从而提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平等的社会理想。”、“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等信息从卢梭平等观强调权利平等,主张建立社会契约保障平等、马克思平等观强调社会平等,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实现人类社会平等的方面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原因:结合卢梭和马克思的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社会主要矛盾、理性主义盛行、工业革命的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中“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等方面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