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解析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 一、选择题 ‎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④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未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A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A正确;‎ B、B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B正确;‎ C、C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该分裂过程中,含有基因g和基因H(或基因G和基因h)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正常情况下,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应该含有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 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及其繁殖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答案】C ‎【解析】‎ ‎【详解】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B错误;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C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 ‎4.将某种植物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 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 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0〜4h内,原生质体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说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而原生质体体积增大,是由于物质A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渗透吸水所致,A错误;在0〜1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减小,说明物质A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不断失水,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所以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不相等,B错误;在2〜3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增大,则是因为随着物质A不断被细胞吸收,使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细胞渗透吸水所致,C正确;0〜1h内原生质体体积不断减小,细胞失水,此时A溶液渗透压>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细胞液渗透压(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①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在一定浓度的溶质不能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在一定浓度的溶质可透膜的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②关键是理清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分析两曲线的变化趋势,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 ‎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分析一下各种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当基因型为3/64的A-bbdd时,毛色为褐色;当基因型为9/64的A-B-dd时,毛色为黑色;其余基因型均为黄色,比例为52/64。‎ ‎【详解】F2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数量的和为64,可以推出F1产生雌雄配子各8种,即F1的基因型为AaBbDd,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1应是三杂合子,然后观察选项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符合条件。‎ 故选D。‎ ‎7.下图是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代表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2)B代表一种反应过程,C代表细胞质基质,D代表线粒体,则ATP合成发生在A过程,还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填“B和C”“C和D”或“B和D”)。‎ ‎(3)C中的丙酮酸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O2 (2). NADP+ (3). ADP+Pi (4). C5 (5). NADH(或答:还原型辅酶Ⅰ) (6). C和D (7). 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 光反应中物质变化:H2O→2H+1/2O2(水的光解);NADP+ + 2e- + H+ → NADPH  能量变化:ADP+Pi+光能→ATP ‎ 暗反应中物质变化:CO2+C5化合物→‎2C3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2C3+4NADPH+ATP→(CH2O)+ C5 +H2O(有机物的生成或称为C3的还原)‎ 能量变化:ATP→ADP+Pi(耗能)‎ ‎(1)由图可知A、B过程分别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图中类囊体膜上发生水的光解,产生NADPH 和①氧气;暗反应阶段消耗ATP和NADPH,产生②NADP+、③(ADP和Pi);暗反应过程为卡尔文循环,CO2+C5化合物→‎2C3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所以④为C5。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的场所为C细胞质基质,在第一阶段中,各种能源物质循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转变成乙酰辅酶A;呼吸作用的第二、三阶段的场所为D线粒体,在第二阶段中,乙酰辅酶A(乙酰CoA)的二碳乙酰基,通过三羧酸循环转变为CO2和氢原子;在第三阶段中,氢原子进入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最后传递给氧,与之生成水。呼吸作用中的[H]为还原型辅酶I(NADH)。(2)植物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A)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C和D)。(3)酒精是植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名师点睛】易错易混点为[H],注意呼吸作用中的[H]为还原型辅酶I(NADH),光合作用中的[H]为还原型辅酶II(NADPH)。‎ ‎8.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_。‎ ‎【答案】 (1). 舒张 (2). 增加 (3). 增加 (4). 排除41 ‎0C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0C引起的 (5). 增加 (6). 增强 ‎【解析】‎ ‎(1)炎热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舒张,汗液分泌增加;(2)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3)对照实验是指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即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和对照实验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炎热条件和寒冷条件下动物体温平衡调节,注意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易错点为对照组设置的目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目的就是排除除自变量外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的目的是排除‎41 ℃‎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更好的说明实验组的科学性。‎ ‎9.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J (2). 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 捕食 (4).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第二问为失分点,题目比较灵活,对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第四问考查年龄结构的概念,注意平时学习过程对课本中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10.人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非血友病的夫妇生出了两个非双胞胎女儿。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已怀孕。回答下列问题:‎ ‎(1)用“ ”表示尚未出生的孩子,请画出该家系的系谱图,以表示该家系成员血友病的患病情况。________‎ ‎(2)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 ‎(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________;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 (1). (2). 1/8 (3). 1/4 (4). 0.01 (5). 1.98%‎ ‎【解析】‎ ‎【分析】‎ 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详解】(1)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直接画出图解如下:。‎ ‎(2)因为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的XbY(用B、b表示血友病基因)男孩,所以大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而大女儿的Xb来自她母亲,所以母亲的基因型XBXb,那么小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1/4×1/2=1/8;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小女儿的基因型也为XBXb,与正常人结婚,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1/2Xb×1/2XB=1/4。‎ ‎(3)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1%;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2×1%×99%=1.98%。‎ ‎【点睛】学生的薄弱点是伴性遗传中的遗传平衡定律:‎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且位于X染色体上时(A、a),设p表示XA基因频率,q表示Xa的基因频率,则:(1)雌性中平衡的基因型频率:p2+2pq+q2=1。基因型XAXA的频率=p2;基因型XAXa的频率=2pq;基因型XaXa的频率=q2。(2)雄性中平衡的基因型频率:p+q=1。基因型XAY的频率=p;基因型XaY的频率=q。‎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如下:‎ ‎①活化酵母细胞:称取定量干酵母与定量蒸馏水混合并搅拌,使酵母细胞活化;‎ ‎②配制硼酸氯化钙溶液;‎ ‎③配制海藻酸钠溶液:用定量的海藻酸钠直接溶解在定量的蒸馏水中,配制成溶液;‎ ‎④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混合:将活化的酵母细胞迅速加入刚配制成的海藻酸钠溶液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⑤固定化酵母细胞:用注射器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将海藻酸钠和酵母细胞混合液滴加到配制好的硼酸氯化钙溶液中,观察凝胶珠的形成。‎ ‎(1)请你改正其中两处错误的操作:第—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刚形成的凝胶珠要在硼酸氯化钙溶液中浸泡 30 min 左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则说明海藻酸钠浓度_____(填“过低”或“过高”)。‎ ‎(4)上述固定化酵母细胞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5)研究发现,固定化强度强的酵母颗粒发酵效果好,且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某机构利用上述装置,将 2%、2.5%、3%的海藻酸钠分别用 2%、3%、4%的 X 溶液进行凝胶化处理,所得到的固定化酵母颗粒的强度及在 ‎28℃‎下发酵 48h 后的酒精产量见表:‎ 海藻酸钠(%)‎ ‎2‎ ‎2.5‎ ‎3‎ ‎2‎ ‎2.5‎ ‎3‎ ‎2‎ ‎2.5‎ ‎3‎ X1溶液(%)‎ ‎2‎ ‎2‎ ‎2‎ ‎3‎ ‎3‎ ‎3‎ ‎4‎ ‎4‎ ‎4‎ 固定化强度(g/30个)‎ ‎930‎ ‎950‎ ‎990‎ ‎1030‎ ‎1100‎ ‎1140‎ ‎1170‎ ‎1170‎ ‎1160‎ 酒精量(%)‎ ‎6.7‎ ‎6.5‎ ‎6.5‎ ‎6.7‎ ‎6.4‎ ‎6.2‎ ‎6.7‎ ‎6.4‎ ‎6.3‎ 可以看出,随着 X 溶液浓度的增加,_________增加;凝胶固定化效果较好的海藻酸钠与 X溶液的浓度分别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海藻酸钠溶解应适当加热至完全溶化 (2). 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常温再加入酵母细胞 (3). 让凝胶珠形成稳定的结构 (4). 过低 (5). 包埋法 (6). 固定化强度 (7). 2% (8). 4%‎ ‎【解析】‎ ‎【分析】‎ 采用包埋法制备固定酵母细胞的主要步骤:酵母细胞的活化(利用蒸馏水使干酵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海藻酸钠、CaCl2溶液的配制(在溶解海藻酸钠溶液的过程中使用小火或间断加热,防止溶液焦糊)→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注意冷却海藻酸钠溶液至室温,防止高温破坏酵母菌的活性)→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1)③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应将海藻酸钠溶解应适当小火加热至完全溶化,加热时注意防止焦糊;‎ ‎④海藻酸钠溶液和酵母细胞混合:刚配制成的海藻酸钠液需冷却后再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否则温度过高会使酵母菌失去活性。‎ ‎(2)刚形成的凝胶珠要在CaCl2溶液中浸泡30min左右,目的是让凝胶珠形成稳定的结构。‎ ‎(3)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则说明海藻酸钠浓度过低。‎ ‎(4)固定酵母菌的方法是包埋法。‎ ‎(5)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X溶液浓度的增加,固定化强度逐渐增加;凝胶固定化效果较好,同时酒精产量较大的海藻酸钠溶度为2%、X溶液浓度为4%。‎ ‎【点睛】本题考查固定化技术,识记固定化细胞的步骤可以解答本题的大部分,解答(5)时需要结合表格进行分析。‎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人工制备的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给小鼠注射的HCG相当于___________,使小鼠产生能分泌相应抗体的浆细胞。‎ ‎(2)在细胞内DNA合成一般有两条途径。主要途径是在细胞内由糖和氨基酸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而氨基嘌呤可以阻断此途径。另一辅助途径是在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存在的情况下,经酶催化合成DNA,而骨髓瘤细胞的DNA合成没有此辅助途径。根据这样的原理,向经诱导后的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培养液中添加氨基嘌呤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能筛选杂交瘤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从而诊断早孕。‎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 (2). 动物细胞融合 (3). 抗原 (4). 能 (5). 浆细胞不能增殖,骨髄瘤细胞中的DNA合成途径被阻断不能增殖,杂交瘤细胞可通过辅助途径合成DNA,能够增殖 (6). 能无限增殖并分泌特异性抗体 (7).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HCG)‎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不需要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终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能无限增殖并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1)‎ 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培养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并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给小鼠注射的HCG相当于抗原,使小鼠产生免疫产生能分泌相应抗体的B淋巴细胞(浆细胞)。‎ ‎(2)根据题意分析,向经诱导后的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培养液中添加氨基喋呤后,浆细胞不能增殖,骨髄瘤细胞中的DNA合成途径被阻断不能增殖,杂交瘤细胞可通过辅助途径合成DNA,能够增殖,进而将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 ‎(3)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特点;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HCG)特异性结合,从而诊断早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