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永州二模)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解析:选D。材料中商王接受方国的贡献后也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和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商朝内外服制度下,方国首领臣服于商王,因而商王与方国首领的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排除B项;商朝内外服制度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较松散,中央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C项。 2.(2020·达州一诊)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 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 解析:选C。根据材料“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可知,西周初期统治者在设计分封制之时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 3.(2020·百师联盟大联考全国Ⅰ卷) 记述 出处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吕氏春秋·观世》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史记·周本纪》 “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焉” 《史记·殷本纪》 上表反映了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 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 解析:选D。第一则材料说明分封亲族比较多,第二则材料说明扩展了疆域,第三则材料是说分封先代帝王之后,第四则材料反映了武庚叛乱被平定后,周公分封微子启于宋,综合分析四则材料可得出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D项符合题意。 4.(2020·汕头一模)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解析:选C。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可知,周王分封同姓亲族到各地,以维护其统治,故选C项。 5.(2020·济南期末)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 ) 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解析:选A。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故选A项。 6.(2020·广东六校联考)“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解析:选D。贵族政治突出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血缘关系不会对贵族政治起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自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可知, 宗法分封对王权有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A项错误。 7.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解析:选B。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并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是对立和统一的,故B项正确。 8.(2020·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周代法律规定士以下的人犯死罪处死刑时,要暴尸于闹市,贵族犯死罪时,则秘密处决。王族犯罪用刑时不得使用使其丧失生殖能力的刑罚。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律限制贵族特权 B.法外特权的普遍化 C.宗法伦理的法律化 D.量刑定罪随意性大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不同等级的人犯同样的罪受到的处罚不同,这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受宗法伦理影响较大,故选C项。 9.(2020·常州一模)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解析:选D。依据材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表明宗族祭祀中的规则遭到破坏,由此可以推断出宗法制受到了挑战,故选D项。 10.(2020·厦门期末)公元前559年诸侯集会,面对晋国执政范宣子的责难,姜戎首领驹支反驳道,“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随即赋《小雅·青蝇》而退,范宣子连忙道歉。这主要反映当时( ) A.华夏族对周边文化的融会 B.中原礼乐文化影响的扩大 C.民族认同得到了显著加强 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解析:选B。材料中驹支面对责难据“礼”力争,并赋《小雅·青蝇》,这体现出中原礼乐文化对其影响较大,故选B项。 11.(2020·滨州期末)西周至春秋时期,天子设立了“三朝”制度,即“外朝”“ 治朝”“燕朝”,后两者合称“内朝”。而“外朝”则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外朝”的设置( ) A.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 B.成为皇权决策的辅助手段 C.体现国家权力的制约 D.表明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 解析:选A。根据“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可知,设置“外朝”旨在向民众咨询意见,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故选A项。 12.(2020·石家庄质检)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兼并土地为主要目标,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宗法制淡出历史舞台 D.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解析:选B。据材料“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可知春秋时期是贵族政治,据材料“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可知官员由国君任命,凭才能而不是血缘获得重用,反映出官僚政治的特征,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安徽毛坦厂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 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指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可得出,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一“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得出,与少数民族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第(2)题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材料,要逐条归纳。第(3)题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的地区,实力强大有关。 答案:(1)特点: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原因: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 (2)积极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原因: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 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 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时期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 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的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即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实现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明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大型史学巨著的编写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 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查看更多