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加试)课件(38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加试)课件(38张)

专题 18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加试 ) 知识框架 知识排查 核心突破 考向预测 一 知识排查 一、列宁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两大探索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 影响 【 加试 】 ——( b) (1) 背景 ① 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② 外患: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 内容 ① 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 ② 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③ 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④ 分配制度:实行实物配给制。 ⑤ 劳动方面:劳动制度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 (3) 实质:这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 影响 ① 积极:政策的实施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 消极:挫伤农民积极性,违背经济规律,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和 特点 【 加试 】 ——( c) (1) 背景: ①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 经济危机 ) 。 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③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引起工人、农民不满 ( 政治危机 ) 。 (2) 内容: ① 农业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 工业政策:国家资本主义。 ③ 贸易政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④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3) 意义: ①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 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 使苏俄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4) 特点: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易错提醒 1. 形成 (1) 工业化 ① 政策: 1925 年联共 ( 布 ) 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③ 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 (2) 农业全盘集体化。 (3) 形成标志: 1936 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 加试 】——( c) 2. 特点 ( 1) 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采取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 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 (3) 思想文化方面:个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 3. 评价 (1) 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 2) 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3) 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4) 世界:苏联发展为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1. 措施 (1) 经济:制定 “ 加速发展战略 ” ,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2) 政治:提出用 “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思想代替 “ 科学社会主义 ”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 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戈尔巴乔夫 改革 【 加试 】——( c) 二 核心突破 1. 列宁时代 —— 由理想到务实 从历史反思视角认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 ( 加试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 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 ~ 1927) 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 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目的 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手段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影响 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严重损害了工农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并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改善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 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积极影响 (1) 特点 ① 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② 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 。 (2) 四大进步影响 ① 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下,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大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 ② 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了一百年的路程。 ③ 由于斯大林模式,苏联抢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存了民族的生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④ 1929 年到 1933 年,资本主义面临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 3. 苏联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的得失反思 (1)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期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2) 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 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滑坡,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4. 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5. 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 ( 高度集权 ) 、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 考向:史料理解 · 列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 对接选考 ( 加试题 ) (2015· 浙江学考 ) 列宁曾说: “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 …… 产粮区的联系 …… 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 ” 。列宁所说的 “ 这种政策 ” 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重商主义政策 1 2 √ 答案 点拨 点拨   联系所学史实,列宁所说的这一政策是余粮收集制,他强调了因为处于战争环境,所以没有别的办法,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 A 。 1 2 ( 加试题 ) (2015·7 月浙江学考 )1921 年,有一个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商业方面,实行自由贸易。这个国家是 A. 日本 B . 苏俄 C. 德国 D . 英国 √ 答案 点拨 2.( 考向:时空意识 · 苏俄的农业政策 ) 1 2 点拨  1921 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B 项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考试中经常出现,两项政策给我国现实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好的启示,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深刻理解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备考感悟 1. ( 加试题 ) (2017· 浙江名校联合体押题交流 ) 电影《列宁在 1918 》中出现了运粮的红军战士途中晕倒的画面,再现了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严重缺粮的情况。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A. 实行了余粮收集 制 B . 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 广泛建立 集体农庄 D . 全面推广种植玉米 答案 √ 1 2 3 针对训练 解析 解析  1918 年是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余粮收集制为其内容之一。故选 A 。 2. ( 加试题 ) (2017· 宁波十校联考 ) 在一个落后国家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改革道路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他又认为 “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 ,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理论与列宁的 “ 新经济政策 ” 的相似之处有 ① 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② 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结合本国国情  ③ 强调要利用经济中的市场要素  ④ 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形势 A. ①②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②③④ √ 答案 1 2 3 3. ( 加试题 ) (2017· 湖州学考押题交流 )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 A. 权力高度集中 B . 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C.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 . 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 答案 1 2 3 解析 解析  首先, A 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故排除 ; B 、 C 、 D 三项都属于斯大林经济体制弊端的表现,但无论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还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都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表现。 三 考向预测 押题 1   ( 立意:国际视野 · 苏联建设的世界因素 ) ( 加试题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 ) 到 1932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究其外部原因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实行 农业集体化 D . 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 解析  1929 ~ 1932 年正是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期,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苏联通过 “ 一五 ” 计划经济迅速发展,故 D 项正确。 解析 答案 押题 2   ( 立意:时空观念 · 列宁新经济政策 ) ( 加试题 ) (2017 年镇海选考押题交流 ) 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苏联历史上该现象出现在 A.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 赫鲁晓夫时期 √ 答案 解析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而材料中有市场、各种副业,故 A 项错误 ; 根据 材料 “ 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 ” 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 B 项正确 ; 第一 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规律,故 C 项错误 ; 赫鲁晓夫 改革重点在农业,材料中没有提到,故 D 项错误。 押题 3   ( 立意:唯物史观 · 对苏联工业化认识 ) ( 加试题 ) (2017· 浙江名校联合体选考评估 ) 苏联发明了 “ 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 ,这一观点 A. 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揭露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答案 √ 解析 解析  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押题 4   ( 立意:比较史研 · 社会治理模式多元性 ) (2017· 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 ) 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 ① 全面发展国有经济  ②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③ 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  ④ 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A.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③④ D . ①②④ √ 答案 解析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列式法和排除法。将四个选项列成竖式后会发现每个选项都有 ④ ,故 ④ 不予考虑 。 苏俄 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政府利用国家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由上述分析可知 ③ 正确 。 ① 说法错误, ② 不符合新经济政策。 押题 5   ( 立意:历史阐释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 ( 加试题 ) (2017· 杭州选考押题交流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 列宁 1921 年 材料二   “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国家控制了 ‘ 制高点 ’ —— 土地所有权。 ” (1) 材料一中 “ 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 ” 指什么?有人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忽视了苏俄的实际情况,这里的 “ 实际情况 ” 又指什么? 答案 答案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2) 据材料二,苏联 ( 俄 ) 当时实施了哪项经济政策?有何显著特点? 答案  政策:新经济政策。 特点:允许一定范围内私有制经济存在,但公有制主体不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